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冬麻
春麻
树皮、根皮类



通常在春、夏时节剥取树皮,如黄柏、 厚朴、杜仲。 根皮,应于秋后采集,如牡丹皮、地骨 皮、苦楝皮。 但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易剥 离。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
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 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 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 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 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该书公元731年即传
入日本,并广为流传 ——

《 延 喜 式 》
“ 草凡 ”醫 生 皆 讀 蘇 敬 新 修 本
四、隋唐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
成书时期:开元年间(713—741年)
作者:陈藏器
主要内容:在《新修本草》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
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宣、


“草药”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中药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 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 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 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 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 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
药有三品
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 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
中品:120种,治病补虚,兼而有 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下品:125种,功专去寒热,破积 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 服。
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除中药的制剂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365种。

除《本草经集注》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唐慎微。

《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民国时期。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滇南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效、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性能。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增效。

常用的炮制大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切制不常用炮制的大法。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纯净处理、切制处理、粉碎处理。

雄黄的炮制方法是研成细粉或水飞。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烘焙、煨、煅。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炙。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炙。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淬。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惮。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制霜、发酵、发芽。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产生新药效。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发展

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发展

民国时期,我国本 草学处于低谷。国民 党反动政府在 “民族 虚无主义” 思想指导 下,对中医药歧视、 排斥和打击,特别是 1929年国民第一次中 央卫生委员会议,通 过了 “废止旧医以扫 除医药卫生之障碍”
案。这一反动法案的 颁发,使中医中药事 业遭到严重摧残,几 乎濒于被消灭。
尽管如此,但本草 学以其卓著的临床疗 效和科学底蕴,在志 士仁人的努力下,仍 有新的意境。
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2012-5-4
2010年3月12日
我国中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 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 并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使中药学逐渐形成 并发展成自己独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为中国 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 巨大贡献。
量、服用时间等。
*首创药物三品分
类法。
23:23:58
主要成就 *总结了汉以前的 药学知识。 *初步奠定了中药 学的理论基础。 *首创药物三品分 类法。 该书的问世对我国 以后中药学的发展影 响很大,为中药学的 发展奠定了很深的基 础,故被尊为药学经
典之著。
23:23:59
魏、晋、南北朝时 期,药物种类日渐增 多,本草著作数量和 种类也日渐繁富,本 草学的内容已有了很 大的充实。

指导
实践
理论←口述至文字
检验
23:23:58
*己有专业医生, 宫廷已设有“医师”一 职。
“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 医事”
*开始使用汤液、 药酒。
“鬯其酒”
*《诗经》记载植 物与动物共300余种, 不少是后世本草学中 收载的药物。
*《山海经》中载 有药物120余种。
*安徽阜阳出土的 《万物》中,载有药 物70余种。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 ①商代已有“药”字出现: ▪ ②西周时代,已有专业的“医师”和记载药物的
书籍:
▪ ③《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是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 ④《山海经》:记载药物126种,并明确指出药物 的产地、效用和性能。
▪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药物240余种,并有 丸、散、汤等剂型。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一、中药的起源 ▪ 二、中药学的发展 ▪ 复习自测题
▪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主药本草著作
(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书 记载和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始社 会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早期的医疗实 践。
▪ 1.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
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 2.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 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 述中的重要内容;
▪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 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但 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 一些消极后果。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65~581年)
▪ 1.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 作 者:梁·陶弘景所辑。
▪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 载药数目:730种。
▪ 版本情况:流传至北宋初即逐渐亡佚,

[课件]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

[课件]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
第一章 中药 的起源和中 药学的发展
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 ►口尝身受,药、食同源 ►无意误食→有意试验→积累药 物经验 ►“神农尝百草” ►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 果
夏商周时代
►酒、汤剂的发明 ♦酒:“百药之长” ♦汤液:方便服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促 进了复方药剂发展。 ►口耳相传→文字记载 ♦钟鼎文“药”字出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诗经》:植物、动物300多种 ♦《山海经》:100余种药:动物、植物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基础: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 ♦《五十二病方》:药物240余种,炮制、制剂、用 法、禁忌

►其他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 ♦收药1815 种,1385 幅精美彩色药图和制 药图,古代彩绘本之珍品。封建社会最后一部 大型官修本草。 ●《炮炙大法》缪希雍,炮制专著。 ●《救荒本草》朱橚,食疗专著,供灾荒时 食用之物414 种。 ●《滇南本草》兰茂,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 代地方本草。 ●《本草原始》李中立,偏重生药学研究。
秦汉时期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朴实有验 历用不衰
两晋朝南北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 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宋金元时期

►本草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1082-1083 年 ●载药数目:1558余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 ♦总结了宋代以前的药学成就。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 ♦首创附列大量方药。 ♦保存了大量的本草学史料。 ►国家药局的设立 ●1076 年,熟药所,国家经营 ●修合药所(医药和剂局)、卖药所(医药惠民局)。 ●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 ●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 ●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药学》第一章

