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3e09c514964bcf84b9d57b55.png)
3、缘起和性空的两种境界的区别
如果在缘起的层面,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
而起,所以我们应该随缘,该提起时就提起, 该放下时就放下,即所谓“一切随缘”、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 、但如果我们由缘 起意识到性空,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假 象,都是空,从而不再执著于现象中的一切, 既看破红尘。这样人就可以因果链条中解脱 出来,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从而彻底从 苦中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轮回,最后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
界——“涅槃”作为宗教追求。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1、四谛说
2、八正道
3、缘起论
4、十二因缘 5、三法印
1、四谛说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 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 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 概括,即“苦集灭道”。就是说世间的 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 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 圣谛。
中——变动不居——世界是假象、空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变化发展
2、性空论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 (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 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 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 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 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 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 烦恼皆无。
总 结
苦是人生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人生有 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佛教的问题在于由此就认为 人生只有苦,本质就是苦,而没有快乐,这就是片 面化了。所以对待苦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人对 生命的态度,在快乐面前基本是相似的,但在痛苦 面前,千差万别。有些人消沉逃避,有些人坦然面 对,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苦中求乐…… 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用相同的态度与方法去面对 人生的痛苦,每个人的先天所赋和后天所习都是有 区别的,但至少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一种基本 的肯定,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较为积极的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a56164950e2524de5187ed9.png)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 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 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 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 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 宝藏。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 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 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 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 灵的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求法的 佛教
第一节
求仙的 道教
第二节
三教合流
第三节
2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玄奘(zhidao602年-664年),是唐朝 著名的“三藏法师”(对精通佛教圣 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9
大乘佛教
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 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 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 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 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 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 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 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 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 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
31
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 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b9b657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b.png)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宗教往往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又常常影响宗教的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文学等角度,简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融合已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治思想都对古代的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先秦时期的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人物往往被民间神话所神圣化,成为古代宗教中的神明。
这些神话传说的内容往往融合了民间信仰、伦理道德和政治权力,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之间的紧密联系。
进入秦汉时期,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天下和汉朝的兴盛,儒家成为了当时的国学,儒家经典被列为国教,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影响尤为显著。
