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比库227戒相

合集下载

缅甸帕奥禅林简介

缅甸帕奥禅林简介

缅甸帕奥禅林简介有人说,这里是世外桃源;有人说,这里是人间净土。

有人说,这里地灵人杰;有人说,这里藏龙卧虎。

有人说,这里犹如回归佛陀时代;有人说,这里能觅回行将湮没的遗教传承……无论如何,追求真理、热爱正法的人们,这里确实能为您提供潜心禅修的一方净土——缅甸帕奥禅林一、帕奥禅林概况1、禅林位置帕奥禅林(Pa-Auk Forest Monastery),缅文为Pa-Auk Tawya(音译:帕奥多雅),是一所注重教导和实践止观禅修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

禅林位于缅甸南部蒙邦(Mon State)毛淡棉市(Mawlamyine)南郊15公里(9英里)处的帕奥村,以村名作为寺院之名。

帕奥禅林创建于1926年,现在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国际禅修中心,并且还在不断扩建之中。

2、气候帕奥禅林滨临印度洋安达曼海,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分为热、雨、凉三季。

从二月到四月为热季,天气干燥而且缅甸帕奥禅林简介炎热,但有风,最高温度约在38℃左右。

从五月到九月约五个月的时间为雨季,有时连续十几天下雨,空气非常潮湿,蚊虫较多,但天气不热,温度在22℃-30℃之间,适合禅修。

从十月℃℃之间,至一月为凉季,气候凉爽而不寒冷,温度在20-28十二月底最低温度也在15℃左右,非常适合禅修,很多旅游爱好者也多会趁此凉季入境观光旅游。

3、住众缅甸与泰国等其他南传佛教国家一样,盛行短期出家的风俗,连戒尼1也不例外。

同时,缅甸佛教界云游参学之风颇盛,所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帕奥禅林的住众人数随着季节而略有变化,但一般都维持在七、八百人左右,其中上座部比库2有四百位左右。

在缅甸新年(阳历4月13日-17日)人数最多时可达一千多位。

从1990年开始有外国禅修者前来帕奥禅林求法,到1995年最多时才三十来位,如今已增至一百多位,其中华人占半数以上,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还有来自斯里兰卡、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希腊、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的禅修者。

佛法有五种缘起(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法有五种缘起(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法有五种缘起(五台山比丘果戒)师开示:藕益大师重制毗尼的时候就说过,玄奘法师当年去印度求学的时候,就看到印度有大乘、声闻各种不同的寺庙,这和我们国家的禅宗、净土宗、律宗各种道场共同存在是一回事。

像我们国家的律宗道场就是以学修声闻戒为根本,重在树僧相,为了自利,类似于印度的小乘道场。

而菩萨戒是以利生为根本,禅宗就是以大乘菩萨戒为主,相当于印度的大乘道场,而净土宗还是摄在大乘里面。

所以,我们国家的三坛大戒重在利生,但是在利生之前你首先得自利,因此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先受比丘戒,如果没有比丘戒,你连僧相都树立不起来,你连自利都拿不下来,你怎么能利益众生呢?居士问:有人说,过午吃饭是畜生的种性,这个对吗?师答:贪著物欲是饿鬼的种性,贪著情欲是畜牲的种性,求知而解惑是人道的种性,知见坚固、争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清高傲慢不染俗流是天道的特征,噌恨炽盛、心狠手毒是地狱的种性。

除此之外,佛法有五种缘起,分别是业感缘起,属于藏教;阿赖耶缘起,属于通教;真如缘起,属于别教;法界缘起,属于圆教。

此外就是密宗的六大缘起。

佛在上午应供,畜生在下午应供,饿鬼在晚上应供,这是业感缘起。

修什么因就感什么果,这对修行人们来说不能不谨慎,所以佛教的每个戒律都会感应相应的果报,三皈、五戒最为重要,受八关斋戒和菩萨戒的居士及所有的出家人等,对持午、不贪金钱等,所有的戒都如果能努力守护的话,果报岂在人天?当知如来制戒,不为增生,只为一切众生令得正觉菩提。

当然,通教对藏教而讲是了义的,所以我们就依通教,而不依藏教。

如果把别教和通教放在一起,别教就是了义的,我们就依别教而不依通教。

当别教和圆教放在一起,我们就依圆教。

所以,有智慧者,于其学中能取能舍,而不立知见及诸我相、人相、众生及寿者相等,只为断惑而求菩提。

四教是一个比一个了义,我们依法不依人,但法不破法,只有当机不当机一说。

因为每一种法都有其对应根基的众生,所以哪个法都不能破其它的法!论法的时候必须对当机的众生来论。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张勇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笔名笮人,宾川县人,1954年生,管理学硕士、文史学者、书法名家、宗教学专家,现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云南文史编委会主任、云南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多年宗教事务管理文史研究,主编有《翰墨精华》、《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先生之风》,著有《云南史话》、《云南宗教信徒群体行为与管理研究》,云南文史论坛名主持人、云岭大讲堂优秀主讲嘉宾,曾荣获云南省社科研究优秀管理者。

前言宗教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我们每一个同志的知识结构里面,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我们对宗教知识、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对于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再加上从现实的情况来讲,我们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宗教种类最齐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民间信仰非常的多,所以我们云南的宗教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的厚重。

那么我们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要讲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传佛教文化。

在我们国家,南传佛教仅仅是我们云南一省独有,这是我们真正的文化特产。

(宗教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知识结构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宗教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并且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

在这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省独有,那么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南专上座部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听一听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

)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所以,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我们知道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他公元前三世纪创立于古印度。

从广义上来讲额,佛教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经典,它的仪式、它的教义、它的习惯、它的僧团、它的寺院、它的组织等等。

那么,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一句话就是佛陀的言教,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应该叫做佛法,法律的法,佛法,也就是说是佛所讲的教法。

详解六、七、八识(五台山比丘果戒)

详解六、七、八识(五台山比丘果戒)

