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 重点
Chapter 流行病学概论(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健康决定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2、物质环境:建筑环境、空气、水、土壤3、个人因素: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个人的卫生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4、卫生服务:服务网络、卫生经济投入 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根本性预防。
包括:健康个体的措施、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最常见的是预防接种。
2、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
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或加上早报告、早隔离的“五早”,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使之尽量功能恢复、心理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Chapter 疾病分布(incidence rate ,morbidity )发病率:只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特定人群中某并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同时期暴露人口数病例数某时期内(年)某病新ⅹkp.s. 分母规定的是暴露人口,指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病的非易感者、有效接种疫苗者,不能算作暴露人口。
但实际工作中困难较大,多采用该人群该期间内的平均人口数。
(attack rate )罹患率:意义同发病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常用语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用来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患病率=同时期平均人口数病例数某时期内某病现患新旧ⅹk(secondary attack rate )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2.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必背!!!3.碘缺乏病临床表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呆、小、聋、哑、瘫)(1)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因:碘缺乏,促甲状腺物质(木薯、杏仁、芥菜)碘过多,膳食原因诊断:B超。
缺碘地区GB16005-2009,高碘地区GB19380-2016(2)地方性克汀病神经型:智力下降黏肿型:粘液性水肿4.地方性氟病(地方性氟中毒):以氟斑牙、氟骨症(疼痛晨起最剧烈,活动后可减轻)为特征,氟斑牙是敏感性指标。
5.怎样获得饮用水?混凝沉淀,过滤,氯化消毒,深度净化(活性炭吸附,膜过滤法)特殊处理(除氟,除铁,除锰,除藻和除臭)6.职业病有害因素7.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2)疾病与病因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2)具有群发性(3)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良好(4)重在预防8.铅中毒表现为一类神经症,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周围神经病,枝端麻木导致肾脏损害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尿中有红细胞管型。
造血系统造成贫血,外周血点彩虹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
9.汞中毒主要分布于肾,其次为肝主要表现为易兴奋,易怒,烦躁,焦虑和记忆力减退。
10.苯中毒(1)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预防医学章节重点
预防医学章节重点预防医学章节重点绪论 1.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人与环境 1. 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因素。
2. 物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人类健康与物质环境的对立统一性;(2)人类健康与物质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3)物质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3. 物质环境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多变性、生物富集(生物浓缩)。
4. 工业三废有:废水、废气、废渣。
5. 环境污染物的转归:分布或迁移;生物转化;环境的自净作用。
6. 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作用: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7. 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健康状况;营养条件;生理状况;遗传因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 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保证流行病学上的安全;(2)感官性状良好;(3)化学性状1/ 11良好,不含任何有害物质;(4)水量充足,取水方便。
职业环境与健康 1. 职业病的特点:(1)职业病病因明确;(2)有明确的剂量-效应(或反应)关系;(3)群发现象;(4)绝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2. 诊断职业病应根据三方面的资料:职业史、生产环境的卫生学调查、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
3. 局部振动可以引起手臂振动病,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
4. 中暑按发病机制可以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5. 中毒性肺水肿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四期:(1)刺激期:吸入后会出现呛咳、胸闷、胸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但此期症状表现不明显。
(2)潜伏期:刺激期后。
病人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渐趋稳定,但肺内病变仍在进展。
(3)肺水肿期:潜伏期后,病人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剧咳、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的呼吸困难、头痛、恶心等。
(4)恢复期:如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经正确治疗后 3~4 天症状逐渐减轻,7~11天后可恢复正常。
预防医学 章节重点整理
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不要忽视)1、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内容: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特点:⒈工作对象:个体和群体⒉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⒊研究重点: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⒋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和更大的效益⒌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2、健康(health):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资源。
健康的组成:身体,心理(又包括智力,情绪,精神),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健康决定因素(四大类)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卫生服务3、健康生态学模型记住五层及五层内容4、三级预防: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如果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又称为根本性预防。
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前期预防(或症候前期),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这一级预防主要是借助各种临床治疗方法,对患三级预防某些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使疾病早日康复,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第二章流行病学概论1、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包含四层意思:1)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时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阶段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