儒家以仁爱之道为核心,提倡克己奉公、尊老爱幼、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当时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注重道德修养,对宗教的规范和教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倡导放下世俗欲望,追求解脱超生,提倡舍己救人、慈悲善良等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相辅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宋元明清四大时期,在中国宗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宋代儒学的兴盛,儒家思想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儒家经典被重新编纂、整理,注重经义研究和经世致用,对当时宗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元明清时期,道教、佛教、儒家等各宗教在中国社会中大体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体系,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宗教体系。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8f0fb3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古代宗教模块一原始宗教说到宗教,有人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思想意识。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宗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甚至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早在尚无成文历史的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人类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很长一段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被称为原始宗教,多表现为对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殖、图腾和祖先的崇拜等。
这些表现了早期的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意识,具有自发性、地域性、氏族性、象征性等特点。
项目一 自然崇拜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自然环境崇拜 动植物崇拜主要指对日、月、星等天体的崇拜。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主要指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 主要指对山川湖海等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崇拜的种类很多,小至昆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有野兽,也有牲畜。
植物崇拜也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农作物的崇拜,其次是祭树神,均是祈求丰收、平安等。
项目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把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看作与自己的民族有某种特殊关系,是本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图腾崇拜体现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旗帜、舞蹈、服饰、文身、祭祀仪式及各类器物的装饰等。
项目一先秦诸子图腾崇拜发展的三个阶段010203对动植物直接认同、崇拜,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
构建半人半兽或人兽结合的图腾形象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部落的扩大、融合而被不断地综合化、艺术化。
项目二 史学的发展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发展而来的龙凤崇拜逐渐形成一种龙凤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目三祖先崇拜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二是对先祖美德的赞美,即崇拜的是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从中发展出圣贤崇拜,成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起到了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强化氏族团结的作用,有利于氏族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96c4cc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0.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fdd65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c.png)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瑰丽繁盛,其中宗教与信仰观念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与信仰不仅仅是信仰体系和仪式活动的集合,更是人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具有重要地位。
尽管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神教的国家,但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
道教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和神祇信仰;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通过修行实现涅槃;儒教则侧重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三个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相互影响。
二、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宗教与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其中,传统祭祀是最为直接和常见的体现方式。
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家族祖先和自然界的神灵能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所以进行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其它形式的信仰观念,如拜神、参拜庙宇等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广泛存在。
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社会关系在传统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具有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佛教寺庙和道教观寺曾经在中国社会起到教育和扶贫的重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也推动了社会伦理的发展。
宗教的存在不仅是正式信仰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手段和精神支持。
四、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宗教与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紧密,相互影响。
传统宗教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扩大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同时宗教题材的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宗教的内涵。
例如,佛教艺术的壁画和青铜佛像深受人们喜爱,道教书画作品和道教音乐也赋予了宗教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现代社会对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信仰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https://img.taocdn.com/s3/m/3c26716a482fb4daa58d4bc3.png)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efaeb43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7.png)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中国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深深根植于宗教信仰,在古代的时候,有五方神祇、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不同的宗教信仰流传于中国大地上。
