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概念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传、表演、社会实践、团体习俗及相关物件、器械等非物质领域内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任务。
目的是确保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弘扬、创新,并为人们带来多重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非物质的文化财富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弘扬,使后人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经济价值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3.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每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还可以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和谐发展。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1. 科学记录和调查科学记录和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是构建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制度的首要工作。
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的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调查,确保对完整清晰的记录和评估。
2. 传承意识的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人们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呵护。
在学校、文化机构、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活动,激发民众的传承意识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
3. 传承人的继承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重要的资源和支柱。
他们通过口述、实践和传统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到下一代。
因此,保护好不可再现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培养合适的传承人,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4. 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遗产继承、保护和利用时面临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文化团体创造或持有,并传承给后人的与文化相关的实践、表现、表达、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和文化空间”。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社会、文化和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人们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是文化的载体和延续。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如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手艺制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昆曲、粤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和文化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现,更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哲学的体现。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领会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品质。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地位已经受到挑战,比如一些古老的手艺制作、民俗习俗等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濒临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传承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承者的年龄逐渐增长,传承环境的改变也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数量有限,没有足够的人才参与传承,这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类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财富,包括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
非遗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1. 维护文化多样性:非遗是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体现,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3.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可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尽管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非遗,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如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资金支持不足、传承人断层等。
此外,现代科技的冲击、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也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1. 加强法律保障: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3.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确保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4. 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5. 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工作。
六、实例分析以中国某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为例,该地区的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历史、地域、民族风格、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与世界文化遗产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并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智慧和美的凝聚。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民族文化充满活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
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1. 觉醒民族文化意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加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文化品位,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保证文化遗产传承不断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瑰宝,代表民族文化的强大内涵和高度智慧。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确保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准备工作得到了制度性的提高。
3.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遗文化是一大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提高文化旅游的品质和附加值,带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4. 传承文化基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是抱持国家文化基因和传统审美观的必要途径,是切实承担发扬中华文化的文化责任表现,传承文化遗产、借鉴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凝聚起全民族的文化力量,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升华。
5. 传承道德价值观非遗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中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可以为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参与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对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文化素养,成长为有道德价值观念的好公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困难1. 传承人数不足由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员流动性等社会发展因素,眼下非遗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更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历史、文明、传统和知识的生动记录。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的、口头的、无形的文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非遗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化意义,更在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部门积极推进非遗的认定、记录、研究、传播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非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诸多问题。
如:资金投入不足、传承人断层、社会认知度低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制度。
3. 推动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对非遗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保护经验,推动非遗的跨国界传播。
5. 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媒体宣传、展览展示等途径,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为例,该地区的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面临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二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手工艺人的培训和传承;三是建立手工艺人数据库,记录和保存手工艺技艺;四是推动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新产品形式,拓宽市场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国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传统、信息量大、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人们能够共同认知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文化场所及相关文化制品等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播载体。
这些具有典型性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人类智慧和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指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口头和实践行动形式,将一种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过程。
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口传心授这是最古老、最基本,传承方式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
口传心授,就是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祖先们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一代代人口相传,可以避免文字形式带来的误解和失误,从而更好地继承和保存这些文化。
2.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既可促进一种文化的传承,也可有效防止知识和技艺流失。
