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构造地貌
高二地理知识点地貌的构造
高二地理知识点地貌的构造地貌的构造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是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貌的构造包括地壳构造和地貌类型两个方面。
一、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体系和构造形态。
地球表面主要有六大板块,它们是互相移动的,因此地壳会出现各种地质现象。
地壳的构造主要分为构造块和构造线两种形态。
1. 构造块:构造块是由大块大块的岩石构成的,可以是陆地也可以是海洋。
构造块之间通过构造线分隔开来,构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
2. 构造线:构造线是指构成地壳的断裂、褶皱、陷落和隆升等地质构造。
构造线的主要作用是分隔构造块,使得地质活动在不同的构造块之间发生。
二、地貌类型地貌类型是指地球表面在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地貌形态。
常见的地貌类型有以下几种: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运动和构造隆升形成的,主要特征是地势高峻,地形起伏。
山地可以通过地壳的隆升和水势的侵蚀形成。
2. 平原:平原是由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势平坦,地形相对平缓。
平原通常位于海洋或湖泊周围,是河流和风力的沉积产物。
3. 高原:高原是由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地势相对较高且平坦。
高原通常位于山地之间,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风化层。
4. 盆地:盆地是由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呈现出相对平坦的盆状形态。
盆地通常位于山地之间,是河流冲淤和地壳陷落的结果。
5. 河谷:河谷是由河流侵蚀和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形呈现出狭长的沟谷形态。
河谷常常位于山地之间,是河流侵蚀地壳的结果。
6. 湖泊:湖泊是由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河流或地下水聚集形成的。
湖泊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是地壳运动和水文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地貌的构造是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壳构造包括构造块和构造线两个方面,地貌类型则是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
对地理教学和地球科学研究而言,地貌的构造是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基础,也是探索地球演化和地球资源的重要途径。
地球的地形与地貌
地球的地形与地貌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的地形与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结构和形状特征,对生物和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地形与地貌,从地球的结构和类型、地表的山脉、平原和水体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球的结构和类型地球的地形与地貌与地球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它由铁、镍等金属构成;地幔是地核外围的一层岩石层;地壳是地幔最外层的一层薄壳。
根据地表形态和构造特征,地球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大陆地形和海洋地形。
大陆地形包括高山、丘陵、平原等,主要由岩石、土壤和河流构成。
海洋地形则主要包括海洋的海底起伏、海床的构造和洋山脉等。
二、地表的山脉山脉是地球地形中常见的地貌类型,它是由陆地地壳的抬升和构造活动形成的。
山脉通常呈狭长的形状,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山脉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的抬升。
在板块运动中,当两个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或相互拖移时,会形成山脉。
另外,地壳的抬升也是山脉形成的原因之一。
山脉对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提供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资源。
此外,山脉还对气候和水资源的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三、地表的平原平原是地球地形中最常见的地貌类型,它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
平原通常位于大陆地区,由河流的冲积和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分为河流平原和沉积平原两种类型。
河流平原是指由河流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原,如长江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沉积平原是指由河流冲积所形成的平原,如黄土高原、亚马逊河盆地等。
平原对农业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通常土质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平原还是人类聚居和工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四、地表的水体地球的地表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湖泊是相对较小的水体,通常由降水或地下水形成。
河流则是地表水体中流动的水体。
地貌的名词解释
地貌的名词解释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构成要素的总和。
它是由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系统以及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演变形成的。
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一、陆地地貌1. 山地山地是地壳的隆起部分,通常由一系列山脉组成。
山地的形成与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常见的山地类型包括抬升山脉、折叠山脉和火山山脉等。
山地具有陡峭的山脊和峰峦相连的景观特点。
2. 高原高原是大面积地相对平坦的地貌类型,位于海拔较高的地区。
高原通常由岩石、石灰岩等硬质材料构成,逐渐被河流或冰川侵蚀形成。
高原地貌常具有缓坡、平台和河谷等特征。
