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
千锤万凿 锤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钅
组词:锤打 锤炼
造句: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 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书写指导:右边首笔是短撇, 下边四横中上下两横要短, 第二横左右两竖稍向里拉。
我会写
záo
千锤万凿 凿
结构:上下 音序:Z 部首:业
组词:凿孔 凿壁偷光
造句:经过千锤万凿,爷爷终于 在山上修了一条小路。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
马是六畜之首,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
走近作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
“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 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课堂小结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 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 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 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三、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___平__沙__覆__盖__着__大__漠__,__在__月__光__下__犹__如__无__边__的__积__雪__,__月__亮__高__悬__在__燕 ___山__上__,__恰__似__一__把__弯__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__即__使__粉__骨__碎__身__也__全__然__不__怕__,__只__要__能__把__高__尚__的__节__操__留__在__人__间__。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_竹__子___牢__牢__地__咬__定__青__山__一__点__也__不__放__松__,__它__的__根__深__深__地__扎__在__岩__石 __的__缝___隙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句子赏析
六年级语⽂下册第⼗课⼗六年前的回忆句⼦赏析 《⼗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语⽂下册第10课,同学们在做句⼦赏析时要注意什么呢?店铺为六年级师⽣整理了《⼗六年前的回忆》课⽂句⼦赏析,希望⼤家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下册第⼗课《⼗六年前的回忆》课⽂句⼦赏析 1、⽗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地讲给我听。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对⽗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亲,却只得到⼀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亲平常不管⼯作多忙、不管⼥⼉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分严重,不是同孩⼦谈⼼的时候,⽽且像防⽌⾰命的书籍和⽂件落到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写出了李⼤钊同志对待亲⼈慈爱和善与对待⼯作认真严肃两个⽅⾯的统⼀。
2、局势越来越严重,⽗亲的⼯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次劝他。
⽗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的⼯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劝李⼤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他把⾰命⼯作看得⽐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的⼯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命⾼度负责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亲见了⾯。
⽗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的平静⽽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亲虽受敌⼈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对李⼤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钊对亲⼈的爱。
4、⽗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句话。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下半部分要写平稳、 端正,“ ”不要 多写一横。
3.观察本课会写字,把它们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每个字写两遍。
络络 锤锤 凿凿 焚焚
活动一:结合学法,理解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__吟__诵__, “石灰吟”就是__吟__诵__石__灰____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
钩
广阔、荒芜
形似月牙的古代兵器
结合图片与注释,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怎样 的感觉。
塞外茫茫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月 牙儿就像弯钩一样高悬在燕山上。我感到了清冷与悲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马和秋天?
从“金络脑”一词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匹 戴着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马,名贵、矫健、被 人器重。
jìnɡ 坚强有力
竹石
jìn 跟力量有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 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 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 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竹 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 于谦
朝代 明
雅称
其他
—— 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为官 清正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明代大臣、 军事家。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 姓。他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巡抚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五、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源自网络
四、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五、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部编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的 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自 己何时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脑”属贵重鞍具, 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给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 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呢?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 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 “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 灰的顽强。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 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总结写法
03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将某个人之“志”依托 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 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 征意义,成为诗人的志趣、 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李贺的《马诗》让我们领略了诗 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诗人 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 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 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 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 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 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 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垂” 的第三笔是竖。最后 一横要短一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jìnɡ 任尔/东西/南北/风。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 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 来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 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 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 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 有用武之地。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 脑”属 贵重鞍 具,象 征马受 重用。
请你鉴赏一下!
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 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 种愤慨之情。
文章结构
马 诗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主题归纳
《马诗》借马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 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 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 生字教学课件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
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 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 能离开呢?”
