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合集下载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的三种之境界,原文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大路都通向何方?王国维对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引用时用词稍不同)。

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事业成败、仕途升迁等等。

王国维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合的。

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事业也罢,仕途也罢,所有成功的者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瑰宝,以其独到的“境界”理论而著称。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诗词艺术的内在规律,也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阐释,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概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理论,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之境与心灵之境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艺术作品的境界是通过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将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精神空间。

这一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等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境界”理论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之源和情感寄托。

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艺术家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抒发,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二)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境界”理论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这种交融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也体现在读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心灵的沟通中。

(三)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鼓励艺术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艺术家应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一)提升文化自信“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精华,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境界”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境界”理论进行阐释,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的提出“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通过分析诗歌、词等文学作品,探讨了境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境界为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观点。

境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世界,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高度。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1. 道家思想的体现“境界”理论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自然、无为。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追求自然流露的情感和意境,而非刻意雕琢。

这种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 儒家思想的渗透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种以情感和道德为纽带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渗透。

3. 禅宗思想的融合禅宗思想强调心性、悟性,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描绘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种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追求,正是禅宗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传统文化精神。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道德、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在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重要地位,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论“境界”理论作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论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文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王国维三境界

王国维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眼中的读书三境界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简述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王国维少年时代心悦《汉书》等历史著作,不喜举子业和《十三经注疏》,但十八岁之前所接受的仍是传统的旧式教育。

甲午战争后,使他“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自序》)。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会书记校。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次年因病辍学回国,读康德哲学而爱之,又转研叔本华哲学。

后觉得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自序》),便从哲学转向文学、史学、考古学和金石、音韵学方面。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9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

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

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

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意境真情实感思想内涵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

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

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引言: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批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对“境界”一词的阐释。

本文将围绕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展开讨论,并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

一、“境界”的定义与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一种内外结合的表达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达到了最佳程度,即为“境界”。

这个境界既包括个体内部的修养和素养,也与外部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和内涵。

他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大抵佳作不能在力竞,只在境界”来强调这一点。

二、境界的文化解读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境”的理解和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与王国维对“境界”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境界被视作一种修行的结果。

通过修炼和修养,个体能够达到一种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境界。

这种追求境界的修行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种境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王国维把“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联系在一起,认为“境界”主要是通过修养来达到的,而修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雅”。

在中国文化中,“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高度的人文素养。

在王国维看来,只有通过修养,个体才能达到高雅的境界。

三、“境界”的当代价值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虽然曾经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其当代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

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

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境界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为清代学者王国维所提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由此看出,王国维所谓“境界”是品鉴词的高低优劣的最高水准。

那么,何谓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文学作品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以及为抒发这种真挚的情感而对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绘,即要求做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达到了这一步方可谓之有境界。

“境界”问题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

在他以前就多次有人加以论述,只是所用的名称不同。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兴趣”,清代王渔洋称之为“神韵”,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内涵却基本一致,即都是指诗词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既包含着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景物,又包含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王国维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境界说”,并详加论述。

关于境界说的美学特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具体说明: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

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甲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

惟其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

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概括说明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是“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继承和融会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渔洋等人的理论,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创造了境界说,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向现代转换,这是他对中国文学批评的一大贡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一、引言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中“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探究其中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等文化价值观。

二、境界的内涵与特点“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通过对词的赏析和批评,对“境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首先,境界体现了王国维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境界,而不是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

他说:“境界高了、对于清贫又岂在意哉?岂可以清贫为贵哉?岂云清贫无知?内境丰富、外境贫乏、岂亦不可哉?”这一观点表明了王国维对内心境界的重视,他主张通过修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自己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次,境界也体现了王国维对审美的追求。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形式的美感,更要追求内在的境界美。

他说:“能知情趣境界,则艺业入巨矣。

无情趣之境界,则连篇累牍,不复可数。

”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内心境界的修炼,才能产生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1. 宇宙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境界与自然的景象和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经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境界,这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好山水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

同时,王国维关注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认为境界的升华需要自我超越和与自然的融合,在品味诗词中体验宇宙的壮丽和意义。

2. 人生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中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关注。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财富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三境界”这一概念,意指词人在创作词作时所表现出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这三个境界分别是“初学未精”、“已有成就”和“已臻化境”。

首先是“初学未精”境界。

这个境界是指词人在学习词作的初期阶段,尚未完全掌握词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在这个阶段,词人的作品往往还不够纯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王国维认为,这个阶段的作品虽然有些缺陷,但也有一种天真和纯粹的美感,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

接下来是“已有成就”境界。

词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掌握了词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较为优秀的词作。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更加完善和精致,展现出词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水平。

这个境界下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最后是“已臻化境”境界。

这个境界是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最高境界,词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超越了技巧和形式的局限,达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

