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眼斜位

合集下载

斜视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斜视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角膜中央后方13mm 赤道后1.3mm
2、转动轴
Y轴
Z轴
X轴
3、眼肌的运动
第一二三眼位
外直肌(Lateral Rectus Muscle,LR)
• 走行:起始于总腱环,沿眶外侧壁水平 向前行走,于肌止点后15mm处穿过眼球 筋膜 ,止于角膜缘后6.9mm
• 肌长40.6mm、肌腱长8.8mm、肌腱宽 9.2mm,接触弧12mm
平面与视轴有一定的角度,鼻侧靠前颞侧靠后
附着线中心略偏于眼球垂直子午线的鼻侧
因肌肉
• 第二眼位
眼球外转23°时,肌平面与视轴相平行, 仅有上转,内转和内旋作用消失(外 转时上转垂直作用最大)
眼球内转67°时,肌平面与视轴垂直, 眼球仅有内旋和内转作用,上转作用 则消失
上直肌解剖与临床意义
• 与提上睑肌和上斜肌间的筋膜联系 较复杂,影响上斜肌和提上睑肌功能。 影响睑裂的变化。
• 内直肌后徙量一般不超过5-6mm, 超量会影响内收功能和辐辏功能 (巩膜接触弧较短)
• 内直肌截除量不超过8mm,影响睑 裂与外转功能 (较强、厚,肌腱较短)
上直肌(Superio Rectus Muscle,SR)
• 走行:起始于总腱环,在眼球与提上睑肌间向 前、向上、向外走行,于肌止点后15mm处穿 过眼球筋膜,止于眼球垂直子午线上方角膜缘 后7.7mm
• 手术量(后徙或截除)一般不超过 5mm
下直肌(Inferior Rectus Muscle,IR)
• 走行:起始于总腱环,沿眶下壁向前、向下、 向外走行,于肌止点后15mm处穿过眼球筋膜, 止于眼球垂直子午线上方角膜缘后6.6mm
• 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环,而是两个 凹面相对的半弧形韧带。

斜视检查

斜视检查

Hess屏检查
检查目的:眼球运动功能状态的定性、 定量检查 检查方法:利用红绿互补的原理,患者 戴一红绿眼镜注视眼前棋盘格状黑色幕 布,黑色幕布中央每距15 o设红色注视 目标,共9个结点,代表九个诊断眼位方 向
IO M R SO
SR L R IR
结果判断:在图形上较原标
志向内收,表示肌肉功能
不足,向外扩张,功能亢进 整个图形面积缩小表示麻痹眼


重合点
同视机画片经机臂的反光镜反射于目镜上(目镜一 般为+6.5-7.00D)光线近乎平行状态 ,故应为视远的 斜视角,但病人的心理作用,常常有调节的存在
同视机诊断眼位检查
检查目的:判断麻痹肌、过强肌;斜视度
定性、定量
检查方法:在第一眼位及各个诊断眼位
上斜度变化,将水平、垂直、旋转斜度
清楚显示出来
Maddox杆法

检查目的:自觉斜视度的定量检查, 具备双眼单视功能 结果判断:水平放置马氏杆出现竖向 光线,可判断水平斜度;垂直放置出 现横向光线,可判断垂直斜度

斜视的定量检查
1.角膜映光法
150 300 450
2.三棱镜加角膜映光法(Krimsky test)
不能注视
婴幼儿
注视眼
斜视眼
三棱镜加遮盖试验
9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0
5.双Maddox杆试验 测量旋转偏斜
外 旋
Bagolini线状镜


检查目的:线状镜可检查视网膜对应情 况,可利用线状镜某些特性做旋转斜度 的定性检查 检查方法:在暗室中,眼前放置线状镜 分别注视灯光,并观察光线条的角度变 化
结果判断
内旋斜视:上下对顶角可变为锐角,水平对顶角 为钝角 外旋斜视:上下对顶角可变为钝角,水平对顶角 为锐角