3. 平原平原是位于海拔较低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的地貌类型。
平原地貌通常被河流冲积或海波沉积物覆盖,具有较高的肥力和适宜农业发展的条件。
平原还可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岩沉积形成。
4. 河谷河谷是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具有V形的剖面和曲折的走向。
河谷多见于山地和高原地区,河水在长时间的侵蚀下形成了峡谷、峡湾等景观。
5. 湖泊湖泊是由多种地质、构造和气候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湖泊地貌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堰塞湖、断陷湖和火山湖等。
湖泊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对周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海洋地貌1. 海岸海岸是指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沉积地貌和冲积地貌等。
海岸地貌受海浪、潮汐、风和河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常见的特征有海蚀崖、海蚀洞和沙滩等。
2. 洋底洋底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海洋地表,被大量的水覆盖。
洋底地貌主要由海山、海沟、海脊和海台等构成。
洋底地貌对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循环和板块构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海底扇海底扇是由河流或冰川携带的沉积物在海底沉积形成的地貌特征。
海底扇分为陆源海底扇和冰源海底扇两种类型。
海底扇的形态复杂多样,是研究河流沉积和海洋地貌演变的重要对象。
4. 海洋盆地海洋盆地是指位于海底的相对平坦区域,由大规模的地壳活动形成。
海洋盆地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质单元,形成了大洋地壳和海底地貌。
高考地理地貌与地貌类型
高考地理地貌与地貌类型地貌是指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和地表特征的总称。
它是地球表面构造活动的结果,是地球长期以来的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对于地理学考试来说,地貌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在考试中对地貌及其类型的认识和理解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一、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地貌是地壳上陆地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总称。
地貌的形成与构造运动、风化作用、水的作用、冰雪和重力的作用等有关。
地貌有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高原:指相对平坦和连绵的地表,具有较高的海拔和广阔的面积。
高原通常由巨大的岩石块状构成,是地壳构造抬升后的产物。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由造山运动形成。
2. 山脉:是地壳的隆起带,具有较大的海拔和陡峭的坡度。
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的挤压和隆起形成的,代表性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 山地:是指在山脉周围形成的地形,其地势较高,坡度较大。
山地通常由多个山峰和山谷组成,地形起伏较大。
中国的川西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地貌。
4. 平原:是相对平坦和广阔的陆地表面,没有明显的起伏。
平原通常由沉积物覆盖而成,是河流冲积、风力作用和海洋沉积的结果。
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都是中国的广阔平原地貌。
5. 丘陵: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地势较高,但坡度较缓。
丘陵通常由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共同形成,地形起伏较小。
英国的丘陵地貌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
6. 河谷:是河流侵蚀剧烈地区形成的地形,具有狭长而陡峭的特点。
河谷分为V型谷和峡谷两种类型,是水的作用造成的。
云贵高原的剑门关就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地貌。
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等。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地壳运动会导致地形的隆起和沉降。
例如,地壳的抬升会形成高原和山脉,而地壳的下降会形成低洼地区和盆地。
2. 气候:气候对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可以通过降水、风力、冰雪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地表的风化和侵蚀过程。
地理地球的结构与地貌
地理地球的结构与地貌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并且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结构和地貌,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构成。
地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是地球与其他行星不同的重要特征。
地球核的上方是地幔,地幔是由固态的岩石和矿物质组成的,它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幔的上层是软流圈,地球板块的运动正是在软流圈的作用下发生的。
地幔的高温和压力条件对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壳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外层是地壳,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它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主要由镁铁质岩石构成。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它们的运动和碰撞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二、地球的地质构造地球的地质构造是由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组成的。
内部构造主要指的是地球的板块构造,即地球表面上的巨大板块。
地球板块有三种运动状态:边缘发散、边缘碰撞和边缘滑移。