词人的作品在这个阶段不仅具有技巧和形式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启迪和震撼。

这个境界下的作品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之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从王国维对“三境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词作的发展过程和境界的逐渐提升。

从初学未精到已有成就,再到已臻化境,词人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词人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追求形式和技巧的完美,同时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三境界”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

虽然《人间词话》主要讨论了词作,但“三境界”的概念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也会经历从初学未精到已有成就再到已臻化境的过程。

刚开始学习绘画时,艺术家可能只能勉强描绘出形象,但随着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更加精美和生动的作品。

当艺术家达到“已臻化境”的境界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完美,更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境界说”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王国维“境界说”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王国维“境界说”的具体内容及
意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这三个境界需要依次去经历,即先经历迷茫,再心怀无畏,最后执着前行。

那么,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终能豁然开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为第一境,“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王国维借时序的交替,景物的变化来感叹世事的变幻无常,也意在说明做学问和成大事业初期的迷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为第二境,伊人”也可以指自己心中的志向或是理想,两者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东西。

借此说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理想而默默奋斗,不辞劳苦。

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

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为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王国维巧妙地运用了该词的意境,表明人只要朝着明确的方向去努力,就会有出乎意外的收获。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阅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真是“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在王国维笔下,美成了人生的一片净土,纯洁而又纯洁。

意境说更是源远流长,其文字里透露出的意境美也成了后人为文著作的最高标准。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

那么,到底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的解释是“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不仅得到了王国维的赞赏,也获得了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

然而,王国维在其著作中使用了“境界”和“意境”两个术语,这两者是否表示同一概念呢?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意境”与“境界”的区别,“意境”与“境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王国维在选用“境界”一词的确费过一番心思,颇具深意。

将“境界”作为艺术批评的一种固定观点,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并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加以提倡,当自王国维始。

而王国维将“境界”与“意境”相提并论,我想是有道理的,在他笔下,“境界”是“意境”更高层次的融合。

中国古典美学在探寻美的本质的时候,素有“文质”、“形神”、“性灵”、“神韵”之说,而王国维唯独标榜“境界”,原因在于“境界”自产生之日起,全赖与人的感受作用,境界存在于人感受之所及。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还认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有无与深浅而已。

”《人间词话》中有云:“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那又以何谓之有境界?王有云:“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实则如其口出是也。

”王国维所指的境界,也就是现在语文学习中所指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等,一切景语皆情语。

平常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散文还是诗歌,都注重景与情的关系,讲求意境美,这也许是受王国维的影响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中国早期词学是在无尽的困惑中发展起来的。

敦煌曲子隋唐市井流行,不受重视。

《花间集》约940年由后蜀赵崇祚辑成“诗客曲子词”,由歌妓、酒女歌唱,多写妙龄女子。

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鐶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

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鶈鷘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箫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的美学价值,诗言志或言情都是显性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缪钺(1904—1995)先生诗“少年伫兴观书卷,如向深山踽踽行。

触眼峰峦乱稠迭,回头径路渐分明”,中国词学也是在困惑中踽踽走来。

僧人释惠红的《冷斋夜话》云:“法云秀关西,铁面严冷,能以理折人。

鲁直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

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

鲁直笑曰:“空中语儿,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堕恶道。

”士阶层,士文化,其诗亦言情,但其旨归‘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士人亦有情词,配合燕乐演唱,不过每每糟到人质疑和规劝。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的代表性著作,为传统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对于后来研究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不仅大量的出现了“境界”也出现了“境”。

王国维最初用到“境界”是在《红楼梦评论》这篇论文中。

“境界”在王国维那里,已不再是散见于零碎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或概念,而是一个有系统美学观点的文艺学说了。

王国维三境界说

王国维三境界说

王国维“三境界”说再探近代重要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及的“三境界”说为历代学者传颂、援引。

《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在此将“三境界”对象定义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过的创业之路、治学之路,这就把《文学小言》中所提及的“文学亦然。

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 ,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中之“文学”与“大事业大学问”相提并论,将文学纳入大事业大学问之中。

至《人间词话选》“成就一切事 ,罔不历三种境界”之中,王国维又将原本针对大事业大学问专论的“三种境界”一下拓展到“成就一切事”,则又赋予“三种境界”以更广阔的人文精神内涵了。

所以“三境界”说别饶深意 ,为后世学者广为借鉴。

在此所引用的三首词,原意都不尽如此,均写男女情事。

晏殊《鹊踏枝》情中有怨,柳永《蝶恋花》怨中有 ,辛弃疾《青玉案》遂得所愿,其结局固自不同。

王国维在情事外表之下,赋予深刻内涵,即人生之“三境界”。

在第一境界中,王国维取其意象,发以联想,来说明成就一切事业的探索阶段,我们可将理解为人生之青少年阶段。

这一阶段是求学与立志的境界:默默无闻,寻觅探索,对理想和前途充满着向往和憧憬,只因年少无知,风紧叶落,孤独寂寥,茫然无措,迷惘苦闷,这复杂心绪是初涉入世青少年所特有的胸襟和忧虑。

