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读后感范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58a0e3a8114431b80dd848.png)
《变形记》读后感(15篇)《变形记》读后感1卡夫卡和梵高一样,都是死后出名。
《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受卡夫卡影响的大作家很多,阐释卡夫卡作品风格的__也很多。
但一个作品,不可能只有口口相传的伟大,它必定还有直击人心的伟大,否则第一张口从何而来?所以我打算,什么都不要看,只看《变形记》本身,然后谈谈感想。
一觉醒来,男主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个想象力在今天不算牛,放在遥远的神话时代,也不算太出挑。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种变形仅仅只是无来由的一次想象吗?男主是个旅游推销员,一个人养着父母和妹妹,欠老板一大笔债务,需要四五年才能还清。
这个基本设定很普通,如你我。
变成大甲虫的男主,无法工作,成了废物。
除了要被供养,还吓人。
请想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吗?答案是,会的。
如果以大甲虫来象征突然丧失工作能力的人,一切都说的通了。
比如因外界刺激而精神崩溃的人,又如因某些事件而突然残疾的人,再或者,由于违反法律而身陷囹圄的人。
在本该赚钱的年纪,没有了赚钱的能力,会发生什么?这也是男主变成大甲虫之后要面对的事情。
卡夫卡笔下看似荒诞的想象,却深深隐喻着现实。
在一次不现实的变形以后,刻画了那么多现实的细节和人性,可能才是作品的最难写、最有价值、也最有共鸣的地方。
作品借由细节反映了人性,是西方小说的常见笔法。
但作者并没有用过于讽刺、过于辛辣的语言,因为他的目的也并不完全是控诉男主的家人。
正是由于大家都是无可奈何,所有的钝角最后却突出了一个尖锐的锐角,才让人觉得这不是某些特定人的悲剧。
而是,将这锋利的锐角直指社会和人性。
我们可以看到,家人对于男主的厌恶是一个依时间渐变的合理过程。
从人物看,父亲最为坚决,妹妹是逐步松动的,母亲到最后还是模棱两可。
这可能正是符合人性的。
看这部作品,让人不仅同情男主,也同样同情他家人。
家庭间的矛盾在日常本就是不可避免,而现在失去经济________,无异于塌天。
作者的天才在他详尽的细节描写中展露无遗,情节合理的向前推进,而人物的刻画、变化,人性的揭露,都那么深刻而自然地完成了。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7篇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70c92f804d2b160b4ec0cc.png)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7篇《变形记》揭示了人类一幅幅百丑图。
下面是橙子收集的变形记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1 读《变形记》,很大程度是受到课文中节选那一节影响,没想到居然有这样的作品,虽然以前也听过,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但真正读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许多许多。
阅读《变形记》的过程,压抑得厉害,就像巨石压在身上一样。
那种生活的拘束,那种情感的压抑,那种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动弹得,感觉到我就是哥里高尔,我变成了甲虫。
作品中的主人公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全家惊恐,绝望至极。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了,不过,还没有结束呢?孤独接踵而至。
怎么办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家人终于接受了它。
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感到温暖,温顺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缓解,不过,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把这个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负担也逼疯了他。
哥里高尔想克制,却又克制不了。
理智已经失控,回忆占据了所有,虽然是甲虫的躯壳,但人类的心无法让他逃避。
他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当他是恶心的爬虫,他渴望回到过去!但对过去又十分恐惧,以致于有些喜欢现在的生活了。
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哥里高尔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写照。
卡夫卡在写自己,写自己压抑的生活。
《变形记》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小市民。
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们会去关心别人,爱别人,但别人一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时,爱就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
作品中哥里高尔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到最后,哥里高尔在痛苦的挣扎中,悲惨的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或许还比原来好了一点。
他的妹妹是跳跃着走的,似乎忘记了刚刚死去的哥哥,或许,根本就没这个人。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2 我这次重读,也有不一样的感触。
后来发现,小说故事基本发生在一栋房子里,是封闭空间里的戏,我个人对这种封闭空间里的戏更喜欢,因为这更考验讲故事的技巧,也让故事更有张力。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15bf3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c.png)
变形记读后感15篇变形记读后感变形记读后感1昨天,晚饭前,在房间,我看完卡夫卡的《变形记》。
看完后,翻开日记本,打算写点读后感,但却感觉不知要写些什么。
我不想去理解卡夫卡为什么要把格雷高尔异化为甲虫,也不想去理解卡夫卡为什么最后要让甲虫死去,变为甲虫就变为甲虫,死去就死去,我不想研究太多,世界很简单,因为,我发现,我的头脑越来越复杂。
可笑的是,我的行为越来越幼稚,正是因为如此,我在我的幼稚和混乱中常能感受到一种变幻不定的、奇妙的快乐。
《变形记》这本书,我每个字都很详细阅读,读到最后,说真的,内心有点失望,或者说,卡夫卡没有如我预期的那样强烈地吸引住我。
仅凭《变形记》,我感受不到卡夫卡的伟大。
但我相信卡夫卡身后所得到的的'盛大美誉绝非浪得虚名,相信归相信,我不想盲从世人的评论,所以我要亲自考察和发现他的成就。
发现伟大或感受伟大,都是一种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的感觉难以言传,这种快乐能够让一个人的精神得到震撼性的升华,对于某些特殊人物来说,或许还可以从中变得伟大起来。
当一个人突然间发现了自己的伟大,那么,他的成长或变化速度便会快得连自己都会感到难以置信。
天才总是为自己的脚印感到惊讶。
惊讶自己,这也是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一种艺术。
如果可以的话,不,不论可以不可以,我都要走下去,不停地走下去,走到无路可走……我不是非常明白前一句话我的内心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就让一切的结局成为一道谜或一个疑问吧……变形记读后感2变形记永远是一场可怕的噩梦,不幸地降临在了主人公格雷高尔的身上。
变形记讲述了格雷高尔在结束了一夜好梦之后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样子吓跑了经理,吓昏了母亲,于是被父亲毫不留情地赶回房间里。
家人对格雷高尔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弯,这还不绝望?从此以后,格雷高尔孤独地呆在冷清的'房间里。
他要学的只有一件事——接受家人对自己的态度。
