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_布兰查德第六版_第20章_产出、利率与汇率
宏观经济学 第20章 产出、利率和汇率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扩张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G增加,ΔG>0)
因此,当IS向右 移动时,LM必须向 下移动,从而使利 率i不变,也就意味 着汇率不变。 在固定汇率制度 下,产出从YA 提高 到 YC 。 财政政策在固定 汇率下比在浮动汇 率下更有力,这是 因为财政政策引发 了货币政策的调整。
10 of 31
第三节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
11
化简后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
12
关系:向上倾斜
开放经济中的IS–LM模型
14 of 31
第四节开放经济中的政策效应
一、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府支出增加,导致产出和利率上升及本国货币升值
政府支出增加使得 IS 曲线向右移动, 而LM 曲线和利率平价曲 线(interest-parity curve)不发生移动。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扩张的影响
四、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货币紧缩,减少货币供给,LM上移,引起利率提高,I减少,产 出下降、外资涌入,本币需求增加,货币升值(汇率上升) 固定汇率下,央行不能让汇 率上升。 央行必须通过提高货币供给 来满足外汇市场上增加了的本 币需求,从而LM下移。 LM必须向下移动,从而使利 率i回到原来水平,从而使i保持 不变,也就意味着汇率不变。 i不变,产出不变,在资本完 全流动的固定汇率制下,货币 政策是无效的
28
“不可能三角”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 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 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 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 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 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 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 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 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 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 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 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 29 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 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宏观经济学 布兰查德第六版 第20章 产出、利率与汇率
it i
* t
含义1: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国内利率一定要 等于国外利率。
含义2:若 i i *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即变为 下面重点分析20.6式。
M YL(i * ) (20.6) P
M YL(i * ) P
(20.6)
国内产出的提高使得货币需求增加。 封闭经济:央行可以保持货币存量不变,这会导致均衡利率提高。 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可以保持货币存量不变。利率提高,本币升值。
20.4.2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紧缩政策 货币紧缩会带来利率 的提高,使得本国货 币更具有吸引力,从 而引起升值;更高的 利率和升值都会使需 求和产出减少;同时 ,产出减少又会使得 货币需求减少,导致 利率有所下降,部分 抵消了最初利率提高 和最初升值的幅度。
437,货币紧缩和财政扩张:世纪80年代早期的美国。
第 20 章产出、利率与汇率
#2
产出、利率和汇率
• • • • 开放条件下,商品市场的均衡 开放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均衡(包括外汇市场) 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 固定汇率下的政策影响
20-1 商品市场的均衡(IS)
商品市场处于均衡时,产出必须等于对国内产品的需求。
Y C(Y T ) I (Y , r ) G IM (Y , ) / X (Y * , ( ) 19.4 )
给定国外利率和预期未来汇率,则均衡利率决定了均衡汇率。
20-4 开放经济中的政策效果(模型应用)
20.4.1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导致产出和利率上升及货币升值。436
文字:
G 需求 Y 货币需求 i , 使本国债券更 有吸引力 国内货币升值; 更高的 i and升值减少了 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抵销了一些由于 G 而导致的需 求和产出的提高(Y)。 需求不同组成部分的变化?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汇率制度)【圣才出品】
第21章汇率制度一、概念题1.金本位(gold standard)答:金本位是“国际金本位制”的简称,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形式,因此通常金本位制就是金币本位制,即法律确定金铸币为本位币。
其主要特征在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黄金对外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金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其相对稳定性表现为两方面:①国内流通中通货的币值对金币不发生贬值的现象;②在国外则是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
1816年英国最早实行金本位制,其后西方其他国家也相继采用这一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促进了各国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国际贸易与信用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遭到破坏。
其原因在于:①金币自由铸造与自由流通的基础已受到削弱;②银行券自由兑换黄金的可能性也已受削弱;③黄金在国际上自由输出输入受到限制。
这就导致许多国家先后放弃了作为典型金本位制的金币本位制。
在1924~1928年的战后相对稳定时期内,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开始转而实行金块本位制,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则和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改行金汇兑本位制。
