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b32f320b4c2e3f572763b4.png)
教育让人更完美——《教育人类学》读后感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小学刘庆录《教育人类学》是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所写。
这本书是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是关注精神科学的价值与独特性,倡导教育关注文化,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教育学学派。
这一教育学派在20世纪分别经历了狄尔泰的开创,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学,李特的陶冶教育学,福利特纳的解释学、教育学和博尔诺夫的人类教育学阶段。
在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中,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
其中的观点就有人的可教育性,教育与人的关系,非连续性教育等。
通过学习,我对博尔诺夫提出的人的可教育性观点感受颇深。
博尔诺夫认为,“我们需要把人作为一种可以教育并需要教育的生物来理解”,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人是一种生物,但我们这种生物与别的生物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人是“可以教育”的生物和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
人可以教育,人需要教育,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人与别的生物的不同之处,别的生物不可以教育,而人是可以教育的。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在这儿我们可以套用一下,我们对牛进行弹琴(教育),牛又能听懂些什么?而对人进行弹琴(教育),人就会理解弹琴的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琴声所表达的意蕴,并且还能仿而学之,自己去弹琴,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从博尔诺夫的“人需要教育”我们还可以理解到,我们人只有在不断的教育中才会不断地得以发展,才会通过教育来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
正如博尔诺夫认为,“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这种必要性,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能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
”博尔诺夫在书中说: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但我们需要看到这正是缺陷和完美在人身上的体现。
人正因为有缺陷,才需要去教育,才需要去发展,去克服人身上所涉及的不足,人才会完美起来。
人怎样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完美呢?博尔诺夫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人原则上是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因此人在整个一生中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c8fc67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b.png)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人的教育的书,这可让我感触颇多。
书里提到,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遇到的一件小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去公园散步。
公园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有老人在悠闲地打着太极,有孩子在欢快地奔跑嬉戏,还有年轻人在长椅上安静地看书。
我走着走着,被一阵吵闹声吸引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在湖边发生了争执。
小男孩看起来七八岁的样子,一脸倔强,而他的妈妈则是满脸的无奈和焦急。
我凑近一听,原来是小男孩想要去湖边捞鱼,妈妈不同意,说太危险了。
小男孩不依不饶,大声喊道:“为什么不行?我就要去!”妈妈则耐心地解释:“宝贝,这湖水很深的,万一掉下去怎么办?”小男孩根本不听,还试图挣脱妈妈的手。
这时候,妈妈没有发火,而是蹲下来,看着小男孩的眼睛,温柔地说:“孩子,你知道吗?妈妈不让你去是因为担心你的安全。
如果发生了意外,妈妈会非常伤心的。
”小男孩听了,稍微安静了一点,但还是嘟着嘴说:“可是我真的很想捞鱼。
”妈妈想了想,然后说:“那这样好不好,我们去买一个小鱼网,然后在浅一点的池塘里捞,但是你一定要答应妈妈,要小心,不能离岸边太远。
”小男孩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兴奋地点点头:“好呀好呀!”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在心里为这位妈妈点赞。
她没有强硬地拒绝孩子,也没有被孩子的哭闹弄得失去耐心,而是用一种平等、尊重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并且找到了一个既满足孩子愿望又能保证安全的办法。
这让我想到了书中说的,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要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和天性。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像这位妈妈一样,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引导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教育,有时候家长和老师总是过于注重成绩和规矩,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渴望和感受。
孩子们就像一棵棵幼苗,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浇灌,更需要阳光、雨露和爱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当代中国教育学人文库)》读书笔记模板
![《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当代中国教育学人文库)》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ab8542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6.png)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回归本真:。
谢谢观看
教育人学是教育哲学的当代形态,它以教育中完整的人为对象,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教育的问题。本书以马克 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分析批判了传统教育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人的失落。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 论代替传统本体论,从社会历史实践中人的存在规定出发,回到“具体的人”,回归教育的本真。本书依据中国 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探讨了主体与教育、生命与教育、公民与教育、教育承认正义与美好教育生活等新时代 的教育人学主题,确立教育人学的思想,并以教育人学思想引领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新时代教育改革必须回归育 人初心,回归教育本真,确立人是教育的原点,坚持育人为本,唤醒主体生命自觉,激扬生命潜能,培育在全面 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本书以人学视野审视教育问题,建构教育理想,适合于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教育工作 者阅读。
第一章教育人学导论
一、教育哲学的“人”与人的“教育哲学” 二、作为学科的教育人学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教育人学范式
第二章走向人的教育
一、向着人的解放的目标迈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回顾 二、回到“人”: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 三、回归“真实的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哲学 四、教育成“人”:依据与内涵 五、人性视域与教育之道
