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文明的当代价值与借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农言农,非农者或以事不关己而漠视农业、歧视农民。其实我们这些
所谓的城里人,往上追溯三代,大概都是乡下人。农村是我们的故乡,农民 是我们的父老,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衣食资源。所以“我们可以不知农、 不事农,但是任何人不要轻农”。抛开这些不说,由农产品价格波动所带来 的CPI升降,谁敢说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我们所吃的米面、油奶、蔬 菜、水果,是否安全、健康,谁个不关心?愈是现代化人类对农业的依赖愈 会强化,因为总的趋势是农地会越来越少而农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以 少应多风险明显增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 就可以控制世界所有的人”。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不把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在 自己手上,那样的后果我们敢于想象吗。
应该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农耕文明占据了主导形态与
较长时段。我们所讲的工业文明,只是近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 度上,我们可以说农业与工业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产业,但农业为必需产业 工业不一定是必需产业;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即获性特征而农业生产需要经 历漫长的生产周期;农业更多地利用的是地表的自然富源而工业更多地利用 的是地下的自然资源;农业强调的是对生态的顺应与利用而工业突出的是环 境的征服与改造;工业是对原材料的物理加工而农业是对动植物的温情关照; 城市社会反映的是地缘关系而农村社会反映的是血缘关系;在文明时态中, 农业文明属于过去时或者现在时而工业与城市文明则是现在时或将来时。
传统农业文明的当代价值与借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樊志民
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19.6
去年11月10日我作为央视一套《开讲啦》的嘉宾,做了《在农 业历史中溯源中华文明》主题演讲。今年5月15日在《人民日报》 “大家手笔”栏目刊发《激活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就中 华农业做了一些研究与表述。
2.天佑中华的自然禀赋
适宜的纬度,也就是我们讲的中纬度地区。周期性的温凉寒暑,植物的生长荣枯, 安排指示了农业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于是便有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多样的 农业类型,中国农业沿河流走向依纬度按等雨线形成北方草原、中原旱作与江南稻作 三大类型区,并且做到了每一类型涵盖地域范围的最大化。三大农业类型结构、功能、 优势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高东低的地势。天倾西北 地陷东南,所以日出东方,我们中华大地阳光普照。阳光普照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 要条件,雨热同期。农作物、森林、草场的生长期与降水期相重合。雨热不同期带来 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投资问题,有了降水就不再需要人工投入。环地中海中心便是雨 热不同期,它的农业的代价成本就要比我们高一些。
在政治家眼里,食为八政之首;在经济学家眼里,农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产业;在思想家眼里,农使民德归厚;在农学家眼里,农资衣食之源;在实 业家眼里,农乃固本守富之业。中华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我们的诸多思想、文化与学说孕育于这一母体,萌生于这片沃土。这一文化 不仅是农村的文化、农民的文化,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官、商、兵乃至知识 分子的文化。它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贯穿古今,渗透在各个领域。以至于 在今天我们仍能处处都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影响。
关注农业文明的消失 城市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 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中国非农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农业人口,如果考虑到 户籍仍在农村的近两亿农民工,我们的非农人口比例或已接近较发达国家的 水平。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局,我们当然应该为 之在欢欣鼓舞,尽情地享受新生活、拥抱新文明。不过当我们终于变得接近 工业化、现代化、科学化时候,我们发现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完全 想要的东西。如能源与资源的巨量耗费,土壤水源空气的严重污染,化肥农 药超标,食品安全性的降低等,有的已经成为我们需要着力应对与解决的问 题。相形之下,农村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甚至出入相助、 邻里相扶持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在逐渐成为稀缺性资源。基于未来的逆 城市化进程,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把关注点放到乡村振兴上,这应该是个不错 的战略选择。
5.强大的更新完善能力
中国农业还具有开放性。原始农业时代,中华民族把水稻这种高产作物 奉献给了全人类;秦汉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北方草原、西北沙漠等通道 不断向外输出丝绸和茶叶;宋元明清以来的海上交往之路引进了高产经济作 物,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适应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 的发展。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促进了东西方农业科技与文 化的相互借鉴。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明总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三 重新审视农业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在我们的思维模式里,习惯于把工业与农业、现代与传统、科学 与理学看成了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的关系。这种基于时序发展前 后、生产方式差异的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明显影响了我们对农业 文明的认识与评价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不但会长期并存,而且中 华数千年农业文明留给我们的许多有思想、有智慧、有价值东西,仍 然会作用与影响于我们的工业与城市文明。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在一个并非生态的农业上不 可能建设起生态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要从生态农业做起,农民不仅 承担着为国家生产粮食的任务,还承担着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使命。 乡村不再只是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中的生态、文化、社会的价 值优势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东西向的河流 比读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我们会发现其他几个国家我们看到的他 的河流走向基本上是南北向的,我们中华大地的河流基本上是东西向的。南北向的河 流垂直于纬度,随着纬度的变化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东西的河流平行于纬度,全 流域属于同一农业类型。许多不同的农业类型处于同一流域,在历史的早期经常会形 成一些矛盾和冲突,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结果就是玉石俱焚,文明毁灭。而东西向的河 流,依长江与黄河构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基本农区,做到了同一类型农业区域面积 的最大化,增强了它抵御灾异、耐受冲击的能力。历史时期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 虽然是政治与军事上的征服者而出现,但大多以文化与产业上的被征服者而融入,在 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四 乡村振兴畅想
