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十节 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合集下载

壮族民居——青山绿水间的干栏式木楼

壮族民居——青山绿水间的干栏式木楼

壮族民居——青⼭绿⽔间的⼲栏式⽊楼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发展⽽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结构,外墙粉刷⽩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结构的⽡房或草房,建筑式样⼀般有半⼲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栏,也叫⽊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

下层为⽊楼柱脚,多⽤⽵⽚、⽊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般⼲栏都依⼭傍⽔,⾯向⽥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

⼀个寨⼦⼀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体,就像⼀个⼤家庭。

居室格局,各族⾃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栏,以神龛为中⼼,神龛后⾯,居中是家公住房(以⼥主⼈为中⼼),左⾓是家婆住房,有⼩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姑娘房在右⾓楼梯旁,便于她们与⼩伙⼦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喜欢依⼭傍⽔⽽居。

在清⼭绿⽔之间,点缀着⼀栋栋⼲栏式⽊楼,这就是壮族⼈民的传统民居。

⽊楼上⾯住⼈,下⾯圈牲畜。

⽆论是什么房⼦,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的中轴线上。

前厅⽤来举⾏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后厅为⽣活区。

屋内的⽣活以⽕塘为中⼼,每⽇三餐都在⽕塘边进⾏。

壮族民居 - 壮族居住风俗 壮族⼈喜欢把村⼦建在⼭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

后⼭和村边栽上树⽊,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活安全。

壮族称屋为"⼲栏"。

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壮族民居 - 全⼲栏房全⼲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上升,很不卫⽣。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水族

水族

女子服饰
水族善于纺织、
染布,崇尚黑色 和藏青色。水族 妇女穿青黑蓝色 圆领历襟宽袖短 衣,下着长裤, 结布围腰,穿绣 青布鞋。
男子服饰

水族男子穿大襟 无领蓝布衫,戴 瓜皮小帽,老年 人着长衫,头缠 里布包头,脚裹 绑腿 。
舞蹈
水族人民能歌善
舞,流传至今的 民间舞蹈比较有 影响的有铜鼓舞、 芦笙舞、斗角舞 等几种。铜鼓舞 历史最久,芦笙 舞是向苗族学的, 斗角舞影响最大。
2011.1.9 陈璐
聚居地
• 水族是我国少 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 贵 州省,有三十 六万人。
房屋
• 水族民间房屋建筑
样式俗称为“干栏” 式;“干栏”式的 房屋具有空气通畅、 干净凉爽的特点 。
饮食

水族以大米为主食, 喜爱糯食。 水族农民不善种菜, 比较重视养殖业和 渔业,因此,各种 牲畜禽及水产品为 水族生活提供了必 需的肉类食物。
语言
• 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 语与同语族中的毛难语、侗语、 布依语、仫佬语和壮语语有亲缘 关系,尤其与毛难语及侗语的关 系更为密切。

干栏式民居适合小家庭居住

干栏式民居适合小家庭居住

干栏(也作“干阑”)是历史极为久远的一种建筑类型,它是由原始人类的巢居逐步演变而成的。

“干栏”一词最早见于《魏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旧唐书》:“山有毒草及风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干栏是一种把居住层地板用支柱架离地面的建筑,以避虫蛇猛兽,并有利于防潮及通风,适用于温暖潮湿的地域。

干栏在中国古时候的长江以南地区曾广泛采用,后来逐渐减少,现在只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仍以干栏为主要住房的,有傣族的竹楼、壮族的麻栏、侗族的木干栏、黎族的船形屋、水族的木楼等。

傣族竹楼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及德宏等地区。

当地气温高,潮湿多雨,民居为干栏式的竹楼。

傣族实行小家庭制度,仅长幼两辈人共居,人口不多。

规模不大的独院竹楼,是适应一个家庭一般为一、二代人口的情况的。

竹楼的构造是用木或竹为柱为梁,编竹为墙,楼板竹木兼用,歇山式草屋顶。

竹楼的规模以底层木柱的使用数量来计算,一般竹楼用5-6排、总数约40-80根。

排的间距为3米,柱的间距为1.5米。

竹楼的总体布局,是每幢竹楼四周都有用竹篱围成的小院,院内种植树木花草,如槟榔、芭蕉等。

竹楼入口朝向街道,由篱门入院,登上披檐下的木梯到廊和“展”。

“展”就是晒台,是生活、操作、休息、娱乐的地方。

它所处的位置可以多种多样,造型生动,是竹楼最富趣味的部分,可以说竹楼如果没有“展”,就失掉了竹楼的特色。

由廊进入室内,前室是起居室──堂屋,内有火塘,围塘席地而坐,可烤火、炊茶、煮饭等,客人夜间住在这里。

后室是卧室,是全家睡眠的地方,外人不可入内。

黎族船形屋黎族居住在海南省五指山一带,该处气候潮湿多雨,风大,经济较不发达。

黎族过去住的房屋是一种类似船形的干栏。

地板层架空,屋顶与墙连为一体,可以说是一种下无台基、中无墙身、上为半圆形船篷样的草屋顶。

平面为长条形,前后有门,门外有“船头”,侧面无窗,外观像一条架空起来的船。

这种船形干栏现在已近绝迹了。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全国各地乡村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位于南方山区的桂西北,素有“三山两水一分田”的美誉,这里的农户和村民继承着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与土地之美融为一体,打造了风格各异的农村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干栏民居。