第六章教育承认正义与美好教育生活
一、教育正义:从“分配”到“承认” 二、不羞辱: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 三、人的尊严:教育承认正义的追求 四、创造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回归本真: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教育人学是教育哲学的当代形态,它以教育中完整的人为对象,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教育的问题。本书以人学 视野审视教育问题,建构教育理想,适合于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阅读。
以人的存在与生命成长为基点的教育学——读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有感
![以人的存在与生命成长为基点的教育学——读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0fda70168884868762d625.png)
性 ” “ 育气氛” “ 、教 、非连续性教育 ” “ 、人类学 对空间的解释 ” “ :人 类学对时间的解释 ” “ 、人类学 对语言 的解 释” “ 、培养独立判 断能
力” 7 等 个重要 问题。在 阅读 中 , 我们欣喜 地发现 当下 所读所想 已经远远超 出了以往教育学所提供 的思考领域 。给严肃的教育
危难 , 体会到 自身 的存在非常不安全 , 并产生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 第三个 阶段 ; 生了重新建立起 自己 的生 活保 障 , 产 在世 界上获得
了可靠 的立足点 的需要 。进而 , 博尔诺夫 提出 : 快心境能催人 愉
⑤“ 语言” 在教育 中起到何种作用? ⑥ 教育世界 中 , 一个最根本的冲突在于 自由与控制之间的矛
一
是人所无法 规避的” 。那么 , 习“ 学 居住” 希望” 和“ 对教育意味着 什么?
对 以上 问题的思考使 我们 看到 了精 神科 学 、 在主义哲学 、 存
现象学等诸多学科 在思考教育问题时所带来的不同视角 , 大大加 强了我们对教 育学的认识。下面 , 我们将进一步 以博尔诺夫对七 大问题的论述中部分问题的展开为例 , 进一步体会博尔诺夫的思
③ 教育者应该 如何 看待人生 中的遭遇和危机 ?这些遭遇 和 危机对教 育而言是 否有可能成为可遇而不可求 的教育契机?
定 的内部气 氛和教育者 与受教育者一 定的情感态度 。这是达
到教 育 目标所 不可缺少 的条件 。他提 出 : 以往教育 尝试 的失败 , 正是 由于缺乏对这 些条件 的了解 。他认为 : 幼儿 的安全感 对于 幼儿正常 的发展是必须 的 , 因为 , 仅此 就有助于培养其将 来与来 自敌 对世 界的危险做斗争的能力。从 这里出发 , 他将人的发展分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2b859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a.png)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教育人类学读后感【1】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就是试图用人类学研究方法探究教育现象。
他在第一章简短回顾了下历史,这其实是为后面论述做了铺垫。
他在第二章具体阐释了哲学人类学的方法原则并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
在第三章中,他指明了人的可教育性就是人的本质。
这就回答了论述教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在回答了这一问题之后,博尔诺夫才真正转入了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
博尔诺夫的教育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
博尔诺夫教育思想的着眼点就是教育应该还原到人的本质,还原到人的需要中来,也就是教育要回到人本身。
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气氛之中,总是置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总是需要语言,或者说人本身是置于语言之中的,这样就有了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气氛、空间、时间和语言,也即是该书的第四章、第八-九章和第十章。
同时,在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博尔诺夫还借鉴了存在主义的认识。
在存在主义看来,偶然和间断性也是人的本质。
博尔诺夫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也就成了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包含遭遇和危机。
这就是本书的第五六章。
由于存在主义本身是有缺陷的,是一种“黑色”哲学,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克服,这就是第七章。
第十一章培养判断能力的教育更多的是博尔诺夫对教育目的认识的深入。
博尔诺夫的教育目的与杜威的教育目的在某种意义上面是一致的,即教育不是个人本位的而是社会本位的,即对现存社会的适应,这里的适应包含主动的成分,即对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由于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广泛存在的,就需要人有判断能力,需要有培养判断能力的教育。
至此,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教育探讨的整个体系便建立起来了。
最后,在十二章,博尔诺夫还回答了在教育研究中采取人类学的观察方法的意义,存在的争议以及对其的应对和回答。
总的来说,整本书的逻辑结构是异常紧密、清晰的,并且前后之间衔接也很自然,体现了很好的层次性和整体性。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即是用哲学人类学的方法原则来研究教育。
因此,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原则________于哲学人类学。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cff14b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6.png)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人的教育读书笔记篇1人的教育读书笔记《人的教育》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著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完美性格和道德观念,以及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各自所扮演的角色。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性格,这是一个人能够成功地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关键。
他认为,家庭和学校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温暖和支持,而学校则应该注重学术和道德教育,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在书中,赫尔巴特还提到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主张采用“启发式教育”,即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他还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人的教育》是一本深入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著作。
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家庭和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中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这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都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篇2人的教育读书笔记在阅读《人的教育》这本书时,我深深被作者孔子的思想所吸引,他强调的教育理念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在书中,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这一理念与我过去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过去更注重统一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现在我明白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
