移动通信原理教案新部编本3
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理解和应用各种通信技术和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计划本课程包括以下章节:1、通信系统概述2、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模拟信号的调制解调4、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5、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6、信道编码与解码7、通信协议与网络8、通信系统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实验和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信原理的知识。
1、课堂讲解:教师将通过讲解和示威实验,使学生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学生将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了解通信技术和系统的实践应用。
3、课外阅读:学生将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教科书,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设计和安排本课程设计以下实验,包括:1、模拟信号的调制解调实验2、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实验3、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实验4、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五、教学评估和反馈本课程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
2、实验报告:学生将提交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通信原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讲义:学生将获得课程相关的讲义和课件。
2、实验指导书:提供实验相关的指导和说明。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教科书和网络资源,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七、教学难点和重点本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包括:1、信道特性和信号传输:学生需要掌握信道特性和信号传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分析不同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学生需要掌握模拟信号的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并能够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优劣。
3、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调制传输:学生需要掌握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调制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能够分析不同传输方式的优劣和应用。
移动通信原理 第3版
移动通信原理第3版《移动通信原理第 3 版》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高速的数据传输,从短信交流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作模式。
而要深入理解这一神奇的技术,就不得不探讨《移动通信原理第 3 版》中所涵盖的核心内容。
移动通信的基础在于无线信号的传输。
想象一下,当我们对着手机说话时,声音被转换成电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和调制,变成能够在空中传播的无线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携带着我们的信息,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
接收端的设备则捕捉到这些电磁波,并通过解调、解码等过程,将其还原成我们能够理解的声音、图像或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频率和频段的概念至关重要。
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会使用特定的频段来传输信号,以避免相互干扰。
就像不同的广播电台在不同的频率上播放节目一样,移动通信也需要为各种服务和应用分配合适的频段。
而且,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对通信速度的更高要求,频段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频段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调制和解调技术是移动通信中的关键环节。
调制就像是给信息穿上一件特殊的“外衣”,让它能够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解调则是把这件“外衣”脱掉,还原出原始的信息。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等,每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例如,在一些对信号质量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可能会采用更复杂但更精确的调制方式,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多址接入技术则是解决多个用户如何同时共享通信资源的问题。
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是常见的多址接入方式。
以 TDMA 为例,它将时间分成一个个时隙,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时隙中传输信息,从而实现了多个用户的同时通信。
而 CDMA 则是通过为每个用户分配特定的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的用户,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2)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及特点;(3)熟悉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模拟实验和数字仿真,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3)结合实际应用,学习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作用、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标。
2. 模拟通信系统:调制、解调、噪声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3. 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数字调制技术、数字解调技术、编码与解码。
4.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5. 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进行通信系统的模拟实验,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5.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通信企业或科研单位,了解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
2. 辅助教材:《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
3. 网络资源:通信技术相关网站、论文和视频资料。
4. 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装置。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学习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解决移动通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2.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信号传播频率分配与复用技术调制与解调技术2.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信道估计与均衡功率控制与频率规划2.4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一代到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窄带与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蜂窝与非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5 移动通信标准GSM与UMTSCDMA与CDMA2000LTE与5G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进行移动通信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和性能。
3.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作者:,出版社:X《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作者:,出版社:X4.2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移动通信企业官网移动通信相关论坛和博客五、教学评估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5.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评价,占总成绩的20%。
