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天演论》自序(清)严复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5)--《天演论》作者赫胥黎及译者严复(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5)--《天演论》作者赫胥黎及译者严复(简介)
严复的译作,除上述八种外,尚有外国人论述中国问题的书两种:密克的《支那教案 论》(原著 l892 年出版,译书在稍后不久)和卫西琴的《中国教育议》(1914 年译)。这两本 书不是出自名家,影响所及远非前述八种可比,所以,一般不为人所称道。
严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概述在他译《天演论》一书的“译例言”中:“信、达、雅”三 条翻译标准。从严译的实际来看,多是意译,不采直译,难于按原文字比句次加以对照。严 复往往就原著某一思想或观点,脱离原文,抒发自己的见解。有的注明“复按”,可以判明 是严复自己的思想;有的则未加注明,将自己的见解融于译述之中。严复的译作,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视为他的著述,尽管有些原著现在已有现代汉语译本,但是严译仍有独立存在的 价值,非新译所可替代。 译作背景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 的羸弱暴露无遗。于是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 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 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 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免于错误。严复有如谭嗣同同样的企图,但是他的认识比谭嗣同深入了一层。中国近代史 的发展又前进了一步。
甲午之战失败后,中国已经没有海军了,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又在上海开会讲 学,到北京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局总办,到上海任复旦大学校长,到北京任学 部(教育部)名词馆总纂。辛亥革命以后,严复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但不久就辞职了。当时 的政府尊他为“硕学通儒”,把他作为一个装饰门面的点缀品。他浮沉于其间,一直到被迫 成为恢复帝制的筹安会的发起人之一。正是如前人所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言晚节 末路之难也。”

严复与_天演论_的翻译_李兆军

严复与_天演论_的翻译_李兆军

《原富》、《法意》、《群学肄言》、《名学浅说》、 信,已大难矣!”“信”以“达”为依托,互寓其 所需,译所不得不译,《天演论》主要内容如
《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社会通途》 中“,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为达, 下:“不变一言,绝非天运。”天地自然乃至
等,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他第 即所以为信。”雅服务于达,雅“则为达易”, 社会人类,“不主故常”,一刻不停地发生变

家庭,是辽朝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孙。耶
而不称其名。作为金朝的降臣,耶律楚材
深得成吉思汗的器重,他
学 院
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北宋文化的 被成吉思汗所赏识,随军征战。在窝阔台 也因此敢于直言进谏,并
人之一,他治理东丹,一概采用汉法。他对 时,更被重用。为适应蒙古对中原地区的 多被采纳。

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汉学功底,契 统治,窝阔台采纳耶律楚材的建议,采取
万人的军队,其余的 2.8
雁 来
晚年所得的幼子,耶律履寄予很大的期望, 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万人分给了成吉思汗的母
借古人“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给这
当时蒙古将士的头脑中存在着严重的 亲、三个弟弟和四个儿子。
孩子取了个寓意深远的名字:楚材,字晋 迷信观念。耶律楚材精通占卜,所以,在跟 其中窝阔台只得兵 4000
MINGRE NDANG'AN 名人档案
严 复 与《天 演 论》的 翻 译
□ 西京学院 李兆军
起民族觉醒的迫切,为了引起救亡图存的 原封不动生搬硬套,而是据我所需,择善而
注意,严复毅然决然地选择翻译《天演论》, 译,力求服务于国情,切中于国人的理解能
严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激 力和接受能力。所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复 像 起民众图强保种的生存意念。从 1896 年起 译本不是本义上所指的翻译,而是摘译、改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天演论》文言文原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

