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哲重要知识点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相对性、有限性和有条件性。
联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都是对客体的正确反映,都是客观真理 2、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3、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 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即只有主体的主观 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称得上真理性的认识。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 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 (三)价值四个方面的特性: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价值具有多维性 (四)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 面: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
① 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 需求(现实需要) ①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 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 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 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 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 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 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考研哲学专业的必备知识点之一,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考生成功通过考试的关键。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概念。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性。
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等基本概念。
3.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强调对立统一、转化、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法则的运用。
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等,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3.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学说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等。
2. 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包括阶级斗争原理、社会主义法治等。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育部门与国家的关系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引入到中国,经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 •世界观的定义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3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A.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B.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到理解4 .人生观点核心问题最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5 .哲学是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统6 .基本问题A.思维和存在谁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7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A.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B.人类社会历史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E.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包括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第二早1 .世界是物质的2 .物质的定义标准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5 .运动是决定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的6 .社会存在定义: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7 .自然存在定义: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8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9 ,社会意识定义: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心里、科学10 .世界的物质统一I生原理A.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C.体现在世界物质多样性的统第四章L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2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 .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原因A.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B.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C.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4 .实践的内在矛盾A.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B.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5 .实践的基本类型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一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关系的生产实践一社会政治实践C.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一科学文化实践6 .实践的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相互关系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一人客体一物中介一物质工具和文化7 .实践的过程A.实践目的的确立8 .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c.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8.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A.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B.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C.人化自然与人类世界第五章1 .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 .联系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A.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4.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产生5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弟八早1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普遍性: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处处有矛盾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A.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B.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C.每一个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4 .两点论: 在工作、生活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5 .重点论:在工作、生活中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6 .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7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8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9 .肯定、否定、扬弃的含义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既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既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0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不仅包含肯定的否定,而且包含对否定的否定,既否定之否定11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要辩证的否定三个环节:矛盾的开始、展开和解决两度否定:矛盾的展开对开始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对矛盾展开的在否定第七章1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2 .现实的人的五个方面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C.人类自身的生产D.社会关系E.人是有意识的人第八章1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 .生产力的核心:劳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环节:A.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B.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5 .上层建筑:A.政治上层建筑,指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关联的方式,核心是国家B.观念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Hi'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是社会形态6 .阶级A.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B.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C.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但是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7 .工人出卖的劳动力,工人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劳动8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2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具体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科学技术不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4 .创新的含义生产要素的重新调配第十章1 .英雄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唯心史观2 .群主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3 .群众路线的含义一切为了群主,一切依靠群主,从群主中来,到群众中去1 .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狭义文化: 指文化观念,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直觉形态的文化2 .文化的概念是中性的,文明的概念是褒义的3 •唯物主义者不都会具有群众史观4 .文明的概念指文化的进步方面,特指人类文化活动都积极成果5 .文化的作用对人:A.对人的行为的规范B.对人的活动的调控c.对人的能力的培养D.对人的境界的提升对社会:A.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B.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C.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D.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6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划分标准A.是否具有科学性B.是否具有时代性C.是否具有创新性第十二章1 .认识活动:主体在观念上能到地把握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 .认识的运动过程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认识和运动的循环和发展6.