其中,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宗教信仰。
这篇文章将会总体探讨一下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它的影响遍布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儒家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礼法”、“孝悌”、“忠信”等为基石的人伦思想,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讲究了如何做一个好的人和怎样处世。
儒家思想的流传,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可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起始阶段。
二、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达到了顶峰。
佛家思想的中心是“涅槃”,强调了实现自我超越和在个人生命中寻求真理的过程。
佛家思想的传播也带来了很多寺庙、塔和佛教经典,佛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传到了社会各个方面。
佛家思想是一种人文思想,它将人置于一个更为人性化的位置上,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中国人道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但是,尽管两者在基本上属于宗教信仰方面,但是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
儒家倡导“仁爱”、“礼法”等社会伦理,把家庭、社会作为整体来看待;佛家则更强调个人的修炼和心灵层面上的内心修行,重视对救度众生的慈悲心。
这些不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很多方面,为中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三、其他宗教信仰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在历史的进程中,还出现了很多种宗教信仰思想,如道家思想、民间信仰等。
在道家思想中,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准,强调了修炼精神和追求仙境的方向,在某些时期,它是中国社会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信仰方式。
民间信仰则包括一些比较底层的信仰、神话、迷信等,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它们都极为普遍,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
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7e767838647d27284a735108.png)
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
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
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
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
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
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
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
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
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
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b850fd11f18583d049645962.png)
朱 雀 ( 南 方 )
(二)俗神
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祉。 主要有:
• 雷公、风伯、门神、灶君、财神、土地、 城隍、药王、瘟神、蚕神等。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道教神形象
财神
门神
灶君
土 地 神
城 隍
附:道教信行的道术
◈ 占卜、符录;
◈ 外丹和内丹; ◈ 内观、守静、存思、 ◈ 服气、行气、胎息; ◈ 辟谷、服饵; ◈ 此外还有沐浴、按摩、武功、望气、观星、
(四)道教与民俗(民间信仰)
道教的许多宗教活动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间风俗, 代代相传。
如:春节习俗
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
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
大年初一接神,放爆节;初二祭财神;
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拜顺星(本命星
宿神);初九玉皇圣诞;
十三祭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 不妄语 配信,不饮酒配智。
五戒和五常的区别
五戒体现的是出世的宗教伦理。 五常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世俗伦理。 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二)艺术方面
◈
佛经的翻译及流传
走尸等等。
四、道教与 中国传统文化
(一)道教与中国哲学
1、将道与元气合而为一,改道为玄。 补充了‚元气‛论,弘扬了魏晋 玄学,丰富了隋唐哲学,奠定了 宋明理学的基础。 2、特异的人生哲学和丰富的自然哲 学。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道富于术,道无术不行
1、与古代化学
火药的发明发端于炼丹术 。
“禅‛在梵语中为修行和智慧之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5d38219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e.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厚的文化体系,其中宗教与信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扮演着起到了宏大与安慰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的特点与影响。
一、宗教与信仰的多元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来源繁多,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及民间信仰等。
这些传统宗教与信仰构成了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儒教倡导仁德礼义,注重个人修养与家庭伦理;道教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强调解脱与长生;佛教讲究舍利净土与涅槃寂静,鼓励众生解脱苦难。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更加多元,涵盖了神灵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各种形式。
二、宗教与信仰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之间相互融合与互动。
儒教、道教、佛教三教相互影响,各自取长补短。
例如,儒教塑造了中国人重礼仪的传统;道教与佛教的禅宗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同时,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融合在一起,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祭祀习俗与仪式。
这种融合与互动让人们在宗教与信仰中感受到了多元与包容。
三、宗教与信仰的社会功能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宗教与信仰提供了人们对于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探求。
在人们面对困境与苦难时,宗教与信仰可以给予他们宽慰与鼓励。
