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它是经济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会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案例,来探讨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问题。
委内瑞拉曾经是南美洲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然而,由于政府的失误和不当的经济政策,委内瑞拉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
政府的过度印钞和财政赤字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激增,进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迅猛,导致人们买不起日常生活必需品,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并且,由于经济崩溃,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混乱。
这个例子显示了政府的经济管理和政策对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通货膨胀案例是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曾经是非洲的面包篮子,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然而,由于政府执行的错误政策,包括过度印钞和没收私人土地的行动,该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例如,一个面包的价格可能在一天内翻上数倍,人们需要携带一大袋现金去购物。
通货膨胀蚕食了人们的储蓄,使得养老金等退休金变得毫无价值。
这个案例显示了政府政策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巨大影响。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不当行为和政策失误。
一方面,政府过度印钞,超出经济实际需求,导致货币供应过剩。
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赤字和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些政策错误的后果,使得老百姓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甚至饱受困扰。
通货膨胀对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生活质量减少。
其次,通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因为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企业可能被迫裁员或关停。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对国家的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投资者可能失去信心,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减少。
针对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避免或减轻其影响。
首先,政府应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确保货币的稳定。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案例:中国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一、通胀形势(一)2007年形势2007年CPI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
各季月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
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3.7%和6.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7%、2.6%和4.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8.7%和11.5%。
一、通胀形势(二)2008年形势2008年C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前高后低。
2008年2月, CPI同比涨幅达到8.7%,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此后CPI从高位开始回落。
CPI全年各季度同比涨幅为8%、7.8%、5.3%和2.5%(二)2008年形势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前期涨势明显,后期急剧回落。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7月份达到15.4%的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此后,生产者价格涨幅急剧回落。
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6.9%、8.4%、9.7%和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8%、12.4%、14.9%和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7.5%、23.8%、23.8%和16.2%。
二、通胀的国际背景(一)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2007-2008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粮食和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
通货膨胀及其案例分析ppt课件

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
P
P
AS
AD0 AD1
P3 AD0
P1
P1
AD2 AS AD1
超额需求
超额需求
P0
E
P0
超额需求
E
O
yf
y
O
yf
y
8
4、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 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由于不同部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不同部门 的工资增长快慢也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 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 结果是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 因而引发通货膨胀。
5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 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P
AS
P4
E4
AD4
P3
E3 AD3
P2
E2 AD2
P1
E1
AD1
O y1 y2 y3
y
6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只在没有超额需求的 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 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3
二、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通货膨胀在债务人于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 作用
通货膨胀对居民户的影响可相互抵消;通货膨胀的 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
4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 效应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使收入减少,从而引致失业 超级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崩溃
成本上升原因可分为: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利 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案例

通货膨胀的案例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它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通货膨胀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上世纪二战后德国的通货膨胀案例。