这些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外部构造则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河流等地貌特征。
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的碰撞和隆起形成的,而平原则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高原是由抬升或侵蚀作用形成的,盆地则是由地壳下沉形成的。
河流则是地壳表面水文循环的产物。
三、地球的地貌特征地球的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山脉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高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例如青藏高原和巴西高原。
平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广泛分布于大陆板块。
河流是地壳上的水流,它们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湖泊是地壳上积水形成的,它们既是地球的天然水源,也是美丽的风景胜地。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貌特征,它们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地貌学重要内容
地貌学重要内容地貌学重要内容一、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地貌大陆坡大洋中脊海岭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断层崖断层谷掀斜山单斜山猪背山火山口火山锥熔岩垄岗熔岩隧道2.土层蠕动崩埸倒石堆滑坡滑坡体醉汉树马刀树3.洪积扇泥石流紊流下蚀侧蚀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溯源锓蚀侵蚀基准面岩槛壶穴牛轭湖侵蚀阶地基座阶地河流袭夺三角州分水岭4.岩溶地貌盲谷钟乳石5.雅丹风蚀柱新月型沙丘沙漠砾漠黄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6.冰川雪线悬冰川冰斗羊背石终碛垄蛇形丘冰砾阜冰期冻土石海石环7.波浪破碎潮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红树林海岸二、简答1.地貌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地貌学研究的实践意义有哪些?3.简述陆地构造地貌的类型。
4.简述火山与熔岩地貌的类型。
1.风化作用的类型有哪些?2.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有哪些?3.崩埸形成的条件有哪些?4.滑坡的要素有哪些?5.滑坡形成的条件有哪些?6.如何识别古滑坡?1.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3.河流的搬运方式有哪些?4.简述河谷的基本形态。
5.简述逆行沙波的形成过程。
6.简述河流的截弯取直作用。
7.简述牛轭湖的形成过程8.简述河漫的形成过程9.简述河流阶地的成因10.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11.简述河谷不对称的原因12.什么是水系,水系的类型有哪些?13.简述分水岭的移动和河流袭夺的发生过程14.简述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内容15.简述哈克的动力平衡学说1.简述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2.简述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3.简述地表岩溶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4.简述地下岩溶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成过程5.简述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
区别风蚀作用与风化作用简述风蚀地貌的主要形成及形成过程简述雅丹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简述荒漠的类型及成因简述黄土的成因简述黄土沟间地貌的类型及成因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简述冰川的主要类型及其及其分布特征。
简述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简述冰碛物的基本特征简述冰碛地貌的主要类型简述海岸上带的分带。
中国陆域基本地貌类型标准
中国陆域基本地貌类型标准中国位于东亚,陆域面积辽阔,地貌类型丰富多样。
根据地质构造、地貌发育过程等因素,中国的陆地地貌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四种基本类型。
一、平原地貌平原是指地形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区域。
中国的平原地貌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黄河平原、松辽平原、长江平原等地。
这些平原地貌一般由沉积物堆积而成,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农业和人口的聚集。
1.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受冰川作用和冰川沉积的影响,地形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2. 黄河平原: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重要的平原地貌类型之一。
黄河的冲积扇在这里沉积形成了广大的黄土高原,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口聚集。
3. 长江平原:位于中国中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形成了广阔的平原面积,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 松辽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二、丘陵地貌丘陵是指海拔较低,地势相对起伏的地区。
中国的丘陵地貌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山前等地,形成于构造抬升和侵蚀的作用下。
1. 华北丘陵:位于中国东北部,是典型的丘陵地貌。
这里地势相对平缓,多呈条带状,土壤贫瘠,适宜草原畜牧。
2. 华南丘陵: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的丘陵地貌之一。
这里山峦交错,地势多起伏,气候湿润,植被繁茂,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
3. 海南丘陵:位于中国的南海岛屿——海南岛上。
这里山峦起伏,地势陡峭,植被丰富,有许多特有的植物和动物。
三、山地地貌山地是指地势较高,相对陡峭的地区,海拔较高。
中国的山地地貌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
山地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的结果。