四种基本眼位的检查方法

四种基本眼位的检查方法
(3)同视机角膜映光法:让病人注视镜筒内的视标,注视眼注视镜筒内的视标,另一只眼如果发生偏斜,则调整同时机的镜筒位置,使偏斜眼角膜映光点的位置也移到瞳孔中央,这时候,刻度盘上指针所指的度数就是偏斜的度数。
(4)视野弓角膜映光法:像检查周边视野一样,让病人坐好,下颏放在下颏架上,头部顶住弧形架,一只眼注视视野计中央的圆孔,把点光源放在视野弓的上缘,照在病人的角膜上,逐渐移动光源的位置,使偏斜眼的角膜映光点逐渐移到瞳孔中央部位。这时候,点光源在视野弓上的位置就是偏斜眼的斜视度。
虽然我们常常用点光源做视标为儿童检查眼位,实际上最理想的是调节视标。用调节视标替代点光源视标,可以发现调节因素对眼位的影响,这样对诊断和调整眼镜度数都有重要意义。
当验过第一眼以后,你就确定了病人的主要问题,例如右眼处于内斜视斜位。然后第二步就应该确定病人是否能够交替注视,通过遮盖左眼即注视眼,偏斜眼右眼则被迫外转以便注视目标。如果病人能够用右眼维持注视眼位,甚至左眼打开遮盖以后仍然能用右眼注视,这时你就可以得出结论,病人患交替性内斜视,两只眼的视力基本相等。如果病人不能用右眼维持注视眼位,说明病人不能交替注视,右眼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弱视。
如果注视眼前马氏杆柱镜的方向保持水平不变,仅仅旋转麻痹眼前的马氏杆,这时候马氏杆的旋转方向即是旋转斜视的方向。
4.双视标检查法 这种检查方法适合麻痹性斜视,在为病人检查斜视角时,先查第一斜视角,再查第二斜视角。这类检查法要求病人必须具备正常视网膜对应。
双视标检查法是指病人两只眼分别注视各自的视标,而且是用各自的中心凹注视视标。这样,在各个诊断眼位上检查到的是主观斜视角,也是客观斜视角,因为二者相同。
这种类型的检查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Lancaster屏、Hess屏和同视机。
(1)Lancaster屏:病人戴红绿眼镜,红绿色镜片可以左右交替检查仪器包括:一个红色条状光投影仪、一个绿色条状光投影仪和一个屏幕。由黑线把屏幕等分为边长7cm的小方格,检查距离是2m,在这个距离上每一个所对视角是2o。检查时病人的头部保持稳定。根据常规,开始检查时右眼戴红色镜片,检查者用投影仪向上投射红色光条,让病人用自己的投影仪向屏上投射绿色条光,并要求病人主观上把两条光重合在一起。记录两色光条的相对片,再重复检查一遍,得出两眼分别注视时的眼位。这种检查分离了两只眼,仅仅能够用于正常视网膜对应病人。

斜视角检查

斜视角检查

第二部分检查法第一章斜视角检查第一节角膜映光法一、应用范围特别适用于单眼注视功能障碍而不能交替注视,或眼球运动受限的患者及不配合检查的婴幼儿。

二、检查目的判断被检者有无眼位偏斜。

三、检查依据根据光源在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有无眼位偏斜。

四、检查方法被检者背光而坐,检查者坐于被检者对面,手持笔试电筒与被检者视线水平,令被检者注视眼前笔试电筒光源,检查者在正前方观察光源在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有无眼位偏斜。

【斜视角估算】1.双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双眼正位;2.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眼位偏斜150;3.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眼位偏斜150~300;4.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角膜缘,眼位偏斜450。

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反光点移位计算方法:在33cm处角膜曲面反光点移位1mm相当于70角。

【斜视性质判断】1.外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鼻侧;2.内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颞侧;3.下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上方;(一般规定某眼下斜视称另一眼上斜视)4.上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下方。

五、注意事项1.角膜映光法只能粗略地估计斜视角,在计算斜视手术量时应参考三棱镜测量的结果。

2.角膜映光法测定的斜视角包含有Kappa角,在诊断斜视与计算斜视手术量时应注意Kappa角的存在。

第二节视野计检查法一、应用范围各类斜视术前、术后斜视度的测定。

测定远距离斜视度的准确度高于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

二、检查目的测定斜视度。

三、仪器设备弧形视野计。

四、检查方法1.近距(33cm)检查:(1)被检者坐于弧形视野计前,下颌托置于视野弧中心,被检者下颌放于下颌托上,一眼注视视野弧中央的固视视标。

(2)检查者移动点光源,使其发光点位于另一眼角膜中央,此时点光源对应的视野计刻度为该眼的斜视度。

斜视角检查

斜视角检查

第二部分检查法第一章斜视角检查第一节角膜映光法一、应用范围特别适用于单眼注视功能障碍而不能交替注视,或眼球运动受限的患者及不配合检查的婴幼儿。

二、检查目的判断被检者有无眼位偏斜。

三、检查依据根据光源在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有无眼位偏斜。

四、检查方法被检者背光而坐,检查者坐于被检者对面,手持笔试电筒与被检者视线水平,令被检者注视眼前笔试电筒光源,检查者在正前方观察光源在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有无眼位偏斜。

【斜视角估算】1.双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双眼正位;2.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眼位偏斜150;3.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眼位偏斜150~300;4.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光点位于角膜缘,眼位偏斜450。

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反光点移位计算方法:在33cm处角膜曲面反光点移位1mm相当于70角。

【斜视性质判断】1.外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鼻侧;2.内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颞侧;3.下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上方;(一般规定某眼下斜视称另一眼上斜视)4.上斜视:偏斜眼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下方。

五、注意事项1.角膜映光法只能粗略地估计斜视角,在计算斜视手术量时应参考三棱镜测量的结果。

2.角膜映光法测定的斜视角包含有Kappa角,在诊断斜视与计算斜视手术量时应注意Kappa角的存在。

第二节视野计检查法一、应用范围各类斜视术前、术后斜视度的测定。

测定远距离斜视度的准确度高于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

二、检查目的测定斜视度。

三、仪器设备弧形视野计。

四、检查方法1.近距(33cm)检查:(1)被检者坐于弧形视野计前,下颌托置于视野弧中心,被检者下颌放于下颌托上,一眼注视视野弧中央的固视视标。

(2)检查者移动点光源,使其发光点位于另一眼角膜中央,此时点光源对应的视野计刻度为该眼的斜视度。

了解儿童斜视,治疗把握时机

了解儿童斜视,治疗把握时机

了解儿童斜视,治疗把握时机斜视是儿童常见的眼病,以眼位偏斜为主,造成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儿童的斜视对于孩子的眼睛其实伤害还是很大的,斜视不仅影响外观,严重的话还会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了解儿童斜视的分类,成因,从而对于孩子的视力做尽早的治疗,也能尽量的避免其所造成的危害,广大家长们有必要对此加以重视。

