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
我们学校与兄弟学校组织了联片教研活动,活动中听了两位老师教学的“乘法分配律”,自己深有感触,由于也教过这部分内容所以我也不是陌生的,带着好多的想法来听这节课收获不少。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怎样才能把运算定律推广给学生,使他们会应用乘法分配律法,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呢?两位老师分别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王老师用的是“代数”方法,刘老师结合了几何方法,用到了几何中的矩阵,孩子们数形结合理解了乘法分配律。一种是从情境手段总结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一种是从几何手段更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从几何手段找表象要比从算式找表象更直观。
记得我们在之前集体研究过这节课,当时我们和王老师定的核心问题:长是哪个长方形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几何图形与代数式的转化,当时我们是凭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合并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很巧的将大长方形面积转化为两个小长方形面积之和,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刘老师的课和我们当初研究的有些类似。
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刘老师的课。刘老师改变了教材,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且语言特别风趣幽默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了“运算定律”。
整堂课由几何模型——动作模型——语言模型——符号模型一系列的环节,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抽象理解。
并且刘老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上找生成点,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理解知识。整节课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听完两位老师的课,自己有一些教学中的想法: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从解题的角度理解,如(2+7)×3=+2×3+7×3是相等的,还有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出3个9,右边也表示出3个9,所以(2+7)×3=2×3+7×3,结合图形让学生理解就会效果更好。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题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可多进行
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25×(8+4)和25×8×4;25×125×25×4和25×125+25×8;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如:125×88;101×89你能有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00+2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100-1)④101×(80+9)⑤101×(90-1)等.对于不同解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力争达到"用简便计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题目多次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习,过段时间以后可以一两天练习一次,再到一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课选择(40+4)x25;(40x4)x25;
63x25+63x75;65x103-65x3;56x99+66;125x8;48x102;48x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以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x98+72;68x25+68+68x74;32x125x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