这一观点与现代教育的理念非常吻合,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德育。
我也深刻认识到,一个有品德的人比一个有知识的人更重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教育理念,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
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德育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育人类学概括心得体会(3篇)
![教育人类学概括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4ab4d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6.png)
第1篇一、引言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融合了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教育人类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下是我对教育人类学的概括心得体会。
二、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的本质: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强调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变革者。
3. 教育与个体:教育人类学关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强调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4. 教育与社会: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社会现象,其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三、教育人类学的理论视角1. 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教育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差异和特点,探讨教育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2.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心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的教育人类学,关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4. 历史学视角:历史学视角的教育人类学,通过研究教育历史,揭示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育人类学的实践意义1. 丰富教育理论:教育人类学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现象。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3. 增强文化自信:教育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人类学关注教育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教育读书笔记(多篇)
![人教育读书笔记(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ee9dc7f111f18582d05a42.png)
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
都有了自信和创立的尊严,他们获取的是平生享受不尽的真切财
富。”
第二篇:读书笔录-《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今世
价值》
读书笔录)的过分关爱阻拦了自由,这是奴性
私有性就像公共领域中的黑暗一面和隐蔽一面,在拥有政治性意味
着达到人类生计的最大可能的同时, 没有属于自己的个人地址(比方奴隶)这意味着不能够再称其为人。
若是没有合适的法律制度并缺少对私有财富的保护,就不能能有自由的公共领域。尽管私有财富权的取销可能会除去财富权中的邪恶,但更有可能的是,它会致使专制统治的更大罪恶。
威胁。
一旦劳动从被逐入私有领域后所受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那么它忧如
所有有机生命固有的生长要素已经完满战胜和超越了衰灭过程。
7.公共领域:公共性
围坐在桌边的一群人经过某种魔力,突然看到人在也不被分开,但因某种有形的东西而又变得
相互毫没关系。
8.私有领域:财富
过着完满独处的生活第一意味着被剥夺了真切人类生活所必不能少
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所有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教
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 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系统的一条重要原则。 他
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搅乱地自然发展。所以,“教育、
训练和所有授课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
应的,由于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圆满的发展、稳
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教育学生就恰似园丁修剪葡萄藤,一
定要适应儿童的天性, 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够逼迫性地教育压制学生。
所以我 在今后的授课程中要注意 一点。 与儿童不受干 地自然 展的主 一致, 福禄培 重儿童个性的 展; “在作 人 一 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 整个人性, 但他在每一个人身上是以完满固有的、特其他、个人的、唯一无二的方式被表 、被塑造的⋯⋯” 于 一点 ,我想也就是我 在教育儿童,要敬爱他 的个性 展, 以人 本因材施教, 保儿童做事的 极性并予以必定和支持,敬爱儿童正确的 点,从而促 他 更好地 展。
《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d7cb28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5.png)
《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学》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学》读书笔记1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
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读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有感
![读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ed31251f31b765ce05081482.png)
读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有感将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读完,感觉最深的一点是他将我们做教育的人的视野拉回到真正的人的身上,尽管我们总说教育活动的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从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开始,教育的研究似乎并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但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真正的将受教育者作为人来看待的,过去是装知识的口袋,而现在则成了训练各种所谓素质的傀儡。
又比如说我们教育的最大难题之一德育工作。
在德育原理中总提出作为教育者应该对受教育者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而事实上要求是严格了,尊重则未必。
之所以不能做到对学生的尊重,真正去关爱学生,则也是因为教育者眼里并没有人吧?什么是教育者?理论上讲应该是以影响、塑造人为己任的,是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个体,但现实中的教育者却不可能脱离凡人身而存在,他们身上有着令人敬服的精神,也总有着作为普通人的缺陷,更关键的是他们不可能不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当作一份获取一定报酬的职业来看待,而世上所有的职业,其对象往往不是人,或者应该说不是完整的、有人格尊严的人。
教育的失败也正在于此!如何做到教育者眼中要有人呢?博尔诺夫看来“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