预防医学整理重点知识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病因并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对策和措施的综合性学科;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得对医学本质的概括和对医学的总的看法;3.健康health: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4.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为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依据预防医学原理采取的一系列防治疾病社会活动;5.初级卫生保健PHC primary health care: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6.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一种协调人类和环境的战略,他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7.环境environment:围绕人类的空间及其包含的各种因素,为人类生存提供空气、水和食物等必须条件,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8.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围绕人类的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一切自然形成物质和能量的总体;9.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收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10.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的影响,使天然形成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11.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12.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种群和数量以及个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13.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作用,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到人体的健康;14.公害public nuisance: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15.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如痛痛病、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等;16.生物富集作用bioaccumul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7.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s: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理化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状与第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18.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污染物时,如果机体吸收污染物的数量超过排泄污染物的数量,污染物在体内的数量逐渐积累增多;19.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能较快的被分解并迅速排出体外,不在机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再在组织或靶器官上产生的功能改变课逐渐积累,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害;20.环境自净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21.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及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而随之变化的关系,即表示化学物质的摄入剂量与某种生物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2.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群体中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频率随之变化的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摄入剂量与某种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23.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大气温度随距地面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24.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会环境污染的现象;25.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由于汽车尾气中的NOx和碳氢化合物在不良气象条件和不良地理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淡蓝色烟雾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成分为臭氧和过氧酰基硝酸酯和甲醛等;26.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数量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地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睡得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化生态环境的现象;27.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即水性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改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28.水体富营养化:当湖泊、水库、海湾等环流水体接纳过多磷、氮的污水时,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29.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30.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3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logical disease: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因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得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32.营养nutrition:食物被摄取后,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生物学过程;33.营养素nutrients:食物中可为人提供能量、参与机体构成成分合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物质;34.基础代谢率BRM: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公斤体重的能量消耗,日常工作中,常用静息代谢率RMR代替;35.食物链效应TEF thermic effect of food: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是食物在消化、吸收、转运、代谢、储存过程中所需要额外的能量消耗,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热量;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的额外消耗为食物链效应;36.食物的营养价值nutritional value:某些事物所富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的需求程度,主要取决于事物所富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以及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利用的过程;37.估计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38.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维持适当的储备;39.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40.可耐受最高量UL: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主要用途时间差过人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避免发生中毒;41.必需氨基酸EAA essential amino acid: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42.必需脂肪酸EFA: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亚油酸转化为花生四烯酸,亚麻酸转化为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稀酸;43.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食物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他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须氨基酸即限制氨基酸;44.维生素vitamin: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45.合理营养reasonable nutrition: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应包括人体需要的足够的热量及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间的平衡,避免缺乏或过多,以满足机体代谢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46.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47.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食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食用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48.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即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49.职业性损伤: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所产生的各种损害;50.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51.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即职业性毒物,生产过程中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52.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的疾病;53.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即职业性多发病,职业因素并非是所患疾病唯一直接原因,而只是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表现为特定职业人群该病的患病率升高、潜在的疾病显露和易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的疾病;54.工伤occupational trauma:即职业性外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的直接作用而引起集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55.职业性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组织器官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56.