详解六、七、八识(五台山比丘果戒)摘录于《三皈仪规显密双解》问答摘录居士问:成为罗汉后,就不再退转了吧?师答:是的,不退转了。

居士问:您说的这个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师答:对,完全正确。

居士:请师父详细讲解六、七、八识。

师答:六、七、八识是根据你的习气种子的坚固程度和影响的深浅程度来分的。

有的东西你三天五天就忘了,这在第六识里面。

落在我执里面的是第七识。

有的东西你到死也忘不了,这在第八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灵魂。

六、七、八识之间没有截然、明显的分别,它的差别只在深浅而论。

我们打一个妄想,它的完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我们通过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六尘,眼睛一看,耳朵一听,这六尘通过六根,落在六识里面。

比如说“见”,我们看见一辆车,眼睛是根,车是尘,你的第六识马上分别,说这是车。

然后第七识起作用,马上就起我执,说我怎么怎么样。

第七识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我执,平时我们说的打七,就是要打掉这个第七识,即是我执。

最后是第八识里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说我也想要一辆这样的车,就是贪的习气种子。

同样,“听”也是一个道理。

外面说话,那是尘,耳朵是根,第六识马上分别听到的内容,第七识的“我”马上起作用,要把这个内容一定和“我”联系起来,第八识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说我要什么什么,如果不如我的意,我就要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妄想。

我们平时都以为一个念头的产生是很简单的,其实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微细的。

因为佛法是修心的,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千大千世界归根到底,不离一念之心。

所以,佛教对心的研究是最详细、最圆满的。

我们修行人坐在那里,就是在观察自己的心,分析自己的心,解剖自己的心。

乃至每一念的来龙去脉,从何而生,为什么而生?如何而灭,为什么要灭?都要观察的清清楚楚。

最后把每一个念头全部给破了,就没有心了。

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心否定了,那么请问,他还有什么事情可干呢?所以,修行功夫越好的人,他越了解自己的心。

比如用功很好的人,妄想刚一起来,他马上就能发现。

南 传

南 传

南传《大般涅盘经》述略陈士强南传巴利文《大般涅盘经》是南传佛教三藏中《长部》 ( 又称《长部经典》的第十六部经,近代由江炼百据日译本转译为汉文,经沙门芝峰校证之后,刊行于世。

初收入《普慧大藏经》,后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本经是南传《长部》所收三十四部经中篇幅最长、记述佛陀晚年行历、教化以及涅盘前后情况最详的一部经。

全经分为六品:一、《第一诵品》,记述佛从王舍城灵鹫山至巴吒厘村之间的行事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 世想征伐邻国跋祗国,特派大臣禹舍 ( 婆罗门 ) 前去征询意见。

佛先问身边的阿难一个问题:你是否听说跋祗国人经常集会议事,参加的人很多 ? 阿难回答:是的。

佛说:如果能这样,跋祗国人可望繁荣,当无衰亡。

接着,佛又问了六个问题:你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共同集合,共同行动,一起做他们应当做的事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不做尚未规定的事,不破坏已有规定的事,对以往制定的规制能遵奉而施行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敬重老人,服侍供养,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本族的妇女闺幼不强暴攫取,迫使同居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城内外的宗庙尊崇维修,不废供养,供法合于以前的规定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前来其国的修行者,妥善安排他们的住处 ? 阿难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

佛陀在阿难的每一回答之后说:如果能这样,跋祗国人可望繁荣,当无衰亡。

跋祗国人所做的这七件事,佛称之为“ 七不退转” 。

他对禹舍说:“ 我曾一时,在毗舍离萨烂陀庙,我于其处为跋祗国人说此七不退法。

婆罗门 ( 指禹舍 ) ! 跋祗国人间,存此七法,彼等依此七法,善受教训。

婆罗门 ! 故若尔者,跋祗国人可望繁荣,当无衰亡。

” ( 《长部经典》第 165 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7 年 6 月版,以下只注页码 )禹舍走后,佛陀派阿难通知王舍城附近的诸比丘,到讲堂集会。

佛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讲了佛教的五种“ 七不退法” 和一种“ 六不退法” ( 北传《长阿含经· 游行经》则有两种“ 六不退法” ) 。

南传佛教法号大全

南传佛教法号大全

南传佛教法号大全
1、空安空观释吉如寻知瑜
2、清宁皈无观空珈增雨念
3、修善殊轩文罗云心神尘
4、清缘勿空妄森无尘悦智
5、莲念莲足茂思培诃瑾涯
6、净杰幽行虚尘心梵黎池
7、青羽净棱如松本非镜尘
8、慧恩无枫明释辨空福空
9、伽衡无提梵卦禅蓝菩疆
10、净妄鉴严三相禅茗玄邑
11、道修谨闻修佑禅默遁城
12、念空空莲无胜禅语明轩
13、问初舍远无臻常音梵忘
14、悟念释灯如空尘德一凡
15、行明道涯无空吾机世观
16、释寂空悟善祥千铭慧洁
17、梵念十闻子真通尘忘蝉
18、处禅宥境妙尘净城圣庄
19、止方志信一树千心归心
20、慧迦夕深净善伽引庄尘
21、幽行虚尘心梵黎池青羽
22、净棱如松本非镜尘慧恩
23、无枫明释辨空福空伽衡
24、无提梵卦禅蓝菩疆灵玉
25、清霜静尘璇玑落霞曼衍
26、妙韵清芬银笙梦歌静文
27、乐仪婉悦烟寒彗本曼丽
28、婉静无宣慧杰存志琦玮。

南传毕业的名人

南传毕业的名人

南传毕业的名人
摘要:
1.南传毕业的名人简介
2.南传毕业的名人的成就
3.南传毕业的名人对社会的贡献
正文:
南传毕业的名人,是指那些曾经在南传佛教学院学习并毕业的杰出人物。

南传佛教学院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学院之一,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佛教学者和修行者。

南传毕业的名人不仅在佛教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传毕业的名人如释迦牟尼佛、舍利弗、目犍连等,他们在佛教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立者,他的智慧和教导,对世界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舍利弗和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们在佛教的传播和弘扬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传毕业的名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通过弘扬佛教,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扰,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南传毕业的名人在佛教领域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作为佛教传承中心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