《中药学》第一章
答:《饮膳正要》为元代忽思慧所著,为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营养疗法、食物卫生、食物中毒等均有论述,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8. 简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方法上的区别。
答:《神农本草经》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答案:神农本草经,365。
2.《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载药 种。
答案:李时珍,1892。
3.《炮炙大法》是 所著,书中所述的 对后世影响很大。
答案:缪希雍,“雷公炮制十七法”。
3.《本草纲目拾遗》是 所著,载药 种,其中新增药物 种。
答案:C
答案分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故答案应选C。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拾遗》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答案:E
答案分析:《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都是按药物功效分类,《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虽然也是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但不是首创,故答案应选E。
3.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
A.《雷公炮炙论》 B.《本草拾遗》 C.《炮炙大法》
D.《证表著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部本草著作采用图文并重,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著作有所进步,同时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文献资料。它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于完备,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故答案应选D。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2. 药后附方三千余首,首创在本草 著作中附方的先河
五、明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纲目》6世纪前本草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2. 被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达尔文
“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 注:仍存谬误
八、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1977年 江苏新医学院 《中华本草》
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勣、苏敬等 成书年代:唐 载药数量:844种 价值: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 世界上首次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编著
四、宋金元时期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数量:1558种 价值:1. 总结前人本草著作的精华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实践。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代表作: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
《淮南子·修务训》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作者:神农氏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量:365种 内容:分总论(序例)和各论
各论将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补注: 1. 原文古朴,易造成歧义
2. 存在谬误
泽泻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能行水上” 朱砂 “久服,通神明不老”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 载药数量:730种 内容:“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注释
三、隋唐时期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广义:研究一切与中药有过的知识的学科;狭义: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临床
应用的一门学科。

时间名称作者载药量成就
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本经》)不详365种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
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
学的基础。

500年本草经集注陶弘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的药学成就进行
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归类
法,开创了病类药之先河。

659年新修本草(《唐本草》)苏敬等844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
的先例。

1082年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唐慎微1558种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
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1578年本草纲目李时珍1892种
(新增39种)全面的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01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921种
(新增716种)丰富和完善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堪称其续编。

1999年中华本草国家中
医管理
局8980种
(另载民族药
1641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年来的药
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
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九版)
2165种是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 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为炮制专著。 炮制的目的:(8 个方面)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 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附:道地药材歌诀: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晋参鲁胶兼浙贝 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 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 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 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 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 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 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 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 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 用,增强疗效。

有关概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有关概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学说、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理论。
1
• 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
《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等。 ⑵人文典籍——《诗经》(药物100余种)、《山
海经》(药物126种)、《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
附: 1.《诗经》例句:《风•鄘风• 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 子善怀,亦各有行”.
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书写格式:朱(《本经》)墨(《名医别录》)别书、 大(正文)小(注解)结合.
⑸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 中、下品).
⑸特点: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②增加图
谱。
5
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 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692种; 内有一些博物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 修本草》的著作。
4.《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 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5.《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 为外来药。
2.《新修本草》(《唐本草》):
⑴作者:苏敬等22人,并先后由长孙无忌、李勣两 位高官领衔;
⑵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
⑶内容:载药844种,其中新增114种,分9类;
⑷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三 部分组成。朱字《本经》、墨字《别录》,以上均为 大字;另有“陶注”、“谨按”,均为小字;新增药 物尾标以“新附”,为大黑字。
7
六.金元时期 1.《珍珠囊》—张元素著,载药100种。贡献:将归经与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可以说是人类探索植物、矿石和动物的药用价值的历史。

中国古代医药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中药学体系。

中药学的发展始于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和医学体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夏朝和商朝。

《神农本草经》是中草药学的最早著作,记载了365种草药和死蜂、死蛇等动物药材。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本草学典籍,奠定了中草药学的基本理论和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壮大。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医诊疗方法的著名典籍。

在宋朝,通过艾灸、针灸、按摩等方法疗效显著,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的李时中编写了《本草纲目》,将药物种类从365种扩充到1892种,对中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中药学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

在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对中药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取出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

同时,中药学也受到了现代药学的启发,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中药研究方法。

20世纪初,中药学开始系统地进行中药的研究与发展。

张锡纯、陈嘉庚等一批有成就的中医学家在中药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6年,中医药学正式列为科学学科,中药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1978年,国家开始加大对中医药学科研的投入,设立了一系列中医药研究机构,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目前,中药学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涵盖了药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用植物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

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包括提取技术、分离技术、鉴定技术等。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中药学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手段和途径。

