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具体的感悟到中华文化的辉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原因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懂得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2、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1/ 9略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丰富的素材展示,让学生深入领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复习旧课,导入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学们,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
请简要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第一单元从社会与人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从多样性、继承性、创新性三个方面介绍了文化的一般特征;我们今天开始的第三单元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活动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及汉字的作用【展示《汉字的演变》视频及课内探究材料】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2/ 9字”的第一种形式。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
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仅有一千多字。
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了。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2.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
2.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促进学生思考。
五、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简介: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2.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a. 文学艺术:诗词、戏曲、书法、绘画等。
b. 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
c. 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家等。
d. 道德伦理:孝道、礼仪、诚信等。
3.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包容性强、创新不断。
4. 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a. 语言文字:汉字、汉语、成语等。
b. 历史文化遗产:故宫、长城、秦始皇陵等。
c.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d. 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婚丧等。
5. 学生实践环节:选取一种中华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分享学习心得。
七、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一种中华文化形式。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感悟文章:阅读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高中政治必修三课本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部分课程包括许多内容,都需要同学们掌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第一关:眼力———鉴宝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总分40分)《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五课的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主要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对比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得出中华文化地域性的特点及其成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吴越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水乡特征,而滇黔文化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边陲山寨文化特征。二者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学生在感受56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我们56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共同创造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感受与领悟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
第四部分:包容性
教师小结:我们的中华文化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为什么我们的中华文化可以拥有这样辉的历程呢?原因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步骤:情境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承上启下法导入新课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华的基本特征之一,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古代继续探寻她的另一特征——博大精深。
回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学生练习
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9年整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案例
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能力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综合的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以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情感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主题:忆国事谈文化导入:在平阴的时候,我就听说,历城二中的教育是响当当的,学生是优秀的,今天来了转了一圈,确实名副其实,并且我还发现了一个新特点,同学们不仅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今天我们就忆国事,谈文化。
新授:教师:近两个月,让你感到自豪的大事有哪些?学生:若答全运会,园博会,师说,非常好,该同学非常关心我们身边的事;若回答不出六十年大庆,师说我感到自豪的大事是六十年国庆;如果回答出六十年大庆。
教师:你对国庆大典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阅兵式、国庆联欢晚会、展示的军事实力、烟花等等,若答不出民族团结柱,师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族团结柱。
接下来,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民族团结柱,,注意特别关注的是民族团结柱上的图案。
欣赏感悟谈表现播放图片集《五十六根民族团结柱》的部分片段,教师:民族团结柱图案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学生: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跳舞教师:他们穿的衣服、跳的舞姿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不一样,说明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不同,舞蹈文化不同(教师点拨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政治教学设计人教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彭兴奎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226511【教材版本】07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设计理念】基于丰富而生动的材料,帮助学生实现材料与观点的对接,提高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观点、深化认识。
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乐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创设问题,引发思考,生成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博大精深的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忽然归属感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本框题下设三目。
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则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主要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整个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等因素,认识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所作重要贡献的了解,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凝聚力。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可以利用图片、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描述和阐释,力求准确反映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阐释。
引导学生把文化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深感悟和体会。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活动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见多识广(展示民族图片)
活动二:学生朗诵
学生猜图片上分别是哪个民族服装,哪里石窟和哪个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称:学生朗诵总结民族性
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升华,通过图片感知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设计,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课堂知识点
通过板书设计对全课内容进行及时归纳总结,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重难点,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宏观、系统、全面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Hale Waihona Puke 导入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体验感悟
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学生通过视频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播放音乐《梁祝》
两位学生分别朗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部分
活动二: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图片,例证包容性的内涵
观看图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齐读。
结合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齐读升华感情。
三、课外拓展、升华践行
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的;
③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4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精品(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
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
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二、学生分析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学法与教法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华文化的源头与发展3.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4. 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成果5. 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定义、特点、源头、发展、核心价值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以及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华文化的源头、发展、核心价值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如诗词、书法、绘画、科学技术、哲学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以及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中华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2.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 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4.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5. 弘扬中华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2. 跨文化交际法:探讨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探讨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公开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公开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表现标准】3.9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表现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各民族文3.9.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回忆中华文化内容丰富②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结合实例,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③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列举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9.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解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教科书相关内容】《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教学目标描述、预设达成及其评析】本框内容是对第一框内容的承接,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由此而得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
