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圣才出品】
导游知识专题
中级导游复习指导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二) 中国传统文化六大特色1、时间视角: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2 、空间视角: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3 、主体: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融合; 4、范围和深度:内容广泛、内涵精深;5 、开放性: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6、世界地位: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一)简述夏以前:尧舜“禅让”公天下“三易”夏代“连山易”、殷代“归藏易”、西周“周易”“儒易”:春秋时儒家学派继承的易学; “道易”: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
研究流派:“学理易”探究易理“术数易”发展占筮(shi)之术夏、商、西周“三代”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系;其一: 八卦易学体系八卦(传伏羲创): 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自然事物和现象: 天、地、雷、山、火、水、泽、风其二:阴阳五行体系一阴一阳谓之道,平衡则顺,平衡打破则反常;五行为:金、木、水、火、土相克:金→木→土→水→火→金相生:金→水→木→火→土→金墨家:春秋时墨翟(di)创“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的下层百姓利益。
兵家:春秋时孙武战国时孙膑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孙膑兵法”法家:战国中期形成,集大成者韩非子法与国家治理的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学术思想流派: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杨朱学派等(二) 儒家思想流派(2000多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1 、孔子学说(春秋末期)(1)“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2)“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三、判断题(正确的请在题目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的
三、判断题(正确的请在题目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的请打“×”)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参考依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宪法》序言。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中央委员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答案:×参考依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宪法》第三条。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答案:√参考依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宪法》第九条。
4.我国《宪法》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由上级党委任命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答案:×参考依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宪法》第十七条。
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答案:√参考依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宪法》第二十五条。
6.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答案:√参考依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宪法》第二十六条。
7.2013年末,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全国总人口为13.61亿。
()答案:√参考依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8.2013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答案:√参考依据: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9.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专题六~十)【圣才出品】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专题六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1.什么是中医学?答: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它是在中国古代道法自然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反复总结而形成的一套完整严密的中医理论和应用体系。
2.简述中医学发展史。
答:(1)先秦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②汉朝《难经》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问题设难答疑,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发挥。
(2)秦汉时期①《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西两汉期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②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临床体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医学家皇甫谧著成《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
(4)隋唐时期①《诸病源候论》,由隋朝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是我国最早论述以内科为主的病因症候学专著;②《唐本草》是由唐政府组织医官20余人编纂的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性药典;③唐朝医家孙思邈,后人称之为“药王”,著《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④唐朝医家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方》,几乎包括了临床医学各科,其中汇集了大量现已亡逸的医药学文献,并有诸多民间验方。
(5)宋元时期①宋朝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
还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②“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恒、朱震亨等人为中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明清时期①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②温病学a.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瘟疫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而非从肌表而入;b.清代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辩证,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c.吴鞠通创三焦辩证,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专题三 建筑文化【圣才出品】
专题三建筑文化1.如何理解建筑的起源、概念及美学意义?答:(1)建筑的起源人类从事建筑的最直接、原始的原因是为了居住。
最初的房屋是用树木搭成的,仅仅是为了遮雨蔽风、防寒祛暑。
人类经历了由穴居野外到构木为巢到建造房屋的过程。
(2)建筑的概念①从文化本质上讲,建筑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形式,与一定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一定社会生活内容抽象性地展现于空间,具有实用、认知、审美,有时兼崇拜等诸种社会功能,同时渗融艺术等人文因素的科学技术。
