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发育概况与分布规律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影响。
我们将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首先回顾“512”汶川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受灾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探讨这些灾害在地震后的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点以及形成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将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总结地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以期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核心区域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
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和地质灾害的连锁效应,研究范围适当扩大,涵盖了地震烈度达到Ⅵ度及以上的区域,包括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多样,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地震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及其下属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关键信息。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震后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数据。
这些数据由研究团队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多次现场调查收集。
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识别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情况。
这些数据提供了宏观的视角,有助于发现地质灾害的规律和趋势。
地质背景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基础地质资料,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条件。
佛山市顺德区斜坡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佛山市顺德区斜坡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摘要: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及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崩塌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是顺德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中由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占绝大多数。
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顺德区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在时空分布规律,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地质环境安全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关键词:顺德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1 顺德区地质灾害概况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区内地貌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低缓残丘,地形总体较为平坦,其间有丘陵残山点缀分布。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南褶皱系粤中拗陷带,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广州—从化断裂带、顺德—东莞断裂带和北西向白坭—沙湾断裂带、北江断裂带、西江断裂带等。
区内大部分面积为第四系覆盖,约占全区面积的95%,仅残丘、丘陵区域出露中元古界、南华系、白垩系等地层以及早奥陶世与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
近年来,顺德区极端强降雨天气频发,同时伴随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不良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多。
根据“顺德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1],顺德区已发斜坡类地质灾害158处(已核销的历史灾点115处),其中崩塌133处、滑坡22处、泥石流3处,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查明顺德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助于政府部门及工程建设单位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地质环境安全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顺德区斜坡类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133处),滑坡次之(22处),泥石流发育较弱,仅有3处,因此本文仅以崩塌和滑坡为研究对象,探讨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2斜坡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1崩塌区内已发崩塌灾害133处,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规模等级划分标准,共有微型崩塌121处、小型崩塌10处、中型崩塌2处;崩塌一般发生在坡高为5~20m 的斜坡上,共101处,占崩塌总数的75.94%;发生在坡度大于60°的斜坡(微地貌属陡崖)上的崩塌共有89处,占总数的66.92%;崩塌体厚度一般为0~2m,共121处,占总数的90.98%;从构成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岩质崩塌,共97处,占总数的72.93%(表1)。
平顺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095 华北自然资源 论文
Huabei Natural Resources
定斜坡87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64.44%。 3.2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由于受到人类工程活动、降雨的影响,调查区内的地质 灾害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出集中分布的规律。
3.2.1 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 由于大量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形成临空面,破坏了斜 坡原有的平缓状态,使应力重新分布,导致诱发地质灾 害。本次调查中,5处滑坡为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占总滑坡 数的62.5%;11处崩塌由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占总崩塌数的 52.3%。因此,调查区内地质灾害表现出在人类工程活动强 烈的时期相对集中的规律。 3.2.2 在雨季相对集中 灾害与降雨强度成正相关性,在单位时间内降雨强度大 的时期相对集中。具体表现为:在年降雨量大的年份相对 集中,在一年中的雨季相对集中,在日降雨强度大的时间 内相对集中。在强降雨时期内灾害发生和降雨基本同步, 连阴雨季节灾害发生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本次调查中,8处滑坡全部发生在雨季,崩塌有12处(调 查有具体发生时间)发生在雨季,占崩塌数的57.14%。
在河谷区,谷坡陡峻、地形切割强烈且该地区人口较 多,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发育, 共发育地质灾害67处,主要包括石城镇(6个)、阳高乡 (10个)、北耽车乡(11个)、中五井乡(8个)、青羊镇 (8个)、西沟乡(11个)、龙溪镇(13个)等乡镇。
在黄土覆盖低中山区,黄土分布广泛,人口较多,人口 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共发育 地质灾害9处,主要包括北社乡、苗庄镇。
苗庄镇灾害点数量最少。 3.1.2 地形地貌的影响 调查区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灾害受地貌因素控制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避险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避险基本知识一、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我们国家于2004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里就讲得很清楚:条例所称的地质灾害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在实际工作中,地质灾害往往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二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多。
1、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中,我们广西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对地质灾害的分类还有:危岩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裂缝、巷道冒顶、膨胀土地基胀缩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等。
我们西林县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危岩崩塌等5种。
(1)什么是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隙分(切)割的岩体、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简单地说,崩塌就是土体或岩体从陡坎上向下倾倒、翻滚、坍塌的全过程。
崩塌也分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塌方和危岩崩塌。
(2)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简单地概括来说,滑坡就是土体或岩体从斜坡上沿着一个界面(滑床)自上而下滑动的全过程。
滑坡可分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
滑坡的成因有自然引发的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两种。
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而引发的更多些。
顺层滑坡(3)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土、石及其它固体物质在水的参与下以顺沟或顺坡的突然暴发式特殊洪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泥石流可分为暴雨山洪式、融雪(冰)式和垮“坝”式(滑坡堰塞湖或土石坝溃决)等等。
•泥石流中土、砂、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超过15%,最高可达80%,它的重度一般大于等于1.3t/m3泥石流发生,往两侧山坡逃离。
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背景特殊,区内沟壑纵横,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宁夏盐池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环境条件极为脆弱,是宁夏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进一步查明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宁夏地质调查院开展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盐池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以及减灾防灾提供依据。
1地质环境条件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漠南缘。
属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东邻陕西定边县,南接甘肃环县,北靠内蒙鄂托克前旗,面积约8557.7km2,辖4乡4镇,全县总人口165474人。
