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3)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共20页文档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作者:苟洁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1期摘要: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民族谚语的翻译工作自然备受重视。
当代翻译理论学派林立,观点各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点对现代翻译理论影响深远。
“功能对等”是其理论核心,本文将以奈达的翻译理论解读谚语翻译。
关键词:功能对等谚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46-03谚语是民族的明镜。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将谚语形容是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谚语既反映了民族文化间的共性,也表达出某一民族文化的特性。
以英语和汉语而言,谚语是那些在普罗大众之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背后埋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文化。
谚语是人们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
国内的英汉谚语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许多的翻译学者十分重视谚语的翻译研究,而且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
张培基是英汉谚语翻译研究的成就者之一。
对于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基础,曾给出十三个翻译方法,例如直译,意译,借译,省略翻译等。
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他也很看重两种不同谚语文化的各自语言特点。
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
后回国从事英语翻译研究工作。
他就曾表达过自己关于英汉谚语翻译的观点,他认为“英汉语多亏了文化对对言的特征形成谚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是汉语谚语很难翻译成英语的主要原因。
而国外的翻译主要注重四个共性,即表述上的理论性,结构上的完整性,目的上的针对性以及内容上的创建性。
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如何适当翻译英汉谚语是一个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问题。
[1]翻译中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既有助于保留原谚语的原汁原味,又可以科学严谨地给出谚语译本,让译入语读者了解其他民族谚语本身所带有的语言魅力。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奈达首先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形式对等。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一、引言在中国,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对世界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Christian Balliu)所说:“奈达的著作,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郭建中,1999)。
本文将通过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一些翻译实例,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该理论。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
根据奈达的观点,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形式对等”概念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奈达特别强调后者,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ida &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语的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则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郭建中,1999)。
很明显,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非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奈达在“动态对等”中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
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避免有些人对“动态对等”的误解,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着、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
翻译理论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 文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 和文化习惯。
奈达是谁?
奈达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 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介绍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介绍
什么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上尽 可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人工智能的视角
THANKS
感谢观看
语言动态性的挑战
词汇演变
句法结构 修辞手法
对等程度的问题
01
对等标准的界定
02
译文的可读性
03
不同文本类型的要求
0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视角
在未来发展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 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源语 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要求传达原文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在译文中实 现原文的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 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保留原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使 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学魅力。
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02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Ab s t r a c t : Me t a p h o r u s e d t o b e r e g a r d e d a s a r h e t o i r c a l p h e n o me n o n b y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me t a p h o r s t u d y .
第 4期
丽 江 师 专 学 报
2 0 1 4年 l 2月
No . 3 De c . 2 0 1 4
用 奈 达 的功 能 对 等 理 论 浅 析 隐 喻 汉 英翻 译 的方 法
王娅妮
(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随着 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隐喻逐渐被视为一
As he t r e s e rc a h o n me ap t h o r g o e s d e e p e r a n d wi d e r , me ap t h o r wa s n o t o n l y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a r h e t o ic r a l d e v i c e , b u t r a he t r a hi t n k i n g wa y o r c o g n i i t v e a p p r o a c h wi h t 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 Th e k e y t o t r a n s l a t i n g Ch i n e s e me t a p h o s r i n o t E n g l i s h l i e s i n a p p r o p ia r t e d e a l i n g wi h t t r ns a f o m a r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i ma g e s f r o m Ch i n e s e i n t o E n g l i s h , t he r e f o r e t h e o ig r i n a l me t a p h o r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Ch i n e s e me ap t h o r s t o g e he t r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对于俄汉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具体实例,阐述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对等”思想,即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信息、文体等方面应达到一定的对等。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在俄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力求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词汇层面的应用在词汇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寻找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近义词或表达方式。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差异较大,词汇的对应关系并不总是直接的。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选择合适的词汇,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在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关注俄罗斯文化中的一些独特表达方式,如“посолить вечером”在汉语中可译为“夜晚降临的安宁”,而不是简单地翻译为“晚上撒点东西”。
这种处理方式使译文在词汇层面上与原文保持了功能对等。
2. 句子层面的应用在句子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在翻译长句时,译者需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原文的复杂结构进行拆分和重组,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同时,还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中的语序、时态、语气等语法特点,力求使译文在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本层面的应用在文本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意义和文化内涵。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作者:葛南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尤金. 奈达—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及其主要的翻译核心理论“对等功能”。
