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加华应龙老师数学研讨会的体会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12月4日,我观看了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实录,课上主要讲了如何让学生分析作业中的错题,并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后我主要有以下的反思与感悟:
1、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和闪光的思想精华。
2、知识,不是华老师教学的唯一。
华老师的课堂决不刻意让学生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形成某种技能,而是重在活动,重在体验,重在过程,重在参与。
另外,华老师处理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方法引发了我的深思。
错误,在华老师看来成了教学的最可贵资源。
以前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
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
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
3、我想上一节课,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与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
如果课前老师对学生会犯什么错误自己都没有认真去预设过,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课堂中典型错误没让它暴露出来的话,那反而是遗憾的。
一节课是否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把学生中的错误发掘好了,最后又是否成功地将学生讲会了。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心得体会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心得体会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融错课堂求真育人”作者:王蒙2013年3月9日,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江苏海安县举行,全国各地近两千名校长、老师、专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华应龙“融错教育,求真育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学校为了让我们年轻教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戴校长亲自带队带领严荣祥老师、方正霞老师、衡华丽老师、以及我五个人启程赴海安学习。
作为一个刚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年轻教师,能有这么一次直面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最前端,我感觉特别荣幸与激动,真心感谢学校,感谢戴校长。
在一天半的学习中,我认真听报告,积极思考,细心做笔记,聆听华应龙老师对数学的诠释;感受华老师的徒弟对数学课堂的把握;感悟张齐华老师对数学富有灵动与睿智的思考。
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但我对数学的追求却不会停止。
9日上午华应龙老师做了一个“教育即融错”的专题报告,当在海中门口第一眼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第一个感觉“融”就是“融合”,将“错误”和“正确”在课堂中相融合,达到一个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可是是不是就像我想的这么简单呢?仅仅就是融合吗?还是说在互相融合的基础上,还要分辨对与错,带着这个疑问,我更全神贯注了:什么是融错?“融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与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想成”等哲学思想相契合。
可是为什么要用“融”而不是包“容”的容呢?原来课堂并不只是要容纳“差错”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华老师对“融错”的理解真是太有深意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如果教师能够艺术的处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那才是真正把数学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啊!为什么要融错?融错的目的是什么呢?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华应龙教学视频心得体会感想(共5篇)
华应龙教学视频心得体会感想(共5篇)第1篇:华应龙听课体会华应龙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2021年9月20日我有幸在开发区实验中学参加了"华应龙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的文化引领和精彩报告,有特级教师华应龙和他的徒弟们的实践分享和出色课例,有一线教师的互动讨论和独到见解。
这使所有老师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一天半弹指而过。
可是我们的收获和成长,却是持续不断的!专家教授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无不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我们这些老师心中的大门,敲醒了心中的困惑,敲响了心中的希望之钟。
沐浴着专家智慧的春风,忽感到时光的短暂,也警觉到自身的欠缺。
下面我就谈谈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和讲座之后的一些收获。
一、融错,让课堂更精彩听华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享受华老师精湛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可以欣赏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
他注重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奖励“出错”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
华应龙老师在整个教学中,从导入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吸引着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去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充满了华老师的关爱与呵护。
一句“好了,孩子们!”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亲切的笑容、风趣地语言让课堂充满了温馨的感觉,更是让孩子们即使答错了也丝毫没有压力,一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不仅如此,华老师还能够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也会及时加以肯定。
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老师的赞赏声中自主得到的。
这样,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华应龙的“融错教育”理念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观点;教育即解放是巴西保罗〃费莱雷的观点;教育是培养好的习惯是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的观点;教育即融错是华应龙的观点。
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观《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非常有幸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名师优课——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在两天的学习中,聆听了华应龙名师团队的八节课,每节课都精彩纷呈。
感受颇深的有以下几点:一、尊重学生,彰显风采。
华老师团队的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询问每位学生的姓名,在问学生姓名时,他们稍稍地低下身子问:“您贵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看待,并尽最大的努力记住学生的姓名。
在学生向老师问好时,他也深深地鞠躬呈90度,向学生们问好:“同学们好!”把学生们看成平等独立的个体。
二、化错教学,玩中学习华老师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得越早,损失越小。
最好的学习是求不知,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华老师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算算在阅兵中一个英模方队通过检阅曲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条件是旗手脚尖到领队脚尖6米,领队脚尖到第一排脚尖6米,后面14排都是前一排脚跟到后一排脚尖0.9米,脚长0.3米。
学生独立列算式,部分学生先列的算式为:6×2+14×0.9+14×0.3,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列式为:6×2+13×0.9+14×0.3,华老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思考,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算法,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最终学生通过自我诘问、自我反思,都同意第二种算法。