因为毕竟是格雷高尔长着一副吓人的外皮。
可是谁有知道格雷高尔吓人的外皮下面有一颗善良的人心。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优秀8篇】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d1cde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e.png)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优秀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8篇《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变形记读后感篇一我读过不少的书,其中浪喜欢的,是一篇肴拟荒磨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
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遮,时它的认识也在不停地改交。
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店的故事。
故事中,小小的推悄员格里高尔一觉妞来,发现自己丈成了一只大甲虫……小小的我也叮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
可怜的格S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大甲女,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问中,父毋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时心,他痛苦、无助、迷惑、孤独……他被世界抛弃。
于是,他也抛弃了份界。
在一个灿烂的早展,当一丝阳光透入他的房间,照在他干搜的外亮上时,他死了……这样沉重的故事下面,藏若多少现代人因为生活的巨大压力发出的痛苦呼喊啊!我每次清完,都会呆望肴阳光,看灰尘飞舜。
这是怎样沉重的一个故事呀!这是怎样被卡夫卡嵌在白纸里的呀!我无声呼喊……是的,生活负担重已成为砚代人的通病,而这,正是一个关于沉重的沉重的故事。
后来,我发现,我又错了。
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关于同情的故事。
在喧理的20世纪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裸无人理眯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这位因为父亲的一句责写扰去自杀的心灵脆弱的奥地利人的笔下,我终于重拾了善良—这一种甘日情怀,在格里高尔痛苦的时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后来,又在失去了这种善良的同情的时候,他死去了。
但是,如果人们给予他善良的同情,知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关怀,或许他又会成为他,一我不否认,虽然在这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里,我们无法更多地找到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连过字里行间,我们看见的,足对善良的呼唤,是对善良的称赞,是对善良价值的认可!落幕了。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e94c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2.png)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1内容荒诞的小说我不太喜欢看,觉得代入不进去,也理解不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卡夫卡的《变形计》我看完之后却深有感触。
小说《变形记》的开头这样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就这样,格里高尔身上发生的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被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地讲述了出来,卡夫卡不露声色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人生的巨大转变,没有阐述原因,也没有说明过程,只是就此开始讲述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如何努力融入正常生活的故事。
读者仿佛也跟随着卡夫卡的叙述就这样和格里高尔一起走进融入社会中的尝试中,直到故事结束才回想起来,作者并未提到主人公为何变成甲虫。
但接下来又会发现,格里高尔为何变成甲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变成甲虫之后,和格里高尔有着血缘之亲的家人的种种举动,这些行为真实地表现出现代家庭中人与人之间荒诞的情感。
为什么这部荒诞的小说可以吸引到我,就是因为小说中主人公变为甲虫后家人态度的转变太过真实了,在现实生活中,把格里高尔的甲虫形象换成以为老人、病人,整篇小说就会变的无比真实,在我看来,卡夫卡就是在用艺术的形式来揭露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各残忍,即使是家人。
在《变形记》中,人变甲虫是不可信的,但是卡夫卡深入细致的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包括他的说话声音、行为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从梦中醒来的格里高尔发现被子在自己穹顶似的棕色的肚子尖上盖不住了,他想要去扯一下被子,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四肢变成了很多只细得可怜的腿,小说以客观的描写道出了格里高尔身体外形上发生的变化。
身体外形发生变化之后,格里高尔的声音也发生了变化,在卧室中,格里高尔回答母亲的疑问时,就觉察出自己声音不太对劲:“这分明是他从前的声音,但这个声音中却惨杂着一种从下面发出来的、无法压制下去的痛苦的叽喳声。
”卡夫卡小说充满了细节之美,他善于用极其真实的生活细节来支撑荒诞的故事,使小说的整体荒诞与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这是卡夫卡独有的艺术风格。
变形记读后感(精选15篇)
![变形记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47dce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a.png)
变形记读后感(精选15篇)变形记读后感1这个故事的资料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对自己的形像感到十分的吃惊,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一句话:这到底是怎样回事。
过了一会他蓦地想到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但是看着自己的身驱说到,我此刻变成这样是不可能了,他就发弃了上班。
艰难地从床上滚了下来,然后从门缝里钻了出去。
来到客厅闻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顺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留意翼翼地喝着牛奶,但是还是掉了进去,但到最后还是艰难地爬了出来。
从那以后他吃饭都要靠妹妹来喂他。
他的这种样貌使妹妹感到可怜,把他当小宠物养。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都要靠他来生活,他的工资是靠当旅行推销员得来的。
但是他此刻却变成为了甲虫,没有办法给家人挣钱。
家人因为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变得很贫穷,家里人的情绪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没有情绪来喂养它,还拿苹果来砸它。
最后家人对他失去了感觉,把它扔了出去。
它成为了一个流浪的甲虫,爬在房顶上。
这个故事我们,因为此刻的社会带给人严重性的压力,最后把人的外表给异化了,不用说内心也会被异化。
就会变得外表丑陋丧失人性。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为社会带给他的严重压力,老天爷把他变成为了甲虫。
