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总爱说病人“湿气重”
为什么你一直湿气重?老中医告诉你巧方法
![为什么你一直湿气重?老中医告诉你巧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4ef01dde80d4d8d15a4f38.png)
为什么你一直湿气重?老中医告诉你巧方法全网增加一条就这一家“中医艾灸经络穴位病症”在线医生指导平台!请点击本文标题下面的蓝色文字:中医艾灸→ 再点击:关注。
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湿是从何而来的。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广东多湿,那里的人不喝凉茶就会不舒服。
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
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
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
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
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搜索关注公众号学艾灸。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
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小心爱睡觉的孩子是“湿重”有一个同事的孩子,很乖,而且特爱睡觉,这也是被湿邪困住了。
这孩子之所以湿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强,加上后天喂养的时候,家长可能没注意到,经常给孩子生冷的食物吃,伤了他的脾气。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
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得疲劳了,所以小小的年纪就容易犯困。
中医:湿气——万恶之邪
![中医:湿气——万恶之邪](https://img.taocdn.com/s3/m/6496e9ce26fff705cc170ad6.png)
中医:湿气——万恶之邪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
中医除湿的理解
![中医除湿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2f6e52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b.png)
中医除湿的理解湿,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阴邪”,其性粘滞,常常与风、寒、热等邪气相互勾结,形成风寒湿热等病邪。
在中医看来,湿气是健康的头号敌人,不仅会阻塞经络,还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去除体内的湿气,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湿气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一种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被称为外湿。
比如说,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生活或工作,或者是长期居住在地下室等低洼处,都可能导致湿气侵入体内。
另一种是体内产生的湿气,被称为内湿。
这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节制、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水液代谢失常,从而产生湿气。
湿气过重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首先,湿气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头痛、肢体麻木、关节疼痛等症状。
其次,湿气会阻塞经络,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此外,湿气还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人体内的湿气与五行中的水相对应,而水又与肾脏、膀胱等器官相关联。
因此,在除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五行理论来调理脏腑功能,从而更好地去除体内的湿气。
针对不同类型的湿气,中医有许多除湿的方法。
对于外湿,可以通过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来预防。
对于内湿,则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
比如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油腻和甜食;作息上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药物上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
在具体实践中,中医除湿的方法有很多种。
比如拔罐、艾灸、按摩等物理疗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和经络通畅,从而达到除湿的效果;还有一些中草药具有利尿、健脾、祛湿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湿气过重引起的各种症状。
具体应用哪种方法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需要来决定。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小明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长期在地下室办公,导致身体出现了四肢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增加等症状。
中医湿气的概念
![中医湿气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36149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d.png)
中医湿气的概念中医湿气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概念,它是指人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体液,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湿病。
在中医中,湿气是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它容易形成多种肥胖症状,例如面部浮肿、水肿、腹部肥胖等等。
湿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态。
湿气的形成和人体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气候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旦湿气产生,就会对人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产生不良影响,并诱发各种不同的疾病。
中医认为,湿气在人体内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倦怠无力,体重增加,尤其是腹部囤积多余的脂肪;2. 活动不灵活、关节酸痛、肌肉无力、手脚沉重;3. 思维迟缓、口臭、腹泻、便溏、消化不良、胃口不振;4. 湿气逐渐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肥胖、月经不调及其他一系列的疾病。
因此,中医认为,湿气的形成是人体健康的一大障碍,需要通过中医的理疗及中药调理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湿气的基本步骤是,清除湿气,同时保护和调节人体的阳气和气机。
治疗湿气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1. 大黄:大黄是一种速效泻药,可有效清洁肠道及体内湿气,促进排毒。
2. 泽泻茯苓汤:泽泻茯苓汤是一种常用的水病湿毒的方剂,它能清利湿热、健脾益气。
3. 二房葛根汤:此药方根据湿气易盘踞于下,内积难清,脾胃功能失常等因素,选用葛根、陈皮、白术等中药,进行治疗,夏眠、不宜忧思、饮食忌太咸等也需要协同治疗。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还推崇一些理疗方法,例如针灸、按摩、拔罐等,针对下腹部、肝脾两经等处进行保健。
而在平时生活中,中医也提出了一些预防湿气的小窍门:1. 多摄取有利于排湿降火的食物如小米稀粥、绿豆汤等。
2. 控制过量饮食,减少甜食及盐分摄入。
3. 适量进行透气汗运动,如瑜伽、各种舞蹈等。
4. 饮食和生活习惯要循序渐进,均衡有规律,特别是养成优秀饮食习惯,坚持规律生活。
在中医看来,湿气的形成与人体的日常生活和饮食息息相关。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适当运动,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湿气的形成。
老中医深度解读湿气致病原理!祛湿,教你一招制敌!
