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品质》教案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2
《品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品质》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的解析。
文本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和运用。
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文本。
使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运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等,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支持。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拓展知识。
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论坛,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引入阶段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和摘要,预测文章内容和大意。
3.2 阅读与理解阶段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教师提供必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3.3 深入解析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进行总结和点评。
3.4 批判性思维阶段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并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理解能力。
4.2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复习和巩固。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朗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诚实守信的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品质。
2. 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朗读水平。
3. 运用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3.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体验、欣赏、感悟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析品质4. 品词析句,欣赏优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其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情感体验,感悟品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美好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6. 拓展延伸,创新思维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8.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9. 教学反思,改进方法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品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
1.2 教学内容小说《品质》的基本情节介绍。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描写。
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阅读引导: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小说,解读文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2.2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与小说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或讨论稿。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小说,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小说的重要细节和情节发展。
深入分析: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心理描写和象征意义,分享自己的看法。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深层含义,总结教学内容。
3.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展示: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报告或讨论稿的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读后感或分析性文章的写作质量,包括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效果。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小说原著:《品质》的小说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质》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作品的氛围。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关于“品质”的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观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感和氛围。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关于“品质”的思考和探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主题讨论中的表现,判断他们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品质”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炼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反思。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准备课文解析的PPT或黑板,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准备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确保作业质量的公正和客观。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家对“品质”主题的呈现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品质》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好品质。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生字词及其意义。
2. 课文的大致内容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桌交流。
3.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汇报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7. 总结课文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强调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上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的到位。
4. 表达训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课文《品质》的读后感。
三、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还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质》教案
《品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格斯拉先生的人物形象。
2. 学习小说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坚守道德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格斯拉先生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学习小说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工匠精神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品质》。
2. 新课讲授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3)学生齐读,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深入研读
(1)分析格斯拉先生的人物形象。
(2)找出文中描写格斯拉先生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3)理解“品质”的含义。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5. 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品质》教学设计
《品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品质”这一概念,并能够分辨高品质和低品质的区别。
2.学生将学会如何追求高品质并提高自己的品质意识。
3.学生将认识到品质对他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什么是品质?高品质和低品质的区别是什么?2.如何提高自己的品质意识?3.品质的重要性对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找出一些具有品质问题的产品或图片,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引导学生思考品质的定义,并解释高品质和低品质之间的区别。
Step 2: 知识探究(3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产品,讨论它的品质特点,并准备介绍给全班。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选择的产品,并解释他们认为这个产品具有高品质的原因。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品质的概念。
Step 3: 如何提高品质意识(30分钟)1.教师给学生一些提高品质意识的具体方法,例如:关注细节、追求卓越、目标意识等。
2.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出他们认为可以提高自己品质意识的方法。
3.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列举的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品质意识。
Step 4: 品质的重要性(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品质对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并与学生共同讨论。
2.教师给学生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品质对这些案例的影响,例如:品质差的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不良体验,品质高的产品则能获得用户的好评和忠诚度等。