父亲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我哪能离开呢? 谁能把这句话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 快速阅读“被捕时”部分,找出描写 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 想感情。
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 个__沉__着__镇__定__、__为__了__革__命__无__私__无__畏__的李 大钊。
➢ 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 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 部分的内容。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
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乱蓬蓬”看出了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
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 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 那深切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 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说说 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尾呼应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 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 深深的怀念。
不要忘写里面的撇折和点。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 听写本课词语。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品词析句
➢ 快速阅读“被捕前”部分,找出李大钊 说的两句话,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 所包含的意思。
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
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C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品忠 质于 高革 尚命
忆
被害后:家人悲痛,永远缅怀—激励后人
➢ 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是学习古诗三首,这是一堂富有文学情怀的课程。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鹿柴》、《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既富有意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让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其中的美感,也能够深思其中的哲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鹿柴》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通过描绘一幅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王维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农民在劳作中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他们用力砍柴,把一株株充满生机的小树砍伐下来,为生活劳作。
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作精神,让人感到无比敬佩。
通过这首诗,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勤劳的力量和生活的真谛。
接下来是《登鹳雀楼》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他通过登鹳雀楼这个高处,俯瞰大千世界,感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用壮美的笔触,描绘了群山连绵起伏,白鹳飞翔的壮丽景象,意喻了人生的浮生若梦,转瞬即逝。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表明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不禁感叹时光匆匆,生命如白驹过隙,应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最后是《静夜思》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通过描绘一个深夜孤独思念远方亲人的场景,表现出了诗人对亲情的挚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清新的语言,描述了宁静的夜晚和孤寂的心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人间情愫,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第二篇示例: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首古诗吧。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长恨歌》、《江雪》和《春夜喜雨》,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美感,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这三首古诗,并且做了详细的课堂笔记。
首先是《长恨歌》,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⑩ 古诗三首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文天祥领兵坚持抗 元,后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展现出爱国、顽强不屈的英 雄气节和民族精神,体现了远大的 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和信念
阅读 表达
咏物诗
不要多写一横
四横之间的 间隙要匀称
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都 是非常恶劣的,充满了困难 和挑战。
请你想想 资料袋主要整 理了哪些方面 的资料?
一是对郑燮生平经 历的介绍;二是对《竹 石》的介绍。
竹子的生长环境是非常恶劣的,长在破败的岩石中,一年中要经历风霜雨雪 的侵扰。再读读资料中郑燮生活的环境,充满了酸甜苦辣,是“世态炎凉”的。 这样一比较就能发现,诗人生活的环境就如同竹子的生长环境,有着共同的特点。
如果查找有 关于谦和《石灰 吟》的资料,可 以查找哪些资料 呢?
方法:
1.查找有关诗人于谦生平事迹的材料。 2.查找与诗人创作《石灰吟》有关的背景 资料。 3.查找于谦诗词作品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等 资料。
再见
在学习这三 首诗的时候,我 们运用了哪些共 同的学习方法呢?
这三首古诗都是通过介绍事物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 志向。我们常常把这样表达的方法称为“托物言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都 是非常恶劣的,充满了困难 和挑战。
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都 是非常恶劣的,充满了困难 和挑战。
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都 是非常恶劣的,充满了困难 和挑战。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件(共28张PPT)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g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品读感悟
自读古诗,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思 考:竹石是抱着什么样的 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
古诗解读
把竹拟人化,体现了竹子的坚韧 不拔的性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裂的岩石, 暗喻艰苦的环境。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0 古诗三首 竹石
古诗解读
竹石
xiè
【清】郑燮
扎根在石缝中的 竹子。这是他题写在 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走近诗人
作者名片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 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 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 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 《郑板桥集》。
课后习题
默写指导:在默写《竹石》的时候,要 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默写,如“任”指 的是任凭,“尔”指的是你。另外,要特别 注意诗人姓名里的“燮”字的写法。
课后习题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竹石》前两句用叙述的口吻,首句语 调略上扬,重音放在“咬定”二字上;第二 句语调降低,语速放慢,读出从容傲然的感 觉。第三句加快语速,把重音放在“坚劲” 一词上,读得铿锵有力;第四句语速放慢, 语调略低但不失沉稳坚定。
课后习题
背诵指导:背诵的时候,要在熟读、理 解的基础上,抓住诗中事物的特点,结合插 图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就能比较 容易地背诵下来了。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人教统编版语文六下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课件PPT(杨春早)
读悟情感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作者吟诵石灰的炼制过程及 品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忠诚、 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故事背景
于谦一生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 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 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立明景帝,亲自率 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 族再次野蛮统治。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
邳州市占城镇许集小学 杨春早
诗人简介
于谦(1398-1457),字 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 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 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 英雄。
读准字音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浑:全。
今译: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 世间。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 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而且它还要经历熊熊烈火的 焚烧。它把这当作很平常的 事情。即使粉身碎骨他也毫 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 在人世间。搜索“杨春早”,收藏我的主页可随时查看最新精品课件锤
záo
凿
千锤百炼 一锤定音
言之凿凿 凿壁偷光
fén
焚
焚烧 心急如焚
焚毁 玩火自焚
读出节奏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因为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刮的是什么风。
2、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从哪里看出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美景。
从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来:因为只有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
3、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4、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5、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藏:隐藏。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6、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