刺激性气体irritative gas: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多具有腐蚀性,常见的有:CL2、NH3、HF、SO2;57.窒息性气体suffocating gas:阻碍机体氧的供给、吸入、运输和利用,从而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的一类有害气体,按机制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58.生产性粉尘productive dust: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长时间漂浮与生产活动中的固体颗粒;59.矽肺silicosis: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60.尘肺pneumoconiosis: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61.高温作业work in hot environment:工作环境中存在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考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62.中毒heat stroke:高温条件下由于热平衡与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64.永久性听阈移位PTS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由噪音或其他因素引起内耳器质性病变,人体出现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的听阈升高;1.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索改善和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有利因素的措施和原则等②研究各种疾病、健康状况或生理特征在不同时间人群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动规律,探讨病因,了解疾病及健康状况的消张情况,以便提出当前及以后医疗卫生工作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③研究制定防治疾病、增长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冰帝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是预防医学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2.三次预防医学革命①第一次,从个体与方向群体预防的转变②第二次,个体预防与群体预防相结合③第三次,全球预防;3.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①医学调查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卫生统计学研究方法等②医学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或社区实验;4.医学模式的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环境污染物的来源①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②生活性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白色垃圾③交通性污染,噪声、汽车尾气;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表现形式1特异性危害:①急性危害,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②慢性危害,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因其自身免疫反应;2非特异性危害:①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②人体抵抗力和劳动能力下降③儿童生长发育收到影响;7.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①治理工业三废②预防生活性污染③合理使用农药化肥④预防交通污染及其他污染⑤加强卫生执法监督8.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人与环境的统一性②人与环境的适应性③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性;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化学结构,氯取代氢越多毒性越大,不饱和化合物毒性>饱和化合物;物理特性,分散度、溶解度、挥发性②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曲线和剂量-反应曲线③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蓄积量主要与污染物的摄入量、作用时间及污染物本身生物半减期有关④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加强作用⑤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健康效应谱金字塔从从底层到顶层的顺序为,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10.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危害①急性:对上呼吸道粘膜和眼部刺激作用;慢性:COPD②致敏作用:吸附SO2颗粒物变成变应原引发哮喘③致突变和促癌作用④影响机体代谢:与维生素B1结合,使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⑤其他:酸性腐蚀;11.颗粒物质的危害①作为载体增加有害物质的毒性②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③免疫毒性④影响微小气候和抬眼辐射强度⑤致突变和致癌性;12.氮氧化物的危害①呼吸系统的损伤:对深呼吸道、细支气管、肺泡刺激②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亚硝酸根与Hb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以N02为主肺组织损害比较严重;以NO为主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明显③其他毒作用:神经衰弱症,NO2促癌作用;13.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直接危害①急性中毒,烟雾事件,事故性排放②慢性危害⑴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咽喉炎、气管炎、COPD ⑵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心血管疾病,慢性化学中毒性损伤⑶导致变态反应疾病⑷致癌作用⑸非特异性疾病多发2间接危害①影响太阳辐射和微小气候,佝偻病增多和传染病流行②导致温室效应,气温上升,冰川融化③破坏臭氧层,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致使眼、呼吸道粘膜刺激炎症病例增多④形成酸雨,腐蚀树木、石雕、酸化土壤;14.甲醛对健康的影响①刺激作用,对眼结膜和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②致变态反应性③影响免疫功能④肝脏损伤⑤影响神经系统功能⑥对生殖功能的影响⑦致突变性⑧致癌性;1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健康的影响①急性中毒:轻者,头晕、头痛、恶心、咽干、咳嗽;重者,呼吸困难、窒息、肝损伤、神经抑制②慢性中毒:大多表现为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16.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①流行病学上安全②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③感官性状良好④水量充足、取用方便;17.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①细菌总数:要求不超过100个/ml,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指标②总大肠菌群:是评价应用水水质的重要指标③粪大肠菌群:是判断水质是否受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④游离性余氯:用氯消毒时游离性余氯不低于L是评价氯化消毒的重要指标;18.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冬季不低于60分钟,夏季不低于半小时②水的PH值氯化消毒时不宜过高③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④水的浑浊度⑤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19.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①氟斑牙②氟骨症;20.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①地区分布广②人群分布有年龄差异,主要发生在正在发育中的恒牙,多发生于成年人,随年龄增长二增高③无明显性别差异④随着在高氟地区居住年限的增长,患病率也增高,且病情加重;21.地方性氟中毒的三级预防原则①一级预防,减少氟的摄入量:1对于饮水型氟中毒:改用低氟水源,饮水除氟2对于煤烟型氟中毒:改良炉灶,更换燃料3对于饮茶型氟中毒:研制低氟茶②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三级预防,早期治疗,防止病情继续发展;22.碘缺乏症的临床表现①地方性甲状腺肿②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病23.碘缺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①病区分布广泛,尤其以西北、东北、西南区发病严重②地区分布特点,山区>平原、内陆>沿海、农村>城市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④青春期发病率最高⑤一般女性大于男性;24.碘缺乏症的三级预防①一级预防,碘盐法、碘油法、膳食含碘丰富的食物②二级预防,定期对病区居民进行碘代谢和垂体甲状腺功能检测,做到三早③三级预防,对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出现;25.三大污染的防治措施1污染的防治措施空气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②加强绿化和对居住区内环境卫生的管理③执行国家标准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工作④改革工艺消除烟尘,改变燃料结构,控制燃烧污染,工艺改革,综合利用⑤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2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②制定各种污水排放标准,做好污水排放卫生监督和监测工作,使其达标排放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④做好工业废水、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和消毒工作,使其达标后才可以排放⑤做好水体的卫生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3突然污染的防治措施①工业废渣处理②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③污水处理④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26.