②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3)建筑的美学意义①建筑的美学价值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的特点,建筑在审美趣味、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宗教感情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②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审美以“恰当、匀称、优美、和谐”等为标准,当代建筑在审美观上注重“表现力”。
2.中西建筑艺术的差异是什么?答:中西建筑艺术的差异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的建筑文化具有稳定性,西方建筑文化观念的主流是追求新奇和变革。
①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②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真实物件的保存,而强调对“建筑传统”的维持;西方人的观念则是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构结构、斗拱式。
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达了中国人愿托乔木的文化情结。
西方以欧洲为代表的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以石构为基础的建筑质地坚硬,作为纪念物保存性能优越。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
建筑布局与形象特征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来表达与自然相协调的意念,有虚有偃。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文化遗产知识点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文化遗产知识点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于导游来说,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文化遗产知识点也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知识点。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
根据其性质和特点,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
历史文物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物品。
比如古代的青铜器、陶瓷、书画等。
历史建筑则是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如故宫、长城等。
人类文化遗址是指具有特殊考古价值的人类活动遗址,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例如京剧、昆曲、端午节、中医针灸等。
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
截至目前,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很多,如长城、莫高窟、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武当山古建筑群、庐山国家公园、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云冈石窟等。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导游需要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向游客进行准确、生动的讲解。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历史的记忆,还在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
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章节考点知识归纳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考点提要】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1.文化是人类诞生之后发生的现象,“文”就是“人文”,文化就是人文化,是人类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与自然斗争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在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
2.凡是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3.作为传统文化,其传承性的特征尤其突出。
4.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XXX继承发展的、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有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
表现为礼俗、风俗、民俗方面,如婚俗、除夕守岁等。
指各类规范人们举动的行为制度,如:XXX、“井田制”、“科举制”、“旅游法”等。
包括心理层次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层次文化。
如:阿Q 精神,等。
6.社会意识文化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7.中国传统文化的划分:(1)从形态角度分: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
(2)从层次角度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主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亚文化。
(3)从历史演变角度分:原始社会文化、奴隶制社会文化、封建制社会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4)从学科角度分:哲学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
(5)从地区角度分: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等。
(6)从功用角度分: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健美文化等。
(7)从文化主体所在范围角度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寺庙文化、当局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等。
(8)其他角度分:官方文化、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1.中国传统文化汗青久长,传承继续而完整(1)距今约180多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猿人和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他们已经有了简单原始的渔猎生活,可能有了最初的用火熟食。
导游证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导游证考试《基础知识》重点导游证考试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考试,而《基础知识》这一科目更是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重点知识是成功通过考试的关键。
以下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导游证考试《基础知识》中的重点。
一、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这部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朝代等。
考生需要了解各个朝代的更替顺序、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成就。
例如,夏商周的朝代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隋唐的繁荣昌盛,宋元明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
对于近代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也需牢记。
在人物方面,孔子、老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历史名人的思想、功绩和对历史的影响都是常考的知识点。
二、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考生要熟悉中国各大旅游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