其时只有荒山野岭,榛莽芜秽,间出奇葩异草,天香夜馥,不类人间之物。

而鸟兽鱼虫,亦未尝有。

然则人亦在其中乎哉?乃悬想得之。

人亦在草木之中,其初与草木无间,亦未始有今日之所谓文明人也。

盖自草昧以至文明,其进程本无间也。

虽然,必待有一种自觉者出焉,然后可与言进步。

何则?以所自觉者,只在己之一身与接于目之所及。

而己之外,更有无穷者。

此无穷者非止山水,且不为其天造草昧也。

惟自觉之所得者,可以与言进也。

此自觉者何由而得乎?曰:学而已矣。

故严复《天演论》文言文,其第一章即赫胥黎氏之言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果信矣。

物之生也,莫不有群焉。

群者天之道也。

物之生也,莫不有类焉。

类者天之道也。

天道有善而无恶也。

此有善而无恶之一道也,万物何由而得乎?曰:天地之间,乃以生物为本。

生物之道,总在善相生、恶相克。

善相生则同气者相亲焉,同义者相感焉;恶相克则异类者相嫉焉,异义者相胜焉。

惟有此善而无彼恶也,然后得乎生生之道。

自开辟以至于今日,所生之物无非种焉、族焉、党焉、群焉、类焉。

凡天地之间所生之物无不有类也。

故曰:物必有类而后生也。

故有物必有类;同类则必相聚为群;聚为群则必有胜负存焉;胜负存焉则必有强弱存焉;强弱存焉则必有强弱相临之时,相临之时则必有盛衰存焉;盛衰存焉则必有存亡存焉;存亡存焉则必有存亡相续之端;相续之端则必有忧患存焉;忧患存焉则必有危亡存焉;危亡存焉则必有危亡相继之期;相继之期则必有苦乐存焉;苦乐存焉则必有苦乐相继之源;相继之源则必有善恶存焉;善恶存焉则必有是非存焉;是非存焉则必有彼此存焉;彼此存焉则必有有无存焉;有无存焉则必有形质存焉;形质存焉则必有方隅存焉;方隅存焉则必有人我存焉;人我存焉则必有贵贱存焉;贵贱存焉则必有美恶存焉;美恶存焉则必有是非存焉;是非存焉则必有生死存焉;生死存焉则必有祸福存焉;祸福存焉则必哀乐存焉。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有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有名的三字翻译尺度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师长教师曾写道的他对翻译的小我看法.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个中信达如今一向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克不及接收,但是严复所处的时期,他翻译过来的器械主如果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美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施展,实非处死.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所以书为话柄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轻易做到的事,忠诚于原著即精确,译笔流畅明确,文字典雅.要做到忠诚于原著本来就很不轻易,而假如只留意精确却疏忽了译笔的通晓晓畅,那么,即等于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看重的.自从海交际通凋谢以来,具有必定翻译才能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不过,我们随意取一本译作来看,请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联合得很好,却其实不久不多.按其原因,一是因为对原著只作粗略的阅读,二是对原著缺少周全的剖析研讨,三是不克不及真正懂得原著.如今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极新的研讨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侧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华.是以,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依据自已的领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改填补,只要重要精力不与原文相违反,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构造所执束.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惟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必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但这其实不是做翻译工作的精确办法.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今后,搞翻译的人将会更多,万万不要搬用我这种做法.二.西词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词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成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合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认为达;为达,即所认为信也.二.英词句子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一般都边举例边解释,插在中央,就象中文的引证.