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合集下载

李煜词中孤独情感[论文]

李煜词中孤独情感[论文]

浅析李煜词中的孤独情感摘要: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是悲剧的,他选择了用自己一颗孤独坚强的心默默发出呐喊,用真实的笔触写下极具自然率真的词作,他的这种以真情入词使得其词溶入了真实感情与人生体验,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个性,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煜孤独情感真情入词审美价值在整个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在词的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当推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自号钟隐,他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

李煜极具才情,他工书善画,精通音律,而最受后人推崇的无疑是他在词的创作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成就。

他继位时宋已代周立国,南唐国运势如垒卵,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渡过了十几年醉生梦死的生活。

宋灭南唐后,他被俘到汴京,两年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全力以词抒写他的个人生活和情感,随着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的词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不论是其前期词作中的深情绮丽还是后期词作中离愁别恨,都蕴含着一种深刻感人的孤独情感。

一、情感缺失的孤独李煜作为一代君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宫中沉溺声色的豪奢生活深有体验,一般说来这种优游度日的生活是享乐型的“众乐乐”的典范,是没有忧愁与孤独的。

然而他得词作中常描写在欢歌宴饮、相思情爱后透露出内心的忧虑与孤独。

结合李煜的身世,首先我们从他的词中感受到其深沉的孤独忧思:如“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又如“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常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作者对宴罢宾散后场面的描写,落花满地,杯盘狼藉,使人感到强烈的失落怅惘,与刚才的盛筵相比,越发显得凄凉孤寂。

”又如: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浙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长穷!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作者开篇就指出所写为庭空客散之后的情景,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清,寂廖的氛围中,与作者此时孤独的心态密合。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以下是《唐宋词十七讲》的摘抄笔记:
1.温庭筠的词有很美的意境,但他的词有一份华丽感,缺少一点深度。

2.李煜的词情感真挚,有一种不加矫饰、直抒胸臆的自然美感。

3.韦端己的词注重表现女性的柔美和情感,他的词语言优美、细腻,富有音乐性。

4.冯延巳的词有一种高远、清雅的意境,他的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5.晏殊的词有一种闲适、优雅的美感,他的词语言平实、意境深远。

6.柳永的词善于运用俚语、俗语,他的词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7.苏轼的词豪放不羁,他的词语言自由、奔放,富有创意。

8.秦观的词情感真挚、深沉,他的词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性。

9.周邦彦的词工于音律、词藻,他的词语言华丽、典雅,富有艺术性。

10.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她的词语言优美、含蓄,富有女性美。

11.辛弃疾的词雄浑豪放,他的词语言激昂、奔放,富有激情。

12.姜夔的词清雅脱俗,他的词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

13.吴文英的词幽深迷离,他的词语言繁复、晦涩,富有神秘感。

14.蒋捷的词清新明快,他的词语言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15.张炎的词深邃悠远,他的词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化底蕴。