但是没有减轻他的痛苦,连班都上不成,也挣不到工资来养活这个家,最后成为了一个无用的怪物被扔了出去。
变形记读后感2《捣蛋小子变形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小男孩克雷从捣蛋鬼转变为好少年的有趣故事。
主人公克雷是一个很调皮、捣蛋的“坏”小子,瞧,美术课上,他正专心致志地画了一张用来讥笑校长的驴头画像哩,一会儿挤眉弄眼,一会儿咬铅笔头,那鬼机灵的样子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无非“人在做,天在看”,他的做法受到了哥哥的批评,在哥哥的教育下,他和哥哥约定,再也不调皮,要改变 自己。
在改变的过程中,他受到了好朋友的不理解和捉弄,由最初的不习惯、不喜欢到最终的适应和接受。
最后,他蜕变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好好少年。
看到克雷,我想到自己,自己虽然没有克雷那末会恶搞,但让老师头疼的地方也不少,上课爱讲话,考试粗心,写字差。
变形记读后感优秀9篇
![变形记读后感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81877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6.png)
变形记读后感优秀9篇《变形记》观后感篇一如果给你一个放大器你想将世间万物中的什么东西变大呢?在这篇卡通电影中,让我感触至深,有人会说卡通有什么好看的,这回答和我刚开始想的没什么两样。
但这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这部电影它特别感人,我至少哭了三次,世界上的感情是不可以变少变多的。
感情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类型却丰富多彩。
比如父爱如山一般,母爱如流水潺潺,亲朋好友如暖阳。
不冷不热总是在45度中徘徊,父亲的爱总是只在内心深处表达出来;不像母亲的爱,在动作里,在神态里,在语言里。
是啊,这部电影深刻及形象的表达了光头强与他父亲的深情。
在光头强小时候的童年时光里。
爸爸被调走当伐木队长时,他俩的关系就渐渐疏远了。
爸爸不论寒冷严寒酷暑还是炎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早出晚归的工作,慢慢地父子俩陌生了!记得光头强一次生日时,爸爸送给他一个手电筒,这可是在爸爸被选上队长时,最后一个礼物了。
光头强因为玩手电筒而忘记了学习学业,他把手电筒改成万花筒。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头强考了不及格,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里,父亲一气之下摔坏了他的万花筒,光头强生气极了,在也不理爸爸了。
长大后,光头强的父亲年老了,爸爸想弥补以前,便到他家里照顾他,给他做了乱顿,陪他玩耍,陪他踢足球,锻炼,放风筝。
光头强进入工作室里时,爸爸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机器,机器摔坏了。
光头强怒发冲冠的。
走出了家门。
那天一只螳螂从叶子上跳了下来踩到了缩小器的按钮,缩小器直射蓝光,把光头强和熊大熊二缩小了。
光头强费劲全力来到家里发现爸爸带着手电筒回家了,他心里很是着急,中途遇见了蛋壳侠九九逃生,突然察觉到河岸边的麻哈鱼已经好几年没有回游了!在叶片上偶遇了爸爸,爸爸也缩小了,父子俩很是高兴。
傍晚有两个坏蛋用电子垃圾把小河切断了,当麻哈鱼回游时就将其抓捕拿去卖钱,为阻止坏蛋的行动,他们就在商量着怎么阻止时,父子俩被当成垃圾倒出河里时,爸爸将光头强使劲扔了出去而自己却被倒了下去。
爸爸在关键时刻牺牲了自己,光头强泪崩了,拼命寻找爸爸,突然在垃圾堆里看到一本书,当他打开时,里面是一幅,小时候父子俩玩耍的照片,一滴滴晶莹的泪珠滴在相册上。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三篇)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81a17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7.png)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变形记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也是许多人熟悉的一部小说。
这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孔乙己的生活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劣迹和人性的丑陋之处。
首先,小说以孔乙己为代表,展现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群的悲惨处境。
孔乙己是一个贫穷、无家可归的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只能靠做临时雇员过日子。
他的生活无法自给自足,经常被人欺负、鄙视。
这种处境引发了我对社会的思考,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有些人却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其次,小说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之处。
孔乙己是一个纯真善良的人,但他却被社会对他的歧视和压迫所迫变得狡猾和狠毒。
他被社会迫使着去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背离了自己的原则和良心。
这让我深思,人性真的是善良的吗?还是在社会的压力下,人们都会变得自私和冷酷?最后,小说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也要多关注弱势群体的处境。
我们应该有责任去改变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社会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更加公平和和谐。
总之,通过阅读变形记,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这部小说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改变这个社会,让它更加美好。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二)《变形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鲁迅创作于1921年,以其深刻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内心产生了无尽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变形记》的读后感。
《变形记》是一部反映社会压迫与个人挣扎的小说。
通过卓文君和卓二妹的故事,鲁迅讲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男尊女卑的现象,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十分低下。
卓文君和卓二妹都是被迫嫁给令他们厌恶的人,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他们受尽了欺凌和压迫。
作者通过这两个角色,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在小说的开头,卓文君就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变形记优秀读后感
![变形记优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76f75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4.png)
变形记优秀读后感变形记优秀读后感5篇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塑造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同样被异化了。
可他只是表面上即“形”土的异化,他从未丢弃一颗正常人的心,“神”还是原来的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变形记优秀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变形记优秀读后感篇1这个寒假,我读了不少书,然而唯有卡夫卡的《变形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变形记》讲了一个小推销员格里高尔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下,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丑陋可怕的大甲虫。