比如,五岳的特点和位置,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的名称和特色。
还要了解黄河、长江等重要河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等著名湖泊。
对于中国的地形地貌,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以及其分布和特点也要清楚。
另外,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民俗风情、特产美食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比如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江南水乡的古镇风情,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三、中国的民族民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 56 个民族。
考生需要了解各民族的分布、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像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独特的节日习俗。
在服饰方面,各民族的特色服饰如苗族的银饰、维吾尔族的花帽等。
饮食方面,蒙古族的手把肉、回族的清真食品、藏族的酥油茶等都要有所了解。
四、中国的宗教知识中国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考生要掌握各宗教的起源、发展、教义、经典、宗教建筑等内容。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常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3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小常识
一、天文、历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
天干、地支按照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可以 搭配成60对,周而复始记录时间。
干支纪日始于商代,纪年始于东汉。 纪时:子时23时到凌晨1时;纪月:正月为寅。
殿试(皇帝亲自考试,中者称进士,前三名为状元、 榜眼、探花)
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注:1300年共出了1400个状元,其中只有15人连中三元。
精选ppt课件
53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名称 童试 乡试
主考 县府院
省城
称呼 秀才(生员) 举人(孝廉)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LOGO
精选ppt课件
1
课程性质和地位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 ❖ 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 ❖ 是“导游员资格证”考试课程之一。
2
精选ppt课件
课程目标和任务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 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 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 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 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代地方机构
从秦汉到隋唐,基本实行郡、县两级或州、郡、 县三级。
明清时期大体上分为省、道、府、县四级。
精选ppt课件
52
官吏选拔制度
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学校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
隋朝(605年)创立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完善; 童试(县府院三场,中者称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 乡试(省级考试,中者称举人,第一名解元) 会试(礼部考试,中者称贡士,第一名会元)
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试真题:(1)
中级导游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试真题:(1)导游知识专题一单选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为主体的文化。
A.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B.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C.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D.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2、我国京剧脸谱表示“忠勇”、“奸诈”的象征颜色分别是()。
A. 黄色、黑色B. 红色、白色C. 赭色、银色D. 黑色、白色3、构成中国书法视觉形象美的基础是()。
A. 汉字的笔墨B. 汉字的笔韵C. 汉字的体势D. 汉字的意蕴4、从今文字的书体演变来看,行书是由()变化而来的。
A. 楷书B. 草书C. 隶书D. 篆书5、20世纪我国画坛“中西融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B. 程十发、唐云、齐白石C. 黄宾虹、齐白石、程十发D. 傅抱石、刘海粟、唐云多选题51、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经典言论的有()。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仁者,爱人C. 以德行仁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E. 有教无类52、下列选项中,依次为黄梅戏、豫剧、越剧、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有()。
A.成兆才、马金凤、尹桂芳、千里驹B.严凤英、常香玉、袁雪芬、红线女C.黄新德、常香玉、傅全香、俞振飞D.韩再芬、马金凤、茅威涛、马师曾E.千里驹、马金凤、戚雅仙、红线女判断题71、传统京剧中常见角色有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其中“生”是京剧表演中惟一的扮演女性人物的行当。
72、诗、书、画、印结合,既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本技法,又是欣赏中国绘画应掌握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游知识专题二单选题6、下列道教信士中对中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邱处机B.孙思邈C.王重阳D.郝大通7、藏传佛教中的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和格鲁派依次被称为()。
A.红、花、白、黄教B.花、红、白、黄教C.白、黄、红、花教D.黄、白、花、红教8、“重己贵生”是道教的人生观。
全国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
全国导游⽂化基础知识第⼀章中国历史⽂化中国历史朝代表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六国: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这⼀时期叫“三国两晋南北朝”⼜称“魏晋南北朝”夏商周东周西周春秋、战国两晋东晋西晋南北朝北朝: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不久被北齐北周代替南朝:宋齐粱陈三国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隋唐五代五代:北⽅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国:南⽅的前蜀、吴、吴越、津南(南平)、楚、闽、南汉、后蜀、南唐和北⽅的北汉宋元明清⾦辽汉秦第⼀节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概要远古时代中国是⼈类的起源地之⼀名称距今年数简介云南元谋⼈170万年中国境内最早的⼈类北京猿⼈70-23万年打制⽯器和天然⽕、已有简单语⾔北京⼭顶洞⼈ 1.8万年打制⽯器和⾻器、⼈⼯取⽕母系⽒族代表成就黄河流域的仰韶⽂化1.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2.⼜叫“彩陶⽂化”(距今5000-6000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化1.发现稻种,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的国家2.最先建造了中国南⽅特有的⼲栏式房屋3.最先发明了打井技术⽗系⽒族(距今四五千年)——东⼤汶⼝⽂化、⼭东龙⼭⽂化、浙江良渚⽂化为代表——⽗权确⽴,⼿⼯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阶级对⽴出现,国家开始产⽣古代传说⼈物⼥娲、伏羲蛇⾝⼈⾸是“龙的传⼈”的源头巢⽒构⽊为巢反映了先⼈构筑⾃⼰居所的状况燧⼈⽒钻⽊取⽕反映了⼈们进⼊了⼈⼯取⽕的时代庖牺⽒伏羲1.反映原始畜牧业产⽣2.画⼋卦,刻⽂字代替“结绳记事”,说明中华⽂字、⽂明萌芽神农⽒炎帝1.教⼈们种植五⾕,尝百草发明医药2.成为了远古中国农耕⽂明的代表和中医的滥觞轩辕⽒黄帝1.炎帝站蚩尤的传说:反映了华夏远古部落争战、融合的过程2.制作兵器,建造宫室和⾈车3.被誉为“⼈⽂始祖”4.“中国五千年⽂明史”通常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