本文主要结合具体事例阐明了翻译“对等功能”理论。
文章表明翻译工作者应该学习奈达的翻译理论成果及其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键字:奈达翻译对等功能尤金. 奈达(Eugene A. Nida)出生于1914年。
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影响很大。
其中, 影响最大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
一、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翻译观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是在1964 年,奈达将这个新的名词发表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
他总结了翻译《圣经》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圣经翻译中出现的两种基本倾向: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所谓动态对等翻译, 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之后,奈达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他提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针对意义和语体而言。
奈达将“动态对等”修改为“功能对等”是在他与瓦德尔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与“动态对等”相比,“功能对等”则更具有说服力。
所谓语言的“功能”,就是指它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出不同的言语作用, 形形色色的语言所具有的表达形式不可避免的会有所不同, 不是发音, 词条或语法知识不同, 就是表达形式或用法习惯不同, 当是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彼此相似甚至相同的功能。
奈达对于读者反应很在意,他在其理论中经常谈到这个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重视读者的反应是因为在他看来, 翻译是为以读者或者说言语接受者服务的, 要评判一个译文的好与不好, 首先要看读者对译文的翻译如何。
“功能对等”的灵活性很大, 对此,奈达也承认对等的程度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差异越大, 对等程度越低。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
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
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导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翻译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奈达的对等理论被广泛应用,该理论通过对等将原文和译文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翻译的忠实还原。
本文将结合奈达的对等理论,探讨其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20世纪最杰出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在翻译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对等理论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代表自然翻译运动的精神。
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两种对等翻译原则。
功能对等指将原文的含义和功能传达到译文中,而形式对等则强调译文要与原文在形式结构上保持对应。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忠实性和信息传达,成为了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保持原意在日语笔译中,保持原意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对原文意思的忠实还原,日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持原文的含义和信息表达。
通过对等翻译原则,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2. 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在日语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需要,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或文化特定的内容,可以使用功能对等原则,通过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功能,进行翻译。
而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或需要形式结构对应的内容,则需要运用形式对等原则,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3. 注重文化因素4. 保持语体和风格统一奈达的对等理论还强调了对原文语体和风格的保持。
在日语笔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体和风格,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和词语,保持译文的统一性。
奈达的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保持语体和风格对应的翻译原则,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特点,提高了翻译的可读性和质量。
5. 弥合语言差异在日语笔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对等翻译原则,弥合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差异。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语言之间的对等和联系,使翻译过程更加顺畅和自然,同时保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这一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意义。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应实现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等。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在俄汉翻译中,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同时考虑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使译文在语义、语用和风格上与原文达到对等。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语义对等在俄汉翻译中,语义对等是实现功能对等的基础。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表达。
这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泛的文化知识,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2. 语用对等语用对等是指译文在语境、语调和语气等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俄汉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原文的语用含义,如委婉、幽默、讽刺等语气,以及特定的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化因素的处理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俄汉翻译中,译者需要关注两国文化的差异,如价值观、习俗、宗教等,以便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这有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在文化上的对等。
四、案例分析以一篇俄汉翻译实践为例,原文描述了一个俄罗斯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注重语义、语用和文化因素的处理。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注意到了原文中一些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表达方式,如亲切的称呼、家庭习俗等,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此外,译者还关注了原文的语境和语气,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最终,译文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使中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完整版)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步骤编辑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翻译理论(3)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能用一种 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 “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语言和 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 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奈达的翻译思想: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 是意译;为了意译必须改变语言形式。
4. If a close, formal translation is likely to result in serious misunderstanding or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the source text or in a significant loss in a pro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stylistic values of the source text, adjustments are necessary. 5. The manner in which a translation is to be used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upon the extent to which adjustments are to be mad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3.描写学派(Dscriptive): • 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 • 图里(Toury)的描写翻译研究 • 勒菲弗尔(Lefevere)的翻译改写理论
• 4.文化学派(Cutural Studies): • 韦努蒂(Venuti)异化翻译策略 • 弗罗托(Flotow)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 罗宾逊(Robinson)的后殖民翻译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翻译理论(3)奈达的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