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合集下载

教战守策(原创)

教战守策(原创)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也 。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 则 以为 变故无自而有 , 此亦 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 岁以百万计。 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 之者有限, 之者有限 , 而求之者无 厌 ,
变故无从发生 用来奉送给西夏、 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 的财物
满足
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 此其势必至于战 。 之势也。 不先于我, 之势也 。 不先于我 , 则先 不从我方开始, 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 开始,不发生在西方, 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 发生在北方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 愚者见四方 之无事,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此亦不然矣。 之无事 ,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 此亦不然矣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 岁以百万计。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 , 岁以百万计 。 奉 之者有限, 而求之者无厌, 此其势必至于战。 之者有限 , 而求之者无厌 , 此其势必至于战 。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 , 则先于彼 ; 不 战者必然之势也 。 不先于我, 则先于彼; 出于西, 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 出于西 , 则出于北 。 所不可知者 , 有迟速远 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而要以不能免也。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 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 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 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 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是故善养身者, 使之能逸而能劳, 是故善养身者 , 使之能逸而能劳 , 慢步快走活动劳作 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 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 这样以后,可以(使身体) 这样以后,可以(使身体) 夫民亦然。 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 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 强健有力, 日久, 天下之人骄惰脆弱, 日久 , 天下之人骄惰脆弱 , 如妇 伤害。 伤害。 人孺子不出於闺门。 论战斗之事, 人孺子不出於闺门 。 论战斗之事 , 则缩颈而股栗; 闻盗贼之名, 则缩颈而股栗 ; 闻盗贼之名 , 则 掩耳而不愿听。 掩耳而不愿听 。 而士大夫亦未尝 言兵,以为生事扰民, 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古诗教战守策翻译赏析

古诗教战守策翻译赏析

古诗教战守策翻译赏析文言文《教战守策》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教战守策》,苏轼散文名篇。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

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

全文从常见的事实中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原文】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 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⑧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⑨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 轻霜露而狎风雨(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用作名词逐 步训练的实力) •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形容词用作名 词危险之境)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名词作 状语每年) •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用作名词快慢远近的 可能)
• • • • • •
• • • •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钝) 卒有盗贼之警(猝)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餍)
•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用作名词, 安乐) •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用作名词,议) • 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名词作状语) •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数词作形容词整个) •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名词作状语 用力)
在于能忍与不能忍之间
军备 兵器 战争 军队 杀
用来 用来 用来 用来 的原因
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
把 因为 因为 凭借 拿 按照 率领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 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 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 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 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 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 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教战守策007

教战守策007

疏通课文
第一节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 现在百姓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 安在哉?在於知安而 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 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 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 劳。此其患不见于今, 将来会看出的。 而将见于他日。今不 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 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为之计,其后将有所 不可救者。 提出问题:当今之民知安忘危、能逸不能劳。
今王公贵人,处于 重屋之下,出则乘 舆,风则袭裘,雨 则御盖,凡所以虑 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 太过,小不如意, 则寒暑入之矣。是 故善养身者,使之 能逸而能劳,步趋 动作,使其四体狃 于寒暑之变;然后 可以刚健强力,涉 险而不伤。夫民亦 然。
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重檐的高屋里, 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如加穿皮衣, 下雨就打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 工具,没有不应有尽有(完备周全 的)。 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 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 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 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 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 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 炎暑的变化; 这样以后就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 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 百姓也是如此”的重
要性已经论述的十分充分。于是作者顺理
成章的从正面来陈述教战守的具体建议。
6.天下苟不免于用 兵,而用之不以渐, 使民于安乐无事之 中,一旦出身而蹈 死地,则其为患必 有不测。故曰,天 下之民知安而不知 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 武勇,讲习兵法; 庶人之在官者,教 以行阵之节;役民 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
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 凭着逐步训练,却使百姓从安乐 太平的环境中,突然投身军队走 上生死决斗的战场,那造成的祸 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 所以说,天下的百姓只知道安乐 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 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 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和勇敢, 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 平民,教他们列队布阵的法度; 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 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

教战守策(苏轼)原文

教战守策(苏轼)原文

教战守策(苏轼)原文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原文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教战守策》阅读答案(附翻译)

《教战守策》阅读答案(附翻译)

《教战守策》阅读答案(附翻译)《教战守策》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教战守策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要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