1.嫘祖养蚕、仓颉造⽂字、⼤挠作⼲⽀、伶伦制乐器2.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社会过渡时期,通过部落联盟民主推选的⽅式(“禅让制”)担任⾸领夏1.中国历史上第⼀个王朝,建⽴者⼤禹——(是我国第⼀个奴⾪制国家)2.⼤禹去世,⼉⼦启登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夏的国⼟:黄河流域和⼤江南北4.夏最后⼀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1.2.文化。
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四种形式。
3. 社会意识文化可成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包括社会心理层次和社会意识形态层次的文化。
4. P3李约瑟,‘希腊奇迹’,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
5. 各种学说:老庄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杨朱以“为我”为核心的哲学,王弼、何晏的“玄学”,范缜的无神论,张载的“元气”说,王阳明的“心学”。
6.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主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亚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1.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1)距今约180多万年的山西芮城西候度猿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人,简单原始的渔猎生活,可能有了最初的用火熟食。
2)约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已被世界公认,确认已学会用火熟食。
3)北京元谋人,是华夏民族的先祖。
4)距今约5千年左右开始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至夏时形成华夏族。
5)华夏族至汉代,形成了汉族。
6)中国文化已有180万年的历史。
7)以华夏族开始形成为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历史也有5千年之久。
8)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只有在中国大地上文明的传承过程没有中断和结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三晋(韩、赵、魏)3. 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
2)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
“入世”的文化。
道家文化是学术文化。
佛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
道家+佛家是“出世”的文化。
用儒家文化进行政治统治、社会治理和伦理道德的规范;道、佛文化则辅助儒家文化。
(一方面对政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给予说教劝善式的帮助;另一方面对于被统治者提供精神解脱武器和精神庇护所)3)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社会、家庭、个人利益全面坚固的最高理想。
最新全国导游考试民俗文化知识汇总
最新全国导游考试民俗文化知识汇总关键信息项1、民俗文化知识的分类与涵盖范围2、考试的题型与分值分布3、参考资料与学习资源4、考试时间与报名流程5、评分标准与合格分数线6、考试违规处理办法1、民俗文化知识的分类与涵盖范围11 传统节日与庆典111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的起源、习俗、庆祝方式。
112 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
12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121 剪纸、刺绣、陶瓷、木雕等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
122 京剧、昆曲、地方戏曲等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角色行当和经典曲目。
13 民俗信仰与宗教131 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及其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132 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风水观念等。
14 饮食文化141 八大菜系的特点、代表菜品和地域特色。
142 各地的特色小吃、饮食习俗和餐桌礼仪。
15 服饰与民居151 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与特点,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152 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如四合院、土楼、窑洞等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
2、考试的题型与分值分布21 单选题211 题目数量约占总题量的X%,每题分值为X分。
212 主要考查对民俗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2 多选题221 题目数量约占总题量的X%,每题分值为X分。
222 要求考生对多个相关知识点进行准确判断和选择。
23 判断题231 题目数量约占总题量的X%,每题分值为X分。
232 考查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正误判断。
24 简答题241 题目数量约占总题量的X%,每题分值为X分。
242 要求考生对某些民俗文化现象进行简要阐述和分析。
25 论述题251 题目数量约占总题量的X%,每题分值为X分。
252 考查考生对民俗文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综合论述能力。
3、参考资料与学习资源31 官方指定教材311 明确列出最新版的全国导游考试民俗文化知识相关的官方教材名称和出版信息。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教案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教案第一模块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1 主讲:石洪斌项目1 中国历史文化 (6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能基本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主要成就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掌握与杭州关系密切的朝代和人物并能加以应用。
◇工作任务1.能准确评价不同历史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能准确说出重要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的主要思想、作品和科学成就3.能熟练运用天干地支进行年代换算,解释姓氏名号的区别4.能准确解释中国科举制度◇活动设计1.讲授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以杭州名人为例,包括伍子胥、白居易、钱鏐、苏轼、岳飞、于谦、龚自珍3.讨论白居易、钱鏐、苏轼、岳飞、于谦、龚自珍的名字、自号、谥号、官职、科举故事◇相关知识1.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主要成就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科举的形成、发展和意义◇课后练习与任务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知识2.考查杭州与科举有关的场所---------万松书院、孔庙、杭州高级中学项目2 中国民族民俗 (6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中国民族民俗知识,理解民族政策内涵,掌握汉族和主要少数民族特别是畲族的风俗特点和节日活动,能熟练应用所学民俗知识对民俗旅游项目进行判断和讲解。