华老师又追问道“为什么乘以13而不是14呢”?有学生回答道:“这其实就是植树问题”。
(我被学生的回答深深折服,可能听课的老师都不一定能如此之快的想出这个问题的本质,但学生却已经发现了,他们的思维在华老师的激发下高速运转着。
)华老师:“哦,原来是这样!真好!”华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是6米,而不是7米呢?学生回答:因为六六大顺!结果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为这位学生逗笑啦!“那至于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学习下一个板块: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华老师这样衔接到。
有感华应龙的
有感华应龙的“融错”教育青岛鞍山二路小学安军莉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各位专家所做的精彩讲座仍萦绕耳旁,给我启迪,促我深思。
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陈显青主任谈到的国内知名的数学大师华应龙的“融错”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大家,华老师依然能够沉下心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依然能够蹲下身来,聆听每一个学生思维的声音,依然能够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错”中学习,在“错”中发展,在“错”中成长,让我钦佩不已。
追觅华老师成长的历程,不难发现,华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全国数学名师,就在于他能够做到耐得寂寞,坚守自己“当一名好老师”的愿望,坚持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哲学思想,独创了“融错”教育——容错、融错、荣错,在“容错”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包容学生的错误,在“融错”中,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荣错”中,将学生的犯错作为一种学习贡献。
他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文化,他不仅仅是引领学生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是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为学生积淀下创新的人格。
对照大师,我明白了为什么“心如止水,从善如流”。
明白了为什么“课堂因错误而精彩”,明白了为什么对学生要进行“融错”教育。
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很少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书籍,钻研教学,提升自己。
而且在教学中,特别是出课时,最怕的就是学生出现错误,发出“不同”的声音,怕这种错误,导致自己教学任务完不成,怕这“不同”的声音处自己于尴尬之地。
其实,细细究来,这不正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的不够,不能凌驾于课堂之上而造成的吗?如果自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那么学生的错误、学生“不同”的声音又怎会让自己避讳不及呢?要想向华老师那样将“融错”教育进行到底,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书,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懂得多一些,广一些,杂一些,要了解和熟悉所教学科及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赢得学生的信赖。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错的好教研室:杨勇我们常常听到的公开课,总是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学生的表现太完美了,几乎不会出错。
从事一线教学的我们其实很清楚,这课在“公开”之前已经上了好多遍了。
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无非是程序化的按部就班,抑或是极少瑕疵的精彩表演。
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不可避免,面对学生出错,我们总是想尽办法避免。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却是这样做——面对学生出错,他会大喊一声:“错得好!”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一直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育,打造“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课堂。
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化错教学”。
听到这一新颖的提法,我们肯定是一头雾水。
错就是错,难道还能把错的说成对的?错误也能成为我们表扬学生的理由?差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华应龙老师告诉我们:“化错教学”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
“化错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差错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人们判定“错”与“对”受特定的时空、特定价值标准的制约,不同的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对错观。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对”与“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发生。
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教学,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具体而言“化错教学”包括“容”--“融”--“荣”三个步骤。
第一,错是错,要温暖地“容”;第二,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第三,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作为数学老师,你喜欢数学吗。
华老师这个看似毋庸置疑的问题却不禁让我扪心自问起来,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吗。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热爱,华老师不会从研究数学学科到对数学哲学的深思。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狂热,他不会为了一个数学课例把它的内涵要义延伸至看似与之毫不相干的领域。
若不是对数学的痴狂,他不会从思考中寻觅到数学的____花园。
我喜欢他《找次品》中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我喜欢他在《数学黑洞》给孩子们心中播种探索思考的种子。
他的课堂朴实无华,却透露出大智慧。
他说美妙的教学就是一场难忘的初恋,我时刻找寻着这种感觉,可是的确像大多数年轻老师的感受一样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虐我千百遍。
这样的感觉的确困扰着我们,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也想通过一些捷径更快地成长,更早地接近初恋的感觉。
华老师仍然用他朴实的笑声解答着我们的疑惑,仍然是两个字读书。
读各种各样的书,与数学专业有关的无关的,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某些启迪心智的杂志。
在这个速度飞快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用最快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精选对自己有用的,剔除没用的。
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急功近利的傀儡,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忘了怎样停下来思考。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并不幸福,常常喊累,常常在该休息的时候还在想着我该怎样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呢。
别说看各种各样的书,我们甚至都不想花时间在本专业的书籍上。
每天忙碌着看教参,备课,改作业,辅差……正如华老师所说,我们每天做了很多事,很忙,很累,可是累的根源是什么呢。
还是两个字思考。
没有思考的数学教学,尽管给自己的规划看似很清晰,仍然像只无头苍蝇。
看无用的书,在教学设计时,有时猛回头可能会在无用的书中找到灵感。
热爱数学,你便总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生活,思考生活。
而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所以数学中的素材总要在生活中掘取。
这也就是____老师爱看书,爱停下来思考的原因了。
这也不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吗。
2024年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四篇)