在传统文化中,通过师徒相传,能够使后代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使学习者更好地品味和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3.家族传承家族传承是一种特定的传承方式,是指某一家族代代相传某一种文化,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传授、实践等方式,将这种文化内涵代代相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对于保护,我们不仅只是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风险评估,更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对于保护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记录收集与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记录具体包括:记录相关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收集相关的物品、图书档案资料、录制音像资料等等。
通过记录、收藏和口头传承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广泛而复杂的,需要各方面的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留下的文化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艺等的独特资源,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和消逝的危机。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对于塑造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至关重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血脉,使人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对于丰富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进程,推动各国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技艺,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推动非遗传统的融合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老龄化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淡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非遗传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承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和消逝的危险。
浅析如何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浅析如何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多元化愈加凸显,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也日益关注。
而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成为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当务之急。
一、培养传承意识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要想取得初步成效,必须首先引起整个社会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唤起广大人民及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热情。
政府及社会组织可以在教育领域大力开展非遗文化教育,同时加强对非遗相关活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全社会的非遗传承意识。
二、建立保护机制要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和政策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机制。
同时,建立起专门的非遗保护部门,统筹规划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三、挖掘传统技艺非遗文化具有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手工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是非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的很多非遗技艺面临着衰落的危险。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积极挖掘和收集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人才,激发他们的传承意识,将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国际间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亟待加强。
各国政府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从而推动非遗文化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同时,在国内,各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份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保卫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及社会组织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激发和提高传承技艺人才的意识,与国际接轨,倡导多方协同权利,最终实现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融入和发展完善。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到将其保护好、传承好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非遗的社会学意义1、非遗是文化的体现和传承非遗涉及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它是历史和时代的见证,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担当。
非遗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瑰宝,也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交流中向世界展示的重要符号。
2、非遗是社会的基石和精神支柱非遗是社会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产品。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体现了过往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它既表现了过去的历史,也为社会创造了今后的历史,是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非遗的保护非遗的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研究、传承、开发等方面的活动,这对于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非常重要。
1、加强非遗的收集和传承非遗的收集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可以通过寻访和调查,掌握更多非遗的信息,了解非遗的产生、演化过程;另一方面,建立非遗传承机构,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让它们作为一种良好习惯和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2、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制定非遗保护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政府和各种传承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保护非遗的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要让非遗得到充分的保障和认可,要有更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提升非遗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增加应用平台,使非遗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延续其珍贵的文化价值。
三、非遗的传承非遗的传承是指从上一代传承到下一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的。
1、推广非遗文化推广非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非遗文化,推广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力。
2、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非遗传承机构,加强相关教育培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发掘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与传承意义、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都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它们以群体共享、传承和保护为基础,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与特定社会和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人类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传承。
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维系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3. 增进社会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依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4. 丰富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人们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1. 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前言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展现。
众所周知,非遗文化不仅体现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内涵,是一种积极适应现代文化的文化形态。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开讨论。
二、非遗文化的定义非遗文化,指的是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和时代特征,通过传统社会实践不断创造和发展的文化遗产,指传承自明清以来积淀下的民间文化,如民间曲艺、民俗民风、传统工艺等。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非遗文化不仅被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一部分。
三、非遗文化的保护保护非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以下是保护非遗文化的一些具体举措:1. 加强行政管理和法律保护:政府应当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为传承保护提供保障。
2. 鼓励创新和交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交流,支持各方进行文化合作、研究等活动。
3. 加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寻找更好的传承方式和方式。
四、非遗文化的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非遗保护工作方案。
以下是传承非遗文化的一些具体举措:1. 鼓励和帮助非遗传承人和组织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例如,传统的技艺和技能等,需要通过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渠道进行。
2. 推广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广非遗文化,加深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众的非遗文化自信心。
3. 培育非遗传承人: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五、结语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需要各个角色发挥相应作用。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了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在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非遗文化,指的是那些不属于自然物质、而是非自然物质,通常包含着历史、人文、艺术、技术、社会制度等方面内容的文化传统。
可以是一种语言、一种舞蹈、一种手工艺、一种节日、乃至一种信仰,它们是民族、地域和行业文化的核心。
非遗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具有传承和地域性两个重要特征。
传承性指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远流长的,已经传承至今,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已经代代相传;地域性则指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与特定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和社会背景相紧密关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二、非遗文化的保护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消失和流失的风险。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布的数据,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很多非遗项目已经失传,很多还在持续流失中。