室内污染物的来源①来自室外的污染源,来自土壤和宅基地,来自生活用水,人为活动带入室内邻居干扰②来自室内的污染源,采暖、烹调、吸烟和其他家庭劳作,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有害物质③来自人体和其他生物的代谢④家用电器和其他特殊办公用品;2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①估计平均需要量EAR:是指某一特定年龄,性别及生理状况群体对某一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数;目的:用于制定推荐摄入量;含义: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满足50%的人群的营养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50%的个体的营养素需要②推荐摄入量RNI:是健康个体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目标;目的:衡量健康个体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目标;含义:个体的平均摄入量>RNI,没有摄入不足的危险,但个体摄入量<RNI时并不一定表明该个体未到适宜营养状态③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目的:用做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同时用作限制过多摄入的目标;含义:达到AI,出现营养素缺乏的危险性很小,长期超过AI,则可能产生副作用④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目的:用于检查个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避免发生中毒;含义:当摄入量超过UL时发生毒副作用的危险性随之增大;RNI和AI的相同点:均满足目标人群的需要;RNI和AI的不同点:AI准确性差,可能明显的高于RNI;28.三种氮平衡氮平衡=摄入量-排出氮①正氮平衡摄入氮大于排除氮见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孕妇及疾病的康复阶段的成年人②负氮平衡摄入氮小于排除氮见于蛋白质长期不足,消耗性疾病患者③零氮平衡见于健康成年人;29.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指标①蛋白质含量: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凯式定氮法:含氮量=实物粗蛋白含量②蛋白质消化率: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食物氮x100%一般动物性食物蛋白的消化率多在90%以上,植物性食物蛋白在90%以下③蛋白质利用率: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有⑴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反应食物蛋白质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公式:蛋白质生物价=储留氮÷吸收氮×100%用于谷豆互补的④蛋白质的净利用率:反应食物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指标;公式:蛋白质净利用率=消化率×生物价=储留氮÷食物氮×100%⑤氨基酸评分:为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和参考蛋白质中相应的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一般膳食蛋白的氨基酸评分越高,其营养价值也就越高;30.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①消瘦型;多见于婴幼儿,患者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但无浮肿②水肿型:多见于儿童,表现为浮肿,体重降低,肝肿大,毛发改变③混合型:见有消瘦和水肿型,表现为表情淡漠,常有腹壁变薄,伴有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缺乏;31.脂类营养价值评价指标①必须脂肪酸的含量:必须脂肪酸的含量越多其营养价值越高,一般植物油中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动物油中含量少②脂肪消化率:与熔点有关,植物油的熔点低于脂肪,所以有吸收率高于脂肪③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肝脏,蛋白和鱼肝油中富含维生素A,D,植物油中富含维生素E,动物油中几乎不含维生素;32.膳食纤维的作用①增强肠道功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可以治便秘②控制体重和减肥,降低血糖和胆固醇③预防结肠癌33.蛋白质、脂肪、糖类产生的热量及热能比①蛋白质、脂肪、糖类的热能系数:蛋白质:gg脂肪:gg糖类:gg②三大产热营养素占总能量的比例: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55%―65%34.影响钙吸收利用的因素1.机体方面①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对钙的吸收减少②性别:一般男性大于女性③生理状况:孕妇、乳母、婴幼儿及儿童对钙的吸收要高于其它阶段2.膳食放面①膳食钙摄入量高,机体吸收量相对增加,但不成正比②提高钙吸收利用的因素:活性维生素D乳糖和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③降低钙吸收利用的因素:食物中植酸、草酸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及乙醇等;35.影响铁吸收的因素1.食物中铁的存在形式①动物性食物中铁是以口卜啉铁形式存在的血红素铁,可直接被吸收利用②植物性食物中铁是以FeOH3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非铁血红素,不能被直接吸收2.促进吸收的因素:蛋白质与肉因子含疏基氨基酸,维生素A与B-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抑制吸收的因素:胃酸缺乏,膳食纤维,膳食中得植酸、草酸、磷酸和碳酸,植物性食物中的多酚类物质,蛋黄中的卵黄高磷蛋白,大量的钙及丰富的无机锌3.受机体状况、体内铁贮存量需要量的影响;36.矿物质缺乏病①钙缺乏病:儿童-易患佝偻病、成年人-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②铁缺乏病:缺铁性贫血③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④锌缺乏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停滞、性成熟延迟、伤口不易愈合和免疫功能障碍等;疾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37.维生素分类及维生素缺乏病。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重点!!重点!!1. 三级预防(1) 三级预防的概念:三级预防,即三级预防策略,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自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目的,有三个等级。
(2) 三个等级: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根本性预防):针对病因,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疾病发生。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三早”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五早”—针对传染病,三早+疫情早报告、病人早隔离。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疾病发生后,通过合理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复发,防止合并症、后遗症,防止病残。
2. 中医三级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3. 环境(1) 环境的概念: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者人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者远期作用(WHO)。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原生环境:天然形成,未受人类影响。
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的荒漠。
利:存在清洁的空气、水、土壤,适宜的太阳辐射、弱小气候等弊:自然环境某些元素含量过少(多),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次生环境: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耕地种植园城市等利。
:改造过的环境适应人类需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弊:环境质量劣变,产生次生(第二)环境问题(3) 环境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考试应该会考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见11)①自然环境不断赐予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同时为人类提供保持健康的诸多自然条件。
但也存在许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
如各种地质温和象灾害,不良的气侯和天气条件,致病微生物等。
这不利因素往往致病,为健康带来威胁。
②社会环境亦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状况,同时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心理环境,间接影响人的健康。