李煜

李煜

春天来了,他伤春,“—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推开窗扉,看满院落红无数,感伤春光流逝,吟《乌夜啼》一阙:“林花谢了春红,大勿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儿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多么美好的春花啊,很快地谢了,您离去得太匆忙了!我们仿佛听到词人惋惜地自语和深长的叹息。在词人眼里,林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征,而如今谢了。“谢了”二字,纯用口语,却带感情。一个使口气变得沉重的“了”字,表现出对落花的无限悼惜。“太匆匆”三字,加重了这种叹惋情绪。“朝来寒雨晚来风”,本是花落风雨的自然现象,“无奈”二字又浸染着词人浓重的伤春情绪。上阙三句没有写到人的活动,而从作者伤春惜花的情绪中,使人感到作者悲花亦自悲也,他的处境和朝雨晚风中的林花多么相似!看来表面上写花,实已隐含着作者的身世之痛和对人生的感喟。“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伤心人别有怀抱,在后主眼里,那被“朝来寒雨”侵袭的花朵,上面沾着一颗颗水珠,恍惚是美人轻匀胭脂的脸上挂着泪珠。“胭脂泪”是使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极美形象。“胭脂”承“春红”而来,以人面之胭脂拟比春红之花,则“胭脂”二字便是花的美好生命之象喻,也同时是人的美好生命之象喻了,这就巧妙地把花与人泯合为一体。后主进一步浮想联翩,那着雨的落花依恋故枝,如醉如痴的情景,不正像当年自己和美人离别之时那种眼泪留醉的场面吗?“相留醉’三字缱绻多情!后主面对惨红的落花,心想美好的往事。情不自禁地向苍天发问:“几时重”?然而,花落不会重开,往事不能重返,当他从幻觉中清醒过来,领略到这个冷冰冰的真理时,他发出一声深长的慨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从内容上看,“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三句完成了从花到人的转折。从音节上看,这三个短句,紧迫急促的转折,作小顿,接着,—个九字句作大开,便显得—往奔放,一纵难收,人生—切都是短暂无常的,只剩下一片滔滔滚滚的无尽无休的长恨而已。历来伤春惜花之作多不胜数,而此作能独占鳌头,风流千古,这是因为后生词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他的深悲巨痛的,亡国之君的心境极为悲苦的。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整理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系统地来学习我们中国的诗词,我感受很深,也有很大的触动。

这本书共分为十七讲,分别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晏殊、李璟、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吴文英等诗人的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极高的诗词作品。

对这十五位诗人的讲解,作者都曾结合了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个方面。

书中的每一讲都介绍了一到两位作者,从表面上看,好像每一讲都是一个单独的部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诗人在书中讲到的每一首诗词、每一位诗人,都会进行比较和联系,既有横向的比较,也有纵向的比较。

例如,冯延巳对于晏殊及欧阳修的影响,以及这三位诗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柳永的词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拓展,以及对苏轼和周邦彦的影响;苏轼词对辛弃疾的影响,以及苏轼和辛弃疾两人词的异同;周邦彦对姜夔以及吴文英等人的影响,周邦彦、姜夔和吴文英三人作品的异同。

通过叶先生的分析讲解,在不断的比较中建立联系,让一位位诗人,一篇篇诗词不再孤立,让文字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读者更加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灿烂的诗词文化,赋予了诗词新的生机,也让我这个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自己,以后该如何教孩子学好语文。

我觉得把诗人和作品比较联系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这本书第二个特色就是讲解分析细致入微,对一个时期内的诗人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你单单以为这本书只是向我们介绍了十几位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我觉得叶嘉莹先生这本书的立意很高,她把唐宋诗词放在了整个中国文学的角度,甚至是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叶嘉莹先生曾说,她在书中也曾结合了一些西方的理论,在现在的开放政策下,青年们中间已经涌现了一股向西方追求新知的热潮,而古典文学的研讨和教学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不得不求新的地步,所以先生就是想要以世界文化历史的大坐标为背景,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一点反思性的尝试。

李煜词的悲剧意识及其消解

李煜词的悲剧意识及其消解

李煜词的悲剧意识及其消解悲情词人南唐后主李煜,凭借廖廖三十几首词作,赢得了千百年来传诵不歇的美名。

正如沈雄《古今词话》引沈谦语:“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

”王国维《人间词语》也赞许说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用他的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归宿的精神世界,展现了那颗多愁善感的心灵对生命和人生的一种深刻思索,充满了一种苦难意识和悲剧意识,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李煜词中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为性格之悲、亡国之悲和生命之悲三种情感模式。

一、性格之悲性格之悲是指李煜文士与帝王两种身份之间形成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李煜早期词作之中。

李煜成为帝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李煜是中主李?Z的第六个儿子,按说帝位是轮不上他的,但他生得阔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这种所谓帝王之相使得他颇遭太子弘翼的猜忌。

李煜为了避祸,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一心遨游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预政事。

他天资聪颖,好读书,又喜欢佛教,“精究六经,旁综百氏”。

文章、诗、词样样精通,还“通晓音律,精别雅”,工书、善画,尤精鉴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相当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

然而,人生无常,渴望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纵横驰骋的李煜,却偏偏被推上了帝位。