1. 大巴山脉: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山地地貌类型之一。
这里山峰峻岭,地势险峻,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有许多特有的物种。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
全球板块移动历史
消亡型边界
增长型边界
平错型边界
(二) 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位于岩石圈的表层,因构造不同而分为陆壳和洋壳。
属性
物质组成 厚度 km 密度 g/cm3 年龄
陆壳
Si~Al层(花岗岩层) + Si~Mg层(玄武岩)
25~70(35)(厚)
洋壳
Si~Mg层(玄武岩)
5~15(8)(薄)
冰川、水和堆积均衡作用与地表升降
第二节 巨地貌
海洋巨地貌
大陆边缘巨地貌
陆地巨地貌
一、 海洋巨地貌
(一) 大洋中脊 和 中央裂谷
大洋中脊——是洋底由海底扩张形成的重要地形,是位于大 洋中间、纵横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地球上延展最长 的山脉。(全长80000km,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增长型 边界)
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发生大规模的升降运动。断层活动以逆
断层和逆掩断层为主,伴随强烈的挤压褶皱推覆。 有大规 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 全球两条巨大的构造山系: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 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2、大陆边缘
• 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米的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的 周围,其地壳具有过渡性。
3、洋底
洋底为水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起伏比陆地大,最深 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 威夷岛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高差约15000m。 在世界大洋中,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北冰洋面积最小最
密度均衡面厚度冰川水和堆积均衡作用与地表升降海洋巨地貌海洋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陆地巨地貌陆地巨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dem大洋中脊地貌剖面高出洋面的大洋中脊冰岛是洋底由海底扩张形成的重要地形是位于大洋中间纵横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地球上延展最长的山脉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 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地理地形地貌特征
地理地形地貌特征地理地形地貌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貌形成过程和特点。
地形地貌特征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陆地形、海洋地形和其它地面要素的角度,介绍地理地形地貌特征。
一、大陆地形1. 山脉与山地: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所形成的高山隆起带,山地则是指位于山脉之间的起伏地带。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而最高峰则是珠穆朗玛峰。
2. 高原与高地:高原是指相对平坦且海拔较高的地区,高地则是指海拔较高但地貌相对较复杂的区域。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而巴西的巴伊亚高原则是南美洲最大的高原。
3. 平原与低地:平原是指相对平坦、广袤且海拔较低的地区,低地则是指相对海平面较低的区域,包括河谷、盆地等。
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北美大平原,而世界最低的低地是约旦河谷。
二、海洋地形1.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表面最长、最活跃的山脉系统,沿大洋地壳板块之间的分界线延伸数万公里。
大洋中脊通过构造运动使洋壳分裂、岩浆上涌,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岛、断裂带和热液喷口。
2. 海洋深渊:海洋深渊是指位于海洋底部的深海区域,其中最深的是马里亚纳海沟,达到了海平面以下10,916米的深度。
海洋深渊中的生物群落多样性较低,但适应了高压、低温和缺氧的环境。
3. 海岸地形:海岸是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区域,海岸地形多样而复杂,包括海蚀地貌、沙丘、河口等。
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海岸线以其崎岖的地貌而闻名,而荷兰则以其人工护岸系统而著名。
三、其他地面要素1. 河流与湖泊:河流是水流沿坡度流淌而形成的地貌要素,湖泊则是留水的、相对较大的地表水体。
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而北美五大湖则是最大的淡水湖泊集合。
2. 冰川与冻土:冰川是由积累下来的冰雪长时间维持在地表上的大型冰体,冻土则是指土壤或岩石层中含有冰冻的地层。
南极洲的冰川体积占全球冰川体积的90%以上,而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冻土带。
地貌学第四章
➢ 海沟多分布在主动大陆边 缘。比如,太平洋边缘, 海沟就比较发育,也比较 典型。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 为11034m。
马里亚纳海沟
第一节 大地构造地貌
二、海沟、岛弧和边缘海
岛弧:当大洋板块俯冲到地幔一定 深度时,板块就会脱落、熔融,熔 融的物质上涌,从而导致靠近海沟 的大陆边缘岩石圈的拉张,拉张使 得大陆边缘与大陆主体分离,形成 弧状的岛屿——岛弧。大洋岩石圈 的褶皱或者隆起也可形成岛弧。岛 弧与大陆主体之间陷落形成盆地— —弧后盆地,如果弧后盆地与海洋 连通就形成边缘海,日本海即是极 其典型的边缘海。
➢ 发育在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倾斜岩层倾角一般 在5°~80°,大于80°的为直立岩层,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单斜 山)和猪背脊(猪背山)。
➢ 单面山又称单斜山(Monoclinal mountain/cuesta),组成山体的岩 层倾角一般大于5°并在25°以下,沿岩层走向延伸,顺岩层发育 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短而陡,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 单斜山或者单面山。
