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节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三节_切削力与切削温度

第二章第三节_切削力与切削温度

1000
Fz C f f
y FZ
a2 yFz tg 2 0.84 b2
f 1处Fz 177,得: C f 177
a2
b2
Fz 177 f
1
lg Fz yFz lg f lg C f
θ
2
0.84
2、 切削力经验公式
Fz 60 a p (f=0.3mm) 0.84 (ap=1mm) Fz 177 f
4 243.2
1000
Fz Ca p a p z
a1 xFz tg1 1 b1
a1
xF
a p 1处Fz 60,得: Ca p 60
b1
lg Fz xFz lg a p lg Ca p
θ
1
Fz 60 a p
2) 固定吃刀深度 ap=1mm ,仅改变进给量 f 进行实验, 求进给量f对切削力的影响。 假设主切削力Fz与进给量f的关系
αo
γ o
二 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Cutting Heat and Cutting Temperature
切削热和由它产生的切削温度会使整个工 艺系统的温度升高,一方面会引起工艺系统的 变形,另一方面会加速刀具的磨损,从而影响 工件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及刀具的耐用度。
1、 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导
切削热的产生
(2)进给量f 随着进给量的增大,金属切除量
增多,切削热增加,使切削温度上升。但单位切 削力和单位切削功率随f的增大而减小,切除单位 体积金属产生的热量也减小;另外,f增大使切屑 变厚,切屑的热容量增大,由切屑带走的热量增 加,故切削区的温度上升得不显著。
(3)背吃刀量ap 背吃刀量ap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3、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Na+-K+泵的活动水平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细胞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1.概 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有效刺激
后去极化电位 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正后电位
3.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 “全或无” 现象:在同一细胞上AP要么不发
生,一旦发生就达到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 加大的现象。 ② 不减衰传播:AP产生后不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
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 过程。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 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 :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 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
细胞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细胞膜两侧各种带电离子分布不均衡。 钠-钾泵 2.在不同情况下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离子通道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K+ Na+ Cl细胞内 140 10 4 细胞外 5 130 120 细胞内外浓度比 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 外流 内流 内流
后产生一个迅速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2、动作电mv
(2)去极相(上升支): -70+50mv

第二章 第3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第二章  第3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末页
结束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如何利用速度图像求解物体运动的位移?
提示:速度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 小,若面积处于时间轴上方,则说明位移为正;若面积处于时间 轴下方,则位移为负。 (2)什么是微分思想与微元法? 提示:利用微分思想的分析方法称为微元法。它是将研究对象(物 体或物理过程)进行无限细分,再从中抽取某一微小单元进行讨 论,从而找出研究对象变化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三、用图像表示位移 1.定义:以 时间 t 为横坐标,以位移 x 为纵坐标,描述位移 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图像叫位移—时间图像。 2.匀速直线运动的 x-t 图像:是一条 倾斜 直线。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x-t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 抛物线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自主思考——判一判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多练提能·熟生巧”见“课时跟踪检测(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内的位移 x= vt 。
2.在速度图像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 v-t 图像与对应的时间
轴所围的面积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在 v-t 图像中的表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物体的位移对应着 v-t 图像中的图线和 时间轴 包围的面积。如图所示,在 0~t 时间内的位移大 小等于 梯形 的面积。 2.位移公式 x=v0t+12at2。式中 v0 表示 初速度 ,x 表示物 体在时间 t 内运动的 位移 。

第二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 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 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 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一)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 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在一 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人民军队根本的原则: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
人民军队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
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 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 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 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 的核心。
3、人民军队的宗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 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 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 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 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树立榜样 。
党的组织建设是关键
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识才、用才、爱才,在革命中造就一大批人才,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党的作风建设是保证
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 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 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 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 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含答案解析)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点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1)含义: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调节因子: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其中主要是激素。

(3)传送方式: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4)作用对象: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机体通过反射,可使躯体、内脏等各部分的生命活动更加协调,并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3知识点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人体的体温调节(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多少,若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平衡,则体温恒定。

人体产热可归结为体内有机物氧化放能的结果。

安静时产热量最多的是肝脏,运动时产热量最多的是骨骼肌。

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分为直接散热(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下主要的散热途径。

(2)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3)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平衡的含义:人体水和无机盐的排出和摄入基本相等,维持相对平衡。