他的亲人相继抛弃了他,他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里。
无边的痛苦中,他无助地认为世界抛弃了他;迷惑中他也抛弃了世界。
他放弃了生活的希望、丢失了向上的信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束阳光设在他干瘪的硬壳上。
他去了,离开了这个无情的世界……每每读到这儿,我都不禁沉思:在那时喧嚣的20世纪中,善良似乎是一株任人踩踏的小草,而在这位因家人的一句责骂就去自杀的作家笔下,我读懂了他所呼唤的——人们的善良与同情。
当格里高尔无助时,至少还有妹妹同情他;后来,他失去了这种同情和关怀,他便对生活失去信心,离开了。
如果人们对他多一点耐心、给予他善良的同情与关怀,或许他还会变回他……夕阳西下。
却不想成了格里高尔最后的回光返照。
或者他已经死了很久很久。
他死了,他的家人却认为他们“得救”了。
他们的生活终于因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而“明媚”——格里高尔,那只讨厌的甲虫死了。
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的事卡夫卡对善良的呼唤,对善良的期盼,对善良价值的认可!当今社会,多少人对同胞的遭遇视若无睹;多少人“一毛不拔”,不愿资助贫困的同胞;多少人在同胞的缺水死亡下,依旧大肆浪费……朋友,当你在这喧嚣而骚动的社会中忙碌时,请你想一想那只缺少温暖而离去的甲虫,在心底为他去栽培一株小小的善良之草吧!我相信,世间的温暖总会多过无情的:无数人无偿献血、领养孤儿、捐赠衣物书籍、筹款助灾区……生活中也有许多温暖的小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人受伤好心人送医院、老人养老资助、投食野猫野狗、救助动物、领养猫狗……人们啊,我在此,呼唤善良!希望有更多人拥有善良、发挥善良,让温暖洒遍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变形记优秀读后感篇2Gregor死了,他死得波澜不惊,比他变形那天引起的震动小得多。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6篇)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b8993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f.png)
变形记读后感600字变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变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变形记读后感600字1卡夫卡生前未得到认可,写作并不是为了发表,死前要求朋友把他未发表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
卡夫卡的艺术创作完全是一种自我的需要,试图走出自己内心黑暗的需要。
卡夫卡在日记中称“写作是他祈祷的形式”,卡夫卡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写作,这种超乎寻常方式和激情除了来自于内心,不可能来自别的任何地方。
“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
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
”此话多少反映出卡夫卡内心的困境。
旁观别人其实也是反观自己,以往我们看《变形记》总是把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当作是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评价与反应,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安与恐惧是来自于作者心灵深处的积淀。
文学家有时看似是在写别人,写现实,写社会,其实真正的能量来自他们自我解脱的需要,去弥补他们支离破碎的过去,逃离那个深陷其中的精神黑洞。
对于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如果不是名利的需求,那肯定就是命运那只看不见的手推着他不得不走上这条路。
他们在有意识的写作中,无意识地挣扎于自己的精神黑洞,想在过去与现实的交织中找到自己。
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们作品的伟大,他们不能自拔的真诚态度犹如圣徒虔诚的祷告,说出了被大多数常人忽略与遗忘的真相。
他们是孤独的,伟大的发现和创造往往都联系着伟大的孤独,似乎谁都无法改变。
卡夫卡曾经说过“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其实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对于自己的了解其实比他人还要困难和陌生,否则就不会有卡夫卡这样的大师了,而或这个所谓大师只是一只他自诩的,不断呻吟自己内心痛苦的可怜虫。
变形记读后感600字2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塑造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形象,同样被异化了。
《变形记》读后感(六篇)
![《变形记》读后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3e081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6.png)
《变形记》读后感一开始你或许会觉得一篇述说着活生生的人变成一个甲虫的小说是如此的虚幻,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不现实的事情也会为某些人所鄙视,就犹如有些人不喜欢看魔幻片,动漫片一样,但是诸如此类的作者又为为什么把这些不现实的作品创造出来呢?笔可以让我们构造出无数的可能,完美的世界并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们的追求,只能靠我们的幻想,而我们所认为的不现实其实是现实的前奏,因此,我会热衷于不现实的事物,但是同时承认现实。
变形记,一个支撑着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来变成了人人唾弃的甲虫,而且还是像一张床般巨大,结果却出意料的简单,后来他的家人远离,甚至嫌弃他,还觉得他会破坏她们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们永远不会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终,她们选择抛弃他,寻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虫死了……你一定会觉得她们很无情,但是,我认为倘若生活中真有这么一件事,我们大众必定会抛弃他,甲虫就是甲虫,动物就是动物,就算我们知道它的灵魂是一个人,但是,我们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得到责怪,这就是现实,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现实的事件来表现现实罢了。
《变形记》读后感(二)昨晚,乘着雨后的凉爽,捧起尘封许久的《外国中篇小说百年精华》,随意翻了几页,便翻到了弗兰茨。
卡夫卡的《变形记》,题目很怪异,有点像科幻小说,但通篇读下来,除了作品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实则与一般意义上科幻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并不一样。
虽然小说的风格怪异,甚至有点荒诞,却留给读者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表面看来,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因为变成一只甲虫而为人屏弃,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而在我看来,主人公真正的悲剧不是变成一只甲虫,而是对现实的逃避。