几个哥哥相继早逝,他自然地承袭了父位。

但李煜毕竟是一个艺术家,又过早地目睹了帝王家为了权利而产生的猜忌、争夺和勾心斗角。

因此,多愁善感的艺术家的心灵与帝王的崇尚权术之间,渴望自由的纯情的艺术天才与苟延残喘的末代国君之间,就形成了极大的心理反差。

这种矛盾在他早期词作中表现得很是突出。

李煜前期词主要写其帝王生活,像《菩萨蛮》三首、《浣溪沙》、《一斛珠》、《玉楼春》等。

这些词作中的意象多是那些色彩明丽而鲜艳的、香软的事物。

从视觉上看,其色彩非红即黄(金),明亮夺目;就嗅觉来说,可谓飘香溢馥;而听觉则更为热烈而欢腾。

李煜-错位帝王的梦境与人生

李煜-错位帝王的梦境与人生

琨景李煜:错位帝王的梦境人生□胡玲玉包仪华姜东林摘要:南唐君主李煜,既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又是一位悲剧的政治家;本想做个多才文人却错位做了帝王,不仅断送了他自己,也断送了整个国家,最终以“亡国之君”之名落幕。

他的一生是不断做梦、又不断失望的一生,随着他的家国梦、佳人梦的不断破灭,他的人生走向了终点,而他的文学却走向了顶点。

关键词:李煜;错位;梦境:人生文学史上,李煜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知音律,工书画,尤在词上成就更为突出;而在政治上他却是一个悲剧的政治家,以“亡国之君”之名被载入史册。

李煜的一生如梦,这种梦境在他的词中也多有体现,如“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谢新恩》)“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采桑子》)等,皆写梦,而梦皆有所不同,反映了李煜人生不同时期的心境。

本文将从家国梦、佳人梦来讨论李煜这个错位帝王的梦境人生。

家国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是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李煜自幼就在这帝王之家中饱读诗书,不断地将才情展露出来,只是他此时的词多是描写宫廷奢靡生活,如《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写宫中的奢华生活,场面描写生动细腻。

但这首词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真实:其纯真任纵的本质,奔放自然的笔法,所表现的俊逸神飞之致,则仍然是无人可及的[1]。

虽没有为国家、为生活忧愁,可是长兄弘冀的猜忌倒是令他尴尬。

随着几个兄长的早夭,李煜已经是第二了,再加上他“广额丰颊,骈齿,一目双瞳子”[2]的帝王之相,终被皇太子弘冀嫉恨上了。

面对弘冀的猜忌,他将自己埋身于诗词歌赋之中,并作词以明志,如《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他想借此向弘冀自剖心迹:词中逍遥自在的渔父生活是他向往的,他只想在“万波中”过遗世独立的生活。

可是这个梦很快就破灭了,在叔父景遂暴亡不久,弘冀也莫名死去。

历史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使李煜欲做“渔父”而不得,被推到了南唐君主的位置,真是“天叫心愿与身违”。

李煜在位十五年,金陵城被周军攻破,李煜肉袒而降。

李煜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李煜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李煜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公元978年七夕,银汉迢迢,户户笙歌。

汴京城一处幽禁的居所内,一个神情萧索的男人,把酒当歌,对月长吁。

叹息过后,他提笔濡墨,写下一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天正是他的生辰,而这首优美的词还未等墨迹干透,就被传到了宋太宗赵光义耳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道密旨,一壶毒酒,作词之人命赴黄泉。

这个因为一首词而绝命的才子,正是南唐后主李煜。

从文艺青年到一国之君人从出生开始的那一刻便是不平等的,有的人落生在瓦灶绳床的贫寒之家,举步维艰,有的人则托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不知愁苦为何物。

李煜幸运地属于后者,在一个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他含着金汤匙出生了,身份是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