其次,宗教与信仰在社会中传承着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教导人们秉持正义、仁爱、宽容等美德。
最后,宗教与信仰还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社群共同体,促进人们的团结与和谐。
四、宗教与信仰的变迁与现代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变。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宗教与信仰的地位与影响力相对减弱。
然而,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仍然存在。
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现实利益与精神满足之间依然寻求宗教与信仰的支持与引导。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
宗教与信仰的多元性、融合与互动、社会功能以及变迁与现代转变都展示了它们对中国人民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的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8e656f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0.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和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习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奉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统一和谐。
道教中的道德观念以“无为而治”为主体,鼓励人们追求真我,解放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中国人会前往道家寺庙祈求健康和平安。
此外,道教的习俗也包括举办祭祀活动,如道教道观会在重要节日或者特殊场合组织祈福和庆祝活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通过对自己心灵的修炼追求解脱和幸福。
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强调人的本性是可改变的,通过忏悔和发心可以修缮自己的业障。
在中国,很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会在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福禄。
此外,佛教的习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些人有佛像或者经书供奉在家中,他们每天会念经禅修,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三个核心信仰,它是一种对人类尊严和理智发展的人类主义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宗教信仰方面,儒教并不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拥有明确神性对象,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各种礼仪规范,比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
此外,儒教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个体通过修身养性来影响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相辅相成,相互交织。
宗教信仰提供了思想和灵性上的寄托,而习俗则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着人们对宗教价值观的践行。
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81b460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5.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表达和信仰体系。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经历了多次演变和重构,这其中既有传承,也有革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其基础是尊崇祖先、讲究礼敬和勤俭节约。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强调了道德、仁爱和君子的修养,这些原则贯穿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另外,道家和墨家等学派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些文化价值和行为准则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指导原则,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面貌。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的宗教信仰多元且复杂,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民间信仰等各种形式。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人认识到世界上的苦难和涅槃的可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道教强调自然、简朴和静心修炼,成为了一种追求长寿和健康的信仰体系。
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传入和传播使得中国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和广泛化。
此外,民间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祭祀、布施等方式寻求安慰和保佑。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并非始终如一,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朝代都推动了新的思想和文化的诞生。
例如,宋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提倡了理学和性善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明清时期,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变化和交融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554db3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b.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文化中,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织,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相信自然万物都有灵魂,并且崇拜一些特定的神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宇宙和生活意义的思考,多种宗教信仰相继出现,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它主张君子之道,追求对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孝道,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一种寻求长生和超越的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是《道德经》,其中包含了道教的核心理念和生活哲学。
道教追求无为而治,倡导自然而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对于修身养性和寻求人生意义的关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
佛教强调人生之苦和涅槃的境界,在追求解脱和超越世俗纷扰的道路上给予人们指引。
佛教注重修行和禅定,通过打坐冥想来达到对自己和他人的觉醒。
二、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教信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首先,在价值观念方面,宗教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儒教的崇尚仁爱、道德的追求,道教的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的观念,佛教的慈悲和涅槃的追求,这些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原则。