本文将探究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

一、干栏民居建筑概述干栏民居又称“梁柱式民居”或“竹楼”,因其建造时立柱靠梁,而上下空间得以分隔,形成一种特殊的居住方式。

其主要特点在于“干栏”和“通舱”。

干栏是指房屋的中央部分,其下方空间为牲畜住所和存放农具的间断性场地,干栏上侧作为居住空间。

通舱则位于干栏两侧,以竹木隔墙相连,形成通透自然的造型。

二、干栏民居装饰风格1、颜色干栏民居常常以青色、黄色、红色等为主调,搭配粉色、绿色等明亮的颜色。

其颜色的选择主要依据其文化背景与地域性。

例如:“三山两水一分田”,天空、山水等元素塑造了丰富的绿色文化,呈现出自然、美好、和谐的特性。

2、花纹在干栏民居的装饰中,花纹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桂西北地区的干栏民居与皖南、湘西等地的干栏民居不同的是善于利用花纹元素的变化,呈现出特定的寓意。

这些花纹形式丰富多彩,如百花、龙凤、牡丹、莲花等。

3、材料干栏民居常用竹木、瓦片、青砖等材料进行建造与装饰,这些材料的使用不仅环保,而且符合当地的文化与传统。

同时,其厚重、质感较强的特性也符合了当地居民崇尚自然、重视质感的审美需求。

三、干栏民居现代化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干栏民居也面临着现代化改造的需求。

改造的几个重要方向是解决隔音问题、增强居住的舒适度、改进室内布局等。

1、使用现代材料在现代化改造中,干栏民居使用了新材料,如现代防水材料、隔音材料、保温材料、墙体隔热材料等。

这些材料不仅有利于增加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而且更节能环保。

2、空间布局变化在新型干栏民居的改造中,空间布局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

水族干栏住宅

水族干栏住宅

水族干栏住宅水族干栏住宅2009-10-19 20:38:05 作者:56china 来源:浏览次数:450 网友评论 0 条水族干栏住宅建筑艺术水族居住区处于亚热带,多雨潮湿,加之树林茂密,豺狼虎豹野猪经常出没其间。

水族居住“干栏”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湿和野兽的侵害。

“干栏”建筑是水族先民和南方民族智慧的结晶。

建筑特点水族木楼,水族干栏住宅建筑艺术水族居住区处于亚热带,多雨潮湿,加之树林茂密,豺狼虎豹野猪经常出没其间。

水族居住“干栏”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湿和野兽的侵害。

“干栏”建筑是水族先民和南方民族智慧的结晶。

建筑特点水族木楼,一般分上下两层。

下层是整个上层房屋的承重部件,因此先修好基脚,根据木屋间架结构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块石安稳柱脚即可,一般不要修整屋基平面。

下层柱粗(直径一般在30厘米以上),柱身榫眼用穿枋纵横连结,每排抵柱上端扣架粗大的原木作为横梁,梁与梁之间铺着垫木,俗称“楼枕”,枕上铺着宽厚的楼板(多为松树或枫树解成的板子),形成平整的楼面。

上层屋架,一般每排为五柱四瓜(或称十一檩水步),也有五柱六瓜(或称十五檩水步)。

木楼为穿斗式结构,在柱与柱之间用穿枋组成网络。

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为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栏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

柱脚扣枋的这种鱼尾式“斗角”结构,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

顶上再用檩子卡住各排柱头和瓜头,各部衔接处都是齿榫铆紧,使建筑物整体性强,十分稳固。

下层的抵柱和横梁与上层排架必须对应,俗称“柱顶柱”,这使木材抗压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DYCMS_info_next民居布置水族民居内部的划分,一般为三层。

