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4、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 )A. 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 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练习与答案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乙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错在“离别”和“宦游”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在这里它们起修饰作用)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错在对诗句意思的曲解。
诗人与朋友已在外做官了)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杜少府之任蜀州》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A、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处。
一个"望"字暗寓惜别之情。
B、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既是惜别,又是宽慰,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胸襟。
C、颈联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哲理来送别好友,令友从倍感温暖与鼓舞。
D、全诗语壮情深,表现了诗人宽阔胸襟、真挚友情及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5.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这两句诗意以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所谓“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不能成立)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主旨归纳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去上任。
3.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4.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5.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以下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唐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的良好发展与诗文的良好改革不无关系,而王勃就是提倡诗风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在研究唐诗之际我们要对王勃的诗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白王勃诗文的独创性。
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诗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中的送别诗的经典之一,通过全面地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能够全面地了解王勃诗文的独创性,明白王勃诗文在唐诗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唐诗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送别诗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的诗文中送别诗占有重大的比例。
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到李白的《赠汪伦》,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别诗贯穿于诗歌发展的整个过程,送别诗在中国诗歌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诗人情感表达最为真切的几种诗歌之一。
送别诗在古体诗歌中的意义在于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情进行全面的阐述。
当读到一首送别诗的时候就会被诗人与朋友、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时在送别诗里也往往隐藏着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通过离愁别苦来表现诗人的壮志未酬,前途渺茫等等,所以送别诗是诗人的情感载体,是诗人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进行良好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北京市中考题)
(二)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0-11题。
(共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0.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3分)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分)答:答案:(二)10.【答案】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1.【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
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知识储备】一、导入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王勃作了一首诗相赠。
这首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经典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树立正确的交友观;4、背诵、默写诗歌。
三、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注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
少府:县尉的别称。
之:到,往。
任:上任。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代指蜀州。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比:靠近,挨着。
歧路:岔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五、诗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你我是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好似近邻。
请不要再即将告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涕泪涟涟沾湿衣襟。
六、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赏析: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赏析: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________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20岁以前,也就是在被逐出沛王府之前所作的诗。
当时的他算是处在人生的辉煌时期,少年得志,作品大都呈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基调。
他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安慰即将远任的朋友,不要伤心,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阅读题: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那么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解析:这三道题比拟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的赏析,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1题考查诗歌的诵读第2题考查对常识、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3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是一道开放题。
参考答案:1.B(“离别〞和“宦游〞分别各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
)2.C(错在对诗句内容的曲解。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消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抚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供参考,意思对即可)其它试题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消沉,而这两句那么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抚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抚慰与鼓舞。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在横线上应先写的诗的原句是()。
4.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两句的朗读节奏与诗的其他句不同,应重点掌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富含哲理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这两句诗一改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6.此诗作者王勃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7.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中“杜少府”是指著名诗人杜甫。
B.首联中的“城阙”指唐都城长安,这里指送别的地点。
C.“同是宦游人”一句点出两人在处境和情感上的相通之处。
D.尾联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在离别时像小儿女般哭泣。
8.请分析“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作用。
“望”的对象是“五津”,即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地,作者在长安送别友人,“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结合诗句内容及反映出的情感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更喜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它的意思是说,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诗句写得比较开朗、乐观。
[示例二]我更喜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词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词赏析唐代文学家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描绘了王勃送别好友杜少府的情景,并表达了对友情深厚的赞美与祝福之意。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首先,这首诗以送别之情为主题,凸显了王勃与杜少府深厚的友情。
诗中,王勃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里的“与君离别意”表达了诗人与好友分别的伤感情怀,而“同是宦游人”则表明他们有着相似的境遇和人生经历。
通过揭示他们共同的身份与遭遇,王勃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感情联系,使读者更能够理解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其次,这首诗以蜀州之景为背景,展现了蜀地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王勃以优美的词句描述了蜀州的自然景观:“巫峡清江水,思萦怀阻风。
”这里的“清江水”和“阻风”生动地描绘了巫峡壮丽的自然景观。
同时,通过描述蜀州的山川河流和自然环境,王勃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蜀地之美。
再次,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词章,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王勃以舒展的笔墨绘出了蜀州的山川,以巧妙的构思描绘出了友情之深。
“城阙辅三秦”中的“辅”字采用了写意的手法,将蜀州的城池与文化底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而“风烟望五津”一句则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整首诗的结构严谨,章法有序,既能形成自成一体的整体效果,又能通过每个细节的铺陈,使读者更加深入地领略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最后,这首诗情感真挚,主题与表达完美融合。
王勃通过对友情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杜少府职位任命的祝贺和期望,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里的“仰天大笑”表达了王勃对杜少府顺利上任的喜悦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毫不悲伤的态度。
“我辈岂是蓬蒿人”则凸显了诗人自身的雄心壮志与追求卓越的信念。