其次,宗教信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的家族观念以及父权制度对中国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鼓励人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在艺术和文学方面,宗教信仰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97183f3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2.png)
传戒是僧人传授戒法的佛教仪式,传戒分为三级三次,称三坛:初坛是传授十戒;二坛是传授 具足戒;三坛是传授菩萨戒。
僧道出家,封建政府要对之进行统一管理,由官府发给证明“行度入道”僧道者的凭证,称为 “度牒”。
坐禅是僧人修行的方法之一,意思是坐而修禅。坐是佛教的一种坐的姿势,即 “结跏趺坐”;禅是静思。
通过念诵经文获得功德,是寺院僧人的一种修行方法和日常活动,是寺院的一种 习俗。
布萨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善宿”、“长养”、“断增长”,是僧人每月两次的 必修课。布萨有三重意思:一是“说戒”;二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每月的六斋日实行 “八戒”;三世佛教徒向别人忏悔所犯的罪过,也是寺院一月两次的习俗。
第二节:儒教
一.儒教概述 儒教也被称为孔教,礼教,名教等,它是以孔子为先师,倡导王道得治,尊 王攘夷和上下秩序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 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和泰山为宗教场所,以郊祀, 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宗教仪式。儒教与道教,佛教并称为 中国三教。 二.儒教的历史概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汉代: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儒道思想结合;吸收阴阳五行说, 建立“天行合一”新体系。 隋唐:礼仪制度得到进一步确认 宋代:四书受到重视 南宋以后:科举考试以“四书”为重点。此后,儒教的经典大体上固定下来, 明清时期大体也是如此。
1.动物崇拜的动物,如:龙、风、麒麟等)
2.植物崇拜 3.生殖崇拜 4.其他
①光明的象征:日月星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 关系极为密切
②对各种主管天气的神灵的崇拜的目的:祈福避 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20cf876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8.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并发扬光大。
其中,宗教与信仰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们对神灵、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追寻。
本文将从儒、道、佛三教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信仰的内涵与影响。
一、儒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儒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在儒教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内核。
礼仪、孝道、忠诚、义理等被儒教奉为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儒家思想将宗教与信仰与道德行为相结合,提倡博爱、和谐与互助。
儒教的宗教活动以祭祀祖先为主,通过祭拜祖宗,人们表达对祖先的敬仰、感恩与祈福之心,也体现了尊重传统、亲情与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同时,儒教对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的重视,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君权与民权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的哲学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道教产生于中国古代,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求人生的真理与寿命的延长。
道教的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观念、修养方式和自然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强调“道法自然”,并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法则,并将其视为最高指导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此外,道教信仰中的神灵崇拜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们通过信仰神灵,寻求神灵的保佑和指引,以及解决世间纷扰中的难题。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价值观的传承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与信奉。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修行与解脱,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佛教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鼓励人们以平等、慈悲和智慧的心态对待他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注重修身养性,追求解脱和超脱尘世的精神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60b3240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民俗和宗教传统。
这些传统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从民俗和宗教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
一、民俗传统中国的民俗传统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除了节日,中国的婚礼习俗也是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婚礼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新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拜堂、敬茶、交杯酒等,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婚礼习俗,如闽南地区的“过大礼”、广东地区的“抢亲”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宗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中,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传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追求解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峨眉山、普陀山、少林寺等,这些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传统,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身心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道教名山,如武当山、嵩山等,这些山脉不仅是道教信仰的圣地,也是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
除了佛教和道教,中国的宗教传统还包括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
基督教则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b429e7f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7.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其中融合了宗教与人文关怀的元素。