以下是目标的描述和预设达成:目标1: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回忆中华文化丰富内容,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作用/意义、特点、地位。
目标2:学生通过典型具体例子的对比,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目标3:学生通过讲解具体实例,能够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及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难点)目标4:理解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再现包容性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材料中。
(重点)评析以上四个教学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标l目标2、3目标2、3B.概念性知识目标4目标4目标4目标2、3、4C.程序性知识目标4目标4D.反省认知知识1、学生能力及学习动机分析:高二的文科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文科思维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同时也具备学习本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准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教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案教案标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 学生将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参与中华文化的传统活动,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中华文化的元素,创作相关作品。
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2. 中华文化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3. 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创作。
教学准备:1. 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
2. 中华文化的传统服饰和饰品。
3. 中华文化的传统乐器和舞蹈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2. 介绍中华文化的传统活动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 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创作,如中国画、京剧、民间音乐等。
三、互动体验(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华文化的传统活动或习俗进行展示和讨论。
2. 学生穿戴中华文化的传统服饰和饰品,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3. 学生观看中华文化的传统乐器和舞蹈音乐表演,参与互动体验。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华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舞蹈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交流和欣赏彼此的成果。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并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教学拓展:1. 邀请中华文化专家或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2. 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文化的相关展览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文化交流经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所包含的各个方面2.学习和理解一些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等3.探究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和影响4.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5.提高学生的中文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2.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通过传统艺术学习中华文化3.分析现代社会中华文化的表现和影响3. 教学难点1.传统艺术的学习和理解2.探究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和影响4.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中华文化概述1.中华文化的定义、范围与特点2.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思想文化第二部分:传统艺术的学习1.中国书法的历史、流派和艺术特点2.中国绘画的历史、流派和表现手法3.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发展、器乐和歌曲特点第三部分: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和影响1.中华文化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2.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3.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和影响5.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学生展示作品2.阅读参考书籍,观看视频资料,进行专题讨论3.分组研究,小组展示,班级交流4.采用多媒体(PPT、影音)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6. 教学评价1.讨论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学交流,互相分享学习成果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2.作品展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选主题,制作书法、绘画、音乐等作品,并进行班级展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考试评估:通过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各方面面向贴合学生学习内容。
评估包括:选择题、作文题、口语考核等。
7. 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华文化普及读物等2.视听资料:中华文化短片、音乐等3.图书资料:相关专业书籍、网络资料等4.艺术供品:画纸、笔、墨等8. 教学评价本教案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并通过传统艺术的学习,探究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和影响。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本任务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目标检测几个部分组成。
围绕本课时(框题)设的三个目:一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二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三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内容,着重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去展开,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框题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表现标准】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科书相关内容】《文化生活》(人教社,2013年4月):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及其评析】本课时中突破难点的总目标是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意义,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目标l:学生能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目标2:学生能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目标3: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目标4: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评析:针对本框题首先提出一个总目标: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1的行为动词是“再认”,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类别。
目标2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区域性”,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3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关系”,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3)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能力方面:
(1)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大,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2)综合分析的能力。
对文化的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相关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2)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3)增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华夏文明之歌)
上堂课我们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向大家揭示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就其本身来说,中华文化还有着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视频:鸦片战争31分59秒—33分14秒)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
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里最好的杰作”。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体现在什么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有何基本特征?
(二)课堂过程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阅读课本第67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华文学艺术辉煌而优秀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阅读课本第67—68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以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除了表现在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成就外,中华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为(视频:江南)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使得
1.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然而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是自我封闭,不相往来,比如
现在的旗袍,便是我国东北满族服饰于民国经改良所制作的一种时装。
顺治、嘉庆年间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日盛。
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
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风格平直宽大,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到了民国时期在上海妇女追求体现女性自然之美风气的影响下,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低领或无领,摆侧开衩,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
但旗袍的纹样仍继承了满清服饰中常用的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的题材,样式上也是沿袭了满族的连衣长袍,而没有采用汉人妇女的以上衣下裙。
可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中
2. 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我国的文化不仅区域特征明显,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视频:民族歌舞)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阅读课本第69页第2自然段及相关链接
2.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由于中华文化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得每个民族都能在中华文化中,既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身影,又能感受到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因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祖先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化成就的汇集和升华,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高妙绝伦的古典戏曲,不可思议的中华气功,手到病除的中医药、蒙医药和藏医药,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都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那么中华文化何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呢?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不仅没有被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所排斥,反而相互会通交融,使得各自都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呈现出文化发展史上罕有的奇妙现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文化上团结起来。
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
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
(1)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2)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因为包容,有利交流;由于交流,所以丰富。
(三)课堂总结、点评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
中华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出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