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论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俗习惯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衣: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与服饰民俗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居住纬度的不同,人们服装的更换频率也相同。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服装简单;寒带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使人们无需经常换装;温带,年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的地区,服饰文化最为发达。这里四季分明,人们要花费大量在服饰文化的创造上,服装的款式、用料、缝制工艺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食:人类饮食习俗的形成首先是受自然环境决定的,生活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自然环境的民族,饮食习俗也大体相同。自然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食物资源的影响。早期的食物取自自然,饮食资源本身严格限制了人类的饮食习俗;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饮食文化的创造。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与特定气候条件也有密切关系。

住:自然环境是影响民居建筑的首要因素。温度和湿度的不同,往往决定着民居的基本样式与结构。如四合院进深的大小,与当地气候条件、日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建筑材料方面,建筑民居大多就地取材,如傣族竹楼、西北窑洞。行: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的交通民俗各有不同。如,在江河纵横的地区,舟船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交通挂工具,而在沙漠地带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了。

2举例说明民俗的五个外部特征(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一、集体性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为广大民间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征(1分)。从构词法上看,民,民众也,俗,通俗也,民俗一词它所强调的重点,就是民俗的社会性。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文化事项,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广大民间社会所接受,从而形成了民俗传承中的集体性特点。个人的习性与爱好是不可能构成民俗的。民俗的集体性的范畴是个变量,有些民俗有时会同时影响几个国家,有些民俗则仅局限于一村一寨、甚至一个家族、一个行业。(2分)

二、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民俗的“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1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风俗往往也会呈现出多种变化。决定民俗地域性特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决定民俗地域特征。人是环境动物,为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人们创造出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民俗事项,从而使民俗事项具有了个性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次,社会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民俗地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所谓的“社会环境”,又有宗教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2分)

举例:生产方式影响着民俗地域性特征:游牧民族食肉衣皮,农业地区食谷衣面,沿海地区食鱼居船。

三、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所呈现出的某些具有变异特点的外部特征。如果说地域性是民俗表现在空间上的某些特征的话,那么,变异性所强调的则主要是民俗呈现在时间上的某些特征。民俗是一条流动的河,

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1分)

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决定的。

影响民俗变异速度的原因:(2分)

1、文化交流:波斯的石榴、石榴和石榴信仰的传播

2、异族入侵:蒙古族、满族

3、政治变革:改朝换代

4、民族迁徙

四、传承性

传承性是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民俗特征。良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承认,代代相传,陋俗也会因其保守而传承至今。(1分)我们认为,任何民俗的产生与流传都是有其特定的自然背景与人文背景的。只要背景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民俗主体的需求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民俗便会生生不息地传延下去;即使背景发生改变,民俗也会审时度势地在变革中求得永生。(2分)

举例:含有信仰观念的深层民俗传承性强、变异性弱,如拜天地;不含有信仰的表层的民俗变异性强、传承性弱,如衣食住行。

(影响民俗变异的内在因素:浅层民俗,如日常服饰、日常饮食;深层民俗,如宗教仪式)

五、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民俗对民间社会所有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它是民俗在功能上所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1分)。较道德和法律而言,民俗的规范作用要大得多,它几乎涉及到人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组织、岁时习俗、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所无法取替的作用(1分)。民俗的规范性常同过社会舆论、伦理道德、民间信仰、民间习惯法等方式体现出来(1分)。

3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社会性)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为广大民间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征。任何一种民俗现象都绝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在集体中产生,在集体中传承。

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称为民俗的“地利特征”或“乡土特征”。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及社会环境不同,自然会带来不同的风俗习惯。

自然环境决定民俗地域特征,人是环境的动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人们创造出了许多与之相适应得民俗事项,从而使民俗事项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生产方式影响着民俗地域性特征,游牧民族食肉衣皮,农业地区食谷衣棉,沿海地区食鱼居船。

社会环境决定民俗的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民俗地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所谓的“社会环境”又有宗教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民俗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老人、妇女等相对保守的社会群体中,他们是我们进行民俗地域性特征调查的主要对象。

变异性(历史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所呈现出的某些具有变异性特点的外部特征。变异性所强调的则主要是民俗呈现在实践上的某些特征,民俗是一条流动的河,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影响变异性的外在因素有:历史变革、异族入侵、民族迁徙、文化交流。

传承性

传承性是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民俗特征。民俗是指那些具有某种超稳定结构的文化事项,良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承认,代代相传,陋俗也会因其保守传承至今。传承性在老人、妇女间体现较深,根深蒂固。

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民俗对民间社会所有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它是民俗在功能上所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他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就是法律、道德与民俗等诸多制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法律规范的强制性,道德规范的局限性民俗范畴的作用要大的多,它几乎涉及到人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组织、岁时习俗、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在制约、规范人类行为的过程中,民俗一直都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衣食住行的相同都是民俗规范性的结果。

4何为风水术中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其中有何科学道理?(上课时说的论述题,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第一种答法:

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民在选择宅基地过程中,对住宅周边气候、地貌、地质、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估,和对建筑营造过程中某些技术和禁忌的总体概括(3分)。

风水术的理论是建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观念基础之上。古人认为,宇宙是由一团混沌之气生成的,天地万物皆有气,而气更是人活着的最基本条件与标志,正所谓“人活一口气”。因此吉地必须藏风聚气,只有这样才能生气旺盛、生机盎然。堪舆学家认为生气与地脉、地形有关,它忌风喜水,“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因此,山可以藏风,水可以聚气,山的走向与水的形状便成为风水先生们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是相地术被称为风水术的原因所在(3分)。

勘舆学家们认为,“背山依水”是风水宝地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勘舆术要求主山一定要在住宅的背后(北方),同时应较高大,并依托古老深远的山脉(即有来龙,有去脉),而不是孤立的山包;山形应端正浑圆,草木茂盛;左右还应有低矮小山环护,东称“龙砂”(砂即小山),西称“虎砂”。主山与龙砂、虎砂在住宅的北面形成一道弧形的天然屏障,其作用便是易于“藏风”。中国位于北半球,太平洋的西岸,是季风气候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冬季,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吹偏北风,强劲的北风寒冷、干燥,并携带大量尘沙,只有山脉和树木才能够抵挡它。夏季,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带来湿润的东南风、西南风,形成高温多雨季节。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如果将村庄或自家的住房建在山南坡的台地上,不仅日照充足,而且还可冬避凛冽北风,夏沐凉爽南风。至于勘舆术中对山脉、山形与植被的要求,则完全出于安全的考虑。依托的山脉越古老,地质状况就越稳定,也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