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病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痹病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痹病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原理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患者体 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 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 。
常用手法
推拿按摩常用手法包括按、摩、 推、拿、揉、捏、颤、打等,需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 手法组合。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利用罐内负压,吸附于 患者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通经 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
阴冷的环境中。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痹病的概念、分类及发病原因
痹病的辨证施治
详细阐述了痹病的定义、分类,以及风、 寒、湿等外邪和正气不足在痹病发病中的 作用。
重点讲解了痹病的辨证方法,包括辨病位 、辨病性、辨虚实等,以及相应的施治原 则和方法。
经典方剂的学习与应用
强调医患沟通,关注患者的心 理需求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
的治疗信心和满意度。
03 痹病辨证施治原则及方法
辨证施治原则
辨病位
根据痹病所在部位,如 五体痹、五脏痹等进行
辨证施治。
辨病性
分清风寒湿痹与热痹的 不同,针对病因进行治
疗。
辨虚实
辨气血
辨别痹病的虚实属性, 实者宜祛邪,虚者宜扶
正。
根据气血运行状况,调 整气血平衡,以通为治。
加强体育锻炼
适当进行运动,如太极拳、 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气 血畅通,预防痹病。
康复锻炼建议
关节功能锻炼
按摩与针灸
针对痹病所在的关节,进行适当的功 能锻炼,如屈伸、旋转等,以增强关 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 痹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 痹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_中医世家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至今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中医内科学——痹病(已完成).

中医内科学——痹病(已完成).

痹病掌握内容:1、痹病概念2、痹病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教学要求概述:定义分类源流证候特征西医范围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后与预防调摄病案分析1 . 概述(1)定义:①痹病(广义)——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 邪气(风湿寒热)乘虚而入,引起相关系统以痹阻不通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相关疾病的总称。

痹——闭,闭阻不通,不通则痛(痹病常以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②痹病(狭义:肢体痹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脉闭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感觉、功能、外形改变)(2)痹病分类①广义:食痹,喉痹,血痹,胸痹,肠痹,十二月痹。

五体痹:皮、肌、脉、筋、骨痹五脏痹:心、肝、肺、脾、肾痹②狭义:五因痹:风、寒、湿、热、尪痹(行、痛、着、热、尪痹)(3)痹病证型及证侯特征共同症状:肢体关节疼痛①行痹----游走不定,恶风寒②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③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④热痹----疼痛灼热,焮红,肿胀剧烈,筋脉拘急(红肿热痛)⑤尪痹----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屈伸受限(4)历史沿革①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痹论》按时间、部位分五痹:骨、筋、脉、肌、皮痹(肾肝心脾肺)据风寒湿三气偏盛分:痛痹、行痹、着痹《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历节”属本病范围,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朱丹溪《格致余沦》又称“痛风”;历史沿革②病因:《内经.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金匮》“汗出入水中,热为湿郁,及血虚风扰,风血相搏”③病情演变:“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所合及所主)④预后:“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历史沿革⑤治疗:《金匮要略》详于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证机概要
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 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 邪乘虚而入。
治法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选方
独活寄生汤加减
预后
•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素体强弱,治疗调摄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邪较浅,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多可痊愈。 •若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 以及痰浊相结,气虚血亏证,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 绵难愈,多预后较差。
复习题
1.痹证的一般概念、特征是什么? 2.痹证的病因病机、病理转归是什么? 3.试述痹证的辨证要点。 4.试述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5.试述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6.试述祛风湿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 应用。
谢 谢!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3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4“痹证”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 气血运行受阻
风气胜者 寒气胜者
湿气胜者
行痹 痛痹 着痹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风湿热邪 或素体阳气盛,复感风寒湿邪化热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5、金元时 期,李杲、 朱丹溪又将 此病名为 “痛风”。
6、明代王肯堂 对膝关节肿大者, 称为“鹤膝风”, 手指关节肿大者, 称为“鼓槌风”。
7、叶天士对痹久 不愈,邪入于络, 主张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重用虫类药 剔络搜风。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1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2 骨质增生性疾病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 证候: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 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 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于上者则颈项、胸背及上肢疼 痛,沉着或肿胀;
中于下者则足、趾、膝等关节疼 痛、肿胀。
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外邪 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郁 久从阳化热,热邪与人体气血相 搏而见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发为热痹。
治疗不当,或久服祛风燥湿、散 寒清热之剂,既伤于中,又伤津 耗血,在病理上便形成痰瘀相结 不散,经络痹阻,疼痛不已而成 病疾。
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 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粘着、 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 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 痛。
以湿邪为主者,多为雾露之气、 雨湿之邪,或因脾胃虚损,水湿 内停,内湿外湿相合,伤人之阳 气,或伤营络之血,卫气不通, 阳气不行,邪气流注关节,脉络 失养,绌急而痛。
中医内科学痹病
(优选)中医内科学痹病
【概念】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 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 病的总称。
肢节痹病
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 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 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 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 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 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 证。
【鉴别诊断】
痿病 肢节痹病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
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 相似。
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 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 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 疼痛,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 力,又伴有肌肉关轻孰重进行论治。
以潮湿、高寒之地,或气候变化 之时,罹患者为多。
【医论】
论痹首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对其病因、发病、
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痹病的分类
根据痹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 痹等类型。
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痛痹以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 重为主,着痹以关节重着、疼痛固定为主,热痹以关节红肿 热痛、活动受限为主。
痹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痹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两个方面。正气不足多与年老体弱、久病 体虚、饮食不节等有关,外邪侵袭则与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
出现关节、肌肉或骨骼 疼痛、僵硬、麻木、肿
胀等症状。
体征
关节周围组织增厚、肿 胀,关节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
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 血素O增高,类风湿因
子阳性等。
痹病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脊柱关节病
痹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症状上有相 似之处,但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 为关节滑膜炎症,而痹病则多表现为 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
案例三:骨关节炎的痹病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骨关节炎,注重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缓解关 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详细描述
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中 医认为其病因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外邪侵袭有关。 治疗上,中医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方法,如中药 外敷、艾灸等,以缓解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同时, 中医强调保养筋骨、预防复发,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淡易消化食物对于热痹适宜。
起居调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 境,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影响痹病的康复。
05
痹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痹病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注重整体调理,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中医内科学痹症》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课件

