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乔恩· 艾尔斯特 (1940—)
约翰· E· 罗默
西方马克思主义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科亨的《卡尔·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一个辩护》一书。 理论观点:按照分析哲学的清晰性和确定性的原则,试图以当代逻辑, 数学模式作为研究工具,重新阐述和解释马克思主义,以澄清种种曲解 ,回归真正的马克思本意。
西方马克思主义
徐静2017111142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是需要回到20世纪20年代。第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 命却遭到了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 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指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 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经济 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道路在中西欧是 行不通的。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对 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人道主义的阐释,并强调马克思思想 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时间:20世纪的40-60年代末 理论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是关于自 由和行动的两种可以和谐共处的哲学。希望用存在 主义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块“人学的空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昂利· 列斐伏尔 (1901——1991)
梅洛· 庞蒂 (1908——1961)
工作回顾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
Work review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 书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同极权主义的对立,并 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M.梅洛-庞蒂
G.卢卡奇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卢卡奇等人在寻 找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主义。这时,马克思主义只是国际共运内部的一种非正 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没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
一方面,他们所理解的历史进步是相当有限的,往往仅限于他 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的范围内,把他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描绘 为历史进步的理想境界,而不是把历史进步看作永无止境的过 程 另一方面,他们不是从社会的物质生活中,而是从社会的精神 生活中寻找历史进步的根源和标准,把历史进步的根本原因归 结为“心智”或“理性”的发展,甚至归结为某种神秘的精神 力量起作用的结果 此外,还有一些持形而上学观点的思想家,他们承认人类历史 的进步趋势,但却把历史进步看作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过程
既然人的生存只有在时间中才是可能的,那么,人就必然是一个 历史性的存在物,而历史也不过是人自我创生或筹划自己的生活 的活动过程
其次,正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与人的活
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所以马克思才说“历 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这就揭去了 以往的历史哲学给历史蒙上的神秘色彩
再次,作为人的活动过程,历史过程实际上是
2.以往的历史观对历史进步问题的理解
历史上那些代表没落阶级的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主 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历史倒退论,二是历史循环论 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表面上看来有所不同,但它们 在一个根本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它们都断然否 定人类历史的进步趋势 与此不同,历史上的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人类历史的进步 趋势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曾这样那样地 批判过历史倒退论的论调,但他们对于历史进步的理解 和解释却是不正确的:
在这时维柯提出了几个思辩的历史哲学的重要思想: 第一,尽管维柯仍然坚持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但却认为人 类社会及其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 第二,在维柯看来,既然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因而人类也就能够认识它 第三,维柯通过对各种民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人 类历史发展有着共同的、普遍的“原则”即一般规律,并声 称他已发现了这种“原则”,即认为各种民政社会的发展都 必然经历神灵统治的时代(童年)、贵族统治的时代(青 年),并进而到达资产阶级统治的凡人时代(成年),是这 三个阶段的反复循环
西方马克思主义
物化:卢卡奇给物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况下,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
卢卡奇关于理性化时代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基本论述。
答:1、人的数字化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
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困境,而这一问题直接与人类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相关。
2、人的客体化。
与合理过程中人的抽象化和数字化密切相关的物化现象是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
3、人的原子化理性化和机械化时代的另一重要的物化形式便是人的原子化,即人与人的隔膜、疏离、冷漠,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这很接近马克思所描述的人与人的异化的现象。
大题:卢卡奇始终是在扬弃物化意义上阐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实质是关于无产阶级作为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自觉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形成与无产阶级在实际上成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在理论上的自觉,即人应当“渴望总体性”。
第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的自觉表述的无产阶级理论本质上是实践理论。
第四,作为一种实践理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改变现实与自身。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总体性原则、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和阶级意识理论作为革命的和实践的理论,其落脚点是无产阶级革命。
卢卡奇依据这些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的暴力革命观有所不同的新的无产阶级革命观。
“哲学转折”实质上是要恢复马克思学说本应内含的革命哲学性,而恢复哲学性实质上是要重新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确立理论变革现实的辩证的革命本性。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总体理论而存在;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丧失了总体性,变成了实证性的理论;第三阶段: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同哲学的本质关联,试图重建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PPT课件
b,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不仅 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 分,同时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的职能。对消费者来说,大众文化妨碍了 人们自主作出评判和与意识地决策的个体 的发展。如电视节目的主题几乎一律是反 极权主义的,这种表面的、公开的信息系 统使观众相信这个制度的自由性,而在同 时却用来指导受众接受隐藏的极权主义的 寓意,接受这个制度的客观性、合法化。
入理智之年。 (2)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 双重幻灭”的境遇促使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 一重幻灭: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幻灭。两次世界大
战的恶果带来了思考 • 二重幻灭:对苏联的幻灭。
