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十节 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节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一、杆栏式民居

干栏式建筑,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潮湿而建,适应于雨水多比较潮湿的地方。

中国南方是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也是我国已出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一)民居结构

水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楼,采用穿斗式结构,立柱承重,直接将屋面重量传给基础,并以穿枋联系檐柱和中柱,保持立柱的稳定,这与侗、苗等南方少数民族民居没有多大差异。不过,水族干栏在结构上分上下两层,上层屋架柱脚扣枋用鱼尾式的斗角衔接,牢牢固定每根立柱的方位,整体性较好。这是水族先民一次实践性的创造,很好解决了木料长度不足的难题,为木穿斗结构适应复杂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三都县排

月村民居

(二)平面布局

三都水族民居平面以“间”为单位,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常见平面是由3、5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每间开间4m,进深10m;就内部垂直方向划分,自下而上可分地层、中间层和阁楼三层。地层为牲畜圈、杂物间、烧火房(牲畜喂料加工)和碓磨房(粗杂粮加工)等房间的设置;阁楼则设置贮藏间、次卧室和客卧;中间层布局中,除主卧室外,就是堂屋。堂屋中壁上设神龛位,这与汉族、苗族大同小异;堂屋的中心———火塘,即青石条围筑而成的方形小坑,供取暖和炊煮(相当于动态的厨房)之用,和堂屋一起构成家庭相亲相爱、议事谋事和待客的场所。火塘更是家的标志,邀请客人来访的第一句话是“来看我生火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呀?(水语直译)”,另外,至今依然存在的家族文化思想“承继香火”,就是指火塘的延续。

堂屋一般连通出挑的走廊,常见为外挑,一些民居也采用木撑竹面,营造通透宽大的外廊,并将葡萄引嫁廊上,把景观间接引入室内。在一些论作中提到“宽廊”的设置是侗族干栏式民居的特殊形态之一,但在对水族民居实地调查中,宽廊的设置普遍存在(包括上百年的老屋),并且还出现凹廊、退堂等建筑形态,这说明,宽廊不应只属于侗族民居的建筑文化符号,也属于居住在这片区域且建筑样式区别不大(如水族)的族群。

由于穿斗木结构具有易改易扩的特点,可对建筑内部屏风拆移或围隔,分隔出自由灵活的室内空间,但各种空间功能的布置,都以堂屋为中心或纵或横向发展。

三都县排代民居室内布局

(三)民居造型

水族民居屋顶采用悬山瓦屋面,屋脊两边有往上卷曲的翘角,中间用瓦片正反面砌成“鱼尾”或“龙角抓”或“双龙抢宝”等独特的装饰物。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大都认为屋脊的瓦饰除了镇梁防灾和装饰外,没有更深的用意,但水族文化名人潘殿噙、石国义坚持认为,这是水族居所与生命繁衍之间联系的一种符号。鱼为水族图腾,水族文化学者潘朝霖在《水族鱼图腾析》中论述,鱼有繁衍生息后代之意,由此看来,这个建筑符号理解为生命繁衍的表达合情合理。

水族民居屋面岀檐深远(1.5m左右),大多民居山墙增设挡雨披檐,四周加设腰檐。没有进行明显独立的立面设计,平面、结构、造型相应统一,除了对柱身上下端做梭形处理外,其它构件没有过多修饰,直接暴露杉木(这是最常见材料)肉质的自然本色,但通过实墙与门窗、外廊的虚实对比,营造简洁明快、自由豪放的风格特点。

三都县高绒村照片

【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从气候、地形方面列举出三都干栏式民居是如何体现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并总结出干栏式民居的优缺点。

2.除了干栏式民居,你还知道或见到过哪些有特殊的民居?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有什么关系?

二、水族干栏式民居

(一)民居现状

长期的封建社会经济、技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建筑发展也停步不前。到了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以跳跃的形式打破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村寨中大量兴建砖混结构平顶住房,改造或改建部分用房和附属设施,大部分新建房屋暴露红色的砖墙,或用墙面砖贴面。这些建筑形式一拥而入,虽有打破了传统民居沉闷的局面,为村寨注入新的活力,但它缺少与传统民居的延续,甚至与周围环境毫无联系,致使“天人合一”的传承形态民居群出现砖木杂混、土洋结合的怪胎。

新建住宅,按照个人喜好,或参照临近地区的建筑模式,缺少统一规划,有空地就建,甚至占用农田,很多新建住房沿着公路两侧排列,构成“线”状自然生长态势,打乱了传统的村寨空间格局。在三都水族很多自然村寨中已出现砖混平顶屋取代传统干栏式民居的趋势,这不免令人担忧。

三都县平冲村照片

(二)社会背景

生存环境。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和木材积累量呈负增长,市场价格昂贵,青瓦生产基本停止,使传统民居失去发展的前提。此外,还有日益尖锐的木楼灾火威胁。

社会环境。当地一大部分人,生产方式已经突破单一的农耕,小工业、工艺逐渐成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活跃的走向,居住理念向多元化转变,传统建筑功能不再满足现代需求。

人文环境。受到汉族文化和社会潮流的影响,村民对传统建筑文化,缺乏自信感。这是一种民族尊严的自信,出于对大山和田土的认识,对自然的理解。

水族传统居住模式所依赖的正常发展的条件已经发生改变,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砖混平屋顶房屋打着城市文化的旗帜,挥军直入水族村寨,与传统的民居发生碰撞的趋势,不可改变,也不能改变。水族建筑文化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型。

(三)水族民居文化的思考

水族的传统民居,是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中传承下来,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水族更是拥有自己传奇而神秘的文字—水书,而且在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家族文化、民族古歌、服饰艺术、雕刻技艺等方面较好地保留下来,这在少数民族中是鲜有的,对我们研究少数民族传承形态文化很有价值。

水族传统民居,是水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她体现了水族地区物质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水族民居天然的“建筑—营造—使用”相统一的居住模式、建筑风格,和木穿斗文化连同口传的建造方法及营造习俗形成的水族建筑文化,对水族民居的发展和保护,对三都水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珍贵的价值。

【活动】

1.基于干栏式民居的现状,请你就如何保护民族传统建筑提出自己的建议。

2.从水族干栏式民居的社会背景分析,说出水族建筑文化转型的原因有哪些?

【练一练】

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读下列我国四幅民居景观图片,回答1~2题。1.下列古诗可能描述③民居地区的是()

A.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