古代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社会,现代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 这个时候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是鸿沟、是隔膜。但是在可以预期的未 来、在社会进化的高级阶段,城市与农村的对立与差异或将逐渐抹平 与消失。理想的居住与生活环境应该是兼采城乡文明之优长的综合选 择,人类在历史时期积淀的居址选择、产业定位、社会构建的经验与 智慧,既有重要的史鉴意义亦具重要的实用价值。
反对把工业生产的方法套用到农业上 现代农业给我们带来的高产、丰 收与现代化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在最早推进近现代农业的西方发达国家,开 始重提家庭小农规模与遵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点问题。他们反对把工业生 产的方法套用到农业上,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动物、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利 用人工设施进行反季节种养等。现代化工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我 们如何趋利避害,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我相倍中华民族有能 力、有智慧和能力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华民族传统的绿色哲学与农业智慧,或正是现代工业与城市文明所短缺的, 它的史鉴作用不可低估。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近些年来,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村落慢慢变得空巢化,只有 少数老人和儿童,以后很有可能就成了无人村,其中所蕴涵的大量文 化信息形态也随之消失。不合理的城镇化致使传统村落的社会组织形 态和聚落结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本质变化,保存数量迅速减少或大量 消失,也使农民远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农耕生产条件,带来许 多社会问题。
有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农村很美,并且来华专门从事“面向国外 的中国农村旅游问题”研究。她问我,如果要把中国农村向国外做推 介与宣传,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民族特 色、文化特色、中国特色,而不是趋同。
一 大家的农业
人与人虽有万般差别,但总是要吃饭的,农业作为维系基本生存的基础产 业对任何人都毫无例外,就此而言农业不单是农民的农业,也是城里人的农业, 更是你与我芸芸众生的农业。学术界常视三农问题为单纯的农业发展、农村建 设、农民增收之事,这是囿于农业系统自身的小格局见识,无助于从根本上解 决城乡差距日渐拉大的社会现实。近现代社会的三农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 背景下日益加剧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反差、矛盾与冲突 问题。如果只管顾工业与城市化的推进,而缺乏足够的三农忧患意识,必将会 导致严重的农业衰退、农村凋敝与农民贫困,甚至会付出沉重的社会、经济与 政治代价。对三农的同情、关照与扶持,既是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所面临的时代 问题,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以我个人的理解,未来的农村应是兼具生产生活与旅游观赏功能的田园 综合体,是新时代乡村旅居的高端形态。在农林水牧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自 然、大景观、大色彩、大旅游,很可能是未来乡村观光业发展的基本趋向。 所谓的大自然,就是要基本保留自然原貌,不做太多的修饰与改造;大景观, 就是要着眼于全流域整体规划与布点;大色彩,就是利用山水草木、农田植 物的四季色彩变化所形成的视角冲击与震撼。现在许多地方搞的油菜花海, 其实并不太在于它的种植业经济价值,而在乎的是它的美学享受与旅游价值; 大旅游,更在于一趟行程的总体感受而不拘泥某些细节。按照“视觉美、听 觉美、嗅觉美、触觉美、联想美”标准,使过去的乡怨、乡忧,变成现在的
二 激活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
1.理性实用的原本感悟
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四篇农业论文,其名称分别为《上农》、《任 地》、《辩土》、《审时 》,甫一面世即表现出极高的理性特征。上农四 篇篇名包含了农业生产中的四大基本问题:上农讲的是要崇尚、重视农业, 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任地讲的是追求优质高产,实现效益最大化;辩 土讲的是农业的地宜问题;审时讲的是农业的时宜问题。这些思想后来被 《齐民要术》概括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由此形成 了有别于西方农业的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体系,保障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
4.有效的制度文化保障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家 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先秦时期的井 田制、分封与宗法制度,形成了农业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约束规范机制;春秋 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 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体制与组织保障;隋唐时期 形成的科举制度,保障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人才与学术需求。
3.中国特色的农学体系
在悠久的农业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农为本的产业结构;食为 政首的重农思想;礼乐规范的约束机制;休戚与共的群体观念;家国同构的 宗法范式;循序行事的月令图式;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和谐观念;吾以观 复的圜道理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的技 术体系;独具特色的丝茶文化;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中国农业应时、取宜、 守则、和谐的基本内涵,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也是中华民族弥 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取向。
正确认识与评价小农经济 由于人口与资源禀赋之差异,西方发达国家 的农业基本上以追求商业效率为目的,而中国农业的首要功能却是满足国计 民生需要。如何把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现代农业,在过去很长一 个时期内都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单 位的小农经济与大规模农业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它首先满足的是农民自身消 费的功能,剩余的才进入市场流通。可以说,半商业化的中国小农经济在保 证中国粮食安全上具有一种天然有效的调节机制,它意味着基于小农的生存 需求而不会中断农业的生产进程。而将关乎中国14亿左右人口的粮食安全交 给趋利的资本农业,显然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与冒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