佛教在这里深植民心,影响深广,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南南传佛教弘扬佛教精神,以“三皈五戒”作为法本,强调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特别强调不摄生、不吃五辛,给人们切身体验了“禅学因味言”,教化了所有信众在日常生活中尽情地去感受佛教的精神价值。

在这里,佛教界与社会界的融合是件司空见惯的事。

佛教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管是在宗教歌舞中,还是在信众的钟爱和保护下,许多古寺庙得到了完美的保存和传承。

著名的凤凰山六圣寺、大观寺、舍利塔等传统寺庙,成为大量信众和游客前来参拜和观光的地方。

同时,佛教在云南南传寺院也有了自己的特色,许多寺庙兼有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南传寺庙中的瑰宝。

比如,地处玉溪的舍利塔,是一个融合了佛教文化、水族文化、壮族文化、傣族文化等等多民族文化的庙宇,这里的舞狮、祭‘火怪’等傣族传统节日也是成为游客们必去之处。

这种寺庙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了解和参与度,更是一种将佛教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进来的创新。

云南南传佛教的实践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寺庙的宗教活动中。

一些社会组织和私人团体也常常组织佛教义工、义诊等公益活动。

比如,分布在昆明七彩云南园内的三宝寺、万藏寺等庙宇中,都有自己的义诊中心,为当地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此外,云南南传佛教在“以慈为本”的基础上推广了慈善事业,更成为云南南传佛教世俗化实践的一部分。

佛教信众能够通过捐赠、帮助弱势群体等形式,将慈善行为变为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给我们娓娓道来了佛教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诠释。

这种寓教于乐、通达普及的方式给人们了解佛教,认识佛教提供了另一种形式。

这也许是佛教因世俗化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初果

初果

序朋友送了三颗「神秘果」。

他说吃了一颗之後,三十分钟之内,吃再 的柠檬、柑橘、△梨…都会变得很甜蜜。

我看著这三颗貌不起眼,有点类似发育不良的小红枣子,心里想著:「世间真有这种事?人的味觉感官这么轻易就能改变?那世间还有什么 涩的东西?」不过,怀疑、犹豫、猜测、逃避、否定…都不是清问题的有效方法。

於是顺手拿来一个橘子,先尝一瓣,果然很 。

半信半疑地吃了一颗「神秘果」之後,再尝试原来那个橘子,答案立即揭晓:好甜喔!朋友的话真实不虚,一点也没有夸大。

一切的疑虑、臆测都因此一扫而空,连描述、说明都显得多馀。

由於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让我联想到了另一个品种的「奇妙果」。

公元1971年11月间,它从斯里兰卡经由法国辗转到台湾来的时候,虽然我并没有吃到它的果肉,但却闻到了它的芳香。

这一嗅,非同小可,整整2 ̄3个月,所有过去所遭遇过的 涩味道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生从未有过的美味。

後来,虽然又回复到原有的感官状态—继续品尝种种 涩的滋味,一如从前;但是,这深刻的印象却是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的 (注1) 。

由於不晓得这颗「奇妙果」的学名,也没有种子,更不知道它的栽种、培植方法,所以往後13年间,四处寻找,遍访国内的专家也都莫明其妙。

幸好,我知道它的原产地是印度,又在1984年间找到了汉译的古籍(注2),里面明白记载了栽种、培植这种「奇妙果」的「四个要素」,总算弄清楚了它的品种、学名和功效。

精读汉译古籍之後,发现有关栽种、培植「奇妙果」的「第四要素」记载欠详,还是无法完整地栽种、培植。

幸而在1989年间,我已经把前面的「三个要素」都弄清楚了,也就开始著手试种看看。

其间由於英译和巴利典籍(注3)的对照,更让我知道了汉译古籍中的缺失和错误。

但是,因为初次培植的缘故,「第四要素」总是弄不清楚,也老是做不好。

因此,种了十年的果树,还是经常落花缤纷,就是结不成果子,当然也就尝不到它奇妙的滋味了。

到了1999年间,有机会再细读锡兰传来的古书(注4),总算是把「第四要素」的细目进一步地弄清楚了。

南传出家人托钵时供养须知

南传出家人托钵时供养须知

南传出家人托钵时供养须知无论在什么场合或地点看到穿着南传袈裟的出家人正在托钵,施主有生起意念要供养之心时,切记不要往钵内放进金钱或红包。

佛陀制定钵的目的,只是让出家人用來在托钵時接受食物而已,纵然是为自己的父母亲托钵也好,哪怕即将病死也好,没有任何一种理由或情况之下,钵被利用来接收金钱或红包。

南传出家人在托钵时,施主可以依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喜好来供养一些主食或副食品,荤食[14]或素食皆可,要供养出家人的肉食是必须很明确是三净肉[15]和佛陀所允许的肉类[16]。

同时可以布施水果[17]、糕点、饼干、甜品等小食。

此外,也可以布施南传出家人午后果汁[18]、佛陀允许的七日药[19]、终生药[20]或混合药[21]。

不要在午后供养食物给南传出家人,因為南传出家人必须持守不非時食学处,既过了午后就不再进食,同時也不能貯存食物。

应只在南传出家人允许进食的時间內供养食物,即天亮后至日正当中这一段時间,其余时候则为非时。

过午一直到明天黎明之前这段时间是诸佛与诸阿拉汉(arahant,阿罗汉)不用餐的时段,故称为「非时」。

马来西亚过午的时间大概是在一点到一点半之间。

一些在泰国受戒的出家人仍然依据泰国过午的时间,即过了大马时间中午十二点后不再进食。

不过施主可以在过午后供养南传出家人被允许饮用的非时果汁,也可以在任何時候供养药品。

同時也不要供养南传出家人不适合的物品,例如:烟酒[22]、化妆品、香水、娱乐用品、游戏器材[23]、金银、宝石、装饰品等。

佛陀说假如有人明知故犯,供养不如法的东西给如來或如來的弟子,他将获得「非福」(apunna)[24]。

由于南传出家人托钵時是必须赤着脚的,所以为了对三宝表示恭敬,施主在供养時也应该脫掉鞋子,并下跪亲手奉着供养品放进出家人的钵。

在托钵的清净出家人犹如一块「流动的福田」,有智慧的施主们总是时常把握机会在无上的福田耕耘播种,以累积福慧、明与行的种子和菩提道的资粮。

为了累积更殊胜的善业,一个有正信的施主在供养一位或多位出家人的时候内心会作意为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而不是在供养个人,如此作意就不必去在乎接受供养的出家人是否戒行清净、品德修养高低、瓦萨[25]大小等,对每一位出家人都是一视同仁,一律视为僧团的代表。

念观误错等等做懒吃好是养供人他赖依.