父亲为其取字重光,意为“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

李煜没有辜负这个名字,除了高贵的出身,他还有一身堪与日月争辉的才艺。

他擅长音律,亲自谱的曲子在江南的街头巷尾传唱。

他长于绘画,政事之余寓情于丹青,画风清爽不凡。

他在书法上,亦有建树,落笔瘦硬,遒劲有力,世人称之为“金错刀”。

这样一个浑身上下都是艺术细胞的皇子,却无心于政治,更不觊觎王位。

然而生在帝王之家,猜忌和纷争是避无可避的。

李煜名义上是第六子,但实际上当时的次子到第五子都已夭亡。

当时的太子,他的长兄李弘冀,则是一个生性善妒,心胸狭窄的人。

为了打消兄长的疑心,保全自身,李煜寄情山水,以隐士自居,远离朝政,每日担风袖月,吟诗作乐。

浪花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首闲适轻快的《渔父》,正是李煜当时的生活写照。

在这段韬光养晦的年少时光里,李煜是欢欣的,有丝竹管弦的陪伴,纵然谨小慎微,人生倒也不失意趣。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的吊诡,有人机关算尽到头两手空空,有人无心插柳却绿树成荫。

公元959年,太子在杀死了有望承袭帝位的叔父后暴毙。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分享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分享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心得分享近段时间在学校“三人行”读书会的带领下,我有幸和同事们共读了《唐诗宋词十七讲》一书,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老干部协会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

该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

本书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当代红学家冯其庸评曰:“叶先生不仅精于传统的诗词学,而且能置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叶先生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叶老不仅接受了系统的中式教育,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长期海外教学为她将现代西方文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科学对接提供了沃土,不仅展示了她作为一个学者的包容与严谨,更体现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精湛的驾驭能力。

这也正是《唐宋词十七讲》一书中有较多西方文学理论引言的重要原因。

叶老结合西方文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歌词、诗化、赋化之词三大类别;虽是三种不同风格的词,但都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对于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说明。

叶嘉莹先生在论著中倾注了她作为一位学者与国学大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旁征博引的能力以及高妙精的释词功底,让我钦佩不已。

其中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

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

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他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一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读完温庭筠和韦庄,再读冯延巳,似乎有点集二者之长的感觉。

天真之词——试论李煜词的真情性

天真之词——试论李煜词的真情性

家 , 是 我 国 词 史 上 杰 出 的 词 人 之 一 。 煜 词 具 有 鲜 明 的 也 李 艺 术 特 色 , 题 材 内 容 上 前 后 期 虽 有 所 不 同 , 都 有 其 一 在 但 贯 的 特 点 . 是 “ ” 本 文 试 就 李 煜 词 的 本 色和 真 情 性 展 就 真 。
更 岌岌 可危 ,他在 对宋 委 曲求 全 中过 了 十几 年 苟且 偷 安
又 来 一身 , 是 词 人愁 苦 心 情 的体 现 。“ ” 更 是传 神 . 正 还 字
字 虽 “ ” 不 显 “ ” 反 而 更 显 神 韵 , 就 是 所 谓 “ 服 熟 而 俗 , 这 粗
乱 头 , 掩 国色 ” 下 阙借 自然景 物 将 离愁 别 绪层 层深 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 。 使 愁 苦 之 情 层 层 堆 积 , 令 人 称 赞 的 是 末 句 “ 恨 恰 如 春 最 离
国 之 痛 , 泪 至 情 。 对 于 李 煜 词 的 真 情 性 , 名 词 评 论 家 血 著
也 尽 情 宣 泄 。 首 词 也 不 例 外 。 王 歌 舞 宴 乐 的 奢 华 盛 大 这 帝 场 面 在这 首 词 中表 露 无遗 。 艳 丽 . 真实 , 的是 真人 、 虽 但 写
真事 、 情 。 真 “ 妆 初 了 明肌 雪 , 殿 嫔 娥 鱼 贯 列 ”歌 舞 的 宫 女 晚 春 .
了他 的创 作 , 他前 后期 的词呈 现 出不 同 的风貌 。 无论 使 但
前 期后 期 , 保 有 了他 一贯 的特 点 , 位 “ 在 深 宫 之 中 , 都 这 生 长 于 妇 人 之 手 ” 阅 世 甚 浅 的 词 人 , 终 保 有 较 为 纯 真 的 , 始 性 格 , 词 中一 任真 实情 感 倾 泻 。 的前 期 词 写宫 廷 享乐 在 他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材料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材料最近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位词人为代表,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及发展过程。