➢ 依据表面形态特征,平原又可分为熔岩平原、倾斜平原、凹 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类型。
➢ 依据外动力差别,平原还可以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 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类型。
第二节 区域构造地貌
二、平原
➢ 高平原的地貌分异非常复杂,通常可分为切割高原与波状高 原两类。当高原上有山地相间分布时,一般以山原相称。
第三节 局部构造地貌
背斜
向斜
第三节 局部构造地貌
三、褶皱构造地貌
1、褶皱要素
组成褶皱的某些特定部 位及其几何上的点、线、面 等要素,统称为褶皱要素。
地球的结构和地貌
地球的结构和地貌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多个层次和特征组成,拥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结构和地貌。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简单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
它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壳的厚度约在5到70公里之间,但在大陆板块的部分地区可达到70到100公里。
地幔是地壳的下方,属于地球的中间层。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和铁镁矿物构成。
地幔的厚度大约在2900公里左右,它纠正着板块的移动,也是构成地球内部热对流的主要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由熔融的金属铁构成,厚约2,200公里。
内核则是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直径约在1,200公里。
二、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貌是指地表的形状、地势和地形等特征。
它们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结果。
地球的地貌非常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地貌类型。
1. 山地:山地是指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了起伏的山脉和峰峦。
山地对于水资源的储存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还是一些动植物的栖息地。
2. 平原:平原是指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
平原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
平原被广泛用于农业和人类定居,是重要的农业和人口聚集地。
3.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很大一部分。
河流在长期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峡谷、峡谷和三角洲等地形。
河流对于水资源的供应、土壤养分的输送以及能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4. 湖泊:湖泊是由地表水体积聚集形成的淡水生态系统。
它们通常是地壳构造、河流侵蚀和冰川作用的结果。
湖泊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对于生态平衡和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5. 高原:高原是指地形较高且相对平坦的地区。
它们通常位于山脉之间,由于长期风化和侵蚀的作用,形成了宽广的高原。
高原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农业条件。
6. 海洋:地球表面约70%是海洋。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委内瑞拉、巴西、圭亚那三国交界处的罗赖马山 垂直峭壁 高400多米
3、背斜和向斜地貌
(1)背斜山、向斜谷 背斜山是指在背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山地。 向斜谷是指在向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谷地。
隔档式褶皱,又叫梳状褶皱。是由一系列紧闭 背斜与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组褶皱。
背斜山地常因轴部出露的 岩石不同和差异侵蚀的结果, 形成不同的山顶形态。
第一是堆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构造缓慢 下沉区,由碎屑物堆积而成,堆积层厚度大, 地面平坦。可根据堆积层的厚度变化、堆积 物特征、化石及沉积相的变化等,重建平原 的演变史,并可从中了解地壳的变动过程和 海陆变迁。这种平原的基底构造有断陷式和 拗陷式的二种,前者如华北平原,后者如江 汉平原及松嫩平原。
第二是侵蚀平原,它分布在 地壳长期稳定地区或轻微上升区, 由高地夷平而成,地面起伏稍大, 上有残丘分布,没有堆积层或很 薄,如我国的徐州、蚌埠一带平 原等。
庐 山 地 区 地 质 图
地垒式断块山 山西南部紫金山
(B)掀斜式断块山
掀斜式断块山是指山地的一侧沿断层 翘起,一侧缓缓倾斜的掀斜式山地。
掀斜式断块山的两坡通常是不对称的, 沿断裂的一侧的山坡陡而短,而山的另一 坡为掀斜形成的缓而长山坡。山脊偏在断 块上升的一侧。
掀斜式断块山
山西的五台山是典型的掀斜式断 块山,其西侧是滹沱河断层形成的断 层崖,它是阶梯状断裂,有多层断层 崖,呈阶梯状上升,形成所谓的“五 台”;而五台山的东侧,则较舒缓, 向台盆地平缓下降。
向斜山:向斜山是在向斜构造 的基础上由岩石差异侵蚀作用形成 的山地。
向斜山的发育是由于向斜轴部 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地形相对 高起成山,而相邻的背斜抗蚀能力 弱,地势降低成谷。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地表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从形态上主要分为陆地地貌形态和海底地貌形态。
从成因分,可分为内力为主和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形态。
陆地地貌形态陆地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陆地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
因为丘陵和山地的形态无大区别,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相对广度小于100米的山地就是丘陵。
高原和平原也没有严格界限,盆地实质上是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的组合。
山地地貌包括山岭和谷地两种类型。
高出平地之上具有顶、坡、麓三个部分组成的地表形态叫做山,山顶叫做峰;呈长条状延伸的山叫做岭,山岭的顶部叫做山脊;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山岭系统叫做山脉。
一条山脉可以包括许多条大致平行的山岭及其间的谷地。
平原又可分为低平原和高平原两类。