念观误错等等做懒吃好是养供人他赖依.
4 5 6
如何辨别真假/如法不如法的南传出家人 如法不如法的南传出家人
泰国与马来西亚是邻居,虽然两国的国教皆不同,但彼此有文化与宗教的交流。近年来南传佛教在大马普 及,泰式寺院也在大马各地如雨后春笋,导致许多寺院缺乏出家人的局面,所以当地的护法信众时常邀请 泰国的出家人来住。一般泰式寺院的泰籍出家众占了多数,反之大部分的本地出家众却喜欢前往泰国、缅 甸和斯里兰卡潜修。 众学法 (Sekhiyā dhammā)的内容是关于出家众进入和坐在俗人住区、托钵时、用餐时、说法时等的行止威 仪。 净人,kappiyakāraka 简称 kappiya,使事物成为出家人允許接受或使用,护持出家人持净戒和服务僧众之 人。
d
8
9
在托钵时除了不能接受金钱之外,真正的南传出家人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也好,都不能以自己、他 人、群众、僧团、任何道场寺院、佛教团体、或佛菩萨的名义来向公众人士募捐基金。无论在什么时
d
候,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 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也不管有没有获得警方的募捐准 也不管有没有获得警方的募捐准证 募捐准证,凡是公開在公 凡是公開在公 众场合向民 众场合向民众 合向民众募捐的出家人 募捐的出家人, 的出家人,一概是不如法的 一概是不如法的, 不如法的,或者很 或者很可能是假出家人 可能是假出家人。 假出家人。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供养南传出家人指南 僧人及供养南传出家人指南 upekkhānanda 编
前言 近年来的社会不法份子假冒佛教出家人 到处敲诈行骗的事件日趋猖獗,最常见的有假出家人在市场 托钵时讨钱或贩卖佛教文物、冒用佛教的名义向公众人士募捐善款以及从事许多诱骗钱财等活动。出家僧 众乃佛教的三宝之一,在弘扬佛陀教义上扮演非常重大的角色。假出家人事件之发生确实对僧众及佛教界 的尊严与正信造成重大的冲击。社会善心人士在成为受害者的当儿,也导致一些戒行清净、出家动机圣洁 的僧众也被蒙上不白之冤,在「真」托钵时难免被不解详情的人士以有色眼镜看待。 在“伪僧伽”的眼中,马来西亚实乃“托钵天堂”,这种乱象发生最主要是这些不法之徒掌握到大部 分的民众对佛教的教义与出家人的戒律一知半解,以及一些人喜欢寻求和依赖某种仪式或圣物上的庇佑如 舍利、佛牙、佛牌、袈裟布等,所以才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其实,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假出家人敛财」 的社会问题,除了执法单位的持续努力之外,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源头开始,即教育信众及公众,何谓「假 出家人?」。单掌拍不响,如果人人皆清楚出家人的戒律和为何要出家的真正目的,以及能够更深入了解 最接近原始的佛教,那么相信这些伤风化的邪象可以从根杜绝,假出家人的鬼蜮技俩就无法施展,也无从 下手了;诸善人的慈善心不会被滥用,菩提种子也不至于播种在不毛之地。 当然,要完全杜绝假出家人招摇撞骗与利用佛教名义敛财的歪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话虽 如此,对于一个护教心切的正信佛弟子,能够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本份与微薄力量多向大众传达如何鉴别 真假出家人之讯息,只为了一颗想护持如法佛教僧众的赤子之心,护持那些正在过着圣洁生活的出家人、 维护那些真正努力在圆满清净梵行的僧众之清誉。 一般上民众比较倾向以「和尚」称呼佛教出家人,虽然「和尚」是指出家人,但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可以 被称为「和尚」。在南传佛教,和尚即是戒师 upajjhāya:又作戒和尚、和上、和阇等。意译为亲教师、近 诵、依学,乃出家弟子对其受戒师父的尊称。戒师必须是受比库(bhikkhu,比丘)戒后已满十年或十年以 上,资深有德,博学而且善巧,奉持净戒,充分理解教法与戒律才符合成为新戒出家人依止的戒和尚。 然而,「和尚」这字眼对大部分的中华民族来说是带有贬词、庸俗之义。在某些流行的电视剧、古代中国 文学或民众的思想中时常透露着不正确的观念与讯息:较普遍的是剧中人物在情场或商场失意后‘看破红 尘入空门’,其他较普遍的则因为负债逃避债主而出家、为了糊口而出家、为了逃避种种人事问题而出 家、为了改造霉运而出家、为了名闻利养而出家、为了参学某派武功绝学而出家、蒙受严重精神打击、心 理出现问题而出家、老迈被亲人抛弃而出家、退休后无所事事而出家、患重病等死而出家等等荒谬之理由 而出家;从中而知在过去中国社会轻视、诋毁出家人的思想余毒,似乎仍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再加 上现代流行的假出家人事件冲击之下,以及某些出家人(无论是真或假)以算命、占卜、驱魔、看风水等 邪命来谋生,更增添了不少俗人对出家人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怀有成见与反感。 为了表示尊重,一个有正信的佛弟子是不以「和尚」或「尼姑」来称呼真正的出家人。「和尚」同一个字 眼在正信佛弟子与一般俗人的眼中却有着不同的释义,对正信佛弟子来说,真正的出家人是他们眼中的无 上福田、人天师范、道德楷模、精神导师、修福慧的对象;反之,对一般俗人以及那些不深入教义的「挂 名」佛教徒来说,「和尚」也许只是他们求得富贵平安、祈福、消业障、驱鬼、超度、诉苦、主持丧事葬 礼的代名词而已;甚至有极端的人更认为「和尚」离开父母亲是不孝、放下俗事是逃避现实、出离隐居被 视为冷漠,而乞食、依赖他人供养是好吃懒做等等错误观念。