以前我对词的了解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让我了解了词的演进、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让我对词有了一个更系统的了解。

温庭筠词的一大特色就是常常不用理性来说明而是给人一种感官的印象,叶嘉莹先生用西方的符号学对温庭筠的词进行解说,让我们感受了温庭筠词的风雅、委婉,带给人的美好联想。

温庭筠的词多以女子的角度去写,委婉表达感情;韦庄多以男子的口吻,主观地书写自己的感情带给人强烈的感动,书中结合了韦庄的历史背景介绍了这位词人,让我们了解了韦庄词真正的内容情义。

冯延巳的词既像温庭筠的词一样给人丰富的联想,又像韦庄的词一样给人直接的,强烈的感动。

这也是叶嘉莹先生讲词的一个特色,讲一位词人不仅仅是介绍这一个词人,还会串联其他的词人进行讲解,这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词人与词人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系统的了解词的发展。

晏殊和欧阳修受冯延巳词风的影响,通常以小词来传达自己心灵感情的意境。

晏殊词的特色是表现一种圆融关照,他与李煜的“以血书者”是不同的。

欧阳修的词则是有一种遣玩的意兴,虽然多次被贬,却懂得在苦难中寻求美好,他的这种豁达让我们为之钦佩。

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被人们称为豪放派。

辛弃疾喜用典故,他的词里面通常表现了自己的志向,而且他是用生命去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自己的诗篇。

叶嘉莹先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介绍了他当年冲入金营,活做张安国的壮举,但是他收复失地的志向总没有实现,因为当时的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他的词《过南剑双溪楼》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想收复失地的壮志。

叶嘉莹先生对辛弃疾壮举的介绍让我更加了解辛弃疾这一人物,使我们对他的词有更深刻的体会。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浅析《人间词话》对李煜词的评价[权威资料]

浅析《人间词话》对李煜词的评价[权威资料]

浅析《人间词话》对李煜词的评价【摘要】一直以来,对李煜词的评价都是有争议的,尤其在50年代还曾经引起学术争论。

许多人对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后主词的高度评价产生质疑。

本文在综合参考了历代词话及相关评论的基础上,针对这些评论进行了试探性的分析。

【关键词】李煜词;《人间词话》;质疑在中国的词学史上,李煜词一直为历代词学家所重视和推崇。

在宋代,由于距离五代较近,李煜词的流传尚未普及。

直至南宋时期才有《李后主词》专集,此后其词则与其父、中主李�Z词作合刊为《南唐二主词》。

到了明清时期,词评专著渐多,对李煜词的评价也随之增多。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为宋人一代开山” ;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谭献《复堂词话》中评“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在《灵溪词说》中评“小令能传家国恨,不教词境囿《花间》” 。

尤其是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更是对李词的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其发表的64则词评中,有5则是针对李词的,在另外未刊发的50则中,又有一则是关于李词的,且这6则词评皆处于赞赏之意。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这6则评论进行分析。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第15则:“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先生所指“眼界始大”大抵是后主亡国降宋后的词作,这个时期的作品完全摆脱了前期词作中“剪红刻翠”的传统花间派风格,而能够从自然事物的循环往复中觉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从而感悟到人生有长恨,这便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之谓。

试看后主之《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表面上是惜花词,实际上是后主从自己的苦难经历中悟出的命运咏叹调。

当然,花朵无法躲避风雨的侵袭,但人作为万物灵长之所以异于万物的特性就在于人可以通过客观的努力来改变不利于自己的条件。

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供学习如何营造多种意境用,供涵养诗心诗情诗意用)叶吟按:《唐宋词十七讲》的书,保留了大量的讲课口语,更为生动形象,并且前有三篇序等等,很厚实。

