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越中览古》

合集下载

《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该诗不仅反映了李白对历史变迁的感 慨,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历史文化的 关注和思考。
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游览越中地区时 ,目睹了越国的历史遗迹,感受到了历 史的沧桑巨变,创作出了这首诗。
《越中览古》的文学价值
《越中览古》是一首典型的怀古 诗,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历
史题材的挖掘和表达上。
该诗通过对越国的历史遗迹和往 事的描绘,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巨 变和人生的无常,引发了人们对
感谢您的观看
05 思考与讨论
你对《越中览古》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词:深入理解
我的感悟来自于对《越中览古》这首诗的深入理解。这首诗以越国的历史为背景 ,通过描绘过去辉煌的景象与今日的衰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在阅 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你认为《越中览古》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目标
掌握越中历史和文化 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和文化素养。
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 景和艺术特点。
课程安排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越中历史和文化背景介 绍(20分钟)
《越中览古》诗词鉴赏 (40分钟)
课堂互动与讨论(20分 钟)
总结与回顾(10分钟)
02 《越中览古》简介
越国的历史背景
越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南方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拥有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越国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兴盛和衰败,其历史进程中充满了战争、政治变革和文化 交流。
越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其文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 文化成果。
《越中览古》的创作背景
《越中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 首怀古诗,通过对越国的历史遗迹和往 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越中览古(18张)-优秀课件

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越中览古(18张)-优秀课件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 败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讽谏 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 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越中览古》小结: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越中览古(18张)-精品课件ppt(完美版)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统治者游乐歌舞 不理国事
湖 南 省 茶 陵 县第三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越中览 古(18张 )-精品 课件p pt(完美 版)
荒淫误国 朝代更替
湖 南 省 茶 陵 县第三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越中览 古(18张 )-精品 课件p pt(完美 版)
同:都是怀古之作,题材相同,情感相似; 都用了对比手法。
异:侧重点不同。 《越》,着重写昔日之繁华,而以结句写今日之 荒凉,抒发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苏》,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 出今昔盛衰之感。
湖 南 省 茶 陵 县第三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越中览 古(18张 )-精品 课件p pt(完美 版)
湖 南 省 茶 陵 县第三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越中览 古(18张 )-精品 课件p pt(完美 版)
宫内与宫外对比
统治者无视人民疾
高考演练苦沉湎于享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07湖北) 华清宫 吴融

越中览古优秀课件

越中览古优秀课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学习目标: 1、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 度和解答方法。
学生疑问:
1、吴国已经灭亡,为什么还“宫女 如花满春殿”? 2、到底是“战士还家”还是“义士 还家”? 3、“只今惟有鹧鸪飞”表达了什么 情感?
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 ,抒志士壮志难酬之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
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 花草、林木、鸣禽等)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怀古诗常用手法 • 今昔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故//联想与想
①都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 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 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 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 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宫内与宫外对比
(1)昔盛今衰型 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
现实的衰败联想到遗迹当年的繁盛,两相对比, 进而抒发时空沧桑之感。《越中览古》 (2)物是人非型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史实,把握诗歌内容;2、诵读诗歌,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3、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归纳咏史怀古诗常见手法。

学习重点: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难点:归纳咏史怀古诗常见手法预习准备:1、回忆所学过的咏史怀古诗,归纳咏史诗抒发的情感。

2、结合注释,解释《越中览古》语言层面的含义,整体感知诗作的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预习检测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越中览古》一诗,从题目上可以确定它的题材是咏史怀古诗。

回顾所学咏史怀古诗,初步归纳总结其思想内容。

学生展示预习内容:咏史怀古诗词+思想内容教师点拨:咏史怀古诗主题:1、怀古伤今,发昔盛今衰、世事无常之叹2、怀人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思3、理性反思,借古讽今,独抒机杼二、明确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史实,把握诗歌内容;2、诵读诗歌,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3、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归纳咏史怀古诗常见手法。

三、诵读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自读,了解内容;2、学生齐读,读出节奏;3、学生再次齐读,读出感情。

四、研读文本,教师引导点拨。

鉴赏咏史怀古诗,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与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与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方法点拨: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1、弄清史实:作者写了什么历史事件?都有哪些场景?这些场景有什么特点?明确:勾践破吴凯旋。

场景一:义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衣锦还乡。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场景二: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回宫,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侍候。

锦衣战士、如花宫女,一派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景象!场景三:只今惟有鸥鸠飞眼前景,“鹘鸠飞”点出凄凉冷落之境。

