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列子简介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四圣简介及四姓辈份排行说明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四圣简介及四姓辈份排行说明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四圣简介及四姓辈份排行说明曾毓盛,2009-07-09 10:03:10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面分解!呵呵曾毓盛,2009-07-09 10:03:3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颜子:公元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名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济宁五大圣人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
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
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
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
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颜子简介:颜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名回,字子渊,亦颜洲,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先秦作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二十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朝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见“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五十三篇。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八十一章。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县(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见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楚王的后代,他开创了从集体唱歌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乐观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受忧愁。
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但在体系上汲取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诸子百家生平
前571———老子551————479孔子73岁535——?孙子505————432曾子483————402子思469—————381墨子93岁440————381吴子60岁390—————338商鞅52岁385——————304孟子84岁369—————286庄子84岁313————238荀子76岁280———233韩非子47岁280————208李斯73岁老子:传说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一说安徽涡阳)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关尹:“关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
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做关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
相传老子看透了当时的形势,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离开周西出函关。
函关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
老子为留《道德经》五千言,骑牛西去。
关令尹喜研读老予之学,多有心得体会,发而为文,成《关尹予》一书。
然而,兵燹灾难,其书佚失。
称之为《文始真经》,乃是道教兴起之后的事情,仿佛《庄子》被称做《南华经》一样。
因为庄子被封做南华真人,所以他的著作应该称做《南华经》。
而关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书也该称做《文始真经》。
所谓“文始”,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文明之始。
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今见之《关尹子》,乃是唐宋间人托名之作,系伪书。
他的思想片断,保留在《吕氏春秋》、《庄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无,常有”,将“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作为万物的根本;以濡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心空灵虚静,与万物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静处平静不杂;不为人先,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相似。
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9月28日,庚子,八月二十七日------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4月11日,夏历二月十一日,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号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他强调“仁”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和善待人、宽待人。
孔子提倡“中庸”思想,即追求均衡、中正、适度的境界,在各个方面都应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此外,孔子非常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礼仪规范,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
他还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萱,尊称孟子,是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主张。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良知和道义感,认为人们都有追求仁爱、仁义之心。
他批评社会不公的现象,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主张君主应该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牺牲。
孟子还强调立身修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强调人应该修身养性,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庄子(公元前369年-c.公元286年),名周,字子产,庄子被称作“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主张“逍遥游”和“自然而然”。
“道”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纷扰,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注重观察和思考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寓言和幻想等手法,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诗意理解。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正则,荀子身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提出的学说被称为荀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客观规律和礼法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养成良好的习惯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他强调人应该有追求道义和仁爱的行为准则,通过德育的方式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荀子还强调政治思想,主张君主应该负责任地执政,以求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儒家四圣三贤分别是谁
儒家四圣三贤分别是谁儒家四圣指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和孟子四人。
三贤指孔门圣贤卜子、闵子和冉子。
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期,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很多思想家为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儒家四圣至圣孔子:他是儒家的始祖,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人,曾经收了三千弟子,不论出身,因材施教。
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语言整理成《论语》,至今仍是中华的治学宝典,珍贵无比。
复圣颜回: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此人的特点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就连孔子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个人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呢?才29岁他的头发就全白了,32岁的时候因为贫困苦学不幸先孔子一步去世,孔子得知后伤心不已。
后人被颜回这种精神感动,称呼他为复圣。
宗圣曾子:他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为人至亲至孝。
他一生遵从言出必行的行为准则,被世人尊重,死后被尊称为宗圣曾子。
著作有《大学》,《孝经》流传世间。
亚圣孟子:他一生遵从“民贵君轻”的主张,并且积极到各国游说他的思想,但是都得不到重用。
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孟子》,后代帝王也发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尊称孟子为亚圣。
儒家三贤卜子: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
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
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后来到魏国西河进学。
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
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
闵子: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冉子: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孔子,孟子,列子
孔子、孟子、列子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相传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着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1],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
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教学特点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简介及影响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2、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那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孟子的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与孟子的生平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
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
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
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反对道家和墨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宗师。
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列国君王游说儒家仁政的思想。
但最终无人采用,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述讲学。
著有七篇《孟子》传世,南宋时期《孟子》称为四书五经之一。
死后,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孔子和孟子分别代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分别被称为“孔圣”和“亚圣”,两个并称“孔孟”,因此儒家学派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生平语录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
其后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
孟子认为,君王和国家都是可以被更替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民。
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老百姓的地位,比国家和君主更为重要。
他认为,国君当政,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国家就不会强盛。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
是孟子对于义利观的核心思想。
孔子孟子资料
孔子孟子资料孔子和孟子都是被后世所敬佩的伟人,关于他们,你又有哪些了解?下面由店铺介绍关于他们的资料,希望你喜欢。
孔子资料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中国历史上的20位圣人
中国历史上的20位圣人高会民整理一、至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传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二、亚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成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
三、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介绍孔子和孟子
孔子的一生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有教无类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孔子以前,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 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 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教育的机会,直至达 到建立仁治之国和大同世界 大同世界的理想。 大同世界
孔子生平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今山东曲阜城东南。3岁时丧父,母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郑 国子产执政,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15岁时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 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0岁时生子,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21岁时改作乘田。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27岁时开办私人学校。30岁,自 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35岁时,孔子到 齐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 37岁时,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 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公元前513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 其度矣。”40岁时,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 惑”。公元前501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52岁(公元 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 此有所警惕和准备,使齐国阴谋未能得逞,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公元前499年孔子成 为鲁的司寇,鲁国大治。公元前498年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君臣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受谗言之害,离开卫 国前往陈国。遇公叔氏叛卫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公元前496年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公元 前495年孔子去卫居鲁。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 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 微服而行。60岁时(公元前492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 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 哉!”公元前491年孔子离陈往蔡。 公元前490年孔子自蔡到叶。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 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在卫时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公元前 484年孔子68岁,是年齐师伐鲁,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 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 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 矣”。公元前483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卒。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公元前481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公元前 479年四月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 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教学内容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2、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孔子孟子庄子 简介
《孔子孟子庄子》简介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学术贡献]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
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简介
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韩非子, 墨子, 荀子, 孙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列子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