(2)水和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水的摄入途径:饮水、食物和自身物质代谢;排出途径:肾脏、皮肤、肺和大肠。

无机盐的摄入途径:食物和饮料;排出途径:肾脏和皮肤。

(3)水盐调节的调节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4)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5)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调节机制【例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具有的特点是()A.反应迅速B.作用准确C.持续时间长D.只在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答案 C解析和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作用速度方面比较缓慢,在作用范围方面广泛而不准确,在作用时间上比较长,所以A、B错,C正确。

第二章第3节

第二章第3节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八七 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 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 装斗争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南昌起义.rm.rm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 起义和广州起义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 路的起点。霹雳一声惊天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rm (上). 秋收起义(上走向井冈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 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它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列 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 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 法论意义。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 委员长有极大权力,“对于党政军一切事 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 还决定要彻底清查与整理户籍、保甲,健全保 甲制度。规定要以保甲为单位,强制民众推行 “国民抗敌公约”,宣誓“服从最高领袖蒋委 员长之领导,尽心尽力,报效国家”等。
• 会后,国民党根据会议确定的方针,陆续 制定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 理办法》、《处理异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反 共文件。因此,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抗战时期 国民党改变政策,逐渐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 共政策的标志。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 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率领被领导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 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 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 育。
(3)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统一性 独立性——思想上、政治上和组

第二章 第3节 受力分析

第二章 第3节 受力分析

第二章第3节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例1】(2011·潍坊模拟)如图所示,小车M在恒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 )A.若地面光滑,则小车一定受三个力作用B.若地面粗糙,则小车可能受三个力作用C.若小车做匀速运动,则小车一定受四个力的作用D.若小车做加速运动,则小车可能受三个力的作用【答案】选C、D.【详解】先分析重力和已知力F,再分析弹力,由于F的竖直分力可能等于重力,因此地面可能对物体无弹力作用,则A错;F的竖直分力可能小于重力,则一定有地面对物体的弹力存在,若地面粗糙,小车受摩擦力作用,共四个力作用,B错;若小车做匀速运动,那么水平方向上所受摩擦力和F的水平分力平衡,这时小车一定受重力、恒力F、地面弹力、摩擦力四个力作用,则C对;若小车做加速运动,当地面光滑时,小车受重力和力F作用或受重力、力F、地面支持力作用,选项D正确.【例2】(2011·深圳模拟)如图所示,小圆环A吊着一个质量为m2的物块并套在另一个竖直放置的大圆环上,有一细线一端拴在小圆环A上,另一端跨过固定在大圆环最高点B的一个小滑轮后吊着一个质量为m1的物块.如果小圆环、滑轮、绳子的大小和质量以及相互之间的摩擦都可以忽略不计,绳子又不可伸长,若平衡时弦AB所对应的圆心角为α,则两物块的质量比m1∶m2应为( )【答案】选C.【详解】解法一:采取相似三角形法对小圆环A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T2与FN的合力与FT1平衡,由矢量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可知得解法二:采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如解法一中图所示的坐标系,可知:FT2=FN=m2g解得解法三:采用三力平衡的推论法FT2与FN 的合力与FT1平衡,则FT2与FN 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有FT2=m2g,FT1=m1g 解得【巩固练习】1.(2011.安徽高考·T14)一质量为m 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

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 ,如图所示。

第二章第3节-函数的微分

第二章第3节-函数的微分
y o(x) lim lim ( A )A x 0 x x 0 x
故 在点 可导, 且
定理 2.6 函数 在点
在点 x0 可微的充要条件是 处可导, 且 即
d y f ( x0 )x
“充分性” 已知 在点 的可导, 则
y lim f ( x0 ) x 0 x y f ( x0 ) x
Hale Waihona Puke d y 3 x x.2 0
(1)
( 2)
2 当x 很小时, y dy 3 x0 x.
定理 2.6 函数 在点
在点 x0 可微的充要条件是 处可导, 且 即
d y f ( x0 )x
证: “必要性”
已知
在点
可微 , 则
y f ( x0 x) f ( x0 ) A x o(x)
dy f ( x) 导数也叫作微商 dx
例1.
求 y x 2 在 x 1, x 0.01 时的微分。
x 1 x 0.01
解: d y
2 x x
x 1
0.02
x 0.01
例2. 求y=x3在x=2处的微分, 以及当x=0.1时在x=2 处的微分。
dx 3 x 2 dx 3x 2 x ( x dx ) 解: dy ( x )
1 x2 dx ; (16) d (arccot x) dx 2 . (15) d (arctan x) 1 x2 1 x
2.四则运算微分法则
设 u(x) , v(x) 均可微 , 则
du dv vdu udv
3. 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 均可导 , 则
(C 为常数)
(10)d (cot x) csc 2 xdx ;