(4) 构成环境的因素①生物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物理因素④社会-心理因素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或者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者过少或者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食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者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 绪论1、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方向,预防是治本的措施2、反应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①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 岁以内小儿死亡率 最敏感)②人口平均寿命 ③患病率 ④生长发育状况3 、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是否进行了干预,分为:①调查研究:通过被动性描述采集原始资料进行 问卷、测量、体检、查资料实验室干预:非人群干预②实验研究(干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主动干预现场研究:人群研究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共同点:都进行了干预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分为:①宏观研究:人群(预防医学中常用) ②微观研究:非人群4、预防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预防为核心思想,通过多学科多方位研究 各类环境与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 因素,以达到保证健康,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5、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6、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策略三级预防:在疾病的病情(易感期)、病中(潜伏期)、病后(发展期和转归期)各阶段采取 相应的医学措施划分依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 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如何选择三级预防:①病因是否明确;②疾病的严重性是否可逆环境与健康 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与 社会因素构成的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的客观物质与非客观条件。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者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此生环境: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中,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者生物所吞食,彼此以 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3、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 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4、人群健康反应谱(冰山现象):外环境发生改变时人群的反应图谱冰山现象中重要的两类人群1) 高危人群(敏感人群):部份敏感的易受环境因素伤害的人群2) 高暴露人群5、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人与环境的物质统一性:地球环境的变迁与生命;人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移;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2) 对健康影响的二重性:有利有害,取决于浓度或者量正常调节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代偿失代偿调节3) 相互作用的双向性:改造环境;反作用于人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直接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影响。
预防医学重点归纳-完整版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
2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临床预防服务定义: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内容:1.健康咨询2.健康筛检3.免疫接种4.化学预防。
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计划,督促求医者执行干预计划等,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的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1.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使健康人免受或少受致病因素的危害,同时对机体采取一些增进健康的措施。
2.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从而使疾病能够得到早期治疗而不致加重和发展。
3.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4.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了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人人健康最高医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5.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6.原生环境: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7.次生环境: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
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8.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
这种物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9.生态平衡:是由长期进化过程而逐渐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补偿的关系,是生物生存、活动、延续繁衍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通过它完成生物之间的物质的迁移转化和能量的流动。
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转移和蓄积有重要影响。
11.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随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12.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由机动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和VOCs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
13.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
1、三级预防策略: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②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③第三级预防对以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地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以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2、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使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计算方法同发病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观察期限可以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可以精确地测量发病的几率,常用于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如传染病、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等爆发的调查。
5、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6、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儿上升。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居民接近。
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
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8、移民流行病学:利用移民人群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从而找出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别,区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从而发现病因线索。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内容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学科群,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和对策,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2、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生物医学模式:指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发生过程、原因,乃至机理。
4、环境: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5、食物链: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7、生物浓集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之间沿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集作用。
8、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9、营养:机体获取和利用食物的过程。
10、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11、营养素的供给量:是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饮食习惯、食物生产、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适宜数值。
12、营养素的需要量:是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素的量13、合理膳食:指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这种膳食不但要提供给用餐者足够数量的热量和所需的各种营养,以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14、农药残留:指农药在食品内及食品上的残留。
包括农药及其衍生物。
15、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预防医学知识点重点
预防医学知识点重点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致力于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在预防医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人体生成特定的抗体,从而抵抗特定的病原体。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等。
接种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免疫记忆,使得人体在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免疫反应。