3.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品质的重要性。
Step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再次强调品质的定义和重要性。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关于品质的问题,例如:你觉得自己现在的品质意识有多高?你如何努力提高自己的品质?3.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的方式,互相评价对方对品质的理解和表达。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品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品质》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品质》中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品质》的内涵;(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质观念,认识到品质对于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负责的社会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品质的内涵与重要性(1)导入:讲解品质的定义和内涵;(2)讲解品质的重要性;(3)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品质优秀的个人和企业;(4)小组讨论:讨论品质对个人和企业的影响。
2. 第二课时:品质的培养与提升(1)讲解品质培养的方法;(2)讲解品质提升的途径;(3)案例分析:分析品质提升的成功案例;(4)小组讨论:讨论如何提升个人和企业品质。
3. 第三课时:品质管理的原理与方法(1)讲解品质管理的定义和原理;(2)讲解品质管理的方法;(3)案例分析:分析品质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4)小组讨论:讨论如何运用品质管理方法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
4. 第四课时:品质保证与质量认证(1)讲解品质保证的意义和作用;(2)讲解质量认证的原理和流程;(3)案例分析:分析质量认证在企业中的应用;(4)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通过质量认证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5. 第五课时:品质改进与创新(1)讲解品质改进的意义和目的;(2)讲解品质创新的方法和途径;(3)案例分析:分析品质改进和创新的成功案例;(4)小组讨论:讨论如何进行品质改进和创新。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品质》相关教材或资料;2. 案例库:收集各类品质优秀和个人企业的案例;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优美的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品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品质。
4.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剖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收集相关的课文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卷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大意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回顾课堂节奏是否紧凑,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 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品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背景知识,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品质》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
作品以我国封建社会的底层人民生活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人吃人的现象。
2.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底层人物。
他自卑而又自尊,懦弱而又狡猾,代表了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3. 情节安排分析:小说以阿Q的生平事迹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示了阿Q悲惨的一生。
作品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4. 写作技巧探讨:小说运用了讽刺、对比、象征等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品质》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技巧,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作者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为后续讨论作准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技巧。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如何改变类似阿Q这样的底层人民的命运。
五、课后作业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3. 推荐一篇关于社会现实的作文,与同学交流、探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的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家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现实,提高对人生、人性的认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2)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
(3)欣赏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象征手法的运用。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基本情节。
(2)填写人物关系表格,梳理故事脉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象征手法解读:(1)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象征元素。
(2)分析象征手法的寓意及作用。
5. 比较阅读:(1)选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2)探讨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性挣扎。
(3)理解小说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2. 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品质》教学设计1 苏教版必修3
品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通过细节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
(2)学习小说通过“双重叠影”的写作技巧深化文章主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看,高一学生,对于《品质》这样的小说,从梳理情节上而言,应该没什么阅读困难,初步体悟小说的主旨,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小说的魅力,认识作家写作上的匠心独运,这需要我们教师设计好教学问题和环节,作一定程度上的指导。
本堂课的教学,立足文本,从本文的细节描写的变化入手,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以及社会巨变中的时代问题”,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细节变化是同学们阅读时不一定关注到的问题,但又是文章精妙所在,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
另外,本文中的“叠影”,即作家为何安排如此相似的两兄弟作为主人公,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的理解比较困难,应详加探讨。
【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细节变化,进而探究本文主旨。
【教学难点】:“双重叠影“技法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一、品质从细节和细节变化的重要性导入PPT: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个人生活场景·后记》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可见,细节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也是我们走进作家内心世界的关键。
而细节的变化,前后的照应更是微妙,也更有可能寄寓作家独特的匠心。
PPT: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关于“细节照应”他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
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讲授】二、“寻找细节变化,分析作者匠心”示例1、示例一:分析靴子摆设变化【过渡语】那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就从细节的变化入手。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品质》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领悟诚信、敬业等品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作者乔治·艾略特及作品背景。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汤姆、贝西等,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
3. 象征手法: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雨、雾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乔治·艾略特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诚信、敬业等品质的理解。
2. 选取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个人的思考。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是否能够体现出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同理心和正确价值观的认同。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从中提炼中心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人物品质特点。
5. 总结课文:(1)学生自主总结课文内容,提炼中心思想。
(2)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小故事。
3. 思考:课文中的品质特点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对自己的成长有何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品质》教学设计