旁注一样,然后远远地与前文相接,把前后意思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全的句子.是以,英文的句子构造自有其特色,它少则二.三个字,多则数十.成百字为一句,假如机械地照译原文,就必定会令人费解.假如为图省事而大量砍削原文中的难译部分,又会伤害原意.这端赖译者先将原文的全体精力本质紧紧地控制住,做到融合贯通,烂熟于胸,尔后下笔,天然就能使译文精确.流畅,首尾呼应,较充分地表达出原著的思惟.至于那些原著的文字,理论过于深邃,难以被一般读者所领会的,那就只许多多少下些引证.衬托的工夫,以祈解释它的寄义.译者所有这一切具体做法,无非为了一个达字,归根到底,为了达,也恰是为了忠诚于原著,使译文能精确地表述原著的精力.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罢了!”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榜样.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但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其实锐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三.《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求辞藻的幽美和主题的精确.孔子也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思表达得确实罢了.”又说:“说话.文字死板无味,就不克不及扩展影响”.可见,文字的精确.流畅.幽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搞翻译工作的尺度.本来,除了文字的精确.流畅之外,还请求其典雅,这不但仅是为了去影响尽可能多的读者就行了.其实,那些包含着古奥的推理和含蓄深邃深挚的说话的著作,用中国汉代以前的语法句法去译述,倒还易于表达些,若用现时期人平易近大众所通用的文字说话译出来,反而不轻易表达得充分.如许做的成果,就往往不免为了凑合词句的章法而不克不及不伤害原意.于是,使得译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翻译时,求达,照样求雅?这两个尺度必须郑重选择,在不成得兼的时刻,稍稍侧重于雅,也是有的,这都是出于不得已,并不是单纯地寻求文字技能呵!我这个译本,曾很引起一些人的群情讽刺.说文字过于艰深难明,又掉之光滑.现实上,不过是因为我主不雅上力争做到凸起原著的精力罢了.别的,原著的各类不雅点,多半来自哲学.数理以及天然科学各部分从事实践的人的研讨成果,倘译者本身对于这类科学从未接触过或知之不久不多,那么,尽管译者与作者是统一国的人,懂本国的说话文字,生怕仍然在懂得上会有许多艰苦.本国译者尚且不尽懂得,又况且由外国人依据异国文字辗转翻译过来的译本呢?四.新理踵出,名目纷纷,索之中文,渺不成得,即有牵合,终嫌整洁.译者遇此,独有自具权衡,即义命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斯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巵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见之,又谓“巵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建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又谓“如斯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糸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成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命名之难!虽欲避不求甚解之诮,有不成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橱,我罪我知,是存明哲.四.新的学说一个接着一个地不竭消失,新的名词也跟着多了起来.这些新的名词,从中文中很难找到,即使勉强凑合,也嫌不敷贴切.搞翻译工作的人碰到这种情形,只有依附本身的水温和懂得才能,按照新名词的寄义去肯定中文的译名.但如许做是很艰苦的,就如这本书上卷的十几篇导言,是因为正文的理论很深,才以导言的情势先作一番浅易的讲解.我起先把“导言”译成“卮言”,钱塘人夏穗卿(名曾佑)嫌译得不好,说“这是佛经中曾用过的名词,可译成‘悬谈’.”后来桐城人吴挚父师长教师(名汝纶)见了,又说:“‘卮言’既然已是陈词滥调了,而‘悬谈’也是沿用佛家的,都不是具有独创才能的人所应遵守的,还不如采取曩昔诸子百家写书的老办法,给每一篇加上个标题好些.”夏穗卿又说:“如许做,就成了一篇篇相对自力的文章,对于原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用意就显不出来了.”至于“悬谈”.“悬疏”这些名词,“悬”就是微妙的意思,是分散归纳综合全书中间思惟的话,与这不相符的做法,必定不克不及采取.斟酌了上面两种不合的看法之后,于是就按照本来的篇目,爽性将“卮言”译为“导言”,并把吴挚父所拟定的各篇的标题,分离注鄙人面,使读者读起来便利.从这里可以看到肯定一个译名的艰苦,即使想防止因不求甚解而引起他人的嘲笑,照样防止不了.其它如“物竟”.“天择”.“储能”.“效实”等等这些译名,都是由我开创的.有时为了肯定一个新的中文译名,往往要花上十天或一整月时光重复揣摩.斟酌.对于肯定新译名的难处,我是深有领会的,愿望高超的读者对此可以或许原谅.严复的这几篇文章是用古文写就,一些读者读起来可能有艰苦.这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便利大家懂得.。