1儿童斜视是什么?斜视,学名“单眼外斜”,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注视不同目标时,双眼视轴在同一平面而产生的偏斜现象。

正常情况下我们用两只眼睛观察物体,能准确地看到物体。

如果双眼的视线不能同时落在同一个目标上,就会出现斜视。

儿童患斜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斜视,另一种是内斜视,从医学角度上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先天性内斜视:可由于胚胎时期内驱力的影响,使该位置上的巩膜发育异常造成内斜视。

2、代偿性斜视:由于两眼眼球向内、外方转动时,互相配合不协调,不能得到完全的注视而造成斜视。

3、后天性斜视:由于眼外肌萎缩或部分麻痹引起复眼外肌机能减弱而出现斜视;或者因眼眶肌肉运动障碍产生眶内肌麻痹而出现内斜;或者因眼睑提肌麻痹出现外斜;或者由于双眼屈光不正引起屈光参差(两个眼睛都落在同一个位置上)而引起斜视。

2儿童斜视的患病时期与原因儿童斜视的患病原因有多种多样,常见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其中先天性的病因占80%左右。

我们按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介绍:1、婴幼儿期;2、学龄前期;3、儿童期。

1、婴幼儿期约90%的患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有斜视,一般为先天性远视或近视,此时期需要佩戴眼镜矫正视力。

这一时期的儿童斜视的产生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同时,也有的儿童斜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钳使用不当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从而引起眼外肌麻痹。

斜视篇

斜视篇
斜视篇
斜视的定义
是指两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视轴注 视目标,而另眼视轴偏向目标一侧的现象。斜视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是眼球向内偏斜,医学上称内斜视,俗称“对 眼”、“斗鸡眼”。眼球向外偏斜,称外斜视,俗称“斜 白眼”。 当然,斜视并不仅指两眼相对位置有明显畸形的情况, 也包括斜度很小,表面不易察觉,而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 情况,并且还包括那些根本没有斜位但双眼不正常的情况。 因此,斜视的概念应理解为两眼的相对位置和双眼视功能 两方面的异常
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眼,看近时必须将物体放得很近 才能看清,此时高度近视患者并不象正常人那样需要调节, 而双眼同时看近必须用力辐辏,这样使眼的调节和集合辐 辏发生了不协调,造成了眼睛的疲劳。为了避免疲劳,往 往自行放弃集合辐辏,久而久之集合辐辏功能越来越弱, 一只眼就会向外偏斜,发生了外斜视。外斜视的眼一般近 视程度较另一眼更重,视力更低,平时看物多用好眼,造 成斜视性弱视,双眼单视功能逐渐丧失,使外斜更加严重。
斜视合并弱视的儿童原则上先治疗弱视,后治疗斜视。 只有视力提高,手术效果才巩固。但对于大度数的斜视要 先矫正斜视,否则斜视眼不能很好地注视,弱视眼也无法 很好治疗。对于合并有眼内疾患视力无法恢复的内、外斜 视,手术宜在12岁以后进行,防止术后无双眼视控制而变 成外斜视或外斜复发。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特别是有代偿头位的儿童应在3 岁左右就手术矫正,而后天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则应尽力寻 找病因,配合药物治疗,经半年治疗无效者方可考虑手术。
眼镜配好后,必须坚持戴用,不可间断,除了睡觉不 可除下。否则停戴数日,睫状肌再次紧张,再戴镜又会出 现上述不适应的情况。儿童调节性内斜视一般要坚持戴用 三个月至半年才可看出效果,不能操之过急。
斜视的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为斜视的治疗不仅仅是美容的 需要,儿童斜视会影响正常的视觉发育,从而导致严重弱 视,如不尽早治疗将终身丧失双眼单视功能,有些斜视还 会影响体形发育,因此斜视一经发现就应及早手术,我们 一般采取的手术年龄是在学龄前(5-6岁),但先天性内 斜一般在2岁以前手术。

斜视的测量

斜视的测量

斜视的测量斜视的检测有多种方法,有些较敏感,临床亦较常用。

例如,遮盖-去遮盖试验比直接观察更多用来检查斜视。

表4-4列出了一些客观检查方法,也列出了每种方法的相对敏感性。

直接观察水平显斜偏斜角大于20度可通过直接观察发现,多数病例因有美容问题而被留意。

小于10的偏斜仅用直接观察是不够的。

中等度偏斜角能否通过直接观察发现,主要根据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如kappa角、内眦赘皮。

