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与探究题
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实验探究与设计 考试练习题

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实验探究与设计 考试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小玉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 .反复实验,查找原因B .查阅相关资料C .置之不理D .请教老师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 【答案】C【解析】本题研究了蜡烛的燃烧,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物质,发现了问题,应该反复实验,来探究黑色的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或咨询老师,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解: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
不合题意;B.查阅相关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合题意;C. 置之不理,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错误,符合题意;D.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
2、对探究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是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促进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
下列有关实验后反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有结论就不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B .需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C .不需要反思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D .不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 【答案】B【解析】A .实验后反思,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故选项说法错误。
B .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故选项说法正确。
C .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故选项说法错误。
D .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
3、长沙市某地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
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亚硝酸钠兑成的防锈水能用于有色金属 (铜、铝等 )的防锈,亚硝酸钠兑成防锈水,需加碳酸钠调 pH 值 9左右对黑色金属防锈效果较好,亚硝酸钠是一种还原剂,化学式为 NaNO2,被氧化后变为 NaNO3,主要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以及水中的其他少量氧化剂,从而达到延缓钢铁锈蚀的目的。
科学实验探究题题目

1、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为了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应如何设置对照组?A. 一组置于光照下,另一组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B. 两组都置于光照下,但光照强度不同C. 一组置于光照下,另一组添加额外的二氧化碳D. 两组都置于黑暗环境中,但温度不同(答案:A)2、在进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实验中,若将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预期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 锌片表面无变化,溶液颜色不变B. 锌片溶解,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C. 锌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D. 锌片与溶液均无明显变化(答案:C)3、在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中,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下列哪种情况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A. 物体下沉至容器底部并保持静止B. 物体在液体中匀速上升C. 物体在液体中加速下沉D. 物体在液体中减速上升(答案:B)4、为了研究不同溶质对溶液凝固点的影响,应控制哪些变量相同?A. 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种类B. 溶剂的质量和溶质的种类C.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以及实验环境D. 溶剂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答案:D)5、在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中,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会逐渐:A. 变强B. 变弱C. 保持不变D. 先变弱后变强(答案:B)6、在模拟酸雨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溶液应选用:A. 蒸馏水B. 稀释后的醋C. 稀释后的硫酸溶液D. 自来水(答案:A)7、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应保持哪个因素不变?A. 电阻B. 电压C. 电流D. 电源类型(答案:A)8、在验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应使用的检测试剂是:A. 酚酞溶液B. 澄清石灰水C. 碘液D. 紫色石蕊试液(答案:B)9、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当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应:A. 保持压力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B. 保持压力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C. 同时改变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D. 只改变接触面积大小(答案:B)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像特点是:A. 倒立、缩小的实像B. 倒立、等大的实像C. 正立、放大的虚像D. 倒立、放大的实像(答案:C)。
初二物理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初二物理实验探究题(含答案)一、实验,探究题1、(2017山东潍坊一模)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实验中,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好处是。
该物质的熔点是。
(2)熔化过程持续了XXX,物质在熔化时吸收热量,保持不变。
(3)图乙中,物质在AB段和CD段加热的时间相同,但升高的温度却不同,这是因为物质处于这两段时不同。
2、XXX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根据实验记录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请你回答:(1)本实验除甲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2)在图乙中BC段表示过程。
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
(3)计时5分钟时烧杯中的物质是(选填“固体”、“液体”、“气体”或“固液共存”)状态。
(4)从图乙看水的沸点是℃;凝固点是℃。
(5)水的沸腾过程当中的特点是。
(6)图乙中段不是按照本实验装置所测得的数据画出来的。
(7)图丙中(选填“a”或“b”)是计时8分钟时烧杯中气泡上升的情景。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XXX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1)在实验中,XXX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右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2)小柯在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3)XXX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物距U(cm)5.0像距V(cm)4.56.05.57.06.58.07.5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是:▲.(填“物距U”或“像距V”)(4)XXX汲取了经验教训,重新挑选了一块▲(填“薄”或“厚”)的玻璃板举行了实验.(5)此实验采用透亮玻璃板替换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窥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窥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不易确定的问题,他首要采用的研讨办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替换”或“理想模子”).(6)XXX在实验过程当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局部)偏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觉镜中的像相对A▲_XXX(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觉镜中的像▲(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4、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文后的问题:马铃薯,俗名土豆.因其生长适应性强、产量高、烹制方法多样等众多优点而广受人们喜爱.马铃薯富含淀粉,是生产淀粉的重要原料.XXX在淀粉厂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他跟随师傅一起去采购一批淀粉含量不低于20%的马铃薯.下表是XXX收集到的一些反映马铃薯相关信息的数据.在收购点,XXX测出一只马铃薯质量为0.22kg。
专题三 实验与探究类问题