从《天演论》看严复的译名思想

从《天演论》看严复的译名思想

从《天演论》看严复的译名思想杨红【摘要】Yan-Fu's translation works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Tianyanlun)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riginsin modern China but also produces far-reaching effect on the circle of thought of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classified English and Chinese terms in Yan Fu's Tianyanlun and analyzed Yan Fu's viewpoints on translation terms expressed in Yiliyan (the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which would help us to look deeper into his ideas on translation terms and evaluate objectively Yan Fu'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latter-day.%严复译作《天演论》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部译本对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天演论》的中西译名进行了统计分类,并解析了《译例言》中严复的译名观点,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严复的译名思想,客观评价严复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作用.【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1)005【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译名;《译例言》【作者】杨红【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变革的时期,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战使得中国的爱国志士意识到强国不应只限于技术上的引入学习和政治上的改良变法,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翻译引入西方学说,这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这其中,严复的译著尤其是《天演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生存竞争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

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黄兴兴【摘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翻译活动始终是人类各民族、各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以翻译为媒介所进行的交流往往带有社会与文化的痕迹,即翻译活动是受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

而翻译活动所产生的译著也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

因而,翻译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翻译标准、译者等及《天演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窥探翻译的社会性。

【关键词】严复 《天演论》 社会性 时代背景 翻译目的一、严复译著《天演论》所处的时代背景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以“上邦大国”自恃,藐视周边一切藩属,由于长期缺乏其他文明的挑战,发达的中华文明在宋、明两朝后逐渐封闭没落。

因此,在面临前空前危机时,这个大帝国显得措手不及。

第一次鸦片战争撞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列强纷纷侵略涌入。

时人打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针,他们笃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因此他们学习西方的不过是些治标不治本的军事技术,企图以这种吃快餐的方式达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水平,而非能从根本上变革人文思想。

甲午战败,近代中国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有志之士开始反思其贫弱之根源,寻求富强之道。

康有为曾说:“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

”那时,有志之士都试图寻求变法图强的方法理论,但无论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无法靠道听途说得来的西学,启蒙社会,而即将兴起的维新运动正迫切地需要西学的指导,翻译介绍这类著作成了当务之急。

留学归来的严复及时承担起这个中人。

他说,“译书者,仆所安心立命之事,非甚不得已,未敢自休。

”他把译书作为自己的事业,翻译介绍欧美资产阶级制度,启蒙国人思想,以图自强。

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旨,严复着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由此可见,正是基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得以问世。

翻译鉴赏与批评 严复译天演论.ppt

翻译鉴赏与批评 严复译天演论.ppt

鲁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的翻译开启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译介外国思想的先河,中国由此而逐渐进入了图 存救亡的革命时期。
2. 百年不衰的译学价值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里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三
字真言从此成为中国数代翻译家遵从的翻译标准,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现当代 翻译理论的先河。就翻译理论而言,信达雅中的“雅”字在翻译学术界所引
中华大地上随后爆发的维新运动乃至五四运动,都与严复用他
的译著所开启的启蒙运动有关,闭关自守数千年的中华帝国从此开始 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康有为称《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胡适也称严复为 “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可见,《天演论》并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
译著,而是一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无与伦比作用的奇书。
严复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兴趣自然不在进化论本身,而在于生物进化
的原理与社会进化的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是通过不断的竞争才得以不断进 化的,即所谓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般人看进化论
,视野往往都局限在生物学范畴,但作为思想家的严复却看到了进化论的社会
“天能”之意,而严复却从原文中提炼出了“自存种族”的忧患意识,并借译文
指出,即便是小草(离离者)尚能“尽”此“天能”,何况人乎? 再看“疆者后亡,弱者先绝”一语,几乎也是严复无中生有的借题发挥 ,“疆者”即“强者”。严复的用心,可谓良苦。严复从《天演论》的生物进化 理念中所提炼出来的“自强保种”和“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了从梁启超到
译文“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一语基本上是严复从原文语境资
源中“牵强附会”引申出来的,用心何在?正是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写照。

严复

严复

主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国闻报》成为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华北 的重要舆论阵地。
他不惜重金聘请了许多翻译家,翻译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他 本人也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并在《国闻汇编》上发表,在当时起了巨 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 《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 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
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
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
帝制,为世人诟病。

