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开端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一直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政治哲学等角度对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异同与互补。

历史发展中国和日本在近现代化进程上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瓜分亚洲,中国和日本都成为了这一进程的受害者。

中国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开辟了近代化之路。

两国都经历了战乱、内忧外患、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等诸多复杂情况,但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显著,而中国则拖延了近百年之久。

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在社会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礼法之邦和尊卑等级制度,这种传统制度在近代化进程中成为了障碍。

而日本则尝试通过明治维新打破旧的等级社会,实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日本的近代化步伐较快,社会结构也逐渐向现代化市民社会转型,而中国则保留旧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保守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这种文化对近代化进程却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封建等级制度,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难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而日本则在近代化进程中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等方式,使得其文化与现代化进程良好结合,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治哲学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哲学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尊王攘夷,强调国家集权,这种思想在近代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强调法治、民主和权力分立,推出了新的政治模式。

虽然此后日本的政治模式也出现诸多问题,但在近代化进程中,这种政治哲学的引领作用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1. 引言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比较和评析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2.1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然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两国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2.2 近代化的定义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追赶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3. 政治改革3.1 中日政治改革的共同点•君主制度改革: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进行了君主制度改革,力求建立现代化的君主制度。

•政府机构改革:两国都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法律体系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法律体系改革,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3.2 中日政治改革的差异•中日君主制度的不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而日本则维持了天皇制度,并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现代化。

•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同: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如废除内阁制度、建立行宪政体等;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体系。

4. 经济发展4.1 中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对外贸易的开放: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工业化进程:两国都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4.2 中日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模式不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并实行集体所有制;而日本则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外资引进的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建立了经济特区;而日本则更多依靠国内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5. 社会变革5.1 中日社会变革的共同点•教育体制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女性地位提升: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提升了女性地位,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中日维新运动中近代化新闻事业开端的比较

中日维新运动中近代化新闻事业开端的比较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中论文中日现代化进程差异比较中日维新运动中近代化新闻事业开端的比较陈靖夫1100013954新闻与传播学院中日维新运动中近代化新闻事业开端的比较作为东方国家的日本和中国,在十九世纪都先后西方文化的冲击。

伴随着西方枪炮入侵,西方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制度也向着这两个东方国家渗透。

其中,近代新闻业也作为侵略工具,或者说是宣扬西方文化的工具,传入了日本和中国。

而后,在西方近代思想催生下两国的维新运动中,两国的新闻事业在自身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发挥巨大历史作用。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程度,以及新闻事业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新闻观也出现了不同。

1中日近代新闻事业诞生背景的比较1.1日本报业从译报兴起日本的纸媒传播兴起于幕末。

在这之前,幕府的主要官员是靠荷兰进献的《荷兰传闻书》来了解海外状况的,在民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了垄断1。

1853年培里叩关后,日本国内攘夷论甚盛,为了把意识形态统一到开国论上去,幕府于是便决定发行报纸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于是,德川幕府设立机构,公开发售了《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官版中外新报》、《官版六合丛谈》等翻译报刊。

后来,由于幕府的支持,日本出现了外国人经营的日文报纸,如希柯创办的《海外新闻》、英国牧师贝利创办的《万国新闻纸》、英国人斯加亚登创办的《伦敦新闻纸》。

这也使日本人也渐渐认识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从而为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新闻事业的开端,幕府就认识到了报纸的重要功能,并十分重视外文报纸的评论,这很有利于提升整个日本社会对报纸的认同感,从而让新闻事业在日本维新运动中发挥巨大作用。

1.2外国传教士、外商带来的中国报业开端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同样和西方文化的入侵密切相关。

首先来华办报的是英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报纸也作为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工具。