在一战后,德国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不断印制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最终,德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纸币贬值迅速,人们需要携带一大堆纸币才能购买一些日常用品,甚至出现了用纸币做壁纸的情况。
这一案例表明,通货膨胀如果失控,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近年来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案例。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政策失误,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委内瑞拉的货币贬值迅速,市民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导致生活负担沉重。
甚至出现了人们用纸币做手工艺品来抵抗通货膨胀的情况。
这一案例再次说明,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会造成严重危害。
最后,我们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通货膨胀案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
在这一过渡期,中国也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迅猛,人民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保障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一案例表明,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通货膨胀对于一个国家的危害,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地应对通货膨胀。
希望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引以为戒,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一 1979-1980年 6%二 1982-1986年 8.8%三 1986-1990年 18.5%四 1992-1994年 21.7%无 2006-2008年 6%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摘要】•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
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
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
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
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
恶性的通货膨胀案例

恶性的通货膨胀案例▪萨缪尔森说,它像癌症一般,这致命的通胀会使整个经济窒息。
价格以每年100万%,甚至10亿%的速率上涨,致使市场经济形势变得一无是处。
▪案例1: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发生的恶性通胀的情形:▪过去在兜里装着钱去购物,将买到的食物装在篮子里。
现在,用篮子装钱再用衣兜装回所买的食品。
除了纸票子以外,一切都十分缺乏!以前一顿饭的价钱和一张歌剧票差不多,现在却几乎是原来的20倍。
▪案例2:20世纪20年代,年轻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
无法借到款项也征收不到足够的税款,以偿还债款。
于是政府印刷钞票,从1922年初到23年12月,货币发行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从1922年1月到23年11月,价格指数从1上升到10亿。
1922年初拥有一张3亿元的债券,两年后用这么多钱连一块糖也买不到。
案例3:90年代初期的塞尔维亚政府通过印刷钞票筹集资金,为人们上了一堂超速通货膨胀课。
▪1993年初,贝尔格莱德一家商店,1个巧克力棒600万第纳尔,1台录像机20多亿第纳尔。
▪$1兑1200万第纳尔,地下交易则为$1兑1700万第纳尔。
▪据说,政府的印钞厂一天24小时印刷第纳尔,力图与加速的通货膨胀保持一致,但这又加速了通胀的上升。
案例4:1987年的巴西,通胀率为365%,1988年为934%,1989年竟然高达1765%。
▪巴西的经济学家卡洛斯·兰戈尼说,“当你发现最好在午饭第一道菜上来之前付款,而不是等到甜点之后”▪从1989年的11月中旬起,超级市场的价格平均上升218%,股票、黄金市场的价格上升了175%,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价格上升了163%,隔夜账户上升了137%,人们将钱存入该账户作为保值措施。
货币银行学-10-通货膨胀案例

资料1: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
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
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
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
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
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
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
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
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
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
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
几个典型通胀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新世纪几个严重通胀的典型性案例一、毫无节操型通胀:津巴布韦我们的老朋友津巴布韦共和国,原称罗得西亚(1980年前),简称津巴布韦,是非洲东南部内陆国,1980年4月18日独立。
津巴布韦是非洲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制造业、农业、矿业等是该国经济的三大支柱。
另外,津巴布韦以出产优质鳄鱼皮而闻名,有“鳄鱼之乡”的誉称,该国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相对于其他非洲国家也较好。
大约在2001年开始,津巴布韦进入持续的恶性通胀时期。
通过该国货币发行中的主币面额就可以管中窥豹。
1980-1994年版纸币的主要面额有:2元、5元、10元、20元。
1994-2003年版纸币的主要面额有:100元、500元、1000元。
2006-2008年版纸币面额有:75万元、500万元、1亿元、2.5亿元、5亿元。
2007-2008年版纸币面额有:500亿元、10万亿元、20万亿元、50万亿元、100万亿元。
2009年2月,津巴布韦联合政府成立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但是,2016年以后经济困难再度加剧,流动性严重短缺。
2017年12月,姆南加古瓦政府成立后,努力建设“经济新秩序”,但是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持续的恶性的通膨胀,不仅不会有任何节操和底线,甚至多次冷启动、热插拔,系统还是运转困难。
二、大气磅礴型通胀:委内瑞拉我们的另一位老朋友委内瑞拉,国名全称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简称委内瑞拉,它位于南美洲北部,面积916400平方公里,全国划分为21个州,2个边疆地区,1个首都区和1个联邦属地,全国人口3222万。
加拉加斯是委内瑞拉的首都,全国最大城市,面积777.1平方公里,人口322万,该城始建于1567年,加拉加斯集中了全国工业50%以上,该市拉瓜伊拉港包揽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左右。
委内瑞拉是曾经富裕过的国家,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20世纪70年代,委内瑞拉的人均GDP可以进入世界前三十名,有时甚至可以排进前十名,它的石油储藏量世界第一。
通货膨胀案例

通货膨胀案例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一般购买力持续下降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以下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说明通货膨胀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个人的案例。
小张是一名普通工薪阶层,他的工资收入没
有随着通货膨胀同步增长。
随着物价的上涨,他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像房租、食品和交通等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使得他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
即使他努力工作,也很难跟上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