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及典型例题解析_卤代烃

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及典型例题解析_卤代烃

第三节 卤代烃一、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有哪些规律?与水解反应有哪些区别?卤代烃的化学性质较活泼,这是由于卤原子(官能团)的作用所致。

卤原子结合电子的能力比碳原子强,当它与碳原子形成碳卤键时,共用电子对偏向卤原子,故碳卤键的极性较强,在其他试剂作用下,碳卤键很容易断裂而发生化学反应。

1.消去反应(1)消去反应的实质:从分子中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卤化氢分子,从而形成不饱和化合物。

例如:CH 3CH 2Cl :+NaOH ――→醇△NaCl +CH 2===CH↑+H 2O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规律①没有邻位碳原子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 3Br 。

②有邻位碳原子,但邻位碳原子上不存在氢原子的卤代烃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例如:。

③有两个相邻碳原子,且碳原子上均带有氢原子时,发生消去反应可能生成不同的产物。

例如:CH 3—CH===CH —CH 3+NaCl +H 2O(3)二元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时要比一元卤代烃困难些。

有些二元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后可在有机物中引入三键。

例如:CH 3—CH 2—CHCl 2+2NaOH ――→醇△CH 3—C≡CH+2NaCl +2H 2O 2.消去反应与水解反应的比较反应类型 反应条件 键的变化卤代烃的结构特点 主要生成物水解反应 NaOH 水溶液 C —X 与H —O 键断裂C —O 与H —X 键生成 含C —X 即可 醇消去反应 NaOH 醇溶液 C —X 与C —H 键断裂(或—C≡C—) 与H —X键生成与X 相连的C 的邻位C 上有H 烯烃或炔烃双键或碳碳三键。

(2)与—X 相连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有氢原子的卤代烃才能发生消去反应,否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二、怎样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 1.实验原理R —X +H 2O ――→NaOH△R —OH +HX HX +NaOH===NaX +H 2O HNO 3+NaOH===NaNO 3+H 2O AgNO 3+NaX===AgX↓+NaNO 3根据沉淀(AgX)的颜色可确定卤素:AgCl(白色)、AgBr(浅黄色)、AgI(黄色)。

第二章 第三节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第二章 第三节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第三节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一、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具体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性别、财产状况、贡献大小、资格、业绩等,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

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1、定罪上的平等;2、量刑上的平等;3、行刑上的平等。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含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重的罪,就应承担多重的刑事责任,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所以又称之为罪刑均衡、罪刑相称原则。

•公众所关心的不仅是不要发生犯罪,而且还关心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尽量少些。

因而,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贝卡里亚•无论谁一旦看到,对打死一只山鸡、杀死一个人或者伪造一份重要文件的行为同样适用死刑,将不再对这些罪行作任何区分;道德情感就这样遭到破坏。

这种情感是无数世纪和鲜血的成果,它们极为艰难地、缓慢地在人类心灵中形成;为培养这种感情,人们认为还必须借助最高尚的动力和大量威严的程式。

——贝卡里亚•如果说,对于无穷无尽、暗淡模糊的人类行为组合可以应用几何学的话,那么也很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

有了这种精确的、普遍的犯罪与刑罚的阶梯,我们就有了一把衡量自由和暴政程度的潜在的共同标尺,它显示着各个国家的人道程度和败坏程度。

然而,对于明智的立法者来说,只要标出这一尺度的基本点,不打乱其次序,不使最高一级的犯罪受到最低一级的刑罚,就足够了——贝卡里亚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1、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以适应各种不同犯罪的处罚。

•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如对预备犯、未遂犯、主犯、从犯等。

•3、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规定了不同的情节。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体现•1、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观念。