楼板以下为“地层”,顶棚以上为楼层,中间层为居住层。

就其功能而言,地层一般为牲畜圈及杂物间,也有将厨房及碓房设置在此间的。

楼层主要是贮藏层。

如果人口多的,也在此设置未婚儿女卧室。

中间层是住宅的主要空间。

以三开间的住宅而论,明间为堂屋,是全家的主要共享空间,家庭中的主要活动均在此间进行;其余次间为家长及长子等主要人员的卧室,并在次间中的一间设置火堂。

《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4章 建筑篇

《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4章  建筑篇

龙胜壮寨

三江侗寨
桂北苗寨
龙胜瑶寨
彝族村落
(2)受水网、水源影响的村镇布局
传统村镇的选址布局有明显的“亲水性”,尤其是河 网密集的地方。纵横交错的河道具有道路的功能,常以 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河道形成水街,因此陆上街道的
车辆不多,街面较窄,有的不足1米,被称为“一人巷”
或“一线天”。依靠河流生成的村镇常以水道为自然村 镇的导线,住宅成片临河,或顺从河道的曲折走向,交 错排列于一侧或两侧。 盘曲在街巷中的水系,既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 源,又是木构民居的防火用水。
1、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 托起上半部建筑,主要目的是防潮防兽以达到舒
适安全。干栏式建筑有全干栏与半干栏两种基本
类型。苗族等民族的“半边楼”属于后种形式,
又叫吊脚楼。干栏式搂居在壮、侗、瑶、苗、水
等民族地区都有,在山区尤其流行。
干栏式建筑的基本样式
干栏式建筑多 为两层。上层一 般为3开间或5开 间,住人。下层 为木楼柱脚,多 用竹片、木板镶 拼为墙,可作畜 厩,或堆放农具、 柴禾、杂物。
(1)顺应地形地貌的村镇布局
广西境内多山,村镇布局常沿地理等高线布 置在山腰或山脚。在背山面水的条件下,村镇多 以垂直与等高线的街道为骨架组织民居,形成高 低错落,形成与自然山势协调的村镇景观。聚落 建筑能够充分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最 大限度利用山、水、民居、绿树,构成错落有致 的街景空间,极富自然情趣。
二、住宅
广西民居可以分为干栏式和地居式两种基本类型, 既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别,也有显著的民族差别。通常, 壮族、侗族、瑶族、苗族等居息地多山的民族地区流
行干栏式建筑,汉族、回族等民族地区流行天井式建

水族干栏建筑及其文化

水族干栏建筑及其文化
。 ,
已产 生 发 展 于 水族 人 民之 中 了
质文 化 的 发 展 历 史
以 及 探索 一 个 都有 着 十分 重
作为上 层 房 屋 的 承 重 部 分
上 修建 起 上 层 房 架
,
在 底架
水族 的 干 栏 文 化 形 成 之 后

民族 的起 源 等 方 面 要的意义

,
并 用木 板装 修
,
逐 步 地 渗 透 到 水族 的丧 葬 习俗中 去 了
_
娜口口纽叮
G A
水族 干 栏 建筑及 其 文化

王海燕
不 同 民 族 和 不 同 地 区的人 民 有 不 同 的 居 住 形 式 和习惯 族人 民居 住 的 蒙 古 包
、 ,
人 更 加 留连 忘 返 了 族 人 民 称之为 语 楼的谐 音 音
, , “

这种 木楼
” 。 “

,



,
以居其上

,

起来

然后 屋顶 上 盖上 瓦 或 杉 树皮

从 民 族 学大 量 的 资料 所 反 映 出
,
生活 在龙 江 上 游
都 柳 江 两岸
,
一 座楼房 就 基 本 建 好 了
育 不少 楼

来的 情 况 看 式
,
为 死 者 进 行 安 葬的 形
,
以贵州省南 部 三 都 水 族 自 治 县为 聚
居中 心 的 水 族 人 民 居 住 的 房 屋
潘 一 志 先 生 认 为这种 石 棺墓 三 层像 一 座 小 房 子
。 ”
上下
依 山傍 水

雲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

雲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

雲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傣族的传统民居是干栏式,也就是俗称“竹楼”。

特点是歇山式的屋顶,正脊很短,屋顶很大,坡度非常陡,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偏厦”,看上去很象重檐顶形式。

傣族干栏民居的构架非常简単,在平地上接塔出一亇稳定的架子,底层悬空二层做出居室型,然后在顶部辅草就可以了。

这种形式是因地取材便利快捷,占地面积少居住面积大,有防潮通风等特点很适合当地气候条件。

干栏(也作[干阑])是历史极为久远的一种建筑类型,它是由原始人类的巢居逐步演变而成的。

[干栏]一词最早见于《魏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旧唐书》:[山有毒草及风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干栏是一种把居住层地板用支柱架离地面的建筑,以避虫蛇猛兽,并有利于防潮及通风,适用于温暖潮湿的地域。

(如图)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云南省剑川剑湖海尾河旁的海门口遗址的复原的干栏建筑(距今7000多年)干栏式建筑群(距今3000多年)干栏在中国古时候的长江以南地区曾广泛采用,后来逐渐减少,现在只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仍以干栏为主要住房的,有傣族的竹楼、壮族的麻栏、侗族的木干栏、黎族的船形屋、水族的木楼等。

