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文明的当代价值与借鉴

合集下载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日期:2012-03-06 13:44 作者:夏学禹来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实践原则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

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

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

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主要内涵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论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

论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

论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农耕历史,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通过劳作和耕种,中国古代先民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建立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1. 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农业经验,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与技术。

《草书》、《山经》等古籍中蕴含着古代农民关于农耕的智慧和经验,并逐渐演化为世代相传的传统农耕文化。

2. 家庭和睦: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以家族经营为基本单位,传统农耕文化强调家庭成员的团结与合作。

家庭成员共同劳作,培养了一种和谐、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3. 礼仪与秩序:农耕文化注重季节的节律和农事的规范,节日和仪式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观念,促进了社区的互助和公共秩序的建立。

二、传统农耕文化的社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下面将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经济发展:传统农耕文化的经验与智慧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传统农耕文化强调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提倡合作和互助,这些价值观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社会关系:在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劳动和协作建立了亲密的社会关系网。

尊重长辈、关心子女、团结邻里等传统价值观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作用。

3. 文化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给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诗歌、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都融入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元素,这些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与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与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融入了丰富而深厚的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

这种文化和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古代中国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观察天象、研究气候、遵循季节变化等来确定适时耕作、种植作物。

他们讲究“时令之性”,重视自然规律,注重与自然的协调步调,力求“合乎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

古代农耕文化中还有丰富的农事知识和经验传承。

人们通过一代代口传手授的方式,将农耕经验、技术和智慧传递给后人。

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提高,保证了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

二、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的关系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方面,农耕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古人常说:“不知天命者,无以为君子也。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尊重。

他们秉持“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张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周期性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这种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为今天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另一方面,生态观念对农耕文化中的农业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农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而生态观念则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们注重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耕作方式、种植结构等来保持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等。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和农业技术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可以引导我们正确面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的加剧,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张磊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传统农业基本是在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循环中展开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必然具有原始生态性特征,其中蕴含着系统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科技观、生态美学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

这些生态观念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雏形和理论参照,当代生态文化是对传统农业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扬弃和创新。

关键词: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F3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5-0155-06近几年来,学者们基于对中国传统农业遗产丰富性的认识和现实需要,提出要以更广阔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拓展农业遗产的研究内容。

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或方向就是要透过其“器物”层面而深入其思想内蕴:从以往“对古农书的校注与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分析”,拓展到对“农业遗产丰富内涵”的挖掘[1]。

如此,才能够触及中国农业遗产的内在灵魂,了解其文化定位和独特精神价值。

本文以相关农业历史文献为依据,吸收、参照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具体内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需求,对其在当代生态文化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做出分析评价。

一、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任何一种文化类型,总是与其依托的生产方式存在着深刻联系。

中国古代,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个体家庭为组织形式、以经验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农业和手工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方式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这种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建筑其上的中国农业文化在人对自然的关系方面表现为“顺应和依从”。

其内在的关联和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经验性知识和手工技术限定了当时人们对自然改造的水平及生产能力。

在中国古代,虽然有当时较为发达的农学知识和农业应用技术,但大多是对自然客体表面、浅层次关系的认识或直接生产经验的总结,始终没有超出经验和技能的范畴。

身边的农耕文化(实用19篇)

身边的农耕文化(实用19篇)

身边的农耕文化(实用19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身边的农耕文化(实用19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优秀作文可以触动人心,激发读者思考,我们需要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

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传统农业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贯穿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

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遗产,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传统农业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农业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丰富的农耕习俗、农作物种植技术、传统农业理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1. 丰富的农耕习俗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农耕习俗,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季节性的农事活动,以及各种节庆、祭祀、祈福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仪式和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丰收和生活幸福的期盼,更传承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

2. 农作物种植技术中华传统农业文化涵盖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包括对土地、气候、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种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和智慧。

这些技术不仅对中国古代实现农业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也仍对现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3. 传统农业理念和价值观念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理念和价值观念,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等传统农民道德观念,这些理念和观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支持和行为指导。