”人与非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与人的交流有着丰富的情感互动,如果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也就并未将教育的对象作为全人来看待的。
博尔诺夫认为“教育气氛对教育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表明有助于教育实施的有利情形和阻碍教育实施的不利情形,而且表明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有利条件或尽管存在不利的情形,教育仍将进行下去。
确切地说它们是要达到教育目标所必须具备的根本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以往教育尝试的失败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条件的了解。
”在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关注着他成长的每一步,深深地体会到对孩子的信任,创立一种他们能够清楚意识到的安全氛围,用自己的耐心去构建一种爱的环境的重要性。
教育人类学——精选推荐
![教育人类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b35ba1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9.png)
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人的生成与教育发展,深刻地揭示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内在动因和作用机理,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迅速兴起。
教育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阐明教育作用人类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及特点的科学。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一方面,教育人类学具有人类学的学科特点,接受人类学的研究框架,遵循人类学的研究原则,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另一方面,教育人类学又主要是研究教育下的人的发展问题,必须遵循教育学基本原理,揭示现代教育发展规律,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它集人类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融多种方法于一炉以解决工业化运动后教育日益多元复杂社会中教育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与人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与人类发展以及个体的文化教育过程。
教育人类学不仅关注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关注个体的人在文化中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关注特定人类发展阶段对教育模式的基本设计。
因此,教育人类学重视教育与人类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无论是早期教育人类学研究,还是战后的学科发展,以及各种不同的学科流派,都重视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与人类发展进行跨文化研究。
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发展背景19世纪后半叶,工业化迅猛发展使多元化世界迅速崛起,研究日益复杂的人类问题而使人类学得到迅速发展,也促使对人类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使教育人类学应运而生。
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语anthropos和logos的组合,最先是亚里士多德用于《伦理学》中,并定义为“研究人的改变”。
1501年神学家亨特(M. Hundt)首先阐述人类学概念,尔后卡斯曼(Otto Casmann)把人类学界定为研究心灵和人机体的学科。
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康德把人类学定义为“研究人类的学问”,确立了人类学的学科地位。
最新人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3篇】
![最新人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6e510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3.png)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3篇】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系列《人类教育》。
这本书是一个著名的教育论点,分别讨论了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他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生活活动的主要方面。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儿童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书,对我们的小学教育有很多启示。
在书中,福禄培尔提倡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抑制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积极活动,发展儿童的个性,强调早期教育的意义,提倡人类发展阶段教育的一切连续性。
在这本书中,福禄培尔阐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禄培尔将人类教育的年龄范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幼儿期、青少年(青少年早期)和学生(青少年后期)。
在他看来,受过教育的人将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的使命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他们必须实现的各种功能。
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类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书中写道:人们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再次离开世界,根本原因是这个生活阶段,无论未来的生活是纯洁还是肮脏,温柔还是粗糙,勤奋还是懒惰。
…根据孩子固有的自然禀赋,他(她)未来与父母、家庭、兄弟姐妹的关系,以及社会与人类、自然与上帝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他这个年龄的生活方式。
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受伤,如果他未来生命树的胚芽受损,他必须尽最大努力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克服它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和训练的道路上和训练害所造成的畸形。
所以,他把学前教育有机地列入整个人的教育的过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开始,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培尔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给父母和家庭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因此要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ee0b3d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9.png)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夸美纽斯说:“人不受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
”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生物。
”兰格维尔特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生物。
”以下是关于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博尔诺夫: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