5.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总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5课时用于介绍移动通信概述3课时用于讲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4课时用于阐述移动通信关键技术5课时用于解析移动通信系统分类6课时用于介绍移动通信标准6.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移动通信概述第5-8课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第9-13课时: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第14-18课时:移动通信系统分类第19-24课时:移动通信标准第25-29课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七、教学活动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原理的兴趣。
通信原理教程第三版教学设计
通信原理教程第三版教学设计课程介绍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调制译码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常用的通信技术,并且能够基于通信原理的知识建立相关的通信系统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通信技术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掌握数字信号的基本编解码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2.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多径效应的影响;3.熟悉常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使用方法;4.能够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并可以进行仿真分析。
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本课程采取面授、实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实验与课程紧密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拓宽思路并实现知识整合。
合理地构建案例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以及思维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个部分。
理论课理论课主要是通过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点来达到掌握信号和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调制解调等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模型的目的,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信号和系统;2.数字信号处理;3.调制解调技术;4.信道编解码;5.调制译码。
实验课实验课是理论课的延伸,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理论中的知识点,并且进一步掌握实际应用的能力和方法。
实验分为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两种:1.硬件实验主要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FFT等硬件平台探究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2.软件实验主要是涉及虚拟仪器仿真软件和MATLAB等工具的使用,通过相关模块学习调制解调和信道编解码等技能。
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有: 1. 充足的教学资料和学习材料; 2. 丰富的实验室硬件设备; 3. 特别定制的软件实验平台。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基本编解码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2.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3.学生能够进行仿真分析,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4.经本门课的学习,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移动通信》 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理解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如多址接入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等。
4、能够分析移动通信中的常见问题,如信号衰落、干扰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5、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2)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1)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播特性和衰落机制。
(2)多址接入技术的原理和性能比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的移动通信案例,分析其中的技术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机通话、移动支付、导航等,从而引出移动通信的主题。
介绍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演进过程,展示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约 30 分钟)(1)讲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等。
(2)以简单的图示展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信息传输路径。
(3)通过实际的例子,如手机与基站的通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
3、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约 45 分钟)(1)多址接入技术介绍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多址接入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教案:移动通信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原理和发展;2.掌握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3.了解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
教学难点:1.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的概念和定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了解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程度。
Step 2:讲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发展(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PPT,向学生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包括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等。
Step 3:介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和5G等技术,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PPT展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Step 4:探讨移动通信的应用(25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PPT展示并进行讲解,包括应用的具体内容、实现原理和使用效果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案例,如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
Step 5: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创新。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移动通信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进行展示;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移动通信创新项目的小组,进行实践和创新。
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讲解内容的质量;2.学生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关注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2.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比赛和竞赛,提高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通信原理》(第3版)教案
通过作业、章节测试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
课程教学小结:
本章讲解了各种常见信道及其特性,恒参信道的基本特性,随参信道的基本特性、频率选择性衰落原理、相关带宽等概念;介绍了分集接收的概念与方法及连续信道容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重点掌握频率选择性衰落原理及相关带宽等概念;连续信道容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掌握常用随机二进制波形序列的功率谱的特点及运用;
3.熟练掌握无码间串扰的传输特性,并会判断系统是否为无码间串扰传输系统;掌握无码间串扰传输条件下码元速率、信道带宽和频带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4.掌握二元确知信号最佳接收的概念。熟练掌握匹配滤波器的特点及传输特性;