其次,让我们看一个企业的案例。
某家制造业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很难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还可能面临着资金成本上升、融资难题等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最后,让我们看一个国家的案例。
某国政府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可能会采取货
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但这些措施可能会导致国际贸易不稳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同时,通货膨胀还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对个人、企业和国家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政府和相
关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
同时,个人和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挑战。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种种问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货膨胀及其案例分析

通货膨胀及其案例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的币值持续下降的现象,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它是宏观经济领域内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案例进行分析。
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供应过度增长。
当央行过度发行货币以应对经济危机或政府过度印制钞票来填补财政赤字时,货币供应总量将超过实际经济需求。
这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物价普遍上涨。
另外,需求拉动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当社会上的需求大于供应时,供应商往往会加价来平衡供需关系,这进一步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此外,成本推动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当企业的成本上升时,往往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削弱了货币的购买力。
同样的货币数量无法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其次,通货膨胀给储蓄带来了风险。
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存款的实际价值也会随之减少。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扭曲经济结构,抑制经济增长和投资。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些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案例。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要数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发生的超级通货膨胀。
在1923年至1924年期间,德国央行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导致货币供应爆炸性增长。
结果是价值急剧下降,物价上涨迅猛,人民的储蓄毫无价值。
有报道称,买一杯咖啡需要用一堆钞票来支付。
这场超级通货膨胀导致了社会混乱和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的崩溃。
除了德国魏玛共和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
例如,津巴布韦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一次超级通货膨胀。
政府过度发行货币以填补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贬值迅速。
物价上涨速度惊人,最终达到指数级别,人们的储蓄几乎变得毫无价值。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能够成功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央行一直以来注重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和调整利率,新加坡成功地维持了相对稳定的通货膨胀水平。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在现代经济学中,通货膨胀被视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经济现象,但也有一些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成为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第一个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是德国的魏玛共和国通货膨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代,德国政府为了应对战争债务和赔款,不断印刷纸币。
结果,德国的货币供应量迅速膨胀,物价也迅速上升。
最终,这种通货膨胀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人们为了购买日常用品,需要携带大量的纸币,物价每天上涨。
这一通货膨胀案例的教训是过度印钞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第二个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是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
在二十一世纪初,津巴布韦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断印刷纸币来填补财政赤字。
然而,这种过度放纵的货币政策导致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迅速攀升。
物价飞涨,人们需要携带一堆纸币才能购买一件普通商品,甚至出现了百万和亿万纸币的情况。
最终,津巴布韦的货币崩溃,人们失去了信任,并普遍采用外币进行交易。
这一案例表明通货膨胀率的飙升会使经济陷入混乱,失去市场信心。
第三个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是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危机。
自2008年以来,委内瑞拉政府不断采取货币放任政策,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率飙升。
物价上涨迅猛,购买力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急剧恶化。
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案例显示了政府的不负责任和对货币政策的滥用会导致经济的崩溃,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这些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都有共同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过度印刷或货币放任导致货币贬值。
当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时,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物价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市场信心的丧失。
人们失去对本国货币的信任,不愿意持有大量的现金。
最终,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危机,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案例

通货膨胀案例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我们来看几个通货膨胀的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上世纪二战后的德国。
在战争结束后,德国政府为了弥补战争损失,不断印钞票来支付债务。
这导致了通货膨胀的爆发,物价飞涨,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百万倍日元”,人们用购物车装着纸币去购买一条面包的情景成为了德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鲜明案例。
其次,我们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应对石油危机,采取了大量印钞票的措施。
