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饶淑丹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朱淑真是唐代女词人中的佼佼者,她创作的词章深情缱绻,意境深邃,语言幽美,充满着女性的柔情与悲怆。
本文将从朱淑真的诗歌作品入手,分析她的创作特色,探讨她的女性词风。
朱淑真的生平朱淑真(约722年-约797年),字瑛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早年受父亲钟仪之教育,精通诗文,与成汭、杨师道、李九龄等人交游。
与唐玄宗皇后杨玉环有交情,曾任宾客御史,后因谏言被罢职。
后来,朱淑真离开都城,到洛阳和开封等地游历,多次被招入宫中,但都拒绝了。
晚年在东都长安隐居,精修佛学,闭门不出。
朱淑真临终时,还将自己的诗稿放在石窟中,以求后人传诵。
朱淑真的创作特色朱淑真的词章悲怆动人,风格清新自然,独具女性的个性。
她的词章常常放眼世事,既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文修辞,也不太用典。
她的词章运用了很多女子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依托于个体意识,强调了女性词人对韵律和音韵的敏锐感受。
其一,朱淑真的词章常用花草虫鸟等自然景物描写独特女性情感。
例如《钗头凤-世情薄》一词中,描写了女子因为世事悲凉而最终明白了人情冷暖的道理,又因感念情深而情愿和丈夫两相依伴。
此处即可感受到朱淑真提供的对世事的默默批判,也可以感受到女词人不单仅是诗歌艺术家,也是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命运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
此外,她的词章还常常将各种小动物融入到情感描写中,正如《踏莎行》中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表现,以此表达女性的敏感气质及情感理念。
其二,朱淑真在词章的音调上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特色。
她的词章当中,押韵简单、音调明快、平仄轻缓,这些格律上的特点相对于男性诗人来说,更加注重韵律的美妙和明快。
例如《钗头凤-世情薄》一词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何独秋风悲画扇”,这里的韵律处理得非常舒畅,这一点显示出了朱淑真独具的审美理解和造诣。
其三,朱淑真受道教和佛教影响极深,很多词章中的意境和精神内核深深地扎根于这些佛学的思想。
任淑《游勾漏洞四首》写景抒情诗词赏析
任淑《游勾漏洞四首》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游勾漏洞四首其一昔日人休勾漏山,我来勾漏学偷闲。
岩云出峪来相迓(2),墅水盈川何独悭(3)。
天上二丸抛客岁(4),域中五鼠耗尘寰(5)。
几时的与仙翁约(6)?煮汞煎铅炼大还(7)。
其二日日忙忙尽在公,公余乞假访仙翁。
山开丹竈烟常绕,洞达清都路可通(8)。
牧石成羊俨有像(9),呼庞化鹤渺归空(10)。
玄坛旧令今何适(11),潭月澄澄水发洪(12)。
其三山骨嶙峋直透巅(13),脚跟一窍更玄玄(14)。
翁来灵洞求非令,洞隐仙翁别是天。
山泽通而药物备,风雷薄矣火功全。
丹砂可借消饑渴,细嚼当年内外篇(15)。
其四风尘傲吏几来过(16),欲往从之在此阿(17)。
俗态不堪头面改,宦情其奈鬓鬚何。
白云尚觉烦青障(18),朱履应知碍緑萝(19)。
拜首真人求秘寳(20),不胜箫鼓僕夫多。
诗词类别:写景抒情来源:《粤西诗载》(1)勾漏洞:在广西北流县东北八里,道书爲第二十二洞天,有白沙洞、桃源洞、寳圭洞诸胜。
相传晋葛洪尝炼丹于此。
(2)迓:迎接。
(3)悭:吝啬。
(4)二丸:指日月。
(5)五鼠:指五种坏人。
尘寰:犹尘世。
(6)的:通“得”。
(7)大还:道家所炼丹之名。
(8)清都:神话传説中天帝居住的地方。
(9)牧石成羊:《神仙传》:“黄初平牧羊,有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其兄起寻觅,问羊何在。
曰:‘近在山东。
’初起往,但见白石。
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
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爲羊。
”(10)呼庞化鹤:“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
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
涣丘生接引上嵩山,后乘白鹤至缑氏山头,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见《列仙传》。
(11)玄坛:道观。
旧令:指洪葛。
洪曾爲勾漏令。
(12)澄澄:清澈貌。
(13)嶙峋:形容山石层叠不平。
(14)玄玄:玄之又玄的省称。
道家用以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15)内外篇:古代论着中的分类。
内篇爲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余论或附论性质。
这裏指道家炼丹的论着。
深闺之中的自然风光——朱淑真诗歌艺术特点赏析
深闺之中的自然风光——朱淑真诗歌艺术特点赏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禁锢在狭小的天地。
宋代理学盛行,对女性的压制越来越严重。
程颐和程颢特别看重妇女贞节,极力反对女子在丈夫死后再婚,“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认为女人宁可死,也不能失节。
他们的理论在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忠臣节妇”,“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礼不可废。