5.掌握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基带传输系统的最佳接收机结构,了解其抗噪性能分析方法并掌握其结论;
难点:随机过程的概念与统计描述方法,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与数字特征的计算,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本章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和软件工具演示等手段进行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使学员建立计算机辅助分析能力。
教学反馈(作业、测试、答疑、交流等情况)
通过作业、章节测试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
课程教学小结:
本章主要复习了信号系统和概率论相关知识,学习了随机过程及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要求重点掌握高斯随机过程的特性和一些结论,如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时,其输出过程也是平稳的;如果输入过程是高斯分布的,则输出随机过程也是高斯分布的。另外掌握输出过程的数学期望、功率谱密度与输入过程的关系
课程考核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课程考核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章节测试来观察学生的教学目标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存在的主要问题):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总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1.4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1.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2.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2.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特点2.2 无线传播特性2.2.1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2.2.2 地形地物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2.3 气候条件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3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2.3.1 调制与解调技术2.3.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3.3 频率分配与频道规划2.3.4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4.1 数字调制技术2.4.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4.3 扩频技术2.4.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5 移动通信网络2.5.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2.5.3 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1.3 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动画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2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资料、习题库、在线讨论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2.3 实验设备:采用实际的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4.1.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4.1.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占总评的70%。
4.2 评价内容4.2.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移动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智能电子专业和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技术,拓宽就业口径。
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掌握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及基本技术;掌握二种系统——TDMA、CDMA系统;能分析GSM移动电话机电路原理并能排除常见故障。
1、了解移动通信历史背景与现状。
2、掌握调制解调电波传播,噪声与干扰等基本原理,掌握多址、区域覆盖及信道配置、网络结构及组成,移动性管理、信令等基本技术。
3、掌握TDMA、CDMA二种系统组成及原理。
4、掌握一种GSM移动电话机电路原理及维修方法.三、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安排本课程教学时数72学时,4学分,具体安排如下:大纲内容一、概论(4学时)(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概念及特点。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3、了解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及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4、掌握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方法。
(二)主要内容1、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移动通信概念,主要特点。
3、移动通信系统分类。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二、数字调制与解调(8学时)(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对数字调制与解调的要求。
2、掌握F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理、特性。
3、掌握PSK、QPSK、π/4—DQPSK的调制解调原理、特性。
(二)主要内容1、数字调制与解调的有效性、可靠性、可实现性。
2、FSK、MSK、GMSK、PSK、QPSK、π/4-DQPSK的数学表达式、功率谱、方框图、特性.三、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4学时)(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VHF、UHF的直射、折射、绕射、反射、散射方式。
2、理解多径效应与信号衰落的概念。
3、掌握接收机输入电压、功率、场强概念及换算.4、掌握分集接收抗衰落原理及其方式。
(二)主要内容1、VHF、UHF电波传播特性。
2、多径效应,快衰落,慢衰落。
《通信原理》 教案
《通信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 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4. 熟悉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作用、组成、分类和应用。
2. 信号传输:信号的分类、传输介质、信号衰减和噪声。
3. 调制与解调:调制的作用、分类、方法;解调的原理和方法。
4.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信道容量、误码率、信号-噪声比等。
5. 现代通信技术:数字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过程。
3. 利用仿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4. 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共计32课时。
2. 课堂讲授:24课时。
3. 案例分析:4课时。
4. 仿真实验:4课时。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案例分析等,占总评的30%。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占总评的7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通信原理》,作者:X。
2. 辅助教材:《通信原理学习指导》,作者:X。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通信原理教学视频、在线实验平台等。
4. 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通信场景,如手机通话、互联网传输等,引发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
2. 授课:按照教学内容,逐章进行系统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通信原理的应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通信系统,如2G、3G、4G等,分析其工作原理和性能。
4. 仿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通信原理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5. 课堂讨论:针对通信原理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设计一、课程的基本情况介绍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是一门涉及到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知识的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能够了解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应用。