《品质》教学设计《品质》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写于1911年的一部短篇小说。
该小说情节相当简单,它写了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制靴技艺的靴匠格斯拉,因为不肯降低靴子质量最后挨饿而死的故事。
小说以工业化时代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贵品质,表现了底层劳动者身上高尚的人性光辉。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看,高一学生,对于《品质》这样的小说,从梳理情节上而言,应该没什么阅读困难。
但是,小说中所涉及的机器化大生产和手工业作坊间的矛盾,会对学生正确理解小说产生较大的干扰,如果不仔细阅读小说,并有较好的语言敏感度,可能导致学生错误理解__主题。
三、教学目标设定仔细阅读小说,揣摩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从而准确把握小说主旨。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与精神交流。
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脱离文本的想当然式的“创造性阅读”。
很多学生因为阅读经验不足,不注重对文本的仔细揣摩,随意曲解文本。
有些老师则错误理解“创造性阅读”,对脱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现象重视不够,甚至鼓励曲解。
很多次听到公开课上师生讨论格斯拉的死因,乃至把它作为一个探究题。
对“工业化大生产是格斯拉死因”这一说法,几乎没有听到老师对其彻底否定。
其实只要认真阅读小说,注意其中细节,我们是不难发现,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准确的,是严重违背作者的创作初衷的。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定位在“准确把握小说主旨”上。
希望借此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认真揣摩;也提醒老师尊重文本,慎重“创造”。
四、教学方法设定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的以讨论法为主要探究方式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__情节相对比较简单,不会对学生阅读造成障碍。
难点在于仔细阅读文本,找出作者隐伏在字里行间的传达个人情感取向的文字,恰当地把握主旨。
《品质》的教案(共5则范文)
《品质》的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品质》的教案(共)《品质》教案课题:《品质》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其身上体现出的高尚的人格操守;2、从小说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并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领会文章对大工业机器化生产社会的尖锐批判;3、通过研习文本,品读文字,获得信息有所感悟,培养学生表达时语言的准确性与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4、通过人物分析,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正确理解他身上的优秀品质;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格斯拉悲剧命运的原因;领悟作者对格斯拉等底层人们赞赏和对机器化大生产社会的批判精神。
教学设想:围绕“变”与“不变”带领学生疏通文章,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再由对“变”与“不变”的分析,归纳总结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悲剧的含义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出色的细节描写领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而理解文题“品质”的深层内涵;再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深层思考;最后再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引导学习。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探究法、训练巩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课件:鞋匠的图片、课题】大家看看,这些照片上是什么身份的人啊?是鞋匠对不对?今天啊,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关于鞋匠的故事。
(就是我们第二单元“底层的光芒“这一模块中的第一篇课文《品质》。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PPT展示,提学生读一下】(首先,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作者,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件上的内容。
)2、加强字音(这些都是文中需要注意的生字,请同学读)绥、靴子、鬈曲、双颊、赊账、趿拉、咯吱、蹙、怜悯、时髦、褶皱、窥视、撇、诧异(其中还有两个字需要特别注意,鬈曲,撇)3、五分钟快速读文,理清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概述小说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5、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重点难点】
、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
(周国平《灵魂的在场》)
灵魂即品质。
它无关财富的多少,无关地位的高下,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底层鞋匠身上展现的高贵品质。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
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
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
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正音。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鬈(quán)曲
赊(shē)账趿(tā)拉蹙(cù)眉时髦(máo)
褶(zhě)皱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
褐色(hè)簇新(cù)潜在(qián)
四、整体感知
、迅速浏览全文(限时5分钟)
2、请学生概括小说内容(限50个字)
明确:拥有高超制鞋手艺的鞋匠格斯拉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五、课文赏析
(一)为何以“品质”为题?
、鞋匠格斯拉拥有高超的制鞋手艺你从何而知?(品鞋)第二段: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第七段: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
归纳总结:
(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
鞋手艺。
“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2)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
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
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
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
2、如此要求靴子品质的格斯拉是个具有怎么品质的人?(品人)
第五段: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蜷曲的……好象在迷恋着理想——朴素迟钝、迷恋理想(外貌描写)
第八段: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忘我敬业、聚精会神(外貌描写)
僵硬、迟钝、死板外貌下一位老实、诚恳、忠于自己技艺的手艺人形象
第八段: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性格朴实沉静、不浮躁(环境描写)
第十一段: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侧面描写)与大工业化时代的重量轻质、浮躁心态截然不同
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写貌是为了写“神”,即人物的精神世界
3、至此,我们很清楚作者为何以《品质》为题了:靴子的品质,靴匠的品质。
不过我觉得还有第三种品质。
我们不妨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作为格斯拉的老主顾“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呢?大家可要知道一双靴子都能穿两年左右。
(大意:同情、怜悯、敬重。
品质的第三层含义:一个人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崇敬的品质)
(二)造成格斯拉悲剧命运的原因
格斯拉的悲剧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
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资本垄断的社会
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同行的激烈竞争
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
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三)疑难问题探讨
、如何理解“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
“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以看作是对鞋匠一生的总结: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
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从此句可以看出,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斯拉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
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
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实和信誉,换
用劣质皮革。
从“他经常断炊”、“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斯拉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
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这是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
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
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采用双线索的叙事方式,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线是店铺的兴衰历程。
六、课堂小结
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他用生命坚守着社会的良知,至死不渝地保持诚信善良负责敬业的美好品质,这是人性的光辉,也是坚守的价值。
小说流露出传统失落的无奈,文明倒退的痛心,呼唤人们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这也是今天我们震撼的所在。
作业设计
完成学案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