其中傣族的竹楼是以竹为主要建筑材料,每家有篱笆围成的小院,种有芭蕉等热带植物,极富生趣。

壮族的麻栏吸收了较多的汉族建筑手法,木材用量增加。

侗族的木干栏建造工艺较高,尤其是村寨中的鼓楼及风雨桥,显示出惊人的木工技巧。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

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

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

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

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

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

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课件4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课件4
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
傣族干栏式民居 一般都是上下两层, 下面一层除了支撑屋 子的柱子间可以关养 牲畜、碓米、堆放杂 物等。上面的一层是 人们居住的,有前廊、 堂屋、卧室、晒台四 个部分。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简易骨架
干栏式民居的构架简单,因此建造起来也较为简单,不需要挖地基, 不需要砌墙体,不需要建院落,用砍好的木头做成屋架,再将屋架在选定的 地面竖起,在上面架上梁、檩等,干栏式民居的骨架就完成了,而且在多树 木的南方,木材料也易得。本图就是一个干栏式民居的简易构架。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底层
高干栏民居可高达四层,上面阁楼可作卧室或储藏室。底层 因为宽广而高,人完全可以直立在下面。一般这样的底层用来圈 养牲畜,或放置大型农具,有的人家还在下面设厕所。本图中的 干栏民居底层,不但摆放有农具、自行车等家用器物,而且在近 边处还设有木制长靠背椅,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聊天。
下沉式窑洞
藏族碉房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歇山式屋顶

傣族干栏式民居最
大的特点是歇山式的屋
顶。房屋的正脊很短,
屋顶很大,屋面坡度非
常陡,屋顶的下面还有
坡屋顶,也就是当地人
说的偏厦,所以整个看
上去像重檐顶形式。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内部结构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堂屋
起居、待客的堂屋 由房屋的前廊向里面走,
通过一道门就是堂屋,堂屋是 接待客人的正式场所,也可以 成为留客的住处。堂屋也兼作 厨房,设有火墙。图中的主人 正在轻松地享用美餐,就餐时 人们直接蹲坐在木料铺设的地 板上。
蒙包
蒙古包的简介
蒙古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据记载,最迟在汉代, 北方游牧民族就有了现在这样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包”字是“家” “屋”的意思,俗称为蒙古包,逐渐就延用下来。

旅游专业《干栏式建筑赏析》

旅游专业《干栏式建筑赏析》
第六页,共九页。
榫卯技术的应用
在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中, 最有影响的是出土了上百件带榫卯 的木构件,从形式看有柱头及柱脚 榫、梁头榫、带梢钉孔的榫、燕尾 榫、平身柱卯眼、转角柱卯眼,直 棂栏干卯眼等。平身柱卯眼即是中 柱上的卯眼,转角柱卯眼即是檐柱 的卯眼,与梁配合使用使中柱和檐 柱、中柱与中柱、檐柱与檐柱得到 紧密联接,从而构成十分稳定的屋 架,使地板铺设得到可第靠七页,保共九页。证。河
第五页,共九页。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 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程。这种以梁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 的一项重大创造,奠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根底。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立 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 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 趣的一个构件。该件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间 ,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 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置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 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 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 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见到。
第四页,共九页。
第一次考古开掘的建筑遗迹平面图分析,3幢建筑均呈西北——东南的走向。从朝向看,座东北,朝 西南,这样建筑的朝向与现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选择有很大差异,对采光、通风、取暖、避寒都不利 ,从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力水平看,与原始居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成反差,这种特殊朝向选择需 要对干栏式建筑本身特点进行探讨。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开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筑遗迹出现,因为从 建筑技术和材料看,干栏式建筑非常容易倒饵,据民族学资料,云南傣族同类建筑使用最常年限为 15年。由于砍伐、加工上的困难,估计倒坍后的建筑构件又被河姆渡人用于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 土的木桩较多留存下来。推测当时的建筑还未开窗,而门的位置与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一样是开在山 墙面的,具有出入、通风、采光、排除烟尘的诸多功用。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门的朝向 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 了冬季的采光时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迄今 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当然这是通过实践 和生活积累得来的。

贵州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智慧探析

贵州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智慧探析

贵州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智慧探析作者:张欢田鑫来源:《美术文献》2018年第09期[摘要]贵州水族人口较少,在历史变迁过程中,水族人民创造并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文章分析了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特征,探析其内在的思想、文化、审美智慧。

[关键词]贵州水族民居建筑设计智慧中图分类号:J59文献识别码:A贵州水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建筑是古越人的遗风,是由‘巢居’习俗发展而来的。

”“‘干’为水语‘楼’的谐音,‘栏’为‘家’的谐音,合称为‘楼房’之意。

”干栏式建筑形式也是水族人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因南方的气候闷热潮湿,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下,这种将底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使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水族干栏式建筑在设计特征上蕴含着独特的智慧,是水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水族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特征(一)结构设计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设计多为木质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水族祖先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得出的设计智慧。

