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汉 语 复 习 提 纲二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
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
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
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
复习办法: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
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
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
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一、说明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所要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文言文的学习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
(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基础和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要研究中国的历史,继承祖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便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这门课正是基于承传古代优秀文化和传统这一目的而开设的。
(二)教学目的“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及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难度适中的没有经过今人标点和注释的古代典籍(如《战国策》、《论语》、《孟子》、《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
能够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分析中学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帮助中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诗文。
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员来说,这门课对他们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应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标,要背诵20~30篇古文,熟读60~80篇古文,标点翻译8~10篇古文,掌握约1000个常用词的古义,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练习,了解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学会古诗、词、文的写作规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1.“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选阅读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两部分所占的课时为4:6。
古代文学4-2 两汉诗歌散文 复习总结
5
述行赋
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
刘歆 《逐初赋》 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开山之作 经三晋旧地,借晋平公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之古,讽西汉哀帝朝时期社会衰落之今。 衰世之作,叹治乱。 班彪 《北征赋》 经周秦旧地,正逢乱世:西汉灭亡,新王朝尚未建立。 把自身的坎坷和百姓的疾苦联系在一起 乱世之作,叹兴亡。 班昭 《东征赋》 承平之世,游历成周故地,,从孔子、子路等前代圣贤的联想中,感受人之不朽,表达“身既没而名 存”这样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 蔡邕 《述行赋》 桓帝时期,五位宦官封侯,蔡邕在不情愿之下被征调去京。 从陈留到偃师,经先朝故地,情绪波动越来越强,期限联想到一些君臣之间的危机,但不严重,到 达偃师之后,想到太康失政、东周王朝的危机等等,作者情绪变得沉痛激愤。 主要着眼点在国家和人民,而不是自己的际遇 衰世之作,叹治乱。
6
汉 散文
两汉政论文的特点: 1、和政治紧密联系,但不是阿谀、顺从,而是批评和指导。 2、文章发自肺腑,感情真挚,艺术表现有气势、有力量。(理直气壮、仗义执言) 3、形式华美,词藻漂亮。排比、对偶、夸张、音节铿锵有力。
西汉
历史散文:
司马迁 《史记》 (《太史公记》《太史公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传主也有例外:孔子没有侯爵、陈胜自立为王而都被列入世家、项羽没有天子称号而列入本纪。原 因有:历史贡献大、正义、作者本人与之惺惺相惜。
贾谊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 1、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情感落差。如《过秦论》
秦兴盛时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 秦三世而亡
陈胜起义军的平庸
六国诸侯军队的强大
2、是凸现气势:文字信息量大、以情感相驱动。 3、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
古诗复习提纲
古诗复习提纲一、描写友情送别的古诗:1、题目:⑴《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2)《山中送别》(唐—王维)⑶《别董大》(唐—高适)⑷《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⑸《赠汪伦》(唐—李白)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⑺《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2、诗句: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⑵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⑷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古诗:1、题目:⑴《出塞》(唐—王昌龄)、⑵《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唐—王翰)、⑶《塞下曲》(唐—卢纶)、⑷《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唐—王昌龄)、⑸《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唐—王之涣)、⑹《使至塞上》(唐—王维)、⑺《前出塞》(唐—杜甫)、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2、诗句: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爱国的诗词:1、题目:⑴《出塞》(唐—王昌龄)、⑵《示儿》(南宋—陆游)、⑶《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⑷《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⑺《过零丁洋》(宋—文天祥)⑻《狱中题壁》(清—谭嗣同)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⑽《己亥杂诗》(清—龚自珍)2、词句: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⑶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古代汉语大纲