•2、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观念,追求量刑公正。

第二章 第三节阳离子聚合反应

第二章 第三节阳离子聚合反应



3.4 阳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阳离子聚合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及链转移四个 主要基元反应所组成。其特点为:快引发、快增长、易转 移、难终止。 3.4.1 链引发 阳离子聚合引发速率很快,活化能Ei=8.4~21kJ/mol, 远低于自由基聚合引发(Ed=105~125kJ/mol)。


3.4.2 链增长 链增长是通过把单体分子连续地插入单体的活性中心 的正负离子间而发生。 1. 单体的反应活性 双键上取代基的给电子性越强,双键电子云密度越高, 越易受亲电试剂进攻,单体活性越高; 但一旦生成链碳阳离子后,给电子取代基分散碳阳离 子的电正性,降低链碳阳离子的活性,起稳定链碳阳离子 的作用,即单体的反应活性与其形成的增长链活性相反。

c. 立体规整度以及立体规整性(全同立构亦 或间同立构)随溶剂极性不同而改变 非极性溶剂有利于立体规整度的提高。 非极性溶剂有利于全同立构的生成,而 极性溶剂有利于间同立构的生成。

4. 阳离子聚合中的异构化反应 碳阳离子可进行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碳阳离子, 在阳离子聚合中也存在这种重排反应,如: 3-甲基-1-丁烯的阳离子聚合:
3.5.3 添加某些链转移剂或终止剂(往往是主要终止 方式)
HMnM+(CR)- + XA → HMnMA + XCR
除碳阳离子外,通常硫、氧阳离子活性都较 低,添加水、醇、酸、酐、酯、醚等,实际上都 能使链终止。 在阳离子聚合中,真正的动力学链终止反应 比较稀少,但又不像阴离子聚合,很难生成活的 聚合物,主要原因在于体系难以做到完全除尽上 述杂质。

ii/ 酸根的亲核性 酸根的亲核性过强,与碳阳离子的离解程度较小,则 不利于单体向离子对插入增长。 如卤化氢的X-亲核性非常强,与碳阳离子之间可以形 成稳定的共价键,所以不能作为阳离子聚合的引发剂使用。 超强酸由于酸性极强,离解常数大,活性高,引发速 率快,且生成的抗衡阴离子亲核性弱,难以与增长链活性 中心成共价键而使反应终止。

第二章 第3节 化学平衡带答案

第二章 第3节 化学平衡带答案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1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例如:SO 2与H 2O 反应可表示为SO 2+H 2OH 2SO 3。

(3)特征:可逆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同,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不能实现完全转化,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

2.不可逆反应有些反应的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可忽略,把几乎完全进行的反应叫不可逆反应,用“===”号表示。

例如:Ba 2++SO 2-4===BaSO 4↓。

1.判断正误:(1)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 (2)Cl 2与水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3)NH 3和HCl 生成NH 4Cl 与NH 4Cl 分解生成NH 3和HCl 互为可逆反应。

(×) (4)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能达到100%。

(×)[探究释疑] 可逆反应的特征(1)双向性:可逆反应分为方向相反的两个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

(2)双同性:正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是同时进行的。

(3)共存性: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于同一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4)能量转化类型相反;若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

(5)完全不可逆的反应没有,只是某些反应中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太小而忽略。

例1、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C ①2H 2+O 2=====点燃2H 2O 与2H 2O=====电解2H 2↑+O 2↑②H 2SO 4(浓)+2HBr===2H 2O +Br 2+SO 2↑与Br 2+SO 2+2H 2O===2HBr +H 2SO 4 ③2NO 2===N 2O 4与N 2O 4===2NO 2 ④2SO 2+O 22SO 3与2SO 32SO 2+O 2A .①②B .②③C .③④ D..②④例2、在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 2(g)+3H2(g)2NH3(g)。