本门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已经学习了通信原理与应用、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2.熟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WCDMA、LTE;3.能够简单模拟GSM系统的呼叫流程,并对呼叫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4.熟练使用MATLAB工具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和优化。
三、教学内容和大致时间分配1.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周)–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无线传输介质的特性和传播路径模型–调制技术和多址技术–手机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模块–基站的构成和工作原理–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方式和拓扑结构2.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市场(2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WCDMA、LTE–移动通信系统的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情况–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3.GMS系统的呼叫流程分析和优化(3周)–GMS系统的呼叫建立和释放过程–GMS系统呼叫质量的评估指标–呼叫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使用MATLAB对呼叫建立的流程进行仿真,并进行分析和优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编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教师讲授将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重点讲解无线传输介质的特性和传播路径模型、调制技术和多址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方式和拓扑结构等知识点。
案例分析将围绕GMS系统的呼叫流程展开,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GMS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
编程实践主要采用MATLAB工具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运作和性能,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Title: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Introduction: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信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结构和运行过程。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结构。
3. 了解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
4. 了解移动通信的常用协议和标准。
5. 能够分析并解释移动通信网络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a. 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a.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b. 移动通信网络的层次结构3. 移动通信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a. 数字信号传输原理b. 调制解调技术概述c. 常用调制解调方式的原理和特点4. 移动通信协议和标准a. 移动通信协议的定义和作用b.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标准5.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和挑战a.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安全性问题b. 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问题c.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瓶颈与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认真讲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2. 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思考并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和挑战。
四、教学评估1. 口头提问: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做出解释。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移动通信网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解决方案报告。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移动通信技术相关教材及参考书。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熟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移动终端基站传输网络控制中心3.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调制与解调扩频技术多址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4. 移动通信标准GSMCDMA4G LTE5G5. 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语音通信数据通信物联网应用车联网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互动:提问和回答,巩固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场景,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2. 视频资料:播放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运行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网络资源:介绍移动通信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对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应用的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章节一:4课时章节二:4课时章节三:6课时章节四:6课时章节五:8课时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案例二:探讨4G LTE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3. 案例三:预测5G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场景。
八、实践环节1. 项目一:搭建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模型。
2. 项目二:分析移动通信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
3. 项目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设计一个物联网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一、引言现代社会中,移动通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3. 掌握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案例;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作用1.2 无线信号传输和调制技术1.3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2.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2.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2.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2.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特点和应用3. 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案例3.1 移动通信在社交媒体应用中的作用3.2 移动通信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3.3 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的应用4. 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4.1 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网络模型4.2 探索移动通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3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组实验成果和方案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但不限于:讲授、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讨论表现、实验成果展示、个人作业和小组报告等。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既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教案、教学PPT、实验器材和参考书籍等。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源,并在课堂上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