古代汉语大纲绪论识记:文言、白话;第一单元文选:《郑伯克段於鄢》识记:1、《左传》的作者、性质以及历代注解情况;理解:1、常用词:寤、亟、岩、佗、城、国、厌、图、毙、鄙、贰、厚、暱、完、启、封、羹、阙、施、锡;2、句式及其他:惊姜氏、佗邑唯命、参国之一、何厌之有、为之所、生民心、夫人将启之、公赐之食、何谓、何患、隧而相见、是之谓;《齐桓公伐楚》理解:1、常用词:处、风、虞、涉、履、共、徵、次、如、徼、社、稷、绥、池;2、句式及其他: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寡人是徵、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宫之奇谏假道》理解:1、常用词:假、辅、车、享、冯;2、句式及其他:虞虢之谓、将虢是灭、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惟德是辅、《烛之武退秦师》理解:军、东道主、行李、微、去;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焉用亡郑以陪邻、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灵公不君》理解:1、常用词:孰、靡、鲜、骤、贼、趋、搏、田、舍、饿、病、宦、竟、反、诒、书法;2、句式及其他:莫之继、晋侯饮赵盾酒、提弥明死之、为之箪食与肉、我之谓、书法不隐;《齐晋鞍之战》理解:1、常用词:陈、介、殷、险、殿、集、擐、即、援、败绩、越、奉、属当、摄、任、劝;2、句式及其他: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於矢、师之耳目,在吾旗鼓、三周华不住、从左右皆肘之、故不能推车而及、有一於此,将为戮乎、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识记:1、字典辞书的三种编排方式;2、《康熙字典》的主编、部首、收字、体例、失误;3、《说文解字》的作者、部首、收字、性质、体例、性质;《说文》四大家的名称及代表著作;4、《经传释词》的作者、编排方式;5、《词诠》的作者、编排方式;6、《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性质;7、《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的部首;理解:1、《辞源》、《辞海》的差异;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特点。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理解:该、抢、找、劝、给、再的古今差异;掌握:能从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角度辨析词义的古今演变情况。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教学大纲+常考知识点(王力版)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绪论部分1. *△什么是古代汉语?2.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3.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二)*文字部分1. *△六书与三书2. *”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3. *△六书的假借与非六书的通假4. *△古今字5. 异体字6. *繁简字(三)△音韵部分1. 《诗经》的用韵2. *△中古汉语的声母──三十六字母3. *△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4. *古音通假的条件(四)*词汇部分1. *△古今词义的变化2. *△单音词、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偏义复词等)3.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 同义词及其辨析(五)语法部分1. 古代汉语的词类2. *△词类活用3. *△句子成分的次序4. 句子成分的省略5. 双宾语6. △非支式7. 被动式8. *判断句的发展9. *△虚词的解释方法10. 习惯说法与凝固结构(六)*诗律部分1. 诗体的分类2.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七)古书注解部分1. 古书注解的产生和发展2. *△古书注解的类型3. 古书注解的内容4. *△古注中的一套术语5. *正确地利用古注(八)*△文选部分1. 精析周代、秦代、汉代的源头作品一百篇(章)(主要选自《论语》、《礼记》、《孟子》、《左传》、《战国策》、《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
)2. 精析汉末至宋代的各体诗歌二十首(九)古书句读部分1. 古书句读的基础知识2. *白文标点的操作要点(十)古文今译部分1. *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2. 古文今译歌诀(十一)工具书使用部分1. *△工具书最通行的排检法2. *最常用的字典辞书3. 使用字典辞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十二)古代文化常识部分1. *避讳2. *委婉语和礼貌式3. *古文的文体4. 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谥号5. 古代职官名6. 其他(十三)小论文写作解决的办法:以文选为中心,以词汇为重点,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比研究的方法,精读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透视各种重要的古汉语现象,解析数百个常用词,理清其本义与众多引申义间的脉络,系统了解古书用字、文言词法和句法特点以及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古 代 汉 语 复 习 提 纲二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二第二单元文选知识要点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1、使人属孟尝君。
2、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3、以何市而反?4、券徧合,起。
5、孟尝君不说。
6、无纤介之祸。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
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1、贫乏不能自存。
2、食以草具。
3、比门下之客。
4、揭其剑,过其友。
5、冯公有亲乎?6、给其事用。
7、约车治装。
8、以何市而反?9、趋而之薛。
10、悉来合券。
11、矫命以责赐诸民。
12、孟尝君就国于薛。
13、孟尝君顾谓冯谖14、千金,重币也。
15、被于宗庙之祟。
16、三窟已就。
三、语法(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此谁也?②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④千金,重币也。
⑤百乘,显使也。
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双宾语句①为之驾。
②给其食用。
3、宾语前置句(应找出前置宾语,并说明为什么前置)①客何好?②客何能?③以何市而反?4、被动句文倦于事,愦于忧。
(二)注意句中活用的词语(要说清本来是什么词,怎么活用的)①冯谖客孟尝君。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③食之,比门下之客。
④孟尝君客我。
⑤孟尝君怪之。
⑥先生不羞。
⑦孟尝君怪其疾也。
⑧衣冠而见之。
⑨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1、争之急,辨之疾。
2、诸侯辟舍。
3、纳筦键。
4、假涂于邹。
5、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6、主人必将倍殡柩。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
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1、间入邯郸。
2、因平原君谓赵王曰3、鲁仲连适游赵。
4、会秦围赵。
5、诸侯莫朝。
6、卒为天下笑。
7、鬼侯有子而好。
8、纣以为恶。
9、齐闵王将之鲁。
10、执策而从。
11、摄衽抱几。
12、引而去。
三、语法(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美学》提纲绪论重点了解美学的定义,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中西美学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一、人类审美发展史。
人类在远古时代即已具有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的良诸、河姆渡文化(浙江)和汶山文化(山东)等考古发现,即说明史前时代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有了审美的表现。
从世界范围看,1879年在西班牙发现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后,人们普遍认为:比较成熟的艺术在三万前的冰河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人类从欣赏具体美的事物到形成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其重要标志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美”这一词。
二、中西美学发展史概要1.中国。
在古代《国语》中即已记载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看法。
中国古代第一个对美与善作出区别的是孔子(评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评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继孔子之后,孟子对共同美问题作了精辟的阐发:“口之于未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
此外,老子的美丑相依相生的观点等,也对后来的美学史产生了组要影响。