临床表现
痹症的临床表现
描述痹症在人体中的具体表 现和症状。
不同部位的病症特点
分析痹症在不同部位出现时 的特点和影响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中医诊断
1
中医痹证辨证特点
介绍中医诊断中对痹症的特殊辨证方法
病因分析与病情判断
2
和特点。
讲解痹症病因的分析和对病情的判断。
3
鉴别诊断
提供鉴别痹症和其他类似疾病的诊断方 法。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
说明中医治疗痹症的基本原则 和方法。
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
介绍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和它们 在痹症治疗中的应用。
治疗案例分析
分享实际治疗痹症的案例分析, 以便更好地理解治疗效果。
预防与保健
预防痹症的方法
提供避免痹症发生的实用方法和建议。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 课件
本PPT课件介绍了中医内科学中的痹症,包括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中医治疗、预防与保健等内容。
病理生理学基础
1
什么是痹症
详细解释痹症的定义和特点。
2
痹症的病因病机
探讨痹症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3
痹症的发病机制
解析痹症的发病过程和相关机制。
4
痹症的分类及病程
介绍痹症的分类方法和疾病发展过程。
痹症的日常保健方法
介绍痹症患者可以采取的日常保健措施。
结论
痹症的中医诊断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药膳疗法
探讨药膳在痹症治疗中的应用和 效果。
物理疗法
讲解物理疗法在缓解痹症疼痛中 的作用。