帕奥禅林简介

帕奥禅林简介

缅甸帕奥禅林简介有人说,这里是世外桃源;有人说,这里是人间净土。

有人说,这里地灵人杰;有人说,这里藏龙卧虎。

有人说,这里犹如回归佛陀时代;有人说,这里能觅回行将湮没的遗教传承……无论如何,追求真理、热爱正法的人们,这里确实能为您提供潜心禅修的一方净土——缅甸帕奥禅林一、帕奥禅林概况1、禅林位置帕奥禅林(Pa-Auk Forest Monastery),缅文为Pa-Auk Tawya (音译:帕奥多雅),是一所注重教导和实践止观禅修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

禅林位于缅甸南部蒙邦(Mon State)毛淡棉市(Mawlamyine)南郊15公里(9英里)处的帕奥村,以村名作为寺院之名。

帕奥禅林创建于1926年,现在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国际禅修中心,并且还在不断扩建之中。

2、气候帕奥禅林滨临印度洋安达曼海,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分为热、雨、凉三季。

从二月到四月为热季,天气干燥而缅甸帕奥禅林简介且炎热,但有风,最高温度约在38℃左右。

从五月到九月约五个月的时间为雨季,有时连续十几天下雨,空气非常潮湿,蚊虫较多,但天气不热,温度在22℃-30℃之间,适合禅修。

从十月至一月为凉季,气候凉爽而不寒冷,温度在20℃-28℃之间,十二月底最低温度也在15℃左右,非常适合禅修,很多旅游爱好者也多会趁此凉季入境观光旅游。

3、住众缅甸与泰国等其他南传佛教国家一样,盛行短期出家的风俗,连戒尼1也不例外。

同时,缅甸佛教界云游参学之风颇盛,所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帕奥禅林的住众人数随着季节而略有变化,但一般都维持在七、八百人左右,其中上座部比库2有四百位左右。

在缅甸新年(阳历4月13日-17日)人数最多时可达一千多位。

从1990年开始有外国禅修者前来帕奥禅林求法,到1995年最多时才三十来位,如今已增至一百多位,其中华人占半数以上,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还有来自斯里兰卡、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希腊、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的禅修者。

南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南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南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佛教协会•【公布日期】2019.07.24•【文号】•【施行日期】2019.07.24•【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宗教正文南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2019年7月24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修订)第一条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和《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等有关规定及南传佛教教义教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南传佛教教职人员(以下简称教职人员)是指受过比库戒、具有相应职称或荣誉称号的比库、希提、萨米、祜巴、松列、松列尚卡拉扎等南传佛教僧侣。

第三条教职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与社会稳定,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热爱佛教事业,信仰纯正,品行良好;受过正规的佛学教育,有一定的佛教学识;遵守教规戒律和佛教协会的规章制度。

(四)身体健康,六根具足。

第四条教职人员除具备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基本条件外,按职称或荣誉称号不同还应相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比库,年龄在20岁以上,本人自愿出家并经父母同意;在当地州(设区的市)或县(市、区)总佛寺、中心佛寺培训、考察1个月以上,有一定的佛教学识。

(二)希提,受比库戒10腊以上,年龄在30岁以上;戒律严明,具有较高的佛教学识,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威信;具有管理寺院和本寺僧团的基本能力。

(三)萨米,受比库戒15腊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上;戒律严明,在南传佛教院校接受过培训,有较高的佛教学识;能管理好本寺僧团,能引导信教群众过好宗教生活。

(四)祜巴,受比库戒20腊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上,戒律严明,在南传佛教院校受过正规教育,有较高的佛教造诣和较强的教务管理能力。

南传佛教详细资料大全

南传佛教详细资料大全

南传佛教详细资料大全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寮国、高棉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

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基本介绍•中文名:南传佛教•外文名:Southern Buddhi ...•师承:果德玛佛陀历史源流,宗教特色,禅修 ... ,部派源流表,称谓,主要文献,律藏,经藏,论藏,结集历史,各国介绍,法师名集,历史源流传教历史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斯里兰卡。

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

在他32岁、12瓦萨(vassa,戒龄,僧龄)时,率领由伊帝亚、伍帝亚(Uttiya)、桑拔喇(Sambala)、跋达萨喇(Bhaddasàla)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

当时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帝思(Devànampiya tissa,又作天爱·帝须王,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 (Mahàmegha-vanaya),修筑“大寺”(Mahàvihàra,摩诃毗诃罗)供养僧团。

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

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等五十五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王后阿奴喇(Anulà)等五百多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

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南传佛教僧人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著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的结果吗?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

如何辨别真假如法不如法的南传出家人2

如何辨别真假如法不如法的南传出家人2

佛陀涅槃二千五百余年后之今日,僧众外出挨家沿户托钵之面貌轮廓,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依然常见;虽然目前在大马多数的出家人都在寺院接受膳食供养,不过,尚有一部份四处云游、居住在山洞、野林或谨遵出家义务的南传出家人以及远道而來的泰國出家人[4]仍以托缽方式取得一天主要之口粮。

其实要分辨南传的真假出家人或如法不如法很简单,只要我们多留意以下几点,那么假出家人就肯定无所遁形:~ 南传出家人是不得留胡须,身上皆不穿戴任何耳饰、珠链、项链、腰饰、腕环、臂钏、手镯、指环等等装饰物品。

