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时期或部位作用过程地貌类型侵蚀地貌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侧蚀为辅河谷不断加深和延伸,形成“”型谷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弯曲,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进一步展宽,呈型堆积地貌山前泥沙堆积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三角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地区耕地状况乡村规模河网密布区破碎相对较小河网稀疏区连片较大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名师注解] 【注】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1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如图所示【联1】1洪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2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3三角洲土壤肥沃,易发生盐碱化,影响粮食生产。

【记】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区分时主要从两方面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联2】沿河城市的区位因素1戊河口处,既可与河流相通,也可与海洋相通,如上海、广州。

2乙、丙、丁河流交汇处,有多个方向水运优势,如重庆、武汉。

3己水陆交通转运点,如伦敦、南京。

4甲水运起点,如赣州。

考点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图二河流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组成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分布山前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区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地势平坦、宽广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图示[典题精研] [典例] 2018·全国卷Ⅰ·节选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河流地貌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习河流地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形成地貌的吗?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2.理论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流侵蚀、沉积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3.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类型,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3)小组分享: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边河流地貌,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河流地貌的知识。

2.结合所学,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六、教学反思1.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看到的河流,它们不仅仅是水流那么简单,它们还能塑造出独特的地貌。

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一步步改变地形地貌的吗?生(齐声):不知道,老师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师:当然可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含解析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含解析

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1题组练通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

如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

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向斜成谷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2.图中由①至②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m,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的是( )解析:1.C 2.B 第1题,内蒙古草原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河水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得河道弯曲。

第2题,内蒙古高原的海拔在1 000~2 000 m之间,A、C项错误;图中河流剖面①处是凹岸,是侵蚀岸,②处是凸岸,是沉积岸,有沉积物,故B正确,D错误。

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A.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B.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C.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D.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4.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A.海平面上升 B.沿海地壳下沉C.黄河入海泥沙减少 D.该区植树造林解析:3.C 4.C 第3题,由图中经纬度与地理信息可知,此处为黄河三角洲,为黄河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而成。

第4题,河口附近陆地面积的增加来自河流泥沙的不断堆积,由于黄河中、上游植被保护使水土流失减弱,黄河输沙量减少,加之近年来黄河断流等导致三角洲增速减慢。

1(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3)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3)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题组练通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图中海拔最高点为A 点。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主要山脉的走向大致是( )A.东南—西北B.东西C.东北—西南 D.南北2.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河流 B.地形C.交通 D.气候解析:1.D 2.A 第1题,山脉走向可以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图中河流由西向东流,故图中主要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含解析)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的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一)河流的侵蚀方式: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原因: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

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新构造运动】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

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二)河流的侵蚀地貌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

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

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

一般位于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

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分类及特点;(2)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实际案例分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定量关系;(2)不同河流地貌成因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河流地貌图片及案例;(2)准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教学资料;(3)制定课堂讨论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河流地貌的实例;(3)准备小组讨论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河流地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课堂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阐述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所了解的河流地貌实例;(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疑问;(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 作业布置:(1)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标注各种地貌类型;(3)收集相关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5. 我国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阐述河流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3.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4.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搬运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5.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6. 案例分析: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学习目标】1、分析河谷、瀑布等河流侵蚀地貌的成因,冲积扇、河漫滩、河口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的特征与成因;2、结合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凹岸、凸岸的影响,分析码头的选点与淘金、挖沙的位置;3、认识聚落兴起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中,河流在供水、航运、灌溉等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学习过程【要点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形成阶段河谷地貌分布主要侵蚀方式初期V字形上游溯源侵蚀,下蚀为主中期河湾中游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成熟期槽形河谷下游侧蚀为主2.河流堆积地貌成因: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况下,会____________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图释:平原、组成部分分布形成机制洪积一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T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T 水流速度放慢T搬运能力降低T洪积扇或冲积扇T连接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T水下堆积体T河漫滩T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T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区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T泥沙堆积T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图示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

多呈坦,由分向呈放射状。

S9-9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 河流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供水和交通等重要作用。