”宋代刑法对男女判决也是不平等的。
“夫有出妻之理,妻无弃夫之条。
”所谓“七出”之条,而妻妾如任意离开丈夫则受到刑罚制裁。
理学的盛行,宋代贞节观念极强,婚姻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女子若不听父母命,自由恋爱,会被看作是丑事。
宋代有一位才女,因大胆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不为封建礼法所容,抑郁抱恨而死后,“不能葬骨于地下”。
她,就是性格刚烈、大胆反抗封建势力的一代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
她生于仕宦家庭,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善绘画,通音律。
她的婚姻极为不幸,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将对爱情的感受写进诗词,被迫害致死,死后诗稿被焚。
今存《断肠集》,是明以前作品最多的女作家。
朱淑真从小生活在富贵家庭中,有机会识字,受到良好教育。
童年时代,她以一颗无忧、敏感的心感知着这个世界,花开花谢,春去春回,她的诗才大进。
父亲教她读诗词、与她一道把酒研讨,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制,在这样和睦、相对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也塑造了她那任性、倔强的性格。
对于封建礼教所宣讲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朱淑真极为不满,在作品中表现了她的愤慨与对卫道士们的讽刺。
如《自责》中所云,“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她不愿屈服,逆来顺受,她看透了这些宣传背后隐藏的真正意义,用诗文发出自己的“反抗”之音,“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
”作为封建社会的闺中女子,没有男子的仕宦之途与广泛社交的自由,她们被陷于封闭狭小的深闺之中,爱情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颇具浪漫情怀的朱淑真心中也勾画着自己的爱情。
浣溪沙姜夔作品赏析
浣溪沙姜夔作品赏析朝代:宋代作者:姜寒花小更垂。
阿琼愁里弄妆迟。
东风烧烛夜深归。
落蕊半黏钗上燕,露黄斜映边犀。
老夫无味已多时。
【作者简介】姜(jiāng kuí 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
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南宋词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
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等名公臣卿往来。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工、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
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幼年随父宦居,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是个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终生布衣。
姜对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述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来源于姜。
而姜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
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化的途径实现的。
姜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
南宋江湖词派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骚雅词风的。
清空清空是宋词的一种创作风格。
张炎《词源》中谈到了两种类型的清空,一种以苏轼为代表,另一种以姜为代表。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以诗为词,指出宋词向上的一路。
但在具体的方法上还有显著的差异。
苏轼蔑弃一切法度,把词变成一种长短句的新体诗。
陈师道说他“以诗为词”,则批评东坡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
这种不够本色的词风在南宋初中期成为词坛的主流。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赏析2欣赏诗文中典型的形象特点
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 人的感情。诗人无论是抒发感情(乱花渐欲 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心志(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还是阐释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都离 不开形象。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 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意境?
3、什么是物象?
4、意象、物象与意境有什么关系?