直接观察最大的缺点是容易将假性斜视与真性斜视混淆起来,因此需要更敏感的检测方法如可用于评估kappa 角的Hischherg试验。

Kappa角Kappa角是视轴与瞳孔轴的夹角,与阿法角一样,阿法角是视轴和光轴在第一结点位置相交所形成的夹角。

阿法角不能用临床仪器测量,因此Kappa角只是个临床术语,而临床医生实际上测的是入角,它是瞳孔轴和视轴相交对着入瞳中心的角。

Kappa角(实际上是入角)大小是用注视笔灯的角膜反光点和瞳孔中心间的距离(用毫米而不是棱镜度(△)或米)来表示的(图4-1)。

正常kappa角测量值是从正(向鼻侧)0.25到正0.50mm。

不管kappa角的测量是大还是小,甚至是负值,但只要两眼kappa角相同都是正常的。

kappa角要在晕暗的房间并逐眼检查,瞩病人注视眼前约50cm的笔灯,检查者注视眼在笔灯后面。

观察和评估角膜反光点相对于瞳孔中心的位置。

例如,偏鼻侧1mm就表示为这个眼kappa角为+1mm,用同样方法再检查另外一只眼。

发现两只眼kappa角不等的原因有:(1)大的偏心注视(2)瞳孔偏心(瞳孔异位)(3)黄斑异位。

Hirschberg试验19世纪后期,Julius Hirschberg介绍了一种快速而实用的斜视角测量方法。

多年来,虽然其解释几经变化但这方法还是延续了下来。

Hirschberg试验是把一个小光源如笔灯照到病人的两眼上,瞩病人注视灯光,检查者从灯后观察病人的双眼,检查者的优势眼放在灯的正后方(最好离光源小于10cm)。

眼位检查及斜视测定矫正方法

眼位检查及斜视测定矫正方法

眼位相关检查
眼位检查
•对眼球位置进行的检查
–斜视是指两只眼睛位置“不平行”,所以斜视很多时候不分左右眼,但是部分斜视可以分,比如说废用性外斜,麻痹性性斜视等
眼位的分类
•正位:
–无论无融合反射是否出现,眼睛始终保持正位的情况
•隐斜:
–眼球有潜在的偏斜趋势,在融合反射的作用下眼位正常,打破融合则出现眼位偏斜•显斜:
–无论融合发射是否存在,眼位始终出现明显偏斜
斜视检查方法
•打破融像的方法:
–分开两眼的视野,如遮盖
–改变两眼视物的形态,如红绿、马氏杆–棱镜分离两眼的视野
眼位检查方法•角膜映光法(HT
):检查患者是否有显性斜视状态
在瞳孔缘外斜视
15°
在瞳孔缘和角
膜缘之间为外
斜30°左右
在角膜缘为外
斜45°左右
荧光点位于鼻侧(内侧),则该眼位外斜,在外侧为内斜
内斜45°
遮盖法
•判断未遮盖眼是属于注视眼还是非注视眼,如果是非注视眼则一定伴有显性斜视,如果是注视眼则可能是斜视,可能正常
双眼正位,遮盖左眼,观察右
眼,右眼不动,则右眼处于注
视眼状态,说明患者可能是正
常或者左眼异常。

详解眼斜位

详解眼斜位

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由《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作者黄炳南先生撰写在广大验光员学习屈光检查后,让更多的验光人员了解视觉,我们必须对眼位这个概念了解清楚,要知道它到底是表达什么意义,作用是什么眼位的定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正眼位,当隐斜视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当融像贮备代偿不足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问题出现。

这些视觉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对眼位的测试,得到可靠的依据,再对眼睛视觉进行矫正。

测试方法与处理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英文是怎样表示眼位:“Distance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远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

Phoria表示为隐斜视,但出现显斜视时,英文是用“heterotropia或strabismus”来表示的。

“Near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近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当我们在测试眼位(水平性隐斜视)时,就是破坏两眼的融像,通常我们分离融像的方法有四种:红绿分离法、偏光分离法、棱镜分离法、成像不同分离法(马氏杆法就是)。

每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各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数据有小偏差,但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测试时,偏差的数据更小,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时,偏差的数据略大些。

(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出各种方法测试的优缺点文章)一、正位眼与隐斜视没有隐斜视的两眼我们称为“正位眼”,又称正位视。

在融像机能大部分或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眼球仍能维持其功能性原在位,无偏斜趋势的状态。

如两眼注视一物体时,遮盖其中一眼,而两眼视线仍能准确的投向该物体,且不出现分离现象。

但实际上绝对正位眼是不存在的。

每一人都有隐斜视存在。

只是每人的隐斜视程度、情况不一样而已。

眼位检查 马氏杆眼位检查

眼位检查 马氏杆眼位检查

右眼下斜视
黄斑中心凹下方的物 象向空间的上方投射
右眼下斜视为低位眼 看到的像在上方 像高眼低 右眼基底向上棱镜量 =右眼下斜视量
横线落在黄斑 中心凹的下方
水平马氏杆
外斜视 基底向内棱镜
正位视
内斜视 基底向外棱镜
垂直马氏杆
右眼下斜视 右眼棱镜基底向上
左眼上斜视 左眼棱镜基底向下
无垂直斜位
右眼上斜视 右眼棱镜基底向下
双马氏杆
旋转性斜视
线段内旋, 眼睛外旋
线段外旋, 眼睛内旋
小结
方法(右眼)
水平马氏杆 成竖线
垂直马氏杆 成横线
检查结果
结论
三棱镜的方向
点线重合 点右线左 (交叉复视) 点左线右 (同侧复视) 点线重合
点高线低
点低线高
正位视
外斜视 (眼不交叉)
内斜视 (眼交叉)
正位视
右眼上斜视 左眼下斜视 右眼下斜视 左眼上斜视