![老中医深度解读湿气致病原理!祛湿,教你一招制敌!](https://img.taocdn.com/s3/m/9f134fa36294dd88d1d26b0c.png)
老中医深度解读湿气致病原理!祛湿,教你一招制敌!患者自述:我一直觉得生病就得去医院看病吃药,但是工作几年之后,感觉身体完全不正常了,皮肤瘙痒,舌头边缘锯齿状,满脸油光,身体困乏,头脑也是昏昏沉沉的,大便不成形,经常便秘,阴雨天气关节还会疼痛,去了许多医院都没能找到根本原因,医生只建议注意饮食注意休息。
他这些症状对中医养生略懂的人,一下就能判断出是湿气太重导致的。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中医认为,湿气会引发和恶化多种疾病,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发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过敏性鼻炎,咽炎,妇科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
为什么湿气会引起这么多疾病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湿气的典型症状:1、大便糖稀,不成形,小便排泄不畅。
(肠胃排泄出了问题)2、胸口闷,喉咙有痰。
(肺弱)3、一吃饭就冒汗,稍微一热就浑身是汗,每天困乏的不行,怎么睡都睡不够。
头晕犯困。
(气虚,阳气不足)4、 体重逐年增加,肥胖水肿。
偏瘦的人也会有小肚腩。
(脾虚,因为脾虚是导致肥胖的主因)5、胃胀,胃难受,多吃点东西就成积食,大腹便便。
(胃弱)6、机能衰退,对房事不感兴趣,男性阳痿早泄。
(肾虚)湿气的症状还有很多,但是从上面6条可以看出,体内湿气重的症状正是一个人脾虚,气虚,胃弱,肾虚,肺弱,肠胃排泄都出了问题而表现出的症状。
身体的多个重要器官受到湿气的入侵,自然百病缠身。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乃一种中医外治的方法,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
在央视的《健康之路》栏目中也有过科普。
你可能听过,生姜能够祛湿,但是用发酵姜根粉做穴位贴敷疗法,效果最好。
《灵枢_经脉第十》(明刊影宋本)称:经脉可定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取决于经脉是否通畅。
贴敷时对准穴位经络,以经络的传导疏通,向体内输入药力、热能与信息,从而激发起人体自身的各种反应机制,来调节体内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平衡,使之达到养生保健、防疗疾的作用。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babf57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4.png)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
湿气重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诊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毛孔油腻、乏力困倦、胸闷气短、头晕目眩、肢体浮肿、肥胖、腹部肿大、月经不调、便秘、暗黄皮肤、排泄失调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气重是指人体内多余的湿热分子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津液不足、血液受阻等原因导致。
因此,要治疗湿气重,需要从调整饮食、改善脾胃功能和适当运动等方面入手,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饮食宜清淡,控制饮食量,少吃油腻及咸鲜类食物,多吃淡味温热性的食物,如养脾润肠之汤羹,芡实羹等,有助于祛湿。
2、多运动,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机体耐力,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湿气,还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从而减少湿气重引起的心脏病发病几率。
3、保持清新室内空气,经常开窗通风,尤其是夏季,把室内门窗打开,让新鲜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清新,有助于湿气的散去。
4、注意休息,尤其是熬夜,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5、每日适当洗澡,每周一次淋浴,使身体的毛孔充分张开,可以起到排湿的作用。
6、中医药物的治疗,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气血循环,凉血生津,祛湿散结,清热消肿,活血化瘀,健脾和胃。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解释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3026da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0.png)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解释
湿热体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主要指人体内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相互滋生的一种状态。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的形成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湿热体质的人体内湿气和热气相对较重,表现为以下特点:
1. 体形偏胖,容易出汗。
2. 容易口干舌燥,口苦口臭。
3. 尿黄短赤,尿频,便秘或大便黏滞。
4. 性格容易急躁,情绪波动大。