七、教学计划本教案根据课程安排,预计共需4周完成。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课程设计1. 简介移动通信是当今社会中最为普遍的通信方式之一,其快捷、方便、实用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本课程旨在透彻地介绍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并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以下目标来提高学生的能力:1.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实现方法;3.熟悉移动通信网络中常用的技术和协议;4.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分析;5.能够运用相关技术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
3. 课程设计内容3.1 移动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是移动通信的核心,主要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码与纠错、信道等效、功率控制、多天线技术等内容。
本章节将会深入浅出地讲解移动通信原理,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核心的技术基础。
3.2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是移动通信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基站、终端设备等。
本章节将会从系统整体、网络结构、信道分配、通信协议等多个角度来详细介绍移动通信系统。
3.3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主要包括蜂窝通信、无线局域网、移动广播、移动通信安全等内容。
本章节将会深入讲解移动通信技术,让学生了解当前移动通信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
3.4 课程设计任务本课程设计任务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从而深度掌握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计将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2.移动通信系统设计3.4.1 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深度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并且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为后续的设计任务提供实验基础。
具体实验要求如下:1.基于MATLAB平台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仿真实验;2.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究,包括信道建模、中继和中继的调制等;3.将所得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移动通讯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章概论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1. 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 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3.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4.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和控制必须有效5. 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①按使用对象可分为民用设备和军用设备;②按使用环境可分为陆地通信、海上通信和空中通信;③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等;④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宽域网和局域网;⑤按业务类型可分为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⑥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⑦按服务范围可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⑧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1.2.1工作方式1. 单工通信:所谓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2. 双工通信:所谓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有时亦称全双工通信3. 半双工通信:移动台采用单工的“按讲”方式,即按下按讲开关,发射机才工作,而接收机总是工作的。
基站工作情况与双工方式完全相同。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1.3.1 无线电寻呼系统见图1—1发射台公用电话网无线电寻呼控制中心及主发射台用户回路发射台图1—1 无线电寻呼系统示意图1.3.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图1-2 蜂窝系统的频率再用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1.4.1 调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有两类用得最多的数字调制方式:(1) 线性调制技术。
(2) 恒定包络(连续相位)调制技术。
数字调制技术是振幅和相位联合调制(QAM)技术。
码分多址(CDMA)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多址方式,1.4.4 抗干扰措施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和纠错(包括前向纠错FEC 和自动请求重传ARQ)是降低通信传输的差错率,保证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为克服由多径干扰所引起的多径衰落,广泛采用分集技术(包括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以及RAKE 接收技术等)、自适应均衡技术和选用具有抗码间干扰和时延扩展能力的调制技术(如多电平调制、多载波调制等); 为提高通信系统的综合抗干扰能力而采用扩频和跳频技术;为减少蜂窝网络中的共道干扰而采用扇区天线、 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阵列等;在CDMA 通信系统中, 为了减少多址干扰而使用干扰抵消和多用户信号检测器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教案3
6. Rake接收机技术利用多径信号,合并成加强信号,注意该技术只能用在采用扩频技术的3G系统中,如WCDMA系统其码片宽度仅为 秒,可分离(小于多径传播的最大时延差3微秒)。
多媒体教学,演示操作
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
参考资料:
参考书1、2
课后小结:
授课题目
(教学章节或主题)
3.5以太网的扩展(续)
习题课
授课方式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பைடு நூலகம்:
掌握交换机的3种工作方式,理解VLAN,理解冲突域和广播域;掌握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的差别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
理解信道复用的概念,理解TDM和CDM,了解FDM;理解PCM,了解SONET和SDH;了解接入概念与xDSL。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
FDM、TDM(重点)、CDMA(难点):0.5
PCM/T1:0.5,重点
Sonet/sdh:0.5
宽带接入技术与ADSL:0.5学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参考资料:
参考书1、2
课后小结: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5.1运输层协议概述
5.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授课方式
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运输层的作用,理解端口与进程通信,理解C/S模式。了解UDP及其报文格式;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
运输层的作用:0.5
端口与进程通信(重点):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2章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2.2 无线信道的信号衰落与抗衰落技术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说明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输时产生快衰落与慢衰落的原因;2.介绍抗衰落技术,重点技术4钟分集技术(频率分集、时间分集、空间分集、极化分集)和Rake 接收机技术。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重点:1.信号功率慢衰落的主要原因有路径损耗和阴影效应;2.信号功率快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3.频率分集技术旨在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如扩频通信,遇到频率选择性衰落,不会使信号整体受损;4.时间分集技术旨在减少由于信道干扰(如电气设备或汽车点火产生电火花)造成信号连续错误,如交织编码器;5.空间分集技术旨在利用信号衰落在空间相互独立的特点,有选择性地接收信号,改善信号接收效果;极化分集用不同极化方向的两幅天线发、收同一源信信号,改善信号发送、接收效果;6. Rake 接收机技术利用多径信号,合并成加强信号,注意该技术只能用在采用扩频技术的3G 系统中,如WCDMA 系统其码片宽度仅为10684.31秒,可分离(小于多径传播的最大时延差3微秒)。