基底向内
基底向外
无 右眼基底BD左
眼基底BU 右眼基底BU左
眼基底BD
记忆口诀
眼不交叉像交叉 像不交叉眼交叉
(右眼)像低眼高 (左眼)像高眼低 (右眼)像高眼低 (左眼)像高眼低
思考题
用马氏杆检查外斜视,马氏杆怎么放置? 形成什么像,落在偏斜眼黄斑的哪一侧? 向视觉空间的哪个方向投射? 测定棱镜 的基底方向向哪里?
正位视
外斜视
右眼像在左侧 左眼像在右侧 交叉性复视
像交叉眼不交叉 基底向内的棱镜量 =外斜视量
黄斑中心凹颞侧的 物象向空间的鼻侧 投射
竖线落在黄斑 中心凹的颞侧
内斜视
右眼像在右侧 左眼像在左侧 同侧性复视 像不交叉眼交叉 基底向外的棱镜量 =内斜视量

眼位检查方法—简单学四种

眼位检查方法—简单学四种

眼位检查方法—简单学四种导读四种检查方法是遮盖法、角膜映光法、单视标检查法(两眼视网膜的物像是同一物体的景象)和双视标检查法(两只眼分别注视两个不同的视标)。

遮盖法病人的眼球必须有运动功能才能利用遮盖法检查眼位,如果病人眼球运动严重受损,甚至不能运动,则不适合用遮盖法检查眼位。

另个,病人两只眼都必须具备注视能力,精力集中,能够配合。

遮盖法有四种形式:交替遮盖法、遮盖-去遮盖法、三棱镜交替遮盖法和三棱镜遮盖去遮盖法。

(1)交替遮盖法:多用于隐斜视及间歇性斜视患者。

操作方法:若遮盖一只眼,对侧眼仍然注视前方视标没有发生运动,则把遮眼板移到对侧眼上,观察原来被盖眼的运动方向,如果由外到内,说明受检查可能存在外隐斜视或外斜视,如果由内向外运动,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内隐斜视或内斜视。

这样反复交替遮盖几次,观察移去遮盖后的一只眼的运动方向,进一步证实初次的检查结果。

如果观察到眼球出现垂直方向的运动,则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垂直斜视或垂直隐斜视。

有些显斜视在检查的时候,开始表现为隐斜视,经反复交替遮盖双眼,才表现出来显斜视,例如间歇性外斜视,在开始检查时为外隐斜视,交替遮盖以后,才表现出外斜视。

如果反复交替遮盖双眼,能充分显示出来最大斜视角。

检查距离应该是33cm和6m两种。

(2)遮盖去遮盖法:鉴别隐斜视和显斜视的主要方法。

像其他遮盖法一样,病人只有具备对调节视标的注视能力,检查结果才是可行的。

操作方法:遮盖一只眼,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的运动方向,即没有被遮盖的眼球的运动方向。

如果出现运动,说明病人存在显斜视,根据运动方向是哪一类斜视。

如果非遮盖眼由外向内运动,说明病人患外斜视;由内向外运动,说明患内斜视;若存在垂直方向的运动,说明患有垂直斜视,即上斜视或是下斜视。

若非遮盖眼不动,再以同样的方式遮盖另一只眼,同样的方法观察对侧非遮盖眼的运动状态。

第一次遮盖的眼是斜视病人的偏斜眼,对侧非遮盖眼自然不发生运动,因为遮盖前后都是非遮盖眼注视;如果遮盖的是斜视病人的注视眼,偏斜眼则出现运动。

隐斜视与马氏杆法的应用

隐斜视与马氏杆法的应用

浅析马氏杆法测量隐斜视的临床应用1 隐斜视 (2)1.1 隐斜视的定义 (2)1.2 隐斜视的分类 (2)1.3 隐斜产生的原因 (3)2 马氏杆法测量隐斜视 (4)2.1 所需仪器:验光室,综合验光仪或标准镜片箱,投影视力表 (4)2.2 检查前的准备 (5)2.3 水平垂直隐斜的检查 (5)2.4上隐斜的检查 (7)2.5 旋转隐斜 (8)结论: (9)参考文献 (9)1 隐斜视1.1 隐斜视的定义人的眼位可以分为三种即正常位、显斜位和隐斜位。