教师设问:1、凄凉之景从何得出?为什么单写鹅鸠鸟而不写其它?点拨“鹏鸠”这一意象:一为离情,鹏鸠啼声如“行不得也,哥哥。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此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歌的情感主旨。
1、寄寓感慨,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感慨——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
第三部分:习题检测
根据诗歌题材去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已经对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特点做了归纳和总结,接下来请大家用总结出来的成果尝试去读下面这首诗。
苏台览古(李白)
二、咏史怀古诗特点归纳
标题特点
主要内容
艺术手法
咏史怀古诗三大主题
1、
2、
3、
写后,集体进一步补充
标题特点
含“览古”、“怀古”、“古迹”、或直接以人物、历史地域等为题。
主要内容
临古地,咏古事,怀古人,抒己情。
(景) (史) (情)
艺术手法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
咏史怀古诗三大主题
生:借古讽今,讽谏玄宗以史为鉴,慎始慎终,以防越国江山社稷倾覆的悲剧在唐王朝重演。破万世为王的帝王执念正是其积极之处!
小结板书:
标题:越中览古(李白)
手法
景:鹧鸪飞荒凉衰败寓情于景
内容:
古今对比
虚实结合
史:勾践破吴繁盛奢靡用典
主题:寄寓感慨
借古讽今
四、诵读提示
好,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之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去诵读诗歌。同学们注意:
生: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南游吴越,写下《越中览古》,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越中览古实用课件

越中览古实用课件

二、 仗剑远游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正是开元盛 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李白坚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信心。那 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 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 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 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 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 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终南捷径。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
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
刘禹锡
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
不复存在。
朱雀桥边野草花, • 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
乌衣巷口夕阳斜。 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
旧时王谢堂前燕, 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
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 都用了对比手法。
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 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 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 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 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答案示例
“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 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满”字意 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 了整个宫殿。“尽”字、“满”字, 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 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答案示例
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 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 了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作品简介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 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 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 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 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 炙人口的名篇。
题解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 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鉴赏解析
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 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只今惟有鹧鸪飞”
结句突然一转,写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 “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 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蕴涵着对勾践的嘲 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小结
战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惟有鹧鸪飞
忘记过去,陶醉于胜利,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 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照今歌苑 白
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 怀古之作,抒发盛衰无常之感 忘记过去,陶醉于胜利,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 怀古之作,抒发盛衰无常之感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吴惟清荒 王有唱台 宫西不杨
越中 通过与《苏台览古》比较阅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览古 忘记过去,陶醉于胜利,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
怀古之作, 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今昔对 怀古之作,抒发盛衰无常之感 抒发盛衰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比手法 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无常之感 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春秋时越国建都于此。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越中览古 》教案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越中览古 》教案设计

《越中览古》教案教学目的:1.熟悉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2.体会咏史怀古诗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

3.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盛衰无常,把握当下教学重点:1.学习咏史怀古诗的特点2.学习咏史怀古诗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是?(ppt1)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ppt2)——咏史怀古诗回忆学过的咏史怀古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学习诗歌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豪放飘逸,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又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和素材,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权贵的蔑视。

(2)解题越中:古地名,古越州,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览古:游览古迹。

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3)朗读诗歌(诵读提示)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越中览古》 说课课件37张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越中览古》 说课课件37张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教学目标
1、明确本诗题材为怀古诗并且带领学生复 习怀古诗的特点,结合诗作体会其中蕴含的千 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 2、通过诗歌的创作背景、炼字、意象等以小 组讨论的模式赏析诗作中华对比艺术特色,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七言绝句的艺术结构, 并且探究李白发出伤时忧世、昔盛今衰之感的 原因。
7、板书设计
破吴而归
衣锦还乡 览
纸醉金迷
物是人非
盛(虚) 衰(实)
对比
越中览古
授课人:闫诗玉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怀古诗特点
结构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其事 抒己志
主题 叁
感慨身世
感伤兴亡贰 借古讽今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2、知识障碍
知识掌握上,首先李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诗 人,不需要重新介绍。重点在如何利用学过的 知识分析本诗是如何利用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 感情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描绘李白骑马远游吴越的情景由此导入,帮 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学习。
2、解读题目
从题目出发明确诗人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体 裁——怀古诗。
场景一:
越王勾践破吴归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 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 474年灭吴
场景二: 义士还家尽锦衣
场景三: 宫女如花满春殿
场景四: 只今惟有鹧鸪飞
意象探究
壹 男女相悦、闺阁纠缠 贰 人生漂泊、世路艰险 叁 贬谪失意、时光流逝 肆 伤时忧世、家国兴亡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
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
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
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
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表达
盛衰无常的感慨。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
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
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
的就是“勾践破吴”这件事。
二、
三、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 户已是杂草丛 生,只因为一曲后庭花,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此讽 喻现代不要重蹈覆辙。
(07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 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 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 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 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 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答案:描写了东晋时的朱雀桥及乌衣巷的繁华,而今 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今昔对比,感慨盛衰无常。诗人通过 对野草夕阳,及燕子易主的描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 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教学后记:
苏台览古 (苏台:姑苏台,是吴王游乐之地。)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杨柳又换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 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 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 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 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杨柳)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 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09年福建卷高考模拟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越中览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越中览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越中览古》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越中览古》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诗的一般特点;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学情分析:学生为艺术生,文学修为有待提高。