◇工作任务1.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2.熟悉各民族的演变,掌握必要的民俗常识3.掌握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4.熟悉各少数民族主要传统节日和特殊风俗习惯◇活动设计1.讲授基本知识2.通过案例分析明确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服饰、节日和风俗特点3.分组制作各民族课件进行讲解◇相关知识1.汉族主要传统节日时间、来源和内容2.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壮族、彝族、苗族、白族、傣族、畲族主要少数民族特殊风俗、文化和服饰特征3.民族民俗旅游现状和发展◇课后练习与任务1.描述家乡一种民俗民族旅游项目2.掌握畲族民俗特色,搜集畲族民歌项目3 中国自然旅游景观 (9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情况,掌握自然景观的分类与代表性景点,了解世界遗产的分类和中国世界遗产名录,熟悉地貌旅游景观分类和特点,掌握水体、气象、动植物旅游景观分类和特点,并能熟练给予科学的讲解和成因分析。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专题五 武术文化【圣才出品】
专题五武术文化1.什么是武术文化?怎样理解武术的基本概念?答:(1)武术文化的含义武术文化是对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中国武术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民族精神和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军事学、教育学、美学以及丰富多彩的健身术相互关联渗透。
武术文化反映的伦理型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人文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土壤中,因而尚武与崇德是武术中密不可分的两方面。
(2)武术的基本概念①狭义的武术武术是一种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②广义的武术武术既是文化,又是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奥妙,形成了内涵深广,层次复杂的庞大理论体系,是对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③具体表现a.产生武术源于狩猎、捕鱼和原始格斗等人类的生产斗争实践。
b.作用第一,以人体运动为基本形式,发展人的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具有健身价值;第二,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信念。
武术追求健康价值与精神价值结合。
c.意义和影响第一,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直接表现。
第二,武术既可强健体魄,又能振奋民族精神。
第三,武术是我国参加锻炼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世界化迈进。
2.武术是如何产生的?怎样理解武术的发展过程?答:(1)武术的产生武术源于狩猎、捕鱼和原始格斗等人类的生产斗争实践。
具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源头: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
先人在狩猎时无意识地对木棒、石头的使用,是击打技能的源头之一。
②萌芽: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劈刺格斗技术。
③正式独立:新石器时代末期。
生产力的发展使格斗技术与使用兵器的技艺从生产技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技术领域。
人与人的竞技格斗使武术脱离了生产技术。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读书笔记模板
精彩摘录
这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 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 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01
专题一中国 传统文化
02
专题二宗教 文化
03
专题三建筑 文化
04
专题四饮食 文化
06
专题六中国 传统医学— —中医学
05
专题五武术 文化
专题七陶瓷文化 专题八珠宝玉石文化
专题九游客心理与旅 游服务
专题十自然和人文旅 游资源
读书笔记
这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 为自己的心得。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普通话导游人员考试的考生。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我们根据 考试大纲、考试用书和相关法律法规编写了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辅导系列(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2.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知识专题》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押题】3.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 订版)课后习题详解4.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5.全 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押题】6.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英 语》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7.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英语》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 押题】8.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日语》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9.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日 语》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押题】作为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特点:本书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主编的《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课后习题的配套e书。本书参考大量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相关资料,对《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 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标准全面,直击考纲规定的各科目考试要点,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 冲刺。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知识专题》(修订版)-专题十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圣才出品】
专题十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1.以黄山为例讲述花岗岩山地的美感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1)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许多风景如画的山峰都是花岗岩山,以黄山为例,花岗岩山地的景观美感特征集中表现在形状、色彩和质感等方面:①形状。
花岗岩山地整体形状多危峰群立,峰秀如林,峰谷相间,蔚为壮观;山峰雄伟、峭拔、险峻,然而山峰顶部轮廓圆滑,山上轮廓浑圆而造型奇特的山石俯首皆是,如黄山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以奇秀闻名天下,奇石为“黄山四绝”之一。
②颜色。
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远望裸露的岩体,呈肉红色或灰白色,如黄山玉屏楼背后的崖壁;近看裸露的岩面,在肉红或灰白的底色上,呈点状分布着黑色花纹,形成独特的美感。
③质地。
花岗岩质地坚硬,岩性单一,坚硬而凹凸不平的岩面给人一种内外统一而和谐的粗犷的美感。
(2)花岗岩山地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美感特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花岗岩岩性坚硬。