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寻求心灵慰藉与安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文关怀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多样丰富,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都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倡导众生平等,追求解脱与涅槃;道教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长生与修炼;而儒教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仁义礼智信。
这些宗教都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与人际关系,提倡人文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宗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宗教倡导人们关注他人的痛苦与需要,积极为他人提供帮助与关怀。
佛教中的“慈悲”、“舍己为人”等观念,道教中的“仁爱”、“慈善”等理念,以及儒教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都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鼓励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倡互助与分享,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
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扮演着心灵慰藉的角色。
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常常寻求宗教的安慰与支持。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寄托,使人们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力量与勇气。
宗教信仰给予人们希望与安慰,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意义与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是人们寻求安宁与宁静的重要依托。
然而,宗教与人文关怀并非完全没有争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也曾经被一些人滥用,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些人将宗教作为一种工具,用来追求个人利益或者达到政治目的。
这样的滥用使得宗教变得功利化,失去了原本的人文关怀与宗教精神。
这也提醒我们,在推崇宗教与人文关怀的同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一些不良行为所误导。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人文关怀相辅相成。
宗教提供了人们寻求心灵慰藉与安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https://img.taocdn.com/s3/m/6e1302e425c52cc58bd6bef9.png)
经济的多元融合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 个主题的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说来,汉 族是农耕地主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的交流,也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国道教与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 同,其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在宗教形式下兼 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从所包涵的文化品种之 多,可以说中国道教是“会通之学”的一个 典型形态。
道教的伦理 思想,就是 把儒家的忠 孝思想和性 命学说写入 条文,作为 道教教义的 重要组成部 分。
第三节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 下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 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过不 同程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有过不少重要的贡献。
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 最大。以思想史为例,中国佛学诗隋唐时期 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 不可缺少的、承前启后的思想“网结”和纽 带。
道教吸取儒 家思想,建立 了道教的宗教 伦理学。从它 产生时起就表 现出对世俗生 活的极大关注 。
他们一直注 重研究儒家 《五经》, 从中吸取资 料,建立道 教的伦理制 度和伦理思 想。
道教的伦理 制度,主要 是建立森罗 严密的等级 制度,是道 教融合儒家 思想,以加 速和实现自 身封建化的 重要举措。
首先是在传统中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的新品种。
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形象文化的发展
32
• 首先,在传统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 的新品种。
• 东晋 顾恺之
地狱变相图,是盛唐“画圣”吴道子所作,于 “寺观之中,图画墙壁三百余间,变相人物奇卧 异状,无有同者。
天王送子图
其次,是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佛、道 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 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
中医在临床治疗时,针对病人头痛,医生会从手指扎针,让西医大 惑不解;有时中医诊断病人「肝火旺」,西医去测量他的肝脏指数, 却毫无异象,也让他们产生质疑。中、西医学交流的障碍,绝不只是 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而已,而是整个理论系统南辕北辙。这两套系统沟 通起来,如何找到对话的焦点? 针灸是最早、也最受国际重视的中国医疗技术。英国剑桥大学教 授李约瑟探讨中国科学史的巨作《中国之科技与文明》中,有探讨针 灸的专书,里面提到早在一九○一年就有法国人在中国学习针灸,三 十年后回国推展,使针灸技术因此传入欧洲。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是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大陆时, 随行一名记者突患急性盲肠炎,开刀手术后接受针灸止痛,效果奇佳, 让许多随行的外国医师叹为观止,针灸的名声因此传扬开来,不仅许 多医师那时开始学习针灸,有些国家如美国、德国、西班牙在其后的 二十几年内也陆续开设针灸科系或学院,世界卫生组织更将它列为重 点研究对象,像研习技术、翻译经典、制定国际标准穴道名词、召开 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等。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4、方法与手段
中医采用不割断子系统间的关联关系的方法来研究人体,较能正 确地反映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它应用所有能应用的知识,即多 学科知识来研究人体。 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西医学把人体分 割为小系统,割断子系统的联系来处理问题,也就是把整体分为部 分,把部分再加起来作为整体 。 中医综合各学科知识,综合各种治疗手段等。如《内经》是集许 多医家的成果。西医重视多学科发展。如西医与其他科学相结合, 产生了医学物理学、医学化学、医学信息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 理学等。 中医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思想。中医的定量是以模糊数学方法为 手段。如脉有浮、沉、迟、数、虚、实数十种,舌苔有薄白苔、厚 腻苔、薄干苔等。西医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各个层次上分析, 又在各个层次上综合。
二
两种医学的差异