因南方多雨水,且潮湿,建筑最下层不适合居住,因此,水族的干栏式建筑最下层是圈养家畜、放置农具的空间,上层则是居住生活的空间。

居住空间分为卧室和堂屋客厅,堂屋客厅是上层空间的中心,客厅在堂屋正中心,在正对大门的堂屋神龛上,供奉着祖先的牌位,神龛下方是放置供品的供桌。

因此,处于中心地位的堂屋,在水族人心中的地位十分神圣,神龕不仅供奉祖先神灵,而且是“体现了家庭观念,凝聚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

水族传统民居在堂屋客厅的两侧分别是卧室,而屋顶与卧室顶中间有阁楼,可以放置谷物等农作物;每家每户,在大门外面建一长廊,在长廊外建有一个空间,专门用来晾晒农作物。

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空间设计是水族人长期与自然共生共存过程中形成的设计理念,见证了水族人的历史变迁。

(二)布局设计水族“居住层从平面组合来看,不外乎有五个基本元素,即楼梯、堂屋、卧室、走廊、客厅”。

第四章 第十节 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第四章 第十节 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第十节水族的干栏式民居一、杆栏式民居干栏式建筑,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潮湿而建,适应于雨水多比较潮湿的地方。

中国南方是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也是我国已出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一)民居结构水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楼,采用穿斗式结构,立柱承重,直接将屋面重量传给基础,并以穿枋联系檐柱和中柱,保持立柱的稳定,这与侗、苗等南方少数民族民居没有多大差异。

不过,水族干栏在结构上分上下两层,上层屋架柱脚扣枋用鱼尾式的斗角衔接,牢牢固定每根立柱的方位,整体性较好。

这是水族先民一次实践性的创造,很好解决了木料长度不足的难题,为木穿斗结构适应复杂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三都县排月村民居图(二)平面布局三都水族民居平面以“间”为单位,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常见平面是由3、5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每间开间4m,进深10m;就内部垂直方向划分,自下而上可分地层、中间层和阁楼三层。

地层为牲畜圈、杂物间、烧火房(牲畜喂料加工)和碓磨房(粗杂粮加工)等房间的设置;阁楼则设置贮藏间、次卧室和客卧;中间层布局中,除主卧室外,就是堂屋。

堂屋中壁上设神龛位,这与汉族、苗族大同小异;堂屋的中心———火塘,即青石条围筑而成的方形小坑,供取暖和炊煮(相当于动态的厨房)之用,和堂屋一起构成家庭相亲相爱、议事谋事和待客的场所。

浅析水族杆栏式民居

浅析水族杆栏式民居

浅析水族杆栏式民居水族杆栏式民居,简称水族杆屋,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它起源于明朝中叶,是由传统福建土楼和西洋建筑鼓楼融合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相较于其他民居,水族杆屋在建筑结构、装饰美观、符号意义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建筑结构水族杆屋的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它主要由前堂、中堂、后堂以及抱厦、穿堂等组成。

在建筑结构上,水族杆屋秉承了传统福建土楼的设计理念,将多个建筑单元组成一个至多四层的高大建筑。

同时,水族杆屋的抱厦、穿堂、天井等构造和庭院、走廊、翼房等构造也是福建土楼和平面建筑的特点。

相较于普通民居,水族杆屋的建筑结构更加复杂,这与其农民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有关。

水族杆屋的主人大多是千金一掷的富家子弟,他们为了追求豪华和实用性,对建筑的结构设计也更加用心和巧妙。

装饰美观水族杆屋的装饰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

它有着富丽堂皇的外观和精美绝伦的内饰。

从外观上看,水族杆屋的正面多是高高的挑檐,配以各种开阔的窗户和门,形象优美,极具特色。

在内饰上,水族杆屋更是富丽堂皇。

房屋内部的装饰小品颜色丰富,造型独特,充满了人文情怀。

水族杆屋的外观和内饰在设计上非常注重细节。

在室内装修方面,它以木雕、石刻、泥塑、剪纸等民间传统工艺为主,再加上传统壁纸、剪花、瓷器等多项文艺小品的装饰,使其展现出非常浓厚的民俗文化。

符号意义水族杆屋在福建民居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它不仅仅具有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装饰品的美观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

从建筑材料到色彩形态,每一处都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在福建传统建筑中,水族杆屋被认为是一种象征权贵、富足和荣耀的建筑。

建筑的规模、装饰、香火等都会影响主人的地位和礼仪。

同时,由于水族杆屋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这也体现了福建地区青瓦黄墙传统建筑的理念,使得水族杆屋兼具实用型、美观型和象征型的三重身份。

结语综上所述,水族杆屋在建筑结构、装饰美观和符号意义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和特色。

南丹潘宅(水族民居)

南丹潘宅(水族民居)

45发现广西价值 展现至美广西
广西的水族主要分布在河池市和柳州市融水苗族
自治县。

传统的水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但由于与其他民族杂居,水族民居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亦充分吸收了其他民族建筑的优点。