花岗岩属于深层侵入的酸性岩,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由结晶矿物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组成,密度较高,质地坚硬。
②花岗岩节理丰富。
节理,即岩石中的裂隙。
花岗岩一般是三组节理,可将岩体分割成规模不等的六面体。
这些裂隙成为成山过程中外力分割岩体、塑造山峰的侵蚀切入点。
③地壳抬升。
在花岗岩山地的成山过程中,通过地壳的抬升,花岗岩体逐渐形成、出露并持续抬升,黄山山体便是由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地壳的抬升而形成的。
④流水切割。
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持续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并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切割深达500~1000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70多座。
⑤球状风化。
在山峰形成的同时,由于岩性结构在太阳暴晒和昼夜温差下产生层状物理风化作用,峰顶临空的棱角以及一些块体较小的山石的棱角逐渐消失。
2.简述花岗岩山地的形成过程。
答:花岗岩山地从成岩到成山,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
在地球内应力的高温挤压作用下,成岩地区的地壳发生褶皱和破裂。
导游知识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內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文化。
可以分为:物质、制度、精神(社会意识)等四种形式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1、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地域性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3、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魏晋以后)为主体的文化。
4、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5、中国传统文化是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道家文化是学术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佛家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
后人以儒家比食、道家比药、佛家比用物。
〕八卦易学体系:伏羲创八卦的之说。
《周易》是古代一部占莁之书,它以乾、坤、坎、离、艮、兑、震、龔八卦,象征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易传》,传为孔子所作,是《周易》之外反映易学流派思想最重要的资料。
阴阳五行体系:从夏至商是阴阳五行说萌芽的时期,至春秋战国最终形成体系。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事万物之元素及其关系的象征性的要素。
亦永不停息地处于“金→木→土→水→火→金”的相克与“金→水→木→火→土→金”的相生运行中。
墨家:墨家创始人为墨翟,春秋时期人。
学说可归结为“天志”,就是以上天之志作为度量万事万物是否合度、思想言论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
“杀人者私,伤人者刑”是墨家的律法。
兵家:代表人物春秋时代是孙武,战国时代是孙膑。
孙武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著《孙膑兵法》。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著有《韩非子》一书。
他的法治理论是一个“法”、“术”、“势”三位为一体的体系。
儒家思想流派——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人,被帝王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封为“文宣王”,被封建社会尊位“圣人”,言行思想保存在弟子编篡的《论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一、思考题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有着鲜明的历史性、历时性)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中国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可以划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1)物质文化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各种生产、生活工具,以及反映先人思想、观念、习俗、婚姻关系等的艺术作品和实物等,都是物质文化产品,如石器、骨器、遗址、墓葬、青铜等。
(2)行为文化是指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方式,集中表现在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上。
即凡是用行为举止表现的文化都属于行为形态的文化。
(3)制度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包括各种各样规范人们行为活动的制度。
如夏代的饮宴礼仪制度、西周时形成的“周礼”、明清时的“一条鞭法”、“摊丁人亩”等。
(4)精神文化精神形态文化又称社会意识文化,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还包括属于社会心理层次的欲望、情绪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层次的哲学、宗教。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色?答: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受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风俗民情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呈现出特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和其他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1)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
考古发现距今180多万年的西侯度猿人;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距今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距今5000年左右的华夏族前身。
l80万年的中国文化,5000年之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史,不间断的历史,传承着不间断的文明,是世界上从数千年前传承到今天的唯一连续而完整的文化序列。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和民族多元性;(2)地处东半球的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中原文化为主,彰显南方文化、北方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地域特色,呈现出不同地域的差别和联系。
广阔的地域上生活着由56个民族组成的13亿多人口,不同祖先的繁衍生息,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形成多元性的民族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道家、佛家(魏晋以后)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体,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
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以处静、处柔、处弱之势制动、制刚、制强;佛家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以其深邃的宗教哲学给人们提供了因果报应、解脱尘世的宗教精神食粮。
(4)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内涵精深;以儒、道、佛文化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超出范围的局限,在纵向的时间跨度上,有史前文化、原始文化、奴隶文化和封建文化等;在横向的范围内有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风尚、心理、科学技术、文学、哲学、艺术等,内容多样、内涵深刻。