例如,1815年8月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和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出版了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德国人查尔斯·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因素。 中 国 自战 国 以来 ,土 地 制 度 的 基 本 形式 是地 主土 地 所 有 制 。 土地 可 以 自 由买 卖 , 无 论 是 谁 只要 有 钱 都 可 能 成 为 地 主 . 地 主 阶级 向社 会 开 放 。 这样 , 土 地 总 是 在 社会 上 富 有 或有 权 人 的手 中流 转 。 这 种 极 富 弹 性 的 土地 制 度 , 对 商 品 经 济 的 冲击 有
1 8 4 0 年, 随 着 鸦 片 战 争 的爆 发 , 中 国被 西 方 列 强 用 武 力 打 开 了 国门 。 1 8 5 3 年, 美 国 海军 上 校 佩 里 率 领 的 一 支 舰 队 闯 入 1 3 本江户湾 , 幕 府 无 力应 对 , 被 强 行 叩关 成 功 。两 个 古 老 的东 方 国家 被 列强 打开 国 门相 隔 仅 十 余 年 ,但 两 国迈 向 近代 化 的经 过 与 结果 却 相 差 甚 远 。 1 3本 仅 用 半 个 世 纪 的 时 间就 走 完 了欧 美 资 本 主义 国家 一 二 百 年 才 走 完 的 道 路 。成 为 世 界 性 的资 本 主义 强 国 , 而 这 时期 的 中 国却 不 断 丧 权 辱 国 , 最 终 完 全 沦 为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个 中 的原 因及 教 训 值 得 我 们 探 究 , 这 固然 与当时中 E l 两 国所 处 的 战 略 地 位 和 价 值 不 同 . 中 国所 遭 受 的 殖 民侵 略 要 远 大 于 日本 等 外 部 因 素有 关 .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告诉 我 们 : 内 因决 定外 因 。 笔 者将 试 图 从 中 日两 国 自身 的角 度 去分 析 失 败 与 成 功 的原 因 。 传 统社 会 的 比较 ( 一) 政治体制方面 : 中 国 自秦 朝 以来 ,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主 义 中央 集 权 体 制 不 断 强化 . 明 清 时期 发 展 到 顶 峰 。 这 种 体 制 以皇 权为核心 , 国 家 的一 切 事 务 , 无 论 巨细 均 由 皇帝 独 断 专 行 。在 地方上 , 中央 通 过 郡 县 制 、 科举制等任免官吏 , 严格控制地方 , 不 允 许 其 形 成 独立 世 袭 的 军 政 力量 。 特 别 是科 举 制 度 的 实行 . 为 中小 地 主 甚 至 出 身 贫寒 的平 民知 识 分 子 开辟 了 一 条 比较 公 平的升迁途径 , 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当然 . 由 于科 举 考 试 的 科目、 内容 太 过 偏 窄 , 在 中 国 面对 社 会 转 型 的 近 代 , 它 的直 接 危 害 就 是 妨 碍 了知 识 分 子 放 眼看 世 界 , 缺 乏 学 习 西 方 的热 情 。 同 样 一 本 魏 源 的《 海 国图 志 》 , 在E l 本成为抢手货 , 在 中 国 却无 人 问 津 。由此 可 见 , 中国 臻 于完 美 的封 建 政 治 体 制 使 得 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 部 难 以形 成离 心势 力 .很 难 从 封 建 营 垒 中分 化 出一 支 与 之 相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课题: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指导老师:班级:媒体161姓名:中国日本【引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早在百年前魏征就曾发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可见历史对人类发展的指导与启示作用。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有人称为一衣带水之隔。

在古代的时候,中日两国关系亲密,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的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近代前夜,两个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近代文明之光开始透进沉沉神洲。

1853年,美国海军一支小型舰队,野蛮驶进江户湾,日本朝野也诚惶诚恐地感受到了近代文明的威力。

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明相距仅十余年,但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的差异是惊人的。

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用了近70年,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小半。

日本则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150—200年走过的道路,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之时就已经日显世界强国端倪,在百年后的今天两个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个中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摘要】下面我们抛开个人情感,冷静的看待问题,纵观中日百年来的近代史路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谈差异与启示。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文化底蕴二.政治体制本质的不同三.统治阶级的改革意志一 .文化底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观念上的自大,以及优越的社会心理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引言可以说,在发生1853年黑船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和1840年之前的中国一样,是一个封闭在自己狭小世界当中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社会体制和经济水平在清帝国之下,而日本却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几乎自主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并在中日甲午战争和之后的日俄战争中一举奠定了其亚洲第一强国,仅次于美英等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而发生这一惊天转变日本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