第二章 第3节分子的性质

第二章 第3节分子的性质

5.氢键的特征:
(1)作用力比范德华力大,但比化学键小得多; (2)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 (3)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A、氢键具有方向性。它是指Y原子与X-H形成氢键时, 尽可能使氢键的方向与X-H键轴在同一条直线上。 B、氢键具有饱和性。它是指每一个X-H只能与一个Y 原子形成氢键。
1、概念:范德华力是一种存在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数量级 2、特征:
a、一种电性作用; b、一种弱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 c、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3、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A、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B、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范德华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22
【问题探究】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是为什么会变为液体、固体?
1.冰山融化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 冰山融化过程中有没有破坏水分子中的化学键? 3. 那为什么冰山融化过程仍要吸收能量呢?
升温减压
固态 分子距离增大
升温减压
液态 分子距离增大
气态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三态
变化。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
复习回忆:
1、键的极性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共用电子对是否有偏移 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无偏移(电荷分布均匀) 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有偏移(电荷分布不均匀)
2、共用电子对不偏移或偏移是由什么因素引起 的呢?
这是由于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不同造 成的。
3
复习回忆:
(1)何谓电负性? (2)分别以H2、HCl为例,探究电负性对共价 键极性有何影响?
作用微粒 作用力强弱

第二章 第3节 欧姆定律

第二章  第3节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①1.电阻(1)定义: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之比叫做导体的电阻,用R 表示。

(2)定义式:R =UI。

(3)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还有kΩ、MΩ,且1 Ω=10-3 kΩ=10-6 MΩ。

(4)物理意义: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 成反比。

(2)表达式:I =UR。

(3)适用范围:适用于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的纯电阻电路(不含电动机、电解槽等的电路),而对气体导电、半导体导电不适用。

[注意](1)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是在金属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定律中的电压U 、电流I 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

(2)对于给定的导体,电阻是一定的,不管导体两端有无电压、导体中有无电流,电阻都是一定的,所以不能说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3)应用公式时,应注意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I 、U 、R 是对应于同一纯电阻电路中同一时刻的值。

(4)对R =U I ,R 不变时,U 与I 成正比,R =ΔUΔI。

①[判一判]1.定值电阻满足R =UI,U 和I 变化时,二者变化的倍数相同( )2.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强( ) 3.对于金属导体,电压变化时,电阻可能随之变化( )4.由R =UI知,导体的电阻由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决定.( )5.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流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无关.( )6.对于确定的导体,其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的比值等于它的电阻值.( ) 二、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②1.伏安特性曲线:用纵轴表示电流I ,用横轴表示电压U ,画出的I -U 图线。

2.图线意义:I -U 图线上各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为导体的电阻的倒数。

3.两类元件(1)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线性关系的元件,如金属导体、电解液等。

第二章 第三节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章 第三节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主要包括: ①教育法之外的法定权。教育法以外的其他法 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例如,《未成年 人保护法》规定的隐私权。又如,《婚姻法》 规定的婚姻权。再如体育、卫生行政部门赋 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权利等。 ②新颁布的法定权。例如,新修订的《义务教 育法》规定实行“两免、一补”。义务教育 阶段的学生可以免交杂费。
案例6:

强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智力发育得较晚, 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很差。一次考试, 他又考了全班的最后一名。班主任教师当着全班 同学的面,对强强说:“你怎么那么笨,多简单 的题呀还答不对,你是不是长了猪脑子啊!”同学们 哄堂大笑。下课了。好几个同学围着强强叫“猪 脑子”。强强羞愧极了,回家大哭了一场,说什 么也不愿意再上学了。强强的父母问明原因,找 到学校。校长在弄清楚情况后,严肃地批评了强 强的班主任,要求他在班上给强强道歉,并教育 全班同学要互相尊重,不能取笑强强。
思考与讨论:如何评析该案?
分析: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提出新的规定: 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免试入学。 “免试”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招生入学 工作,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和 测验。因为,义务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它不是 以选拔精英为目的的教育,而是国家对全体公民 实施的普及性教育,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入学不需要考试。凡是符合年龄要求的学生都有 权利进入小学和初中接受教育。但艺术、体育等 学校可以组织专项测试来选拔学生。

(一)《教育法》的规定 1、参加教育教学权

即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 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的权利,这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它包括:学 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和使用教育教学设施 权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权参加 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课堂教学、讲座、 课堂讨论、观摩、实验、见习、实习、测验 和考试等活动。学生也有平等使用教育教学 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权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优秀课件: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优秀课件: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共26张PPT)