1. 传承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华传统农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技术、农民智慧和道德品质,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促进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农业文化,可以激励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现代农业生产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 弘扬中华传统农业文化,凝聚农村社会力量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等农民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和品质对于凝聚农村社会力量、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华农耕文明及其现实意思

中华农耕文明及其现实意思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农业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及发展方向

农业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及发展方向

农业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及发展方向摘要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介绍了农业文化的价值,指出了农业文化的功能,并提出了农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向,以更好地传承和实现农业文化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农业文化;价值;功能;传承;发展方向农业文化是一种以动植物为生产对象,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农业活动情结为核心,以达到高效高产优质农业为目标,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活动为形式,而在农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1 农业文化的价值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而产生了许多消极的文化因素影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逐渐被破坏,甚至人与人个体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裂痕逐渐拉大,社会、生活、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在前进中展现出其内在价值。

1.1 农业文化的经济价值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弥补了工业社会发展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同时克服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继承了传统农业文化精华,又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创造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高效经济价值。

轮作复种就是传统农业几千年来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应用至今的生产方式,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为预防病虫害的侵袭,也为了防止土地肥力的加速衰退,于是轮作技术被发明了,即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不同时令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轮作的同时还有一种技术称为复种,就是为了提高同一块土地的利用率,在同一年内播种2次以上。

轮作、复种能产生高效的农业经济价值,在淮河以南地区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水旱轮作制,而在中原大地以北地区主要发展豆谷轮作。

同样,精耕细作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的农业文化精华,对土地的精细规划和对农作物的细心栽培能产生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仍然要借鉴中国的精耕细作技术。

传统农业文化处处体现着循环利用、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水旱轮作、施肥轮作和豆谷轮作。

中华种植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种植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种植文化及现实意义中华种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华种植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定义和特点中华种植文化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种植、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传统俗。

这一文化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 尊重自然:中华种植文化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观念。

2. 重视季节:中国农耕文化以四时之律为依据,注重根据季节的不同来进行农业生产和种植活动。

3. 强调共同贡献:中华种植文化推崇合作和共同努力的精神,强调社会团结和互助精神的重要性。

4. 崇尚节俭:中华种植文化倡导节约资源、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现实意义中华种植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发展:中华种植文化对于农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它强调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保护:中华种植文化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倡导环保和生态平衡。

这在当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指导。

3. 传统文化保护:中华种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传统文化的保护,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历史、传承文明。

4. 文化交流与交融:中华种植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种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种植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现实生活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

保护和传承中华种植文化对于实现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张桥. (2015). 中华种植文化的基础性问题——以“种植文化”这一络的界定研究为中心. 人民论坛(文史版), (9), 46-53.- 马之昕. (2017). 中华种植文化特色及其影响因素. 新着作,23(3), 59-64.。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作者:徐旺生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9年第09期专家简介:徐旺生,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副主编,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耕文化、畜牧兽医史以及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等。

在现代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农村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号召,发起了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动,旨在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试图在现代新的技术不断运用的今天,发扬传统农耕文明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水旱轮作、使用绿肥等特点,有效缓解日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引领现代农业向环境友好,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2012年开始,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活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被定义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中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原农产品加工局的主导下,共有4批91项遗产列为其中。

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正在进行第五批的评选活动。

为什么在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设施农业广泛运用的今天,人们转向关注传统农业?答案其实很简单,现代农业在效率提高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近现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引入,使中华农业逐渐偏离传统农业的轨道。

以化学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数亿人因此解决了温饱,我们食物中肉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田中化学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出现了土壤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水循环系统出现了障碍,水体污染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生物多样性在弱化、农业生态平衡被破坏等生态问题也不断涌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将从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农业的兴盛密不可分。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开始了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

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从古代的农业经典《诗经》、《礼记》到农耕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二、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1. 尊重自然与生命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