直至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和以后,西方各国相继放弃各种金本位制,开始实施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最优货币区域(optimal currency area)答:最优货币区又称“最佳货币区”,指各有关国家通过实现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的一体化而组成的最适合于相互间实行固定汇率的地区。
每一个实现了经济一体化的地区都可以成为一个最优货币区。
比如欧洲联盟各国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适合于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有关固定汇率最适合于那些通过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而实现一体化的地区的理论。
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
曼昆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
P $2.00 $2.50 $3.00
Q 1000 1100 1200
增加:
= $6,000 = $8,250
37.5%
= $10,800 30.9%
例:
年份
2005 2006 2007
皮萨
P
Q
$$1100
400
$11
500
$12
600
拿铁咖啡
P
Q
$2.00
1000
$2.50
1100
$3.00
1200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区别
• 研究对象不同 • 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
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 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 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 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 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 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 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31
例:
年份 2005 2006 2007
名义 GDP $6000 $8250 $10,800
真实 GDP $6000 $7200 $8400
• 名义GDP是用当期价格来衡量 • 真实GDP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衡量(本例中以2005年
作为基年)
一国收入的衡量
32
例:
年份
名义 GDP
真实 GDP
2005 2006 2007
D. 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了价值5亿美元的汽车,但消费者 只购买了价值4.7亿美元的汽车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六版
VS
区别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则是整个经济,包括经济总体状况、经 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此外,两者 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微观经济学主要 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 运用总量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
旨在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和原因,通过对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检验和 发展经济理论。
财政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府支出包括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税收则通过改变税率和税基来影响 总需求。
实施效果
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调节经济波动。长期内,财政政策 可以通过提供公共品、改善教育、卫生等条件来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定义、工具及实施效果
政策时滞的考虑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 中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需要在 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时滞因素, 以确保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 化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
06
CATALOGUE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开放经济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开放经济的定义
开放经济的特点
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 交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 资等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的经济体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政策目标的协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该相互配 合,共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例如,在通货膨胀严重时,财 政政策应该减少支出,而货币政 策应该紧缩银根,共同抑制通货 膨胀。
政策工具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不 同的政策工具相互配合。例如, 在经济衰退时,财政政策可以通 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总需求, 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 刺激投资和消费。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C+I+G+(X-M);收入法:GDP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一组相对固定的的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比值。
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均衡产出或收入。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的意愿支出。
消费函数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居民的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即:c= c (y)边际消费倾向MPC= ∆c /∆y = dc/dy (0<MPC<1);消费函数:c =α+βy ;APC= +β 则:APC>MPC 且APC+MPC=1; →0,所以APC →MPC 储蓄函数 s=y –c → s=y –α–βy= -α+(1-β)y APS<MPS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收入效应:利率↑→利息增加→认为自身富有→储蓄↓;替代效应:利率↑→储蓄↑)2.价格水平:通过实际收入;注意收入上升忽视物价上升以为自身富有的货币幻觉。
