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全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b2fed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c.png)
最全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6篇一、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肯定不为零,肯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始终线上,且肯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根本关系:1分运动的独立性;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3运动的等时性;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推断合运动的状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始终线上,在同始终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始终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旧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旧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始终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①合运动肯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②假如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展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效果进展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重量,另一个重量垂直于绳。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c24c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f.png)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1. 运动的描述与描绘- 运动的定义:位置变化的现象。
- 描述运动的要素:位置、时间、路径。
-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 运动的描述方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
2. 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计算方法。
-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是位移的导数。
- 加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导数。
3. 速度与位移的图象关系- 位移-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与位移-时间图象的关系。
4.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将保持不变。
-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
-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力的概念:导致物体发生变化或状态改变的原因。
-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牛顿第三定律与作用-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表述:任何作用力都与一个相等大小、作用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相对应。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和关系:成对作用,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对象不同。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希望能够帮到你!。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10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debe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f.png)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10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一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0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_o2+V_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_t-V_o)/t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_t-V_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自由落体1、初速度V_o=02.末速度V_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_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1、位移S=V_ot–gt2/22.末速度V_t=V_o–gt(g=9.8≈10m/s2)3、有用推论V_t2-V_o2=-2gS4.上升高度H_max=V_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_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总结篇二研究静摩擦力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52d37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c.png)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11、牛顿第肯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态为止.(2)理解:①它说明白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②它提醒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缘由,而不是维持运动的缘由。
③它是通过抱负试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试验来验证.2、牛顿其次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一样.公式:理解: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样。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讨论对象)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理解: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一样.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靠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行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行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易错现象:(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6fad5d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c.png)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大全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一、知识点(一)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二)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三)曲线运动的分类:合力的性质(匀变速: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匀速圆周运动)(四)匀速圆周运动1受力分析,所受合力的特点:向心力大小、方向2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文字、定义式)3向心力的公式(多角度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五)平抛运动1受力分析,只受重力2速度,水平、竖直方向分速度的表达式;位移,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的表达式3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五)离心运动的定义、条件二、考察内容、要求及方式1曲线运动性质的判断:明确曲线运动的条件、牛二定律(选择题)2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动态变化:熟练掌握匀速圆周运动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选择、填空)3匀速圆周运动中物理量的计算:受力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几种表示方式、合力提供向心力(计算题)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4平抛运动相关:平抛运动中速度、位移、夹角的计算,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计算)5离心运动:临界条件、静摩擦力、匀速圆周运动相关计算(选择、计算)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2aafc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3.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 质点2 参考系3 坐标系4 时刻和时间间隔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 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 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ebfae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7.png)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运动的特性包括普遍性、永恒性和多样性。
参考系是指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选取参考系是自由的。
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是指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
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是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采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采用电磁打点。
