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
大国礼仪的案例
![大国礼仪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3f263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a.png)
大国礼仪的案例
在中国,礼仪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礼仪、礼节和礼貌。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礼仪的案例:
1. 见面礼:在古代中国,人们见面时会互相行礼,以示尊敬。
常见的见面礼包括拱手礼、鞠躬礼和抱拳礼等。
这些礼仪在现代社会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或与长辈交往时。
2. 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长辈应该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始吃;如果有贵宾,应该让贵宾坐在主位上;吃饭时不要说话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对长辈和贵宾的尊重,以及对食物的敬意。
3. 节庆礼仪: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进行庆祝,如贴春联、赏月、放烟花等。
这些节日礼仪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加强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4. 婚丧嫁娶礼仪:在中国,婚丧嫁娶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因此也有许多相关的礼仪。
例如,婚礼时新娘新郎要拜堂、喝交杯酒、送红包等;葬礼时家属要穿孝服、磕头等。
这些礼仪表达了对婚姻和生命的尊重和哀思。
以上只是一些关于中国礼仪的案例,实际上中国的礼仪文化非常丰富和多样。
了解和遵守这些礼仪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礼仪的故事
![礼仪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2a453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8.png)
礼仪故事:礼仪的力量自古以来,礼仪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礼仪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明。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些有趣的礼仪故事,来感受礼仪的力量。
一、孔融让梨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而且懂得礼仪。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父亲拿出一篮子梨给大家吃。
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然后对父亲说:“爸爸,这个梨太小了,我不爱吃,您还是吃吧。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孔融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
后来,孔融成为了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二、程门立雪宋代,有一个叫杨时的学生,他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程颐。
有一天,杨时要去拜见程颐,但是正值大雪纷飞,路上积雪很深。
杨时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决定在门外等待。
就这样,他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早上,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杨时的身上已经没有一丝力气。
当程颐看到杨时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杨时和程颐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三、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廉颇因为嫉妒蔺相如的才能,总是找机会陷害他。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始终忍气吞声。
后来,廉颇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于是他带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家门口,跪下来请罪。
蔺相如见状,也连忙回家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出门迎接廉颇。
两人握手言欢,从此成为了好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
四、礼尚往来古代中国有一句名言:“礼尚往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人的心情,而不在乎礼物本身的价值。
有一个关于礼尚往来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一个富翁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非常感激。
为了让富翁知道他的心意,他决定回赠一份礼物。
于是,他用这头牛换来了一本字典。
富翁觉得很奇怪,但是他并没有责怪穷人。
过了一段时间,穷人又用这本字典换来了一把斧头。
富翁仍然没有生气,而是鼓励穷人继续努力工作。
最后,穷人用斧头换来了一间房子。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8879ccf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3.png)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礼仪。
在各行各业,我们都能看到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几个在当代发生的文明礼仪小故事吧。
故事一:公交车上的小礼仪某天上午,我乘坐公交车前往工作地点。
车上的人很多,有学生、上班族、老人等各个群体。
等车的过程已经让我很苦恼了,但当我挤上了车时,情况更糟糕了。
人太多了,车上真的是挤得水泄不通。
正当我感到无可奈何时,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
他让出了自己的座位,让一个老年人可以坐下。
这种小礼仪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让我们这些乘客眼前一亮,感受到了大家之间的感情要比座位更重要。
故事二:礼让斑马线小明是一名年轻的骑车者,他每天都要穿过一条车流量很大的马路。
但是他不经常遵守交通信号和礼让行人。
因此,他在一次事件中,不小心与一位老太太擦肩而过。
尽管没有碰撞,但这一幕激起了他对文明礼仪的反思。
从那天起,小明每次骑车经过斑马线时,都会停下来,等待车辆完全停靠,然后再骑过去。
他还会主动让行人先行,以示对他们的尊重。
虽然这可能需要多花一点时间,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周围的人知道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故事三:礼貌相待在一次社交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位新朋友。
他是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但他的举止得体,言谈风趣。
我们一起谈论各种话题,直到活动结束。
当我们相互告别时,他对我说:“感谢今天的聚会。
我真的很享受和你的交流。
很高兴能认识你。
”这些简洁而有力的话语,让我对他的印象改变了。
尽管我们的交往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他的绅士风度和礼貌素质,让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综上所述,文明礼仪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小故事虽然可能只是无意的行为,但却展现了当代人对文明礼仪的关注和尊重。