夫无故而动民,。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译文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译文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译文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苏轼
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背后,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尖锐化。内部
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不时内犯。统治阶 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 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 新政”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
“教民战守”
“使” “教” “授”
士大夫 庶人之在官者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教战守”的重要性(四方有事,西 北二虏:有人,骄惰脆 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 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 甚,而养之太过欤?
然:这样 治平:太平 • • 夫:发语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 •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 •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 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 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 •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 •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关于《教战守策》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关于《教战守策》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关于《教战守策》的阅读答案及翻译.doc》教战守策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yuedudaan/55930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译文赏析《教战守策》,苏轼散文名篇。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

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

全文从常见的事实中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第二十页,共37页。
论三
西夏契丹的威胁-----战争不可避免 分析形势,重申重点(zhòngdiǎn)
说明“教战守”的重要性
第二十一页,共37页。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 乐无事之中,一旦(yīdàn)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 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 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 人• 夫民:也发是语如此然(r:ú这cǐ样)。现治在平太:平太的平 时间长了,天 下• 骄的惰人脆骄弱气:懒骄纵惰懒脆惰弱(l,ǎn就du象ò)脆妇弱女小孩不出内室 的• 如门妇一人样孺。子谈,不论出起于打闺仗门的:事像女情人,小就孩吓一得样不缩从着内脖 子室大出腿来发。抖介;宾后听置说句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 愿• 论意:听谈。论而且士股大栗夫:大也腿不发曾抖经说起战争,认为 这• 以是为滋:生认事为端干生扰事人:滋民生的事生端活,扰:露干了扰苗头不可 以• 渐让不它可再长发:展不能:让这(不事也端是)畏露出惧苗太头严并重发而展下保去养得 太过了吗?
教战守策
苏轼
第一页,共37页。
古代常见(chánɡ jiàn)奏章
• 战国时多称”书“ •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yìjiàn)
或说明事情 • 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yìjiàn) •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yìjiàn)书 • 表:多用于臣向君陈请祝贺
第二页,共37页。
解题:策-科举考试的一种(yī zhǒnɡ)文体
安逸为:::知替安 安道逸 逸现安在乐危劳人却::民危辛不的险劳知(祸x道īn患l危áo究难),竟,吃在苦能哪享里受呢安?逸在却于不只 计:能想劳办法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
是(dànshì)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 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国文三经典古文选L8教战守策doc

国文三经典古文选L8教战守策doc

第八課教戰守策蘇軾選文說明本課強調居安思危、忘戰必危的道理,可指導學生多關心當前國家局勢、了解社會現狀;並學習寫作時,能針對問題引證事例,正反論證的技巧。

當中見微知著、防患未然的哲理,亦可與方孝孺指喻一文相互照應。

題解本文選自東坡全集。

原題為教戰守,「策」字為後人所加。

策,是一種文體,主要可分為兩類:人臣應詔陳言,稱為對策;主動獻說,叫做進策。

蘇軾於宋仁宗嘉祐六年(西元一○六一),得歐陽脩推薦,參加制科考試(唐宋科舉取士,除地方貢舉外,尚可由皇帝視朝廷需要,另外舉辦考試;並親試於殿廷,稱為制科)。

宋付制科考試頇經三道考課,首道即進獻策論作品以資考評。

蘇軾於此次制科考試中,上策、論各二十五篇以供初步考評,內容皆與政治、教化、經濟、軍事大計有關。

本文即為二十五篇策中的一篇,性質近於進策。

北宋承五付積弱之局,兼以採取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政策,造成國勢不振。

與遼、夏定盟後,上下皆苟安求和,表面雖曰承平治世,其實兵制已經大壞,禍患隱伏。

少數有識之士,如范仲淹、歐陽脩、蘇洵皆洞見癥結所在,力主改革除弊,可惜無法扭轉頹局。

蘇軾有鑑於此,乃作此文。

文中主張國家承平時,在上位者應常懷憂患意識,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學習攻防戰守技能。