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在物体相对滑动的过程中,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根据公式f=μ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N成正比。
动摩擦因数μ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0<μ<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07516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3.png)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已知两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如不限制条件有无数组解。
要得到唯一确定的解应附加一些条件: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若F1=Fsinθ或F1≥F有一组解若F>F1>Fsinθ有两组解若F<fsinΘ无解<p="">(3)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处理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
(4)力分解的解题思路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因此其解题思路可表示为:必须注意: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方向上有两个施力物体。
矢量与标量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来确定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矢量由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算;标量用代数方法运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在规定了正方向后,可用正负号表示其方向。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二)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3.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73c9f0915f804d2a16c18f.png)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3)注意点: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2.关于超重和失重: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易错现象:(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解题错误.(3)些同学对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误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啦,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少啦.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2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rω =v /r说明:a就是向心加速度,推导过程并不简单,但可以说仍在高科里奥利加速度科里奥利加速度中生理解范围内,这里略去了.r是圆周运动的半径,v是速度(特指线速度).ω(就是欧姆的小写)是角速度.这里有:v=ωr.1.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是真正的匀速运动,因为它的速度方向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说匀速圆周运动只是匀速率运动的一种.至于说为什么叫他匀速圆周运动呢?可能是大家说惯了不愿意换了吧.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总是指向圆心,即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是不断地改变着速度的方向.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因受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也叫自由落体加速度,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同一地区的同一高度,任何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当物体距地面高度远远小于地球半径时,g变化不大.而离地面高度较大时,重力加速度g数值显着减小,此时不能认为g为常数距离面同一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也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变大.由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了物体绕地轴作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越高,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越小,需要的向心力也越小,重力将随之增大,重力加速度也变大.地理南北两极处的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0,需要的向心力也为0,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此时的重力加速度也达到.由于g随纬度变化不大,因此国际上将在纬度45°的海平面精确测得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_65m/s ;作为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在解决地球表面附近的问题中,通常将g作为常数,在一般计算中可以取g=9.80m/s .理论分析及精确实验都表明,随纬度增大,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逐渐增大.如:赤道g=9.780m/s广州g=9.788m/s武汉g=9.794m/s上海g=9.794m/s东京g=9.798m/s北京g=9.8_m/s纽约g=9.8_m/s莫斯科g=9.8_m/s北极地区g=9.832m/s注:月球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1.62m/s ,约为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31.质点:(1)没有形状.大小且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3)一个物体是否能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其具体分析.2.加速度(A)(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4.匀速直线运动(A)(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4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1.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o+at(减速:vt=vo-at)(2).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ot+at2/2(减速:s=vot-at2/2)(4)位移推式:(减速:)(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aT2(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_—t图象和v-t图象(A)自由落体运动(A)(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2)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3)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_m/s2(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H=gt2/2,vt2=2gh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5考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平衡状态的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的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考点2:超重和失重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最新。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9ad4a7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e.png)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与分类-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点,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3.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置的变化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1.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的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2. 曲线运动- 圆周运动:物体沿圆周路径的运动。
- 离心运动与向心运动:圆周运动中,物体因向心力不足或过多而产生的运动。
3. 力的平衡与不平衡- 力的平衡: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力的不平衡: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功、能和功率1. 功- 功的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 功的计算:功 = 力× 位移× cosθ(θ为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能- 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因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
3. 功率-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功率的计算:功率 = 功 / 时间。
四、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 杠杆:固定点(支点)的硬棒,用于放大力的作用。
-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