中医内科痹病

中医内科痹病
邪气入侵
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是痹病发病的 外在因素。这些邪气可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体, 导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
脏腑经络气血痹阻
正气不足和邪气入侵相互作用,导致脏腑经络气 血痹阻,从而引发痹病。痹阻的部位不同,临床 表现也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痹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等。根据痹阻的部位不同,还可能出现关节肿大、灼热等症状。
食疗方案
根据痹病的不同类型和症状,可选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等功效的食物进行食 疗,如薏苡仁、赤小豆、木瓜、桂枝等。可咨询专业中医师制定个性化的食疗方案。
锻炼康复指导
锻炼方式
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 、八段锦、散步等,以增强体质,改 善关节功能。
康复指导
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关节功 能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 力训练等,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症状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等,治法 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主,可使用白虎 加桂枝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痰瘀痹阻
肝肾两虚
症状为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僵硬等,治 法以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可使用双 合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症状为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乏力等,治法 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可使用独活寄 生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 性
学员们认识到,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 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痹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医内科痹病诊疗技术的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内科痹病的诊疗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如智能化诊疗系统的应用、新型中药制剂的 研发等,将为痹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治疗方法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 治疗手段。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功 能恢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达到舒筋活络、止痛消炎的目的 。
灸法
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对穴位进 行温热刺激,以温经散寒、通络 止痛。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手法
通过手法作用于患处,舒缓肌肉紧张 ,改善关节活动受限。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患处及周围组织,促进血液 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03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强 大抗炎作用的药物,如泼 尼松、地塞米松等。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 关节肿胀和疼痛,从而达 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
主要用于重度痹病患者的 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发性肌炎等。
其他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用于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痹病。
生物制剂
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B细胞 抑制剂等,用于治疗难治性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目录
CONTENTS
• 痹病概述 • 痹病中医治疗 • 痹病西医治疗 • 痹病预防与调护 • 痹病案例分析
01
痹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痹病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的 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平衡与协调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和协调性,减少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有助于减轻痹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七章1.痹病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七章1.痹病
着痹-湿邪-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
3、辨痰瘀
(二)治疗原则
1、共同治法: 祛邪(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静止期:调营卫,养气血,补肝肾
分型施治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痿 证
(三)相关检查
(一)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 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 位与损伤程度。 (二)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 沉降率、C-反应蛋白、粘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 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 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三)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 等检查可提示痹证内舍入心。
一、概述
(一)定义• • 痹证是由于 风 、 寒、湿、热 等外邪侵袭人 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 筋骨、关节发生
酸痛、麻木、重着、屈伸 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1、痹证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 “ 其 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 “饮食居住,为其病本。” 2、《金匮要略》称本症为“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 ,疼痛,乌头汤主之”
结语
一、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 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感受外邪及饮食、外伤为引发 本病的基本因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 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 本病机。 二、痹证日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 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 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 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 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中医世家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 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一、概念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2、痰瘀交结,痹阻经络药物所伤误治,久病三、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年龄、性别无差异,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其病情轻重多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可突发,也可渐渐起病。

2.临床特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是痹病的证候特征。

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或肢节锨红热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则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

五、辨证要点1.把握主症: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行痹-游走不定,恶风寒痛痹-疼痛较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着痹-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不仁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筋脉拘急尪痹-关节僵硬,肿大变形2.辨病邪所胜和病程的久暂风邪胜——行痹湿邪胜——着痹寒邪胜——痛痹热邪胜——热痹突然发病,病程短者——急性风寒湿热痹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尪痹3.辨虚实实——新病,发病较急,正气尚能抗邪,故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久病,病程较长,多有气血不足,故疼痛绵绵,痛势较缓,脉虚无力。

虚中夹实——后期,痰瘀互结,肝肾亏虚。

4.辨痰瘀痹病迁延不愈,痰瘀交结正虚邪恋,叶天士言“久病当思瘀”。

六、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七、分证论治•行痹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见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