唯有如此,才能面對突發的禍患,處變不驚。

為矯除時弊,作者精心剖析當時國內外的情勢、古付教民講武的制度,施政應採行的措施以及箇中利害,深謀遠慮,所言多切中時弊,其真知灼見,發人深省。

作者請參閱第七課。

課文夫當今生民之患○1,果○2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此其患不見○3於今,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4。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5,教之以進退坐作○6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7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8之際而不懾○9。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及至後世,用迂儒○10之議,以去兵○11為王者之盛節○12。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欺压)百姓而邀 (邀功)其上者【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邀于其 上”】,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 使平民皆习(熟悉)于兵,彼知有所敌(匹敌,指对手), 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挫,压下,打掉)其骄气。利害 之际(界限),岂不亦甚明(明白)欤?
天下苟(如果、果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逐渐、缓进), 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投入,献身)而蹈(踏)死地, 则其为(造成的)患必有不测(不能预测)。故曰:天下之民,知 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 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句式:定语后置】,教以行阵 (军队)之节(节度)【句式:状语后置】;役民(差役)之司 (主管)盗者【句式:定语后置】,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 郡府,如古都试(汉制,每年秋八月,各郡太守、都尉召集所属部 队在郡府所在地作军事演习,进行考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 而行之既久,则又以(按照)军法从事(办事)。然议者必以为无 故而动民,又挠((困扰。一作“悚”,恐惧)以军法,则民将不 安,而臣以为此所以(用来……)安民也。天下果(果真)未能去 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指未经过军事训练的百姓)而驱之战。 夫无故而动民,虽(即使)有小怨,然熟与(与……比,哪个更) 夫一旦之危哉?
教战守策
苏轼
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 写作背景
•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 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 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 不时内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 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 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 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 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 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 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教战守策(苏轼)

教战守策(苏轼)

教战守策(苏轼)
③惟其民安于太平之 乐,豢huàn(贪图)于游戏 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 消耗钝(笨拙)眊mào(昏聩 ),痿蹶wěijuě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 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 窜,乞为囚虏之不暇(空闲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 以微(衰落)矣。
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 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 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 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 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 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像鸟 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 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 此而衰弱了。
3.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 是【】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答案】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的观点; ④是具体的做法; 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形。)
教战守策(苏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
)(《越州赵公救灾记》)
(2)(赵公)招募两位僧人,嘱托他们照料病人的 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定语后置 1 分 ,“属”1 分,“恃”1 分)
教战守策(苏轼)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3分)(《留
侯论》)
(3)而世人不明白,把老人当做鬼怪,也太荒谬了 。(“察”1分,“以为”1 分,“已”1分)
教战守策(苏轼)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4)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3分)(
教战守策(苏轼)
⑥今天下屯聚之兵, 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 邀(于)其上者,何故?此 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 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 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 欤yú(表反诘语气)?

教战守策阅读题答案

教战守策阅读题答案

教战守策阅读题答案当我们⽆房可居的时候,别忘记,那⼀座以⽂为砖,以字为⽡,我们⽤⽆数⼈静深夜建造的宫殿正恭候主⼈归来。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教战守策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教战守策》苏轼①夫当今⽣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不知危,能逸⽽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将见于他⽇。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使其⽿⽬习于钟⿎旌旗之间⽽不乱,使其⼼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民不⾄于惊溃。

③及⾄后世,⽤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天下既定,则卷甲⽽藏之。

数⼗年之后,甲兵顿弊,⽽⼈民⽇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不战⽽⾛。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之间,其刚⼼勇⽓,消耗钝眊,痿蹶⽽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出⽽乘之,四⽅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唐室固以微矣。

④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事,则以为变故⽆⾃⽽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求之者⽆厌,此其势必⾄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要以不能免也。

⑤天下苟不免于⽤兵,⽽⽤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事之中,⼀旦出⾝⽽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故⽈:天下之民,知安⽽不知危,能逸⽽不能劳,此⾂所谓⼤患也。

⾂欲使⼠⼤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之在官者,教以⾏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之既久,则⼜以军法从事。

然议者必以为⽆故⽽动民,⼜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旦将以不教之民⽽驱之战。

夫⽆故⽽动民,虽有⼩恐,然孰与夫⼀旦之危哉?⑥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多怨,陵压百姓⽽邀其上者,何故?此其⼼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已。

文言文苏轼《教战守策》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苏轼《教战守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教战守策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E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吒,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嫁,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鎔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狙于寒署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嫁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战守策苏轼〔宋代〕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yì)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

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

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策:是朝廷设题考试,应举士子(读书人)答问时所书,称为对策和策问,后来成为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政见、进献谋略的一种文体,属于议对体文书。