现在网上流传的,是缩写本,理性上是说清了,但是感觉上差多了。

诗,以及真正讲诗,应当象古人吟唱诗词一样,大有语感,可供沉浸流连。

诗本来是合乐之唱辞么。

现在也没其他办法,把缩写版一篇一篇发上来,供我们熟习。

另外,我认为讲的最好的是“韦庄、冯延巳、南唐中主、后主,晏殊,欧阳修,辛弃疾”共七人。

推荐重点阅读。

当然,是从造境的角度选取的。

强调:此书用来学意境,而非考据讲解。

学习如何体会和创造数种不同的意境。

可得诗心。

诗的心灵。

涵养诗心诗情诗意。

目录总序叙论自序第一讲温庭筠(上)第二讲温庭筠(下)第三讲韦庄第四讲冯延巳(上)第五讲冯延巳(下)李璟李煜(上)第六讲李煜(下)晏殊欧阳修(上)第七讲欧阳修(下)晏几道柳永(上)第八讲柳永(下)苏轼(上)第九讲苏轼(下)秦观(上)第十讲秦观(下)周邦彦第十一讲辛弃疾(上)第十二讲辛弃疾(下)第十三讲姜夔(上)第十四讲姜夔(下)吴文英第十五讲王沂孙(上)第十六讲王沂孙(中)第十七讲王沂孙(下)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

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

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

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

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

流水落花春去也——刘永和李煜的婉约词赏析

流水落花春去也——刘永和李煜的婉约词赏析

流水落花春天也,天上人間——劉永和李煜的婉約詞“忍把浮名都換了淺吟低唱”——白衣卿相柳三變詞賞析一、劉永簡介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柳永《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才性高妙,天性风流,著有《乐章集》。

二、經歷柳永的父亲(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复)、儿子(柳涚)、侄子(刘淇)都是进士。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柳家世代做官。

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

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宏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

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

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

”“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

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

”(《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

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

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

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柳永中了科举,不曾想到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丢了官职。

众所周知,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然而这词一日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宋仁宗很生气,便把柳永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今天我们要开始讲南唐的两位词人了,就是南唐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我想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两位词人。

尤其是李璟,我们称他李后主。

但是,在我们讲李璟和李煜的词以前,我现在要再回来谈到一点理论上的问题。

我们讲座开始讲温庭筠词以前,我曾谈了一些如何来欣赏词的理论,然后我们就讲了作品。

后来欣赏韦庄、冯正中两个人,我都集中地讲了他们的作品。

作品讲的多,理论的谈话就比较少。

可是,现在我们是应该停下来作一个回顾的时候了。

我们回顾到第一天我们讲的,引用了西方的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说法。

阐释学本来要追寻作者的原意。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阐释古人的作品的时候,都带了我们自己的时代和个人的色彩。

因此,阐释学家们就说,我们追寻作者原意的结果,有的时候常常增加了我们解说人自己的背景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衍生义。

像我们讲温庭筠词时所说的,张惠言说温词有屈子《离骚》的意思,说“照花前后镜”那几句诗,有《离骚》“初服”之义。

这是衍生义,这是张惠言说词的时候加上的衍生义。

我们今天要开始讲南唐中主的词了。

南唐中主词,我们选了一首。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干。

-《山花子》这是一首小词。

而这首小词,王国维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人间词话》这就牵涉到另外一种衍生义的解释了。

我们刚才说张惠言把温庭筠的词说成有风骚比兴之意,这是衍生的意思。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同样是一种衍生义。

南唐中主李璟这两句词的时候,也许只是写眼前所看见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的景物,他不见得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浅议李煜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浅议李煜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大 众 文 艺147李煜之词,立于五代而超五代,在继承花间词的基础上对词进行了诸多改革,特别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词一扫五代词之艳丽,形成了清新自然的词风,对后代的豪放词和婉约词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李煜不仅在词境和抒情上对词进行了开拓,在语言方面也颇多创造性。

其语言的本色化,特别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词的抒情性发扬光大,还词以清新质实的面目。