(5)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天下大同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而不同的开阔胸襟,兼收并蓄的文化风格,融合着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助互长、共同发展,形成宽容的文化态度。
(6)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在世界的东方,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千年文明从政治制度、文化、艺术、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全世界,如四大发明成为古东方文化的代表。
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吸取精华。
3.简述孔子的“仁学”、“礼制”思想。
答: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创立的儒家学说被称为治国的理论依据,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提供借鉴。
其“仁学”“礼制”思想如下:(1)“仁”学“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学的提出,既关系到个人人格修养,又关系到家庭伦理,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治伦理,最后的落脚点在国家社会。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其中“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仁学”是从宗法血亲关系出发,推广到社会的、由血统到政统到道统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2)“礼治”“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
“礼”的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舆”(推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礼”涉及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人际利害关系的调整、家庭关系的维系,还是等级统治秩序的维护、各种教化的推行,都要以“礼”为手段、工具,使之达到理想的要求。
4.简述儒家的修养观。
答: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
其修养观如下:(1)先秦儒家的修养观,是以修心为主的修德、养性,其更侧重人的精神方面的修养,讲求修德、修身以修心,强调对人的“知”的修养。
修养即“修身”“修性”,人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人格完善,必须从事道德修养。
儒家的修养观,是从“正心”开始,以“克己复礼”为途径,进行自身素质的修养。
(2)儒家的修养观可以理解为,人通过主观的努力,力求在道德、行为举止上表现出人的极高的好和善。
修身的具体方法,有“自讼”,即反复诘问自己对了还是错了;“自省”,即对自己的思考省悟;“慎独”,即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越是严格要求自己等。
(3)在儒家的修养观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是自我修养的提高,进而治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修养与远大目标的实现、个人品质的提高与社会责任义务紧密结合的修身、修养观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社会所推崇尊奉。
5.简述儒家在战国、西汉、宋明、现代四个时期所出现的流派及其主张。
答:儒家,自春秋起指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的内在以仁恕、外在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在战国、西汉、宋明、现代四个时期的所出现的流派及主张如下:(1)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气节”说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全面而深刻的发展了儒家思想。
“仁政”理论,主张统治者宽厚待民,采取仁慈的统治措施,施以恩惠,取民民心;“民本”,即正确认识人民、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性善”,人本来是善良的;“气节”,孟子提倡“善养浩然之气”,养成坚持不懈、威武不屈的精神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抱负。
(2)西汉时期,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谶纬说西汉武帝时,皇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中国两千年以儒家之学为统治阶级之学的时代由此开始。
董仲舒在治、讲今文经学中,把谶(预言吉凶)语与经学结合,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先秦儒家思想的面目由此改变,被推上神学之途,同时孔子也被神化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圣人”。
(3)宋明时期,理(心)学两宋时期,作为儒学新形式的理学出现。
理即道,理学也称“道学”。
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为理学的要害在于“经世致用”而不是空谈道理。
理学中的“心学”派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把心学发展到极致,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
宋明理学援引道教、佛教理论解释儒家学说,融儒、释、道为一体,体系独立而完备,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现代新儒学,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产生。
该派学者看到了西方文化出现的危机,企图以改造后的儒家文化来振兴中国,救治西方文化的失误。
现代新儒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是借助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构建了儒学思想体系,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人最为著名,其思想价值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6.道家在战国、魏晋时期有怎样的变化?答:道家是春秋时期产生的学术派别之一,以老庄为主要代表,老子是其创始人。
历史悠久的道家在战国、魏晋时期的变化如下:(1)战国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庄子深化老子学说,其思想玄思奇想,旷达高越,追求个性,恣肆无羁。
庄子以“道”为宇宙本原,并具体说明,庄子主张通过“体道”而得道,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的精神境界,通过“无用之用”“大知”“庄周梦蝶”,进而“游世”,顺世而不失去自己的独立精神。
而其哲学思想则是相对主义,其思想学说既有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价值、批判现实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魏晋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形式道家学说适应自由解脱、个性清谈又远离危险的实际情况,在魏晋时期重新抬头,“玄学”大盛,成为当时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
“玄”为深远莫测之意,“玄学”即从理论上探讨自然与人生的根本问题,以追求明晰自然本原之道理和理想人格为目标。
其中“贵无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无”,否定灾异感应和谶纬迷信;名士派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主张“超名教而任自然”等。
魏晋玄学的发展在最后得到大总结,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儒、道、佛三家构成的主体格局。
7.简述中原佛教八大宗派的基本理论。
答:中原佛教包括八大宗派,分别是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它们的基本理论是:(1)天台宗天台宗以《法华经》等经典为依据创立。
它提出了空、假、中三谛相通(三谛圆融)及短暂的心念活动即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一念三千)的观点。
(2)三论宗此宗以《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为典据,该宗教义以真、俗(空、有)二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