正常位为双眼的眼位不经过任何努力即可达到标准状态,显斜位为直观显示为单眼或双眼位眼位偏斜,隐斜位是经过双眼的融合机制将显斜位转换为标准状态的一种情况。

隐斜是一种潜在的眼位偏斜,即有融合机能发挥作用时眼位并不显示偏斜。

也就是着这种潜在的眼位偏斜可以被神经和肌肉控制和矫正。

当出现视疲劳或者眼肌受损等情况时,融合机能部分或全部失去,隐斜就会转化为显斜。

因此,显斜与隐斜在产生机制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1.2 隐斜视的分类根据马氏杆法所测得被检眼前剩余的棱镜方向,我们将隐斜分为:水平隐斜(外隐斜和内隐斜),垂直隐斜(上隐斜和下隐斜),旋转隐斜。

外隐斜具有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由矫正性融合反射控制,使眼位在平时时显示为双眼单视。

通常状态下外隐斜的棱镜临界值为5△,但患者是否存在视疲劳的症状是由其融合功能的强弱决定的。

举例1:张先生,22岁,营业员主观验光结果: OD:-2.25D 0.8OS:-2.00D 0.8PD:66mm双眼矫正视力:1.0马氏杆测得外隐斜9△融合功能较强患者主诉视物清晰无明显视疲劳现象该患者为外隐斜患者,但是由于年纪轻,身体状况良好,融合机制旺盛,虽然存在一定的外隐斜视,但是无明显时疲劳现象。

举例2:李小姐,40岁,会计师主观验光结果: OD:-1.00DS/-0.75DC*180 0.8OS:-2.00DS/-0.50DC*180 0.8PD:63双眼矫正视力值1.0马氏杆测得外隐斜4△融合功能较差患者主诉视物清晰但用眼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眼睛酸胀。

斜视检查 三棱镜法加角膜映光法

斜视检查 三棱镜法加角膜映光法

尖对尖:角膜占眼球1/6,巩膜占眼球5/6,可将角膜想象为 眼球的尖端,三棱镜尖端指向眼位偏斜的方向,即三棱镜的 尖端与眼球尖端同向,为便于分析,简称为“尖对尖”。

图1

图2
①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心颞侧,为内斜视,加基底向外的 三棱镜(三棱镜尖端向内)。
图3
图4
图5
②若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心鼻侧,为外斜视,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三 棱镜尖端向外); ③若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心下方,被检眼为上斜,加基底向下的三棱镜 (三棱镜尖端向上); ④若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心上方,被检眼为下斜,加基底向上的三棱镜 (三棱镜尖端向下)。
三棱镜法加角膜映光法
教➢学本要次求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三棱镜法加角膜映光法的临床意义; 2.掌握三棱镜法加角膜映光法的检查流程; 3.掌握检查结果的判断方法; 4.了解三棱镜加在注视眼前检查眼位的原理。
目录
一、三棱镜法加角膜映光法的临床意义 二、三棱镜法加角膜映光法的检查流程 三、检查结果判断
图6
图7
图8
将三棱镜加在偏斜眼前,根据偏斜眼角膜映光点位置的变化,逐渐增加 三棱镜度数直至偏斜眼的角膜映光点移至角膜中央为止,所加三棱镜度 数即为斜视偏斜度。
(5)记录:偏斜方向+数值。 例如:所加三棱镜为基底向外40△,记录为:内斜40△
40

2 1
方法二:三棱镜加在注视眼前
• 棱镜加在非偏斜的注视眼前 • 观察偏斜眼映光点位置 • 在注视眼前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直至偏斜眼的角膜映光点回到正位,
所需三棱镜度数即为斜视偏斜度。

图10
图11
9
原理:如图12所示,内斜患者使用注视眼右眼注视物体A时,A沿光路AF落在右眼中 心凹F处,当在该注视眼右眼前加入基底向外的三棱镜后,AF光线向基底方向偏折, 落在中心凹外一点B处,将促发视觉反射,右眼向内转动,使光线重新落到黄斑中心 凹F处,眼球由F位转至B位置,外界物体A再次在注视眼中心凹成清晰物像;根据眼 外肌运动的Herring法则(眼外肌运动的共轭原则),两眼的配偶肌同时等量的接受 神经冲动,因此在注视眼发生向内转动的同时(右眼内直肌起作用),偏斜眼左眼 的外直肌也会发生同时等量的外转运动,将原本落在瞳孔中心颞侧的角膜反射光点 向中心部位移动。因此,虽然将三棱镜加在了注视眼前,同样可以引起偏斜眼角膜 反光点位置的改变。

左前斜位名词解释

左前斜位名词解释

左前斜位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左前斜位吗?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名词哦!左前斜位呀,
就好比你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去观察某个东西。

比如说,你想象一下,你在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你不是正对着球场看,而是稍微偏左前
方一点的位置,这样你就能看到一些别样的风景和细节啦!(就像看
比赛时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感受一样。


医生们经常会用到左前斜位呢!当他们给病人做检查,比如做心脏
检查的时候,让病人处于左前斜位,这样就能更好地观察心脏的某些
部位啦。

(这就好像我们找东西,换个角度也许就能发现之前没注意
到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我陪朋友去医院检查,医生就让他摆成左前斜位。

朋友还一脸懵呢,问医生:“为啥要这样啊?”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这
样能更清楚地看到你心脏的情况呀。