3.收入分配:越公平,APC 越大。
4.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消费意愿越强,MPC 越大。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1、解答:每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都可能产生经常帐户的顺差和逆差,以及资本帐户的顺差和逆差。
当然,这两个项目也可能出现平衡,但这种情况大多是偶然的。
将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并用BP 表示,即: 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 – 净资本流出 或者BP = nx - F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手指平衡也称外部平衡,是指一国国际手指差额为零,即BP=0。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还可以通过下述方式理解:个人和企业必须为其在国外的购买而支付。
如果一个人的花费大于他个人的收入,他的赤字需要通过出售资产或借款来支持。
与此相类似,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经常帐户赤字,即国外的花费比它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多,那么这一赤字就需要通过向国外出售资产或从国外借款来支持。
而这种资产出售或借款意味着该国出现了资产盈余。
因此,任何经常帐户赤字要由相应的资本流入来抵消。
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正,即BP > 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负,即BP < 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
2、解答:(1)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的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均衡汇率处于外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2)如果外汇的供给发生变化,则均衡汇率就会发生变化,并按照新的供给达到先的平衡。
从一般意义上说,影响外汇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和外汇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在现实中,经常提到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进出口、投资或借贷,外汇投资等。
3、解答:考虑如下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o y c i g x m c a by m m yβ=+++-=+=+为常数,b 为边际消费倾向,为边际进口倾向。
则所以4、解答:假定国内经济已经实现平衡,也就是在下面的图1—68中,国内经济已处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A ,但A 点却并不在BP 曲线上。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第二十章
货币需求增加1%。因此,明年的货币供给应增加
5%。
【例20.2】简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关于 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主张,是如何区 别于“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的。[东北财经大学 2011研]
答:(1)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 的。凯恩斯认为,消费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水平。 收入和消费关系之间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 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 不及收入增加多。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 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不吻合,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受到了动摇和抨击。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6版)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20.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消费 第二节 投资 第三节 货币需求
20.2 本章内容要点解析
第一节 消费 1.跨期消费决策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了关于理性消费者如何进行跨期选择的理论模型, 说明消费者所面临的约束和具有的偏好怎样共同 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和储蓄方面的选择。
1.资产组合理论 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强调货币作为价值 储藏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需 求取决于货币和家庭持有的各种非货币资产提供 的风险与收益,还取决于总财富。 货币需求函数为:
M dP L r s,r b ,e ,W
2.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货币需求交易理论是强调货币作为交换媒介 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 鲍莫尔-托宾模型分析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收 益。持有货币的收益是方便进行交易,成本是放 弃把货币存在银行里所得到的利息。
3.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 惯(棘轮效应)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示范效应) 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图20-6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对短期消费函数的解释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本书之旅)【圣才出品】