南丹潘宅坐西朝东,平面格局为三开间,第一层养家畜,第二层居住,由室外料石阶梯直通第二层。

户门向内退到金柱,形成入口灰空间,不另设望楼、挑廊。

入口处木镂花门窗雕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

厅堂居中,两侧共四间厢房,左后侧厢房为厨房,其
余为卧室。

正厅后半部设后厅,并有门直通室外。

潘宅在结构上采用穿斗式木构架,进深方向的 7 柱中,后 3 柱直接落在第二层,形成“半边楼”式空间布局。

山墙用三层砖叠涩凸出,上盖小青瓦,在小青瓦上压一层砖,垂脊两端既挑又翘,有腾空之势,甚为轻巧。

南丹潘宅(水族民居)
潘宅剖面示意图潘宅外观
(摘编自《广西古建筑》,谢小英、熊伟、韦浥春、韦玉姣 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出版)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水族建筑 水族民居的平面结构是怎样的

水族建筑 水族民居的平面结构是怎样的

水族建筑水族民居的平面结构是怎样的>水族民居的底层作为饲养牲畜、家畜、家务劳作、存放家具什物之用。

有牛猪圈、鸡笼、灶房、碓等。

居住层从平面组合来看,不外乎有五个基本单元素,即楼梯、堂屋、卧室、走廊、客厅。

楼梯既是沟通上下层的交通手段,也是民居入口的标志。

堂屋占平面面积的比重最大,是民居的中心。

它直接楼梯相连,是通往卧室、客厅的必经之地。

堂物设有祖宗牌位,祭祀神坛,在牌位常设一张供桌。

堂屋门口一般有一段短廊,廊的一端连接楼梯,另一般通向晒台。

前廊与堂屋有在门和么门,么门高一米左右,作用是档家禽。

堂屋是举行活动主要场所,如过端节敲铜鼓。

卧室是在堂物的一边,是家人睡觉的地方,一般外人不得入内。

客厅在堂物的另一侧,设有火塘及客床,是就餐和客人留宿睡觉的地方。

神龛背后有一间小屋,通常也作卧室用。

晒台一般是房屋的附属品,与居住层一样高,作晒粮食、凉衣之用。

第三层一般是作为储存粮食的仓库。

如果房屋没有第三层,粮食就储存在第二层。

厕所布置房前屋后,独立设置,与住房不联系在一起。

水族民居的建筑材料、构架体系、构造方式和施工程序1、建筑材料:水族民居的柱、梁、方、瓜、椽、檩、壁、楼板等均用木材。

屋顶用瓦覆盖。

以前用草或杉树覆盖。

2、构架体系:水族民居的构架体系十分严谨。

平面柱网整齐、大水基本统一。

梁柱采取榫卯连接、整个房屋构架的整体性很强。

3、构造方式:①屋顶处理:一般是在梁架上钉上椽皮,然后放上瓦片。

在没有瓦片之前,屋顶用杉树或茅草覆盖。

②墙壁的处理:有竖装和横装两种,竖装是用许多加工整齐的木板横向拼合而成。

③楼板的处理:楼板是在楼枕上用较厚的木板铺成。

4、装饰装修:水族民居的装修十分简洁朴素,装饰的重点部分是窗户、么门及走廊的梁架。

门窗材料为木料,格子心是由棂条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式样繁多,千姿百态,这些图案花格传统沿袭至今,简练而纯熟。

5、施工的程序:①选择屋基地点,朝向,挖基槽,砌石基,填土,整平。

②木材放样、裁料,画墨作屋架,排扇、立住、上梁、铺设檩条、椽皮、盖瓦,安装门窗、铺楼板、装饰装修。

水族传统村寨与民居建筑形制结构———以贵州省荔波县水葩组为例

水族传统村寨与民居建筑形制结构———以贵州省荔波县水葩组为例

水族传统村寨与民居建筑形制结构———以贵州省荔波县水葩组为例作者:杨童舒来源:《文物世界》 2018年第1期摘要:民族村寨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地理实体。

本文以水葩传统民族村寨及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村寨整体布局和单体民居建筑结构,认为水族村寨形态包括山、水、田地、林地、墓地、道路、公共空间等基本元素,各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民居建筑结构形制与村寨集群聚落景观相辅相成,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典范。

关键词:干栏式建筑村寨形态景观水葩水族村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玉屏街道,隶属水甫村,向南距荔波县城约13 公里,向西北距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水甫石棺墓群约3 公里,向西北约5 公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兰鼎山森林公园。

水族习惯将“寨”称为“组”,水葩组就是水甫村的组成之一。

水葩水族村寨作为一个水族文化的综合地理实体,它的形成依托于内外环境,是地理背景和人文关系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文化特性,是其民族文化的特有体现和智慧结晶。