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
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 《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 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 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 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no translation at all.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Sin 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s. It is more an exposition than a translation as it seeks to elaborate – an unorthodox way of translation. Kumarajiva sai d: “Whoever imitates me would fall.” There will be many others coming after me in translation work;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use this book asan excuse for their fallings.( Translated by C.Y. Hsu)注评:1.“虽译犹不译也”译为“… no translation”较为合适,no 放在名词前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

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

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看翻译的社会性作者:黄兴兴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6期【摘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翻译活动始终是人类各民族、各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以翻译为媒介所进行的交流往往带有社会与文化的痕迹,即翻译活动是受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

而翻译活动所产生的译著也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

因而,翻译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翻译标准、译者等及《天演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窥探翻译的社会性。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社会性时代背景翻译目的一、严复译著《天演论》所处的时代背景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以“上邦大国”自恃,藐视周边一切藩属,由于长期缺乏其他文明的挑战,发达的中华文明在宋、明两朝后逐渐封闭没落。

因此,在面临前空前危机时,这个大帝国显得措手不及。

第一次鸦片战争撞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列强纷纷侵略涌入。

时人打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针,他们笃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因此他们学习西方的不过是些治标不治本的军事技术,企图以这种吃快餐的方式达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水平,而非能从根本上变革人文思想。

甲午战败,近代中国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有志之士开始反思其贫弱之根源,寻求富强之道。

康有为曾说:“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

”那时,有志之士都试图寻求变法图强的方法理论,但无论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无法靠道听途说得来的西学,启蒙社会,而即将兴起的维新运动正迫切地需要西学的指导,翻译介绍这类著作成了当务之急。

留学归来的严复及时承担起这个中人。

他说,“译书者,仆所安心立命之事,非甚不得已,未敢自休。

”他把译书作为自己的事业,翻译介绍欧美资产阶级制度,启蒙国人思想,以图自强。

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旨,严复着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由此可见,正是基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得以问世。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翻译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翻译

夫翻译者,诚为学术之桥梁,文明之津梁。

余从事译事,夙夜匪懈,思所以传扬西学,启迪后学。

今将译《天演论》一书,不揣浅陋,略述译例,以告同好。

夫《天演论》者,英国赫胥黎氏所著,言生物进化之理,推衍至人类,发为公例,诚为科学巨著。

余译此书,首重信,次达,又次雅。

所谓“信”,者,谓译事须忠实于原文,不增不减,不删不削。

盖翻译之宗旨,在于传述作者之意,非己意也。

故于文字之间,务必求其真,求其确,求其不悖原文。

如原文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语,译为“物争天择,适者存”,虽字句稍异,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信”也。

所谓“达”,者,谓译文须通顺流畅,易于理解。

盖翻译之效,在于使读者能领会作者之意,若译文晦涩难懂,则翻译之效将减半。

故于文字之间,务求其达,求其顺,求其易于理解。

如原文有“进化者,自然之理也”之语,译为“进化,乃自然之理”,虽字句稍变,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达”也。

所谓“雅”,者,谓译文须有文采,文字典雅。

盖翻译之艺,非徒传意而已,亦传其文采也。

故于文字之间,务求其雅,求其美,求其有文采。

如原文有“进化如水之就下,势不可遏”之语,译为“进化之势,如水之就下,莫能阻之”,虽字句稍异,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雅”也。

余译《天演论》,盖欲使中国士子,得以窥见西方科学之奥,启发思想之泉源。

是以于“信、达、雅”三者,力求兼备,不敢有所偏废。

虽知翻译之事,固无完璧,然余之心志,则已竭尽所能矣。

夫翻译者,实为学术之桥梁,文明之津梁。

余虽才疏学浅,然亦愿以此微薄之力,为我国翻译事业略尽绵薄。

愿吾国士子,于此书中,得见进化之理,感悟自然之妙,激发创新之志,共谋国家之强盛,民族之复兴。

故余译《天演论》,不避劳苦,不辞艰辛,以求“信、达、雅”之至。

望读者诸君,能以宽容之心,鉴余之诚,共勉于学,共勉于进。

是为译例言。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译《天演论》自序[清] 严复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②:“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③,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④,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