2. 滑轮系统- 滑轮:固定在轴上的轮,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f5b62776a20029bc642d6c.png)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1、从X—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⑵、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 2、从V —t 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 .轴上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在t .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⑴、 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0V ) 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在t .轴上方的位移为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补充一: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补充三:利用纸带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纸带问题的核心公式:◆(1)求某点瞬时速度V: V t/ 2 =V =s t =TS S NN 21++ ◆(2)由21aT s s s n n =-=∆- 求加速度a;逐差法求加速度:高一物理下知识点总结1。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0edae0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b.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的分类- 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力平衡的条件2. 摩擦力-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3.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常数-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三、功、能和功率1. 功的概念- 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2. 能的概念-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3. 功率-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功率与能量的关系四、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 杠杆的分类- 杠杆平衡条件- 力臂的概念2. 滑轮和斜面- 滑轮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 斜面的功和效率五、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基本概念-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液体压强的特点2. 浮力的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计算- 浮沉条件六、功和能的综合应用1. 机械功的计算- 机械功的概念-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2.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定义- 机械效率的计算3. 能量转换和守恒- 能量转换的实例分析-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结束语以上是对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中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至关重要。
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框架,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示例。
此外,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可能还会有其他知识点需要包含。
高一物理必修一到三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到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8b1bb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6.png)
高一物理必修一到三知识点一、力学部分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性质。
2.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保持不变,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表示为F=ma。
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另一个物体必然对它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若两个力的合力等于零,则称这两个力构成力的平衡,能分解成两个相互抵消的分力。
4.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包括物体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运动。
平衡:物体上受到的合力为零,不具有加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上受到的合力不为零,但加速度为零。
加速度运动:物体上受到的合力不为零,且具有加速度。
5. 力的图示法通过绘制力的矢量图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 力的分类输入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推力、重力等。
二、运动学部分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是指物体由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2. 直线运动的描述直线运动可以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进行描述。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是位移对时间的导数。
4.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导数。
5. 匀速直线运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6. 加速度运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速度发生变化,称为加速度运动。
三、能量部分1. 功与能量功是力对物体作用时所做的功,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态、运动而具有的能够做功的能力。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乘以位移与力的夹角的余弦值。
3. 功与能量的转化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4. 牛顿定律与功率牛顿定律描述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能力。
5.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力。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9f8836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18.png)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将地球视为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性质: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时间和时刻。
-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如第2s末、第3s初等。
- 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如前2s、第2s内等。
4. 位移和路程。
- 位移: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其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5. 速度。
- 平均速度:定义为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 (Δ x)/(Δ t),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当Δ t趋近于0时,平均速度就趋近于瞬时速度。
-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6.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Δ v)/(Δ t),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_0+at,其中v_0为初速度,v为末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 位移公式:x = v_0t+(1)/(2)at^2。
- 速度 - 位移公式:v^2 - v_0^2=2ax。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5344b3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7.png)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一必修一物理学问点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外表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互相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互相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说明:①FN两物体外表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
应详细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互相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依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确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讨论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1.依据题意选取适当的讨论对象,选取讨论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讨论处理尽量简便,讨论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物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7篇
![物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7b104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8.png)
物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7篇【一】1、质点:(1)没有外形、大小且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抱负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3)一个物体是否能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所讨论的问题中物体的外形大小和物体上各局部运动状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视的次要因素,要详细问其详细分析。
