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5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弹力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性质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弹力的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实例,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并且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在实验中掌握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弹力,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为突出重点,让学生通过探究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讲解深化,引导学生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由于实验探究涉及的知识较多,综合性强,学生缺乏相应的探究能力,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为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又要注意教师组织引导。
二、分析完毕教材,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情:
八年级学生显著的心理年龄特征一般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动手进行实验。
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学习障碍: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对力、测量等知识有一定认识,但学生不容易想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已有的技能基础及学习障碍:虽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学生缺乏计划性,对于实验的设计不够严密,观察概括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及理性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教在导学,重视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围绕弹力这个主题逐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实验探究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比较归纳法等。
说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探究为主,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解决的方案,经历一系列的分析,实验,交流论证的活动,构建弹力的相关知识体系,着力开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运用实验观察法、科学探究法、列举实例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等。
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四、通过应用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该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一个小车弹簧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小车和弹簧之间存在着一个力,然后设疑: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怎么产生的?既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并展示桌子上的压力与支持力、打碎的灯泡,提出两个问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发生形变的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学习新知。
本节新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弹力二、弹簧测力计。
首先,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形变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形变物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让学生归纳形变的种类并介绍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弹性限度,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
两个实例,一是:橡皮筋拉伸,二是:受压弹簧。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和橡皮筋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面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接下来,分组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验证弹力的三要素。学生经历以上探究过程,明确认识到什么是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弹力的三要素。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均得到提高。最后,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实例用到了弹力?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之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并展示。以上是弹力的教学过程。
下面进入弹簧测力计的教学。首先,拿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学生经对比发现其中一位同学的力气大,究其原因是拉力器的弹簧伸长量比较大。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比较全班同学的力气要怎么办?引导学生利用转换法将其转变成物理问题就是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但对学生来说较为困难。所以我请学生分组实验——自制测量力的仪器,从而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实验装置:木板,弹簧,3个重量为0.5N的砝码)。然后请同学上台展示,再请同学补充说明,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构造。为进一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到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总结,教师汇总、补充讲解,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测力计。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善于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总结。
到此,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完毕,进入第三个环节:课堂练习,反馈教学。
围绕对弹力的理解掌握设计以下四个练习。前两个题是对弹力的理解,主要训练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后两个题是针对弹簧测力计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深化理解,灵活运用。这四个练习层层深入、步步提高,通过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讲解点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全面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