他摒除了花间词过分地辞藻修饰,而变为平民化、口语化、本色化的语言。

使词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并使读者感到特别地亲近有味。

胡应麟评价为“后主重目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

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

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

” (《词薮•杂篇》)五代之花间词文辞藻丽,意境不足。

花间词多为应歌唱和之作,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不承载情感,所以题材贫乏,内容空虚,以男情女爱为主,而为了掩饰其在内容上的不足,文人们便千方百计的在形式上下工夫,以华美的辞藻吸引人。

让我们以温庭筠的《菩萨蛮》 为例来看一下花间词的这种特色: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词给人的感觉历来是香艳而又艰涩难懂,读起来不知其所云。

这正是他重局部而非整体,意象多变的结构造成的。

就拿这首词来说吧,整体来看,是一女子梳妆的过程。

但如果单看其头两句,便会有许多人感觉到难以理解了。

因为作者只是选取了整体生活中具有特征的局部物象与动态,进行勾勒,并隐去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去联想。

这样就加大了读词的难度。

再来看它的意象:“山”、“鬓云”、“香腮”、“蛾眉”、“花”、“新帖”、“罗襦”、“鹧鸪”,短短的一首小令,竟写了八个意象,几乎一句一个还多。

密集的意象迷乱了读者的眼,使读者忙于意象的转换而忽略了词的内容。

同时,在词语的选用上也也以华美为标准,“金明灭”、“香腮雪”、“金鹧鸪”等,文词艳丽,令人感叹,使人不禁醉于形式的美艳而忽略了词的主题。

虞美人李煜

虞美人李煜
公元978年,李煜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于其所拘小 楼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虞美人》,声传于外。 宋太宗(赵光义)知道了此事,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于是, 就赐他“牵机药”,将他毒死。
朗诵
虞美人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春花秋月 / 何时 了?往事 / 知多少。 小楼昨夜 / 又东风, 故国 / 不堪回首月明 中。
1.把握节奏: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 节奏的把握
2.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 愁、流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
雕阑玉砌 / 应犹 在,只是 / 朱颜改。 问君能有 / 几多愁? 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3.读出感情:感情基调:低沉、凄哀
四、词意分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了:了结、终止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雕栏玉砌:指南唐宫殿。 朱颜改:指宫女老了。朱颜,红颜, 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产生这种情感原因?
五、情感领悟
这首词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 国君的故国之恋。念 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 活,念念不忘东风是 故国吹来,春水又向 故乡流去
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 是会有“东归故国” 之意呢?可以这样说, 一个“故国”两个 “东”字,断送了一 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
六、艺术手法 1,对比
春华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词中两次提到月的意象,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

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堤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

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

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

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

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

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

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

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

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

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

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

这是所谓以血书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

我们现在来看看他这六个字的作用。

林花炳个字表现了整个一片的凋零。

林花是什么样的花?春,何等美好的季节。

红,何等美好的颜色。

满林这样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

谢了”两字有无穷的哀伤,悼念。

他的感情不假掩饰,不加思索,他说了,是太匆匆”。

是他感情内心最深处的流露。

花,不只是仅有短暂的生命,还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中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艰辛苦难的遭遇。

他说有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

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是整个生命的无常和苦难。

下面胭脂泪,相留醉”两句,从花过渡到人。

花红得像胭脂,风雨喷洒的雨点,是胭脂泪”。

相留醉”,那将要凋零的花树,它红色花瓣上的泪点,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

几时重?”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

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这朵花了。

现在的时间消逝了,永远都不再回来了。

因此他说我们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你看,李后主他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

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意境才开阔博大了。

他早年的作品内容空泛,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

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真的以一个词人,他的心灵,感情和感发的本质来看他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

美国现象学家HILLSMILLER 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

他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

所以李后主的词,作为他的本质来说,就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不管写什么,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

所以,当他把心灵感情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

我们也要看被大家批评为不好的,内容空泛的他的淫靡的作品,要透过这个也找到他本质上的特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

“明肌雪”是形容女子的美丽光彩照人。

这是写南唐宫廷美丽的宫女。

“嫔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宫女,何止一个!“鱼贯列”则是写宫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