5. 毛发容易油腻,皮肤容易生痤疮、湿疹等问题。
对于湿热体质的调理,中医常采取以下方法:
1.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葱、煎炸等;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2. 中药调理: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具有清热解湿作用的中药,如黄芩、栀子、茵陈等。
3. 调节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潮湿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体质辨识和调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因此对于个人的体质辨识和调理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
湿气不除百病生,祛湿颗粒为健康保驾护航
![湿气不除百病生,祛湿颗粒为健康保驾护航](https://img.taocdn.com/s3/m/fff4ddf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0.png)
湿气不除百病生,祛湿颗粒为健康保驾护航湿气在中医里被称为湿邪,对人伤害很大,又特别难以祛除。
俗话说“十人九湿”,每个人几乎都存在湿气重的现象。
湿气重的表现从中医角度,脾是主湿的,如果体内出现湿气,多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问题,运化水湿的功能不足,水湿停留在体内,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具体如下:1、湿邪它的一个特点,重浊黏腻,不容易被清理。
还有一个就是引起湿邪的原因,外感了外湿,即在长夏季节,雨水比较多,外湿比较重,此时也会影响到身体,最主要的表现脾是主肌肉四肢,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乏力,不愿意动,懒得动,脾虚湿邪又比较重浊,其黏腻在体内,患者会出现懒动;2、影响食欲,患者没有食欲、不想吃饭,进食后不易消化;3、大便不畅且粪便黏腻不容易冲走;4、患者舌苔比较厚,黄腻或者是白腻,可体内体现出到底是由湿热还是寒湿等。
所以归结起来还是以身体的重浊、疲乏、无力,然后饮食没有食欲为主,另外大便黏稠,这是它最主要的表现。
中医说“湿气不除百病生”。
湿气入体后,会阻碍气血运行,引发身体水肿,影响睡眠质量。
整个人都浑浑噩噩,不在状态。
如果不能及时祛湿,更有可能导致风湿等极难根治的顽疾。
所以,及时祛湿很关键。
1、运动锻炼至关重要其实体内湿气重的人,多为饮食油腻而不爱运动的人。
这些人常常会感受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
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想动!但越是不运动,体内瘀积的湿气就后越多,那么时间长了,湿气必然会攻入脾脏,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长期锻炼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会促进我们身体器官的运作,这样就会加速体内的湿气排出体外,我们可以选择如跑步、健走、游泳等,这些运动都可以活化我们自身的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水分代谢。
2、中药调理助健康目前唯一国药准字号的祛湿产品-云植祛湿颗粒,千年圣方。
其君药一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臣药一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佐药一灯芯草:清心除烦,宁心安眠,佐药一焦山楂:消食健胃,化浊降脂;使药一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渗湿。
中医理论中的湿气概念解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理论中的湿气概念解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92ae5b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e.png)
中医理论中的湿气概念解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中医理论,并认识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而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广泛讨论的概念。
本文将对湿气的概念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湿气的概念解析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液异常积聚。
根据中医理论,湿气可以来源于外界环境,如潮湿的气候、长时间待在潮湿的环境中等;也可以来源于内部机能失调,如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脾胃湿热等。
湿气是一种阴性体液,湿重后会阻滞气血运行,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各种病理性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的表现非常多样化。
一般来说,湿气会表现为身体沉重、疲倦无力、容易出汗、口苦口腻、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糊等症状。
此外,湿气还会导致皮肤病、风湿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湿气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与辨证在中医临床中,湿气的辨证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肤色、舌苔等,倾听患者的主观描述,通过切诊来确定患者是否有湿气的体征。