第2章本书之旅一、概念题1.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答: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简称国民收入账户,是指对一国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收入进行系统记录的账户。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GDP和GNP,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有三种: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常用的两个核算公式为:①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私人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X-IM);②国内生产总值=工资或其他劳动收入+利息、租金及其他财产收入+间接税+折旧+利润。
其经济意义为:①国民收入的生产结构和经济成分结构指标综合地反映出一国的国民经济结构;②国民收入指标综合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③反映了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④国民收入是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2.总产出(aggregate output)答:总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全部生产单位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之和,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建工程以及自产自用消费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
一般按生产价格计算。
经济总产出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等。
3.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之所以称为总值,是因为它包含了生产中的固定资产消耗(固定资产折旧)。
其一般通过支出法、增值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后记:宏观经济学的故事)【圣才出品】
第25章后记:宏观经济学的故事说明:本章只有概念题,没有计算与分析题。
1.经济周期理论(business cycle theory)答:经济周期理论是指研究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的理论。
在西方,对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派、模型或方法。
大致可以按四个时期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在学术界有影响的30种流派:(1)供求自然均衡论、早期消费不足论,这两个流派属经济周期研究的第一个时期,即19世纪初至60年代末。
这时正值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周期波动的初期,因此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
(2)太阳黑子周期理论,或称“农业收成周期理论”、纯货币周期理论、货币投资过度论,或称“生产结构纵向失调论”、“资本不足论”、“储蓄不足论”、非货币投资过度论,或称“固定资本重置周期理论”、消费品需求引致投资过度论、熊彼特周期理论,或称“创新周期理论”、生产结构横向失调论、负债过度论、近代消费不足论(含“储蓄过度论”或“过度储蓄论”)、心理周期理论、米切尔-伯恩斯实证方法。
这11种理论属于第二阶段,即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此时正值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中期。
这一时期经济周期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各种流派已经涉及到了形成经济周期的许多可能的因素。
(3)凯恩斯周期理论、线性乘数—加速数动态周期模型、非线性乘数—加速数动态增长周期模型、卡尔多非线性动态增长周期模型、哈罗德—多马动态增长周期模型、存货周期模型、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理、随机经济周期模型。
这9种理论属于第三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下半期至60年代末。
这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
1929~1933年的大萧条,打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可以自行调节、自行均衡、自行解决危机的梦想。
这一时期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凯恩斯主义的崛起及其在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应用。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 生产要素:
K=资本 L= 劳动经济的技术水平 用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 F (K,L) ❖ 其中MPL是劳动的边际产
量,即: MPL= F(K,L+1)–F(K,L) 当某种投入要素增加,其边
际产出下降(其他要素不变)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理由:
1. 目光短浅
2. 借贷约束
3. 子孙后代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16~17章消费&投资
❖消费函数:C=c(Y-T) 0﹤c﹤1
❖ 凯恩斯的猜想
1. 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小 于收入增加量
2. 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3. 收入决定消费,利率没有重要作用(而古典主义认为:
2. 资本资产 3. 未计算的负债 4. 经济周期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14~15章稳定政策与政府债务
传统政府债务观点
这种观点假设:
当政府减税国民储蓄减少 并有预算赤字时,消费者 对他们税收后的收入的增 加的反应是更多的支出
李嘉图政府债务观点
❖ 李嘉图等价----用债务 筹资的减税方法并影 响消费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 封闭经济中,GDP只由三 个部分组成即消费C,投 资I和政府购买G
❖ 关于消费: 可支配收入是扣除全部税 收后的总收入,即Y–T 消费函数: C= C (Y–T ), 当↑(Y–T ) ⇒↑C,其中C是 边际消费倾向,是每增加 一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所引 致的消费的增加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参考书目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学术型经济管理学院初试专业课:820经济学参考书目:《微观经济学》平狄克《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微观部分:(一)绪论:最优权衡取舍、价格决定机制、市场的关键角色、理论模型的作用:经济学的预测和解释功能。
(二)供求理论:影响需求与供给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的因素、无差异曲线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角点解、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形表述;个别需求到市场需求的叠加过程、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对市场需求曲线的影响。