例如,通过分析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其药理作用和药效,可以开发出更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另外,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为中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3
《饮膳正要》节选
1.猪肾粥——治肾虚劳损,腰膝无力,疼痛。 猪肾(一对,去脂膜,切) 粳米(三合) 草果(二钱) 陈皮(一钱,去白) 缩砂(二钱) 上件,先将猪肾、陈皮等煮成汁,滤去滓,入酒少许,次 下米成粥,空心食之。 2.莲子粥——治心志不宁。补中强志,聪明耳目。 莲子(一升,去心) 上件煮熟,研如泥,与粳米三合,作粥,空腹食之。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
2
&1.1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 → 夏商周时期 → 秦汉时期 → 两晋
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金元时期 → 明
代→ 清代→ 近现代
3
一、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植物药的发现: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
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
中药学(一)
&中药的起源
&中药学的发展
1
总论
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 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因此,自 古相沿把中药成为本草。此外还有草药一词,系指广泛流 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 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还有中草药一词,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4
一、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淮南子· 修务训》谓 :“神农……尝百草 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当 此之时,一日而遇七 十毒。” • 《史记· 补三皇本纪》 云:“神农氏以赭鞭 鞭草木,始尝百草, 始有医药。”
பைடு நூலகம்
5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 前221年)
• 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 的促进作用。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少量用之)和麻醉剂( 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脉、行药势,并可作溶剂,后世用 酒加工炮制药物也是常用辅料之一。甲古文中即有“鬯其 酒”的记载。汉〃班固《白虎通义〃考黜篇》注释:“鬯 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可见,鬯其酒 就是制造芳香的药酒。《内经》、《金匮要略》、《千金 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书 中大量记载内外用酒剂,故后世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 。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学(本科)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关于中药学的几个概念1.中药: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3.本草学:自古相沿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4.中药学: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5.请简述中药,本草,草药,中草药的区别和联系答案: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本草是古代中药名称,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中药、本草与草药、中草药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中。

二.著作1.试述《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

该书在内容上:①创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功效的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②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

③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

价值:《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

奠定了中药学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石,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试述《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本草经集注》为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

该书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为:①《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载药数量较《神农本草经》有了成倍的增长。