我们应该尽可能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文明礼仪,以推动社会风气的积极变革。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91a519458f5f61fb6366641.png)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礼制在生活中的表现(四例)(一)礼制影响下的服饰(二)常朝中的御门听政(三)清朝皇帝召见官员(四)旗人结婚的时间与程序礼制影响下的服饰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
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
《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
二、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学派,从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
如儒家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食之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法家韩非子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
”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褒之博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普遍服饰,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
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最热情的年代。
身边的礼仪故事
![身边的礼仪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84565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5.png)
身边的礼仪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修养和素养的体现。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身边的礼仪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公交车上的礼让。
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车回家。
车上已经坐满了乘客,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上了车,但是没有人让座给她。
我看到后立刻站起来让给了她我的座位。
老奶奶非常感激地说了声谢谢。
这件小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礼让的重要性,做一个有礼貌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故事二,餐桌上的礼仪。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吃饭。
当时餐桌上有一位朋友在吃饭的时候发出了很大声音,还不停地讲话。
这让大家都感到有些不适。
我就悄悄地提醒了他,告诉他在餐桌上要保持安静,尊重别人的用餐环境。
他听后很受触动,以后也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在餐桌上的礼仪不仅仅是吃饭的方式,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故事三,社交场合的礼仪。
曾经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
在活动中,我看到一些人在交谈的时候不停地打断别人的发言,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后来我意识到,礼仪不仅仅是在正式场合,更是在日常的交往中。
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尊重别人的发言,不打断别人的谈话。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形象,也能够让别人感到舒适和尊重。
总结,这些身边的礼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修养和素养的体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有所启发,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和谐。
现实生活中礼仪小故事
![现实生活中礼仪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93aa9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06.png)
现实生活中礼仪小故事1、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
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2、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现代中华礼仪小故事
![现代中华礼仪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8ed45bfd1f34693daef3e1c.png)
礼节礼貌故事:1、在德国的公共场合,凡是有门的地方,总会有这样的现象,走在前面的人,进去后总要回头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
如果有,他就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是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很少有人进门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举动。
令人感动的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而且是非常自觉。
2、德国的公共场所都有电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惊奇地发现,无论人多、人少,无论结伴而行的人还是情侣,没有并排站在扶手梯上的。
作者觉得不可思议,就询问了德国人,他们解释说,上楼、下楼时站在右侧,空出左边的位置,以便让有急事的人从左侧先行。
这是多么为别人着想啊。
虽然它不是一项法律,只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但作者非常钦佩这一行为。
这一左右现象到处可见:男的走在左侧,同行的女的走在右侧,怕的是车辆撞上女的;也有小辈走在左侧,长辈走在右侧,主人在左、客人在右。
所有这些习惯,都是为方便照顾对方记得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没错,一个人的文明表现可以反射出你这个国家的品德。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讲文明。
而且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先懂得文明做人。
文明二字说起来简单,可真正能做到时时刻刻都讲文明的人有几个呢?去年春天,我和妈妈出去玩时,遇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把我的好心情破坏了。
我们乘在车上时,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跌跌撞撞的向车子这边走来。
老爷爷走路不方便,所以走的比较慢,售票员阿姨不耐烦的催促道:“快点,快点,别磨磨蹭蹭的,车子会来不及到站的。
”老爷爷只好加快脚步,可差点摔一跤。
在车上,因为司机开的比较快,车子摇摇晃晃的,难免会撞到一下也是正常的,只要道一下歉就没事了,可我们的售票员阿姨,不仅撞到了老爷爷她没道歉,更可气的是她居然还说:“你没看见我站在这里,你还站这儿。
”老爷爷十分无奈的让开了。
车子行驶了一段时间,旁边的好心人提醒了他一下:“您到哪里,您有没有到站啊?”拍了拍脑袋说:“你瞧我这脑袋,这是哪里呀?”“你是看不见?自己不会看路牌啊。
礼仪的故事内容(5篇范例)
![礼仪的故事内容(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fb10d00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3.png)
礼仪的故事内容(5篇范例)第一篇:礼仪的故事内容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小编整理的礼仪的故事,供参考!礼仪故事(一):“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飘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这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故事(二):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但是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必须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但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样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情绪我是理解的,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文明礼仪的案例