因此,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2.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预防医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卫生教育通过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重视和认知,以及正确的卫生行为。
卫生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人们的卫生素养,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卫生教育还能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的饮食、适量的锻炼、良好的睡眠等。
通过卫生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 疾病筛查疾病筛查是预防医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疾病筛查通过对人群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及特定风险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并干预潜在的疾病风险。
疾病筛查可以帮助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及早发现和处理,疾病筛查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4. 环境健康环境健康在预防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环境健康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安全、食品安全、室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良好的环境健康是人们健康的基础。
环境污染和不良的环境条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通过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环境健康。
5. 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遗传咨询,可以了解遗传性疾病的风险和传播途径,帮助人们做出科学的生育决策,降低患病的风险。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09临床5班名解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2.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导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用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3.矽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伴有矽结节形成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4.限制氨基酸:指将某种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与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模式相比较,其中含量不足的某种或某几种必须氨基酸。
其中含量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5.食物中毒:指进食被致病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因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性疾病。
6.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性流行病学。
是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
7.首剂效应: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守的强烈反应。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9.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以杀灭传染源排除的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措施)10.人工自动免疫: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免疫原性物质,口服或注射到机体后,使之自动产生特异性免疫。
11.三级预防:是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目标,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绪论重点:概念:预防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预防难点: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目标的一门学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认同人的生物属性,同时兼顾心理、社会及其他因素,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理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第一章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
难点:两种烟雾事件的特征比较;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各种群数量比例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碘缺乏性疾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指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NO、NO2、颗粒物、汞。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的新污染物,如酸雨、C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预防医学 重点
1,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在科学理论和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2,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1)探索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寻找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3)提出控制危险因素的策略和措施,3,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人类生物学,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4,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1)预防为主(2)大卫生观(3)生态平衡观(4)多病因观(5)量化研究观5,医学模式的转变,先后经过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等六个阶段。
6,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看法。
积极地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7,健康决定因素: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卫生服务。
8三级预防的特点及内容9,预防的五个层次: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10,中医预防的概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11,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很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
12,次生环境;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所致的环境。
13,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和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成为环境污染。
14,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整个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15,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
16,公害病;是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
预防医学重点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就是由于原生环境中水、土壤里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使体内相应元素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具有明显地区性的特异性疾病。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指地球的有机界,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
4.生态帄衡: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帄衡状态,称为生态帄衡。
5.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6.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帄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7.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被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8.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10.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SO2使气管和支气管的官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加,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是COPD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预防医学:是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使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生物放大作用:如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是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多加大的情况。