2024年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本人深感荣幸参与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第____届名师优课—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经历不仅让我视野开阔,更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在两天的密集学习中,我聆听了华应龙名师团队精心准备的八节课程,每节课程均展现出了卓越的教学水平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印象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总结:一、尊重学生,彰显教学风采华老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每位老师在课前都会认真询问每位学生的姓名,并在询问时微微俯身以示尊重,这种将学生视为朋友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他们还会努力记住学生的姓名,并在学生向老师问好时,以深深的鞠躬和真挚的问候回应:“同学们好。
”这一做法彰显了对学生平等独立个体地位的尊重。
二、化错教学,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华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他强调,有些错误是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犯的,而越早犯错,损失就越小。
因此,他提出了“化错教学”的理念,即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
在《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中,华老师通过让学生计算阅兵中英模方队通过检阅曲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当学生出现不同的算法时,华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我诘问、自我反思,最终找到正确的算法。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还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
整节课中,学生在华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思考、想象和猜测,他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这种化错教学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华老师团队的化错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错误,将其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2024年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心得体会(二)答案通常并非预设。
我倾向于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以便他们自由表达,进而发现孩子们独特的思维火花。
华应龙角的度量观后感心得
华应龙角的度量观后感心得文章一(面向学生)《从“角的度量”中收获的智慧》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华应龙老师讲的“角的度量”这一课,我觉得太有意思啦!华老师一上课,就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了各种各样的角,有大的、小的、尖的、钝的,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量角,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想办法。
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琢磨,拿着尺子比划来比划去。
后来,华老师给我们讲了量角器的秘密。
原来量角器上的刻度不是随便画的,每一个小格都有它的作用。
我就想啊,这就好像我们做游戏的时候,每个规则都有它的道理,不能随便破坏。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学习数学不能死记硬背,要多思考、多动手。
就像量角,只有自己亲自去量了,才能真正掌握这个本领。
以后我遇到数学问题,也要像华老师教的那样,勇敢地去探索!文章二(面向家长)《陪孩子看“角的度量”有感》最近陪孩子一起看了华应龙老师的“角的度量”课程,感触颇深。
看着孩子在课堂上那专注的眼神,积极参与的样子,我心里特别欣慰。
华老师的课特别生动有趣,他不是生硬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说,在讲到量角器怎么使用的时候,华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刻度怎么看,而是让他们先观察、猜测,然后再自己动手量一量。
这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不仅仅是学会了量角,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这也让我反思,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太着急给答案了,反而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
以后啊,我得向华老师学习,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文章三(面向教师)《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的启示》华应龙老师的“角的度量”这堂课,给了我很多教学上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华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自主探究。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突破难关。
这提醒我,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另外,华老师还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将角的度量与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在教育领域的广袤天地中,我有幸邂逅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
初读时,只觉它朴实无华,深入研读后,却被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育智慧所震撼。
华应龙老师在书中展现出的对数学教育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热爱,让我深受启发。
他让我明白,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和灵魂的触动。
在《我就是数学》中,华应龙老师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而,华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
比如,他在讲解“平均数”这个概念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和公式,而是通过让学生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书中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
华应龙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这一点,他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哪怕是错误的,也会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认为,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和纠正,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教育态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华应龙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创新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他运用多媒体技术、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充满趣味和活力。
他的创新实践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因循守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
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是否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是否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对数学课堂教学再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华应龙老师有感
对数学课堂教学再认识----------------- 学习华应龙老师有感认识华应龙老师,缘于他的两本新作一一《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课余时的阅读,竟使我不忍释卷。
华应龙老师作为一名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竟有如此妙笔,上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中的琐碎烦恼,下课后的再三反思,在他的笔下竟是如此的真实自然,从容而有趣。
20Π年4月,我参加全国第十届新世纪课堂教学研讨会, 有幸欣赏了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他的课堂没有数学课司空见惯的机械与枯燥,而是随处闪耀着他的“匠心独运”的智慧:捕捉生活中的“意外”成就课堂上最鲜活的素材;奖励敢于讲出“出错”原因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他的课堂如同通往宝藏前的迷宫,让孩子们沉醉于不断探索的快乐中。
华应龙老师独特的教学智慧,先进的教学思想,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数学课不怕出现差错我常常看到一些上的十分顺利的课,老师讲的准确无误,学生个个对答如流。