这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加剧,物价上涨迅速,人们的购买力急剧下降。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案例,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成为了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再次,我们来看近年来的委内瑞拉。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制裁,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问题十分严重。
印钞过度导致了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委内瑞拉通货膨胀案例的严重程度,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最后,我们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通货膨胀案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通货膨胀,最终成功化解了通货膨胀危机,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几个通货膨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同时,个人也应该提高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案例5: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卢纳商店,一个巧克力棒值600万第纳尔。
短短的一则通告指示:“物价提高90%。
”这家店在世界其他地方只能算一个小本经营店,要不是店里的电脑不能处理三位数变动,物价甚至应该上升100%。
到现在为止这是经理Nikolic先生3天内第二次提高价格。
他用拖把挡住门,以防止讨价还价的顾客进来。
电脑在标签纸上打印出新价格。
经理和两个助手忙着把纸撕下来并粘到货架上。
他们以前是把价格直接贴到物品上,但物品上贴了这么多标签,让人很难弄清哪个是新标价。
4个小时之后,拖把从门口拿走了。
顾客进来,搽搽眼睛看着标签,数上面有多少个零。
当电脑打印出另一种商品价格时,Nikolic本人也看着,这是一台录像机。
他自言自语:“是几十亿吗?”准确地说是20391560223第纳尔。
他指着自己的T恤衫,T恤衫上印着一个词“不可思议”,这句话是对塞尔维亚经济的绝妙写照。
“这简直是疯狂”他说。
除此之外你还能如何描述它呢?自从国际社会实行经济制裁以来,通货膨胀至少每天是10%。
如果把这个数字换算成每年的比率则会有15个零——高到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塞尔维亚,在凯悦酒店1美元换到1000万第纳尔,在共和国广告上急需用钱的人要换1200万第纳尔,而在贝尔格莱德地下社会控制的银行里要1700万第纳尔换1美元。
塞尔维亚人抱怨说,第纳尔和卫生纸一样不值钱。
但至少在目前,卫生纸还很多。
据说隐蔽在贝尔格莱德一条道路后面公园中的政府印钞厂正在一天24小时印制第纳尔,以力图与加速的通货膨胀保持一致,反过来无止境地印第纳尔又加速了通货膨胀。
相信只要发钱就能安抚反对者的政府需要第纳尔来为关门的工厂和机关中不工作的工人发工资。
它需要钱购买农民的农产品。
它需要钱为走私掠夺和其他避开制裁的方法筹资,以便运进从石油到Nikolic店里的巧克力棒的每一种东西。
它也需要支持兄弟的塞尔维亚人在波黑和克罗地亚打仗。
一位外汇交易者拿着500万张价值8亿第纳尔的钞票说:“这些钞票是刚印出来的。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
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
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
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
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
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
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
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
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
通货膨胀—公共经济学案例及解析

公共经济学通货膨胀案例和解析[案情描述]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物价便经历了一路的全面上涨,从建筑业、服务业、大宗原材料,到日常用品、普通食品都经历了一定幅度的上涨。
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的生活。
我们感触到最实在的通胀是在日常生活中,青菜、肉、油等价格都翻倍上涨,面对生活成本上涨而工薪小幅度上升的通胀压力,广大人名群众有很多的不满,恐慌,怨言和争议。
一种普遍的大众心态,从刚开始的抱怨到现在容忍了这种物价的上涨。
然而更多的政府部门,学者,专家开始寻找物价上涨的原因,改善的措施、政策等等,希望得到好的实施方案。
中国央行2010年以来已经10次提高存准率,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达到20.5%的高位。
此外,09年10月以来,中国央行已经加息4次。
央行将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的发展。
[案情评价]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包括参与资源配置、协调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
所谓促进经济稳定,是公共部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经济稳定就是伴随较低失业水平和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的经济增长。
08年来,中国整体的物价水平出现了持续而显著的上涨,即通货膨胀,政府部门有责任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其进行宏观调控。
由于市场的缺失,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不能自发地实现经济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应由政府进行积极地宏观调控。
通货膨胀分析:一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因素。
国际市场大宗物品和原材料如石油等的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
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和其他加工制造商品价格的上涨。
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的广泛的影响。
二是市场机制失灵。
一些投机商在这种环境下,利用大众的焦虑不安心理进行投机,将大豆、小麦、生猪等农场品和其他商品的肆机炒作,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自行运转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政府必须对此进行干预,以保持市场的稳定发展。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一 1979-1980年 6%二 1982-1986年 8.8%三 1986-1990年 18.5%四 1992-1994年 21.7%无 2006-2008年 6%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摘要】•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
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
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
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
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
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分析经济学家们常常研究过去的通货膨胀案例,以了解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经验教训。
一、背景分析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发生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此之前,许多国家正经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改革。
对于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的分析,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全球经济环境和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原因分析通货膨胀案例多由一系列经济因素引发。