农民通过观察天象、研究气候变化,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获得丰收。

这种尊重自然与生命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

2. 勤劳与坚韧农耕文化强调勤劳劳作的精神,农民们在艰苦的农田劳作中培养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他们通过辛勤劳作,耕耘土地,种植庄稼,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勤劳与坚韧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3.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孝道、尊师重道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耕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三、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1.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借鉴古代农耕文化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传承农耕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继承 改造和提升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继承 改造和提升

一、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髓
一、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髓
尽管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农业技术的价值。传统农 业技术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例如, 二十四节气、农田水利工程、有机农业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 的宝贵经验。
一、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髓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科技的进 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农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研究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变的模式,有助于了解农业发展的历程和未来趋势,为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 科学依据。因此,本次演示将重点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转型模式。
四、农业信息采集的技术手段
3、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可以 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供更加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
五、总结
五、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农业信息采集作为农业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通过对气候、土壤、作物和 市场等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随着物联网技 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提 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安 全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收集与我国传统农 业和现代农业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农业发展历程、现状及转型模式。其次,结 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现代农业在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及其面 临的挑战。
四、结果与讨论
四、结果与讨论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立德健体方面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立德健体方面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立德健体方面的现实意义摘要:厚重而又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催生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意识特征。

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以融入当代大学生立德健体教育,在抵御腐朽文化冲击,增强中国话语体系和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立德;农耕文化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不仅在物质文化方面留下璀璨成果,在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方面同样具备特定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功能。

在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背景下,继承并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促进劳动教育创新式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

一、传统农耕文化是古代立国的基础家国同构体制及所蕴含的民族集体意识使古代中国社会结构高度稳定,对统一国家的形成、传统文化的绵延具有基础性价值,而经济生产是传统崇尚集体的心理模式的根源。

中国古代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以血缘凝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农耕是民众生活的主要来源。

古代中国对农耕的重视,不仅因为农耕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行为,也作为一种政道,有着更深刻的政治内涵。

在奠定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雏形的西周时期,农耕在周人的精神观念中不仅是物资生产的主要部分,也与“王业”紧密连接在一起。

政治家周公旦认为,贵族知稼穑,才可以了解“小民”的痛苦,是保证施政清明的重要条件。

一则稼穑之事是“王业”的物质基础,二是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据记载,西周时期允许殷商遗民去经商,而周人子孙则不行。

同时农事活动也关乎促进人民之间的和睦关系与道德品质的提升。

在宗法社会,民众共同的农事劳作,不仅生产维系生存的粮食,也维系着宗族的社会关系。

所以古代帝王的亲耕仪式非常普遍,宣示着农耕的意义,以此教化民众。

《诗经》《周颂》《大雅》等经典,含有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

加上我国地域的广袤多样、民俗多元,也促成了农耕习俗的多样性,许多理念、思想及大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焕发光辉,影响久远,这种文化是种内倾文化。

农业职业经理人:以新理念激活传统农耕文明

农业职业经理人:以新理念激活传统农耕文明

农业职业经理人:以新理念激活传统农耕文明【摘要】农业职业经理人在传统农耕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承担管理农业生产的责任,还需要应用新的理念来激活传统农耕文明。

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农业职业经理人可以带领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技的应用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农业职业经理人将在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农业的融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

通过强调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和重要性,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们在农业发展中的价值。

【关键词】农业职业经理人,新理念,传统农耕文明,角色,责任,激活,保护,现代科技,培训,发展,未来发展前景,融合,重要性,作用。

1. 引言1.1 介绍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指在农业领域从事管理和决策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具有较高的农业知识和管理技能,能够协调和组织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业职业经理人通常需要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壤肥力、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田管理等,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和营销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变得越发重要。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农业知识,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案。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他们既是农民的顾问和帮手,又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策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业职业经理人扮演着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 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性传统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技术和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业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业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业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业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丰富多彩,由于古代人们对农业的重视,农业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推进,这些文化经典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业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国度,古代中国有许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都与农业息息相关,这些文化和技术是繁荣美好中国发展历史的珍贵遗产。

如农事、农谚、农歌、农乐、农具以及农村的规划等等,这些古老但却很有灵性的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些文化传统现在与我们生活的街道和城市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讲究四季有什么,谷物是五谷之首,而五谷则分别是稻、麦、粟、豆、 (早期的一种小麦)。