她们出来是要表演歌舞的,是李后主目中所见的享乐。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他享乐的同时还有耳中所闻。

“凤箫吹断”有的版本是“笙箫”,“声断”。

对于诗词,我们要用感受来判断。

个人以为“凤箫吹断”更好。

凤箫是一种排箫,那些参差不齐不竹管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

在诗词形象给人的感觉上,凤箫是更精美的形象。

还有,“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凤箫吹断”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

而且,笙箫并列,形象虽多,反而凌乱。

说声断,它只是声音断而已。

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

因此我认为吹字更有力量。

“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

这也未始不好,是说箫声飘到天上云彩之中去了。

可我以为“闲”更好。

“间”是一个死板的字,是指明两者之间的空间。

水云两个名词,加一个闲字的述语,是说水是悠闲的,云也是悠闲的。

水之闲,是水的潺??牧鞫?T浦?校?翘焙细亏迫峄憾??〉淖颂?K ?裕?庑蜗缶透?踊钇昧恕U饣共凰悖?挂?爸匕茨奚迅璞槌埂薄!赌奚延鹨虑?返那?自谖宕?铰抑猩⑹耍?菟的咸频玫搅瞬衅住4笾芎缶?丁衾郑??蔷桶巡衅字匦抡?硗瓿伞?/FONT>李后主是个没有节制的人,如果是悲哀,就一直沉溺于悲哀之中;如果是享乐,也就一直沉溺于享乐之中。

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

一遍一遍无休止地弹奏。

还有“歌唱”,是“歌遍彻”。

“遍彻”有两层的暗示。

一个是大曲曲调的名目,一个是这两个字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

“遍”者,是普遍。

周遍的,完全包笼的。

“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

和重按两字结合起来,表现了饱满的力量。

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不只如此,所以他下半首又说了“临风谁更飘香屑?”当一阵微风吹过的时候,就迎风闻到了香气。

根据书上的记载,他宫中有主香宫女,可以焚在香炉之中,也可以制成香粉飘撒在各处,所以,能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闻到香气。

这是他鼻中的享受。

“醉拍阑干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口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的享受哪。

当他微醺半醉的时候,就拍打着栏杆。

这种感受和滋味,多么深切动人。

“情味切”是内心之中最深的享受。

就算是酒阑人散,他享乐的心都没有停止。

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

他说我回去的时候,侍从不要点红蜡烛,我欣赏了人间所有的歌舞,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

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

他还不只是选择了语汇的意义,它的声音,待,踏,蹄都是舌尖音,把那种马蹄?N?N 的声音都传入耳中了。

他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很好的一首词,可是就是这样的好词,是非常难讲的。

因为大家对它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

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两句把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悲哀都包括在里面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

正因为春花秋月宇宙的这种春秋四季的循环,永远是无尽无休的。

所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说得很好。

东风是永恒的,年年吹来的,正是回应首句。

可是李后主呢?破国亡家,他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在明月的月光之中。

他说不堪回首,但他毕竟还是不能够忘怀。

而“月明中”,正是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

从词来看,他是从宇宙人类的悲哀集中到他自己的小楼昨夜的悲哀。

事实上在作者心灵的感发活动来说,他正是从自己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才感发到头两句,这是一种反复感发的呼应。

下半首他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暂的。

无生的,相对而言比较永恒不变。

后主亡国前曾经有那么好的享受,他说“醉拍阑干情味切”,现在回首他当年亲手拍过的雕栏,应该还留在那里,可是他李后主呢?却成为一个俘虏了。

有的版本说犹然在,或依犹在,这个不太好,该是“应犹在”。

为什么呢?“应”是假想之词。

你说雕栏玉砌依然在,就是现在仍在眼前了,但他是回忆当年,所以是“应犹在”。

可是,“只是朱颜改”,他李后主今天已这样憔悴衰老,不再是醉拍栏杆的时代了,这是永恒跟无常的又一个对比。

这首小词,一共只有八句。

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都是永恒和无常的对比。

在三度的对比后,他才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忧愁,十分忧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

而后主是用这么强烈的三度对比,促成这感人的结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