如果遇到一个显现南传出家相却留有胡须,身上珠光宝气又涂香的出家人要提升警戒。

~ 根据南传出家人学处的众学法[5]:出家人在进入俗人住区時必须披覆整齐,即通披袈裟,不露肩膀以示威仪庄严。

在托钵时,南传出家人一律是光着脚不穿鞋。

有时南传出家人在托钵时会有在家人(称呼为净人[6])随从护持,除了可以帮出家人拿食物之外,也有义务向公众传达怎样如法供养南传出家人的讯息。

~ 南传出家人在托钵时非常注重行仪,无论在行走或等待供养时常眼垂低视、步行善缓、不高声嬉笑、不摇身、不摇臂、不摇头、不叉腰、不覆头、不踮脚而行于俗家间。

在进行托钵时,出家人也不可做出任何怪异行动:如敲击钵、假干咳声、口中喃喃朗颂咒语、敲锣打鼓或故意在钵中放一些东西,然后摇动钵来发出声响、招摇过市以便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同时也绝对不会向公众“死缠烂打”要求布施供养。

真正的南传出家人在托钵时只是安静的站在公众可以看到的一隅默默等待施主供养食物。

即使没有施主供养食物也是善缓祥和的步行离开。

~ 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可靠来辨别真假的准绳是:真正的南传出家人在托钵时是绝对不接受金钱供养,施主也只能把食物放进钵内。

同时,真正的出家人是没有利用任何物品为饵如黄绳、彩线、佛牌、佛教卡片、书签、护身符等作为酬劳以换取食物的供养,一切依自于施主内心的意愿、善念与能力以不求任何回报而行的布施。

无论在什么场合、地点,凡是有任何南传出家人以钵讨钱,或以黄绳、彩线、佛牌、佛像、符、念诵经咒、洒花水祈福等作为酬劳向公众换取金钱供养的出家人,这肯定是不如法的![7]这些人很可能是假出家人。

南传 相应部 共5品 56集 2875经

南传 相应部 共5品 56集 2875经

南传相应部共5品56集2875经相应部经典归命彼世尊应供等觉者有偈篇第一诸天相应第一苇品[一] 瀑流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尔时,有天神于黎明放其殊胜妙光,偏照祇园,诣世尊处。

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

三立一面已,彼天神白世尊曰:“友!卿如何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不住不求以度瀑流。

”“友!卿如何不住不求以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住时沈,求时溺。

友!我如是不住不求以度瀑流。

”四“不住与不求度世间执着涅槃婆罗门久久我见知”五彼天神作如是言得大师嘉赏、认证,天神知得大师、认证,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二]解脱一[尔时世尊]……舍卫城……二时有天神于黎明放其殊胜妙光,偏照祇园。

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三立于一面之天神白世尊:“友!卿知众生之解脱4、令解脱、远离耶?”世尊曰:“友!我知众生之解脱,令解脱、远离。

”[天神曰:]“友!卿如何知众生之解脱、令解脱、远离耶?”四[世尊:] 有喜之灭尽亦尽想与识受灭皆寂静友我之如是知众生解脱令解脱远离[三]引导者一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面前,而唱偈曰.生导死寿短导老无庇获观死此恐怖赍乐积功德二[世尊:] 生导死寿短导老无庇获观死此恐怖弃欲希寂静[四]时乃过去一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面前,而唱偈曰:时过日夜移青春弃我等观死此恐怖赍乐积功德二[世尊:] 时过日夜移青春弃我等观死此恐怖弃欲希寂静[五]几何断一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面前,而唱偈曰:几断几何弃且更修几何超越几何结称度瀑流僧二[世尊:] 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超越五种结称渡瀑流僧[六]不眠一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而唱偈曰:他醒几何眠他眠几何醒染尘依几何依几何得清二[世尊:] 他醒于五眠他眠于五醒染尘依于五依五而得清[七]不了知一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而唱偈曰:因法不了知引入于异教此人眠不醒今正彼醒时二[世尊:] 因以了知法不入于异教彼等正证知以平行不平[八]迷乱一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而唱偈曰:以迷于法故引入于异教深眠彼不醒今正彼醒时二[世尊:] 因以不迷法不入于异教彼等正证知以平行不平[九]慢之欲一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而唱偈曰:欲慢无调顺不静心无寂独林住放逸无越死魔岸二[世尊:] 去慢心寂静智慧悉解缚独住不放逸可度死魔岸[十]住森林一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面前,而唱偈曰:住于森林者寂静清净行日唯取一食如何悦颜色二[世尊:] 不悲过去事未来勿憧憬若持身现在颜色即朗悦憧憬于未来悲于过去事诸愚之为此如割绿苇萎此酝陀南:导解脱瀑流时过断几何不眠不了知迷乱与慢欲第十谓林住依此有品名第二欢喜园品[一一]欢喜园一如是我闻。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大业分别经)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大业分别经)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业分别经)北传汉译中阿含⼀七⼀、分别⼤业经(⼤正藏⼀,七〇六页。

) 本经乃⽐丘三弥提与⼀外道出家之问答,其旨以⽩世尊,佛陀教三弥提对外道之回答,唯是⽚⾯⽽⾮完整的真理,更分别说明业与其报的关系。

即⾏善业,来世有受善趣之乐报和受恶趣之苦。

虽作恶业⽽有⽣善趣和堕恶趣,其等之关系如何的发⽣,给于⼀⼀的说明。

如是我闻。

⼀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林精舍。

其时,尊者三弥提住林中之禅屋。

时出家者普达梨弗,逍遥游⾏⾄尊者三弥提之处。

⾄已,与尊者互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

坐于⼀⾯之普达梨弗,如是⾔尊者三弥提⽈: 友!三弥提!如是,我亲闻沙门瞿昙、亲听取:⾝业是空⽆,语业是空⽆,唯有意业是真实。

⼜有禅定,若成就其禅定者,亦⽆任何觉知。

[三弥提⽈:]友!普达梨弗!勿如是⾔。

友!普达梨弗!勿如是⾔。

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不善也。

世尊不如是说:⾝业是空⽆,⼝业是空⽆,唯意业是真实。

友!且彼有禅定,若彼成就禅定者即⽆任何之觉知。

[普达梨弗⽈:]友!三弥提!汝出家多久耶? [尊者三弥提⽈:]友!不久,三年矣。

[普达梨弗⽈:]兹今,我等如何⾔长⽼⽐丘耶?如何实如是新学⽐丘应为[⼤]师之护。

友!三弥提!故思业,由⾝、⼝、意之作已,彼觉何耶? [尊者⽈:]友普达梨弗!故思业,由⾝、⼝、意作已,彼觉苦。

时,出家者普达梨弗,不欢喜尊者三弥提之所说亦不反驳。

不欢喜,不反驳,从座起⽽去也。

时,尊者三弥提,于出家[者]普达梨弗离去不久,往尊者阿难之处。

往已,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

坐于⼀⾯之尊者,以出家者普达梨弗共相对谈之事,以告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闻已,如是⾔尊者三弥提⽈:友,三弥提!如是论说应奉见世尊。