在古代中国稻米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不仅是主食更是一种信仰。

所以,在中国的口语中稻米说成“大米”,是因为将稻米和麦子、豆子相比,稻米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现代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文化与现代化的相处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农业文化逐渐得到了发展,迎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现代农业不断更新换代,涌现出大量科技农业,养殖业和果蔬产业。

现代农业的农民不再是传统的大锄头,而是开上锄头的农民工,他们利用科学技术使土地丰产、育种和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将传统农业作业现代化,更加节约实用和高效。

另外,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开发使得现代农业更加高效、精确和互通,有许多专家也已经开始探索数字农业等新领域,为农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不断推动中国的农业向现代化迈进,使农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农业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有许多的道理和思想,它不仅反映出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和爱护,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性、智慧和思想内容,可以精炼总结成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思路。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也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60 农村·农业·农民2023.05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相生相息、协同共存而产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产物。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中国传统农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农耕文化的绵延不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中国传统农业产生于相对独立封闭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产生的原因突出的有两点。

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有限的土地不能完全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

耕作制度从撂荒制变为连作制,由单一耕作种植变成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多熟复种。

同时,创制革新农业生产工具、强化优良品种的繁育和优质高产物种或品种的引进、改变耕作方法、兴修水利等,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二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产生于北方旱作农业,旱作农业的中心任务是抗旱保墒,一切农业耕作技术产生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个中心任务。

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流域,人口较多,年均降水量较少且在时间上分布不均,人们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尝试各种生产手段来达到抗旱保墒的目的,因而逐渐形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早在沟洫农业时期就开始孕育,经历了4个漫长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虞、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开始萌芽;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苗 璞(中国农业博物馆)犁耕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耙地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耱地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农村·农业·农民2023.05A 61乡村文化Xiangcun Wenhua农艺体系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推广多熟种植,耕作技术逐渐精细化。

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的“四时节气”到现代的绿色农业,中国农业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一、传承- 中国农业文化的渊源中国农业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

在23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华夏族创造的黄帝、神农等人的耕种故事,就此奠定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

在当时,中国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从事耕作,并根据天象算出四时节气。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民发明了许多农业工具和耕种方法,从而改善了耕作条件。

中国农业文化也经历过一段熙熙攘攘的商贸文化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兴衰变迁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发展。

商代的青铜器、商鞅变法、五行学说等一系列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对中国农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传承- 中国农业文化的传统农产品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承不仅表现在历史上的发展,还体现在传统农产品的保持和传承中。

「茶、花、果、木、菇、虫、草、果」是中国传统农产品的代表。

它们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承者。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让这些农产品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展示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农业文化。

同时,一些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 潍坊大蒜,产自山东省潍坊市,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安徽黄山毛峰,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从明代起就被列为贡品;● 武夷岩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新疆葡萄,是中国著名的枸杞和新疆大葡萄生产地。

这些特色农产品也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优秀代表,代表着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

三、创新- 中国农业文化的绿色转型在新时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农业文化提出了绿色转型的理念。