(三)不确定性与风险:定量语言对风险的描述;风险的偏好和降低风险的途径;各类生活成本指数。
(四)生产: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等产量线;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比较;长期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五)成本:成本的测度;短期成本、长期成本;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区别;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围经济与范围不经济。
(六)竞争性供给及其市场分析:短期市场供给弹性对市场供给的影响、竞争性市场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竞争性市场的效率、最低限价、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进口配额与关税、征税或补贴的影响。
(七)市场势力:垄断、垄断势力、垄断势力的来源;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买方垄断、买方垄断势力及其来源。
(八)有市场势力的定价:攫取消费者剩余;价格歧视、跨期价格歧视和高峰负荷价格、两部收费制、捆绑销售。
(九)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分析;寡头垄断各种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博格模型、伯特兰模型、主导厂商定价模型、卡特尔定价模型、囚徒困境分析。
(十)要素投入品市场:竞争性要素市场;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十一)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一般均衡分析;三个效率分析;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十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柠檬”市场;市场信号的传递;存在逆向选择的保险市场、信贷市场及其他市场的解决办法;道德风险的含义及解决对策;私人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宏观经济学20[1].pptx
动态:国际汇兑
静态
广义:外币资产,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 券、外币支付凭证、其他外汇资金。
狭义:以外币表示的、可直接用于国际结算的 支付手段。
2
2.汇率
(1)汇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2)汇率标价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
经常账户收支状况 +
O
B
时间
-
12
3.净资本流出函数 净资本流出函数(资本账户差额) F=流向国外的本国资本-流向本国的外国资本
r
rw=国外利率,正向影响 r =本国利率,负向影响
σ=利率差额对F的影响幅度
F(r)
F
13
4. BP曲线Balance of Payment
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会出现差额。 但,一国追求国际收支平衡。
单位的本币。 外国货币如同商品,本国货币如同货币。
汇率=本币/外币=8¥/1$=8¥。
直接标价法时, 如果外国货币折算的本国货币数额增大,则 外币升值,本币贬值,称为汇率上升。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单位的外币。
3
3.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本币与外币汇率基本固定,波动仅限于一定 幅度。
¥价格
US$/¥
¥供给
J
¥需求 ¥数量
5
4.汇率的作用
考察汇率对净出口(X-M)的影响
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外国商品相对昂贵;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 少。
汇率下降:外币换取本币减少,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相对昂贵;出 口减少、进口增加。
净出口函数nx=q-γy+nEPf/P Q、γ、n为参数。 γ是边际进口倾向。 EPf/P=e,是实际汇率。E是名义汇率。Pf、P国外、国内价格水平。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篇导论第1章世界之旅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本书之旅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2篇核心部分第3章商品市场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金融市场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劳动力市场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所有市场集中:AS-AD模型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美国次贷危机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增长的事实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储蓄、资本积累和产出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技术进步与增长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技术进步:短期、中期与长期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3篇扩展部分第14章预期:基本工具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金融市场和预期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预期、消费和投资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预期、产出和政策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开放18.1复习笔记18.2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开放经济中的商品市场19.1复习笔记19.2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产出、利率和汇率20.1复习笔记20.2课后习题详解第21章汇率制度21.1复习笔记21.2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限制?22.1复习笔记22.2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财政政策:一个总结23.1复习笔记23.2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货币政策:一个总结24.1复习笔记24.2课后习题详解第25章后记:宏观经济学的故事25.1复习笔记25.2课后习题详解。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 有效的, 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 无效的?