生民:即人民,百姓。

患:祸患。

果:究竟。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xì),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jīng)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yì)杀伐之际而不慑(shè)。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bì),而人民日以安于佚(yì)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é)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huàn)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mào),痿(wěi)蹶(jué)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

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

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

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

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像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先王:古代的帝王。

兵:文中指军备。

去:废弃,取消。

隙:空隙,文中指秋冬农闲之时。

致民:招致、召集百姓。

田猎:有组织地进行射猎活动。

以讲武:借此机会教练武事。

进退坐作:均为古代军队操练时的基本动作。

进退:前进,后退;坐作:跪倒、起立。

刈:割,文中是杀的意思。

慑:害怕。

盗贼之变:文中指敌人的迸犯。

惊溃:惊慌失措而溃散逃亡。

迂儒之议:迂腐不通事理的读书人的见解。

卷:收起兵。

甲:铠甲,文中泛指武器装备。

顿弊:损坏,破败。

佚乐:贪图安乐。

卒:同“猝”,突然,忽然。

讹言:传播谣言,文中是有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之意。

开元、天宝: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唐代比较稳定和繁荣时期,号称“盛世”。

豢:养,文中是沉醉,安享的意思。

一本作“酣豢”。

刚心:指刚强的意志。

眊:目不明,引申为衰老,糊涂昏聩。

痿蹶:足麻痹。

区区:小小的。

禄山:即安禄山。

唐玄宗时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率众十五万,于天宝十四载(年)起兵范阳,发动叛乱,相继攻下洛阳、长安,称雄武皇帝,定国号燕,后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兽奔鸟窜:形容百姓受惊扰四处逃散就像受惊的鸟兽一样。

固以微:因此衰落下去。

固:一本作“因”。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p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hái)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zì),轻霜露而狎(xiá)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yú),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qū)动作,使其四体狃(niǔ)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duò)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

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

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

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穿皮衣,下雨就打着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

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

人民也是如此。

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像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

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生事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分了吗?平居:平时。

告病:文中指生病。

告:说。

力作:努力耕作。

穷冬:隆冬,极冷的冬天。

暴露:即在野外劳动。

筋骸:指筋骨。

冲犯:指受到摧残损伤。

浸渍:被雨水浸泡。

狎:与“轻”互文,也是轻视之意。

重屋:有双重屋檐的高大房屋。

风则袭裘:一有风就穿上皮袄。

御盖:撑伞。

虑患:事先考虑到防御外患。

狃:习惯。

闺门:通往内室的小门。

股栗:两腿发抖。

渐不可长:不能让剐露苗头的事再发展下去。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lǔ)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

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

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

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

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

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

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无自而有:无从发生,没有发生之可能。

西北之虏:指当时宋朝西方的西夏和北方的契丹。

虏:古时对敌方之蔑称。

岁以百万计:极言每年岁贡之多。

厌:满足。

之不以渐:不逐渐地用兵。

蹈:脚踏,文中是走上,奔赴之意。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shù)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yì)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

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

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

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像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

然而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

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

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庶人之在官者:指平民在官府服役供职者。

行阵:军队之行列和阵式。

节:严格的规律。

役民之司盗者:从民间抽调来负责捕捉盗贼的人。

郡府:指郡府的所在地。

都试:汉制,每年秋天,集军士于都城,考试武艺。

以军法从事:按军法办事,即按正规军队的训练办法来要求。

挠以军法:以军法扰乱百姓。

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将要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老百姓去作战。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yú)?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向他们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

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

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屯聚:集中驻扎。

陵压:欺压。

陵:同“凌”邀其上:要挟他们的上级。

邀:同“要”,要挟。

折其骄气:使其骄纵之气受到挫伤。

际:间,界限。

作品赏析:这篇政论文,首先提出国家管理中不能“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思想;接着叙述先王知军备的重要与好处,但是后来的帝王听从迂腐儒生的建议,废除军备,出现了潜在的危险,曾导致唐朝的安史之乱;然后以百姓和王公贵人为例,对比论述应当居安思危,要教民习武,有备无患,批驳了反对军备的谬论;最后指出国家要崇尚武勇,讲习兵法,操练武艺,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同时要打击骄兵悍将,使社会得到安定。

文章主要论述了国家不能苟安不知危,而应教民习武,以备战、防敌人入侵的思想,文笔自然流畅,于平常起波澜,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论文先以设问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引出中心论点:“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