高二学生对于诗词的学习一直视为畏途。

所以,选取课题时从简单的怀古诗入手。

重点难点:1、重点:怀古诗最重要的就是对比手法,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的学习从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2、难点:通过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越中览古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并介绍这首词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以此引出怀古诗这一概念。

活动2【讲授】越中览古一、怀古诗的特点:元代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愚而已。

一般选取的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一般表达的情感:1、寄托个人境遇;2、借古讽今、忧国伤时;3、感慨人事无常。

二、课文共读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教师范读课文(二)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说出诗歌大意。

(三)教师介绍有关诗歌的古人古事: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勾践灭吴以及与勾践有关的一幅对联。

(四)鹧鸪意象介绍(五)学生赏析诗歌完成以下问题: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出了什么气氛?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六)朗读吟咏,读出情感。

教师可示范。

三、李白怀古诗拓展《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学生赏析:诗歌大意、诗歌意象、渲染的气氛以及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课堂练习以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为例,进一步学习对比手法在怀古诗中的运用引导学生以前两首诗歌为例进行分析五、课堂小结活动3【作业】越中览古赏析下面这首怀古诗,体会其情感台城韦庄(唐)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越中览古》课件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越中览古》课件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
思 想 内
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 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 和特殊的生活体验,借古 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
寄托。



李 白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 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 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科什湖南面的楚 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 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 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
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 想史实时触景生情, 感 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 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 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 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 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 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 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 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 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越王勾践破吴归,
(起)述历史事件:勾践破吴 归。(带着胜利的喜悦)

盛 战士还家尽锦衣。 第二句描述越军胜利者姿态(骄傲)
(承)
对 宫女如花满春殿, 第三句写王宫繁华欢乐的景象

(荣华)
今 只今惟有鹧鸪飞。 (转)第四句写眼前凄凉景象。

(凄凉)
越中览古
李白


战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惟有鹧鸪飞
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
中的“尽”和 “满”两字。
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
活。
答案示例
1、对照手法。 古越的热闹、 繁华与现在 的荒凉、衰 败形成鲜明 的对照,抒 发了一种世 事变化无常 的感慨。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07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今昔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故//联想与想象
十、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苏台:姑苏台,是吴王游乐之地。)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杨柳又换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勾践破吴”这件事。
二、
三、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明确: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八、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
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常见意象
临古地:金陵 、洛阳、武侯祠、赤壁等 思古人:项羽、诸葛亮、周瑜、王昭君等 忆其事:国事兴衰、战事成败、人事悲喜 抒己志:仰慕、怨愤、讽刺、警戒、勉励
(四)常见表现手法
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
(五)鉴赏方法指导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 刘禹锡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 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 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如: 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 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
研究鉴赏
问题1:诗中诗人选取了那些意象为我们描述了几幅画面?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画面一:义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 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 来。
画面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花朵儿样的 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 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虞美人 李煜 登高 杜甫
越中览古 李白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介绍背景及相关历史史实
背景:李白南游吴越时,来到古 越国宫殿遗址,想到吴败越胜的 历史事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 首怀古绝句。
历史史实: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 吴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小结
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对往事的感怀,通过 咏史怀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这样 的诗叫咏史怀古诗。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系统 地明确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其及基本的 鉴赏方法。
怀古咏史诗
(一)什么是咏史怀古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 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 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 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 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 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 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 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 感念物 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 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 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 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 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画面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研究鉴赏
问题2:揣摩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是诗人借历史人物、事件 与自己密切关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呢?还是诗人站在历史 的高度上对人、事加以评说进而发表感慨呢?
显然是后者。全诗的主旨:写人事的变化,盛 衰的无常。 此诗用三句写昔,为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一 气直下,极力渲染越王昔日繁盛,末句为眼前 景,突然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鹧鸪 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 成鲜明的对比。
练习作业
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明确: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 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 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 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 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 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 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 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