一、村寨形态分析民居建筑是村寨的组成部分,而村寨的内外部形态则是影响建筑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人居空间,其选择过程即是一个自然及人文因素为我所用的过程。

(一)村寨外部形态及选址要素(图一)1. 山水环境水葩组位于两山之间的山脚缓坡处,整体背西北面东南,依山而建。

村寨东、西边分别有一座独峰和一座双峰(图二),水语称独峰为DIABAO,双峰为GU XIU(干),译为“水不会干”,村寨的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双峰的山间泉水。

介于侗族、布依族(平地建房)和苗族、瑶族(依山择险)建房习惯坡度之间,水葩组的民居多建在山脚略偏上处。

双峰的泉水流经村寨形成一条小溪,后来村民为引水灌溉方便而人工抬高河床,天然溪流变为一条人工沟渠,村寨的得名即与这条溪流有关。

水葩组的名称经历了由“水爬”到“水扒”再到“水葩”的变化。

最初得名“水爬”即与此条小溪的流向有关。

村寨及其周围地势北高南低,而这条河流却由西南流向东北,呈现水向上“爬”的状态,因而得名“水爬”。

17-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风格-潘兴文

17-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风格-潘兴文

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风格潘兴文水族村寨有大有小,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数百户不等,其住房都是“干栏”式木质结构。

诚然,水族人们大多生活在山清水秀,林茂粮丰之地。

就三都水族自治县而言,它是全省十大林区县之一,生长着松、杉、柏、枫、银杏、樟及银杉树等数百种,自然而然给水族地区人们建筑“干栏”式住房提供丰富的材料。

水族“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都是就地取材,所以木质结构“干栏”式的建筑在水家山乡比比皆是。

我是水族人口中的一员,从小就在水族“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中长大。

在我长大的历程中,见过甚至参加过“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修建过程。

在本寨子所修建“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木匠师傅就是一两个人,可是帮工的人都是本寨子的长辈或同辈,因此,寨子“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的模式基本相似,周边村寨的“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差别也不大。

水族村寨的大小规模都根据地势地形以及周边土面积而定。

村寨均由鳞次栉比的“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构成,民居结构基本统一。

居民建筑的基本模式水族居民建筑大多是按照中国工匠传授技艺的传统方法——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设计施工。

一幢或数幢规模的建筑,往往是由一个师傅为主带领若干工匠共同完成的。

因此,这一幢或数幢建筑,就有一个鲜明的个人风格。

由于师承的关系不同,乃至在设计、造型上及工艺刀法上也各具有自己的特色,加上建筑地形各异及个性的发挥,使村寨的房子之间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山村。

我所见到的水族住房通常都是三间、五间、七间不等,有“平带楼”即以平房为主楼房为辅(底层高、楼层矮),有一楼一底,也有两楼一底的楼房,水族住房的开间一般不会设偶数模式(搭偏厦除外)。

九间以上的“干栏”式住房,在水族地区只是少数,况且在过去都是富有人家才建得起。

值得一提的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阳乐村杨昌学之住房,祖上修了六排五间的“干栏”式木质结构四层楼(三楼一底),其二层楼的周边都修有吊脚楼,整幢楼房不用一颗铁钉子,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还保存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节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一、杆栏式民居
干栏式建筑,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潮湿而建,适应于雨水多比较潮湿的地方。

中国南方是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也是我国已出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一)民居结构
水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楼,采用穿斗式结构,立柱承重,直接将屋面重量传给基础,并以穿枋联系檐柱和中柱,保持立柱的稳定,这与侗、苗等南方少数民族民居没有多大差异。

不过,水族干栏在结构上分上下两层,上层屋架柱脚扣枋用鱼尾式的斗角衔接,牢牢固定每根立柱的方位,整体性较好。

这是水族先民一次实践性的创造,很好解决了木料长度不足的难题,为木穿斗结构适应复杂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三都县排
月村民居

(二)平面布局
三都水族民居平面以“间”为单位,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常见平面是由3、5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每间开间4m,进深10m;就内部垂直方向划分,自下而上可分地层、中间层和阁楼三层。

地层为牲畜圈、杂物间、烧火房(牲畜喂料加工)和碓磨房(粗杂粮加工)等房间的设置;阁楼则设置贮藏间、次卧室和客卧;中间层布局中,除主卧室外,就是堂屋。

堂屋中壁上设神龛位,这与汉族、苗族大同小异;堂屋的中心———火塘,即青石条围筑而成的方形小坑,供取暖和炊煮(相当于动态的厨房)之用,和堂屋一起构成家庭相亲相爱、议事谋事和待客的场所。

火塘更是家的标志,邀请客人来访的第一句话是“来看我生火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呀?(水语直译)”,另外,至今依然存在的家族文化思想“承继香火”,就是指火塘的延续。