例如,患者面色黄腻、舌苔厚腻等表现可能与湿气有关。
辨证诊断之后,医生可以针对湿气的表现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针对湿气重的患者可以采用祛湿的方剂,如破积汤;而对于湿气偏重的患者,可以采用健脾化湿的方剂,如四君子汤。
2. 治疗与调理湿气在临床中被认为是一种病理性因素,需要及时治疗和调理。
中医在治疗湿气方面有多种方法,例如草药、针灸、推拿等。
在草药治疗方面,通过各种中药的配伍,可以达到祛湿的作用。
常用的草药有苍术、炒白术、炮姜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煎煮、浸泡等方式制成药物,用于口服或者外用。
在针灸治疗方面,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体内的湿气。
例如,大椎穴可以祛除湿邪、行气活血等。
同时,针灸还可以刺激机体的自愈能力,加快湿气的排出。
在推拿治疗方面,通过推拿手法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循环,改善湿气的症状。
体内湿气重的原因及根源
![体内湿气重的原因及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baf088290740be1e640e9a18.png)
体内湿气重的原因及根源
“风、寒、暑、湿、燥、火”这致病的六淫邪气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
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也会让湿气乘虚而入,危害健康。
睡不够会招来湿气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口味重会招来湿气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爱吃凉会招来湿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
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喝大酒会招来湿气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运动少会招来湿气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
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老坐着会招来湿气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d9ac8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c.png)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
湿气重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养生诊断,有古人所言“夏季病,先湿
后热”的道理。
湿气重引起的疾病,一般表现为腹部胀满,体垢多,
胁肋胀痛,肢体酸软肿痛,容易上火、便秘、泄泻、头痛等症状。
中医养生认为,湿气重主要是由内分泌失调、饮食结构不当、运
动不足和过量作息导致的。
因此,湿气重的中医养生法有四大原则:
(1)保持心情舒畅,改善脾胃虚弱。
必须注意情绪,不要过分
紧张和焦虑,可以适当做一些动态放松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
拳等,来平衡身心,以调节内分泌,缓解湿气重症状。
(2)饮食调养。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肥膘,多饮绿茶和凉性饮品,以清润肝肾,排除体内湿气。
(3)运动调养。
建议多运动,可以做游泳、散步、太极拳、快
走等有氧运动,以调节内分泌,维持机体代谢平衡,不仅能够消耗体
内湿气,还能够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以达到养生目的。
(4)中药调养。
合理应用中药调养,可以温补脾胃,排毒排湿,消除湿气,如桂枝附子汤、芒硝煎汤、水蛭膏等。
以上是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主要是靠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
动量,保持心情愉悦,运用合理的中药等养生方法,来维持身体健康,达到治疗湿气重的目的。
中医如何看待湿气排出问题
![中医如何看待湿气排出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234471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7.png)
中医如何看待湿气排出问题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湿气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它常常困扰着人们的健康。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湿气排出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湿气。
湿气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体内多余的、不正常的水液代谢产物。
当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时,就容易导致水湿内停,形成湿气。
湿气在体内积聚过多,会引发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如身体沉重、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