”然后朋友恍然大悟。

(是不是就
像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样。


在影像学检查中,左前斜位可是很重要的呢!它能帮助医生发现一
些平常不容易发现的问题。

(就像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特殊的工具才
能找到隐藏的宝贝。


其实呀,生活中很多事情也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也就是类似左
前斜位这样的角度去看待。

有时候我们遇到难题,感觉走投无路了,
要是能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办法呢!(难道不是吗?)
总之,左前斜位虽然只是一个医学上的名词,但它的意义可不小呢!它让我们明白,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由《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作者黄炳南先生撰写在广大验光员学习屈光检查后,让更多的验光人员了解视觉,我们必须对眼位这个概念了解清楚,要知道它到底是表达什么意义,作用是什么?眼位的定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正眼位,当隐斜视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当融像贮备代偿不足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问题出现。

这些视觉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对眼位的测试,得到可靠的依据,再对眼睛视觉进行矫正。

测试方法与处理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英文是怎样表示眼位:“Distance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远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

Phoria表示为隐斜视,但出现显斜视时,英文是用“heterotropia或strabismus”来表示的。

“Near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近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当我们在测试眼位(水平性隐斜视)时,就是破坏两眼的融像,通常我们分离融像的方法有四种:红绿分离法、偏光分离法、棱镜分离法、成像不同分离法(马氏杆法就是)。

每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各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数据有小偏差,但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测试时,偏差的数据更小,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时,偏差的数据略大些。

(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出各种方法测试的优缺点文章)一、正位眼与隐斜视没有隐斜视的两眼我们称为“正位眼”,又称正位视。

在融像机能大部分或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眼球仍能维持其功能性原在位,无偏斜趋势的状态。

如两眼注视一物体时,遮盖其中一眼,而两眼视线仍能准确的投向该物体,且不出现分离现象。

但实际上绝对正位眼是不存在的。

每一人都有隐斜视存在。

只是每人的隐斜视程度、情况不一样而已。

隐斜视,就是隐性的斜视,我们用眼看上去,是看不出有斜视,它是用眼睛的聚散功能(融合力)作为一种补偿,而不表现出来的一种看不出的、潜在性的眼位偏斜。

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 比值的分析》。

二、融像贮备当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大脑控制两眼眼肌运动使视线同时落在一个点上,两眼视线起集合或开散作用,使双眼单视。

两眼同时感知物体,使双眼视网膜融像为一个,这个过程融像反射,为了维持双眼单视作用,由视中枢神经发出的运动性冲动指令,经Perlia(佩利阿)核传导至双眼的内外直肌,使之协调运动,从而维持一个清晰的融像。

大脑控制两眼眼肌运动的能力,并能产生双眼单视,这个控制眼肌的范围,就是融像贮备,也就是聚散功能,又称为集合贮备。

双眼单视融像力分为运动性融像和感觉性融像。

融像贮备是运动性融像,并不是感觉性融像(感觉性融像的眼睛并不会运动,与近感性集合有别)。

融像贮备就是为了让双眼有立体视觉,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使双眼立体视更好的建立在“帕努姆氏(Panum’s)”空间内。

隐斜视的融像力代偿不足时,就会引起症状(视疲劳等),如不得到处理或是治疗的话,就会造成双眼视觉系统的状态恶化。

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根据Morgan常值,一个正常人的眼睛的融像贮备为:视远时BI 4△±2 ~BO 10△±4;视近40cm时BI 13△±5 ~BO 11△±7。

也就是说,正常人的正视眼能在这些值范围内看清楚物体并正常融像,有双眼单视功能。

三、眼睛集合(辐辏)聚散功能集合,即是当眼球的近点反应。

两眼同时注视一物体,当物体移近(6米以内)时,眼球借内外二直肌向内转,使两眼视线集合于一点上,方能产生双眼单视。

物体越近,眼球内转程度愈大,此种称为集合(辐辏)。

集合(辐辏)之目的在于维持两眼单视,是否出现利复视及其程度DP可式确定:DP一般不要超过±5。

(本值还没有得到证明)DP = V + VD + PE + Ph上式中VD为集合需求;PE为棱镜度数,基底向外为正值,基底向内为负值;Ph为隐斜视度,内隐斜视为正值,外隐斜视为负值;此三者总和为集合刺激,V为集合反应(多数指为近感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之和,为负值),可从0至最大集合,但为持久而舒适,须有一定量地集合贮备,其贮备足够与否,由各种测试值(即是模糊、破裂、恢复)与各种规则来确定,如Morgan常值等。

若集合反应与聚散刺激之差超过Panum’s区的融像范围则出现复像。

眼三联运动:当眼视近时,集合变大,调节增加,瞳孔缩小。

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集合分类:➢融像性集合:又称为视差性集合,为了使双眼单视。

使双眼融像所引起的集合。

此集合的动力学为“阶梯”反应,潜伏期为150msec,持续期为500msec,最大速度为每秒40度,聚合比开散稍快,持续视差性集合的平均增益为0.99。

聚散可出现不对称轨迹,如阅读时,聚散为扫视性集合。

扫视性集合可以解释在一定的距离内,为何一只眼有集合,一只眼没有集合,或是一只大的集合量,一只小的集合量,但这个集合总量一定是个固值➢调节性集合:眼进行调节时所伴随发生的集合。