正常女性与色盲男性的婚配图解
亲代 配子 子代
XBXB
XB
XBXb
女性携带者
1

× XbY 归纳:
Xb
Y
XBY
男性正常
男性的色
盲基因只能 传给女儿, 不能传给儿 子。
1
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图解
亲代
XBXb
×
配子 XB
Xb
子代 XBXB
XBXb
XBY
XB Y
XBY XbY
归纳: 男孩的 色盲基 因只能 来自于 母亲.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受X染患色者体由上于的对显磷性、基钙因吸(收D不)良的而控 制导。致骨发育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X 女型性(患或者0型:)X腿DX、D,骨骼XD发X育d 畸形(如 男鸡性胸患)者、:生X长D缓Y 慢等症状。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分析
1)归女纳性遗患传者特多点于男性患者;
2)
具有世代连续性(代代有患者);
•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 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下午4时50分 50秒下午4时50分16:50:5021.11.16
阅读资料分析和教材完成下面问题
3)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4)
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是患者
伴 Y遗传病: 外耳道多毛症
患者全部是男性;致病基因“ 父传子、 子传孙、传男不传女,” 。
小结:
1.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2)通常为隔代遗传(或叫交叉遗传) (3)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56.25m
即刹车后10s离刹车点56.25m.
课堂小结
➢ 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
x
v0t
1 2
at
2
➢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
v2 v02 2ax
无末速度 无时间
➢ 回忆: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
v v0 at
无位移
10 1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 移仍可用图线与坐标 轴所围的面积表示。
t/s
梯形的面积就代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
在0时刻(此时速度为v0)到 t时刻(此时速 度为v)这段时间的位移。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由图可知:梯形OABC的面积
S (OC AB)OA 2
代入各物理量得:
x
1 2
二、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v
v0
at
t
v
v0 a
x
v0t
1 2
at
2
v0 v
a
v0
a 2
v
v0 a2
2
v2 v02 2a
v 2 v02 2ax
例、在一事故现场,交警测量一汽车刹车后滑行的位移为32m,
已知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若此路段限速为36km/h,则该
汽车是否超速?
a=-4m/s2
6个矩形对应6 个 但时速间度相不等等,的v/m·s-1
匀速运动。5 4
3 2 1
05
分割
10 15
v/m·s-1
5 4 3 2 1 t/s 0 5
把运动过程分割的再 细,小矩形的面积就 越接近物体的位移。
10 15 t/s
从v-t图象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优秀课件 (共42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优秀课件 (共42张PPT)
点:
①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②.通常为交叉遗传 (隔代交叉遗传)
永远不会直接由父亲传给儿子
③.女性色盲,她的父亲和儿子都色盲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XbY XbXb
XbY
其他伴X隐性遗传
如人类中血友病的遗传
致病基因是h
动物中果蝇眼色的遗传
红眼基因为W 白眼基因为w
雌雄异株植物中某些性状的遗传(如女娄菜叶 形的遗传)
控制披针形叶的基因为B ,控制狭披针形的基因为b
迁移训练1、一个男孩患红绿色盲,但其父母、祖父母、 外祖父母视觉都正常。推断其色盲基因来自( B ) A.祖父 B.外祖母 C.外祖父 D.祖母
【解析】患红绿色盲男孩的基因型为XbY,根据伴性 遗传的特点,其致病基因来源于他的母亲,而母亲视 觉正常,故其母亲基因型为XBXb,而该男孩的外祖父 视觉正常,所以其母亲的Xb基因不可能来自于其外祖 父而只能是来自于其外祖母,并且其外祖母的基因型 同样是XBXb。
①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因为男性只含一个致病基因(XbY)即患色盲,而 女性只含一个致病基因(XBXb)并不患病而只是携 带致病基因,她必须同时含有两个致病基因(XbXb) 才会患色盲。
I
XbY
1
2

1
2
XBXb 3

1
2
3
4
5


4
遗 传


XbY 图
6
男性的红绿色盲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
传给女儿(不是从男性传递到男性)。这种传递特点,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伴性遗传的特点。(重点)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难点)