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⑤,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⑥,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

呜呼,岂偶然哉! 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⑦。

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⑧。

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尚,则事意参差⑨。

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故曰,读古书难。

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

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

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相谋而各有合。

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⑩,如寐初觉。

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11)。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12),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

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

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13),《春秋》推见至隐(14)。

”此天下至精之言也。

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15);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16)。

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17),有内籀之术焉(18),有外籀之术焉(19)。

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

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

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 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

其言若诏之矣。

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20)。

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21),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22),不可复摇。

严复的译文

严复的译文

严复的译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正是严复所译。

以下是严复所译《天演论》中的一段内容: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意者也。

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俗之气。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

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

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英之南野,黄芩之种为多,此自未有纪载以前,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撷践踏者,兹之所见,其苗裔耳!邃古之前,坤枢未转,英伦诸岛,乃属冰天雪海之区,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

此区区一小草耳,若迹其祖始,远及洪荒,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故事有决无可疑者,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已。

特自皇古迄今,为变盖渐,浅人不察,遂有天地不变之言。

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京垓年岁之中,每每员舆正不知几移几换而成此最后之奇。

且继今以往,陵谷变迁,又属可知之事,此地学不刊之说也。

假其惊怖斯言,则索证正不在远。

试向立足处所,掘地深逾寻丈,将逢蜃灰,以是蜃灰,知其地之古必为海。

盖蜃灰为物,乃蠃脱壳积叠而成,若用显镜察之,其掩旋尚多完具者。

使是地不前为海,此恒河沙数蠃者胡从来乎?沧海飏尘,非诞说矣。

且地学之家,历验各种僵石,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

特为变至微,其迁极渐,即假吾人彭聃之寿,而亦由暂观久,潜移弗知。

再谈严复的翻译

再谈严复的翻译

再谈严复的翻译再谈严复的翻译严复译完《天演论》,请⾃⼰的古⽂⽼师吴汝纶作序。

吴汝纶(1840—1903)是桐城派⼤师,他在序中写道:“⾃吾国之译西书,未有能及严⼦者也。

……今西书之流⼊吾国,适当吾⽂学靡敝之时……今西书虽多新学,顾吾之⼠以其时⽂、公牍、说部之词,译⽽传之,有识者⽅鄙夷⽽不知顾,民智之瀹何由?此⽆他,⽂不⾜焉故也。

⽂如⼏道,可与⾔译书矣。

……严⼦⼀⽂之,⽽其书乃駸駸与晚周诸⼦相上下……吾惧其⾇驰⽽不相⼊也。

”(《严复:天演论(附:论⾃由)》,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第1版,页3—4。

下称画报版《天演论》)在吴汝纶眼中,当时⽂坛,唯以严复之⽂可译西书,可见评价之⾼,但⼜忧其⽂不⼊时学。

谈西学东渐,论中国近代思想史,尤其是启蒙思想史和翻译史,严复是⼀位不能不提及的⼈物。

严复(1854—1921),字⼏道,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少时学业中辍,未⾛科举之路,⼗四岁时考⼊福州船政学堂。

严复曾留学英国,期间涉猎⼤量西学理论。

他古⽂功底原本就好,留英回国后⼜师从吴汝纶,故其古⽂愈益漂亮。

通晓汉英两种语⽂,熟悉西⽅哲学社会学科,⾝处民族危亡的年代,急于图国家之强,欲以译书经世,这种种因素相结合,终于促使严复成为晚清民初的翻译⼤家。

(⼀)⽤古⽂翻译关于严复的为⽂和译笔,吴汝纶说“其书乃駸駸与晚周诸⼦相上下”,⽂史学家吴其昌(1904—1944)说:“严复之⽂,学汉魏诸⼦,精深邃密,⽽⽆巨⼤⽓魄。