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1.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路径损耗、阴影效应、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
2.用图形描述快衰落、慢衰落、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交织编码器、Rake接收机。
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公布答疑时间地点参考资料:参考书 1. 移动通信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斯伟等)2.实战无线通信应知应会(人民邮电出版社酷哥尔)课后小结:1.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输时产生快衰落与慢衰落;2.信号慢衰落的主要原因有路径损耗和阴影效应,信号快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3.频率分集技术旨在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如扩频通信,遇到频率选择性衰落,不会使信号整体受损;时间分集技术旨在减少由于信道干扰(如电火花)造成信号连续错误,如交织编码器(按行进,按列出);4. 空间分集技术旨在利用信号衰落在空间相互独立的特点,有选择性地接收信号,改善信号接收效果;极化分集用不同极化方向的两幅天线发、收同一源信信号,改善信号发送、接收效果;5.Rake接收机技术利用多径信号,合并成加强信号,仅用于采用扩频技术的3G系统。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2.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2.3 传输介质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理解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信道及其极限传输速率,掌握介质分类和采用传输介质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信道及其极限传输能力,调制解调原理,1,难点传输介质及各自特点,1,重点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2.4数字传输系统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话音信道的特点,掌握调制解调器原理和标准,了解多相调制和星座图;理解PCM。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2ASK/2PSK(重点):1PCM:1,重点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教学,辅以传统黑板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2.5信道复用技术2.6宽带接入技术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信道复用的概念,理解TDM和CDM,了解FDM;理解PCM,了解SONET和SDH;了解接入概念与xDSL。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FDM、TDM(重点)、CDMA(难点):0.5PCM/T1:0.5,重点Sonet/sdh:0.5宽带接入技术与ADSL:0.5学时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教学,辅以传统黑板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DLL的概念和功能,理解和掌握DLL的三个基本问题。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DLL作用、DLL概念0.5成帧与同步(重点),透明传输,差错检测及方法(重点),1.5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3.2点对点协议PPP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PPP的特点、作用,了解PPP工作过程和帧格式。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Ppp作用、产生背景:0.5Ppp帧格式(重点)、NCP与LCP(难点):1PPP状态及转换(难点):0.5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3.3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LAN层次模型,了解IEEE802标准、LAN的发展历史,理解CSMA/CD,理解MAC地址。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广播信道概念、拓扑:0.5IEEE802体系结构(重点):0.5随机(重点)、受控信道划分:0.5MAC地址(重点):0.5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3.4 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以太网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标准,理解10BASE-T,了解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理解网卡的工作过程,掌握以太网MAC帧。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以太网历史0.510BASE-5/2/T概念(重点)、网卡:0.5MAC帧(重点):1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际操作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3.4 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续)3.5 以太网的扩展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100BASE以太网,了解吉比特以太网、其它类型(高速)局域网。
理解WLAN的组成,了解WLAN的物理层和MAC层。
理解HUB的作用和特点,掌握网桥的原理,理解交换机的3种工作方式,了解VLAN,理解冲突域和广播域;掌握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的差别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100BASE-T(重点),1000BASE技术、万兆以太网,WLAN简介:1网桥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1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教学,演示操作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3.5 以太网的扩展(续)习题课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交换机的3种工作方式,理解VLAN,理解冲突域和广播域;掌握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的差别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交换机及的工作方式(重点):0.5VLAN原理及标准: 1VLAN构建:0.5习题课 1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实物展示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习题课4.1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网络层的作用,了解数据报与虚电路概念,掌握二者的异同点。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习题课:1数据报、虚电路及其比较:0.5学时理解互联网的构成与路由器的作用;(重点):0.5学时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IEEE802标准课后小结:4.2互联网协议IP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IP地址分类、IP地址空间,地址分配,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IP地址分类(重点):1IP空间与特殊地址(重点)1学时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随时提问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4.2互联网协议IP (续)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IP数据报的格式IP数据报路由与转发地址解析与ARP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IP数据报的格式(重点):0.5IP数据报转发与路由表(重点):1地址解析与ARP:0.5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随时提问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IP转发与ARP。
掌握子网划分,理解划分子网后分组转发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子网划分(重点):1子网划分后分路由表: 1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续)4.4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CIDR和CIDR路由规则;理解ICMP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掌握ICMP实用命令。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分配):CIDR:1差错报告与ICMP:0.5ICMP实用命令(重点):0.5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多媒体思考题、练习题、作业、实践环节、辅导及答疑安排:课间随时答疑,课后办公室/网上答疑参考资料:参考书1、2课后小结:4.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授课方式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基本概念,了解基本路由算法和IGP/IRP典型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