6
• 西马发展的三个阶段 •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20世纪
20-3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一些与前苏联和 共产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 大思想分歧的观点、理论和思潮。西方马 克思主义趋于形成。卢卡契、葛兰西、布 莱希特等是其代表人物。
24
马尔库塞对艺术的认识
• 艺术的特质 • 他认为艺术这个词不能用单纯的语言技巧来说
明,也不能用单纯的意识形态来说明,而应当 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也就是用美学的标 准)。他认为美学的标准就是审美形式的标准 (例如红楼梦之所以是艺术就是作者将现实的 社会内容转化成了审美形式。而这个审美形式 不仅指语言更重要的是指整个艺术作品。这样 整部艺术作品是以现实为基础,又是这个现实 的“对立物”。
28
• 他承认大众文化使文化享受退化为了文化 消费;大众文化的“商品偶像的风格”表 明了文化为集权服务的性质。但是他进一 步强调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主要取决于大 众传媒作为交往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而不仅仅是市场规律。
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总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晚期资本主义巨大的物质财富造成大众享乐的 心理,追求易消化,不用费神思考的事物。文 化工业便大行其道,批量生产出大量模式化的 物资,并与权利阶层的意识形态狼狈为奸,向 人们承诺以快感,取消人们思考的独立性,压 制人们的反思精神,防止其构想出另一种幸福 生活。大众因此丧失了个性,抛弃了批判精神。
3、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主题转换:西方马克 思主义从政治经济问题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 认为它既包括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又包括 科学 主义马克思主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1、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是柯恩
起源于英国,是从英国分析哲学发展起来的,因此 和现在盛行的分析哲学有联系。
卢卡奇把矛头指向第二国际自然主义倾 向和第三国际教条主义倾向,批判庸俗 经济决定论、历史宿命论,也批评恩格 斯自然辩证法和列宁反映论,他提出了 一些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新见解, 强调马克思学说完全是一种社会历史理 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辩证法。
1、历史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逻辑 起点
在他看来,辩证法的决定因素就是主体和客体的 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些都存在于我 们对自然的认识中。所以,辩证法是一种革命辩 证法、历史辩证法,而没有什么科学辩证法、自 然辩证法。他说 ,认识到辩证法被限定在社会历 史范围内,这是特别重要的。但是,恩格斯错误 地追随黑格尔,把这种方法扩大到自然界。这样, 恩格斯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化、实证化倾向 负责,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历史批判理论, 是一种人的解放学说。如果以实证主义态度去阐 释它,那么它和人的解放有什么关系呢?
法兰克福学派概说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 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以对现代社会,特 别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 究与批判为主要任务的哲学-社会学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ppt
• 异化表现: • 1、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 • 2、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 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他发 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 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 的规律。 •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 品之间的关系。
• 伊格尔顿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 •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艺术之所以为商品,首先因为它是人 工产品;作家是创作者,同时也是出版公司的雇佣劳动者。 • 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简介的 社会生产) • 作者 —— 作品 —— 读者 • 生产 —— 商品 —— 消费者 • (改变艺术形式、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关系、艺术家之间关 系) • 洞察力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特征。
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理论
• 布洛赫(1885—1977), 德国,犹太人,主要著作: 《乌托邦精神》、《希望 的原理》 •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 乌托邦哲学 • 2、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 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
• 《乌托邦精神》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当时,他深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文化市侩气与伪善性, 严重地压抑着人和人性,人们封闭于“此刻”的黑暗中,失 去了与世界抗争的力量。 • 他认为,资本主义从美学和人类学观点看已经丧失 存在 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的原理》
该书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 中期。
• 1、“希望”是人的最本质的内容 与形式,从人类的大量的“希望” 的表现中发现人类走向完善的 趋势。
• 2、“希望”这种激情是最富有人 性的,仅为人所独有,使人面 向未来尚未产生或尚未被意识 到的东西,面向自由的王国, • 3、人的本质结构是“希望”,人 是正在走向某种超越自己的人, 是开放的、尚未完成的,这种 开放性植根于“希望”,是人的 内在需要。
西方史学史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早期发展
•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对史学研究 的意义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一、历史唯物主义对史学研究的意 义
• 历史唯物主义对史学研究具有方向和方法的指导 意义。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来源:
• 德国的古典哲学
• 英国的政治经济学
•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 史学中的阶级斗争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
•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 1883),曾有麦客士、马陆科斯、马尔克、马可思、马格 斯、马尔格时等译法。从1902到1923年,经过21年才统 一为马克思。
•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 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 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
•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 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用以表述这样一种社 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 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 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 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 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最初是在19世纪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发展出了各种派别和变种。
本文将主要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和北美。
在这一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并试图将其与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思想层面,试图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其中一种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是弗兰克福学派,该学派最初由德国知识分子所创建。
弗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包括赫伯特·马尔库塞、马克斯·霍尔克海默和特奥多尔·阿多尔诺,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作为统一体的文化批判结合起来。