解答: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 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 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 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 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 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 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分析方法也不同, 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 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 在经济生活中, 某个厂商降低工资, 从该企业的角度看, 成本低了, 市场竞争力强了, 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 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 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 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 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 可以增加家庭财富, 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 社会需求就会降低, 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上升后,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C, I, G, NX)如何 变化?
• G: G(假设) • C: 上升: Y C • I: 不一定: 投资依赖于产出和利率, Y I & i I • NX: 下降: 净出口依赖于国内产出、国外产出和汇率。货币 升值 减少了出口、增加了进口;产出的提高又进一步增加了进口 NX 贸易余额恶化。 •(复杂的过程:预算赤字—产出—汇率—贸易赤字)
20.4.2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紧缩政策
货币紧缩会带来利率 的提高,使得本国货 币更具有吸引力,从 而引起升值;更高的 利率和升值都会使需 求和产出减少;同时 ,产出减少又会使得 货币需求减少,导致 利率有所下降,部分 抵消了最初利率提高 和最初升值的幅度。
437,货币紧缩和财政扩张:世纪80年代早期的美国。
20.2.1货币和债券
货币供给 = 货币需求
M
=
YL(i) 20.3
P
我们认为货币的实际供给(左边)是给定的,假定货币的实际需 求(右边)依赖于经济中的交易水平Y以及持有货币而不是债券 的机会成本(即债券的名义利率i)。——开放经济中的修订,
430
20.2.2国内债券与国外债券
均衡状态下,国内债券和国外债券必须有相同的预期回报率。
20-4 开放经济中的政策效果(模型应用)
20.4.1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导致产出和利率上升及货币升值。436
文字:
G 需求 Y 货币需求 i , 使本国债券更 有吸引力 国内货币升值; 更高的 i and升值减少了 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抵销了一些由于 G 而导致的需 求和产出的提高(Y)。
20-5 固定汇率
20.5.1 相关概念
各国汇率政策并不相同。美国和日本实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 ;阿根廷让本国货币钉住美元…… • 钉住(Pegs): 与美元或其他某种货币的汇率固定 •通过人为升值(evaluation )和人为贬值(devaluation )来调 整币值。
• 爬行钉住(Crawling Peg):设定一个汇率目标 •欧洲货币体系 ( EMS):双边entral parity )的带状范围。
利率平价条件必须成立:
(1
it
)
(1
it* )
Et Ee
t 1
Et
(1 it ) (1 i* )
Ee t 1
以国内货 币表示的
=
持有国内
债券获得
的收益
以国内货币表示的 持有外国债券得到
的预期收益
Et
(1 it ) (1 i* )
Ee t 1
假设:
Ee 给定 用 Ee 表示 丢掉时间下标
+
+,-
+,+
+,-
净出口 NX (Y ,Y *, ) X (Y *, ) IM (Y , ) /
Y C(Y T ) I (Y , r) G NX (Y ,Y *, )(20.1)
+
+,-
-,+,-
含义:均衡产出(需求)既取决于实际利率 ,也取决于实际汇率。
r I 国内产品需求 乘数 Y
第 20 章产出、利率与汇率
#2
产出、利率和汇率
• 开放条件下,商品市场的均衡 • 开放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均衡(包括外汇市场) • 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 • 固定汇率下的政策影响
20-1 商品市场的均衡(IS)
商品市场处于均衡时,产出必须等于对国内产品的需求。
Y C(Y T ) I (Y , r) G IM (Y , ) / X (Y *,() 19.4)
那么: E ((11ii*)) Ee (20.5)
含义:当期汇率取决于国内利率和国外利率以及预期未来汇率。
国内利率的上升将导致汇率的上升;
国外利率的上升降导致汇率的下降; i*
预期未来汇率的上升将导致当期汇率上升。
(431,例子)
20-3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
产品市场的均衡部分依赖于i & E
两种影响作用的方向是相同的.
2.LM关系:向上倾斜
LM关系和封闭经济中一样,LM曲线向上倾斜。 给定实际货币存量的值(M/P),产出的提高使得 对货币的需求提高,从而,均衡利率提高。
利率平价关系
开放经济中的IS和LM关系: IS曲线向下倾斜:利率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需求和产出减少了; LM曲线向上倾斜:给定实际货币存量,收入的提高使得对货币需求增加,从 而导致均衡利率的提高。 给定国外利率和预期未来汇率,则均衡利率决定了均衡汇率。
需求向国外产品转移 NX 对国内产品需求
乘数 Y
一些假设
• 国内价格水平P给定(短期,延续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
• 国外价格水平P*给定,则实际汇率于名义汇率同步变动
•选择P*/P = 1,那么, E
因为假设国内价格水平不变,那么实际的和预期的通货膨胀不 存在,因此,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一样的。
模型
Y
,
Y
*,
1 i 1 i*
E
Ee
(1 i)
(1
i*)
E
e
LM:
M YL(i) P
1.IS关系:利率提高对产出的影响
•(1)直接影响:更高的利率导致 I 对国内产品的需 求减少 Y
• (2)间接影响:国内利率提高使得本国货币升值, 本 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来说更加昂贵,国内货币升值 NX 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减少 Y
产出: Y = C(Y-T) + I(Y,i) + G + NX(Y,Y*,E)
货币市场决定 i
利率:
M YL(i) P
利率平价条件意味着i & E 正相关
汇率:
E
(1 i) (1 i*) E
e
这三个关系共同决定了产出、利率和汇率。——解关系式, 模型简化
简化后开放经济的 IS-LM
IS : Y C (Y T ) I (Y ,i) G NX
新的均衡表述
Y C(Y T ) I (Y , i) G NX (Y ,Y *, E)(20.2)
+
+,-
-,+,-
商品市场均衡意味着产出同时依赖于名义利率和名义汇率。
20-2 金融市场的均衡(LM)
封闭经济金融市场的选择是货币和债券;开放经济中,金融市 场的选择是国内债券和国外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