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他把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教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
博尔诺夫自称是狄尔泰学派的一员,及精神科学学派的一员,但却是一名该学派的坏学生,因为他兼容其他学派的观点。
他吸收了不少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观点,从这些哲学出发阐述了教育学问题,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张,但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在精神科学教育学中,他的方法也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一)非连续性教育博尔诺夫指出,以往的各种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
而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塑造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是人的可塑性。
博尔诺夫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他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修正。
他写道:“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的大局。
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迄今尚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博尔诺夫做了上述说明之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博尔诺夫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结果深受其害,而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环境,认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不得法,环境糟糕所致。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https://img.taocdn.com/s3/m/3905ea5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5.png)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是德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O.F.博尔诺夫创作的理论书籍,本书以导论式的架构呈现了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前沿进展,涉及人类的教育梦想、个体的完善、教育全球化与跨文化教育以及教育人类学作为教育的新视角所潜在的发展前景。
博尔诺夫在本书中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方法。
他还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思想,并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他认为,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地不断趋向完善,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塑造过程。
这一观点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并不全面,还需要修正。
《教育人类学》是阐述“教育人类学”这一重要学科的历史、基本概念、原理和最新研究趋势的经典读物,可供人类学研究人员、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教育学及文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等参考使用。
第四章教育人类学
![第四章教育人类学](https://img.taocdn.com/s3/m/bc8083fbfab069dc502201ea.png)
第五章 教育人类学
一、教育人类学的两大传统
•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教育人类学,以人性 的转换研究为根本,形成哲学-教育人类学 传统;
•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的田野工作及文化的 传递研究的整合为特点,形成文化-教育人 类学传统。Βιβλιοθήκη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主要内容
• 人的可塑性; • 遗传的作用; • 人的成熟; • 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 20世纪50年代,斯平德勒夫妇的“斯坦福 研讨会“中的四大主题: • 教育与人类学结合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 教育过程中社会文化背景的意义;
• 教育与文化所划定的人生各阶段之间的关 系; • 跨文化间的了解与学习的本质。
三大因素推动教育人类学作为一门 分支学科
• 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与政治危机, 中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群学生引起人类学家的关 注; • 二是教育学家把少数族群和低收入阶层家庭子弟 在学校学业上的失败,解释为学校只教授白人中 产阶级的语言与文化,从而导致这些学生的“文 化剥夺”。而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剥夺”不准确 ,而应用“文化断层”。 • 注:文化中断,中下层或少数族群也有文化,但 与主流文化差距大,而出现文化中断或称的文化 断层。
• 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 社会一体与文化多样; • 机会均等与文化差异。
人类学与中国教育
• 一、中国教育的文化继承性 • 20世纪,中国教育的重大转变。 • 不足:内外教育体系的分离。 • 中国的教育设施,形式上极力模仿外人, 精神上没学会,没有顾及中国的特性。
传统教育的核心
• 思想品德与伦理道德为主,一般的文化知识传授 服从于道德教育。 • 还以政治化为主。
学科性阶段
• 20世纪70年代后,教育人类学开拓了新的独立研 究领域,采取了更多的文化分析方法,将教育与 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联系起来,加以思考。 • 他们的研究旨趣有:学校与社区、研究训练、课 程发展、人员之培养、少数民放、教育博物馆、 认知与语言。 • 具体表现:一、他们将教育当作文化传承的主要 单位之一,可以研究传承与变迁,也可以解决实 际问题。 • 二、了解其他文化的重要性和民族志调查方法 的 作用。
教师读书笔记 啃读《教育人类学》部分章节有感
![教师读书笔记 啃读《教育人类学》部分章节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e81561bad51f01dc381f1af.png)
教师读书笔记啃读《教育人类学》部分章节有感国庆长假即将结束,在这个假期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啃读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O·F·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这本书。
由于在“浪漫期”没有积累积淀好阅读方法,所以读得很慢也很艰难,对整本书只是简单浏览了一遍,重点研读了第五章和第六章的“遭遇和危机”相关的内容。
通过这两章的学习,基本理解作者博尔诺夫对“遭遇”和“危机”这两个概念的阐述,懂得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遭遇和危机”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自己的能力,深刻领会到“唯有改变才会发展”的道理。
一、对“遭遇”的理解百度上对遭遇有2种解释:一是“碰上;遇到(敌人、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等)”,二是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
《教育人类学》是这样定义的:只有少数重大的特定的经验可以称作遭遇,他们闯入人的生活,突然的、往往令人痛苦地中断人们的活动,使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
它将导致有关人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
遭遇无论如何只是一种非连续性的形式,它以粗暴的方式突然地中断通常是连续性的生活过程,并给其一个新的方向。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遭遇”,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词:1.重大(重要而有影响);2.特定(有具体的人或者事情,是一个特定的场景,或者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或者是一本著作等);3.突然(意料之外的,在人的预想以外突然发生);4.转折(向新的方向发展)。