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与深刻的思考,王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令人动容的诗意氛围。
总结起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友情送别为主题,以蜀地山川景色为背景,通过优美的词章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词赏析及别离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词赏析及别离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词赏析及别离之情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广受赞赏,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笔触,展现了别离之情和对过去的回忆。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并深入探讨其中所表达的别离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写杜少府藏书丰富、学识渊博,即将离别京城前往蜀州任职的场景。
该诗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展示了主人公对朋友的深情厚意,既有离愁别绪,又带有对友情的渴望和留恋之情。
诗的开头便直接点题,写到将送杜少府离别京城的情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两句字面意义是在描述送别的地点,然而其中蕴含的情感并不简单。
这里的“城阙”指的是京城,代表着官场的荣耀和权力;“三秦”是指陕西,表示了目的地蜀州的远离。
整句传达了别离之情,暗示了主人公即将远行的离愁别绪。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主人公杜少府的才华和辞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这里以句子颠倒的方式描写了杜少府的才华,使得描述更加生动。
星如雨落,寓意杜少府的文笔如星辰普照,不可估量;宝马雕车香满路,则表达了杜少府享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地位,并通过香味的形容,强调了他的尊贵和追求精神文化的品味。
诗的下半部分则着重表达了送别之情:“辞树散云飞,霜重鸟未栖。
”这两句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别离的场景,树上的鸟儿被霜雪所驱赶,飞得无影无踪。
此处表达了送别时主人公的心情沉重,疑虑重重。
诗的最后两句写到别离的宛转:“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冲冠一怔跃。
”这里将杜少府比喻为将军戍边的形象,以此暗喻他即将担负的重任和责任。
冲冠一怔跃,则表达了他勇敢不屈的战斗精神和迎接新挑战的决心。
整首诗以较为简练的语言展示了别离之情,具有深情厚意和细腻的描写,同时也透露出对过去的怀念。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忧虑。
综上所述,杜牧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其精妙的描写和别离情感的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诗词赏析_唐_王勃
鉴赏
诗的前六句意境阔大,情调开朗,感情深厚,因此结 尾处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的诗句,实在 是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习, 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在歧路”三字点出题面上的“送 字。这是诗人临别时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 露。”在结构上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 然后终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 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 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 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 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 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 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 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少府”, 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 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注释
(1)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2)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 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 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 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 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 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 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 一作“俯西秦”。 (3)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 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 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初学古诗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四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原文译文赏析城阙①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要说离别的心情(我跟您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的命运是如此相似,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苦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也像是近邻一样。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情感: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以及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无为在歧路②,儿女共沾巾③。
所以不必在离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挥泪告别。
情感:“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课下重点注释】①城阙:指长安。
②歧路:岔路口。
③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主旨】这首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明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初学古诗文(一)请你参与“做文明人,创文明城”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文明城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面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较高,崇德向上、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城市,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
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坚决确保我市2020年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练好“内功”,提升“颜值”,建设实力曲靖、活力曲靖、美丽曲靖、和谐曲靖,我们在行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考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王勃作了一首诗相赠。
这首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经典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树立正确的交友观;4、背诵、默写诗歌。
三、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注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
少府:县尉的别称。
之:到,往。
任:上任。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代指蜀州。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比:靠近,挨着。
歧路:岔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五、诗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你我是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好似近邻。
请不要再即将告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涕泪涟涟沾湿衣襟。
六、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赏析: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赏析: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ng)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
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
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主题思想】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这首诗是王勃供职于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词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其体裁,,作者,字,绛州龙门人,朝家。
题目中的“之”的意思是。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的句子: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歌颂友谊(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富含哲理且表达诗人乐观豁达胸襟的句子:5.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7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小学生必背诗词释义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小学生必背诗词释义及赏析[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文学家。
他的诗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
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有《王子安集》。
字词释义:①少府:县尉的别称。
②蜀州:今四川崇州. ③城阙:这里指唐代京师长安。
④辅:护卫。
⑤三秦; 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地区。
⑥五津:这里代指蜀州。
①宦游:外出求官或做官。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送别名作,全诗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奋发的精神。
首联描画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古代的三泰之地护卫着长安城,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这两句对仗严整,分别写了长安的城垣、宫阙,气势雄浑而隐含送别的情意。
颔联为宽慰之语,点明离别的必然性: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这两句诗人用同样的遭遇慰藉朋友离别寂寞的心情。
颈联高度地概括“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仍像近邻。
这两句诗的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表明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不要在岔路口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小儿女那样让悲伤的泪水沾湿手巾。
这两句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
这首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经典。
知识链接:“初唐四杰”是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的诗文虽承沿着齐梁以来的绮丽风气,但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比较清峻,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
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