雄心大志与壮志未酬矛盾交织,登高临远却茫然天际,可谓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恰似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

主人公维特对绿蒂的爱恋恰似歌德对夏洛特。

布夫和马克西米利安娜。

冯。

拉。

罗歇的爱恋,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摘要:“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

受到了前辈境层理论的启发,王国维的“境界”说又在前辈境层理论上有所发展。

王国维将“境界”作为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分析诗词的演变,评价诗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

因此,“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境界;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先为我们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别,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所谓“造境”是指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用想象、夸张、虚构的手法创作境界,表达作者的感情;所谓“写境”则是则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客观地描述世事、人生。

但是两者又不能截然画分,因为作者的灵感来源及题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与人生,只不过所偏重的地方与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无论诗人虚构想象之境是多么荒诞,它的构思一定遵循自然之法则;而当诗人观察描写自然景物、人生百态时,也必然对现实之物以自己的主观取舍,进行筛选、提炼、改造,因而所写之境,也必根据心中的理想而来。

以下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为例来说明:在《玉楼春》这首词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幅春景图,在这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有随波荡漾的轻舟,有翠绿的烟柳,有竞相开放的杏花……。

王国维特别指出“闹”字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闹”字,是如此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生命的跃动,它使原来静止的画面活了过来,使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作品的境界由此全出。

《天仙子》写的也是春景。

与前一首不同的是,它写的是暮春,而且着重刻画夜景:大好春光转眼即将过去,黑夜来临,一切喧闹都归于寂静。

鸟儿不再活泼地飞来飞去,它们要睡了,人也隐没在深深的帘幕后面。

黑暗中一切生物仿佛都停止了活动,只有天上的月亮偶尔穿过云层,花朵也轻轻摇曳自己的影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了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之一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自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了世人心中,为了高远的理想,越挫越勇,成就大事业的名言佳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当然,他的三种境界说都是出自宋代的三位大词人之手。

那就让我们来走近看一看。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大概是诗人在担任京兆尹时所写。

老实、坦诚的晏殊14岁就被宋真宗赏识,赐同进士身份。

没有经过一级一级的考试,直接跳级考试进了进士,一直到了宋仁宗时代,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然而,一个谨慎、有智慧的人还是被贬谪了三次,也能看出北宋当时的政治环境。

从字面上看,词人所写的是离恨之苦,男女情,但是通过词人的经历,实意却表达君臣家国之感。

如今也是人们在困境时,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一种去追寻目标的茫然的感觉。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样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作为名人的柳三变,考进士失利后,因为一句牢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宋仁宗直接除名。

后改名为柳永,直到快50岁了才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的柳永,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辗转很多地方,同样是地方官员,变来变去,没有得到升迁,所以他的词中常有“游宦”之类的字眼。

所以在大宋词坛中,才性高妙,声名远播,然而因为放荡不羁的个性,他在仕途之路上始终举步维艰,在经历挫折和打击之后,柳永的心凉到了极点。

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柳永真是做了许多的努力,甚至为了自己的仕途,要接受晏殊当面的羞辱,所以他的这首词从内在含义中表达出了他为了仕途倍受煎熬和羞辱的过程,甚至身影憔悴。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作者:叶水涛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年第08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现今谈词学免不了要谈到王国维,谈到《人间词话》。

王国维及他的《人间词话》,名气很大,有点文史常识和文学修养的,侃大山常常会提及。

说到王国维,少不了说他是教授的教授,是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齐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王国维论词,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他的三种“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今天一些做学问的人,常常会提及这几句词,以此自勉,也以此教导后之来者。

做学问而不知道这三种境界,则属孤陋寡闻无疑。

香港有位才子叫董桥,有段时间在内地颇有名声。

“读点董桥”,甚至成为文化人圈子里的流行语。

董桥也提出治学的三境界,他说:“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頒,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为第一重境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此为第二重境界;“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此为第三重境界。

这三句都出自毛泽东所写的词。

董桥的治学三境界的新论,似乎没有引起什么大的反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董桥的确很有些学问,散文独具一格,但似乎也没有到非读不可的程度。

新创治学三境界说,比肩王国维,调侃一下当然可以,但就学术水准而言,当然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今天我们常把王国维论“境界”的表述抽离出来,不仅仅用于象征治学的境界,而且看作是理想追求与完美人格的隐喻。

三句话构成既相互呼应,又层次分明的完整意境,有美感,有张力,极富象征意义,也有充分的可阐释性。

从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词作中摘句来形容三种“境界”,这当然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学识,非王国维他人断难做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摘要:“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