”鲁迅评《天演论》道,严复为要译书,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法,其译著“最好懂的⾃然是《天演论》,桐城⽓息⼗⾜,连字的平仄也都留⼼”(熊⽉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民⼤学出版社,2011年3⽉版,页560。

下称熊著)。

梁启超批评严复译著《原富》:译⽂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体,不是熟读古书的⼈,颇难索解。

著译是为了将⽂明思想传播到国民之中,⽽不是为了猎取藏⼭不朽的名誉。

但严复写信给梁⽒说:我译书的⽬的,并不是要给学童看,⽽是要给熟读中国古书的⼈看的。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经过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经过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经过
俞政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汤志钧先生的《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以过硬的史料解开了《天演论》陕西味经本之谜.为此,关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经过,就必须予以改写.该书译于1896年夏,译成后有所圈改.次年5月至10月,严复进行了大修改.第三次修改在1898年春,是在校样本上进行的.《天演论》的第一个版本是沔阳卢氏慎始基斋本,
刊行于1898年.陕西味经本刊行干1899年,谎称乙未年(1895),对于考订严复的始
译时间,没有参考价值.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俞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严复《天演论》的翻译研究
2.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重释"信
达雅"——以严复《天演论》的翻译为例3.从《天演论》看严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之相悖成因4.翻译理论范式中的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严复译著《天演论》
为例5.我们应该向严复学习什么?──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纪念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100周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天演论》自序(清)严复2017-02-20 名天+ 关注献花(0)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1]:“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2],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

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

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

呜呼,岂偶然哉!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3]。

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4]。

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沿,则事意参差。

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故曰,读古书难。

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

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

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谋而各有合。

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5],如寐初觉。

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6]。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7],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

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

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8],《春秋》推见至隐[9]。

”此天下至精之言也。

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10],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11]。

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12],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13]。

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

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

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

其言若诏之矣。

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14]。

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15]。

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16],不可复摇。

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会扬己之言也。

吾将试举其灼然不诬者,以质天下[17]。

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18]。

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经为纬,而合而名之曰《易》。

大宇之内,质、力相推[9],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

凡力皆乾也,凡质皆坤也[20]。

奈端动之例三[21],其一曰:“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心直[22],速率必均。

”此所谓旷古之虑[23]。

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24],人事利者也。

而《易》则曰:“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25]。

”后二百年,有斯宾塞尔者[26],以天演自然言化,著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之[27],此亦晚近之绝作也。

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28],始简易而终杂糅。

”而《易》则曰:“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29]。

”至于全力不增减之说[30],则有自强不息为之先[31],凡动必复之说[32],则有消息之义居其始[33]。

而“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之旨[34],尤为“热力平均,天地乃毁”之言相发明也[35]。

此岂可悉谓之偶合也耶!虽然,由斯之说,必谓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者,甚者可谓其学皆得于东来,则又不关事实,适用自蔽之说也[36]。

夫古人发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未能议其精,则犹之不学无术未化之民而已。

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昏也哉[37]!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