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李 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马诗二十三首》《梦天》《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著有《昌谷集》。 主题: 《马诗》通过写骏马希望套上金络脑,任意驰骋,抒发诗的心情。 译文: 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 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 注解: ①燕(yān)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鉴赏: ①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②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种愤慨之情。 《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介绍: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主要作品:《平阳道中》《咏煤炭》《暮春遇雨》《于忠肃集》等。 主题: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击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是平常的事。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 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 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 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粉身 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竹石》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 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新竹》《山中雪后》《 墨竹图题诗》等。 主题: 《竹石》描绘了竹子坚忍、刚直、不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刚烈、不屈不挠和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 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注解: 【任】任凭。 【尔】你。 【咬】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鉴赏: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 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个“咬”字,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 “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 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3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3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
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2.《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那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出了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重用的感慨。
4.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2、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元日课堂笔记①主要内容:《元日》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
这首诗写得轻松活泼,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三年级语文下册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课堂笔记①主要内容: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3.《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马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三、四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 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马诗 思考与练习
马诗
D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 连绵的 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皓的霜雪。
B.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 首田园诗。
C. 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 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D.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 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 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 萧风竹之中。
竹石
(2)说说你对此词主旨理解。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 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 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马诗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 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 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 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 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 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大漠沙如雪,
广大的沙漠。 此指西北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
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三首古诗,并且让我们从诗中学习文化知识,感受文化的魅力。
第一首诗是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是一首秋天登高的诗,通过描绘高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感叹人生短暂的思想。
在课上,老师让我们仔细品味每一句话,并请我们一起探讨诗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首诗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
诗是一首以梦为主题的诗歌,讲述了诗人在梦中游历的情境,并通过梦境的幻化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课上,老师让我们从文化角度学习这首诗,了解诗人在梦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首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一首离别的诗,通过描绘原野的美景和草木的生命力,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告别之情。
在课上,老师请我们认真体会这首诗的艺术结构和美感,还让我们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除了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文化素质提升了一个层次。
我们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在语文课上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感知文化的魅力。
六年级下册10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 课课堂笔记》一、课文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二、作者简介作者是李星华,李大钊之女。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三、生字词1.阀(fá):军阀。
2.避(bì):躲避。
3.啪(pā):形容放枪、拍掌或东西撞击等声音。
4.瞪(dèng):用力睁大眼睛。
5.僻(pì):偏僻。
6.瞅(chǒu):看。
7.靴(xuē):靴子。
8.魔(mó):魔鬼。
9.刑(xíng):刑罚。
10.哼(hēng):表示不满意或不信任的声音。
11.峻(jùn):严厉。
12.残(cán):残暴。
13.匪(fěi):土匪。
14.窝(wō):窝藏。
15.啃(kěn):用力从较硬的东西上一点一点地咬下来。
16.舅(jiù):舅舅。
四、词语解释1.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2.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3.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4.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5.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6.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看到暴力、血腥的场面而引起的恐惧。
7.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来。
8.严峻:严厉;严肃。
9.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10.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示的意思。
五、课文结构1.被捕前(第1—7 自然段):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2.被捕时(第8—1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3.被审时(第18—28 自然段):写在法庭上看到的父亲的形象。
4.被害后(第29—32 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
六、课文分析1.被捕前:-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绕所说提示精读课文第一段。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讨论后各小组派成员汇报讨论结果)
学习第一段
学习第二、三段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复述课文
四、作业
1、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2、课后练习
学习课文后我能举出生活中相关的例子,从中我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鸣蝉图螳螂图黄雀图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危险。
少年图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教师课堂的体现,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
分段课文,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解释相关词语并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朗读出示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理清文章脉络
三、分析课文
1、 默读课文,看看故事的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完成作业
练习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朗读课文,思考: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指名回答。
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提示: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集体讨论。
各小组汇报结果。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大意。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6、指名读出示的生字。
7、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2、组词
钟鸣镇中心学校
课堂教学设计表
小学设计人/执教人
课题
10 螳螂捕蝉
教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实施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能举出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的例子。
重点难点
1、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并能复述课文。
2、联系实际,阐述的道理。
教学材料
黑板粉笔课本多媒体
教学产出
1、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联系实际,阐述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内容
一、揭示课题
1、 同学们,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
回答老师的问题
齐读课题
质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投影出示:
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