当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在最初的惊讶和慌张之后,更加使他郁郁不闷是为了替父亲还债,为了让妹妹读音乐学校,拉小提琴,为了负担起当长子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旅行推销员,长期日夜颠倒的作息制度,毫无起色的人际关系,不被重视的社会地位,相比较于变成甲虫的事实,格里高尔疲于奔命的生活现状更令他沮丧。
变形记优秀的读后感(通用10篇)
![变形记优秀的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4f75d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5.png)
变形记优秀的读后感变形记优秀的读后感(通用10篇)变形记优秀的读后感1晚上,看完《变形记》我问兜兜有什么想法。
兜兜居然说:“妈妈,你再生个小弟弟,然后你和爸爸上班去,我在家当艾玛,小弟弟是利奥。
”兜兜一直都渴望当哥哥,虽然平时我们下班后陪他的时间也挺多的,每天晚上吃晚饭一家人一起出去散步,晚上睡觉前陪他聊天,讲故事,周末也经常陪他出去运动、旅游,给他体验各种新鲜事物……有时候我们会问兜兜:“你感觉幸福吗?”兜兜总是点点头。
可随着他的长大,我们发现他也很渴望和同龄大小的小朋友一起玩。
晚上散步到市民广场的时候,他总会去寻找其他的小朋友,平时的言语中会很羡慕班里的大宝和小宝,也常会和妈妈说再生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哪怕最好玩的玩具给小弟弟或小妹妹玩也没问题。
看完《变形记》后,我也反思了很久。
平时我们也花了时间陪兜兜,为什么他还是想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呢?也许,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平时总是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和孩子交流,或者按自己的想法去引导孩子,却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
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故事:一个爸爸带着5岁的孩子去看一个非常有趣的展览,参观的人很多,然而在爸爸看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孩子却哭了起来。
当爸爸蹲下来正准备问孩子怎么了的时候,突然发现以孩子的高度看到的全是人腿在周围走来走去。
看来,我们做的还是不够,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想法,习惯于高高在上,看着孩子说话和做事。
为人父母不容易,把一个孩子培养得自信、独立、开朗活泼更不轻松。
以后我们一定注意“蹲下去和孩子说话”,多考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真正开心健康的成长。
变形记优秀的读后感2这是寓言,还是梦魇.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恶梦?最初的荒诞不仅体现在主人公格里高利无端地变为一只大甲虫,而更在于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处境,甚至还以为自己能够生活得依旧正常,对于别人的态度巨变毫不理会。
文中人物的无助,那种被束缚在异化环境中的个人与四周那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无希望的挣扎,才是人厌恶之所在。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5篇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7ab0a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a.png)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5篇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变形记》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变形记》读后感刚开始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感到很奇怪,好端端的一个人从一大早上起来,居然变成了一只恶心的甲壳虫。
在主人公醒来之后,一家人看到他,绝望至极,在我们看来,难道还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吗?在格里高尔醒来之后,他所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而是想急着赶去上班,他居然没想到当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只虫子,大家还会不会接受他,可见,他是多么的善良。
当经理逃走之后,家人便把他关到了一个房间里,隔离开来。
刚开始的几个月,妹妹每天都送东西给格里高尔吃,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是格里高尔又感觉到了温暖,事情也好像得到了缓解。
可是,家里的经济能力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所以格里高尔的父亲、母亲、妹妹都出去找了份工作。
心理上的负担逼疯了他,他每天也只能活在回忆中的痛苦之中,他想克制,却克制不了,理智也已经失控。
他多么想回到过去啊,可是,他又对过去的生活充满了恐惧,甚至,他有点喜欢现在的生活了。
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格里高尔就是卡夫卡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他不仅仅是在写小说,他更是在在写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结局是耐人寻味的,主人公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样,或者,比原来还要好,在妹妹的跳跃中,已经忘记了格里高尔这个人,或许,根本就没有这个人,以前的生活都只不过是幻想。
《变形记》读后感《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
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国家。
它首先出现在绘画界,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驳。
表现主义作家不满于印象主义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97ec17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2.png)
《变形记》读后感《变形记》读后感8篇《变形记》读后感1《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
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后的一系列遭遇,以格里高尔的死作为结局,故事荒诞离奇而意味深远。
通过这部作品,卡夫卡所抨击的是扭曲的人性与异化的世界。
生活在奥修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卡夫卡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富人的奢侈和底层劳动者的挣扎。
他笔下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正是严酷的社会环境、生活压力束缚的结果。
一个本应享有自主的生存权利和基本尊严的个体,在家庭中遭受排挤,在社会中举步维艰。
格里高尔原来的职业是旅行推销员,常年在外奔波,这代表了工业社会发展中劳动者普通的生活状态:竞争激烈,任务繁重,收入低下。
外形的改变足以夺走他之前拼命努力换来的一切。
在金钱、机器、生产力发展的侵蚀下,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日益严酷。
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使劳动者变得逐渐麻木,甚至沦为工具,精神压力大乃至崩溃。
格里高尔的变形,可以说是精神畸形的外化。
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支配权,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成为甲虫后,这种被动和不被重视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心灵扭曲。
家庭关系的畸形,也是小说的重要部分。