中医认为,湿气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外部环境的潮湿,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在雨季时,空气中湿度较大,容易使外湿侵入人体。
而内部因素,如饮食不节,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甜食等,会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
此外,缺乏运动、长期情绪压抑、劳累过度等也可能影响脏腑功能,造成湿气的积聚。
那么,中医又是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呢?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综合判断。
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体型等。
如果面色晦暗、舌苔厚腻、体型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可能提示体内有湿气。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湿气重的人可能声音沉重、呼吸不畅。
问诊则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生活习惯等来判断是否有湿气。
切诊,也就是把脉,脉象濡缓也可能是湿气的表现之一。
既然知道了体内有湿气,接下来就是如何排出湿气。
中医有多种方法来帮助排出湿气,且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饮食调理是排湿的重要一环。
中医提倡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薏米、红豆、芡实、山药、冬瓜等。
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的功效;红豆能健脾止泻、利水消肿;芡实可以补脾止泻、祛湿止带;山药健脾益胃;冬瓜清热利水。
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调理需要长期坚持,并且要根据个人体质合理搭配。
运动也是排出湿气的有效方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帮助湿气排出体外。
比如慢跑、瑜伽、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通过运动,人体出汗,湿气也随之排出。
中医为什么总爱说病人湿气重
![中医为什么总爱说病人湿气重](https://img.taocdn.com/s3/m/7fa10b81f01dc281e43af04c.png)
中医为什么总爱说病人湿气重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中医为什么总爱说病人“湿气重”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为什么中医总爱说病人“湿气重”湿气又是从何而来的。
湿气的存在有三个因素: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南方多湿,那里的人夏天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到了北方寒冷的气候,他们会特别不舒服。
因为他们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
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留存在体内。
脏东西可以是多余的脂肪或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很多胖的人群实为虚寒。
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这种胖的人群,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
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于是体内有湿气的人会越长越胖。
为什么一到冬天,胖人还会长胖10多斤?到了冬天,体内有湿气的人特怕冷,必须要长脂肪来御寒。
这就好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
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在中医学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的方法: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
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得疲劳了,所以体内有湿气的人就容易犯困。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
治湿气是中医的特长
![治湿气是中医的特长](https://img.taocdn.com/s3/m/6e3dcc8ece2f0066f5332290.png)
治湿气是中医的特长作者:汪先恩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8年第06期对于湿气,西医医生往往一头雾水。
湿气是中医概念,既指病因,也指病态,中医对此有一套完善的防治方法。
常规的医院检查,没有湿气项目,因此诉说自己湿气重,西医医生往往一头雾水。
湿气是中医概念,既指病因,也指病态,中医对此有一套完善的防治方法。
作为病因的湿气,多见生活环境中湿度太大或过食生冷。
把空气中饱和时的含水量当作100%的话,舒适的环境湿度为50%~65%,如果长期在湿度80%以上的环境中,加上过食生冷直接使消化道的湿度增大,一旦超过调节能力,易引起身体内湿气大的病态,这种病因和病灶都看不见的病态,往往让西医束手无策。
有位31岁女性,浑身无力,自觉头身沉重,先后在十余家医院就诊,查无异常,但就是头昏乏力,不能上班,也很少做家务,被婆婆说太懒。
她委屈地说:自己决不是懒人,以前很勤快,现在没有力气,就是不想动,但查又查不出病。