中国的农业在解决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

其中包括:1. “三品一标”认证评定:这是指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是中国对产品质量和科学管理的全面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国特色的农学体系
在悠久的农业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农为本的产业结构;食为 政首的重农思想;礼乐规范的约束机制;休戚与共的群体观念;家国同构的 宗法范式;循序行事的月令图式;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和谐观念;吾以观 复的圜道理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的技 术体系;独具特色的丝茶文化;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中国农业应时、取宜、 守则、和谐的基本内涵,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也是中华民族弥 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取向。
以我个人的理解,未来的农村应是兼具生产生活与旅游观赏功能的田园 综合体,是新时代乡村旅居的高端形态。在农林水牧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自 然、大景观、大色彩、大旅游,很可能是未来乡村观光业发展的基本趋向。 所谓的大自然,就是要基本保留自然原貌,不做太多的修饰与改造;大景观, 就是要着眼于全流域整体规划与布点;大色彩,就是利用山水草木、农田植 物的四季色彩变化所形成的视角冲击与震撼。现在许多地方搞的油菜花海, 其实并不太在于它的种植业经济价值,而在乎的是它的美学享受与旅游价值; 大旅游,更在于一趟行程的总体感受而不拘泥某些细节。按照“视觉美、听 觉美、嗅觉美、触觉美、联想美”标准,使过去的乡怨、乡忧,变成现在的
应该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农耕文明占据了主导形态与
较长时段。我们所讲的工业文明,只是近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 度上,我们可以说农业与工业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产业,但农业为必需产业 工业不一定是必需产业;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即获性特征而农业生产需要经 历漫长的生产周期;农业更多地利用的是地表的自然富源而工业更多地利用 的是地下的自然资源;农业强调的是对生态的顺应与利用而工业突出的是环 境的征服与改造;工业是对原材料的物理加工而农业是对动植物的温情关照; 城市社会反映的是地缘关系而农村社会反映的是血缘关系;在文明时态中, 农业文明属于过去时或者现在时而工业与城市文明则是现在时或将来时。
2.天佑中华的自然禀赋
适宜的纬度,也就是我们讲的中纬度地区。周期性的温凉寒暑,植物的生长荣枯, 安排指示了农业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于是便有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多样的 农业类型,中国农业沿河流走向依纬度按等雨线形成北方草原、中原旱作与江南稻作 三大类型区,并且做到了每一类型涵盖地域范围的最大化。三大农业类型结构、功能、 优势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高东低的地势。天倾西北 地陷东南,所以日出东方,我们中华大地阳光普照。阳光普照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 要条件,雨热同期。农作物、森林、草场的生长期与降水期相重合。雨热不同期带来 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投资问题,有了降水就不再需要人工投入。环地中海中心便是雨 热不同期,它的农业的代价成本就要比我们高一些。
关注农业文明的消失 城市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 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中国非农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农业人口,如果考虑到 户籍仍在农村的近两亿农民工,我们的非农人口比例或已接近较发达国家的 水平。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局,我们当然应该为 之在欢欣鼓舞,尽情地享受新生活、拥抱新文明。不过当我们终于变得接近 工业化、现代化、科学化时候,我们发现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完全 想要的东西。如能源与资源的巨量耗费,土壤水源空气的严重污染,化肥农 药超标,食品安全性的降低等,有的已经成为我们需要着力应对与解决的问 题。相形之下,农村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甚至出入相助、 邻里相扶持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在逐渐成为稀缺性资源。基于未来的逆 城市化进程,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把关注点放到乡村振兴上,这应该是个不错 的战略选择。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在一个并非生态的农业上不 可能建设起生态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要从生态农业做起,农民不仅 承担着为国家生产粮食的任务,还承担着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使命。 乡村不再只是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中的生态、文化、社会的价 值优势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4.有效的制度文化保障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家 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先秦时期的井 田制、分封与宗法制度,形成了农业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约束规范机制;春秋 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 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体制与组织保障;隋唐时期 形成的科举制度,保障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人才与学术需求。
四 乡村振兴畅想
古代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社会,现代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 这个时候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是鸿沟、是隔膜。但是在可以预期的未 来、在社会进化的高级阶段,城市与农村的对立与差异或将逐渐抹平 与消失。理想的居住与生活环境应该是兼采城乡文明之优长的综合选 择,人类在历史时期积淀的居址选择、产业定位、社会构建的经验与 智慧,既有重要的史鉴意义亦具重要的实用价值。