二千年来,士徇利禄,守阙残,无独辟之虑。

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字用焉。

此可与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

风气渐通,士知弇陋为耻[38]。

西学之事,问涂日多,然亦有一二臣子,訑然谓彼之所精[39],不外象形下之末[40];彼之所务,不越功利之间。

逞臆为谈,不咨其实,讨论国闻、审敌自镜之道[41],又断断乎不如是也。

赫胥黎氏此书之恉,本以救斯宾寒任天为治之末流[42],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

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夏日如年,聊为迻译[43]。

有以多符空言无裨实政相稽者,则固不佞所不恤也[44]。

光绪丙申重九严复序。

注释:[1]名学家:逻辑学家。

穆勒约翰(1806—1873):英国哲学家。

著有《逻辑体系》(严复译作《穆勒名学》)、《论自由》(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

[2]理极:理论的极至。

最深的理论。

[3]切肤精怃:切和精指深切精微,肤和怃指表面粗浅。

[4]简牍沿讹:这里指书本的抄写或刊刻有沿袭的错误。

[5]澄湛精莹:比喻了解透彻。

[6]觇(chān)毕:即占毕,泛指读书和吟诵。

加:胜过。

[7]六艺:儒家六经。

[8]本隐而之显:根据隐微的推求到显著的。

[9]推见至隐:从明显推论隐微。

[10]观象:卜卦术语。

观察龟甲裂纹(卦象)。

系辞:附在卦下解释卦卜的话。

[11]诛意:责备人动机不善。

[12]格物致如:研究事物从而得到知识。

当时称西方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为格致。

[13]内籀(zhòu)之术:归纳法。

外籀之术:演绎法。

[14]最要涂术:最重要的途径的方法。

[15]远迈古物:远远超过古代。

[16]在在见极:往往看到最正确的事理。

[17]灼然不诬:明白可信。

以质天下:以就正于天下人。

[18]御蕃变:驾驭繁复变化的事物。

名、数、质、力:指名学、数学、化学、物理。

[19]质、力相推:这里质指物体,力指运动静止等。

相推:相互作用。

[20]乾:《易》以乾为天。

坤:《易》以坤为地。

[21]奈端:牛顿(1642—1727)的旧译名,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动之例三:指牛顿的力学三定律。

[22]动路必直:运动的路线必定是直的。

[23]旷古之虑:空所未有的思想。

[24]天学:天文学,这里泛指自然科学。

[25]“乾,其静也专”两句:语见《易经系辞上》。

原意是天在静时专一不乱,动时刚正不差。

这里用来附会力学。

[26]斯宾塞尔(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

著有《群学肄言》等书。

[27]“贵天地人”句:拿解释自然(天地)的道理来解释社会(人)。

[28]“翕(xī)以合质”两句:聚合成为物质,分解就放出能量。

[29]“坤,其静也翕”两句:语见《易系辞上》。

原意是大地在静时是凝闭的,动时万物生长。

[30]全力不增减之说:即能量守恒定律。

[31]自强不息:语见《易乾》。

原指品德修养而言。

此处是附会。

[32]凡动必复之说:指牛顿力学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33]消息之义:《易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指寒暑往来、陵谷变迁的盛衰变化。

[34]“易不可见”二句:见《易系辞上》。

意思是变化不存在了,乾坤也就近乎止息了。

[35]“热力平均”二句:即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等人主张的“热寂说”。

[36]适:恰恰。

用:以此。

[37]童昏:幼稚无知。

[38]弇(yǎn)陋:闭塞鄙陋。

[39]訑(yí)然:骄傲自大的样子。

[40]象术形下之末:有形象可见的、有数可数的具体器物之类微不足道的东西。

[41]审敌自镜:审察敌情,用作自己的鉴戒。

[42]任天为治:听任自然规律国家。

未流:流弊。

赫胥黎强调人为,与斯宾塞不同。

[43]迻译:翻译。

[44]不佞:不才。

自称谦词。

不恤:不顾。

本文选自《严复集》第五册。

《天演论》,亦译《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哲学家赫胥黎(1825—1895)的著作。

此文是光绪(丙申)二十二年(1896)九月九日严复为所译《天演论》而写的自序。

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概括为“物竞”、“天择”说,所谓“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也,存其宜种也”(《原强》);并认为这一学说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这实际上接受了斯宾塞“以天演自然言化”,“贯天地人而一理之”(自序)的社会学。

严复认为赫胥黎的《天演论》,可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而且反复论述了“自强保种之事”,因而有翻译的价值。

这些思想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学说的普遍愿望,因而引起了强烈反响,“自严氏之书一出,……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书》,《民报》2号),“进化之语,几成常言”(鲁迅:《人之历史》)。

这篇序言中,严复针对当时的顽固派对西学的偏见,举例说明西方“名数质力”之学与中国经学有相互发明之处;《天演论》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

这是不得不借助于牵强附会的方法,来说明西学的价值,提醒人们注意从西学中获得“自强保种”,即救亡图存的理论。

实际上作者并不认为西方学说“皆吾中土所前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