1、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意象分析——
先 想 到 再 想 到 总 结 一 下
1、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 2、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
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 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即:
意象=形象+情思(作者、读者)
《关雎》 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歌咏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爱情故事,着重表现了男子的执着与 转一。
2、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解答此类题型分析步骤: 第一步:什么人; 第二步:人物形象在干什么,具体的情态特点是什么; 第三步:抒发人物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技法探微之精美小品文阅读
技法探微之精美小品文阅读饶良鸿饶柳凤《蝉》和《贝壳》(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按其题材来说属于哲理小品文。
这类文章短小灵活,简练隽永。
虽大多为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但它语言准确简练、含义深刻、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性强、耐人寻味;文句意境优美、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风格或幽默辛辣、或含蓄深沉、或朴实自然,使人心生感动、得到启迪、获得美感、提升品质。
所以在各类语文考试中经常把它作为考试题材。
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可从分析概括内容主旨、体验感悟思想情感、鉴赏评价写作特色、品味赏析精彩词句等步骤入手。
一、分析概括内容主旨在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紧扣文题。
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
(二)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文中的议论有的是揭示人物品质,有的揭示事件意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
文中抒情句其实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都有助于对主旨的理解。
(三)注意文中一些特殊句子。
如矛盾句、反问句、警句等,往往与主旨密切相关。
如:《蝉》一文中我们就可以从矛盾句——“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警句——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得出文章主旨——不管是生命短暂还是长久,度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二、体验感悟思想情感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时,我们必须从文本的思想内容角度去体验。
对课文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进行体验;对叙事性作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进行体验,并生发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如:《贝壳》一文中“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这两句话中的“非常坚硬和精致”、“艺术品”、“舍不得拿去”、“宝贝”等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就是对贝壳的赞叹,是作者对贝壳这种执着而单纯的美的愿望和追求的赞美和颂扬。
修辞的理解要以意象的完整为基础
修辞的理解要以意象的完整为基础作者:郭淑金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07期写景状物的文章,特别是那些情辞优美的写景散文,最具魅力的还是那些鲜活的意象。
把握完整的意象是欣赏散文的关键,只有把意象的“象”把握完整了、准确了,才能真正准确地理解寓含在意象中的“意”——作者的情思意趣。
而作者创造鲜活意象的有效手段,莫过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能否准确辨识比喻和拟人,并且从意象的完整性去认识它们的作用,就成为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和提高学生散文写作的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但是,现在教学中以至写作中,太多的是孤立地辨识是否是比喻和拟人,很少从意象的完整性去思考它们的作用,它们的艺术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以至于影响了对意象完整性的准确把握,影响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正确理解。
现就中学课文中的一些片段,做一点分析。
一、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表面看,这确实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在几次观摩课中,发现作课的老师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几个拟人和比喻,最多也只是分析到它们写的生动形象而已。
其实作者这里依次写的是:花的竞相开放,花色的鲜艳,花香的浓甜,野花的繁多闪亮。
这幅春花图不仅是五彩缤纷,更主要的是春花中的勃勃生机,作者借春花图书写的是对春天活力的赞美。
而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春花图中的蓬勃生机,为春花图整个意象的完整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不正突出了百花竞放的生机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固然写出了五彩的颜色,但这里突出的却是鲜丽色彩中的无限生机。
写花香由春花想到秋实,也是突出花香的浓郁——气味中的生机。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1词曲五首》word教案 (13).doc
一一词曲五首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词曲五首》均在表达一种愁绪。
愁的原因有所差别:《望江南》是思念远人之愁,《虞美人》是亡国之愁,《浣溪沙》是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天净沙·秋思》是思乡愁情,《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忧虑国民的愁情。
《词曲五首》中每首均有点睛之笔,将所要表达的愁情集中体现:“肠断白洲”的复杂情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幽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嗟叹惆怅,“断肠人在天涯”的踽踽独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无奈愤慨。