第二章第三节_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二章第三节_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 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 明确的概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大法宝的关系
•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 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 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 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 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雪白血红》:旧中国的政治舞台是用四要 柱子搭成的:枪是麦克风,炮是高音喇叭, 炮弹是选票,军队是选民。 各色政治家在这个舞台上发表竞选演讲,凭 的是军事实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的基本经验
----人民军队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是农民革命 战争
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有利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 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 第二,为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 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三,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 新中国的建立 第四,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 源和实践参照。
第一,党有一个良好的思 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 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从一 阶级基础。 开始就是按列宁的建党原则 建立的。 第三,毛泽东同志的完整的 建党学说,为中国共产党 建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第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第二,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第三,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
解放区农民踊跃报名参军
送家属参军
第三,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中 心城市,实行残酷的统治,而农村是其统治的 薄弱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称 D( X ) 为标准差或均方差 , 记为 σ ( X ).
注意: 注意:Var(X)≥0
2. 方差的意义 方差是一个常用来体现随机变量X取 方差是一个常用来体现随机变量 取 值分散程度的量.如果 值大, 值分散程度的量 如果D(X)值大 表示 取 如果 值大 表示X 值分散程度大, E(X)的代表性差 而如果 的代表性差;而如果 值分散程度大 的代表性差 D(X) 值小 则表示 的取值比较集中 以 值小, 则表示X 的取值比较集中,以 E(X)作为随机变量的代表性好 作为随机变量的代表性好. 作为随机变量的代表性好
0.975
的方差存在, 例 3、设随机变量 X 的方差存在,并且满足 不等式 2 D P {| X − E ( X ) |≥ 3} ≤ , 则一定有 9
( A) D( X ) = 2 (C ) D( X ) ≠ 2 7 ( B ) P{| X − E ( X ) |< 3} < 9 7 ( D) P{| X − E ( X ) |< 3} ≥ 9
例 2、设随机变量 X的数学期望 EX = 100 , 方差 DX = 10 , 则由切比雪夫不等式估 计 P {80 < X < 120 } ≥ 0.975
解: P{80 < X < 120} = P{80 − 100 < X − 100 < 120 − 100} D( X ) = P {| X − 100 |< 20 } ≥ 1 − = 0 . 975 2 20 思考: 思考:若求 P { 80 < X < 125 } ≥
0.03 0.07 0.8 0.07 0.03
E(X)=E(Y)=0, ,
1. 方差的定义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 , 若E {[ X − E ( X )]2 }存在, 则称E {[ X − E ( X ) ]2 } 为 X 的方差 , 记为 Var ( X )或 D( X ) 或 σ 2 ( X ), 即 D( X ) = σ ( X ) = E {[ X − E ( X )] }.
( A)F ( x) = F (− x) (C ) f ( x) = f (− x)
( B )F ( x ) = − F ( − x ) ( D) f ( x) = − f (− x)
8、设 f ( x ) = E ( X − x ) , x ∈ R , 证明: 证明: 达到最小值。 当 x = E ( X )时, f ( x )达到最小值。
答案 : a = 12 , b = − 12 , c = 3
5.设E ( X ) = D( X ) = λ , 且E[( X − 1)( X − 2)] = 1, 则λ = _______ .
6、 设连续型随机变量 X 的概率密度为 、
π cos x , 0 ≤ x ≤ f ( x) = 2, 0, 其它 . 求随机变量 Y = X 2 的方差 D (Y ).
= E {[aX + b − E (aX + b )]2 } 证明: 证明 D(aX+ b)
= E {[ aX + b − aE ( X ) − b ] }
2
= a E[( X − EX ) ] = a D( X ).
2 2
2
注: Var(CX)=C2Var(X)
练习
1、 设随机变量 X 具有概率密度 、
证明 取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情况来证明. 取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情况来证明
2
设 X 的概率密度为 f ( x ), 则有
P{ X ∈ G } =