比如,2020年的全世界都遭遇了新冠病毒,中国民营企业华为遭遇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断供”。
; 二、对“危机”的理解; 通过百度搜索,“危机”也有两种意思,一是潜伏的祸害或危险;二是有危险、祸害的时刻,是人生、团体、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博尔诺夫在《教育人类学》中是这样定义的:人们通常把突然出现的且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
这类危机不仅会产生于每个人的私生活中,而且也会出现于人类的各种组织和社团的社会生活中。
只要是由于无法摆脱的困难,而中断了日常生活进程的都属于危机。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4dda47767f5acfa1c7cd60.png)
读《教育人类学》有感————关于人的论述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国,那时候德国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中,传统的安乐园使他们失望,消沉,因而人们开始进一步探索人的本质。
因而,博尔若夫的这本书通篇便围绕人展开,其吸收了许多哲学及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教育事业有着不可多得的启发作用。
一、人与教育的关系人是可教育的,且是需要教育的。
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观点。
早在博尔诺夫之前夸美纽斯①就说过:实际上,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
确实,人类学研究表示,人不同于动物,一出生便有成熟的本能系统,人是有缺陷的。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人必须要接受教育,且是终身的(也就是终身教育)。
同时,人不同于动物之处还在于他的不定型,所以他在后天的教育学习中便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人是可教育的。
博尔若夫对以上观点可以说是赞叹的,但他吸收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传统教育观认为,人的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人只要不断向前,最后必会趋于完善。
即使出现了偏差,那也只是老师与环境的问题。
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与教育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
博尔诺夫认为,人的受教育过程其实是非连续的。
他重点提出了造成非连续的两个因素。
1、危机危机是与生存同在的,人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便必不可免的会遇到危机,如:社会危机,疾病危机等等。
博尔诺夫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危机看作是破坏性的,实则是相当片面的。
他认为危机实际上有其积极意义。
博尔诺夫的这个观点即使从今天来看也是相当新颖的,常听人说的危机便是转机便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值得令教育者思考的便是如何使危机变成转机。
这便要求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不在危机中消沉下去。
当然,教育者也不能夸大危机,使学生在丧失将危机变为转机的信心。
2、遭遇遭遇是一种突发事故,如丧亲,地震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遭遇的杀伤力要比危机大得多,他将人逼至一个极端,因而看清最本质的自己。
比如,某个人总是被夸奖舍己为人,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却率先逃离了县城。
最新整理《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c82cce3cc22bcd126ff0cd1.png)
最新整理《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这篇课题研究报告就儿童的贫困与教育问题进行了,尤其旨在强调学校方在贫困与教育的大问题中的作用与职责所在。
而本文也将就此篇课题报告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总结,通过了解日本对于贫困与教育问题的研究,审视国内的相似问题,并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与。
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产生的背景与环境。
在当今,日本的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由此引发的生活不安定问题不断加剧,而在这种不安定的家庭中,不安定的环境中成长大的儿童,其教养教育、身心发育都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儿童的贫困问题的不断恶化,使得贫困与教育问题更加受到了的社会和学界的重视。
作为此次报告的引言,或者说是铺垫,学者青木纪首先就去年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介绍。
上一次的课题主要围绕着“贫困层两代人的生活实际状态”、“贫困儿童的受教育经历和离校后的生活状况”、“从高中毕业生志愿的决定过程看依附与家庭环境的下一代教育”这三点进行了探究。
换言之去年的课题主要就贫困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而此次的课题是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些现状而言,学校方面应该有怎样的作为,有怎样的责任等主题,进行了研究。
学者认为,在日本,虽然报刊、新闻等媒体对贫困教育问题有所报道,但社会和学界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而相对的,有着更多研究和实战经验的欧美国家就已经对贫困与教育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有所行动。
然而,日本如今仍有很多人认为贫困与教育的问题的责任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父母、家庭,而并没有想到学校、社会应尽的责任。
今后的日本还应当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一问题有更深的思考。
反观中国现状,对于此问题的见解比较多元,较多的学者将矛头指向国家政策,建议国家、政府进行积极的政策和资源倾斜。
从欧美国家成功的案例来看,强调社会与政府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国内现在也进一步的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着努力。
但这个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课上提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着非法(或未得到认定)的开办情况,以至于后来经营出现了各种问题,政府却不能扶持,或推卸责任的状况。
人类学读书笔记:“他者”即天堂——有感于人类学对异文化的钟爱
![人类学读书笔记:“他者”即天堂——有感于人类学对异文化的钟爱](https://img.taocdn.com/s3/m/df908fb86294dd88d0d26b93.png)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真切交流,一次心灵约会,是一个召唤地下幽灵的仪式,一次降神会。
感谢人类学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阅读之门,让原本漂泊无依的心灵能镇定下来摈弃世俗的烦扰,满怀着自卑与崇敬同学贯古今德泽万古的人类学大师进行心灵之约。
仿佛同远方的故友不期而遇,兴奋而又紧张,让人心驰神往而又提心吊胆,唯恐误会了其中要旨以致毫无愧疚地凭自己的一厢情愿来臆测著者的用意。
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所限,在拜读过的著作中有太多的不解与迷惑,臆测与胡诌,但是人类学家们抛弃安逸背负行囊毅然决然赶赴田野朝圣般的执着心态和那份对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诚挚关照的深情切意,我还是能真切体悟得到,从而干涸愚钝的心田如沐浴焚香,涤除虚燥。
下面就已经拜读过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1998),《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菊花与刀》《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有感于人类学对异文化研究的钟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他者”[1]即天堂人类学家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探寻适宜的阐释程序,揭示每一种偏见,质疑其自以为具备的普遍意义。