以上的名句历经岁月的淘洗变得越发厚重且耐人寻味。
1.《望江南》这首词描写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她终日呆立在江畔的望江楼上倚盼,仔细数着江面上经过的帆船。
从早上望到日暮,总是失望。
这时候,面对着斜阳与江水,正在无聊之极,偏又看到那小洲上一片白,更加使她愁苦难受。
“梳洗罢”二句,描写少妇清晨起来,精心梳妆打扮完毕,就独自一人倚在望江楼上眺望江面。
等待着远在天涯的亲人归来。
“梳洗罢”三字,不是平常的梳妆,这里含有“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从这三个字中,显示出少妇满心欢喜,满怀希望的内心世界。
一个“独”字,点出少妇的形单影孤。
“倚”字写出少妇久久等待的神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表明少妇虽然望穿秋水,但始终不见丈夫的影儿。
望江楼前,百舸千帆,每一条帆船,都可能是亲人的归舟,使她燃起希望,但每一条船都来了又去,又给她带来失望。
“千帆”二字,以千百次的失望,衬托出她眼巴巴地等着归人的无限期待,这中间心情翻腾起伏,交织着多少忽而惊喜,忽而忧伤的心理变化!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可见凝望之久,凝恨之深。
“皆不是”三字,把少妇的惆怅、失望、凄楚之情,淋漓道尽。
“斜晖脉脉水悠悠”二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离愁。
太阳偏西了,好像还对着人依依不舍;江水不断地流,流到远方去了,斜晖脉脉,含情不已,江水悠悠,流恨无穷。
这是江中景,也是心中境。
以景寓情,不须千言万语,却很好地表达了这时默默怨望中的思妇曲衷。
古典诗词鉴赏的钥匙:意象
古典诗词鉴赏的钥匙:意象作者:吴晓丽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第09期古典诗词像是一座神奇的迷宫,重峦叠嶂、奇花异草,美不胜收。
怎样来开启这座迷宫呢?需要找到开启迷宫的钥匙——意象。
胡应鳞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行诗歌的鉴赏首先从感受意象开始。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会,准确把握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中用“杜鹃、猿”来表达内心凄凉哀伤。
蘇轼《红梅》“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中以“梅花”喻一种高洁的品格。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以“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的品质。
从这些例句我们看到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后用来表达情感的,我们可以借助意象来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进而来分析高考诗歌鉴赏中两大题型: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
第一步:整体感知,提取意象。
整体感知的对象包括标题、作者、诗歌、注解,这样对全诗有全局的认识,然后提取诗歌中的意象,意象的来源主要是客观事物、景物和历史人物、典故。
请看这首诗——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诗中意象繁多,需要将相关意象提取出来并分析意象的内涵。
“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中的有罪之人。
“绮罗”,华贵的丝织品,也可指使用丝织品的女子。
“风波”,风波中的行人,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
“湘江竹痕”,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竹悉为之斑。
“岘首碑”,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望其碑者,莫不堕泪。
“紫台”,即紫宫、宫阙。
此用王昭君故事。
从论析式解诗的角度看_雨巷_
[收稿日期] 2010-06-08 [作者简介] 王太顺(1935-),男,河北乐亭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99·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1 期 ( 总第 163 期 )
由于诗人对姑娘的“飘过”未作“限定性”交代,因 而有关情节具备了“不确定性”的特点— ——读者完全 可以根据诗人“定格”在这里的中介符号(文字),结合 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再造想象”做出符合自己愿望 的选择性“解读”— ——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是一 种很自主的“审美自由”。
这里,情节的点染采用了模糊手法,不仅营造出 诗歌逼真的梦幻氛围,同时也为读者创设了可供驰骋 想象的艺术空白,激发了人们参与“继续创作”的热情, 增强了诗歌引人入胜的朦胧韵味。
二、意象的选择性 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丁香姑娘。对于这一意象,诗 人并没有详细地描绘她的肖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用不着去描写她的眼睛、嘴巴、头发等,每个人都会用 自己的方式去想象……”[3]诗歌在描写丁香姑娘时,不 断地回环着一个概念性的符号“丁香”,反复地用“丁 香”来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维— ——为读者提供了一块 让想象力得以跳飞的“踏脚石”。如知:丁香的花色是 不同的,这里说的是紫丁香还是白丁香呢?显然,诗人 并没有明确指定。既然如此,读者在这里就可以从“丁 香”这一概念出发,自由地调动个人的记忆储存,根据 “丁香”在自己心中存留的不同情态和审美趣味,很个 性地去构想自己喜爱的丁香姑娘的意象。这样,在广 大读者的心目中自然就会浮现出异彩纷呈— ——同中 有异的鲜明具象。于是,有人说丁香姑娘穿着紫红色 的衣裙,脸庞绯红,面色忧郁—— —想象的依据是紫色 的丁香花;也有人说丁香姑娘穿着白色的衣裙,脸色 白皙,眼光如同叹息— ——想象的依据是白色的丁香 花;还有人说丁香姑娘穿着绿色衣裙,脸色或红或白 满蕴忧愁— ——想象的依据是一棵亭亭玉立的丁香树 ……这些意象尽管纷呈异彩,但有一点却是绝无区别 的,那就是:想象的依据都是“一枝丁香”。在这里,“再 造想象”的选择性造成了诗歌意象的差异性:读者在 文字的引发和制约下,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 构想自己心中丁香姑娘的意象,从而导致了对同一意 象的不同解读。而这种“不同解读”,每每让同一意象 在解诗学的领域中闪现出繁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光 色,使得诗歌艺术更加韵味隽永,魅力无穷。 当然,就词义来说,“丁香”的涵盖确实有点笼统, 不像“白丁香”或“紫丁香”那样“明确具体”,相对而言 它比较宽泛模糊。然而,正是这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 种模糊手法的运用,让丁香姑娘的意象在广大读者的 “再造想象”中得以弹性扩放,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从 而增强了诗歌的朦胧美。 余光中在批评《雨巷》时曾说:诗歌里没有具体的 意象,只有那把“油纸伞”是“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4]。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乏想象的见解。余先生是一位