在成为甲虫后,父亲完全不顾昔日的父子之情,一心把他赶出家门;母亲同情她,但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内心已把他视为负担;妹妹格雷特的转变,更是极为讽刺和精彩。
开始,格雷特关心哥哥,每天去为他清扫房间,准备食物。
但时间一长,她就受不了,对哥哥日益冷淡,直到最后向父亲哭诉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个寓所”。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出游,沐浴着春风,如释重负,母亲开始考虑将女儿嫁入豪门。
卡夫卡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以利益为基础的投机链条。
一旦利益关系解除,如文中格里高尔失去工作收入,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隔膜、对峙、残杀,所谓亲情早已消失殆尽。
母亲和女儿又开始尽心为重新工作的父亲服务,一切以财富为中心。
恩格斯曾说:“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后的私人利益。
《变形记》读后感(精选15篇)
![《变形记》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08c09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1.png)
《变形记》读后感(精选15篇)《变形记》读后感1格雷戈尔,一个担任着重要职位的公司职员,在家里也有着维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没了他,家里就没有一个能挣钱的人格雷戈尔的妹妹,才十七岁,不需要指望她干活挣钱维持家庭生活、格雷戈尔的爸爸,几年之前就破产了,五年没工作了,估计自信心也没了、格雷戈尔的妈妈,更不用说,绕着房子坐一圈都喘气。
而可怜的格雷戈尔,在一天刚刚醒来时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令人恶心的虫子(⊙o⊙)!。
他百般尝试的从床上下来,可刚一下来就撞伤在了床腿上。
这只可怜的虫子的惨遇估计谁也无法料到。
从此以来,没人愿意再看见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给他送来吃的,天天关心着他。
格雷戈尔的爸爸妈妈从此一见到他这只恶心人的虫子就会昏过去,而家里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尔父亲的公司倒闭时营救出来的财产了,厨工和女佣也先后被辞退了,格雷戈尔渐渐成为了被人驱赶的对象,而他感到别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动也始终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远。
一系列的不好的情绪困扰他,最后,可怜的格雷戈尔在凌晨三点呼出了最后一口气。
唉,可怜的格雷戈尔,一个相当受别人欢迎的人,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虫子,谁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该是多么无奈,渐渐地被人疏远,被大家所驱逐,所厌恶。
许多人所厌恶的格雷戈尔是多么可怜啊!《变形记》读后感2人长大后,大部分发生的事情大都带着童年的影子,或者说是童年的缩影。
也不晓得这样是否足够准确。
但是,一个人的后天的性格大都和童年有关吧,后期的成长可能占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卡夫卡,为什么没有结婚。
书中提到说是,孤独是他创作的源泉,有点害怕婚后的生活会打乱他的节奏。
我觉得,可能不是足够喜欢未婚妻吧,没有喜欢到为她放弃一切的地步,也没有喜欢到仅仅是憧憬与未婚妻未来生活场景,就会感到幸福的地步吧。
所以,才会不想让现在的生活节奏被打乱。
当然,最有可能的是,童年时,父亲的专制,父子关系的不好。
从小看着母亲或着说是整个家庭在父亲的暴虐下生活。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通用14篇)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2d5cc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73.png)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通用14篇)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通用1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篇1卡夫卡在《变形记》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
结果他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全家都因此惶恐。
并且格里高尔也因为这一奇怪的遭遇,经历了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的现实,虽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试图用剩余的一丝对他的爱来照顾他,但是还是被他那可怕的样子所疏远,而他父亲更是对他深恶痛绝,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我想,也许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生活在这个被异化了的世界,留给他的也只会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被社会压的喘不过气的他,在这个恐怖的社会只会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许你会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是社会的现实,现在,人们都被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我们的世界,沙尘暴的侵袭,荒漠化的逐渐扩大,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人类正用自己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将这种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延续,这种感觉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反而愈加严重。
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是这种对利益的追逐在这样扩张下去,或许故事真的有可能变成现实,这样,我们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子,醒悟吧,人们,让我们重新呼唤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希望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呼唤起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的良知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篇2《变形记》是篇幅不大的一个小故事。
三个小节。
格里高尔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责任感的人,生活给他太多压力。
故事让他在一夜之间变为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之后,他所关心的家人却没接受他的变形,抛弃了异样的他。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88249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b.png)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变形记读后感1《变形记》是由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为开始的。