————玛丽·道格拉斯从天真的人类学家们背起行囊赶赴田野的那刻起他们便开始践行“拯救那些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抗拒席卷全球的西方模式,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对西方自己文化的批评”的庄严承诺,踏上了对异文化的矢志不渝地探询的漫漫长路。
朝圣般地执着于他者文化研究,不仅源于异文化有伊甸园般的吸引力,更是源于通过对本体文化以外的造物的感知从而反观自身获得文化自知修以整本体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法则。
我想最初的泰勒、摩尔根、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类学家们奔赴田野时肯定怀揣着上述的热切愿望。
对他者文化的研究也为推翻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的理论根基积蓄了巨大能量,为打破文化阻隔建立平等有效的文化沟通,保护多样性文明奠定理论基础。
从而对他者文化研究的钟爱便薪火相传地延续下来,被人类学者奉为圭臬,演变为人类学研究的金科玉律。
为了更好的反省自己的文化模式,客观评价本体文化,建立文化自知,“理想上, 人类学家须习惯于从心灵上或从身体实践上“背叛”自己的社会, “疏离”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之外的人。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98f901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2.png)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寻思这书会不会特别高深,全是些让人头疼的学术术语。
还真有点,但就像爬山似的,虽然刚开始有点费劲,可越往上爬,看到的风景就越美。
书里说教育和人类的发展那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就像花生离不开壳一样。
它让我明白,教育可不是简单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学生在下面记记背背。
教育是深深扎根在人类的文化、社会、历史里的。
比如说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跟他们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像有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手工艺传承教育,那些老一辈的工匠就像宝贝一样,手把手地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下一代,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
这种教育就像是一条温暖的河流,流淌在民族的岁月里,让这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不会干涸。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那就更有趣了。
我们人类从远古的小部落一步步走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社会,教育就像个魔法棒,一直在其中起着变化多端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可能教育就是长辈告诉小辈怎么打猎、怎么躲避野兽这些生存技能。
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教育的内容也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什么数学、科学、文学之类的都冒了出来。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孩子要学这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不过有时候也觉得现在的孩子真累,就像小毛驴拉大车,装了太多的货物。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
这就像是一个人从一个小村子到了大城市,到处都觉得新鲜又有点害怕。
在教育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当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个学校的时候,怎么让他们既能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很好地适应主流的教育文化呢?这就像厨师要做一道融合菜,要把各种味道调配得恰到好处。
比如说有些学校里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有着自己家乡的文化习惯,学校就得想办法在教育过程中尊重这些差异,同时又能让他们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这可不容易,就像走钢丝一样,得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
另外,我发现教育人类学还特别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在教育中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说:“人不受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
”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生物。
”兰格维尔特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生物。
”以下是关于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博尔诺夫: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
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他把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教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
博尔诺夫自称是狄尔泰学派的一员,及精神科学学派的一员,但却是一名该学派的坏学生,因为他兼容其他学派的观点。
他吸收了不少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观点,从这些哲学出发阐述了教育学问题,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张,但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在精神科学教育学中,他的方法也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以往的各种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
而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塑造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是人的可塑性。
博尔诺夫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他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修正。
他写道:“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
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的大局。
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迄今尚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博尔诺夫做了上述说明之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结果深受其害,而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环境,认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不得法,环境糟糕所致。
而如今用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来剖析这一现象,就能正确处理这种现象,应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困难,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他把危机、唤醒、号召、告诫和遭遇等等视为非连续性教育形式。
这就是说,这些既是造成人生非连续性或者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种途径。
他认为教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
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呢?