在1994年,以下因素可能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1. 货币政策的宽松:政府可能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过剩,进而推动物价上涨。
2. 需求过热:1994年可能出现了需求超过供应的情况,特别是某些行业或地区。
这样的需求超出能力范围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3. 外部冲击: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迅猛,国际事件可能对一国货币和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如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可能影响通货膨胀。
三、影响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广泛影响,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也不例外。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1. 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使商品价格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生活成本增加。
2. 投资增长受限:通货膨胀也会对投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价格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可能会对投资持谨慎态度。
3. 社会动荡:如果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暴涨和国内不稳定,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问题。
四、经验教训从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1. 稳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应该稳健且有针对性,避免货币供应过剩。
2. 加强需求管理:政府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状况,适时采取措施,以避免需求过热造成的通货膨胀。
3. 加强风险防范:政府和企业应提前做好外部冲击的应对准备,降低外部事件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1994年通货膨胀案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案例。
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以指导未来的经济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
通货膨胀案例汇总

通货膨胀案例汇总近年来,全球各国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挑战。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通货膨胀案例的汇总,分析其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 委内瑞拉通货膨胀案例委内瑞拉是一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该国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物价持续走高,百姓生活负担沉重。
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长期以来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而生产能力没有相应提升。
此外,政府还对外汇市场实行了严格管制,导致外汇短缺,加剧了通货膨胀问题。
委内瑞拉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物价和实行固定汇率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2. 日本通货膨胀案例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且经济发达的国家,曾经历过大规模恶性通货膨胀。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资产价格一度飙升,被称为“泡沫经济”。
这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宽松,大量发行货币导致经济过热。
然而,随着泡沫破灭,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
为了对抗通货膨胀,日本央行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但此举也导致了长期的通缩问题。
3. 中国通货膨胀案例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面临过一些通货膨胀问题。
最著名的案例是2010年至2011年间的通货膨胀高峰期,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金融危机后刺激国内需求和货币政策宽松等因素引起的。
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强物价监管、提高存贷款准备金率和加大投资等,最终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
4. 德国通货膨胀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被称为“魏玛共和国恶性通货膨胀”。
这次通货膨胀的起因是战后赔款和印钞数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迅速。
在通货膨胀的最高峰时期,德国纸币贬值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百姓怀抱的钱贬值得比手快。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德国最终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和外部援助,才得以重建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一 1979-1980年 6%二 1982-1986年 8.8%三 1986-1990年 18.5%四 1992-1994年 21.7%无 2006-2008年 6%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摘要】•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
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
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
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
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
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
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10580.8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
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
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1582.1亿元。
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
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
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
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
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
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
1993年末外汇占款875.5亿元,仅为再贷款的8.3%。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
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
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
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
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
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臵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