2、加速度(A)(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转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转变量跟发生这一转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样,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假如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四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4、匀速直线运动(A)(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假如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依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一样,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高一物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篇二曲线运动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已知当物体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产生加速度a)(1)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一样,则物体做直线运动;(2)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不同,则物体做曲线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1.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征(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
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
(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举例:匀速圆周运动)2.绳拉物体合运动:实际的运动。
对应的是合速度。
方法:把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
3.小船渡河例1:一艘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3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m/s,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船渡河时间:主要看小船垂直于河岸的分速度,如果小船垂直于河岸没有分速度,则不能渡河。
min cos d dt t v v θ=⇒=船船(此时θ=0°,即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渡河的最短时间为:min dt v 船=合速度为:22v v v =+合船水 合位移为:2222()AB BC x x x d v t =+=+水 或者 x v t =⋅合 (2)分析:怎样渡河:船头与河岸成θ向上游航行。
最短位移为:min x d =合速度为:22sin v v v v θ==-合船船水 对应的时间为:d t v =合例2:一艘小船在200m 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5m/s ,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4m/s ,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渡河的最短时间为: min dt v 船=合速度为:22v v v =+合船水合位移为:2222()AB BC x x x d v t =+=+水 或者 x v t =⋅合(2)方法:以水速的末端点为圆心,以船速的大小为半径做圆,过水速的初端点做圆的切线,切线即为所求合速度方向。
如左图所示:AC 即为所求的合速度方向。
相关结论: 22min min cos sin cos sin AC v v v v v v dv dx x v x d t t v v θθθθ⎧=⎪⎪⎪=-=⎪⎪⎨===⎪⎪⎪==⎪⎪⎩船水合水船水水船合船或 4.平抛运动基本规律1. 速度:0x yv v v gt =⎧⎨=⎩ 合速度:22yx v v v +=方向:oxy v gtv v ==θtan 2.位移0212x v ty gt =⎧⎪⎨=⎪⎩ 合位移:22x x y =+合 方向:ov gt x y 21tan ==α 3.时间由:221gt y = 得 gyt 2=(由下落的高度y 决定) 4.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在竖直方向上都成立。
5.tan 2tan θα= 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正切值的2倍。
6.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方向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
(A 是OB 的中点)。
5.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质点通过的圆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222s v r r fr nr t Tπωππ∆=====∆ 单位:米/秒,m/s 2.角速度: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222f n t Tϕπωππ∆====∆ 单位:弧度/秒,rad/s 3.周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22r T v ππω==单位:秒,s 4.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
1f T=单位:赫兹,Hz 5.转速: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Nn t=单位:转/秒,r/s n f = (条件是转速n 的单位必须为转/秒) 6.向心加速度:22222()(2)v a r v r f r r T πωωπ=====7.向心力:22222()(2)v F ma m m r m v m r m f r r Tπωωπ======三种转动方式6.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1)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mg =2v mR⇒ v 临界(2)小球能过最高点条件:v(当v压力)(3)不能过最高点条件:v(实际上球还没有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2.“杆模型”,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1)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v=0,F=mg (F 为支持力)(2)当0<vF 随v 增大而减小,且mg>F>0(F 为支持力) (3)当v时, F =0(4)当vF 随v 增大而增大,且F>0(F 为拉力)7.万有引力定律1.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32r k T = (K 值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2.万有引力定律: 122m rF G m =⋅万 (1)赤道上万有引力:F mg F mg ma =+=+引向向 (g a 向和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2)两极上的万有引力:F mg =引3.忽略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22GMmmg GM gR R=⇒=(黄金代换) 4.距离地球表面高为h 的重力加速度:()()()222GMm GMmg GM g R h g R h R h '''=⇒=+⇒=++5.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GMmF F r==万向绳模型22GMm GMma a r r =⇒= (轨道处的向心加速度a 等于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g 轨)22GMm v m v r r =⇒=22GMm m r r ωω=⇒=222GMm m r T r T π⎛⎫=⇒=⎪⎝⎭6.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方法1:22gR GM gR M G=⇒=(已知R 和g ) 方法2:2v rv M G==(已知卫星的V 与r ) 方法3:23r M Gωω== (已知卫星的ω与r )方法4:2324r T M GTπ=⇒= (已知卫星的周期T 与r ) 方法5:已知32v v T M G T π⎧=⎪⎪=⎨⎪=⎪⎩(已知卫星的V 与T )方法6:已知3v v M G ωω⎧=⎪⎪⇒=⎨⎪=⎪⎩(已知卫星的V 与ω,相当于已知V 与T )7.地球密度计算: 球的体积公式:343V R π=2233232322()3434r M M r R V mM G m GT R r r GT T M ππρππ=⎧⎪⎪=⇒⎨===⎪⎪⎩近地卫星23GT πρ=(r=R) 8. 发射速度:采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时,卫星脱离最后一级火箭时的速度。
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 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7.9km/s 。
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最大运行速度。
地球上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s 。
使人造卫星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不再绕地球运行,从地球表面发射所需的最小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16.7km/s 。
使人造卫星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去,从地球表面发射所需要的最小速度。
8.机械能1.功的计算。
cos W Fx α= 123cos n F F F F W W W W W F x α=++=合合2. 计算平均功率:P vW t P F =⋅⎧=⎪⎨⎪⎩ 计算瞬时功率: P F v =⋅瞬瞬cos P F v α=⋅⋅ (力F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夹角α)3. 重力势能:P E mgh =重力做功计算公式:12G P P W mgh mgh E E =-=-初末 重力势能变化量: 21P P P E E E mgh mgh ∆=-=-末初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G P W E =-∆重力做功特点:重力做正功(A 到B),重力势能减小。
重力做负功(C 到D),重力势能增加。
4.弹簧弹性势能: 212P E k x =∆ 0x l l ∆=-(弹簧的变化量) 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负值:P P P W E E E =-∆=-弹初末特点:弹力对物体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
弹力对物体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5.动能:212K E mv = 动能变化量:22211122K K K E E E mv mv ∆=-=-末初6.动能定理:K K K W E E E =∆=-合末初 常用变形:123n F F FF K K K E W W E W E W ∆=++=-末初7.机械能守恒: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会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1122P K P K E E E E +=+(初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末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K P E E ∆=-∆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的减少量)A B E E ∆=-∆ (A 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B 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