比如,传统戏曲、木版年画、传统手工制作等非遗文化数量的下降现象日益严重。
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我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
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决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确立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此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非遗文化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这些法规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非遗文化的传承途径为了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以下是一些现行的非遗文化传承途径:1.口口相传:虽然传统的非遗文化大多是口传心授,但是当代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传承途径。
在家庭、村庄、社区、民间团体等场所,传统技能的师傅、学生和爱好者之间传承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并由人民共享的各类文化遗产的总称,涵盖了口传文化、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活动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传承。
这种遗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历史,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现状及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而言,它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对于世界而言,它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1. 立法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宣传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建立传承机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文化实践、表现形式和传统知识为代表的人类创造物。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庆典节日、知识与实践相关的自然界和宇宙观念等多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宝贵资源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传承与保护的方式和现行的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保护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持和传承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
2. 丰富人类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宝贵财富,它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3. 促进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和融合,促进文明的共同繁荣。
4. 形成民族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使民族文化和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1. 记录与研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记录和研究,包括田野调查、音视频录制、文献整理等,以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 传承与培训。
通过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培训,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传承和培训。
3. 制定政策与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4. 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5.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每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许多地方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的威胁,亟需加强保护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地方民族的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简要探讨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地方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与交流。
它是地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是对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增强。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往往能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3. 促进社会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族的宝贵文化传承,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增强地方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措施1. 加强非遗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保障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得到有力支持。
加强非遗的登记和认定工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2. 强化非遗传承机构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机构的建设,建立专业化的非遗传承团队,培养和选拔具有较高传统文化传承技能的人才,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3. 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推动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积极开展非遗技艺的培训和传习。
鼓励非遗项目传承人与非遗保护机构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 加强非遗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唤起公众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人类创造的、以口头表达、社会实践、表演艺术、仪式、节庆等方式传承的、反映特定群体文化身份认同和创造性表达的知识、技能、实践、表演、仪式、节庆等非物质资源。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它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涉及到人类文化多样性、人文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保护非遗文化,首先需要加强意识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和社会教育,让公众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引起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方能真正做到保护非遗文化的前提工作。
其次,保护非遗文化还需要立法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保护法律和政策,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保护非遗文化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同时,在财政投入上要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支持力度,提供经济保障和扶持措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源和条件。
另外,非遗文化的保护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传承机制的建设。
培养一支专业的保护队伍,提高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保护能力和责任意识。
同时,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传承机制,传授非遗文化的技艺和知识,确保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除此之外,加大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实践,促进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通过遴选、代表和推荐优秀的非遗项目,将其纳入到现代生活中,使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和影响力。
总之,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庄重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民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的措施和策略,才能够确保非遗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使其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为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方面的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国家文化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法律保障。
文化遗产保护法在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七条中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并加以传承利用,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配套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培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规定了相关部门要制定配套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培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措施。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首先进行调查,了解和收集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当前的现状,进一步为制定保护和传承措施提供依据。
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组织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向全国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每年更新修订。
目前,已经有1145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很多都是老一辈人,在他们离开之后一些文化遗产也可能跟着消失。
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必要的。
在国家层面,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技艺保护项目,对其中的75个传统手艺进行了认定,并按照保留传承的方向,逐渐逐渐逐渐完善相关的传统技艺保护体系,并且加强传承人的培训和普及,通过直接授徒、学徒、义务劳动等形式等传承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得到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增进人类文化的和谐与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风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老龄化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经费、技术、法律保护以及社会认知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工作。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相关的展览、活动和培训,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承。
个人则应该自发地参与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各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维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创造精神世界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各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京剧、昆曲、木版年画等。