通常把绝对高度小于200米的沿海平原和盆地底部平原叫做低平原;地面切割较浅的高原叫高平原,如我国的内蒙古高原。
海底地貌形态海底地貌也是多样的,总的说来,海底地貌可划分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大陆架是大陆壳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在构造上是大陆的组成部分。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深海盆地过渡的一个很陡的斜坡。
大洋底是海洋底部的主体部分,约占海底总面积的80%。
大洋底地形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在大洋底部有绵延数千千米的海底山脉(也叫海岭),把洋底分隔成数个面积广大的海盆。
海底也有火山,火山露出水面就是火山岛。
此外,在太平洋的边缘还有数千米深的海沟和一系列岛弧,海沟和岛弧分布的地区是海底坡度最大、高差极为悬殊的地方。
中国的地形地貌我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
在我们的地形图上,西部多涂着棕色和褐色,东部多涂着绿色和黄色,说明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
西部多是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和山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就好像一座巨大的阶梯一样,由西向东逐级下降。
在祖国的西南部,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 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 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 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
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 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臵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 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
– –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
2.断块山与断陷谷
• A、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 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 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 B、地貌特点: •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 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 庐山、泰山 •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
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高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构 造 地 貌
地貌
地貌
地貌
地貌
地貌
3、中国大陆地貌特征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向东形成明显 的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为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海拔 平均在4000m以上,其东界在东经100º附近。 第二级阶梯由青藏高原以东的高原和盆地 构成,其东界在东经110º附近。 第三级阶梯为太行山至雪峰山一线以东至 黄海之间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
>25 ° 10~25 5~10
地区
喜山 大别山 华蓥山
沿海 黄土 成都 华北 吐鲁番
地貌
( 2 ) 平原。陆地上起伏很小、与高地 毗连或由高地围限的广阔平地,称为平原。
平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冲积平原,主 要由河流冲积而成,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 中下游两岸地区。世界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我 国的华北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美国的中 央大平原等。另一类是侵蚀平原,主要由外 动力地质作用剥蚀、切割而成。
地貌
地貌
地貌
大陆地貌形态
山地 平原
高山 中山 低山 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洼地
大陆地貌形态类型
绝对高度/m
>3500 3500~1000 1000~500
<500 >600 >200 0~200 - 154
相对高度/m
>1000 1000~500 500~200
<200 >200
平均坡度/ (°)
地貌
地貌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
地貌类型
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占全国陆地面积/% 33 26 19 12 10
地貌
三、地质构造地貌 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异抗蚀力 而表现出来的地貌称为地质构造地貌。常见 的地质构造地貌有褶皱山、单斜山、断块山、 桌状山等。 ( 1 )褶皱山。是指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 地。其特点是背斜为山,向斜为谷。但在长 期剥蚀作用下,可出现背斜成为谷地,向斜 成为山地的地形倒置现象。
陆地地形基本类型
陆地地形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平原:平原是海拔较低、面积广阔、坡度平缓的地形类型。
它通常由河流冲积物或冰川沉积物构成,地表起伏小,一般不到200米。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就位于南美洲。
2. 丘陵:丘陵是表示地表高度存在有变化的一种地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高度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丘陵坡面的最低处一般是平台地。
我国有许多丘陵地形区,例如东南丘陵。
3. 山地:山地是海拔较高、相对周边较大的地形类型,通常由岩石组成,具有起伏大和坡度陡的特点。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就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属于喜马拉雅山脉。
4. 高原: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辽阔连绵的地区。