![文明礼仪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4a6fb3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d.png)
文明礼仪的案例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明礼仪无处不在,下面我将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文明礼仪。
案例一,公共交通中的礼让。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往往会出现乘客争抢座位或者上下车时拥挤的情况。
一位文明的乘客应该在上下车时礼让老人、孕妇和小孩,让座给有需要的人。
即使是在拥挤的地铁或公交车上,也应该保持队列,不要推搡或者插队。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文明礼仪的表现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案例二,餐桌礼仪。
在餐桌上,文明礼仪同样非常重要。
不管是在家里吃饭还是在餐厅就餐,我们都应该注意用餐时的仪态和言行举止。
比如,不大声喧哗、不挑食、不讲话时不大声咀嚼食物等。
在用餐结束后,要主动收拾自己的餐具,不要留下餐桌上的垃圾或者食物残渣。
这些小细节都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和个人修养。
案例三,网络礼仪。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礼仪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网络上,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不发表侮辱、攻击性的言论,不传播虚假信息,不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
另外,在网络交流中,要注意文明用语,不使用粗鲁、低俗的词汇,保持和谐的网络环境。
案例四,社交场合的礼仪。
在社交场合,文明礼仪同样至关重要。
比如,在参加婚礼、庆典或者商务活动时,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或者打闹。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保持礼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不插话或者打断别人的谈话。
这些都是体现文明礼仪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注意细节,尊重他人,做一个有素质的文明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文明。
中国礼仪成就典型例子
![中国礼仪成就典型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3aa2b6e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1.png)
中国礼仪成就典型例子
中国礼仪的典型例子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
1. 敬茶礼仪:在中国,服务茶水时会有一套规范的礼仪,包括端茶、斟茶、接茶、敬茶等步骤。
敬茶礼仪象征着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款待。
2. 鞠躬礼仪:在中国,鞠躬是一种尊敬和致敬的方式。
例如,在公众场合或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会用鞠躬的方式表达对长辈、领导或客人的尊重。
3. 握手礼仪:虽然握手不是传统的中国礼仪,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普遍采纳。
在中国,握手通常较为轻柔,一般握手时会保持目光交流,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4. 长辈尊重:在中国,孝顺和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
人们通常会以一种恭敬的态度对待年长的亲人和长辈,如父母、祖父母等。
5. 礼物礼仪:在中国,送礼物时也有一套规范的礼仪。
通常人们会选择符合对方身份、喜好和重视的礼物,并以双手递上,表示尊重和祝福。
这些都只是中国礼仪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细致而复杂的礼仪规定和习俗,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尊重、谦虚、和睦等价值观的追求。
有关现代礼仪故事事例
![有关现代礼仪故事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0ed0973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d.png)
有关现代礼仪故事事例现代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沟通,更好地融入社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场合,而是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现代礼仪故事事例,了解现代礼仪的实践意义。
1. 礼仪小姐在超市的经历有一次,我去超市买东西。
当我到达出口时,礼仪小姐微笑着向我问好。
我也礼貌地回应了她的问候,并向她展示了我的购物车,以便她能检查我是否已经支付了所有的商品。
之后,她再次微笑着说“谢谢”,让我感到非常愉快。
我认为这位礼仪小姐的行为是现代礼仪的一个例子。
她的微笑和问候不仅让我感到受到尊重,而且也表现出了她对公司的忠诚和专业精神。
2. 教育工作者的礼仪体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知道礼仪在教育中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权益。
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
我们还必须知道如何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沟通,以共同协作,促进学生的成功。
所有这些行为都代表着现代礼仪的核心价值观:尊重、倾听、合作和社交技能。
3. 礼仪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在商业领域,礼仪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会议上,参会者必须遵守行为准则,包括换鞋子、熄灯、关闭手机等等。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
同样地,在商业宴会上,作为一个受邀请的客人,我们必须知道如何表现自己,如何礼貌而自然地参与对话,如何不打扰别人的谈话等等。
这些行为都回应了现代商业文化中的礼仪准则,表现出我们尊重时机、场合、人物、事物的态度。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礼仪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它引导着我们如何应对不同场合的人际交往,如何表现出自己的尊重和关爱。
现代礼仪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自信心和公正的判断力。
它强调的是健康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互动方式。
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更多地重视现代礼仪,因为这对我们的个人和社会成功至关重要。
文明礼仪典型案例
![文明礼仪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1c5f0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f.png)
文明礼仪典型案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礼仪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文明礼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人们的文明素养,也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典型案例1. 排队礼让:在公共场所,排队成为了一种基本的礼仪。