1、危机
危机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人的疾病危机等等。
以往人们把危机视为一种偶然现象,但博尔诺夫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危机的发生带有必然性,主要人生存下去,他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危机。
此外,危机并非总是来自与外部,他有时也可能产生于内部。
危机不总是破坏性的,也有对人生积极地一面。
危机任何时候都可能对人生产生威胁、酿成灾难,但这种灾难经过最大的努力是可以制止的,或者是可以战胜的。
而当人们一旦战胜了灾难,重新开始生活时,就会觉得人生格外轻松,因此危机常常和人生的新起点联系在一起。
人可以通过危机的威胁获得真正的自我,树立稳定的,不怕任何外来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而使自己成熟起来,坚定起来。
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危机来进行及教育呢?
博尔诺夫认为,首先,一旦危机发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千方百计帮助青少年战胜危机。
这方面关键是使他们认识危机的本质及其对哦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包办代替,代替学生承担困难,或者去帮助他们消除危机带来的困难,也不是用安慰去掩饰或低估危机的严重性。
其中最好的措施是告诫与号召。
教育工作者通过高阶可以防止青少年在遇到危机时消沉下去或误入歧途;而通过号召可以把青少年的力量动员起来对付危机,推动他们恢复中断了的发展而重新走上正道,
激发他们的意志,从而培养他们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的品质。
其次,教育工作者不能给青少年设置危机,或人为地触发它产生。
总之,危机是不可能为人所主动地控制和消灭的,人只能因势利导的去积极战胜它,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它有积极意义而促使它产生,也不能因为它有害而抑制它,不让它出现;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用启发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战胜危机,从而培养他们既有一定的品质。
2、遭遇
遭遇指的是一个人突然碰到的某些事物。
教育学应当把遭遇视为必然的东西,因此应当面对它。
博尔诺夫之处,从人在遭遇中发生的转折方面深入进行探讨就可以发现人的真谛,了解他的内心的真假,即他们内心世界的真面目。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遭遇某些重大事件时应当引导他们,启发他们。
而这种启发引导就是使他们在遭遇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人能在遭遇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就可能在人生道路上出现积极的转折,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导致失误,因为遭遇是无法预料的,因而也无法事先有所规划,因此教育工作者只能为学生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他们对付遭遇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心理准备。
教育工作者平时就应当启发他们,使他们能够正视现今社会世态炎凉与人生的艰难,培养他们具有那种处变不惊、冷静沉着的心理素
质以及坚强的意志。
博尔诺夫强调指出:“教育必须已经可能的全面和完善为目标。
”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应当注意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也应注意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德行和心理素质。
3、告诫和号召
博尔诺夫认为人不可能一直保持在一个发展高度或者持续向前发展,人的生活更多地由于习性和疲乏而被损耗,由此而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状态,同时他指出,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自己察觉到失控,于是很吃惊,马上“鼓起劲儿来”,以更大的热情重新投入;但也经常有相反的情况,尤其是幼儿,他们无法以自己的力量纠偏,必须借助外界的推动力,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干预。
这种干预也就是一种激励,博尔诺夫带有结论性地说:“有些人要保持高尚的品德是需要不断的受到激励的。
”
如何进行上述的激励呢?这只要包括告诫和号召。
当青少你啊走上歧途时,当他们有所失误时,当他们陷入这种困境而无力自拔时,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对他们进行告诫,对他们力陈利弊,指明出路,使他们幡然醒悟,回到“该做的事情”上去。
而当青少年出现上述情况时也可配以号召的教育形式,采取号召的手段,把青少年自身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他们“鼓起劲来”,促使他们“良心发现”,重新走上正道。
“这种号召是不带强制性的,不是耳提命面的。
虽然如此,
“但号召是必要的,因为人是一种需要这样一种需要外力推动的屡教不改的动物。
”
4、唤醒
博尔诺夫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处在沉睡状态;人来到世界上,当他在孩提时代处于他正在成长的环境中,在被他理所当然地接受的世界与生活范围内产生意识的时候,他免不了已受他们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成为他们观察世界的偏见,因此教育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唤醒儿童处在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回到本源上来。
正是这种唤醒使一个人可能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同时也可能理解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
这种唤醒无异于一次心灵的解放,是使一个人的生命发生一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