真佩服上课教师和学生,把一节课演绎得那么完美无缺。
听了华老师的课我感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没有矛盾,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可见,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一节好课,真正有味道的却是像华老师那样不怕课堂上出现差错,他把课堂上出现的差错作为资源来看待,让差错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
我觉得如果课堂上没有差错,教师应当有意的创造“差错”, 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陷阱”。
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差错,还应设置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情境,了解学生差错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怎样的误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课堂决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生成来自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的处理和师生的互动。
二、数学课要使学生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喜欢学习数学和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兴趣开始的,反之,学不好数学,或不想再学数学,往往是对数学失去兴趣。
读华应龙老师
读华应龙老师第一篇:读华应龙老师读华应龙老师《我就是数学》有感蘧爱华当我写《生活中的比》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评析时,我真的不知这中间的差别,程翠萍老师推荐给我《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收获颇丰。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华老师不忘初心,爱心永在,在爱的基础上多思考,积累智慧的过程。
我欣赏作者,工作二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
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
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
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
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本书共有六辑。
第一辑——课前慎思。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
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第二辑——课中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
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三辑——课后反思“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孩子害怕老师当众出丑,挑了办公室背人的地方,还说一个车找不到了,让老师一个车,好胜的老师却没有领孩子的这份情。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周末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到郑州小哈佛双语小学参加睿师育人----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我不只是数学》,感悟颇深。
第一节华老师讲了《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华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思维,而是作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单位“1”的概念可以不给,“单位”重要,“1”也重要,在教学中突出了对“单位”的教学。
上面这一段,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单位都是创造出来的。
一把尺子可以看作一个标准,一根领带的长也可以是一个标准,把“单位”的内涵扩大了,为后面引出分数单位做作铺垫。
听课中我才体会到华老师的设计意图,不禁拍案叫绝。
学生对于“分数单位”的理解是较难的。
华老师从“单位”的知识原点出发,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出现时生活的需要,这里体现了华老师的“打数学”观,那就是深究数学概念产生的认知原点,把它放入一个大背景下去教数学,是多么大气可贵啊!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那才是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与熟悉的生活的联系。
华老师的这节“分数的意义”,设计意义深远,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显现出华老师的智慧。
深思过后才能凸显思想的可贵。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站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原点分析教材,设计教学,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磁性”,把学生紧紧吸住!华老师还以《我不只是数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笑容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华老师在正式开始讲座之前就用一句句寓意深刻的话给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教书的人不读书是一件可悲的事”“错若化开,成长自来”“理想的课堂应当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在讲座中,华老师结合具体生动的课例向在场老师把《我不只是数学》的主题层层展开,不仅让老师们领略了精彩的数学之美,更让老师们体悟到了“以人化人”的教学魅力。
下午,华老师给我们全体新聘教师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数学新课标培训》,更是给初入教坛的新教师指明了方向。
学习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心得范文
学习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心得范文华应龙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他的数学教学思想对中国的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应用。
下面是我对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的心得总结。
首先,华应龙倡导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通过开展数学竞赛、解题讨论等活动,我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华应龙主张的数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力。
他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门艺术,能够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惊喜。
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技巧,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我经常利用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大大增加,他们乐意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新的数学知识。
另外,华应龙提倡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种全面的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等。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通过开展数学研究项目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最后,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进行个别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进度,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辅导。
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和优势。
参加“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有感
参加“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有感阳春三月,带着对“融错”的不解与疑惑踏上了求索之旅。
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融错”,怎样“融错”是此行需要透彻理解的问题。
首先,十分佩服华应龙老师“教育即融错”的教育教学思想,只有有了这样的思想,直面孩子的错误,心中才能想着孩子,倾力关注孩子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真实的,正所谓“真水无香”。
“融错”,首先要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这一点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