无论是购票、乘坐公共交通还是参观景点,人们都能够自觉地排队,并且礼让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
这种行为不仅展示了个人素质,也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2. 垃圾分类: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分类成为了越来越多家庭的自觉行为。
通过垃圾分类,人们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种做法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3. 尊老爱幼:在公共交通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让座,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帮助、陪伴儿童玩耍等温馨的画面。
这些行为传递了关爱与温暖,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4. 文明用语: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文明用语是基本的礼仪。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避免使用粗鲁、不礼貌的语言。
相反,我们应该用友善、尊重的语气与人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5. 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例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随意插队、不乱丢垃圾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至关重要。
三、总结文明礼仪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礼仪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和价值。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文明礼仪,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现代礼仪小故事事例
![现代礼仪小故事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d2fed0f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0.png)
现代礼仪小故事事例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素养之一,它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石,与我们的言行举止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礼仪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现代礼仪小故事事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1、轻松的商务场合李先生是一位刚刚在商场上打拼的年轻人,在一次商务聚会上他第一次见到了一位重要的客户。
在向客户介绍了自己的公司和产品之后,客户问了一些问题。
这时,李先生不仅需要回答问题,还要展现自己的稳重和自信。
李先生冷静饱满地回答了客户的问题,并且在真诚地叙述了并不完美的公司情况时表达了对客户的敬重。
最终,客户非常认可李先生并放心地购买了他的产品。
2、在公共场所的礼貌在公共场所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小李是一家酒店的服务员,因为他的认真负责,经常受到宾客的好评。
一天,一位年龄较为大的宾客进入了酒店的餐厅。
小李走过来问道:“阿姨,您好,需要点菜吗?”这句话让阿姨非常不满,她喝斥道:“你叫我阿姨?你这个小孩子怎么那么不尊敬?你应该称呼我‘女士’!”小李听了很惊讶,但仍然礼貌地向阿姨道歉,并称呼她“女士”,并加上了徐婉的微笑。
阿姨这才满意的点了菜,同时也不忘夸奖了小李的礼貌。
3、礼仪在互联网社交中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传递正能量。
在人们收到不愉快信息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说出一些正面、积极的话语,那么对方可能会减轻一些遭遇的痛苦。
一位网友在一个群聊中抱怨起了自己的工作。
此时,一位群友慷慨地回复:“我们可以交流关于自己工作中的经验,这或许能让你心情变得更好。
祝你好运!”这个回复让她非常感动和温暖。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礼仪在互联网社交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能够传递爱和温暖,让人们更加友善和和谐。
4、家庭生活中的礼仪在家庭中,礼仪同样非常重要。
小明是一位十二岁的小学生,爱好广泛,是家里的掌上明珠。
一天晚上,小明和他的弟弟一起做作业。
突然,弟弟跟小明发生了争执,并使他不知所措。
礼仪小故事
![礼仪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bb6e11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a.png)
礼仪小故事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要遵守的规则,是展现出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方面。
在人与人之间,礼仪扮演着连接的纽带,同样也是传递尊重与关怀的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关于礼仪的小故事,今天笔者就和大家分享几个。
故事一:敬老尊贤,重义轻利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总是会在公车上当面为老人让座。
每一次他都一脸微笑地站着,直到车上有人让出座位给他。
他懂得尊重、关心老人,敬重生命,关怀社会,这样的他在大家的眼中能够得到由衷的尊重。
后来他经经商发了财,变得富有,他的行为却没有变化,依旧尊重老人,关怀弱者。
在商业交往中,他更是始终坚持以自己的道德自律,尽全力维护合作利益的道德纲常。
他的行为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合作伙伴和老朋友,大家一直认为他说过的话都是有保证的。
故事二:即使失败也要有礼仪有一位学生,她很有技巧,特别是在各种比赛中,她的表现总是最为杰出。
但是有一天,她在比赛中失败了。
但是在她离场时,她把自己的手轻轻放在那位获胜者的肩上,跟他说了句“恭喜你”。
她对失败的接受方式,融恰的表现,也同样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礼仪之一。
在失败的时候,礼仪的态度表达还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表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内涵,也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良好品行和信用。
故事三:礼让是双方面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对年轻夫妇在超市里边挤着买东西。
男子看到女人想买一个巨大的包,背包大得几乎能够装下几百个稻草人。
男子说:“我们已经买了很多东西了,不要再买了”,女人听了所以决定放弃。
但是,当他们走出商场时,女子突然感到有人咳嗽,“原来是那个不知名的乞丐。
” 女子拿出了那个包,里面装有她刚刚想卖的东西,并递给了那位乞丐。
她说:“也许我不能让我的儿子穿最时尚的衣服,但是我可以帮助别人”。
以上就是三个简单的礼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礼仪在人与人之间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让我们变得更加审慎和小心,从而做到更好地与人交往。
数千年的文化沉淀,丰富传承的文明之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新时期公民引领的信念与情操,一定能让我们更好涵养礼仪,守护我们所珍爱的美好。
关于礼仪的典例
![关于礼仪的典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46535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7.png)
关于礼仪的典例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以下是一些关于礼仪的典例:
1.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述了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学的过程。