然,去,友!三弥提!我等应诣世尊之处。

诣已,以此义奉告世尊。

如世尊为我等所说明,我等应如是受持。

尊者三弥提答尊者阿难⽈:如是。

时,尊者阿难与尊者三弥提诣世尊之处。

五百罗汉系列—第247尊-弥遮仙尊者

五百罗汉系列—第247尊-弥遮仙尊者

五百罗汉系列—第247尊-弥遮仙尊者
第貮佰肆拾柒尊 --弥遮仙尊者
弥遮仙尊者,即弥遮迦。

中印度人,八千仙人的导首。

为西无二十八祖中之第六组。

据载,尊者曾是天上的仙人,由阿弥陀向他传授仙法,因而仙术超群。

他博闻多达,有大辩材。

率有大仙八千,后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尊者,遂与诸仙共发菩提心,成为提多迦之弟子。

提多迦入灭时,以法藏付嘱。

并嘱他广传正法,引导众生脱离六道轮回。

后游化北印度,得婆须蜜付嘱大法,入于尊者子奋迅三昧,身跃虚空,复归本座而自焚化。

众人收其舍利,建塔供养。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传比库227戒相戒德金阶2010-07-21 11:16:0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巴利律藏227 条戒律—佛教正法的命脉本文在此只列出律藏227 条戒律的条款。

整套律藏总共有六本,其中包含了批注和对戒律的种种问题。

想深入律藏的人们能学巴利文或英文,来充份阅览律藏。

「诸比丘,这三种东西是亳无隐瞒的照耀给人们看的。

三者为何?一为明月、二为炎阳、三为如来经律也。

」《增支部.第3.13.129经》「诸比丘,海平而其水不溢于大洋,戒严而不惜身躯持之。

」《律藏.小品》「缘于此事,诸比丘,我当为比丘立下戒条。

我如此做有十个目的,即为了:1僧团的优越、2僧团的和平、3克制无耻者、4善自制的比丘得安宁、5制伏今世诸漏、6防止来世诸漏、7令无信者生信、8令有信者其信增长、9建立正法,10以及守护戒律。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只要诸比丘仍然正道而活,世上就不会少了阿罗汉。

」《长部.大般涅槃经》那先尊者:「陛下,如有位王中之王对儿子们说:『儿子们,这大国在每一方都遍布远至大洋,以我们现有的军备,要长久维持这国土是很难的。

当我不在世时,你们最好舍弃边境区域。

』如此,陛下,当他们的父王死后,那些王子们是否会舍弃边境区域?」弥陵陀王:「不会,尊者。

诸王的贪婪不只如此。

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欲忘,那些王子只有可能会并吞比本身国土大上两三倍的国家,但绝不会舍弃己拥有的国土。

」那先尊者:「如是,陛下,佛陀是为了考验诸比丘才这么说:『阿难陀,当我入灭之后,若僧团愿意,则可废除小小戒。

』陛下,为了彻底解脱痛苦,以及为了正法,诸佛子甚至愿意不只多持守一自五十戒,如此他们怎么可能会舍弃世尊原本已制的戒呢?」《弥陵陀王问经》四波罗夷法(Parajika)犯此法规的比丘必须被逐出僧团,并一生之中不能再做比丘。

这是律藏里最严重的处份。

1. 有任何性行为,甚至是跟一只动物。

犯Parajika.2. 有任何盗窃的行为,或拿取未被给予的东西,在有人住的地方或在森林里。

犯Parajika.3. 有意杀人,或指使人杀,或夸赞死亡的优点,或煽动他人去死。

犯Parajika.4. 除了是自我评估过高以外,如果夸赞自己拥有超人类的能力,超知识,等等。

犯Parajika.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Sanghadisesa )1. 有意图的射精,除非是在梦里。

犯Sanghadisesa.2.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和女人有身体接触,握她的手,握她的头发,抱她身体的一部份。

犯Sanghadisesa.3.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用猥亵的话暗示女人上床,像年轻男女一样。

犯Sanghadisesa.4.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用赞美他自己的感官的语言来暗示女人上床。

犯Sanghadisesa.5. 从事男女之间的婚姻和关系。

犯Sanghadisesa.6. 拿由乞讨而获得的利益来建自己的小屋时(无赞助者),地点,屋子大小,和仪式必须合律藏规定。

不然犯Sanghadisesa.7. 为自己建大型住处时(有赞助者),地点和仪式必须合律藏规定。

不然犯Sanghadisesa.8. 当生气,不满,和恶意控告另一位比丘犯Parajika 而无凭证时,犯Sanghadisesa.9. 当生气,不满,恶意,只是为了娱乐控告另一位比丘犯Parajika 时,犯Sanghadisesa.10. 动摇僧团并想其分裂,如果被训诫三次仍不改,犯Sanghadisesa.11. 一群比丘(一人,二人,或更多) 崇尚一个比丘而不允许他人训诫他,如果这群比丘因这事被训诫三次仍不改,犯Sanghadisesa.12. 如果一个比丘因性格而难受他人训诫,在合乎戒律的规则下被他人训诫而不受,如果超过三次仍不改,犯Sanghadisesa.13. 如果一比丘是村庄或镇里家庭的腐败者,他的行为是卑鄙的。