G
f ( x ) dx
b
P{ X − µ ≥ ε } = ∫
≤∫
x− µ ≥ε
x− µ ≥ε
f ( x) d x
P{a < X < b} = ∫ f ( x)dx
2
说明:数学期望是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位置 说明 数学期望是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位置. 数学期望是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位置
5、切比雪夫不等式 、
定理 1 设随机变量 X 具有数学期望 E ( X ) = µ , 方差 D ( X ) = σ 2 , 则对于任意正数 ε , 不等式 σ P{ X − µ ≥ ε} ≤ 2 ε 成立 .
则下列各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则下列各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D ) ( A)ET = ET 3 ( B)ET = 1 − F (0) − F (0 − 0)
(C )ET 2 = ET 4
( D)DT = 1 − [F (0) − F (0 − 0)]
解: T 的分布律为
T P -1 0
ET = −F(0 − 0) + 1 − F(0)
2 2 −1 0
0
1
பைடு நூலகம்
1 = , 6
于是
D( X ) = E ( X 2 ) − [ E ( X )]2 1 2 1 = −0 = . 6 6
2、 已知 E ( X ) = 3, D( X ) = 5, 求 E ( X + 2)2 . 、 解
E ( X + 2) 2 = E ( X 2 + 4 X + 4)
= E( X 2 ) + 4E( X ) + 4
= DX + ( EX ) 2 + 4 EX + 4
= 5 + 3 2 + 4 × 3 + 4= 30.
所以 E ( X + 2)2 = 30.
3、设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函数为 − 1, X < 0 F ( x ), 令 T = 0 , X = 0 1, X > 0
Var ( X ) 1 P {| X − EX |≥ } ≤ =0 1 2 n ( ) n
1 又因为 {| X − EX |> 0} = ∪ {| X − EX |≥ } n n =1 +∞ +∞ Var ( X ) 1 所以P{| X − EX |> 0} ≤ ∑ P (| X − EX |≥ ) ≤ ∑ =0 2 n (1 / n) n =1 n =1
a
x− µ f ( x) d x 2 ε
2
P{( X ,Y ) ∈ G} = ∫∫ f ( x, y)dxdy
G
1 ≤ 2 ε
1 2 ∫−∞ ( x − µ) f ( x ) d x = ε 2 σ . σ2 得 P{ X − µ ≥ ε} ≤ 2 . ε
2

σ σ2 P{ X − µ ≥ ε} ≤ 2 ⇔ P{ X − µ < ε} ≥ 1 − 2 . ε ε
ET 2 = F (0 − 0) + 1 − F (0)
1 1-F(0)
F(0-0) F(0)-F(0-0)
4、设随机变量 X 的概率密度为 ax 2 + bx + c ,0 < x < 1 f ( x) = 0, 其它 并已知 E ( X ) = 0 .5 , D ( X ) = 0 .15 , 求 a , b , c .

E( X ) = ∫ x 2 f ( x) d x
2 −∞

=∫
π 2 0

π2 2 x cos x d x = − 2, 4
E( X 4 ) = ∫ x4 f ( x) d x
−∞
= ∫ x 4 cos x d x
π 2 0
π4 2 = − 3π + 24, 16
因为 D( X ) = E ( X 2 ) − [ E ( X )]2 , 所以 D( X 2 ) = E ( X 4 ) − [ E ( X 2 )]2
注: E( X 2 ) = DX +[E( X)]2 .
4. 方差的性质
(1) 设 C 是常数 则有 D(C ) = 0. 是常数,
2 2 证明: 证明 D(C ) = E (C ) − [ E (C )] = C 2 − C 2 = 0.
(2) 设 X 是一个随机变量 a,b 是常数 则 是一个随机变量, 是常数, 有 D(aX + b) = a 2 D( X ).
2
定理2: 若随机变量X的方差存在 的方差存在,则 定理 若随机变量 的方差存在 则Var(X)=0的充要条件 的充要条件 几乎处处为某个常数a,即 是X几乎处处为某个常数 即P(X=a)=1. 几乎处处为某个常数 证明: ⇐ 显然. 证明 "⇐" 显然
"⇒" 令 Var ( X ) = 0 , 则对任意 n = 1, 2 , ⋯ , 有 ⇒
π π 2 = − 3π + 24 − − 2 4 16
4 2
2
= 20 − 2π 2 .
7、设F(x)是连续型随机变量 的分布函数, 、 是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 是连续型随机变量 的分布函数, 的概率密度, 而f(x)是X的概率密度,已知 和-X有相同的 是 的概率密度 已知X和 有相同的 分布函数, 分布函数,则( C )。
1 + x , − 1 ≤ x < 0, f ( x ) = 1 − x , 0 ≤ x < 1, 0, 其它. 求 D( X ).
0 1

E ( X ) = ∫ x (1 + x ) d x + ∫ x (1 − x ) d x
−1 0
= 0,
E ( X ) = ∫ x (1 + x ) d x + ∫ x 2 (1 − x ) d x
−∞

其中 f ( x ) 为X的概率密度 .
(2) 利用公式计算
D( X ) = E( X 2 ) − [E( X )]2 .
证明
D( X ) = E {[ X − E ( X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