一看便知她湿气重,细问才知道,她住的木质房子比较旧,一楼是公共澡堂,位于二楼的房间常年湿漉漉的,搬入这个房子之后才发病的。
用以化湿的中药制剂,很快治愈,其后还按我的建议变更了住所,未再发病。
当水分在全身或局部稽留过多,就是常说的湿气重。
中医说“湿性黏滞重浊,易伤阳气。
”当组织中水过剩但不到水肿的程度,现代医学一般检查不出病来,但会有头身沉重等症状,这个阶段属于机能障碍;黏滞指缠绵不清,迁延不愈,这种情况往往有慢性炎症,譬如关节炎发作时的僵硬,实际上是局部水肿,局部湿气;急性炎症往往伴隨炎症分泌物,西医叫渗出液,这种状态中医叫“湿热”,对于湿热一般只需要清热,中医的清热不是退烧的意思,而是消除炎症,炎症消了,炎症分泌物自然消失。
水肿状态会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所以说“易伤阳气”,这里的阳气可以理解为能量,能量不足,定然无力。
除环境中的水蒸气含量过大引起身体湿气外,抗菌素、啤酒、生冷饮食的过度摄取等因素更常见,往往可引起体内,特别是消化管内积水。
中西医说“湿重”
![中西医说“湿重”](https://img.taocdn.com/s3/m/e1659c4cf78a6529647d53e3.png)
中西医说“湿重”
作者:
来源:《师道》2016年第08期
很多人看中医,都会被给出“湿重”的诊断,特别是夏季。
“湿重”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湿,通俗地说,就是该排泄出去但是没排泄出去的废物;如果从西医讲,可能是脂肪,是血糖,是过高的血尿酸,甚至就是没有及时排出去的水,都属于湿的范围。
之所以有湿,还是人体打扫垃圾的能力下降了:一种是相对的,这种人主要是吃进去的东西太多了,超过了垃圾清理能力;另一种就是绝对的,这种人未必吃太多油腻的或甜的食品,但是因为本身脾气虚,清洁能力就差,稍微吃一点儿就停滞在身体里,就会生湿。
也就是说,脾气虚的人更容易湿重。
脾气虚的人,可以经常自己看看舌头,一般情况是,舌质胖,边上有齿痕,这是气虚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他们的舌苔多是腻的、厚的,可以是白腻也可以是黄腻。
总之,一旦是腻苔就说明身体有湿了,而这类人的湿是在气虚基础上产生的,湿是标,虚是本。
一旦湿重,人会很容易疲劳,而且这种疲劳是身体沉重,包括头部,也总是昏沉沉的,显得很重,甚至觉得有个湿毛巾裹着头部,这是中医形容湿重时最典型的表现,即所谓“头重如裹”。
如果在潮湿的夏天,这种感觉会更明显。
(见《北京晨报》,文/佟彤)
责任编辑xx韵文
1/ 1。
湿气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湿气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https://img.taocdn.com/s3/m/d585d3e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0.png)
湿气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湿气重”这个词。
很多人会感觉身体沉重、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甚至出现皮肤问题、关节疼痛等,去看中医时可能会被告知是湿气重所致。
那么,湿气重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首先,饮食不当是导致湿气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
但如果不注意节制,过多地食用肥甘厚腻、生冷食物,就容易使脾胃负担过重。
比如,大量食用油炸食品、肉类、奶油蛋糕等油腻食物,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湿气在体内滋生。
还有,像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使得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也就随之产生了。
其次,缺乏运动也是引起湿气重的常见原因。
现在很多人的工作都是在办公室里久坐不动,回到家又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运动量严重不足。
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气血运行就会变得缓慢,新陈代谢也会减缓。
这样一来,脾胃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无法有效地运化水湿,湿气就容易积聚在体内。
再者,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如果长期处于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比如居住在地下室、靠近河边或者在阴雨连绵的地区,空气中的湿气就容易侵入人体。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多雨,湿气较重,此时如果不注意防护,就更容易受到湿气的侵袭。
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湿气加重。
比如,有些人喜欢晚上洗头但又不及时吹干,头发湿漉漉的就睡觉,这样湿气很容易通过头皮进入体内。
还有,穿未干透的衣服、睡在潮湿的被褥上,都会让湿气有机可乘。
情绪因素同样会影响湿气的产生。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力大的状态下,会导致肝气郁结。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气不畅,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从而导致湿气的产生。
还有一些特殊的生理情况也可能导致湿气重。
比如女性在经期、孕期或者产后,由于身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发生了变化,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此时就容易产生湿气。