【诗歌鉴赏】赠一位中国歌女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赠一位中国歌女_诗歌鉴赏赠一位中国歌女[德国]黑塞我们在傍晚坐船航行在静静的河上,淡红色的槐树映射出灼灼的光华,淡红色的云多辉煌。
可是我视而不见,我只看到你的头发上插戴的李花。
你露出笑容,坐在彩船的船头上面,在你熟练的手里抱着一只琵琶,你在歌唱一曲神圣的祖国之歌,而从你的眼睛里射出青春的火花。
我默然站在桅杆之旁,但愿做这炯炯的眼睛的奴隶,永远无止无休,在幸福的痛苦里永远听你的歌声,听你如花的素手进行悦人的弹奏。
(钱春绮译)【赏析】在理解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此首诗作的创作背景。
赫尔曼·黑塞的这首诗歌写成于1913年,诗中那位中国歌女的原型取材于《》中的《婴宁》篇。
在原著中婴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她的母亲是狐,在父亲死后就寄住在鬼母处,于是自幼就养成了一种憨直任性、无拘无束、爽朗直率的性格。
传统礼教与封建的闺训要求女性目不能斜视、笑不能露齿、坐有坐姿、站有站姿,“凡笑语,莫高声”,‘‘言词庄重,举止消停”。
而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却对封建礼教这一套规矩置之不理。
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毫无顾忌地“笑不可遏”。
她不但敢笑,而且敢爬上树顶“狂笑欲坠”。
连行婚礼时她也“笑极不能俯仰”,以致婚礼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蒲松龄所塑造的婴宁这一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极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历来深受的喜爱。
众所周知,黑塞特别仰幕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
他曾在一篇回忆录中说道:“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
在这些古老书籍里有如此美好并且往往极有现实价值的东西。
在那些令人恐怖的战争年代,我是怎样经常来到这里寻求能够安慰我、鼓舞我的思想啊!”黑塞对婴宁的了解是通过布伯编译的《中国神怪和爱情故事》,只不过该书在编译过程中把《婴宁》篇更名为《笑姑娘》,狐女婴宁也变成了一位笑女。
而在黑塞的诗中笑女却又变成了歌女。
尽管有如此重大的转变,但在诗歌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窥见小说中婴宁的影子。
《错误》中的浪子情怀
话, 那 么这 首诗 就不 能说 是一首
闺怨 诗 了 , 至 少 不 是 一 首 纯 粹 的
闺怨 诗 。或者换 个角 度 , 这 是一
首 不 同于 古 代 闺怨 诗 的现 代 闺怨
然 而 我认 为 , 将本 诗 界定 为
闺 怨 诗 可 能 忽 略 了 一 个 重 要 前 提, 即 本 诗 的第 一 抒 情 主 人 公 究 竟 是 男 性 还 是 女 性 。从 第 一 节 看, “ 我 打江 南走 过 , 那 等 在 季 节 里 的 容 颜 如 莲 花 的 开 落 ”, 很 显 然, 是“ 我” 经过 江南 , 看 到 了“ 等
行 走 在 青 石 板 的街 巷 里 , 他 看 到
二、 时间中的浪子情怀
《 错误 》 一 诗 中直 接 出 现 了三 次 时 间描 写 , 第一处是 “ 等 在 季 节 里 的容 颜 ” , 第二处是“ 东风不来 , 三 月 的柳 絮 不 飞 ” , 第 三处是 “ 恰
水碧于天 , 画船 听雨眠 ” , 或是 “ 烟
小, 由远 及 近 , 由笼 统 模 糊 至 具体
清晰。 这里 的空 间转 移 就是 “ 流
错误 , 我不是归人 , 是 个过客” , 依
然是 男性 视 角 , 是 男 子 的 心 理 活
浪” , 诗 中的 “ 我” 具 有 明显 的 浪子 特质 , “ 我 打江南走 过 ” 意 味 着 他 曾经打别 处走过 。 “ 走过 ” 二 字 透 露 出浪 子 的 行 动 本 质 , 他 不 是 归 人, 是个过客 , 江南 也不是 归宿 ,
云影映心晖从朝云意象看唐代诗学心灵
云影映心晖——从“朝云”意象看唐代诗学心灵第六图书馆通过对于四首不同时代的具有“朝云”意象的诗歌的分析,可以看出“朝云”诗基本上继续承载了开启自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情结。
但是在唐代从初唐的讲求“骨气刚健”的独立苍茫的伟大孤独之诗学精神到盛唐浪漫高华,豪健超迈通过对于四首不同时代的具有“朝云”意象的诗歌的分析,可以看出“朝云”诗基本上继续承载了开启自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情结。
但是在唐代从初唐的讲求“骨气刚健”的独立苍茫的伟大孤独之诗学精神到盛唐浪漫高华,豪健超迈黄河之声:科教创新版饶莎莎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2007第六图书馆第六图书馆·高等教育·科教创新/2007年第3月第6期··云影映心晖——从“朝云”意象看唐代诗学心灵饶莎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127(2007)06-0022-03通过对于四首不同时代的具有“朝云”意象的诗歌的分析,可以看出“朝云”诗基本上继续承载了开启自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情结。
但是在唐代从初唐的讲求“骨气刚健”的独立苍茫的伟大孤独之诗学精神到盛唐浪漫高华,豪健超迈的自信乐观的诗学精神,再下承至唐代衰落后的中唐诗学精神之隐忍悲哀,最后结于晚唐不可抑制的身感衰亡的郁结悲哀,终完成了一次文化诗学在精神层面上的洗礼,并且生动的反映出唐代诗歌文化心灵层面上的嬗变。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诗歌,作为艺术中充满灵性与活力的一份子,当然亦是“有意味的形式”的体现。
诗歌中的语汇不仅仅是组成句子的要素,更是负载着诗人的感情和心灵。
“朝云”,源发于宋玉《高唐赋》,实为浪漫文学背景中一极富魅力的词汇。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拾荒者的编织袋 唐淑婷 诗歌鉴赏
拾荒者的编织袋唐淑婷诗歌鉴赏1. 介绍《拾荒者的编织袋》是唐淑婷的一首诗歌,通过描述一个拾荒者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贫困和辛苦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这首诗歌深刻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境遇,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活的关怀。
2. 分析这首诗歌以朴实的场景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从标题《拾荒者的编织袋》就能感受到诗人对底层群体的关注,她通过描绘拾荒者的生活、他们用编织袋装载着珍贵物品以及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贫困现象和人们对生活的顽强。
唐淑婷通过诗歌深情地吟唱了底层人士的艰辛和坚韧,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无尽渴望,引发人们的共鸣。
她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透过拾荒者的编织袋,展现出了他们执着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