平时很担心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差错,自己会反复的去重复知识重点,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了学生自己理解的过程,显得更加如“灌输式”教学,这一点很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刚刚结束的研究课中,我教学《认识平年、闰年》时候,当需归纳出平年、闰年排列规律时,我直接的告诉了学生平年、闰年的规律,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慢慢引导,慢慢梳理,带领学生们总结归纳出平年、闰年的规律。
我很担心学生会出错,担心课堂中部分孩子掌握不了当天所学知识,导致了课堂中自己反复的讲,重复的说,而通过聆听华老师的讲座,今后我会欣赏学生的差错,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正如师傅说过的,处理好学生的错会成为这一节课中的亮点,才算得上是节好课。
关于融错,在听了华应龙的徒弟《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时,我也能明显的感受到“融错”的魅力。
课堂中有个孩子报出了一长串没有规律的数据之后,我们都知道那个孩子弄错了,而前面的孩子也很诚实的说了“我不会”。
那个时候,坐在下面的孩子很坦然,丝毫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错误。
睿智的刘老师却充分的利用“融错”的教学思想,抓住了孩子的错误,她没有直接说“孩子,你错了!”这一点体现了“容错”,耐心的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和所除的数,当看到孩子左顾右盼时候,没有让孩子继续的说下去,而是巧妙的进行了“溶错”,启发孩子认真观察,总结出除数是一个“缺8”的数学,并适时教育孩子要“仔细审题”。
这一教学片断无疑让我思考,我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是怎么样处理的?我又是怎么样鼓励学生的?一直说给孩子宽广的思维空间,而我是否还有待改善与提高。
小学数学华应龙国数课研讨会观后感
小学数学华应龙国数课研讨会观后感《小学数学华应龙国数课研讨会观后感》哇塞!前几天我去参加了小学数学华应龙国数课研讨会,这可真是一次超级棒的经历!一进会场,我就被那热闹的气氛给感染了。
好多老师和同学都聚在一起,大家脸上都带着期待的表情,就好像要去探索一个神秘的数学宝藏一样。
华应龙老师一上台,我的眼睛就一刻也离不开他啦!他讲的课可太有趣了,就像是在给我们讲一个精彩的故事。
比如说,他在讲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这就好比是他给了我们一把钥匙,让我们自己去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
记得有一个环节,华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一个难题。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立刻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哎呀,这道题到底该怎么解呀?”“我觉得应该这样……”“不对不对,你看这里……”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可热闹啦!最后,在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那种感觉,就像是爬上了一座高山,看到了最美的风景,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还有啊,华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和动作也特别吸引人。
他一会儿瞪大了眼睛,好像在说:“这可太神奇啦!”一会儿又笑眯了眼,仿佛在鼓励我们:“加油,孩子们,你们能行!”这哪里像是在上课,简直就是在和我们一起玩耍嘛!旁边的一位老师也忍不住和旁边的人说:“这课上得真是太好了,孩子们都这么积极!”可不是嘛,我心里想,要是每天的数学课都能这么有趣,那该多好啊!在这次研讨会上,我还发现,数学并不是我以前想的那么枯燥和难。
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只要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就能打开它,发现里面无尽的乐趣和惊喜。
想想以前,我一看到数学题就头疼,觉得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怪兽,张牙舞爪地等着欺负我。
可现在呢?我觉得它们更像是一个个等待我去挑战的小勇士,我要勇敢地和它们战斗!这次研讨会真的让我收获满满,我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探索更多数学的奥秘!难道你们不想和我一起吗?。
1参加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的体会
参加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的体会华应龙老师的课堂,经常鼓励错误答案的同学,其实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
对于学生的差错,教师的心态是什么?是斥责、批评,还是欣赏和接纳,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
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
”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差错。
在华老师的数学课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华老师问你是怎么想的,在他看来,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
从这一点来说,学生的错误永远美丽。
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
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极端不容。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认识到,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黑格尔语)。
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
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
所伴随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型个性品质和创造型思维品质是背道而驰的。
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矫正失误和新发现的快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学生的差错呢?华老师的观点是,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
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象性和片面性。
老师既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全面”,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教育的契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加华应龙老师数学研讨会的体会
上个休息日我听了华应龙老师的指尖上的数学一课,非常精彩,在华老师的数学课中,他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华应龙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生动而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华应龙对数学教学的大胆创新,与他的深层思考分不开。
他始终在想:数学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得死气沉沉。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只有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到数学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如何使数学联系生活,变“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呢?他想,许多孩子都对足球感兴趣,他们差不多都有自己崇拜的球星。
于是,他将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足球与数学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孩子走进数学的园地,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是主教练,你安排哪位球员去主罚这粒点球?”孩子们见仁见智,个性化的见解颇值得称道。
在孩子初步建立百分数的概念后,老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果一开课就让学生交流收集的百分数,学习百分数的知识,再安排“罚点球”这一环节,那么“罚点球”只能作为百分数的一种应用,而不能如本案例所示,让学生从有趣的事件中建构百分比的意义。
这样,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百分数的知识,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老师也很少布置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可以说是积极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
从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学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在这里,学生是创造者,他们创造了数学(百分数),并让数学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