此外,一些疾病也可能引起湿气重。
比如脾胃虚弱、肾阳虚等,这些脏腑功能的失调会影响水液的代谢,导致湿气在体内积聚。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c629ed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1.png)
湿气重的中医养生知识
湿气重是中医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医认为,人体由“阴”和“阳”两种气质组成,彼此之间的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湿气重
是指当“阴气”过多时出现的一种状态,表现为汗多、口干、肢体冷、恶寒、气短等。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状况,来恢复阴阳的
平衡,以及调节机体的内分泌机能,使湿气重的症状逐渐消失。
一般来说,湿气重应注重以下几点养生之道:
一是饮食宜清淡,少吃热性食物,如辛辣等;
二是按时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
三是保证充足睡眠,定时作息,预防熬夜;
四是巩固大量中药知识,通过吃中药来改善体质;
五是要适当调节情绪,放松心情,消除压力;
六是注意保暖,不要受凉;
最后,可以每天按摩小腹,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肠胃,帮助消化、保持健康。
湿气重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加强营养,吃全面、均衡、适量
的食物,特别要注意钙质的补充,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出现营养不
良的情况。
身体湿气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身体湿气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https://img.taocdn.com/s3/m/bf65da7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0.png)
身体湿气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身体湿气重的原因一、脏腑因素:中医认为:脾主运水粮和营养分配;脾虚不能运水运液,形成水湿内滞,停留在肌肉表面的肌肉之间。
风邪外袭或水气内阻也会因心房劳损、慢性病内虚或肺气不足而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从而导致水和液体的输送和分配异常,停止聚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失运,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甘甜,少言懒动,以致筋骨酸痛。
二、环境因素:中医认为有六外五内;外湿寒邪气会加重内湿,影响脾胃运水运谷,形成痰湿血瘀,使气血运输和营养分配不利。
久居湿寒之地,如海边、湖泊、地下室等,湿寒风邪袭侵,外伤经络,内损气血,使气血瘀滞,经络受阻,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水液代谢不利。
三、饮食因素:脾脏喜燥不喜湿。
长期吃甜食、冷食,贪吃生冷水果等冷食,损害人体阳气,导致脾阳不足,焦中阻湿,运水滞水。
甜食,即甘味食物,具有利湿作用,久食甘味会生燥,是人体脂肪聚集,出现肥胖;寒凉食物,会损阳生寒,是气血瘀滞,阻碍经络,影响运化。
四、气血虚弱:气血亏虚、血瘀内阻、经络不利、脏腑功能减弱、脾胃通畅受限、经络不通、水液滞滞滞、痰浊积,影响水液代谢和分配。
五、情志因素:肝主情志,心情不好,就会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脏腑机能,阻碍运化和疏泄,使水液停滞积溜。
如何判断你是否有水分?1、看形体中医说“瘦者多相火,胖者痰湿”。
大多数身体浮肿的人都有水湿,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2、看状态明显受潮的人通常会感到特别困倦,懒散,头重脚轻,头脑不清醒,关节沉重,全身酸痛。
这是水分粘稠和经络堵塞的表现。
此外,这些人经常感到胸闷,需要长时间呼吸才能感到舒适。
3、看胃口和食欲当水分过多的人吃东西的时候,他们不觉得饿,也不想吃任何东西。
当他们吃一点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臃肿。
他们每天都有轻微的胸闷和上腹闷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在吃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为什么总爱说病人“湿气重”
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为什么中医总爱说病人“湿气重”湿气又是从何而来的。
湿气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南方多湿,那里的人夏天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到了北方寒冷的气候,他们会特别不舒服。
因为他们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
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留存在体内。
脏东西可以是多余的脂肪或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的人群实为虚寒。
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这种胖的人群,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
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于是体内有湿气的人会越长越胖。
为什么一到冬天,胖人还会长胖10多斤?