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去拜见程颐,正巧程颐在屋里打坐。
他们两个不忍心惊扰老师,但又不想放弃求教的机会,于是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
过了许久,程颐才醒来,此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杨时和游酢也变成了两个“雪人”。
这个故事体现了求学之人的尊师重道,是礼仪的典范。
2. 孔融让梨: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的美德故事。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小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最小的梨吃。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梨。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融尊敬兄长、爱护幼小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体现。
3. 刘备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
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
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后来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出山辅佐他,帮助他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的谦虚和诚恳,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这些典例都展示了礼仪在不同场合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们提醒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以及注重自身修养。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9cb6fa266bd97f192279e9f8.png)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礼制在生活中的表现(四例)(一)礼制影响下的服饰(二)常朝中的御门听政(三)清朝皇帝召见官员(四)旗人结婚的时间与程序礼制影响下的服饰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
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仅是自然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中也透着人的因素。
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
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论道、儒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壁,而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饰,盖自然”(《厚道》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体性》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形骸,重神理而遗形骸,所以表现在服装上往往不拘礼法,不论形迹,常常袒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
以礼待人事例
![以礼待人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03375b2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c.png)
以礼待人事例
以礼待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着友好的关系。
以下是几个以礼待人的事例:
1. 在餐馆里,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个老人在等待座位。
他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座位,并帮助老人安坐。
这样的行为不仅向老人表示了尊重,也让其他人受到了激励。
2. 一位教师在考试时,发现一位学生忘记了他的笔。
他主动送去一支笔,并鼓励学生不要紧张。
这样的行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也让他们对教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3. 在公共场合,一位女士看到一位陌生人的鞋子松了。
她主动帮助他系上鞋带,这样的行为并不需要任何回报,但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这些以礼待人的事例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温暖。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以礼待人,用行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 1 -。
礼仪小故事事例
![礼仪小故事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d98d8b9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b.png)
礼仪小故事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礼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礼仪小故事,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礼仪事例。
1. 送礼的小故事有一位生意人,他经常和客户打交道,送礼也是家常便饭。
但是,他很讲究送礼的方式。
每次送礼之前,他都会仔细地考虑客户的喜好和习惯,然后精心挑选礼物。
而且,他在送礼的时候,会主动表示对客户的关爱和感谢,而不是只是单纯地把礼物送过去。
这样做不仅表达了对客户的诚意,还会增强客户与他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2. 交通礼仪的小故事在交通上,礼仪也非常重要,它是保证行车安全、畅通的重要保证。
一次,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上街购物。
在道路上,她注意到一个女士想要过马路,但是,道路非常拥挤,她好像没有机会过去。
这时,有一辆汽车驶向那位女士,但小女孩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及时拦住了那辆车,并让那位女士先过了马路。
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那位女士的安全,也为他人树立了榜样。
3. 餐桌礼仪的小故事在餐桌上,礼仪也很重要。
一次,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家人去参加他朋友的生日聚会。
在餐桌上,他发现自己不太喜欢吃生日蛋糕,但是,他并没有大喊大叫,而是礼貌地对朋友说:“谢谢你为我准备的蛋糕,但是我已经饱了。
”然后,他还主动问朋友:“你喜欢这个蛋糕吗?”这样一来,他不仅体现了自己的礼貌和绅士风度,还表达了对朋友的尊重和关爱,树立了他的美好形象。
4. 礼仪小常识的小故事除了具体的礼仪行为外,礼仪小常识也很重要。
一次,一个小女孩的朋友来到了她的家中。
小女孩很高兴,但是,她还要为朋友准备一些宾客礼仪。
在看到客人来临时,她不仅热情地迎接了她的朋友,还帮她提了一些包裹。
当她们走进房间时,小女孩有礼貌地让她的客人先坐下,并替她的朋友倒了一杯水。
这样一来,她不仅表现了自己的热情,还体现了自己的礼貌、绅士风度和关爱之心。
综上所述,礼仪小故事中充满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作者:————————————————————————————————日期:ﻩ礼制在生活中的表现(四例)(一)礼制影响下的服饰(二)常朝中的御门听政(三)清朝皇帝召见官员(四)旗人结婚的时间与程序ﻫ礼制影响下的服饰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ﻫ“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
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ﻫ《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仅是自然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中也透着人的因素。