这个故事的开头真是有够荒诞的,一个好端端的人怎样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虫子了呢,但是又不得不说也正是这个荒诞的开始才将那个社会的矛盾给凸显了出来,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十九世纪西方现代礼貌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从主人公发现自己变成虫子后的反应,我想主人公是很单纯的,格里高尔在变成虫子后还想着要赶快起床要赶到公司工作,他怎样没有想想当别人明白他变成了虫子,大家会理解他吗?从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述能够看出格里高尔心里也是很矛盾的,对这份工作他后悔没有辞掉它,他想,“我选取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
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
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思考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在枯燥、无聊、劳累又没有人情味的工作上格里高利想辞职,但是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格里高尔又觉得自己就应坚持,就应起来去工作。
也正是从他的这种矛盾的心里能够看出主人公善良的性格特征,其实从很多格里高利的心理描述中都能够看到主人公善良的一面,但是从后面的他的亲人对他的态度上也更衬托出主人公悲惨的人物命运。
1、表现了人与社会的矛盾。
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激烈,外界带来的压力,导致人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态的恶化,那些小人物为了生存只能更拼命的工作,否则社会是不会允许那些最底层的人们生活下去的,人蜕化为没有感情的社会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读后感范文《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下面小编分享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我第一次读《变形记》是在高中课本上,当时的课本只节选了其中的一段,况且以当时的理解能力很难去真正地体会小说的。
当时的我只是觉得很离奇,很怪异,很莫名奇妙。
一个正常人突然变了一只大甲虫,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卡夫卡到底在想什么。
后来,一位朋友向我介绍这本小说,我就再次阅读了它。
起初,我是带着疑惑去读它的。
读着读着,我就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
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全身动弹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
作品主要讲:主人公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全家惊恐,绝望至极。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了,不过,还没有结束呢?孤独接踵而至。
怎么办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家人终于接受了它。
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感到温暖,温顺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缓解,不过,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把这个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负担也逼疯了他。
哥里高尔想克制,却又克制不了。
理智已经失控,回忆占据了所有,虽然是甲虫的躯壳,但人类的心无法让他逃避。
他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当他是恶心的爬虫,他渴望回到过去!但对过去又十分恐惧,以致于有些喜欢现在的生活了。
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恶梦呢?主人公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
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但他变成了大甲虫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瞬间荡然无存。
而小说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
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
一家人就这样忘记了一个曾经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人。
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罢了。
作者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他似乎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一旦自己作为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他最爱的妹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孩那样厌弃他的。
事实上,现实正是如此,他因严重的肺结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谓全失。
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也许有时候,荒诞与现实,只不过是一层纸的距离。
其实,当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时,人们就会开始彷徨。
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会承认,失去作为人的价值,便被外部世界认为“非人”。
于是,社会地位,人情,乃至尊严,都被剥夺殆尽。
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一旦切断共同的利害关系的维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
人总是那样孤独的动物,彼此之间,很多时候,实质是陌生与隔膜。
这一点,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静和谐的社会,恐怕也仍然存在着,并会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
故事大概讲述一个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为着那微薄的工资,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
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见状均惊慌失措,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绝望绝望中。
然而之后家人经历了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等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不愿花精力养这个既不能挣钱又拖累家人的“怪物”。
后来格里高尔终于在受尽了亲人的冷漠后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间了。
死后,家人没有一丝痛失儿子的伤心之情,反之,他们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尔所带来的重担,策划了一场旅游,他们认为没好日子即将开始了!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他抱怨着为还清父债而受别人的使唤和差使,焦急地想起床,但怎么也起不来的,生怕父亲的责备,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体谅,他的惶恐从本质上体现他的孝顺、忠实、善良、富有责任感。
结果事与愿违,父亲的狠毒不但没有体谅他,还很厌恶他的甲虫外形。