专题三实验与探究类问题◆专题指要1.中考考什么(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用常见温度计测温度;(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7)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8)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9)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10)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2)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1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0)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中考怎么考20个学生必做实验和一些演示实验在中考试题里,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问答题、科学探究题出现。
选择题、填空问答题一般占2分左右,但实验与科学探究题是每年必考题型,一般占分数是20分以内。
河北省每年都出现实验探究题,所以要加大力度对20个实验的研究。
更要用解决这20个必做实验的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拓展性实验。
◆例题解析【例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平板上,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其中F可绕接缝ON转动.(1)探究过程中,你认为最为困难也最为关键的是什么?(2)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解析】(1)本实验主要研究的是两角关系和三线关系,比较难操作的是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2)从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答案】(1)在探究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观察与记录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
(2)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易错点处理办法】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反射定律中有关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例2】在做“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1组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的原因是:.第1、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的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解析】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有可能烛焰成的是虚像,此时烛焰就在一倍焦距之内;如果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焦点上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射出,因而光屏上不可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果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相差太远,光屏上也得不到像;若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一倍焦距但靠近焦点时,成的实像很大,像距也很大,移动光屏也有可能看不到像.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答案】(1)①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②蜡烛在焦点上;③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略大于一倍焦距,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④凸透镜的中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①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②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距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像离凸透镜越远;③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易错点处理办法】本题有多个答案,要求我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例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1)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不变.(2)此实验条件下水的沸点是℃.(3)推知,此时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2016-2020高考生物真题 专题13 实验与探究

专题13 实验与探究2020年高考真题1.(2020·课标Ⅰ)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的对应,不合理的是()【答案】A【解析】根尖分生区无成熟的大液泡,不能用于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A符合题意;蝗虫的精巢细胞可以发生减数分裂,可以用于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B不符合题意;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吸水会膨胀,失水会皱缩,故可以用于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C不符合题意;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色,且含有DNA和RNA,可以用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0·课标Ⅱ)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观察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可以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B. 探究人体红细胞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时,可用肉眼直接观察C. 观察细胞中RNA和DNA的分布时,可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D. 用细胞融合的方法探究细胞膜流动性时,可用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答案】B【解析】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A正确;红细胞体积微小,观察其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需要利用显微镜,B错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正确;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分子,经过细胞融合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可以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3.(2020·山东卷)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C.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D.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答案】C【解析】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A正确;黑藻成熟叶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体积变小,绿色会加深,而随着不断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正确。
实验专题梳理 实验与探究类试题不少于30

实验专题梳理 实验与探究类试题不少于30% 一、探究性实验1.观察水沸腾的实验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A 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C 是读取的温度。
①A 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 ②B 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 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 ℃。
④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
、 、 。
⑤小丽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所示。
则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⑥水在沸腾的条件是 、 。
2.探究熔化规律的实验为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画出冰熔化的图像。
②对数据和图像分析能获得的信息有:、 。
③由熔化图象图可知该物质是 ,熔点是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_min ,这一过程是____热过程(填“吸”或“放”)。
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的实验 ①如图是小明和小娟为“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而设计的实验装置。
左右两装置,除杯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水和柴油外,其余都相同。
完成该实验还必需器材_______,使柴油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的时间_____(相同/不同)。
②小明设计如下: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B.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功率相同的电热器,加热时间相同;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③小聪认为:步骤A 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步骤C ,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_______;步骤B 和D 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的________。
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①如图甲,让一束光AO 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OB 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i 减小,这时∠r 跟着减小,使∠i 增大,∠r 跟着增大,∠i 总是 ∠r,说明 。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大全及标准答案