当这事被看见和听见,而那些受害家庭被看见和听见。

如果他被训诫三次仍不改,犯Sanghadisesa二不定法(Aniyata)比丘犯这条戒律将受到不定的处份。

1. 任何比丘私下独自和女人坐在一起,足够可以发生性行为。

而一位可被信任的女信众看到了他们,她可能将其叙述为犯了以下三种戒律:Parajika, Sanghadisesa, 或Pacittiya. 而这位比丘承认了有坐在那里,有可能受任何这三种处份:Parajika, Sanghadisesa, 或Pacittiya. 或者任何其它女信众所描述的情况。

这件事是不一定的。

2. 任何比丘私下独自和女人坐在一起,不足够可以发生性行为,但足够可以对她说猥亵的字语。

而一位可被信任的女信众看到了他们,她可能将其叙述为犯了以下两种戒律:Sanghadisesa, 或Pacittiya. 而这位比丘承认了有坐在那里,有可能受任何这两种处份:Sanghadisesa, 或Pacittiya. 或者任何其它女信众所描述的情况。

这件事也是不一定的。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Nissaggiya Pacittiya)比丘犯这条戒律要告白和受到「没收.」第一章:僧袍布1.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他最多只能保留一块多的僧袍布十天,超过的话犯Nissaggiya Pacittiya.2.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他如果离开他的三件僧袍一晚-- 除非被比丘们同意,犯Nissaggiya Pacittiya.3.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如果他被赠予它季的僧袍布,他可以接受,一旦接受了,他必须马上划记(成为他的比丘四需要中之一),如果布不够的话,他可以先将布放在一边最多一个月,等候其它的布。

如果他保留这布超过时间,犯Nissaggiya Pacittiya.4. 任何比丘由一位和他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尼帮他洗,染,或刷他用过的僧袍,犯Nissaggiya Pacittiya.5. 任何比丘接受一位和他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尼的僧袍布-- 除非是交换,犯Nissaggiya Pacittiya.6. 任何比丘向与他无(血缘) 关系的男众或女众要僧袍布,除非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比丘的僧袍被偷了或破了),犯Nissaggiya Pacittiya.7. (接上一个规定) 如果那男众或女众赠予比丘许多块布,他只能接受最多足够他的上僧袍和下僧袍。

如果他接受更多,犯Nissaggiya Pacittiya. 7. (接上一个规定) 如果那男众或女众赠予比丘许多块布,他只能接受最多足够他的上僧袍和下僧袍。

如果他接受更多,犯Nissaggiya Pacittiya.8. 如果一位男众或女众准备了一套僧袍给一位与他(她)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他(她)说,「这是很好的,你(妳)能供养我这样的一件僧袍」-- 只是为了好东西的欲望,犯Nissaggiya Pacittiya.9. 如果两位男众或女众各准备了套僧袍给一位与他(她)们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他(她)们说,「这是很好的,你(妳)们能供养我这样的僧袍」-- 只是为了好东西的欲望,犯Nissaggiya Pacittiya.10. 如果一位信众赠予比丘买僧袍布的钱,比丘不能接受,必须由他的管理员(非比丘)接受。

然后比丘(如果需要僧袍布)必须提示他的管理员去购买僧袍布二或三次,如果管理员仍未去买,比丘必须安静的站着最多到六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而管理员仍未去买,而比丘持续还再提示,则犯Nissaggiya Pacittiya. (钱必须送回赠予的人)第二章:丝绸11. 任何必丘拥有一条毛毯是有丝绸材料的,犯Nissaggiya Pacittiya.12. 任何必丘拥有一条毛毯是用纯黑羊毛作的,犯Nissaggiya Pacittiya.13. 当比丘在做一条毛毯时,须依律藏规定,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14. 当比丘在完成一条毛毯时,他最少要保留六年(才能做新的),除非是经比丘们同意,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15. 当比丘在做一条坐毯时,须依律藏规定,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16. 如果比丘在行旅被赠予羊毛,他可以接受。

一旦接受了,他必须自己用手拿,不能走超过30 哩的距离。

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17. 任何比丘由一位和他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尼帮他洗,染,或刷羊毛,犯Nissaggiya Pacittiya.18. 任何比丘拿取金银,或使人拿,或允许人放在他身旁,犯Nissaggiya Pacittiya.19. 任何比丘作任何金银交替,犯Nissaggiya Pacittiya.20. 任何比丘作任何金钱交易,犯Nissaggiya Pacittiya.21. 一个多余的钵只能被保留十天,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22. 如果一个比丘的钵没有破五个洞并要求一个新的钵,犯Nissaggiya Pacittiya.23. 有些律藏规定的食物可以给生病的比丘吃,接受了以后最多只能保留七天,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24. 比丘只能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开始找雨季的浴布,在热季的最后半个月开始穿(作好的布),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25. 任何比丘在给予一块僧袍布给另一比丘后,感到气愤和不满,将其抢回或使人抢回,则犯Nissaggiya Pacittiya.26. 任何比丘要求了织线后,要求了缝制工缝一件僧袍,犯Nissaggiya Pacittiya.27. 如果一位男众或女众使缝制工缝一套僧袍给一位与他(她)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缝制工说,「这件僧袍是给我的。

把它作长,作大,缝紧,缝好 ..。

也许我回报你一些东西,」如果比丘说完之后给他们一点东西,甚至食物,犯Nissaggiya Pacittiya.28. 在第三个月Kattika 月圆的前十天,如果有块僧袍布因紧急被赠予给比丘,他可以以紧急的情况作出接受。

一旦接受,他只能保留至那个季节,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 29. 有些地区是可疑和危险的。

一个住在这种地区的比丘在第四个月Kattika 月圆过去后,可以将他三件僧袍的一件留在村庄里。

如果他有其它理由和他的僧袍分开,他最多只能分开六晚,除非被其它比丘们同意,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30.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将给僧团的利益转为自己的,犯Nissaggiya Pacittiya.九十二波逸提法(Pacittiya )Pacittiya比丘犯这条戒律要告白。

第一章:谎言1. 一个存心的,故意的谎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