这与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坎坷曲折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我对两个民族截然不同命运的思考,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的快速崛起,又是什么绊住了中国帝国转身前进的脚步?而这样的历史是否也在今天继续以某种方式暗自得延续着?这一切又有怎样的渊源,怎样的后话,怎样的影响?一切都值得如今的国人去反思,去体会,继而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步伐。

为了解答我的这些疑问,我开始从书籍中了解两个国家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故事和社会的微观图景,以求找到问题的真相。

第一部分暴风雨前夜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日两个国家都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之中,然而社会体制、面貌确实及其不同的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纵观各个国家的封建文明史,没有一个封建国家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民族的持续兴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表现出高度统一性和自我稳定性。

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伟大智慧高度完善了这一体制,以自我禁锢为代价,换来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内部稳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刻入人的灵魂中;经济上限制商业的发展(主要是对外的),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建立了完善中央集权政治,使得一切反抗力量降到了最低。

这一体制有着全方位的完善性,几乎设计好了每一个社会阶层的生存方式,拥有极大的容错率,自范性——当然,也同时意味着它的顽固性、难以变更的存在性。

中国人民自古就过着平淡而稳定的农业生活,哲学家们也把某种亘古不变的平淡生存方式注入了整个民族,安于平淡,安于现状,安于空前强盛的太平盛世。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国家,历史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包括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二者的近代化进程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探讨二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社会背景的差异19世纪初,中国处于封闭状态,较为落后;而日本在与外国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进步。

特别是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权利。

随着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日本的现代化迅速启动。

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变化。

中国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一系列战乱中,国内经济严重受挫,社会矛盾激烈;而日本则没有遭受太多战事破坏,社会相对稳定,发展轨迹才得以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日本则胜券在握。

二、政治制度的差异政治制度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的清王朝一直维持着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贵族阶层占据着实际权力,百姓处于被支配和剥削的地位。

这使得中国面对外来压力时,无法团结一致,导致积弱难振、民族危机迫近。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大力改革,取得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明治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日本更注重民众生活的改善,采取了借鉴了欧美国家政治制度,通过开放选举、实行平民主政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

三、文化传统的差异传统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但在近代时期却被视为挡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一道“拦路虎”。

中国重视文化传承,对西方科学技术等新事物则几乎毫不关注,这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受阻。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明治维新后,很多原本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保护意识的人也开始转向接受和研究西方知识。

同时,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快速吸收西方文化,从而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的位阶大大降低,成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两国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使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例如:“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

”一、选官制度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科举考试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不断的更新,使社会上下阶级在和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考试可以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中央政权中来,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于这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办法对封建制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中国一方面它可以使统治机构由统治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来组成。

这对封建制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

另一方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于儒家“君子”的理论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伦理性。

它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德品的通才而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

广大士子们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自己的言行严格的约束在封建政权要求的规范之内。

因此自然科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存在什么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科举中国科学与民主就显得很苍白。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中日两国近现代发展的差异

中日两国近现代发展的差异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近邻,在历史上很早就有往来与联系,日本的文化、文字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深远影响。

两国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轨迹上,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朝着不同的轨迹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就几个重要的点简要的进行分析。

一、闭关锁国与不平等条约不管是清朝政府,还是德川幕府,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严重的限制了本国与外国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经贸往来、科技引进。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了统治,但是也严重限制了国家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无法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无法强化产业和经济,更看不到世界变革的方向。

国家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行上,直接导致了国力的持续衰弱。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消彼长,中日两国都难以避免遭受西方国家用武力与威胁打开国门。

于是从1840年的历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同样,日本从1854年被迫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之后也被迫同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其他条约。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倒幕运动太平天国与倒幕运动都是为了推翻现政权,诱因除去腐败的内政,积贫积弱的执政能力外。

很大程度上也因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力衰弱,民生下滑,以及面对外国势力的压力。