弗兰克福学派强调认识形态对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试图揭示跨学科的相关性。
弗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非常关键。
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的压迫和社会不平等。
他们试图探索不仅仅是经济结构,而且是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并提出了“意识形态批判”的概念。
弗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于权力关系的挑战以及对于社会变革的追求,激发了其他学者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英国,斯图亚特·霍尔和伦纳德·托姆逊等学者开展了与弗兰克福学派类似的研究,试图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来理解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北美地区,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盖伦·斯托克斯和赫伯特·格尔曼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和政治学教育相结合。
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理解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此外,在法国,法国共产党内的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形成所谓的“学院马克思主义”,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与后现代思想相结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意识形态批判
强调意识形态在维护资本主义统治中的作用, 主张揭露和批判意识形态的虚伪性。
社会批判
关注社会不公和压迫现象,呼吁进行社会变革。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方法
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强调社会结构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阶级斗争
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主张通过阶级 斗争推动社会进步。
0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CHAPTER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
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 己。
自由与责任
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反对理性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无法完全解释人的存在和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理论
提出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批 判。
• 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当代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科技革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 着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加剧的挑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差距等问题日益 严重,导致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
两者都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但黑格尔辩证法将矛盾视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马 克思主义辩证法则将矛盾视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0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02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况 二、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三、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四、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的 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
1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四)法兰克福学派概况 1、法兰克福学派的由来和发展 2、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7
4
三、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J•Habermas,1929-)是当 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5
三、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哈贝马斯的生平 (二)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 (三)交往行为理论
6
四、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的 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
(一)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对立 (二)理论与实践 (三)社会的多元决定论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尔( 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 1893—1973)
3
二、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霍克海默的生平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 (三)实证主义批判 (四)启蒙精神批判 1、“启蒙精神”如何由于其自身的内在 启蒙精神” 逻辑而走向了反面 2、对作为“启蒙精神”集中体现的“知识 对作为“启蒙精神”集中体现的“ 就是力量” 就是力量”命题的批判 (五)大众文化批判 (六)工具理性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第一讲国外马克思主义序言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同路径1、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际研究与创新;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
2、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这里面包括从现代西方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和批判马克思主义;也有从现代西方哲学回到马克思主义。
3、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1、分析马克思主义:英国科亨(G·A·Cohen)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2、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主要是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的内在逻辑来批判资本主义,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主要人物是法国的高兹。
3、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同情妇女的有关观点来抨击资本主义的压迫,认为妇女的真正解放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
4、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认为乌托邦比苏联模式更接近社会主义。
5、后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批判解释学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并得出新的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逊、德里达。
6、市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有制与市场有机结合能同时达到公平与效率,并以此实现社会主义。
7、还有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
2、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4、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工业文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遇和发展,特别是与现当代西方、东方思想的关系。
四、我们研究的方法和意义1、树立问题意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主义)
传入中国