➢近感性集合:将远处物体向近处移动,由于这种接近在眼前的物体,为视觉所感知,接近作用为一种冲动(信息)而引起的集合。

➢紧张性集合:为正常保持双眼视线平行的那部分集合。

紧张性集合解释:又称为“张力性集合”。

为调节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近感性集合之外的其它残留集合的总合部分,它是由一部分内直肌的紧张,一部分由集合核,大脑等神经支配的紧张性冲动所引起,以维持“第一眼位(又称解剖学眼位、原眼位、原在位注视眼位)”后的两眼平行关系。

它也受固视反射、内耳迷路反射的影响,紧张性集合在深麻痹状态下不发生,清醒时则存在,同时变受神经反射运动的影响。

(此集合可以解释双眼生理结构眼位问题)。

是运用已过的神经支配来决定现在各此后的补充神经支配。

一般大小为约3△。

集合还有很多种分类,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如“非对称性集合、反射性集合、自主性集合、非自主性集合、比较集合、静态性集合”等,以后的文章有提到“静态性集合”(static convergence),它是指在无调节下所出现的集合。

融像性集合与融像贮备(集合贮备)两者的意义不同。

融像性集合是指正常的眼睛在没有外界的干涉下,要两眼单视所使用的集合量;融像贮备是指在人为的干涉下,眼睛要两眼单视所要使用的集合量的范围,这也是为了适应某些生理或病理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单独活动范围。

四、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远眼位(Distance lateral phoria)实体上是“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

我们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马氏杆测试法、偏光分离法、V on Graefe方法来测试出远眼位的量。

测试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 比值的分析》。

所测试出来的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值的意义,所表达就是当双眼看无限远时,为了双眼单眼,纠正已偏离平行的两眼视线。

此时纠正的集合值就是为远眼位。

“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的值就是等于融像性集合,此时近感性集合为零、调节性集合为零,紧张性集合也不包括在内。

根据Morgan常值,正常两眼的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的值为:外隐斜(BI 1△±2)根据Morgan常值,正常眼睛视远时的融像贮备为:BI 4△±2 ~BO 10△±4。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在正视的眼睛前面加负球镜片,使眼睛使用调节力,在调节力增大并能维持双眼清晰的情况下,眼睛都可以维持双眼单视功能,就是这个融像贮备起的作用。

大家再做一种实验,就是在正视的眼睛前加上负球镜度后,再测试融像贮备值一定有所改变,所改变的值多少就是加上负球镜后眼睛利用融像贮备的值多少。

这现象可以解释有视远时,正常眼睛调节,为了双眼单视,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不出现内聚运动。

当负球镜加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双眼单视就会被破坏,一般加大到-6.00DS 以上时,双眼单视就会有问题。

视远聚散功能测试中的破裂值在Morgan常值是BO 19△±8。

所以加大到-6.00DS时,也是接近聚散功能中破裂状态。

五、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近眼位(Near lateral phoria)实体上是“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我们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马氏杆测试法,V on Graefe方法来测试出近眼位的量。

测试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所测试出来的“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值的意义,所表达就是当眼睛视近时,为了双眼单视,双眼视线必须对准一个点上,纠正偏离对准线的两眼视线。

此时纠正的集合值就是为近眼位。

“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的值就是等于融像性集合,不包括近感性集合、调节性集合。

在固定的近距离内,近感性集合是一个固值、调节性集合是一个固值,眼睛在近感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作用下,还差多少集合才能双眼单视,这个差就是“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值。

根据Morgan常值,正常两眼的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的值为:外隐斜(BI 3△±5)根据Morgan常值,正常眼睛视近时的融像贮备为:视近40cm时BI 13△±5 ~BO 11△±7。

我们可以做个视近40cm时的实验,在正视的眼睛前面加正球镜片,使眼睛放松调节力,在调节力减少并能维持双眼清晰的情况下,眼睛都可以维持双眼单视功能,就是这个融像贮备起的作用。

当眼睛放松到一定的程度,只能把近视标移近眼睛才能看清楚。

大家再做一种实验,就是在正视的眼睛前加上正球镜度后,再测试融像贮备值一定有所改变,所改变的值多少就是加上正球镜后眼睛利用融像贮备的值多少。

这现象可以解释有视近时,正常眼睛极少或无需要调节,为了双眼单视,可以出现内聚运动。

这种运动也称为“静态性集合”。

瞳距越大,所要求的视近集合量就越大。

但它们的相差量并不是很大,如PD=60mm,看40cm时,要14.1△;PD=67mm,看40cm时,要15.7△。

瞳距相差7mm时,集合要求量相差也只是1.6△。

在正常人的近融像贮备值内所占有的比例不高。

PD=64mm正视、正常的眼睛在视近40cm时,眼睛从平行视线到会聚一点,眼睛的集合总量为15△,它包括近感性集合、调节性集合,融像性集合。

这个视近集合总量不可以也叫做“近眼位”,如从中文的涵义上来看,近眼位就等于视近时集合总量是合理的,但实际“近眼位”在绝多数情况下所表示的是“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Near lateral phor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