2.西方。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根据“数的原理”来分析美,认为美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
但更为重要的是柏拉图对“美是什么”与“什么是美的”这两者的辨析。
柏拉图强调美学应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1750年,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美学的独立。
从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逐渐获得了学术界的公认。
三、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由此可见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一是美的本质与特征,二是美感的本质和特征,三是美的创造的规律和类型。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黑格尔增区分美学研究的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其后费希纳归纳为“自上而下的美学”与“自下而上的美学”,称前者为“哲学的美学”,后者为“科学的美学”。
比较而言,19世纪以前,美学研究大多倾向于“哲学的美学”,而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则转向“科学的美学”。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第一章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
一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上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
广义得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得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得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得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古代汉语时间的限定。
(注:传统观点和教材观点不一样,以传统观点为准:五四以后是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是过渡阶段,称为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之前则为古代汉语。
)3.汉字起源的三大传说。
:仓颉造字说、结绳说、八卦说4.汉字产生的两种途径。
:记号和图画5.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是什么?:隶书6.甲骨文出土地点?发现时间?最早辨认人是谁?:1899; 王懿荣 ;河南安阳小屯村"7.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成体系的最古老文字。
8.字体演变示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9.六国古文: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秦以外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即战国古文。
10.大篆的文字资料: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11.小篆的文字资料主要保存在哪儿?(小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
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
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秦代的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12.最早的汉字字典是什么?:《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著13.小篆的产生、特点。
小篆是汉字的第一次规范化字体。
古代汉语专升本汉语言文学复习资料1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及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及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文学第二卷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1、秦文学值得后人称道的有两部作品:《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
《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的代表作,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篇上书。
颇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这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文。
前人曾追认它“是骈体初祖”(李兆洛《骈体文钞》)。
2、西汉政论文代表作家是贾谊、晁错。
贾谊代表作:《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家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体现了“疾虚妄”的创作宗旨。
与王充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的是王符和仲长统。
3、西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进行《史记》的创作。
东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班固的《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武传》。
4、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如贾谊《鵩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代散体大赋是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的,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
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四大家代表作)。
张衡既是散体大赋代表作家,也是东汉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归田赋》,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5、汉代诗歌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歌,民歌以汉乐府诗最重要,文人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是《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汉乐府诗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2)
古代文学(二)复习一、填空:1、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2、《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3、诗到了汉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4、《乐府诗集》是由郭茂倩所编。
5、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
6、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属于汉赋中的抒情小赋类型。
7、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陈政事疏。
8、“疾虚妄”是王充名作《论衡》的基本精神。
9、《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
10、汉大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11、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2、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13、曹丕。
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14、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
15、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
16、西晋文学家为“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陆机和左思。