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意志的、有情感的、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知、情、意等各要素都对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起作用A. 〃知〃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B."情"和"意"主要是指情感和意志,被称为非理性因素7 .认识的思维方式A.归纳与演绎8 .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第十三章1.真理是一种认识2•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本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特点: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4.真理发展规律:A.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B.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C.在解放中发展真理5.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第十四章1 ,价值的本质(对需要的满足)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对需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2 .价值的基本特性:A.价值的主体性B.价值的相对性C.价值的客观性3 .价值的形态:A.物质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B.精神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C.交往价值,指客体满足人交往需要的价值4 .评价的含义: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人们通过评价来揭示和把握价值5 .价值观点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6 .价值观的作用:A.导向功能,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C.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D.激励功能,价值观不仅在理智方面个人以引导,而且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7 .价值观的内容:A价值原则,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B.价值规范,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C.价值理想,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乎自己愿望的价值目标8 .价值观的社会功能A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9 .如何选择价值观A.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B.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C.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第十五章1.社会发展A.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B.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D.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A.内涵:人的素质的提高B.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4•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B.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C.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5启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6 .必然: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7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求自由8 .为什么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A.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8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C.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9 .人类解放的内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10 .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辨析题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不正确)P57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正确)P30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P30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不正确)P5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不正确)P44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正确)P41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不正确)P43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
(不正确)P43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不正确)P57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五十个知识点归纳
这些只是考研政治在复习的时候一个提纲,大家还是尽可能复习更多一点,以备后续考试获得高分。
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6、规律及其客观性;
17、现象和本质;
18、必然性和偶然性;
19、原因和结果;
20、可能和现实;
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6、真理及其客观性;
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38、价值;
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4、对立统一规律;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 对范畴。 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 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对立统一,不可分 割。
五对基本范畴
内容和形式 原因和结果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 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 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 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但是
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
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
偶然性和必然性Biblioteka 一对范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 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方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 力。生产力标准是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 与自然的关系。衡量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的全面发展。 2、生产力要素: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中的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②智能性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社会 形态划分的依据。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处于基础 地位。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开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开展律、真理开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根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开展规律1个根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开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根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根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一门科目,对于备考者来说,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进行汇总,希望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矛盾的全息系统,认识世界必须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的角度进行。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应用,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前进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是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2.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社会制度,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得到充分保障。
3.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理论,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确保无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
2. 观念批判: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揭示其表面现象和虚假性质,揭示社会现象中的本质矛盾和阶级斗争。
3.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正确认识,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 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吸收、借鉴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辨证法的内容:三大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辨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辨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两层含义:1)互相依存2)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区别:1)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不同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联系:1)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和前提2)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反对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片面性,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2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各吸取自身的有利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为质变准备了条件◊2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个性)矛盾在不同过程及阶段上的特殊性:根本矛盾——贯穿始终非根本矛盾——不贯穿始终—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矛盾及其各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非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的性质:对抗性矛盾——采取外部冲突方式来解决矛盾非对抗性矛盾(4)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1)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3)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2 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1.唯物论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