受到了前辈境层理论的启发,王国维的“境界”说又在前辈境层理论上有所发展。

王国维将“境界”作为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分析诗词的演变,评价诗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

因此,“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境界;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先为我们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别,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所谓“造境”是指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用想象、夸张、虚构的手法创作境界,表达作者的感情;所谓“写境”则是则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客观地描述世事、人生。

但是两者又不能截然画分,因为作者的灵感来源及题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与人生,只不过所偏重的地方与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无论诗人虚构想象之境是多么荒诞,它的构思一定遵循自然之法则;而当诗人观察描写自然景物、人生百态时,也必然对现实之物以自己的主观取舍,进行筛选、提炼、改造,因而所写之境,也必根据心中的理想而来。

以下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为例来说明:
在《玉楼春》这首词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幅春景图,在这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有随波荡漾的轻舟,有翠绿的烟柳,有竞相开放的杏花……。

王国维特别指出“闹”字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闹”字,是如此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生命的跃动,它使原来静止的画面活了过来,使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作品的境界由此全出。

《天仙子》写的也是春景。

与前一首不同的是,它写的是暮春,而且着重刻画夜景:大好春光转眼即将过去,黑夜来临,一切喧闹都归于寂静。

鸟儿不再活泼地飞来飞去,它们要睡了,人也隐没在深深的帘幕后面。

黑暗中一切生物仿佛都停止了活动,只有天上的月亮偶尔穿过云层,花朵也轻轻摇曳自己的影子……。

张先使用一个“弄”字来描写顾影自怜即将凋谢的花,赋予它一种不甘自弃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意味,此一“弄”字亦使境界全出矣。

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当人们感受到“我”的意念,所以与外物有某种对立的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与外物无利害的关系,审美时心如止水,全部沉浸在外物之中,达到了物我融合的境界。

王国维所说的“有我”、“无我”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一对子范畴的建立,根柢仍在叔本华的哲学美学体系之中。

叔本华认为,人类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一样,都为意志所控制,一切行为和动机都由意志所决定和支配。

意志在人身
上体现为许许多多的欲望,一个欲望刚刚满足,另一个欲望又产生了,而欲望十之八九是得不到满足的,所以人们总是不断处在追求欲望的纠结烦恼之中,整个人生便是这样充满了痛苦。

经由此种观念,我们便可体会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其实是指当人存有“我”的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的境界。

王国维把饱受“欲”、“生活”折磨的人称为“欲之我”。

而“无我之境”则是指个人抛去自我的意志,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

只有少数人能摆脱欲望的束缚,不再将外物视为与自己对立冲突,而是从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美,于是从痛苦的人变成快乐的人,即“知之我”。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相对立,外界的景物对“我”有某种利害关系的境界,所以是“有我之境”的词句。

至于“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可视为“我”与“外物”并非对立,外界之景物对“我”并无利害关系时的境界。

在“有我之境”中,既然物与“我”是对立的关系,所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在“无我之境”中,则我与物已无利害相对的关系,而与万物合而为一,所以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有我之境”中,诗人尽情挥洒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他观照外物时,无形之中就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外物身上,所以在他的诗中,一切外物便附有他自己的感情色彩。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诗人含泪问落花,仿佛落花真的可以回答他的问题。

然而落花无言,只是纷纷飘落,诗人眼中的落花,如此鲜明地带有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以至于我们也分不清,究竟是他为落花而伤心,还是花为他的伤心而零落。

于“无我之境”中,诗人以一种纯粹的眼光去观赏客观景物,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例如,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句,“澹澹”、“悠悠”二词,早已透露这首诗后面欲描述的“物态本闲暇”的一份“闲暇”的感受。

另外王国维所谓的“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并不认为“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本来王国维对于“有我” 、“无我”二种境界,就没有高低之分,只要看他对于那些属于“有我”的作品及作者,如对小说《红楼梦》,词人中之李后主的喜爱,都可以证明。

其实这种说法也源自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氏之哲学认为世人莫不受意志的驱使支配而为意志之奴隶,他的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摆脱意志,追求无欲。

以此论之,大部份文学作品不外乎意志、欲望的表现,因而经常与物对立,成为“有我”之境界。

然而能超然于意志的驱使而表现“无我”之境的作者,就叔氏之哲学言之,必然算是能自树立的豪杰之士。

这种说法仅仅是就叔氏哲学的立足点而言,与文学评价的高低并无必然关系。

探寻“境界”说,我们可发现:无论是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是从人的主体的一方面来立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审美、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作品必须真实贴近地表现自我情感,要以真心实意来写真感情、真景物。

总而言之,王国维标举“境界”一词,为我国传统文学批评树立了一座新里程碑,也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创了新局面,使《人间词话》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的桥梁,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2]高乃毅.王国维的“境界”.《文学评论》,2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