2.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哪些有利条件?聚落分布原因高原 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 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 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一上, 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 流两岸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 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 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平原 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有的沿海 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 航运和海上运输(2) 某勘探队在 C 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访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岛D 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和形成条件,理解河流地貌的发展过程;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基本的地貌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地图解读,理解河流地貌的发展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关注河流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3.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和发育过程;2.难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过程。

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实地观察和地图解读,总结出河流地貌的发展过程;2.实验法:通过模型实验,观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2)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并请学生描述自己所在地的河流地貌特点。

2.知识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包括河流的形成条件、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因素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包括河道形态的演化、河流侵蚀和沉积的过程等。

3.实践操作(1)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选择附近的河流进行观察和记录,理解河流地貌的实际情况。

(2)通过模型实验,观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河流地貌发展过程的理解。

4.提升拓展(1)通过展示一些知名的河流地貌,引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2)小组讨论:讨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并向其他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5.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实地观察和讨论,共同总结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

六、教学评价1.定性评价:观察学生对河流地貌的理解程度,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定量评价: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应用题,测试学生对河流地貌的掌握情况。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4: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4: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并能通过已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运用于学习过程中;通过万泉河的案例,学会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在学习中了解家长,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并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南方地区,降水很丰富,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万泉河是我们琼海的母亲河,你了解我们的万泉河吗?[素材展示]《万泉河流域图》,《万泉河漂流视频》[师]我们从万泉河源头到入海口体验了不同形式的漂流活动,我们发现每个河段都不一样,那你家在哪个河段呢?可以分享一下你家旁边那段万泉河的不一样吗?[学生活动]学生在万泉河流域图上指出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并从河面宽度,水流速度,水深,含沙量等方面来描述。

[教师]听完各位同学的描述后,有哪位同学可以分析一下万泉河从源头到河口地区水流速度、河面宽度、河流含沙量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从源头到河口地区,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河道越来越宽,泥沙堆积越来越多。

[教师引导过渡]大家发现在河流的不同河段的景观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面我们以我国最大的一条河流——长江来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情况。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图片展示]长江流域图(出示旧版5元人民币和新版10元钱人民币)[教师]大家看我手中的5元钱和10元钱的背面图案,你知道这是哪吗?[学生]长江三峡中的巫峡和瞿塘峡。

[教师]有那组同学知道这么壮观的景观和我们万泉河五指山源头河段的峡谷都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流水作用力的侵蚀作用[教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是哪一种侵蚀作用。

2020版高考地理 第1部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3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 第1部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3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案(含解析)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以河床剖面图、河流地貌景观图、素描图或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7·全国卷Ⅱ·T9~11,2017·全国卷Ⅲ·T1、2;2016·全国卷Ⅰ·T7~9,2016·全国卷Ⅱ·T9~11;2014·全国卷Ⅰ·T6。

1。

综合思维:结合流水作用的特点,综合分析不同的河流地貌的发育、分布特点,并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地理实践力:结合实验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探究不同河流地貌聚落选址的优缺点。

知识点一| 不同河段地貌类型及成因1.河流侵蚀地貌结合河谷的演变图,回答问题。

河谷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初期(A)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中期(B)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C)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2。

河流堆积地貌结合下列河流地貌形态,回答问题。

地貌类型地区分布形成原因甲洪(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河流出山口处地势突然趋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在山麓地带沉积乙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的堆积体,随着其面积的不断扩大,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在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的情况下连接在一起丙三角洲、冲积岛河流入海口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沉积◎考法1 分析示意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特点(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教学重难点(考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典型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师:先了解考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两个方面:1.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典型地貌;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功能),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第一个知识点。

首先我们回归教材,看看教材是如何介绍河流地貌的?(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初期(“V”型谷);侧蚀—中后期(槽型谷))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主要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大家判断一下哪些是由流水或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如果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又属于哪一种侵蚀类型?(长江三峡、黄果树瀑布、长江“地上河”—荆江段)师:我们再来复习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出山口)、河漫滩(中下游凸岸)、三角洲(入海口)(板书)师:精讲三组图片师:如何判断凸岸和凹岸?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介绍:师:接着我们来复习三角洲有关知识:有的河流入海口三角洲发育明显,如尼罗河、密西西比河,有的则发育不明显,如刚果河,请同学们分析其原因。