以意大利哲学家德拉-沃尔佩和科莱蒂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反对用含糊的人道主义和 黑格尔修辞去取代科学的政策,对现代资本主义作出不正确的理解;在理论上则断然否定在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 之间有任何连续性,它主张把科学的辩证法规定为以“具体-抽象-具体循环”为标志的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 逻辑。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他们重点寻找《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神、工具理性、 科学技术、大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释、补充、 重建马克思主义。这时,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国际共运内部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逐步演化成为具有国际性影 响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结合的社会思潮。
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长达8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问题出现了思想倾向和侧重 点各不相同的许多流派。
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卢卡奇等人在寻找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 程中,形成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是国际共运内部的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 还没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件第7-8章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趋向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东剧变发生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条件。
这一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继续保持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另一方面,把视角投 向经济全球化、生态文明、女性主义和国际政治等领域新 出现的问题,由此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和特点。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等人开创 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路径,形成 了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有区别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 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 影响日益扩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 展和时代特征的变迁,西方马克思 主义反思和批判的领域日益广泛和 多样,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全崭 新的学术结构”。
一、20 世纪30—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况
▪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一 个庞大而又略显分散的学术倾向,产生了两大相互 对立的学术倾向: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两大学术倾向的内部,又可 以各自区分出若干不同的学术派别。
1.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建设性特点。
▪ 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脱离纯粹的理论研究,重视 现实关照。
▪ 第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伦理化解读 和批判,开始用伦理学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重要 概念。
二、世纪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进
▪ 苏东剧变虽然导致国际政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但西方马克 思主义研究却依然在继续进行中。随着全球化进程中新矛盾 、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它的研究领域有所拓展,研究队伍有 所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光韵?它指的是艺术品的原真性、即时即地 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现代社 会的机械复制技术打破了以前的神话,使得艺术 品被大批量的生产复制出来,原作的“光韵”也 随之凋谢、消失。
其次,“特殊性除非能改变普遍性,否则便达不 到真正的优先地位”。
第三,在非同一性的成长中,感性、欲望、身体 这些非理性的因素都是必须的、优先的。
其次,现实主义是一切伟大文学的共同基础,因 而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标尺。
最后,现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完全对立。
四、审美特性 在《审美特性》中,卢卡奇从
艺术的起源、本质、功能入手 前面深入地对文学艺术的本质 特征问题作出了阐述,深化了 他的现实主义文论,也明确提 出了他的审美理论。
首先,卢卡奇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模仿。 其次,卢卡奇认为艺术的本质性特征是拟人化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十分强调文学艺 术的独立性,强调审美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 往往将文学艺术置于高于社会现 实的位置,试图张扬文学艺术的 审美功能,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论的理论特征所在。
一般来说,得到学界认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有以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黑 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弗洛姆、马尔库塞为 代表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萨特等人 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 马歇雷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卢卡奇将文学的总体性与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对应 起来,坚持文学总是根植于社会历史之中,对文 学作品的把握,能够对社会历史构成一种整体的 观察视角和批判视野。
文学研究通过“总体性”概念构成了对现实世界 的实践性介入,这是卢卡奇青年时代美学和伦理 问题研究的延伸,同时也是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 论的基本主张。
如果说传统的欣赏方式以虔诚的静观、膜拜为主, 机械复制时代的欣赏者更注重结合自身所处的环 境,根据自我的需要来欣赏。
其次,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替 代了它的膜拜价值。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研 究是本雅明文学生产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思想, “光韵”、“膜拜价值”、“展示价值”等也是 本雅明文学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术语。本雅明 认为,照相摄影技术是机械复制艺术的典范,照 相摄影技术的发展史典型地体现了膜拜价值和展 示价值之间的博弈,最终展示价值抑制了膜拜价 值。
哈贝马斯、杰姆逊、特里· 伊格尔顿、克里斯蒂 娃、托尼· 本尼特、约翰· 斯道雷等都有可喜的理 论成绩,拉康、雅克· 朗西埃、阿兰· 巴迪欧等人 的思想中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份。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ács ,又译为卢卡契, 1885-1971),匈牙利著名 的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奠基人。美国文学批评家雷纳 •韦勒克称其为20世纪“四大 批评家”之一。
再次,马克思主义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情形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的马克
思主义及其马克思著作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 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思考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 逻辑,由此发展出一股既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 也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多地关 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以 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 问题。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理论发展的过 程中,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文化现实的 新的变化,以及各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涌现,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面临着新的历史语境, 同时也产生了各种新的理论发展方向。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基本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到