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了外贸增长和外汇储备积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增多。
截至2001年末,央行外汇占款18850.19亿元,占央行资产比重达到44.3%,与再贷款规模接近。
为避免基础货币过快增长,1996-1998年,央行累积收回商业银行再贷款6079亿元。
四是配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再贷款规模。
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再贷款2000亿元。
五是宏观调控转向间接手段。
1998年取消信贷额度控制,央行通过国债买卖调节基础货币供应。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货币政策自主性被削弱。
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顺差快速积累,特别是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外汇占款快速增加。
截至2011年末,央行资产负债表外汇占款23.24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82.7%,10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速28.6%。
同期再贷款变化不大。
二是央行进行大规模冲销操作。
为对冲快速增加的外汇占款,央行通过央票和正回购,及提高存准率回收流动性。
2003年至金融危机前,央行先后20次上调存准率。
金融危机后,央行12上调存准率,截至2011年6月,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最高达21.5%。
央票存量规模最多时超过4.7万亿元。
三是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削弱。
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导致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尽管央行进行了冲销操作,但并不完全,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削弱。
二、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央行重建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一)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经历10多年经济发展,推动外汇占款高速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贸易顺差。
二是经过多年大幅升值,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金双向流动,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需要,汇率弹性加大,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国际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外部需求不足常态化,影响出口增长。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美联储稳步缩减QE3,资金回流美国。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外流、货币贬值频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外汇占款增速降至20%以下。
(二)未来几年需年增基础货币2-3万亿元,外汇占款难以满足基础货币投放需求。
在外汇占款已无法继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为稳定经济增长,需要保持货币投放适度增长,要求基础货币相应增长。
我们进行简单测算。
今年M2增速目标为13%,假设2015-2020年增速目标为10%,2020年M2总量将达221.5万亿元。
假设如下两种极端情形。
情景一:如果货币乘数保持目前水平(2013年末为4.08)不变,M2增长依靠基础货币投放实现,那么每年需要新增基础货币3.88万亿元。
情景二:如果央行按照每年降准两次扩张货币乘数,且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20年货币乘数将达5.73,每年需新增基础货币1.65万亿元。
实际情况应介于两种极端情景之间,意味着2020年前每年新增基础货币应很可能在2-3万亿元。
前瞻性看,预计2020年以前年增外汇占款仅有1万亿元左右,甚至更低。
基础货币年缺口在1-2万亿元之间,央行需要拓展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以确保实现M2增速目标。
(三)再贷款、再贴现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渠道。
央行使用何种手段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取决于经济金融状况及要所达到的政策目标。
从国际实践看,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手段和方式是多样的。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是传统工具。
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
可称之为常态式工具。
二是量化宽松工具。
政策利率降至零,继续政策宽松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如美联储定向招标工具(TAF),欧央行资产担保购买计划,可称之为非常规工具。
三是特殊目的工具。
如美联储“缩短放长”扭转操作,购买长期债券,压低长期资金价格。
四是货币互存。
一国央行与他国央行开展货币互存,提高基础货币境外投放规模。
从我国现实看,再贷款、再贴现可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根据我国《人民银行法》,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手段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
借鉴国际经验,预计今后央行会逐渐加大政府性债券购买,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但目前这一渠道并不畅通,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我国记账式国债总量约7.8万亿元,不到央行外汇占款总量三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持有国债5.5万亿元,更多出于资产配臵而非交易目的,通常持有到期。
2013年国债市场月均交易量仅4640亿元,央行动辄千亿的基础货币操作量,会造成国债市场大幅波动。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则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对小微、“三农”等领域定向支持。
据媒体报道,央行4月份向国开行发放3000亿元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且央行已着手制定对金融机构及其贷款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为下一步加大再贷款投放做准备。
三、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基础货币来源不同,资金价格也有显著差异。
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价格相对较低,如形成活期存款利率为0.35%,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仅为3%。
比较而言,正常一年期央行再贷款利率为3.85%。
而今年初7天逆回购利率为4.1%,阶段性使用的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备借贷便利)等资金价格更高,近期SLF隔夜利率为5%。
因此,从中长期看,若基础货币投放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再贷款为主,资金价格中枢将会提高。
(二)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企业是结售汇主体,2013年,货物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净顺差合计5449亿美元,由此形成企业存款超过3万亿元。
近年来,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结汇成为企业存款的重要来源之一。
近期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外币负债动力减弱,企业存款增速也出现回落。
(三)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策调控的重要特点,相应地,再贷款、再贴现投放将充分体现差异化特征。
不同银行因为信用评级、业务重点、信贷投放领域等方面的差异,获得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程度会有显著差别,进而会加大银行之间的差异。
(执笔人范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