因为外海和内陆地区的隆起都可使地壳上升到这个高度以上,因高原面积都比较大,它们的外貌特征具有独特性。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
5. 盆地:盆地是一种相对较低的盆状地形,由侵蚀作用形成,其外缘常常是山地或高原的陡坡,中部相对低平。
许多大河流域都曾经是盆地,如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6. 沙漠: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
这些基本类型进一步可以细分为许多亚类型,如盆地的构造盆地、剥蚀平原、洪积扇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总之,陆地地形复杂多样,各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首页)第一章构造地貌概念: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按规模可分为三级:1)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2)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3)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大陆与海底的特征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1)大陆特征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
它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洼地,高度为-399米。
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米。
按高度分配,以500~8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它占大陆面积的47.82%;高度200~500米的丘陵次之,占26.8%;高度0~200米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的陆地面积最小,仅占0.53%(表4-1)。
就世界各大洲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高度2200米,欧洲及大洋洲最低,仅340米(表4-2)。
表4-1 大陆和大洋面积统计表表4-2 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2)大洋特征大洋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部分,占全球总面积70.8%。
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水深0~-2500米或0~-3000米,在这里,大陆型地壳厚度逐渐减小直至尖灭,地貌上靠近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为大陆坡和大陆基。
这三个地段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上凸下凹形曲线,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底斜坡区。
洋底是在水深-2500米(或-3000米)至-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4.7%和大洋面积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为3800米。
在世界各大洋之中以太平洋最深,平均深度为3940米;北冰洋最浅,平均深度为1117米(表4-3)。
洋底的起伏也很大,如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米至高出海面4205米的夏威夷海岭的冒纳罗亚火山,高差达15000多米。
洋底次级地貌也多,有海岭、海底高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和海底峡谷等等,其规模也很大(表4-3)。
表4-3 世界各大洋的面积及深度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
从大地构造的角度看,大陆架和陆坡也是大陆的一部分,这样算起来,大陆约占35%,海洋占65%,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基本地貌单元。
根据不同高度的地貌所占面积的比例,可以画出地表起伏的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大陆和海洋在地表呈两个明显的台阶。
第一级台阶分布在-3000~-6000m,平均深度为-3729m大部分为洋低。
第二级台阶分布在1000~-200m,平均高度为875m,大部分为陆地,一部分为陆架。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
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海拔8844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 陆壳与洋壳的特征和成因(1)陆壳与洋壳特征①组成物质差异据研究地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硅铝层(Si占73%,Al占16%),密度为2.7g/cm3在地壳圈层中不连续,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又称花岗岩层。
另一部分为硅镁层(Si占49%,Mg 和Fe占18%,Al占16%),密度为2.9g/cm3,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又称玄武岩层。
其在地壳圈层中是连续的,分布在地壳的下部。
②厚度差异陆壳厚度大,一般为30-50km。
最厚可达70km左右,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
组成物质以硅铝层为主,厚度可达15-40km,其下为硅镁层。
洋壳厚度小,一般为5-15km,组成物质主要为硅镁层,表层有极薄的沉积物,缺少硅铝层。
③地球物理差异在重力方面,大洋和陆地也存在不同。
一般来说,大洋深处存在着+200~+450豪伽的重力正异常。
而在大陆高山地区则存在着-1500~-500豪伽的重力负异常。
另外洋壳与陆壳的差别是:陆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榴辉岩,莫霍面是包含同一化学组成,不同物理状态(玄武岩与榴辉岩)的物相界面。
洋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橄榄岩,莫霍面是区分基性岩(玄武岩)与超基性岩(橄榄岩)的化学界面。
(2)地壳均衡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密度较小、厚度较大的陆壳突出地表形成大陆块,下部插入地幔的越深;密度较大、厚度较小的洋壳下凹成盆地。
这就是地壳均衡。
地壳均衡的两种观点:①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地壳的密度是不均一的,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且这个面是一平面。
为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
②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起伏的。