3.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拾荒者的编织袋》这首诗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底层人群的生存现状,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敬重。
诗中蕴含的人性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将我们带入一种深刻思考与感悟中。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能够更加关注社会中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并以更加温暖的眼光去关怀和帮助他们。
4. 总结《拾荒者的编织袋》唐淑婷用平实而真挚的笔触,描绘了拾荒者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关怀和对底层人群的关注。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成为了当代诗歌中的珍贵之作。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社会中的贫困问题,更加珍惜生活,对人性与生命保持更加温暖的态度。
5. 结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爱他人,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毋庸置疑,唐淑婷的《拾荒者的编织袋》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在观照他人的同时也能够审视自己,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唐淑婷的《拾荒者的编织袋》这首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底层人群的关怀,也能够从中看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吉林省长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香闺幽怨谁识得
田长家春炳市实第验五中中学学
教学设计
作课教师 叶枝 作课班级 高三.12班 学科 语文
作课时间
第四节
课题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闺怨诗中常见意象和所写人物。
2、理解把握闺怨诗中常抒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感受,丰富课堂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2、通过古典诗词的熏陶,内塑品格,外树形象。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能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2、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3、能感受汉语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4、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重 点 难
【重点】1、了解闺怨诗中常见意象和所写人物。
2、理解把握闺怨诗中常抒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汤锦蕾【摘要】意境结合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实现了二者的交融,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操,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环节中,可以沉浸在想象的空间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情境,实现虚实相生的境界.在中国文学中,诗人和词人都非常讲究意境的运用,可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人更加注重意境的塑造,意境的塑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9)003【总页数】2页(P155-156)【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特征;表现手法【作者】汤锦蕾【作者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特殊的理论,是文人墨客用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在读者的心中会形成一种情境。
意境是一类特殊的抒情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著名的诗人都会采用这一类抒情的方法。
唐代的李白、韦应物等诗人都非常善于采用意境来烘托自己的情怀。
一、意境之义意境指的是在文艺作品中或自然景物中展现出的情调,是人们的一类审美境界。
意境在诗人创作的环节中,可以将其主观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使读者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所想结合在一起,二者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从而形成美好的意境。
意境没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概念,主要是作者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可以更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形成完善的表达体系。
二、意境之用意境是一类完善的审美形态,结合了不同的文学形象,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述,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形成一种意味深长的独立的审美空间。
意境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庄子》和《周易》就经常采用意境的方式。
但意境理论的真正成熟是在清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这本著作中将意境的理论明确提出,将意境的不同种类进行分析,表述了在词中采用意境是一种高超的表现手法,有境界的词可以更加凸显作者的品位,而且将意境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方娄星名师工作室程文彩
1、分析意象的特点。
芍药:妖(艳丽、妩媚),无格(格调不 高)。 芙蕖:净、少情:纯洁,但是寡情,孤芳 自赏。
——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
2、手法分析
①侧面烘托(反衬)手法的运用。 写芍药的“无格”,芙蕖的“少情”,
来反衬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2、手法分析
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 _未_长_成_的_小_松__,后者指_长_成_后_的_松_树___。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把握情感:这首诗托物言志 (手法),刻画 “小松”的形象,借松写人,借以象征出身低 微的士人__不_甘_被_埋_没____的精神,同时 也批评“时人”_ 目光短浅,以身_取_人_,__ 不_会_将小松看作栋梁_之才,多少小_松。被时人忽视掉!