生物蓄积作用: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
生物浓缩作用: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性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营养: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的整个生物学过程。
DRI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量摄取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合理营养的核心: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合理膳食)指能全面提供用膳食者比例合适的能量和营养的膳食,也是人体获得全面而平衡营养的唯一途径。
食品污染物:按其性质分:生物性污染(微生物、寄生虫)化学污染(农药、有害金属)物理性污染(粮食中的沙石、注水的肉)。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社会因素:指构成人类社会的各项要素的总称,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水品、科学技术、社会保障、人口、就业、家庭、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法律、卫生服务、社会灾害。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止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学科。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存在、生长和繁殖,并通过一定方式排出这种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描述疾病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哪些人群中存在的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3、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4、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5、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
6、比值比(OR)是指病例组的暴露比与对照组的暴露比之比。
7、匹配:是一种限制研究因素以外的因素对结果干扰的一种手段,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8、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的研究方法。
9、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随访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0、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11、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2、相对危险度(RR):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 RR)。
即暴露组的危险度(累积发病率)或发病密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或发病密度之比。
13、归因危险度:即暴露组发病率(危险度)与对照组发病率(危险度)相差的绝对值。
14、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是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死亡)占人群发病(死亡)的百分比,也即说明消除该因素后产生预防该病的效果占多大比重,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说明暴露的社会效应。
15、灵敏度:是指按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筛检试验阳性或异常人数所占的比例。
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为患者的能力。
16、特异度:实际无病按筛检标准被正确判为无病的百分比。
17、环境污染: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扰乱了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与环境的现象。
18、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现象。
19、温室效应:由于人类活动造成CO2等温室气体释放过多,温室气体大量吸收来自地表辐射的红外线引起的近地面气温增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20、水体富营养化: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1、蓄积:如果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污染物,其吸收的量超过排出的量,逐渐积累增多,可使该污染物在生物体的量逐渐增多的现象。
22、活化:不少有害物质在生物转化过程后毒性反而增强,或原来无毒成为有毒的现象。
23、本底值(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 :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24、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5、冷链:指疫苗从生产、保存、运输直至接种始终处于冷藏条件以保持其效价不受损害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26、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27、人畜共患疾病:由受感染的动物传播的疾病。
28、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简答题
1、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也是预防医
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策略。
针对发病前期、发病期、发病后期等三个疾病过程所采取的不同预防措施。
4、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的因素: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毒性大小、作用强弱)②暴露
剂量③暴露时间④个体感受性(年龄、生理状况、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因素)⑤联合作用(相加、协同、加强、拮抗、独立)
5、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
变作用)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防制对策:①减少工业三废的污染(工业企业合理布局、改革工艺综合利用、
净化处理)②控制生活性污染③预防农业污染④加强环境立法、强化环境管理和监督⑤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7、大气污染及危害
8、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①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②水中化学物质不得害人健康③水中放射性物质不得害人④感官性状良好⑤应消毒处理⑥影响水质突发公共事件,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可放宽。
生活饮用水卫生水质标准:微生物指标、毒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物质
细菌学指标:
菌落总数:每毫升水中不超过100CFU(菌落形成单位)
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9、净化:改善水的感官性状,除去悬浮物质和部分病原体。
包括沉淀和过滤。
消毒: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人体健康。
氯化消毒法最广。
水质特殊处理:除氟、除铁和锰、除藻和除臭。
10、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①小气候适宜②采光照明良好③空气清洁卫生④环境安静整洁⑤卫生设施齐全
15、室内空气污染如何防制?(简答、分析)
①贯彻执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②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③改善炉灶和采暖设备④通风换气⑤合理使用各种设施⑥选择合格建筑装饰材料和家具⑦合理规划⑧加强控烟教育,健全卫生法规。
16、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①突然暴发,潜伏期短;
②临床表现相似,多为急性胃肠道症状;
③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④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联系
防止污染肉块深部温度达到80℃、12min
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形成蛋类煮沸8~10min
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海产品100℃、30min
19、毒蕈中毒的急救与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1. 迅速排出毒素与对症处理
2. 特殊治疗:
神经精神型--阿托品
溶血型--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肾损伤型--巯剂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酸钠
或二巯基丁二酸钠)
20、食物中毒的处理
①立即向当地卫生监督、疾病控制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②立即封存可疑食物。
销毁中毒食物,督促改进,指导现场消毒。
③按照食品安全法等规定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2、法定职业病的诊断:1)病人的职业接触史
2)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情况
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导方针。
29、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1、第六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因为太多太过复杂,请认真看书84页至97页。
抽样调查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34、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①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即高危人群)
②选用高灵敏度的筛检试验
③采用联合试验:串联实验(两阳则阳、一阴则阴)、并联实验(一阳则阳、两阴则阴)。
计算题还要注意OR值、RR值、归因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的计算。
见课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