堂屋一般连通出挑的走廊,常见为外挑,一些民居也采用木撑竹面,营造通透宽大的外廊,并将葡萄引嫁廊上,把景观间接引入室内。

在一些论作中提到“宽廊”的设置是侗族干栏式民居的特殊形态之一,但在对水族民居实地调查中,宽廊的设置普遍存在(包括上百年的老屋),并且还出现凹廊、退堂等建筑形态,这说明,宽廊不应只属于侗族民居的建筑文化符号,也属于居住在这片区域且建筑样式区别不大(如水族)的族群。

由于穿斗木结构具有易改易扩的特点,可对建筑内部屏风拆移或围隔,分隔出自由灵活的室内空间,但各种空间功能的布置,都以堂屋为中心或纵或横向发展。

三都县排代民居室内布局
(三)民居造型
水族民居屋顶采用悬山瓦屋面,屋脊两边有往上卷曲的翘角,中间用瓦片正反面砌成“鱼尾”或“龙角抓”或“双龙抢宝”等独特的装饰物。

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大都认为屋脊的瓦饰除了镇梁防灾和装饰外,没有更深的用意,但水族文化名人潘殿噙、石国义坚持认为,这是水族居所与生命繁衍之间联系的一种符号。

鱼为水族图腾,水族文化学者潘朝霖在《水族鱼图腾析》中论述,鱼有繁衍生息后代之意,由此看来,这个建筑符号理解为生命繁衍的表达合情合理。

水族民居屋面岀檐深远(1.5m左右),大多民居山墙增设挡雨披檐,四周加设腰檐。

没有进行明显独立的立面设计,平面、结构、造型相应统一,除了对柱身上下端做梭形处理外,其它构件没有过多修饰,直接暴露杉木(这是最常见材料)肉质的自然本色,但通过实墙与门窗、外廊的虚实对比,营造简洁明快、自由豪放的风格特点。

三都县高绒村照片
【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从气候、地形方面列举出三都干栏式民居是如何体现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并总结出干栏式民居的优缺点。

2.除了干栏式民居,你还知道或见到过哪些有特殊的民居?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有什么关系?
二、水族干栏式民居
(一)民居现状
长期的封建社会经济、技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建筑发展也停步不前。

到了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以跳跃的形式打破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村寨中大量兴建砖混结构平顶住房,改造或改建部分用房和附属设施,大部分新建房屋暴露红色的砖墙,或用墙面砖贴面。

这些建筑形式一拥而入,虽有打破了传统民居沉闷的局面,为村寨注入新的活力,但它缺少与传统民居的延续,甚至与周围环境毫无联系,致使“天人合一”的传承形态民居群出现砖木杂混、土洋结合的怪胎。

新建住宅,按照个人喜好,或参照临近地区的建筑模式,缺少统一规划,有空地就建,甚至占用农田,很多新建住房沿着公路两侧排列,构成“线”状自然生长态势,打乱了传统的村寨空间格局。

在三都水族很多自然村寨中已出现砖混平顶屋取代传统干栏式民居的趋势,这不免令人担忧。

三都县平冲村照片
(二)社会背景
生存环境。

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和木材积累量呈负增长,市场价格昂贵,青瓦生产基本停止,使传统民居失去发展的前提。

此外,还有日益尖锐的木楼灾火威胁。

社会环境。

当地一大部分人,生产方式已经突破单一的农耕,小工业、工艺逐渐成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活跃的走向,居住理念向多元化转变,传统建筑功能不再满足现代需求。

人文环境。

受到汉族文化和社会潮流的影响,村民对传统建筑文化,缺乏自信感。

这是一种民族尊严的自信,出于对大山和田土的认识,对自然的理解。

水族传统居住模式所依赖的正常发展的条件已经发生改变,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砖混平屋顶房屋打着城市文化的旗帜,挥军直入水族村寨,与传统的民居发生碰撞的趋势,不可改变,也不能改变。

水族建筑文化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型。

(三)水族民居文化的思考
水族的传统民居,是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中传承下来,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水族更是拥有自己传奇而神秘的文字—水书,而且在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家族文化、民族古歌、服饰艺术、雕刻技艺等方面较好地保留下来,这在少数民族中是鲜有的,对我们研究少数民族传承形态文化很有价值。

水族传统民居,是水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她体现了水族地区物质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

水族民居天然的“建筑—营造—使用”相统一的居住模式、建筑风格,和木穿斗文化连同口传的建造方法及营造习俗形成的水族建筑文化,对水族民居的发展和保护,对三都水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珍贵的价值。

【活动】
1.基于干栏式民居的现状,请你就如何保护民族传统建筑提出自己的建议。

2.从水族干栏式民居的社会背景分析,说出水族建筑文化转型的原因有哪些?
【练一练】
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读下列我国四幅民居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下列古诗可能描述③民居地区的是()
A.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的重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B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D在故宫里面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