17、“华亭鹤唳”的典故谁关于陆机的。
18、南朝出现的诗体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9、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20、左思的《咏史诗》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21、“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观点。
22、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讫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23、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82首,后者著名的赠诗赠秀才入军18首。
25、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26、骈文文体的要求是调声、敷藻、裁对、隶事。
27、北山移文(孔稚圭)是嘲讽“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中外历史纲要》2秦汉复习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秦汉复习提纲编辑张书林说明:本提纲材料来源于《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根据后面的历史,有所拓展。
目录:一、秦朝。
二、西汉。
三、东汉。
四、秦汉文化。
一、秦朝。
前221年嬴政统一,都咸阳,前207年亡。
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它建立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
⒈统一。
①条件。
1】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各民族联系加强,奠定统一物质基础。
2】政治,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出现统一趋势;民族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为统一提供制度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国力跃居诸侯之首,提供了统一可能性。
3】文化,战国后期出现文化融合统一趋势,民心渴望统一;法家、儒家提出了统一设想,为统一提供了政治理论。
4】嬴政雄才大略,吸引人才,远交近攻,战略正确。
②过程。
1】前230-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
2】前218年征服岭南越族。
3】统一西南。
4】前214年-前213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河套地区。
在原有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③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局面,开创了统一新局面。
2】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朝,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3】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为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⒉政治。
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形成。
①皇帝制。
1】创制:因“三皇五帝”而创造出“皇帝”一词。
2】含义:人们对祖先神明称“皇”。
“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嬴政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3】内容: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传之无穷”。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他废除谥法,不准臣子评价自己。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AncientChinese课程编码:(一)05012007k(二)050120072.(三)050120045总学时:144实验学时:0学分:9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本课程是四年制普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
2.是要培养学生由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强的研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历史比较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使学生熟悉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学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部分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了解什么是古代汉语。
1-2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3了解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重点:古代汉语主要特点。
难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第2章:文字部分授课学时:10基本要求:2-1了解“六书”。
2-2掌握“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2-3了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重点:六书。
难点:“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第3章:词汇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3-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3-2了解单音词、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偏义复词等)。
3-3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难点:联绵字、偏义复词。
第4章:音韵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4-1了解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4-2了解中古汉语的声母一三十六字母。
4-3了解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重点:三十六字母难点: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第5章:语法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5-1了解古代汉语的词类及词类活用。
5-2了解古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与句子成分的省略。
5-3了解双宾语及被动式。
5-4掌握虚词的解释方法及一些习惯说法与凝固结构。
重点:词类活用难点:双宾语及被动式第6章:古代文化常识部分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6-1了解避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二
第二单元文选知识要点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使人属孟尝君。
2、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3、以何市而反?
4、券徧合,起。
5、孟尝君不说。
6、无纤介之祸。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
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贫乏不能自存。
2、食以草具。
3、比门下之客。
4、揭其剑,过其友。
5、冯公有亲乎?
6、给其事用。
7、约车治装。
8、以何市而反?
9、趋而之薛。
10、悉来合券。
11、矫命以责赐诸民。
12、孟尝君就国于薛。
13、孟尝君顾谓冯谖
14、千金,重币也。
15、被于宗庙之祟。
16、三窟已就。
三、语法
(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谁也?
②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④千金,重币也。
⑤百乘,显使也。
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双宾语句
①为之驾。
②给其食用。
3、宾语前置句(应找出前置宾语,并说明为什么前置)
①客何好?
②客何能?
③以何市而反?
