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是理性的动物,同时人又是教育的产物。自古希腊以来教育和理性就不可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而教育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的理性。在柏拉图看来,认识的对象是理念世界中的理念,但这种理念进入肉体时变得朦胧了,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他认为教育是“矫正心的倾向”的艺术,即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形式质料说,认为人的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人的灵魂有特定的官能,即理性的官能,它显现人的本质。他还认为人们接受教育不是因为它有用和必须,而是因为它自由和高贵,它可以发展人们的灵魂形式。不仅希腊教育如此,所有教育都是为了发展人的理性本质。教育正是通过增加人的理性能力,使人成为人。

理性的两重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性具有两重性,一是理性的道德性、价值性,是对至善、终极价值的追求,康德的实践理性、笛卡儿的直觉理性、韦伯的价值理性都是这一特征的表述。它为人类社会寻找价值、道德原则。另一方面是理性的认知性、工具性,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追求,康德的纯粹理性、笛卡儿的演绎理性、韦伯的工具理性都是这一特征的表述。它寻找客观世界的真理,并用真理性认识去改造世界。

教育使人的理性得到发展。理性是工具理性(认知理性) 和价值理性(道德理性) 的统一。教育取向的两重性。陈桂生教授认为分析教育的价值取向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即“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教育资料、教育对象。”[3 ] (188 页) 在此,选择后两个角度来分析教育取向。教育资料统称为文化,文化又有两类: 1、观念文化(:价值、规范、信仰等意识形态文化)、2、知识(技术文化体系称之为科技文化)教育对象是人,人有两种属性:作为自然个体的自然人,作为社会个体的社会人。前面已指出教育的不同取向和理性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有关。在此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简单地分析。1. 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和理性的全面发展。古希腊教育的内容是“四艺”,后来发展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正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四艺”和“七艺”教育要训练的是人的心智,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后来称之为自由教育。古希腊教育内容上科技文化和观念文化还未分离,二者是统一的。虽然有“四艺”和“七艺”之分,但总体说来还是十分模糊的。同时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形而上学、政治学、论理学、逻辑学,物理学,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学科分化水平很低。教育对象的自然人本位和社会人本位还未出现明显的分化。亚里士多德称人是理性的动物,又称人是社会的动物。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理性,这种理性也以朴素的形态包含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这种教育也叫全面教育。古代教育以其朴素形态包含了两种取向,同时也发展了理性的两个方面。但并不是它没有偏向,其实这种教育还是偏向于道德。赫斯特(Hirst) 认为这种教育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自由学科不是“机械的”。它们比对从事身体或心理的日常事务的要求多得多,它们要求更积极更高级的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是过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第二,这些学科的主要价值不是功利性的。第三,这种学习一定不是狭窄专业化的学习。因为狭窄专业化学习限制人的心智发展,使人不能参与对幸福生活具有同等价值和重要性的其它事务。第四,学习本身不仅具有内在价值,而且学生必须追求这种价值,也就使学习不只是被他人所迫或为了谋生。这一切表明自由教育的目的是非功利性的,是为了达到自由,而这种自由即是一个终极目的。这一目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善或至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都有一个目的,我们为了这个目的本身而企求做这些事,那么,显然这目的就必定是善和至善。”[4 ] (126- 127 页) 可以看出,古希腊教育偏向于道德取向,这种偏向到了中世纪则进一步滑向上帝这一终极目的。2. 中世纪教育和信仰理性。中世纪把理性看作是上帝的补充,“人的理性只能补充简单的信仰,只有对上帝的爱才能达到最高的智慧。”[5 ] (410 页) 道德不再是追求自由,而是信仰上帝,“人类的至善是以上帝的至善为原因的结果,因此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不是幸福,而是上帝。”[5 ] (404 页) 此时人的认知理性完全被信仰(道德) 理性所取代,中世纪的教育和信仰理性是一致的。基督教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紧紧抓住教育和文化,但其教育目的是为宗教服务的。中世纪的学校几乎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虽然后来把“七艺”纳入课程范围,但“七艺”的学习主要是为神学服务和古代“七艺”相比内容上有很大变化。教育内容为宗教服务,当然是意识形态的(宗教的) 。教育的对象“人”不然人具有自然人属性,是上帝的子民,其社会人属性也只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万能。因此,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灌输一种信仰理性。在此价值理性被信仰理性所取代,认知理性完全成为信仰理性的奴婢,甚至完全没有必要。阿圭那认为:“赋予人的智慧礼物是卓越的知识,这是他与上帝相结合的结果,只有通过爱才能实现人与上帝的结合,因为‘依恋上帝的人与上帝精神同一’。”[5 ] (410 页)中世纪后期,在经济发展的意大利北部产生了一场伟大的革命———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