但均衡面上的物质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
为了平衡,地势高的地段,插入地幔的部分越深,而地势低的地方,插入地幔部分则较浅。
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赫斯凯恩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二、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和成因1. 特点据新生代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
(1)活动构造带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有大规模的逆掩推覆构造。
③洋脊裂谷带:包括洋脊和裂谷带,是最长的洋底山脉,火山广布。
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2)相对稳定区在构造活动带之间是相对稳定的区域。
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不强,很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这种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
2. 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大陆漂移1915年,魏格纳(A.Wegener)根据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具有相似性,某些动物种属相同,非洲与南美发现同一种古生物化石,非洲南部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现同样的二叠系地层,挪威—苏格兰间的一条加里东褶皱带没入大西洋后重现于北美的加拿大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与南极等现代气候差异极大的地区均发现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等理由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大陆即联合古陆。
侏罗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由于当时对洋底地壳认识的局限性,魏格纳虽然指出了地球自转离心力与日月引潮力对古陆分离的可能影响及花岗岩壳在玄武岩壳上漂移的假设,毕竟没有也不可能对大陆漂移的原因及驱动力等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因此学说提出后即遭到不少人反对并被淡忘。
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迅速发展,尤其是古地磁方面的发现才使大陆漂移说再现生机。
各大陆岩石现代磁纬度、地磁极同古磁纬、古磁极的巨大差异,表明大陆发生了显著的位移。
古磁极移动轨道既是复原古大陆的证据,也是大陆漂移的证据,迪茨与霍登据此绘制了新的大陆漂移图,而布拉德(E.C.Bullard)等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成功进行了大西洋两侧陆块的拼接。
(2)海底扩张说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的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较少。
这表明海底年龄仅有数亿年。
迪茨(1961)和赫斯(H.H.Hess,1962)据此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
据傅承义(1974)概括,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厘米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
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度很小的软流圈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深的岩石层底部。
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
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外汇聚流入地下。
海岭热流较高,为对流上升区,海沟为下降区。
海岭两侧地形崎岖,死火山与平顶山离海岭愈远而年龄愈老均系海底扩张的结果。
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
大陆处于压应力作用下因而形成褶皱,逆掩断层等挤压型构造,海洋盆地则处于张应力形态之下。
大陆只是随硅镁层漂移。
5)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沉入软流层。
6)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可更新一次。
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上不变。
(3)板块构造说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学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的。
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由于板块的强度很大,主要的变形只能发生在其边缘部分。
换言之,即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接合部才是活动带。
因此,大陆边缘并不是板块的边界,海岭、岛弧和大断裂才是板块边界所在。
对流带动板块由大洋中脊或海岭向两侧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缘沉入地下软流层完成对流的循环。
板块的边界有二种类型:1)扩张(或增生)型边界。
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主;地震震源较浅,烈度也不大。
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等。
2)俯冲(或汇聚)型边界。
见于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
又可分为两种:①岛弧海沟型边界,即质量较重的大洋地壳俯冲到较轻的大陆地壳之下重返地幔;俯冲一侧皆为深长海沟,被挤压抬升的一边则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多火山、地震、超深断裂及叠瓦式逆掩构造。
如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
②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多强烈地震,分布亦广。
(4)地槽—地台说基本论点是: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振荡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派生的或次要的。
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
物质上升造成隆起,下降则造成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