二、机械复制艺术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25)是本雅
明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表性和关键性作品。在这部 作品中,本雅明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文 化现实出发,对现代社会在科技理性指导下的机 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观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本雅明认为,凡是艺术作品都可以被复制。从某 种程度上来说复制是模仿的一种;在现代社会, 由技术革新导致的机械复制给艺术生产与接受带 来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艺术生产 在关于艺术生产的问题上,本雅明坚持从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克思主义理论 维度去思考艺术问题。 首先,在本雅明看来,社会物质生产与文学艺术 生产有着共同的规律。
其次,本雅明更新了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生产 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本雅明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应该放到艺术 品具体的、历史的消费状况中去考察。
30年代的理论形成时期、50—70年代的理论发 展时期、80年代以来的理论多元化时期这样几个 重大的历史时期。
1923年,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发表了重要 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德国学者柯尔施的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也在这一年发表,更重要 的是,在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理论发 展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 “社会研究所”也在1923年成立,西方马克思主 义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在这个研究所的 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基于共同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条件,在西方马克思 主义理论中存在某些共同的理论特征。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他们的理论原则和观念总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 更新。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当下的文化现实。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从意识形态方面理解
文学艺术
第四,在对待文学艺 术的功能的问题上, 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 和发展了马克思对资 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传 统,坚持文学艺术对 现实的批判功能。
1934年,卢卡奇发表了论文《表现主义的伟大和 衰落》,批判表现主义和当时流行现代派的先锋 文学。
1938年,卢卡奇再次发表文章《问题在于现实主 义》,称布莱希特等人是现代颓废派艺术的代表。
在这场争论中,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主张有了 集中表达,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观点:
首先,卢卡奇坚持现实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文学 观。
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还形成了不 同的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理查德· 霍 加特、雷蒙· 威廉斯E.P.汤普森、斯图亚特· 霍尔 等人为代表的新左派,以法国的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法国的阿尔都塞、戈德 曼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 潮的崛起以及历史情势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 呈现出了理论的多元发展态势。
审美反映。 最后,卢卡奇对艺术的功能给予很高的评价,特
别强调了艺术的“去拜物教化”。
瓦尔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马 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诗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本雅明的代表性著作有:《柏林纪事》(1900 年)、《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批评概念》(1919)、 《论歌德的(亲和力)》(1919)、《机械复制 时代的艺术作品》(1925)、《德国悲剧的起源》 (1925)、《单行道》(1925)、《发达资本 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32)、《经验与贫乏》 (1933)等等。
证法哲学观。 阿多诺主张以非同一性的否定辩证法来反抗这种
“同一性”哲学。所谓“非同一性”,简单地说, 是三个优先原则,即在主体与客体、普遍与特殊、 理性与非理性三对范畴之中强调客体、特殊、感 性优先。
首先,客体优先原则。阿多诺指出:“说到底, 对同一性的批判是对客体的优先性的探索。不管 怎样否认,同一性思维都是主观主义的。”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背景和理论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20世纪西方独特的历史背景
中。 首先,20世纪初期,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
的无产阶级革命迭遭失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 思主义者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这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创造了理论的条件。
其次,“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实施的一系列 政策和措施也纷纷受到西方知识分子的批评,指 责其是“机械唯物主义”、“庸俗的经济决定 论”,尤其是斯大林的统治更被是看作集权主义 而受到西方知识分子的指责和抵制。
三、艺术政治学 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学观念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
理解: 首先,巫术仪式让位于政治实践。 其次,政治化的艺术必然担负着社会否定和解放
社会的功能。
西奥多· 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德国著名 的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 家就,文化理论家,“法兰 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代表。
他们以“人”的问题为出发 点,强调人的自由和主动性,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把人变 成工具的社会。
就哲学基础和理论模式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并 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理论方法,特 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并没有完全脱离 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范式以及唯 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精神,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 基本理论原则基础上,寻求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 义社会现实的更有效的批判。
1937-1938年,卢卡奇与 另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 表人物布莱希特展开了关于 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争论,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在整个欧洲的影响,也对西 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的50—70年代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发展时期,主要以德国 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 文化研究学派、阿尔都 塞学派和萨特的存在主 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 绩为主要标志。
三、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争 1937年—1938年,围绕着现实主义问题,卢卡
奇与布洛赫、布莱希特等人曾展开一场过激烈争 论,这场被称为“‘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 之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产生了重要 影响,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