化学实验与探究汇总与答案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再通过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小陈:也可能含有。
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7.3g。
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1)如图,取一根约10cm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B、C三处的变化。
几天后,他们会发现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
(2)一同学联想到家里铜制餐具上有一层绿色物质,认为铜在空气中也会生锈。
他们上网查阅资料,知道这种绿色物质的化学成分为Cu2(OH)2CO3(铜绿)。
综合题型4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题

D 除去 NaOH 溶液中少量的 Na2CO3
加入适量 CaCl2 溶液,过滤
【解析】C A、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
更旺,则是氧气;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不一定
含有碳酸根离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CO2 能与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向溶液中滴入 2 滴酚酞溶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液,摇匀
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猜想一成立。小组讨论后,大家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二
步骤一
取适量粉末
猜想一不成立
溶于水后加
入过量的
BaCl2 溶液
步骤二
取步骤一的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选项说法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以防止生成物
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2.(2017·江苏徐州一模)对比法是重要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下列探究活动无需采用对比法的是( )
成了 CO2.继续加热至无气体产生后撤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问题提出】实验后,同学们对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粉末产生了兴趣:剩余粉末由什么物质组成?
【猜想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固体粉末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 和 Na2CO3;猜想三:Na2CO3。 【实验探究】
高一生物实验与探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实验与探究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小组进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B.碱性染料吡罗红可用于染色体染色C.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D.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答案】D【解析】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解离作用,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A错误;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可用于染色体染色,B错误;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时细胞已经死亡,看不到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的变化过程,C错误;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下列关于有丝分裂实验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散开②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③用龙胆紫染液是为了将细胞核、染色体染成紫色④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⑤当看到一个中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它如何进入后期、末期,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发生的变化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⑤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散开;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影响染色效果;用龙胆紫染液是为了将细胞核、染色体染成紫色;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当看到一个中期细胞时,要注意在邻近观察分别处于后期、末期的细胞,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发生的变化。
由于细胞已经死亡,每一个细胞只能处于细胞周期中的某一个时期,不再变化。
所以D正确;A、B、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药物X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下图为用不同浓度的药物X体外处理人肝癌细胞的作用结果,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本实验需设置不加药物X的对照组B.药物X可能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C.药物X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均影响肝癌细胞存活D.1.0g/L为临床治疗肝癌的最适药物X浓度【答案】D【解析】本实验需设置不加药物X的对照组以验证药物X对细胞凋亡是否有影响,A正确;药物X对细胞凋亡有影响,可能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曲线随药物X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变化而变化,说明两者均影响肝癌细胞存活,C正确;最上面的曲线对应的浓度较适合临床治疗肝癌,D错误。
初一探究实验试题大全及答案

初一探究实验试题大全及答案【实验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掌握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镊子、滴管、清水、30%的蔗糖溶液。
实验步骤:1. 取一小块紫色洋葱表皮,用镊子平铺在载玻片上。
2. 用盖玻片轻轻盖住洋葱表皮,避免产生气泡。
3. 用滴管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清水,观察细胞变化。
4. 用吸水纸吸去另一侧的水分,然后滴加30%的蔗糖溶液,再次观察细胞变化。
实验结果:1. 滴加清水后,细胞膨胀,颜色变浅。
2. 滴加蔗糖溶液后,细胞收缩,颜色变深。
实验结论:植物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膨胀,在高浓度溶液中会失水收缩,说明细胞具有渗透作用。
【实验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目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实验材料:种子若干、培养皿、水、纸巾、温度计。
实验步骤:1. 将种子平均分成四组,分别放入四个培养皿中。
2. 第一组保持湿润,第二组保持干燥,第三组置于低温环境,第四组置于高温环境。
3. 观察并记录每组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结果:1. 第一组种子萌发良好。
2. 第二组种子未萌发。
3. 第三组种子萌发缓慢。
4. 第四组种子部分发芽,但生长不良。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实验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目的:了解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实验材料:鼠妇若干、纸板、湿土、透明塑料盒。
实验步骤:1. 将湿土均匀铺在塑料盒底部。
2. 将鼠妇放入塑料盒中,用纸板在塑料盒一侧遮挡光线。
3. 观察鼠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活动情况。
实验结果:鼠妇在阴暗条件下活动频繁,在明亮条件下活动减少。
实验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的生活有显著影响。
结束语:通过上述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种子萌发的条件以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初三化学专项练习(实验与探究题)