东西向的河流 比读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我们会发现其他几个国家我们看到的他 的河流走向基本上是南北向的,我们中华大地的河流基本上是东西向的。南北向的河 流垂直于纬度,随着纬度的变化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东西的河流平行于纬度,全 流域属于同一农业类型。许多不同的农业类型处于同一流域,在历史的早期经常会形 成一些矛盾和冲突,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结果就是玉石俱焚,文明毁灭。而东西向的河 流,依长江与黄河构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基本农区,做到了同一类型农业区域面积 的最大化,增强了它抵御灾异、耐受冲击的能力。历史时期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 虽然是政治与军事上的征服者而出现,但大多以文化与产业上的被征服者而融入,在 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在政治家眼里,食为八政之首;在经济学家眼里,农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产业;在思想家眼里,农使民德归厚;在农学家眼里,农资衣食之源;在实 业家眼里,农乃固本守富之业。中华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我们的诸多思想、文化与学说孕育于这一母体,萌生于这片沃土。这一文化 不仅是农村的文化、农民的文化,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官、商、兵乃至知识 分子的文化。它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贯穿古今,渗透在各个领域。以至于 在今天我们仍能处处都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影响。
有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农村很美,并且来华专门从事“面向国外 的中国农村旅游问题”研究。她问我,如果要把中国农村向国外做推 介与宣传,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民族特 色、文化特色、中国特色,而不是趋同。
一 大家的农业
人与人虽有万般差别,但总是要吃饭的,农业作为维系基本生存的基础产 业对任何人都毫无例外,就此而言农业不单是农民的农业,也是城里人的农业, 更是你与我芸芸众生的农业。学术界常视三农问题为单纯的农业发展、农村建 设、农民增收之事,这是囿于农业系统自身的小格局见识,无助于从根本上解 决城乡差距日渐拉大的社会现实。近现代社会的三农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 背景下日益加剧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反差、矛盾与冲突 问题。如果只管顾工业与城市化的推进,而缺乏足够的三农忧患意识,必将会 导致严重的农业衰退、农村凋敝与农民贫困,甚至会付出沉重的社会、经济与 政治代价。对三农的同情、关照与扶持,既是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所面临的时代 问题,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反对把工业生产的方法套用到农业上 现代农业给我们带来的高产、丰 收与现代化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在最早推进近现代农业的西方发达国家,开 始重提家庭小农规模与遵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点问题。他们反对把工业生 产的方法套用到农业上,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动物、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利 用人工设施进行反季节种养等。现代化工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我 们如何趋利避害,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我相倍中华民族有能 力、有智慧和能力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华民族传统的绿色哲学与农业智慧,或正是现代工业与城市文明所短缺的, 它的史鉴作用不可低估。
5.强大的更新完善能力
中国农业还具有开放性。原始农业时代,中华民族把水稻这种高产作物 奉献给了全人类;秦汉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北方草原、西北沙漠等通道 不断向外输出丝绸和茶叶;宋元明清以来的海上交往之路引进了高产经济作 物,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适应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 的发展。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促进了东西方农业科技与文 化的相互借鉴。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明总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传统农业文明的当代价值与借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樊志民
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19.6
去年11月10日我作为央视一套《开讲啦》的嘉宾,做了《在农 业历史中溯源中华文明》主题演讲。今年5月15日在《人民日报》 “大家手笔”栏目刊发《激活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就中 华农业做了一些研究与表述。
正确认识与评价小农经济 由于人口与资源禀赋之差异,西方发达国家 的农业基本上以追求商业效率为目的,而中国农业的首要功能却是满足国计 民生需要。如何把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现代农业,在过去很长一 个时期内都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单 位的小农经济与大规模农业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它首先满足的是农民自身消 费的功能,剩余的才进入市场流通。可以说,半商业化的中国小农经济在保 证中国粮食安全上具有一种天然有效的调节机制,它意味着基于小农的生存 需求而不会中断农业的生产进程。而将关乎中国14亿左右人口的粮食安全交 给趋利的资本农业,显然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与冒险。
近些年来,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村落慢慢变得空巢化,只有 少数老人和儿童,以后很有可能就成了无人村,其中所蕴涵的大量文 化信息形态也随之消失。不合理的城镇化致使传统村落的社会组织形 态和聚落结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本质变化,保存数量迅速减少或大量 消失,也使农民远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农耕生产条件,带来许 多社会问题。
二 激活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
1.理性实用的原本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