②在药物分类方面,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③首创“诸病通用药”。

④对药物的形态、性味、产地、采制、剂量、真伪鉴别等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04 中药的药理与功效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总结词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是中药药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决定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作用部位 。
详细描述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味道,常见的有寒、热、温、凉、平五性,辛、甘、酸、 苦、咸五味。每种中药都有独特的性味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药的作用方向和特点。 归经是指中药对某些特定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是中药药理的重要理论
基础。
中药的药理作用
总结词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和对抗病邪的作用。
详细描述
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和对抗病邪的作用。调整作用是指中药能够调整机体的功能,使之恢复正 常,如调理气血、调整阴阳等。对抗病邪的作用是指中药能够直接针对病因或病理产物进行治疗,如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等。
康复等。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的作 用机制和药效靶点。
质量控制
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药的质量标准和控 制体系,提高了中药的品质和安全性。
剂型改进
对中药的剂型进行了改进,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等,提高 了中药的便利性和可接受性。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 中药种类与分类 • 中药的药理与功效 • 中药的应用与传承
01 中药的起源
古代的中药知识
神农尝百草
据史书记载,神农氏是中药学的 始祖,他尝遍百草,辨别药性, 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禽类
如鸡内金、鸡蛋黄等,具有滋阴润燥、养血安神等功 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价值
➢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 被国外学者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精品课件
《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 泰等49人编纂。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 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但本书 未印行
《救荒本草》: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 《神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法》:缪希雍著
《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苏敬等23人,并先后由 长孙无忌、李勣两位高官领衔 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 )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新修本草》(《唐本草》)
内容:载药844种,其中新增114种,分9类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朱字《本经》、墨字《别录》,以上均为大字
《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 学普及及入门性著作
《本草求真》:黄宫绣编,为较有社会影响的 中医临证参考用药物著作
《本草从新》:吴仪洛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新增药物达275种,内有许多常用品
精品课件
九、民国时期
《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包含 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1935年。
精品课件
➢ 古代的中药学——包罗万象 ➢ 现代的中药学
大中药学——包括分支学科(中药药理学、 中药栽培学、中药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 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成药学等) 狭义的中药学——临床中药学
精品课件
本草 本草——中药学的旧称
“本草”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人们对“本草”二字的理解: “诸药中草类最众” 自汉代起,大量药学专著被冠以本草之
主讲教师:戴水平 授课对象:10中药本
2011-2012(1)
精品课件
绪言
什么是中药 ?
➢ 中药就是产于中国的药物 ? ➢ 中药就是中医使用的药物 ? ➢ 中药就是天然药物 ?
精品课件
中药就是产于中国的药物 ? 中 —— 地域概念?
乳香
没药
精品课件
西洋参
精品课件
精品紫课件 杉醇注射液
精品课件
青霉素
精品课件
人工冰片
有关概念
中药:traditional materia medica, TMM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TCD
是以中医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 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简而言之,中 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 诊断疾病并用于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 另有“陶注”、“谨按”,均为小字; 新增药物尾标以“新附”,为大黑字
精品课件
学术价值
➢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唐本草 药典?
➢ 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精品课件
《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 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692种;内有一些博物 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修本草》的著作。
名。 “本草”即是中药学的传统称谓 (本《本草草同经集时注又》指、《中新药修本草》、《本草纲目》)
精品课件
中成药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 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 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 证、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 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中成药也就是中 药复方或单方使用的成品药剂,自然也是 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豆杉(紫杉)
羟喜树碱注射液
精品课件
喜树
精品课件
注精射品课用件 硫酸长春新碱
精品课件
长春花
中药就是中医使用的药物 ? 古代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体制 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 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
精品课件
中药就是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
化学合成药
铅丹 精品课件
轻粉
青霉菌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中药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 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 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方面特点(中国特色)
精品课件
中药:补敛虚肺强止身咳、、健涩胃肠止泻 “百药之王” (蒙药 藏药)
诃子 精品课件
麻黄
草麻黄精品课件
麻黄素
中药的来源
精品课件
学术价值 ➢ 神 初 是农 我步本 国奠定草现了经存药中最学记早理载的论的药的药学基物专础大著多(朴文理实献论有价价验值值,))历
中用药不三衰品。分(类原实则用、价采值造)时月、真伪陈新、四气、
丹五参味除、烦有满毒无麻毒黄、平配喘伍法黄度连、治服痢药茵要陈求退、黄药疸物对苦剂楝 驱型蛔的虫选、择半夏止呕
精品课件
版本问题 文字古朴
莨菪 麻贲 “多食见鬼”
历史局限性
道家 方士 365种药物 丹砂上品
精品课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北朝时期 内容:收载的药物730种
精品课件
分三个部分 《本经》原文 朱书 《名医别录》 墨书
自注
精品课件
《本草经集注》残片
学术价值
精品课件
《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 2202种。
精品课件
《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
精品课件
中药研究手段的改革: ⑴ 传统方式 — 文献考证 性状鉴别 临床验证 ⑵ 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
精品课件
《神农本草经疏》
《炮炙大法》
精品课件
《滇南本草》:兰茂著
精品课件
《本草蒙筌》:陈嘉谟著
精品课件
八、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
世纪初叶) 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
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学术价值:对《本草纲目》
订正和补充
精品课件
《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 高的药用植物学著作
→ 栽培、饲养、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 、化学分析、药剂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
→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
精品课件
思考题
历代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本草学著 作有哪些?
首先采用图文对照方式编写的本 草著作是哪部?
精品课件
《饮饍正要》—忽思慧著,载各种食物468种。 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 由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精品课件
七、明代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时间:明代
李 时 珍
精品课件
《本草纲目》
内容:载药1892种,分16纲(部)、 60目(类);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野果与谷精品物课件的自然发酵 → 酒的酿制
二、夏商周时期
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 殷商时期,酿酒业的兴盛

饮料、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
消毒、 助溶等 酒被誉为百病之长

精品课件
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 《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 《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 ⑵人文典籍 《诗经》(药物80-100余种) 《山海经》(药物49-146种) 《楚辞》(药物40种以上)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中成药也就是中药复方或单方使用 的成品药剂,自然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课件
《中药学》教学的要求
学时:72(理论授课64,中药饮片见习8)
总论:性能、配伍、用药禁忌 各论:概述部分(含义、功效主治、性能 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等) 81味掌握药物(功效、性能、应 用,包括一些特殊的用法和特殊的 使用注意)
精品课件
三、秦汉时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姓 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 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 书,…及《药论》,甚精”
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 3处,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 传• 楼护传》
精品课件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成书年代: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主要内容:总论(序例)、各论(365味药物)
➢ 各论收录药物,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 、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 、下品)
➢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合理模式
精品课件
《雷公炮炙论》
作者:雷敩 年代:南朝刘宋时期 内容:记述300种药物的实际炮制操作 学术价值:我国最早的炮制学专著
精品课件
五.隋唐时期
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精品课件
十、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 ,公布于1965年)起,分为三部,其中一部为中 药。截止目前共发行8版,最新的为2010年版。
精品课件
《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
精品课件
《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
精品课件
《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多种;为营 养和食疗类专著。
精品课件
《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 要为外来药。
《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 保昇。增补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 。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韩氏 增补部分组成。
精品课件
六、宋金元时期
精品课件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学术价值:
➢ 文献价值 ”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能够垂之千古,
而不至沦没者,皆其功也。”(李时珍) ➢ 药后附列单精品课方件 3000余首。在本草学中开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