不仅是历史,遗产也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记忆模式,经过历史的积淀、民族的发展、世代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非物质遗产逐渐沦为历史的记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从法律上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
不仅是文化部门,相关的民族文化机构都要协调合作,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民间团体的代表近一步的发挥它的作用。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是我国的独特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手工艺、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的技艺和技法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如今它们仍然以生动的形式传承下来。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非遗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对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成为我们国家文化保护责任之一。
本文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入手,探讨非遗文化的意义,及其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意义。
一、非遗文化的意义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绝佳体现。
它是经历了文明和历史长河的厚重积淀的结果,是历代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体系的高峰之一。
其独特性、可塑性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使得非遗文化沿袭至今。
二、非遗文化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非遗文化的保护是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方法。
在当代文明中,我们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让现代的人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技艺的魅力,传承文化艺术的基因,延续民族的文脉。
保护非遗文化更是保护国家文化和民族魂的重要过程。
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土壤文化、表现价值体系等等是很有必要调整的;但同时,要保护非遗文化,为将其保持完好,传承下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保护非遗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供安全、体面的工作条件,容易争得国内外的关注,使学生和家长级别共同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如何传承激励更多人学习与继承非遗文化。
三、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1、加强非遗文化的调研基础性调研系统是保障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工作,调研是获取非遗文化具体情况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非遗文化产业的现状、非遗文化产业的规模、技术特点、技术成分构成、技术成分的结构等等。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站在历史的创新高地上,互相促使困难和发展问题,把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工作逐一落到实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刘建华“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进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削弱,民众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
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
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谈几点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需求的器具、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正在被替代,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同样受到很大威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迅速地开展起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得以全面铺开,同时借鉴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以及在类别、内容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因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措施,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保护工作机制。
到了2006年我国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标志”及“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的诞生,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一直就在人们的身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体现着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是这样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上述描述结合我国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概括为: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包括口头文化(语言、口头文字、口技、口头艺术、声乐);体形文化(发式、服饰、文身、舞蹈、哑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口头语言为主的综合艺术(话剧、说唱、歌剧、曲艺);口头与形体并重的综合艺术(民间歌舞、杂技、小戏、傩戏、木偶戏等);造型艺术(民间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建筑物、民间艺人传人的民间美术、艺术家的造型艺术、民间手工技艺)等等。
囊括了人类的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各个领域。
由此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更宽泛些,涉及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形态的文化样式。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因此它的特点是活态流变。
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但又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保护意义尤为重要,因为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带给我们的就是不可挽回之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民间活态文化消失了即不可能再生,传统文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随着传播媒体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遭到侵蚀、削弱,甚至被外来文化代替。
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允许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2、创造良好氛围,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很多人认为开发历史人文资源,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其知名度,促进经济建设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诸如此类的节日如“中国民间艺术节”,“河北吴桥国际杂技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云南的泼水节”,“广西的民歌节”等等,无不是借传统文化艺术为传媒,来搞经贸活动,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无现成的方法、经验可资借鉴,这就可能出现不足和失误。
因此对于从事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来说,必须深刻理解、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及相应的价值,这是我们进行科学认定,明确保护目标,是使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前提条件。
从这几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概念不清,认识模糊的情况。
首先是我们部分工作人员由于认识上的欠缺,造成不能准确地判断、鉴别,难以确定它们是否应该纳入保护范围,是否有保护的价值和必要;还有一种是把握尺度不严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对申报项目的认识和评价上。
当大量的材料堆放在眼前,你可能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一时间割舍不下。
另一方面是一些申请者由于认识上的错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申报的项目是应该得到认可,应该进入目录,而不清楚其价值意义何在,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素,如将某个项目产生的年代延长,把传说故事作为论证依据、描述文字极尽夸张,而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沒有充分论述,导致混淆或扩大了保护对象和范围,甚至出现了把一般土特产当作文化遗产来申报的现象。
这种情况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认识的不到位,盲目跟风,夸大所报项目的价值,没有真正理解实施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同时也是体现领导和专家学识水平的时候,需要科学的甄别,因此不可感情用事,必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濫芋充数。
如果什么都可以保护,那我们的保护工作就失去意义了。
3、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登记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必要手段,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的有效方法,更是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重要基础。
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县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下拨专项经费,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登记工作,认真建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通过普查与登记,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
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集过程中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
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要善于发现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具有代表性的。
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
在普查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记工作。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名录的项目,我县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明确保护范围,采取有效措施,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同时政府部门应发挥着组织作用,筹集资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以便更好地运用大量传统实物展陈的方式去展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下一代传承非遗文化。
四、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传承)人的关怀和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活态流变的文化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和形成的。
其中人是创造和延续文化样式的主体,各种民俗事象、技艺技巧以至意识情感都灌注于创造者的思想行为之中,人的消失无疑是非物质遗产最大的损失。
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所以,往往依附于其传人的继承,许多民间、民族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继承才能得以传承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如老艺人、老工匠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她)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