主旨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 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 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 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四、咏物诗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就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等特征,或 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 “神似”。[不滞于物]/或赞美高洁品性;或发 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 迟暮的感受;或讽刺否定某类人物(的行径)等。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 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 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 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突出牡丹的 高贵富丽。(牡丹:国色天香)
写三种花都用拟人手法,使物性的 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歌鉴赏】一个少女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一个少女_诗歌鉴赏一个少女[希腊]萨福好比苹果蜜甜的,高高转红在树梢,向了天转红——奇怪,摘果的拿它忘掉——不,是没有摘,到今天才有人拾到。
好比野生的风信子茂盛在山岭上,在牧人们往来的脚下她受损受伤,一直到紫色的花儿在泥土里灭亡。
(朱湘译)【赏析】这是一首充满惆帐和哀怨的诗歌。
一个少女,在花容月貌时无人问津、遭人忽视冷落;等到韶华已逝,才在不经意间被人发现。
一个少女,在风华正茂时被人蹂躏践踏,最后落得个香消玉碎。
诗行中透出诗人对少女无常命运的深深的感慨。
诗人先是把少女比作苹果,“蜜甜的、高高转红在树梢”。
正如熟了的苹果等人来摘一样,一天天长成的少女也满心期待,期待着白马王子的出现,期待着在自己最青春靓丽的时候能够得到意中人的爱宠。
怎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意中人居然把自己忘了,甚至可以说是无视自己的存在;而等到有人发现自己时,少女已风光不再。
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少女的心理落差,但却能想见她的愁肠百转、哀怨满怀。
此节中第三行的翻译似有可疑的地方,在周作人和水建馥的译本中,第三行分别是“不,不是忘记,励志文章,只是够不着”和“不是遗忘了,是够不着”。
这二者意思吻合:并非无人采摘苹果,而是她“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好像观望者不断仰视,目光不断上移”,最终却“不能企及”(田晓菲)。
歌第二节所描述的情形就更惨了,花姿绚烂的少女被比作茂盛的风信子,但在这个时候,她非但得不到恋人的垂青,反而被不懂得怜香惜玉的牧人们随意践踏,少女心中的悲凉是不言自明的了。
被誉为“西洋水仙”的风信子,其名原是希腊神话中被太阳神阿波罗所爱的一位英俊美男子的名字。
风信子色彩绚丽、洒脱不羁,可美好的事物似乎总是不能长久,风信子的花期仅有20天左右。
尽管我们多数人没见过风信子,但对这种花稍作了解之后,则不难看出少女与风信子之间的某种关联。
萨福在写作此诗的时候,充分展示了她在用词与情感表达上的细腻和贴切。
例如“蜜甜的,高高转红在树梢”,这里诗人把表述味觉和视觉的词放在一起,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少女的风致和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步骤一: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 雄形象。 步骤二: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 斗生活,匹马征万里,英姿飒爽。后两句说诗 人现在早已被弃置不用。下片 “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表明诗人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 前线。 步骤三: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 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景物描写常见的角度与方法
• 时间(早晚)、视角(远观近看仰望俯瞰 平视)、感官(视听嗅触味)、动静、色 彩、正面渲染、侧面烘托(衬托)、点面 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修辞手法、 详略等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答: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 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 2015年湖北卷 8、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 的时空变化。 •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 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 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 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 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 置巧妙。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2005-2010年的高考 题都出现了比较型诗歌鉴赏题;2006年湖 南卷甚至从曹雪芹的小说中选材,而且设 置的题目更具有仿写表述的特征。这些都 大大开拓了诗歌考查的领域,使诗歌考查 变得更为灵活。
(二)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作者是考生熟悉的,能让我们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 紧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作大力提倡的人文关怀。 当然,作者虽是熟悉的,但诗歌内容却多是相对陌 生的,以2010年所选诗歌为例:苏轼就考他的诗而 不考他的词,李商隐就避开了他的爱情诗,龚自珍 的己亥杂诗也是不只一首。总的方面看,所选诗歌 内容上与诗人写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太多的联系, 连一向爱用典故的李商隐的诗选的是没有典故干扰 的。因此,解读诗歌时既要注意知人论世,又要避 免先入为主,一切要从诗歌本身出发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 1、豪放洒脱的形象 • 2、忧国忧民的形象 • 如李白“天生我材必 •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 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吾庐独破 来”表现了他淡于富 贵,傲视圣贤的思想, 受冻死亦足”。诗人 反映了他傲岸不羁, 并不停留在个人哀怨 豪放自负的性格。 中,而推己及人,反 映其忧国忧民的精神。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 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全 诗有四幅画面,第一幅“枯藤老树昏鸦” 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三个意象形成; 第二幅“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 的向往,由三个意象组成;第三幅“古道 西风瘦马” 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三 个意象组成;第四幅“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 由“人”、“天涯”、“夕阳”三个意象 组成。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 思乡念家之情。
• 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有一定象征意义 的事物形象,或是景物形象。 •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也称为抒 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前者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后者如贾岛《题李凝幽 居》 •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 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 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 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 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人:陆游;世:南宋,抗金; 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 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2 抓人物心理: “万里” 、“匹马”、“关河梦断”、 “身老沧州” 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 全词。