4、被动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
(二)注意句中活用的词语(要说清本来是什么词,怎么活用的)
①冯谖客孟尝君。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③食之,比门下之客。
④孟尝君客我。
⑤孟尝君怪之。
⑥先生不羞。
⑦孟尝君怪其疾也。
⑧衣冠而见之。
⑨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争之急,辨之疾。
2、诸侯辟舍。
3、纳筦键。
4、假涂于邹。
5、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6、主人必将倍殡柩。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
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间入邯郸。
2、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3、鲁仲连适游赵。
4、会秦围赵。
5、诸侯莫朝。
6、卒为天下笑。
7、鬼侯有子而好。
8、纣以为恶。
9、齐闵王将之鲁。
10、执策而从。
11、摄衽抱几。
12、引而去。
三、语法
(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衍人臣也。
②(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③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④吾乃梁人也。
⑤而母,婢也。
⑥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⑦彼吾君者,天子也。
⑧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
⑧是商贾之人也。
2、被动句
①卒为天下笑。
②将为戮乎?
3、双宾语句
为之民。
4、主谓倒置句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5、特殊句
鲁仲连辞让者三。
6、宾语前置句
①梁客辛垣衍安在?
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③曷为与人俱称帝王……
④子将何以待吾君?
⑤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二)注意句中活用的词语(要说清本来是什么词,怎么活用的)
①方今唯秦雄天下。
②辛垣衍令赵帝秦。
③责而归之。
④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⑤故(月甫)鄂侯。
⑥欲从而帝之。
※翻译以上两篇文章中含有文字、词语、语法问题的所有的句子。
第二单元通论知识要点
(五)汉字的构造
一、概念:六书(汉代文字学家所归纳的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实,只有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二书只是用字法)
二、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的名称和顺序都采用谁的?161页上
三、有人说,六书是造字之本。
对否?为什么?162页
四、请你对六书予以更科学的说明。
162页
五、把许慎对于每一书的定义背下来。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
六、这部分中举例说明的形声字要看明白。
记住它们的本义、引申义、假借
义。
七、六书中,象形是基础,形声最能产。
八、《说文》的540部首与后来的214部首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前者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是依照六书体系的;后者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的体系。
九、记住下列各字的造字法(也就是结构类型)
(一)象形:人、子、女、耳、目、自、口、手、止、元、身、要、心、爪;鸟、乌、隹、鱼、马、象、燕、龟、它;刀、弓、井、户、戈、木、皿、矢、禾、水、网、衣、豆、册、火、牛、羊、瓜、果、眉、血、州
(二)指事:一、二、三、四;刃、寸、甘、牟、厷、本、末、立、旦、血、亦、朱
(三)会意(对于会意字,要能说明是如何会意的,本义是什么。
如:牧,从攴从牛,本义为放牧):牧、寇、宿、逐、莫、鬥;信、岩、明、尖、甦、男、眇、拿、楞、憑、企、劓、砼、友、從、轟、林、森、晶、淼、磊(四)形声:从164页到166页提到的所有形声字,尤其是過、征、舉、叔、權。
对于形声字,要说清哪部分是声符,哪部分是形符,本义是什么。
例如:沐,从水,木声,本义为沐浴。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两个概念: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记作不同的字。
先产生的是古字;后产生的是今字)、异体字(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它们的读音和意义都完全相同)。
二、要记住一批古今字(典型的例子见教材172页上)、异体字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见教材173页—174页)。
做到能从语句中把它们找出来,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三、简答:异体字在结构上有哪几种情况,最好能举例说明。
172—173页。
四、把177-178页上关于繁简字的例子看懂。
能根据简化字写出繁体字。
另有补充如下(前为繁体,后为简体):
1、同音替代的
(奴)僕——仆;幾(乎)——几;(五)穀——谷;裏(外)——里;(剩)餘——余;饑(荒)——饥;(战)鬥——斗;醜(陋);乾(燥)、(树)榦、(主)幹——干
2、合二为一的
鐘(鼓)鍾(一种容器)——种;(猎)獲、(收)穫——获;(反)復、複(杂)——复;(经)歴、曆(法)——历;發(射)、(頭)髮——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