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三、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引导辅助法、小组竞赛形式五、设计思路本节从微观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此部分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迁移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以分小组竞赛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问题讨论探究:1、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有哪些特性?3、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4、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又是不透明的,所以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学生回答】略。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地球圈层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知识。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设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测试、小组报告、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能孕育出如此多样化的生命?这与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何关系?
2.提问:“大家知道地球上有哪四大圈层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地理问题,关心国家地理建设,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实际应用产生疑问,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公园,观察岩石圈、水圈等圈层结构,了解其形成过程。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气候变化、地震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关系的掌握。
3.分析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五)总结归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兴趣。首先,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的神秘与壮丽。接着,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能孕育生命?地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随后,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视频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观看心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服务社会的志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地球,关爱我们的家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组成和不同状态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构成的,《地球的圈层结构》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波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方法。
内外部圈层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震波与内部圈层结构内容与之后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息息相关;而外部圈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外部圈层涉及的地理要素为后面四章自然环境不同要素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四、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一: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地震波类型及特点、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二:通过对不同圈层的认识,了解不同圈层结构的范围、组成物质及状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应与自然和谐统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岩石圈及软流层的范围。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3.结合课本P23“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列表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归纳】1.图示景观(九寨沟)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
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_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我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个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1章第4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之所以把这部分知识确定为难点是因为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与其物理特性相关,学习这部分知识要运用到物理学知识,要求的地理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对于推断内部各层的物质也要求较广博的知识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变化情况紧密联系,要搞清楚内部的分层首先要读懂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图,而高一学生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对有效信息的提炼还不准确,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难于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的一块。
教学设计12: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出示表格
引导填表
教师补充
鼓励学生
书写板书
归纳总结
阅读课本,填写完成表格
课件展示:表格:“横波和纵波特点比较”
板书:
2.特点
纵波-快-三态
横波-慢-固态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提问:地球内同分为哪几个圈层?这些圈层的分界线分别是?
引导:读课本图1.25左图,首先看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了什么?两条曲线中,哪一条是横波,哪一条是纵波?在图中,横波和纵波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分别在什么深度?
预留问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探测地球内部的秘密?请大家课后自行查询资料。
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引导填表
画示意图
重点讲解
概念澄清
问题预留
观察图片
小组讨论
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板书:
2.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
地幔:上、下
地核:内、外
过渡:以上我们所讲的内容就是地球圈层的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和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要通过地震波来探测,但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就不需要,直接观测就足够了。
过渡
转换思路
板书: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提问: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哪几层?分别是哪些?
读课本图1.27。
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呈同心圆状分布。不同圈层的特点。
读图讲解
观察图片
提取信息
板书: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回顾总结:按照板书,对本节课的大致框架和主要内容做一个回顾。
过渡:大家有各种不同的答案,那么,到底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这堂课我们就来一一揭晓。
提出问题
给出可能
设置悬念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b.分析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
c.探讨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建议。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共同提高。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演变过程,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等。
3.拓展作业:
a.建议学生阅读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科普书籍、文章,了解圈层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展知识视野。
b.观看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纪录片、电影,感受地球的神奇与壮美,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b.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1.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
2.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地图阅读、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b.水圈:介绍水圈的组成、分布、循环过程,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c.岩石圈:阐述岩石圈的构成、特点,以及岩石圈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评价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以评估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此外,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如: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要求学生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的示意图,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相互作用的小论文。
4.设计有趣的课堂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地球圈层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各个圈层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
2.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如:请小组讨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组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的模型。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小组成员互相分享学习地球圈层结构的感悟。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小组合作的效果。如: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其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本案例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5.作业小结设计:本案例设计了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提升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主要组成及其相互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地理视角,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4.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其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互作用。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其自我提升的能力。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份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及作用。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同学们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圈层结构整体观念的理解。
b.选择题:关于圈层结构特பைடு நூலகம்和应用的问题。
c.填空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如风、雨、河流等,都是地球圈层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2.提问:“地球上的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3.简要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气候现象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考虑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实际问题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针对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策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判断题: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设计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选择题:针对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分析题:给出一些实际案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地球圈层结构,并提出解决措施。
3.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球圈层结构主题,进行拓展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要求:不少于800字,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
4.结合GIS软件,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地球圈层结构数据,撰写一份分析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包括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和实际意义等。
5.阅读拓展材料,如科普书籍、学术论文等,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前沿动态,并撰写一篇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等,并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明确观点,论述清晰,结合实际案例。
2.制作一份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梳理各圈层的组成、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创意。
c.拓展阅读:推荐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科普读物,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6)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现。
b.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c.拓展阅读反馈:了解学生阅读拓展材料的兴趣及收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组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3.创新性: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我将多媒体课件、地理模型等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情感价值观:本案例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其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紧密结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章节内容,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锻炼其面对挑战的意志;
4.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情感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课堂任务。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课标导读]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
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学过程与步骤: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纵波(P)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3)地震波的特点:分类传播介质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固体慢【思考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如果是在船上呢?答案: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所以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摇晃到;而如果是在船上,因为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如下图所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界面(平均地下33Km处),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处)。
④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归纳】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同步解读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
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核心素养聚焦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
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
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
那么什么是地震波?(板书)1.地震波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师很好。
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方法引导)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正确。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探究内容:(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探究办法、过程:观察、分析、推理、讨论探究结果:(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
(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生(观察、讨论、回答、填表)(方法引导)师(据学生回答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
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生三个圈层。
(对比)(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师很好。
再看投影的右半部分,地球被分成哪几个圈层?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核。
师很好。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合作探究)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师答的很不错。
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生(讨论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师很好。
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生(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
(知识拓展)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
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
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
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
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
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
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
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板书)1.大气圈(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氮和氧。
师很好。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板书)2.水圈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