即使这样,失业在家的格里高尔虽过着甲虫生活,但依旧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该如何解决,怎么让妹妹实现音乐梦,他听说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不禁自责和羞愧得浑身燥热,这使他的善良一览无余。
父亲的狠心,让一只苹果嵌在格里高尔的背上,疼痛难忍,妹妹的耐心有限,开始对他厌烦了,不再关心他了,认为他是需要设法摆脱的包袱。
对于这种状况,格里高尔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击,他一边回忆家人的美好,一边异常冷静地考虑自己的去处。
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选择平静地死去。
从这一点看,他又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作者将人异化为甲虫,着实费了不少心思,不似庄公梦蝶那么诗情画意,但却让甲虫无需承担舆论与法律的压力,将格里高尔的境地极端化了,失去说话能力,无法与人沟通,不能表达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经济问题的不到有效的解决,压抑的情绪无从发泄,从此内心世界处于阴暗阶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设想!甲虫就好似受资本主义奴役而成为人格变异的人,故事情节没有大波大浪,趋于平淡,唯独心理描写居多,但却又是那么的反常、虚幻、荒诞,表现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为社会附庸的悲哀,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为作者的写作风格所折服!对于《变形记》由初步学习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笔下的“甲虫”对人类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撞击,心灵为之震撼!在老师进行认真剖析,我们不得不惊讶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奇妙变化,让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的关系,重新审视变化无穷的世界!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变形记》。
小说的主人公格雷高尔是一家的旅行推销员。
在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点之后还没有走出自己的房间,都感到极度惊讶。
随后,公司里的经理亲自登门询问他没到的原因。
在家人和公司经理的催促下,他挣扎着起床去开门。
可是他的变化越来越大,彻底变成了一只甲虫。
他的新形象吓跑了经理,几乎吓晕了母亲。
于是,格雷高尔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家人看到他的感觉只有恐惧和厌恶,他成为家中的丑闻,成为亲人的累赘。
最终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于长期不吃东西,最后悄然死去。
格雷高尔的变形仅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内心仍然执著于以往的一切。
例如:他早晨醒来后,脑子里仍然考虑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饮食上爱好的变化外,他几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习惯,包括对墙上那幅画像的喜爱,为了阻止房中家具被搬走,他招来了父亲那只几乎令自己丧命的苹果。
换言之,格雷高尔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异心”。
“变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依旧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会随之动摇,仍要执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认清现实的状态,搞不清楚状况的人,不容易获得成功与尊重。
作品中的主人公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全家惊恐,绝望至极。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了,不过,还没有结束呢?孤独接踵而至。
怎么办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家人终于接受了它。
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感到温暖,温顺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缓解,不过,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把这个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负担也逼疯了他。
哥里高尔想克制,却又克制不了。
理智已经失控,回忆占据了所有,虽然是甲虫的躯壳,但人类的心无法让他逃避。
他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当他是恶心的爬虫,他渴望回到过去!但对过去又十分恐惧,以致于有些喜欢现在的生活了。
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哥里高尔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写照。
卡夫卡在写自己,写自己压抑的生活。
《变形记》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小市民。
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们会去关心别人,爱别人,但别人一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时,爱就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
作品中哥里高尔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到最后,哥里高尔在痛苦的挣扎中,悲惨的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或许还比原来好了一点。
他的妹妹是跳跃着走的,似乎忘记了刚刚死去的哥哥,或许,根本就没这个人。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
著名外国文学学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这4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
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为,袁可嘉先生的这一论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
循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18、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专制政体、官僚政治、道德堕落等等,目标比较具体明确。
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全面的。
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锐、彻底。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
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
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
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
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绝大多数人所每天面对的。
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
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