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两个特征: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系统观)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就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得一种共性——即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性。
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得就是它得客观实在性,也就就是说它存在于人得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得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得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就是特殊得物质——人脑得机能与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就是劳动在意识得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得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在人们得劳动与交往中形成得语言促进了意识得发展。
(3)意识得本质: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特有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印象,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得统一。
马克思:“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得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就是统一得,世界得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得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而不就是某种“始基”得物体。
3、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得统一,不就是单一无差别得统一。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发展得最高产物,就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得主观印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得作用。
意识得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与创造世界。
(1)意识得能动性受客观世界得规律性得制约。
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与人类现实生活规律得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得作用;违背客观规律得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得失败。
(2)意识能动性得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得发展水平。
一个时代得实践只能实现特定得目得,试图超越时代实践水平得限制,只能流于空想。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得作用,重视精神得力量,树立正确得意识,克服错误得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基本国情与党得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得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就是物质得富有,也就是精神得富有,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6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2个核心:联系、发展(一)联系1、概念: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得关系。
2、联系得四大特征:(1)客观性联系得客观性,就就是指事物之间得相互联系就是事物本身固有得,不以人得主观意志为转移。
人们可以从事物得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得联系代替真实得联系。
方法论意义:联系得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联系得客观性,按照事物得客观联系观察处理问题,反对主观臆造事物联系得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联系得客观性可以用来说明“围湖造田”等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一般得说可以与规律得客观性结合用。
(强调客观)(2)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得东西。
这种联系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任何事物内部得不同部分与要素都就是相互联系得 ,也就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内在得结构性;任何事物都同其她事物处于一定得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得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就是相互联系着得各个要素、部分组成得复杂得系统。
系统就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得各个要素、部分组成得有机整体。
系统得存在就是一种普遍现象。
方法论意义:1、联系普遍性原理要求坚持联系观点瞧问题,反对孤立瞧问题得形而上学观点。
应用:联系得普遍性可以用来说明具有“蝴蝶效应”得经济现象如:猪肉涨价引起其它食品涨价等。
(强调普遍)(3)多样性世界上得事物就是多样得,因而事物得联系也就是多样得。
事物之间得联系也随时间与条件得变化而变化。
联系得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意义:联系形式得多样性要求我们具体分析事物得联系,根据事物固有得联系改变事物得状态,建立新得具体联系。
联系就是多样得,人们往往容易瞧到得就是那些直接得、表明得与眼前得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得、本质得、长远得联系。
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与把握事物存在发展得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应用:联系得多样性可以用来说明资源再利用等“发展循环经济”问题。
即“人们能根据事物已有得联系建立起新得具体得联系”。
(4)条件性条件就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得、对它得存在与发展发生影响得诸要素得总与。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就是有条件得。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条件得作用:其一,件对事物发展与人得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有利条件支持与促进事物得发展与人得活动,不利条件制约与阻碍事物得发展与人得活动。
其二,条件就是可以改变得,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就是消极无为得,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得条件其三,改变与创造条件不就是任意得,必须尊重事物发展得客观规律,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可能硬要去改变条件,做揠苗助长、帮蝶破茧得事情。
方法论意义: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条件(既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创造有利条件),就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得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意义。
(二)发展1、概念: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得过程。
#这里要注意区分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
运动:包括宇宙间得一切变化与过程。
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得动态过程,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
变化:指运动得一般内容,即运动得多样性。
主要指事物内部与外部联系得演变。
发展:指前进得变化或进化,特别就是指人类所处得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得上升运动。
所以发展不就是一般得运动,而就是前进性得运动。
将事物得变化瞧做一个过程(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事物只有经过一定过程才能实现自己发展。
恩格斯说“世界不就是集成事物得集合体,而就是过程得集合体”。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得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
1、量就是事物得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得要素在空间上得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得规定性。
2、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得内在规定性。
3、质量互变规律得基本内容就是:事物得运动变化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得过程。
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得规律就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
4、“量变”与“质变”得辩证关系事物得发展总就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得质变得基础上又开始新得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就是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得规律。
量变就是事物数量得增减与场所得变更,其特点就是微小、不显著得变化,表现了事物发展得连续性;质变就是事物根本性质得变化,其特点就是显著得突变,表现了事物发展得间断性。
量变与质变得相互转化。
①量变就是质变得必要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得积累过程,没有一定得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②质变就是量变得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得结果,又引起新得量变。
③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总得量变过程中会有局部性阶段性质变,质变中也有旧质在量得收缩与扩张5、度度就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得量变得范围,就是事物质与量得统一。
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得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事物得度得两端得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关节点就是一定质得事物所能容纳得量得活动范围得最高界限与最低界限。
事物得量在度得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得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度得极限叫关节点,超出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得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
把握度得方法论意义:凡事要遵循适度原则,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得基本规律之一。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所谓肯定方面,就就是决定事物当前性质,保持事物存在得方面;所谓否定方面,就就是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促使事物灭亡得方面。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自身发展得整个过程就是由肯定、否定与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得。
其中否定之否定就是过程得核心,否定之否定称为辩证得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得自我否定,包含肯定得否定;既就是发展得环节,又就是联系得环节,即扬弃。
)就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得结果,矛盾得解决形式。
(一)否定之否定得内容与形式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最终都必然要经过否定而转化为另一事物,但就是,事物得发展只经过一次否定就是不够得,必须经过两次得否定,事物才能发展到比较完善得阶段1、从内容上瞧,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得辩证运动。
2、从形式上瞧,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就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得运动A、发展得趋势与方向就是前进上升得,B、发展得道路就是迂回曲折得。
首先,就是事物发展得周期性所致。
其次、就是新旧事物斗争与较量得结果。
第三,复杂条件与偶然因素得影响。
事物发展既就是前进得,又就是曲折得,这两者就是辩证统一得,前进就是包含曲折得前进,而曲折就是前进中得曲折。
只瞧到前进性而瞧不到曲折性,这就是“直线论”;只瞧到曲折性与回复性,瞧不到前进性,这就是“循环论”。
这两者都就是错误得,都不懂得事物发展得辩证。
(需要特别指出得就是:否定之否定后得状态并不就是原有得肯定得状态,而就是一种更上层楼后得“扬弃”。
)方法论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得前进性与曲折性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