(请各组代表发言)师:关于三角洲发育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面积大小变化情况、三角洲扩展方向、速度变化情况,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伏尔加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在这几个方面的情况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复习的是河流按成因划分的两种地貌形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按照考纲要求,同学们应重点掌握两种地貌的形成过程。

下节课我们将接着复习“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功能)”,课后请同学们注意巩固本节课知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标】 1.了解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成因: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不同发育阶段及特点
发育
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
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向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2.河流堆积地貌
(1)成因:被河流搬运的物质,由于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2)典型地貌的类型、位置和形成
类型位置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一般位于河流上游,发育于
山前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而成
河漫滩平原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
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沉
积在河口前方
1.有人说:河流堆积地貌只能形成于河流中下游,对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虽然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但当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向平
缓,水流速度放慢,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分布特点:河流两岸,城市较多;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越密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的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一)河流的侵蚀方式: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原因: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

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新构造运动】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

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二)河流的侵蚀地貌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

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

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

一般位于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

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堆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3.河口三角洲: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1、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

(物质条件)2、泥沙沉积。

( ①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

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②入海口的海底坡度平缓; ③入海口的潮差小,潮流的搬运能力弱。

)3、内力作用(地壳的升降)。

【扩展】两种地貌类型的答题思路三、河流的剖面形态:河流发育于河谷地区,河谷主要由谷坡和谷底组成。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不会被水淹没。

主要是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谷底: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

河床:是河流平时或洪水季节占据和通过的地方,而不是整个河谷的范围。

随水位的涨落而变化,其形态更是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影响,如:土壤,流域植被,流速(冲刷,搬运能力,堆积)等。

【课堂练习】(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

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

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图3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答案】1.D 2.C 3.C【解析】以黄河中游某段河道为背景,考察水文特征及流水地貌,整体难度相对较高,这也是选择题中难度明显拔高的一组试题,但也依旧是中规中矩的一组试题,仍然是着重于基本原理的考查。

1.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D。

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

故选D。

2.河水流量可以决定河水对两岸的冲蚀力度,河流流量大导致河道摆动范围大,但黄河小北干河道中段的河水要从上段流入中段,中段的水量比上段的大,所以河水流量不是决定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因素,在中段并没有支流汇入,故①②错;而沿岸地貌及岩性大小会影响河道向两侧侵蚀扩张范围,从区域常识可判断该地位于吕梁山南部,上段及下段均有河流汇入,代表上下段河流入口两处地势较低洼,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河口处淤积物较多,易形成泥沙堆积,导致河水泛滥,河道摆动大,而中段由于没有河道存在,而可能是河道两侧地势较高,为山地的延续,导致中段地势较高,地貌不同,岩性较为坚硬,故河道摆动范围较小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

故选C。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2018·江西十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区一河流某季节示意图及从甲地到乙地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4~5题。

4.由图中信息可推测出( )A.河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B.丘陵山地的等温线向北凸出C.甲乙河段冬季有冰期 D.河道a处河床坡度比b处缓5.近年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减小,可能是该区域( )①耕地面积扩大②降水量有所减少③植被覆盖率提高④大力开发旅游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4.D 5.C【解析】 4.当河流流速减慢时,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一般情况下,自河流上游向下游,沉积物粒径呈减小趋势,由此可知,乙地位于上游,甲地位于下游,河流由乙地流向甲地,A选项错误;由图中的气温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丘陵山地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低纬地区,即向南凸出,B选项错误;由于该地区位于北半球,气温大致由南向北降低,因此甲乙河段最冷月气温应高于0℃,河流一般无结冰期,C选项错误;b处位于凹岸,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河床坡度较陡,D选项正确。

5.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减小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流速变慢,二是流量减少,三是含沙量减少。

该区域降水量有所减少可导致河流流量减少,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使得粒径更小的颗粒物在甲处也可沉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耕地面积扩大、大力开发旅游业均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加、汛期流量增大;综上可知,C选项正确。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解析】6.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故选A。

7.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

故选A。

8.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

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

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6分)(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8分)(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8分)【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

(2)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通过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得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

原因分析需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加强,由于该时段是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