初三化学专项练习(实验与探究题)1.有1包粉末,可能由C、CuO、Fe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某同学为了探究它的成分,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先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
取少量粉末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则实验中可(2)的性质,他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1将此粉末敞口在空气中灼烧完全,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
烧杯中 (填“有”或“无”)不溶物,溶液呈色。
实验 2 将此粉末隔绝空气加热(若碳完全反应),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
请回答:①烧杯中 (填“有”或“无”)不溶物;②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该溶液中溶质是 (写化学式);③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该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为了检验在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试回答:A B C D(1)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2)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混有一氧化碳.(3)如果混合气体中混有一氧化碳,为了保护环境,应在D装置的排气管口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3.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的化合物,其钙的化合物为Ca(HCO3)2,受热易分解,对其加热生成水和大量的气体,还有一种难溶性的盐,它是水垢的成分之一。
⑴〖提出问题〗探究Ca(HCO3)2受热分解的另外两种生成物。
⑵〖猜想〗①小刚认为生成物中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②你认为生成物中固体可能是。
⑷〖现象与结论〗如果小刚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如果你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
⑸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某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以验证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确实是铜与氧化合生成的CuO,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2)为进一步证明步骤二铜片表面黑色物质的元素组成,他们选用了以下装置继续进行实验:A B Ca.甲同学向A 装置中通入纯净的H 2,为检验反应产物,A 的右边应连接上面的装置 (填番号),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 。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探究题(含答案)1. 实验一:水能输送物质实验目的探究水的运动对物质输送的影响。
实验材料- 透明的- 水- 不同颜色的小颗粒(如纸屑、砂粒等)实验步骤1. 将透明装满水。
2. 在水中加入一些不同颜色的小颗粒。
3. 观察小颗粒在水中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不同颜色的小颗粒会随着水的流动而移动,最终聚集在一起。
实验结论这说明水的运动可以带动物质的移动,使其聚集在一起。
2. 实验二: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材料- 热水- 冷水- 两个杯子- 两个温度计- 两块相同大小的冰块实验步骤1. 将热水倒入一个杯子,冷水倒入另一个杯子。
2. 在热水杯中放入一个温度计,在冷水杯中放入另一个温度计。
3. 将一个冰块放入热水杯,将另一个冰块放入冷水杯。
4. 同时观察两个温度计的指示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放在热水中的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升高,而放在冷水中的温度计指示的温度降低。
实验结论这说明温度对物体有影响,热水可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而冷水可以使物体的温度降低。
3. 实验三:空气的压力实验目的探究空气的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材料- 气球- 气泵实验步骤1. 将气泵连接到气球上。
2. 通过挤压气泵的方式向气球中注入空气。
3. 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随着气泵向气球中注入空气,气球会逐渐充气膨胀。
实验结论这说明空气的压力可以使物体膨胀。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探究题及其答案。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八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及答案
一. 八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
1. 用热和冷水调温验证对质量不变的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也随之增大
实验步骤:
(1)准备一瓶玻璃容器,和一把准确的计量秤。
(2)倒入相同量的温水到玻璃容器中,取出容器容积数据;
(3)用热水加热原来的温水,直到温度稳定;
(4)用冷水冷却温水,直到温度稳定;
(5)重复2-4步若干次,记录下容器及温水的容积数据。
实验结论:当温度升高时,体积也会相应增大,反之亦然,从而验证对质量不变的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也随之增大。
2.用测力计验证拉力与牵引棒长度成正比
实验步骤:
(1)拿出测力计,拉力传感器及牵引棒;
(2)将牵引棒放到测力计上;
(3)使用传感器下压拉力;
(4)记录下牵引棒的拉力和长度;
(5)改变牵引棒的长度,重复实验,记录数据;
(6)画出拉力与牵引棒长度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在一定力矩条件下,牵引棒被拉伸时,拉力与牵引棒长度成正比。
3. 用钢丝验证Amonton-Coulomb定律
实验步骤:
(1)准备一根称重的钢丝,一把重力器;
(2)把重力器的轴插入钢丝的一端;
(3)把钢丝的另一端用测毛巾吸上;
(4)把重力器的重量增大,记录下两端的角度;
(5)重复第四步,记录数据;
(6)由记录的角度数据和重量计算出tension;
(7)画出tension与重量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论:tension和重量成正比,符合Amonton-Coulomb定律。
与气体相关的实验,探究题