上片先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 生活,匹马说 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 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 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 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 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 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注释: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 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 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 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 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 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 的切入点。“次”:驻扎,停泊。“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 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 “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 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 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 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 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 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 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唐·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 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还有热爱祖国的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高雅闲适的--------形象。
隐者、将士、诗人、志士等
(三)答题步骤﹙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词中的 人物象。
(1)概括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什么形 象) (2)以总体特征为“中心论点”,结合 具体诗句分析其特征。 (3)形象的意义(抒发的感情)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B、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直接描写:肖像、行动、 语言、神态、心理、细节 • •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 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 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 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嗅青梅”这 一细节把一个 少女惊诧、惶 遽、含羞、好 奇等心理活动, 栩栩如生地刻 划出来。
诗 歌 鉴 赏
丰城二中 饶淑丹
考点说明及近年考题分析
• 《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复习大纲》要求:
•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形势分析
• (一)从2004年开始,全国许多省市单独命 题,古代诗歌考查的范围也有较大变化。 • 首先诗歌创作年代跨度大大增加,不再局限 于唐宋,04年开始出现五代诗1首,05 年出现元杂剧1首,2006年进一步扩大,上 溯至魏晋,下推及清代及近代,2011年则更 出现了诗经的考查。 • 其次诗歌体裁的选取也打破了唐诗宋词元曲 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诗经、晋诗、五代诗、 金诗、清诗、近代诗,还出现了杂剧的阅读。
二、抓住物与志的“契合 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 精神。
小松(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 有硬。
•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 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 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 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 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 出来。 •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 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 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 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 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 “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 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 质。
(三)陌生的作者陌生的诗。
• 因此我们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广泛 阅读,了解不同时代代表作家的风格及大 体流变,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二是 要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和鉴赏技巧,学会 提高鉴赏能力,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否则, 指望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歌中碰到题 目,那是不可能的。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
知识积累
意境
•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 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 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 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 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二)、事物形象:指蕴含某种品质或思 想的事物。如赵嘏的《寒塘》和韦应物的 《闻雁》中“雁”的形象。 • 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 松、梅、竹、马等。 • (三)、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A、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 2、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 3、历史人物
准确解读诗歌意象
一、抓住事物自身的特征。 如月圆——团圆——无法团圆—— 思乡怀人;残月——人缺——分 离——孤单寂寞、内心凄凉。 再如,杜鹃、猿鸣常传达凄凉之境 都是与他们的声音有关。
例: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鉴赏人物形象的作用
• 1、主要人物 :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绪等。
• 2、次要人物 : 衬托主要人物。
• 单一:意象(托物言志) • 多样:意境(借景抒情)
意象
• 意象
是诗 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观和客观的 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 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 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 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 人主观上的情意。
• 【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 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 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 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 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 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 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 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 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 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 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 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