但区别在于,太平天国因为一系列原因最后失败了。

而倒幕运动最后获得了成功,为之后的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从这一步开始,中国和日本都开始了对现状进行反思和改革,从而将国家引入了不同的轨道。

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面对外国先进的思想、科学技术,以及武力威胁,中日两国都开始了不同的自强之路。

从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以来,洋务派在商贸、人才培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本质就在于政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和发展受到多方制约。

而日本自倒幕运动成功以来,从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开始,进行了产业布局和发展。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大国都经历了近代化进程。

两国在这个进程中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就两国的近代化进程进行比较,探讨原因和影响。

一、前奏期的差异在1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中。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受亚洲的西方殖民者和商人所控制,经济也陷入了困境。

但是,两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的反应是不同的。

日本通过黑船来临、天皇复辟、版籍解放等一系列变革,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革。

而中国政府却因为其官僚体制严重腐败,导致改革事业一直走向失败。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对西方来的外来文化和技术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日本采取了利用之外吸收和融合,让日本向西方统计学、医学、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发展。

然而,中国却不同,早期反对和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文化以及技术的流入。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滞后于日本。

二、现代化的方向19世纪末,两国都展开了近代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改革目标主要是要求改革政治和制度,而日本则是实行全面的大规模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这两个国家的现代化方向重心不同,这也是两国迥然不同现今发展水平的原因。

三、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改革。

这个改革包括废除农民阶级和武士阶级的割据地方,颁布宪法并实行普选。

日本还在法律和教育制度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些变化都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在1901年发起了庆典改革,希望注重科技、教育和组织方面的改革,以便能够打破旧的官方体制。

但是,这个改革却未能取得很大的进展,其进程远远滞后于日本。

四、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日本远远超越了中国。

由于日本的现代化改革强调了市场经济、技术和改革,意味着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激励了日本在亚洲地区最先进行全面工业化,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了欧美国家。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仍滞于观念和制度体制方面的困境,难以引领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

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

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内容提要从“长时段”的角度宏观审视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启动进程,就会发现,在明治维新前的一个多世纪前,亦即18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实现了由传统世界秩序观到现代世界观的“无形”之变,开始了以摄取西方文明为主题的现代化运动。

而同时期的中国,则仍陶醉于“天朝意象”之中,难以自拔,这使得两国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已经存在一个不小的“时间差”,直接导致了两国现代化的不同命运。

这告诉我们:在宏观比较研究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事件比较”,而应注意“过程式”的长时段比较,进行探源式研究。

关键词现代化起点中日非西方国家工业文明现代世界观十八、十九世纪,在富于侵略扩张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面前,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先后发起了旨在通过摄取西方工业文明以富国强兵的现代化运动。

从历史上看,这些非西方国家虽然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其社会内部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变化,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率先勃兴并“骎骎东来”的形势下,其“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发生,往往都是以对西方工业文明的体认和大力摄取为前提,“自上而下”地发生的,目的性极强,具有明确的历史起点。

但在确定起点的标准和具体标志问题上,学术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拟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中日两国现代化的起点问题做一比较研究,以揭示中日现代化启动运行的特殊规律,进一步理解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得失。

一、问题的提出谈及中日现代化的起点问题,学术界往往把目光投向19世纪中叶前后,并很自然地想起日本的西南诸藩改革、明治维新和中国的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作为中日现代化启动发轫的标志。

民国以来,学术界大体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是“西洋列强冲击论”。

即以中日两国在西方列强侵略战争的重压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为现代化起点的标志。

如1937年王芸生提出:“我们若以江宁条约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那么,“神奈川条约则为日本现代化的起点”。

比较中国与日本近代的变革有感

比较中国与日本近代的变革有感

比较中国与日本近代变革有感背景: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打开了这个国家封闭多年的大门。

1853年,美国佩理带着船舰侵略日本,日本打开国门投降。

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19世纪60-90年代,国门打开20年左右后,清政府兴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1868年,国门打开15年后,开始施行明治维新。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惨败。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慈禧发动政变。