1、哲学方法论与思维科学 中医学是以《易经》、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朴素系 统论和唯物辩证法为其哲学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还原论 为指导思想。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应着不同的方法,用不同 的方法认识解释客观世界又会产生不同的基础理论。
《易经》是讨论事物生成本源的,阴阳学说是论述事物属性的,五行 学说则是分析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系统论 认为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才是系统呈现整体性的根源。还原论的基 本含义就是整体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所有部分之总和等于整体。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问题是,中国医学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常让惯于从具 体的生理解剖学习现代医学的人难以理解,尤其以“经络 系统” 。 经络到底是什么?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 开宗明义指出,人体的最基本系统是经络,经脉是人体内 的纵行的管道,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等四组,加上横 行的十五络脉及联络经络的奇经八脉共有六组。 《黄帝内经》的〈灵枢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篇〉说: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意思是经络为人体中运行 血液、生气、营养等成分,沟通脏腑、器官的系统。如果 身体出现问题、疾病,就从治疗经络下手,中国的针灸、 药物治疗都由此对症下药,像针灸下针之处的穴道,就都 分布在经络线上。
2、对生命的理解
中医对生命的理解,源于古代的自然观。在中国哲学那里,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大自然的延伸与精华。人之所以能与宇宙相 交感,其基础就在于人是宇宙的精微,“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人体小宇宙作为天地大宇宙的精确副本,使得人对大宇宙的知识有 了体察的可能。天人合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 组织器官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证人 的生命活动。曲黎敏指出,中医始终把病人当作一个与环境、宇宙 相关的整体,将人的生命与健康当作其理论的中心与目的。医学的 对象不应是“病”,而是“人”。因为病证永远不会仅仅是局部的, 它会消蚀人的精神,继而将人的生命整个拖向深渊。防病的最终目 的是使人“阴平阳秘”,由矛盾状态回复到和谐的状态。医生关心 的,永远应当是病床上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可分解的肉体的“物 质”。因此,中医在诊断中,总强调人与人血脉相通的感觉,强调 生命对生命的直接探索。 。
西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式是抽象思维,而中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 式首先是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形成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所凭借的映象 资料是概念,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思维活动。而具象思维的映象资料是 物象,是感官对于事物的具体感知,直接加工具体感知觉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因其完全抽象化、概念化而属于高度理性的思维形式。而具 象思维是一种未向理性阶段过渡的感性思维。 在思辨逻辑方面,中西医学方法论也截然不同。中医学方法论的 思辨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注重辩证逻辑,其根本特征是具体同一性, 它反映事物包含的多种类、多层次的质的规定性的统一,一可分二, 二中含一,相互包容。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则体现了辩证逻辑 的基本原则。西医学方法论的思辨则遵循形式逻辑,其根本特征是抽 象同一性,它是事物单一的质的规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不容混淆。现代科研中严格的定性定量和数学运算化的推 理,正是形式逻辑的完美体现。 在认知方式方面,中医学方法论利用所有的感觉搜集感性认识资 料,这就为认识事物包含的多种类、多层次的质的规定性创造了有利 条件。它的认识过程重在收集、整理主观经验,辩证逻辑能够整理主 观经验,扩展思维空间,丰富主观认识;西医学方法论的感性认识资 料只来源于视觉,与认识事物的单一本质直接相关。它的认识过程重 在收集、整理客观经验,要求的是开拓客观视野的认识工具,故形式 逻辑是其恰当的思维逻辑。
三
两种医学的比翼齐飞与殊途同归规
医学也是一种文化,两种文化在交流时的冲突在所难 免,而宽容和理解则是最好的发展之道。中西医学地理思 想各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即使批判对方,也应该通过深入 的研究和分析来证明。中医有这样的胸襟,西医也该有这 样的肚量。即使在医学理论框架上不能互相接受,但在具 体的技术和疗法上还是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让大量的医 学实践来决定彼此的消长既是可能的,又是明智的。殊途 而同归,中西医学地理思想所努力的目标永远是共同的, 那就是让人与环境永远处于协调和谐之中。
北宋医学家王惟一 及所铸针灸铜人
现代人对经络系统的解说,也多从实际的生理结构和 组织著手,像血液循环(血)及呼吸循环(气),也有一 些学者另辟蹊径,从物理学的角度切入,找到不少支持的 证据,拉近了东西医学的距离,找到对话的焦点。 穴诊仪:基本上都是利用微量的直流电,在穴位上诱导 出代表体内器官所感应出的电机能的量与值,并依此作为 筛检诊断之用,因此这类仪器可简称为穴诊仪。 穴诊仪的发明,除了可以用科学仪器印证中国的经络系 统理论及针灸穴道的存在外,最重要的是,用此仪器进行 相关的人体试验与研究时,发现它可以印证传统中医的 「把脉」诊断法也绝非空穴来风,的确有其客观的依据。 许多练气功的人常提到,觉得有“气”在体内游走,有 一股热气会在全身经脉流畅。他们所形容的游走行径,就 是中医系统的经络。 经络具有比较优良的导电度。
第九讲
中 国 的 宗教
你信宗教吗? 宗教决不等同封建迷信。
上篇
中国宗教发展史
一.不是宗教的宗教——儒学(儒教) 二.土生土长的道教 三.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不是宗教的宗教——儒学(儒教)
1. 儒学(儒教)的发展与演变 2.“礼”的特征 3.“仁”的结构
儒家、儒学与儒教
儒家是一个学派,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上升为“王官学”(国家主导意识 形态)的时代,即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形成国家“礼制”“文制”以安顿人心、 社会与政治的时代。儒家一词的对应者是其它学术流派,如汉以前儒家的对应者 是法家、墨家、道家等中国的学术流派,1911年后儒家的对应者是自由主义、民 主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的学术流派。儒学则是儒家的学理系统,其价值渊源则 是儒经。 儒教不是一个学派,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自性的自足的文明体,存在于儒 家义理价值上升为“王官学”(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时代,即存在于儒家义理 价值形成国家“礼制”“文制”以安顿人心、社会与政治的时代。儒教一词的对 应者是其它的文明体,如“三代”时的“蛮夷”,隋唐时代的佛教、景教,现在 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它宗教。儒学是儒教的教义系统,其价值渊源则是儒经。 儒学与儒教的关系相当于基督教神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儒学只是儒教的一个具体 内容。“儒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盛世之词,是中国古圣人之道占据中国文化权 力中心时的称号。儒教的历史长于儒家,夏、商、周“三代”即有儒教。此外, “圣王合一”、“政教合一”、“道统政统合一”是儒教的本质特征,也是儒教 的追求目标。春秋、战国、秦汉之际儒教退出中国文化权力中心边缘化为儒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又回到中国文化权力中心的位置上升为儒教,一直到 1911年儒教崩溃,儒教又退出中国文化权力中心的位置下降为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