到了冬天,体内有湿气的人特怕冷,必须要长脂肪来御寒。
这就好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
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在中医学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的方法: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
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得疲劳了,所以体内有湿气的人就容易犯困。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
反正就是爱犯困,身体会出现三个重要的表现: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
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补脾祛湿的食疗方法:
要想祛湿,你首先得健脾补气养脾,那么如何养脾呢?养脾最核心、最重要是要健脾健胃益肾宣肺。
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虚,虽首责脾,实非局限在脾。
所以真正的中医祛湿的时候,必然会用健脾健胃的药材再配合利水渗湿的药材,同时兼顾肾,肺。
那么中医里面常见的去湿食材红小豆、薏苡仁、燕麦、甘草、枸杞、砂仁、马齿苋、荞麦、白芸豆、陈皮、茯苓、莲子、菊花、杏仁、山楂、扁豆、南瓜子、芡实等常见的食材,几乎有点常识的老百姓都知道用红豆,薏米之类的熬粥喝,只是并不知道其正真的作用原理。
从古至今,这类的去湿食材在家家户户的见证下流传至今,它的效果使它一直活跃在中医师的食疗养生方里、以及寻常百姓加重的餐桌上。
到了现代,每天去熬粥是已经不现实了,因为太麻烦了,好在有同旭堂开发了茯莲散,将红小豆、薏苡仁、燕麦、甘草、枸杞、砂仁、马齿苋、荞麦、白芸豆、陈皮、茯苓、莲子、菊花、杏仁、山楂、扁豆、南瓜子、芡实低温烘培至熟,破壁磨成细粉,做成了每日必备的养生粉。
前年的时候。
我的邻居孙大妈向我诉说她在生活中的一个苦恼:她总觉得,她的儿子体虚肥胖,而且早上恶心干呕,体重越来越胖,每天稍微一运动,就气喘吁吁,最要命的是,体重一路疯涨,170的个子,现在体重已经超过了170斤了。
“怎么个体重肥胖?”我问。
“唉,”大妈叹了口气,说,“这孩子,从小喜欢大鱼大肉,吃起来没完没了,长了一身肥肉,最近几年,到了讨老婆的年龄,自己知道减肥了,每天只吃素菜,可是体重还是一路疯涨,到现在170的个子,已经170多斤重了,而且胆子特别小,没有精神。
”
“可能是身体有问题,身体上的问题对心理影响还是蛮大的。
改天找机会我瞧瞧吧。
”
第二天,我就见到了孙大妈的儿子。
二十刚出头,体肥腰圆,满脸油腻,背略微有点驼,说话细声细气的。
在临床上,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典型的脾虚造成的肥胖。
我建议他每天吃茯莲散,坚持吃下去。
听我这么一说,孙大妈每天给儿子煎三碗茯莲散,大概两个月后,孙大妈见到我,见我又是递烟又是倒茶,客气得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此刻,我心中暗喜,肯定是她儿子吃了茯莲散有效果了。
没等我问,孙大妈就连珠带炮,没完没了地说开了:“儿子吃了茯莲散没几天就有效果了,以前每天总要大便两三次,都是稀的,现在每天只有一次了,而且成型。
腰上的肥肉一天比一天少,现在体重少了20多斤了,走路中气十足,还爱上了
运动,也不流虚汗了。
所以我相信,您这方子啊,看似简单,还真对准我儿子的病了,坚持吃,以后会更好……”。
清代医学家在《湿气论》一书中说:”人知避风寒,而不知避湿,盖湿伤人隐而缓,隐则莫见,而受之也深,缓则不觉,而发之也迟“。
意思是大家都知道躲避风寒,但是却不知道逃避湿气得侵害,等发现的时候,还不重视,则湿气就会给你身体造成很大的困扰。
所以,中医常常提到湿气。
元代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提到“凡痰湿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善治痰者,不治痰湿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又严氏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
愚见不若以顺气为先,清若咯唾日久,湿热所郁,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也。
甚至带血,血败则黑痰,为关格异病,人所不识。
又清白者气味淡,日久者,渐成恶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意在说明去湿气先调脾胃。
茯莲散的配方则是参考元代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本方中食材为《丹溪心法》中记载的民间常见的食材,属调理脾胃、益气安神。
经后期按照现在人体所需物质的黄金配比出来,具有祛湿气,内外调理脾胃的作用。
由于方中含有的薏仁有排毒消肿、祛湿利水的功效,有助于排出身体滞留的脂肪,故加入雪莲,雪莲为热性,有补肾,中和薏仁的寒冷的功效。
方内茯苓、芡实有健脾去湿作用。
方内各食材多属甘温甘淡之品。
味甘入脾;温能益气健脾,温阳散寒;甘淡能渗水利湿;山药、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和胃理气;茯苓、薏苡
仁健脾渗湿;此外,山药、莲子尚有益肾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