舌质红,苔白微厚。

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杏仁——散寒宣肺,达邪外出;葛根——解肌祛邪;赤茯苓——淡渗湿邪;当归——养血活血,舒络柔筋;肉桂——温阳散寒;生姜、大枣——和中调营;甘草——通经络,利关节;调和诸药。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痹症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 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2.劳逸不当、年老久病、禀赋不足
劳逸不当 精气亏损 年老久病 肝肾不足 禀赋不足 气血不足
肢体筋脉失养 气血生化不足
复感外邪,发为痹证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痹证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 红花以通络定痛。
五、辨证论治
1.2 风寒湿痹-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五、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通络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
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 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 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 意化痰祛瘀通络。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痹症
五、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 寒,痹症两大纲” ①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 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 ②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 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 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1.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 风胜----行痹 气候变化 乘虚 气血 寒 入内 不通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痹阻 脉络拘急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配伍特点
(一)辨证依据
分证论治
五、辨证论治
01
02
03
04
05
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②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 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④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 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 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痹病
肢节痹病
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 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 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 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 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 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 证。
中医内科学痹病
以潮湿、高寒之地,或气候变化 之时,罹患者为多。
中医内科学痹病
【医论】
热痹者,肢体关节灼痛,或痛处 焮红,肿胀剧烈,筋脉拘急。 尪痹者,必兼关节剧痛、肿大、 僵硬、变形,屈伸受限。
中医内科学痹病
3.久病气血亏虚者,关节酸沉, 绵绵而痛,麻木尤甚,并见心悸、 四肢乏力等。
4.病发有先病上而后及下或先发 于下而后及上者。
中医内科学痹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l.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2.药物所伤
中医内科学痹病
后世言痹,或从白虎历节,如《金 匮要略》、《济生方》或痹证,如 《儒门事亲》、《景岳全书》、 《金匮翼》、《时方妙用》等;
或痹病如《证治百门》、《医宗金 鉴》、《诸病源候论》、《杂病广 要》等。
中医内科学痹病
《干金要方》、《外台秘要》 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
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干金 要方·诸风》。
中医内科学痹病
【证候特征】
1.气血不通,经络痹阻,所致肢 体关节疼痛,是肢节痹病共有的 证候学特征。
中医内科学痹病
2.不同的分证,有各自的症状学特 点。
行痹者,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者,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
缓。 着痹者,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
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目Fra bibliotek要求】1.了解痹病的定义和范围及研究进展。 2.熟悉肢节痹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转归。 3.掌握肢节痹病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
依据及与痿证、风湿热、骨痹、膝眼风 病、上鱼水、痛风等病鉴别要点。 4.掌握肢节痹病的证治内容。
中医内科学痹病
【概念】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 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 病的总称。
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 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 等有关。
中医内科学痹病
2.临床表现 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
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病的症 状学特征。
中医内科学痹病
或游走不定,恶风寒; 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
灵,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l.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寒借风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
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中医内科学痹病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 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粘着、 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 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 痛。
中医内科学痹病
以湿邪为主者,多为雾露之气、 雨湿之邪,或因脾胃虚损,水湿 内停,内湿外湿相合,伤人之阳 气,或伤营络之血,卫气不通, 阳气不行,邪气流注关节,脉络 失养,绌急而痛。
寒清热之剂,既伤于中,又伤津 耗血,在病理上便形成痰瘀相结 不散,经络痹阻,疼痛不已而成 病疾。
中医内科学痹病
更有误治或久治不愈,致使血虚 津亏,内风遂起,或久病入络, 瘀血痰浊,阻痹经络,亦成痛痹、 虚痹顽疾。
中医内科学痹病
二、病机 1.发病: 本病的发生,系由机体正气不足,
外卫不固,或先天禀赋不足,复 因久住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 水,热毒浸淫。
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 相似。
中医内科学痹病
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 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 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 疼痛,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 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 为痿痹并病,可按其病因病机特 点,辨其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中医内科学痹病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 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 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 痹病的诊治内容。
中医内科学痹病
《医宗必读》 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
散寒治疗。 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
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中医内科学痹病
【范围】
西医学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骨性关节炎等。
中医内科学痹病
其他 如风湿热、膝眼风、痛风等病证,
虽亦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 部位、性质及伴发症状,有各自 的证候学特点,临床辨证论治时 要注意鉴别。
中医内科学痹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把握主症 这是诊断本病与辨别证候的根本
论痹首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对其病因、发病、
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中医内科学痹病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 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 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
中医内科学痹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历节” 即本病,并创桂枝芍药 知母汤和乌头汤治之。
中医内科学痹病
风、寒、湿、热之邪得以内侵于 肌肉、筋骨、关节之间,致使邪 气留恋,或壅滞于经,或郁塞于 络,气血凝滞,脉络痹阻而成。
中医内科学痹病
2.病机: 正气不足和风寒湿邪乘虚伤人是
致病的内外因素。 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
是肢节痹病的病机所在。
中医内科学痹病
【诊 断】
1.发病特点 本病不分年龄、性 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 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焮红灼热, 筋脉拘急。
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 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者。
中医内科学痹病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
紧、沉弦、沉缓、涩。
中医内科学痹病
4.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
病诊断。
中医内科学痹病
【鉴别诊断】
痿病 肢节痹病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于上者则颈项、胸背及上肢疼 痛,沉着或肿胀;
中于下者则足、趾、膝等关节疼 痛、肿胀。
中医内科学痹病
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外邪 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郁 久从阳化热,热邪与人体气血相 搏而见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发为热痹。
中医内科学痹病
2.药物所伤 治疗不当,或久服祛风燥湿、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