主要目的是提倡人的理性,用人的理性去反对上帝。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人文科目特别是文艺,但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添加了许多新的科学知识———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等———的要素”,并且提出:“以重视儿童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教育的任务。”[6 ] (62 页)这种教育是自然人———观念文化取向的,是一种非稳定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逐步增加了它的科技文化内容,由自———观念文化取向转变为自然人———科技文化取向。理性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价值理性占主导地位逐步走向工具理性的过程。文艺复兴之前是信仰理性取代一切,信仰理性从其终极目的来看是一种价值理性。文艺复兴之初提倡用人的理性反对神性,此时复兴的是古希腊人追求自由的这种理性,它也具有终极目的的意义,也是一种价值理性。但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必须具备足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时工具理性自然会慢慢的突显出来,并占据一定的地位。 3. 近现代科技教育和工具理性。文艺复兴末期理性的工具性已突显出来,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这一切和近、现代科技教育是一致的。近现代科技教育促进工具理性的发展从其两个明显的特征得到证实。A. 实证性。18 世纪以后,教育的内容由人文科目逐步转向实证科目,其中法国唯物主义者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都主张应以自然科学为主,反对古典教育的人文中心。如狄德罗要求坚决改革中学教学大纲,反对让古典教育在中学里占优势,认为必须保证教授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天文等等科学基本知识。到了19 世纪,实证科学越来越强大,其标志是孔德提出了实证哲学和实证政治学,认为科学精神就是实证精神。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实用”“确定”“精确”“肯定”等意义的东西。实证主义强调经验证实的作用,认为科学的基础是经验,把自然科学看作科学典范。它强调经验证实、精确、确定,强调自然科学的准确计算(定量分析) 方法。这使工具理性的准确预测、精确计算成为可能。B. 专业化和技术化。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导致了大量专业科目的出现。现代教育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专业化、技术化特征。通才教育让位给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受到国家的大力鼓励,涌现出大量职业技术学校。国家决策层对教育的要求逐步落实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的技术操作能力上来。教育正日益以技术为指针,为科技的发展尽自己最大努力。专业教育提高了人的专业技能,为工具理性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手段。更为重要的,在现代工业社会,教育的技术取向使技术上升为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这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这一切导致了理性在现代社会的畸形发展———工具理性取代一切。从上面可以看出,近、现代教育具有强烈的自然人———科技文化取向的特征。教育的内容是以科技文化为主,不仅专业学科、技术学科而且所有的实证学科都属于科技文化。同时实证性、专业化、技术化教育都离不开经验,专业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经验的。而经验本质上是个体的。因此,这种教育的自然人本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1. 将理性片面理解为理性知识 , 与感性知识相对。认为理性知识在教育中具有至高的地位 , 在教学中重视理性知识传授, 评价中重视理性知识的记忆。教育中弱化甚至忽视感性知识, 认为感性知识是靠不住的 ,理性知识才是真理。这是一种片面的本体理性观, 片面地夸大理性的认识功能。

2. 将理性片面地理解为工具理性或实用理性。工具理性在教育中表现为功利主义 , 认为讲理性就是讲实用、讲功利。教育手段、目的的选择都要以是否产生效用为依据 , 理性价值的大小也就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效能与效果 , 而不考虑其教学方式、过程是否理性。这是一种“过”的实用理性观 , 甚至走向“非理性”。三、误解理性带来的两种教育观点在对理性的误解中 , 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两种观点:一是我国教育是一种重“理性”的教育, 教育改革应弱化理性、提高感性与非理性的地位;二是我国教育并非“理性”, 在教育中应该强化理性, 通过教育启蒙理性精神。前者认为当前我国教育过分强化理性作用 , 忽视感性和非理性 , 是一种纯粹的理性主义教育[2]:重认知轻情感,因而给予普遍化的理论知识以最高的价值地位, 给予获取这种知识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推断能力以最高的价值地位 ; 重知识轻经验 , “人们总是倾向于掌握更多、更多的知识 , 掌握知识体系中分支的分支 , 直至无穷 , 这种‘全面狂’是过度强调教育的一种价值———知识为目的 , 而忽视其他价值的结果”。理性思维能力或逻辑能力的培养 ,被看作是整个教育的最终目标 , 感性的与非理性的被视为一种摆设 , 是一个花瓶。后者认为我国教育实践中人的理性精神缺失 , 在教育中应该强化理性。这种观点认为 , 整个教育就是霸权和强制 , 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的, 强制性地把人塑造成为某种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