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

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同样的封建社会,同样的被侵略,同样的进行改革,同样学习西方,为何两国之后的差异如此之大?对于多方面的资料参考,我个人的观点觉得主要有这两个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

的确,在被侵略之前,中国与日本都是封建社会,且闭关锁国多年,基本隔绝了外国的世界。

然而被侵略之后呢?中国做什么?日本做什么?在一系列的政变后,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

李鸿章提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于是,洋务派开始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

不可否认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然而这仅仅是运动。

学习了科学的技术,却没有用好的制度来管理,一个腐败的清政府来管理,权利在官员的手中,没有才能。

更不能容忍的是清政府本身也有着内在的矛盾,慈禧掌握实权,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于百姓置于不顾。

种种的不甚,最终使得洋务运动的失败。

同样的,对于戊戌变法,也只是基于封建社会,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其失败的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清政府的腐败扼杀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同时也慢慢在腐蚀自己。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是一个喜欢学习,从不满足的民族。

1868年,14岁的天皇掌权,开始了求知识于世界的明治维新时期,一路下来有涩泽荣一、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之类的精明强干的大臣以为辅佐。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一、两国背景之比较: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

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

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

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破除旧习。

......求知识于世界。

"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思想文化

封建统治者对外闭关自守,中国思 想越来越保守封闭、落后。中国的 知识分子是既得利益阶层,是官员 和统治阶级,希望保持现状,阻止 变革和新思维的传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洋务派 开展洋务运动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 念束缚,但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封 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物质文明, 以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 章

日本军事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军事 制度的近代化: ① 确立近代兵役制度,建立近代常 备军,实行国民义务兵役制度;② 谋求军队编制的近代化,以适应近 代作战的需要。
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东西方的军事较量中被迫起步的。
经济、工业

中国在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确保了 封建官僚的经济利益。中国商人常 因买地成为地主,对商业资本积累 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不利。 中国洋务运动不仅没有触动、反而 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工 业化的进程。洋务派却始终对民间 工业加以控制乃至压制,拒绝采用 西方近代经济制度,将衙门作风带 入企业经营管理。 洋务派却始终没有摆脱对西方人的 依赖。
背景

清政府“闭关锁国”;小农经济的 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 清政府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 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 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 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太平天国”运动。

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 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 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开放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 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 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 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日本民众要求“富国强兵”,开展 了 “倒幕”运动(尊王攘夷)。

日本大部分工商业不是处于封建势 力的直接控制之下,在社会经济生 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社会条件 改变,能迅速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明治维新对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 行了根本性变革,为工业化创造了 基本前提。明治政府采用西方近代 经济制度和经营管理方法,政府很 快从以官办工业为中心转向大力扶 持民间工业。 在技术和管理上日本很快由不得不 依靠西方人转变为自立。

武士阶层和大名的受传统思想的影 响大,幕府时期知识分子的数量和 影响在增长,知识分子更希望维新、 变革,希望继续吸收新的知识和思 想。 日本民族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民族, 擅于学习借鉴比自己文明程度高的 文明。
内部情况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 激烈。洋务派不能在把封建顽固势力 赶去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开展近代化 的运动,因此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 力的阻难。 洋务运动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之下进行的。 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面前仍然小。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 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的支 柱,也没有一个可以恃为近代化的核 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物质 基础。

日本封建统治者长时期内没有建立起 君主专制和严格的中央集权。 西南诸藩进行藩政改革中,已经创办 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 代化之端,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经济 解体的裂土上迅速增长着。新兴的资 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活动的 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 代化的核心力量。 明治政府成立后,不断地得到大商贾 和企业家的有力支持。
军事

中国的军事近代化重心局限在武器 装备上: ① 兵役制度陈腐,封建的募兵制度。 士兵受雇而来,战斗意志相对薄弱。 ② 军队编制落后。编制是冷兵器和 旧火器时代的产物,无法充分发挥 近代火器的效力③ 指挥体制混乱。 *军事制度近代化的滞后,制约着中 国军事近代化无法在更深、更高的 层次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