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
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论道、儒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壁,而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饰,盖自然”(《厚道》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体性》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形骸,重神理而遗形骸,所以表现在服装上往往不拘礼法,不论形迹,常常袒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
《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
ﻫ二、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学派,从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
如儒家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食之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法家韩非子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
”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ﻫ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褒之博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普遍服饰,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
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最热情的年代。
文人意欲进贤又怯于官海沉浮,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便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魏晋时期,倡谈玄学之风,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强调返本归真,一任自然。
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
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
”《搜身记》写:晋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
文人群效之尚清谈,不拘礼教,行为放荡,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人们都直接欣赏人格个性的美,尊重个人价值。
《世说新语》中关于“斐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己人”的记载,生动了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识。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褒之博带”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是一种个性标准,厌华服,而重自然,而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望尘莫及。
周诗:“惯束罗裙半露胸”,即似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可见《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
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建立国度之多,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
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老成持重,忧患重重的顾虑所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与感受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感受与体验。
从而使审美中那种大刀阔斧,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引自《六朝美学》)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
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
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
三、“等级性”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服装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
《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
”《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
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
ﻫ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
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例如:《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唐以官服色视阶官之品。
”“举子麻之通刺,称乡贡。
”唐贞观四年和上元元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
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
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
ﻫ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也是大为有益的,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常朝中的御门听政一年当中只有三大节和特殊喜庆时才举行大朝仪,而这一庆典仪式,完全解决不了朝廷实际的政治行政问题。
统治不能仅仅是自我标榜的盛典,必须在行政中实现,尤其要能解决国家遇到的现实问题。
朝廷一般的政务处理通过常朝的形式实现,每月逢五举行。
常朝举行时,也必须设置相关的礼仪规范君臣的行止,这就是常朝仪。
ﻫ清朝御门听政在内廷正门乾清门举行。
门以内就是皇帝家庭的世界,一般人很难进入。
凡是每天各衙门递进的本章,其中未经皇上批阅的,先转送内阁,积累若干件,传旨于某日御门办事。
办事当天,在乾清门正中设御榻,榻后立屏扆即屏风和表案。
黎明,皇帝升座后,来奏事的官员列队在门前广场等候,部院官按预先编好的次序,分部门顺序陆续登东阶向皇上汇报,而不是集体一起上前,这样做也体现了工作的专业性并防止了不必要的信息扩散。
当代的清装剧的君臣议事的场景大都不怎么准确。
一般来说,政治行政信息大都通过邸报在朝廷上公开,官员个人意见可以通过奏章形式向皇上表达。
不具备直接递折权的四品以下官员,可以通过本部门长官代转。
邸报又称邸抄或宫门抄,类似政府政治行政新闻报纸。
向地方上传送的方式,一般由各省在北京专门设立的“提塘”官负责,或由总督巡抚的折差顺道带回。
各衙门每天送递官员奏折与取回皇帝批复也在此举行。
清震钧《天咫偶闻》说,每日零点,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各派一位笔帖式持奏折到景运门内九卿房连同本衙门的印片一同交给奏事官转交给奏事太监转送御前批阅。
此时不过凌晨两点。
旨意批下与否,要看乾清门前白纱灯的位置,只要白纱灯从石栏上挪到了台阶上,就证明旨意很快就要批出。
不一会儿,奏事官捧折出来,高呼“接事”。
各衙门信使齐集,叫到哪一衙门,这一衙门的人上前,奏事官手付折匣口诵旨意,或“依议”或“知道了”或“另有旨”;虽发送上百件,决无差错。
清朝御门听政虽然一个月至少举行六次,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决非朝廷重大事务的决策会议。
皇帝要实现统治,要拥有高层小范围的讨论和决策系统,这才是皇朝权力的核心所在。
以明嘉靖皇帝为例,他可以二十年不举行常朝的各种仪式,却不可能不见行政首脑内阁大学士。
虽然不见朝臣,朝廷大权却一刻也未放松。
•清朝皇帝召见官员ﻫﻫ清朝皇帝比较勤勉,基本每天都要召见大臣商讨国家政事;分集体召见和个别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