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导学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八年级夜雨寄北导学案
八年级夜雨寄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身处异乡巴蜀时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的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归,诗人便写下了这首诗答复她。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得整齐、响亮、有感情。
(二)理解诗意,体会意境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1)“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2)“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4)“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我再对你细细诉说,今晚在巴山夜雨中我是多么的思念你。
2、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巴山秋夜中,面对秋雨涨满池塘的景象。
《夜雨寄北》 学历案
《夜雨寄北》学历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这首诗。
2、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等。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在特定背景下复杂的情感。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困难,当人们远离家乡,与亲人朋友分别时,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夜雨寄北》,就是诗人李商隐在异乡写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书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诗人的深情。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进行重点讲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诗人开篇就以问答的形式,表现了归期的不定,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
“巴山夜雨”这一景象,既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又烘托了他愁苦的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在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是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想象,表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期待。
(五)体会情感1、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期待,情感复杂而真挚。
《夜雨寄北》 学历案
《夜雨寄北》学历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夜雨寄北》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帮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雨夜,你们会想起什么?会有怎样的心情?(3)引出课题《夜雨寄北》,介绍诗人李商隐。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1)简单介绍李商隐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晚唐时期的政治遭遇和坎坷人生。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在异乡漂泊,写给远方的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归期的期待。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君”的指代对象和“涨秋池”的意境。
(2)引导学生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诗人对未来相聚的想象和期待。
5、品味诗歌,感受情感(1)提问学生: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夜雨寄北导学案
夜雨寄北导学案
第一部分:导读介绍
介绍夜雨的特点和意义,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第二部分:夜雨的文学意义
1. 描述夜雨的氛围:阴沉、潮湿、寂静。
2. 夜雨带来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对未来
的期待等。
第三部分:夜雨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1. 诗歌中的夜雨:通过诗歌让读者感受到夜雨的浪漫和忧伤。
2. 小说中的夜雨:夜雨作为情感的表达符号,强调人物的内在矛盾
与冲突。
3. 电影中的夜雨:利用夜雨来增加戏剧性和氛围感,加深观众对情
节的认知。
第四部分:夜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夜雨的生活意义:对大自然的敬畏、调节气候、滋润大地。
2. 夜雨的社会意义:给人们带来凉爽和宁静,减轻炎夏带来的不适。
第五部分:夜雨的美学价值
1. 夜雨的艺术魅力:夜雨带来的宁静和神秘感,让人沉浸在无边的遐想中。
2. 夜雨的审美表达:艺术家通过夜雨来表现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第六部分:夜雨的启示和感悟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夜雨让我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保护环境。
2. 积极面对困境:夜雨寄寓着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希望,提醒我们积极面对困境。
第七部分:总结
简要回顾夜雨的意义和影响,概括全文要点。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文章结构,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修改和调整。
注意确保每一个小节都紧密联系,流畅自然。
《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夜雨寄北》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3. 掌握诗歌的基本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导学内容:1. 李商隐及其诗歌《夜雨寄北》的简介;2. 诗歌的内涵和意境;3. 修辞手法分析和鉴赏;4. 写作练习及展示。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学生在课前阅读《夜雨寄北》这首诗歌的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这首诗的标题有什么猜测?这首诗的主题可能是什么?你对李商隐这位诗人有什么了解?第二步:学习1. 学习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夜雨寄北》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学风格和发展历程。
2. 分析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探讨诗人借夜雨之景抒发的情感和议题。
3.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点。
第三步:实践1.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仿照《夜雨寄北》的风格和结构,创作一首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悟和情感。
2. 学生展示: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第四步:总结通过学习《夜雨寄北》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和独特性,提升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期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案题目:《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导言:《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
诗中描绘了一个离乡背井的诗人,在夜晚听着雨声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眷恋之情。
一、诗文赏析1. 诗题:《夜雨寄北》2. 诗人:李商隐3. 内容概要:诗人在远离故乡的北方听着夜雨声,思念家乡和亲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4. 诗句赏析:(1)明月不可白,河清不可浊,明明如月何曾河清,润之已极,转欲成河矣。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课题:《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较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1、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一叁—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较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夜雨寄北》导学案
章吉营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制:郑玉爽高鸿雁董小城李立平审核领导:备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得分:《夜雨寄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文写作背景,识记作者。
2、把握关键词的含义,理解诗句内容和中心。
3、学会从抓关键词、修辞等角度赏析诗句。
4、熟读成诵,正确默写。
一、自学导航:(1)作者简介:李商隐,字,号,代诗人。
(2)写作背景:这首七言绝句选自《李商隐诗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巴蜀写给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长安在巴蜀之北,所以说“寄北”。
(3)诗文简介: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
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4)诗文节奏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诗文内容理解:先解释加线的词,然后疏通整句诗。
(注意:疏通诗意: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合作探究。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8)、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9)“巴山夜雨涨秋池”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请选择。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指的是()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指的是()A、是写实,B、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
(11)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四、拓展连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2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夜雨寄北》《论诗》导学案