与气体相关的实验,探究题1、化学小组同学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如图1所示),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1)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木条熄灭.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 .(2)对气体来源的探究:【假设1】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假设2】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他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A中反应是否完全,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 ,实验中观察到D 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氮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重复上述实验,发现D处澄清的石灰水也变浑浊.【结论】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_________ ,_________ 与_________ 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2、一次性塑料包装袋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纸制食品袋。
同学们经查阅资料得知,纸袋的组成成分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于是他们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测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C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中选择纯净的氧气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3)为分别吸收纸袋充分燃烧的产物,并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检验吸收是否完全,以上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A→( ) →( ) →( ) →(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4)将实验装置正确连接之后,确认气密性良好。
充分燃烧16.2g纸袋样品,测得相关实验数据见右表(假定燃烧产物被完全吸收,灰烬质量忽略不计)。
通过分析和计算可推断得出,纸袋样品中(填“含”或“不含”)氧元素,其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为。
3、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1)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2)。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大全

实验探究题一光、密度、水沸腾1.某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他先用加湿器使整个玻璃罩内充满水雾,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用固定的红色激光笔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的光ON,然后用另一个绿色激光笔向O点发出一束光AO,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方向射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用加湿器使整个玻璃罩内充满水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选填“显示光路”或“降低温度”)。
(2)红色激光ON的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____的位置。
(3)缓慢转动圆台,可以看到三束光相互重合,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该同学在玻璃罩内装入了量角器,多次改变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AO与ON的夹角、OB与ON的夹角。
该同学所探究的问题是:光在反射时,反射角与__________是否有关。
2.如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该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比较像与物到__________的距离。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5)如果使蜡烛A离玻璃板远一些,则它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若小明同学在纸板上无论怎样移动、调整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十一 实验与探究

专题十一实验与探究一、选择题1.[2012·鄂州]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D) A.洗涤用高锰酸钾制O2后的试管,溶液常呈红色B.滴有稀H2SO4的pH试纸呈红色C.碳在O2中燃烧发白光D.向CaCl2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气体,出现大量白色沉淀2.[2011·湘潭]用下列不同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来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的一组是(A) A.20×、45×B.10×、40×C.15×、10×D.5×、8×【解析】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3.[2011·福州]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 A.在载玻片中央滴生理盐水B.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C.盖盖玻片时一侧先接触水D.用碘液染色4.[2011·桂林]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后称量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后点燃C.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浓硫酸,后缓缓加水并搅拌5.[2011·南昌]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图Z11-1),其气密性良好。
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C) A.氯化钠和水B.硝酸铵和水C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D .铜和稀硫酸图Z11-16.[2010·福州]如图Z11-2所示,L 1和L 2是两只相同的小灯泡,a 、b 是电流表或电压表。
闭合开关S 后,若两灯都能发光,则( C ) A .a 、b 均为电流B .a 、b 均为电压表C .a 为电流表,b 为电压表D .a 为电压表,b 为电流表【解析】若都为电流表电路短路;都为电压表L 2断路。
7.[2012·河南]如图Z11-3所示,在调节平衡后的杠杆两侧,分别挂上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与探究题
教学目标:强化排除法 20、浓氨水中含有H 2O 、NH 4
+
、OH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是酚酞固体溶解在酒精溶液中形成的混合物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
【提出问题】浓氨水中的什么成分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猜想1:浓氨水中的H 2O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2:浓氨水中的NH 4+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3:浓氨水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______________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理由是______。
【拓展】①向NaOH 溶液(其中含有H 2O 、Na
+
、OH -)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
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
2小林将酚酞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也变红。
他们经过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 ____ 。
17.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NaOH 溶液变红。
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右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NaOH 溶液和空气中的2CO 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NaOH 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解释与结论】
(1)NaOH 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23Na CO )和水,写出的符号化学表达式为 。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 (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
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 。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水, 。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NaOH 溶液的浓度为 %。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
答案
1)2
2322NaOH+CO Na CO +H O (2)不成立
(3)与N aO H 浓度有关,浓度过高会使酚酞褪色
(4)分别向三支试管中滴加5滴5%,2%,0.5%的酚酞溶液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