界首初中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体味诗歌的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内涵。
二、预习导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赵翼()冀州()风骚()搔首弄姿()涨秋池()涨红了脸()(2)了解作者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
《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论诗》的主要内容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学习《夜雨寄北》1.解题。
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
“内”即内人,妻子。
你的看法如何?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三)学习《论诗》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贬损李、杜?2.“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3.“各领风骚数百年”中“风骚”指什么?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解释下列诗句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1)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B.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俗的、旧的、陈腐的东西了。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优秀3篇)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优秀3篇)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的意蕴。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
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
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
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
“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
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
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夜雨寄北》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夜雨寄北》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4.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商隐简介及《夜雨寄北》背景介绍;2. 诗歌全文赏析;3. 诗歌主题和意境分析;4. 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李商隐是哪个时期的诗人吗?2. 你听说过《夜雨寄北》这首诗吗?3. 你对这首诗的标题有什么想法?二、进修李商隐及《夜雨寄北》背景知识1. 李商隐是唐代闻名的诗人,其诗风清新婉约,以写景抒情见长。
2.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思念遥方亲友的情感。
三、诗歌全文赏析请学生阅读《夜雨寄北》的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 诗歌中的“夜雨”指的是什么?2. 诗中的“北方”代表着什么意象?3. 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心里的情感是怎样的?四、诗歌主题和意境分析1. 《夜雨寄北》的主题是“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遥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2. 诗歌意境清新婉约,通过描写夜雨和北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心里的孤寂和忧伤之情。
五、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1.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意象中的“夜雨”象征着孤寂和忧伤,“北方”代表着遥方亲友,两者共同营建了诗歌的意境。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夜雨寄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
七、作业写一篇100字摆布的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八、拓展查阅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拓展诗歌鉴赏视野。
夜雨寄北导学案
夜雨寄北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把握节奏。
2、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作者简介李商隐,字,号,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他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
主要名篇有:《无题》、《夜雨寄北》等。
作品背景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朋党之争中。
852年随柳仲郢[Yǐng]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自主学习:朗读并翻译诗(自学5分钟)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2分钟)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分钟)合作探究:(8分钟)1.本诗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那么妻子来信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的?2.诗人是怎么回答的?当时的天气如何?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描绘画面并赏析诗句(自主学习8分钟,小组合作5分钟)(方法指导:可从炼字、修辞、哲理、用典、表达感情等方面进行赏析)1、展开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
2021年导学案:夜雨寄北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第17课《夜雨寄北》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 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 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 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初中古诗《夜雨寄北》导学案
初中古诗《夜雨寄北》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早学习学案的时刻,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专门有阻碍的一位闻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惋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叹,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叹,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明白得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把握)2、明白得诗意,感情朗读。
(依照课下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得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说明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1.夜雨寄北语文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
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2.夜雨寄北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阅读答案
《夜雨寄北》
1、李商隐是的诗人,李白、杜甫在历史上有“大李杜”之称,李商隐合同时代的
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何当共剪西窗烛⑵却话巴山夜雨时
3、本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4、本诗中“却话”一词照应了“”。
5、诗中蕴含羁旅他乡的抑郁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6、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7、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
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8、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
后人对重复使用“巴山夜雨”评价极高,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表现的是,第二个表现的是,丛菔的作用是
9、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
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
——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
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
《夜雨寄北》
1、李商隐是的诗人,李白、杜甫在历史上有“大李杜”之称,李商隐合同时代的
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何当共剪西窗烛⑵却话巴山夜雨时
3、本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4、本诗中“却话”一词照应了“”。
5、诗中蕴含羁旅他乡的抑郁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6、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7、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8、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
后人对重复使用“巴山夜雨”评价极高,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表现的是,第二个表现的是,丛菔的作用是
9、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10、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夜雨寄北》:1、晚唐杜牧2、⑴什么时候才能⑵谈论3、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友团聚的北方(长安)。
4、何当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D 8、眼前对现实的愁苦感受;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突出思亲念归9、D 10、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