境内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际降水变化大,同一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多集中在6~9月份,雨季和旱季分明。
盐池县地形复杂,总体呈南部高、北部低,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点。
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和黄土梁峁。
盐池县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以车道-阿色浪断裂为界,西侧为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之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东侧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之盐池-环县地层小区;境内出露最老地层为中元古界王全口组,奥陶系、三叠系、二叠系、侏罗系仅零星出露,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苏步井-红沟梁-佟记圈-青山一带,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
地震烈度为Ⅵ-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20g,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高沙窝镇一带,震级为6.0级。
2地质灾害特征2.1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盐池县境内地质灾害较发育,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5种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
境内地质灾害点共计426处,其中滑坡295处、崩塌92处、泥石流19处、不稳定斜坡17处、地面塌陷3处,分别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9%、22%、4%、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技术要求》分别对三个级别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出具体规定。
灾害地质学资料
灾害地质学资料灾害地质学第⼀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1.1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1.1.1地质灾害的内涵⼀灾害的基本涵义1灾害的定义与类型联合国减灾组织:⼀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期间当地的⼈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损失,以致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按成灾条件:⾃然灾害和认为灾害形成条件:⾃认动⼒和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前者称为致灾体,后者称为承灾体)按成灾潜势:⾼潜势灾害,中潜势灾害,低潜势灾害认为灾害有两⽅⾯含义:1由于⼈类活动在⾃然界诱发的灾害2在⼈⼯环境中发⽣的灾害,有时称为技术灾害2灾害效应灾害效应:原⽣效应,次⽣效应,后续效应灾害对⼈类的影响⽅式: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地质灾害及其内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然的、认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类⽣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实践。
地质灾害的内涵:致灾的动⼒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产⽣的,包括内动⼒地质作⽤和外动⼒地质作⽤。
灾变是量变,灾害是质变1.1.2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地质灾害既有⾃然属性,⼜有社会经济属性。
1 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型2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 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性5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 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 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8 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 地质灾害⼈为成因的⽇益显著性10 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1.1.3 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地质灾害的类型按灾害种类:(1)由地质作⽤引发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然灾害都归为地质灾害(2)仅限于以岩⽯圈⾃然地质作⽤为主导因素⽽形成的⾃然灾害1 按空间分布状况划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陆地:地⾯和地下海洋:海底和⽔体2 按灾害的成分划分地质灾害可分为⾃然动⼒型、⼈为动⼒型、复合动⼒型3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地质灾害分级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和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评估范围《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评估的三个级别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灾害地质学——精选推荐
○1灾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以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
○2灾害地质: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变的或渐进式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3地质灾害: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的地质事件。
○3地质灾变:只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的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
○2灾害效应:原生效应(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次生效应(是有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性甚至是永久性的)○3地质灾害属性特征:自然属性(自然现象)社会经济属性(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生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的认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和○10我国地质灾害分布:1、以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2、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3、以冰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4、以土地沙漠化为主的西北区○42地震:是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应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位移动,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震动的事件。
○43地震波:体波(横波和纵波)和面波(面波为体波形成的次生波)纵波(P波):振幅小,周期短,速度快,固液可传横波(S波):振幅大,周期长,速度小,只能在固体中传面波(L波):传播速度最慢,振幅最大,波长最大。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1、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和渐变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灾害: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灾害效应: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
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
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
3.灾害损失: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4、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变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8)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地质灾害分类:1.按空间分布状况:陆地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
2.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复合动力型。
6.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平原、丘陵地面沉降和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四章地震灾害1、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而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并对存在隐患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geologic hazard in Zheng’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d carries out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Zheng’an county ; geologic disaste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causes1概况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遵义地区东北部,大娄山东麓。
东经107°04′~107°42′,北纬28°08′~28°51′。
该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
东抵务川,东南靠凤冈,南邻湄潭,西南接绥阳,西北毗邻桐梓,北与四川省南川县相连,东北与道真县接壤,是贵州襟联重庆的前沿,素有“黔北门户”之称。
全县总面积2595km2,辖11镇8乡,总人口62.3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240.39[1]。
正安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的北部,属上扬子地层分区黔北地层小区[2]。
大部分为中低山侵蚀剥蚀斜坡沟谷、河谷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区内构造以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复式褶皱断裂构造为主。
2 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质灾害在特殊的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才得以形成[2]。
起主导作用的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其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多与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且两者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
目前,区内有3类地质灾害共119 处,其中滑坡95 处、占80%,崩塌23 处、占19%,地面塌陷1 处、占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防治策略1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1.1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发育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图1)[1],其中以滑坡、崩塌和潜在不稳定斜坡最为发育。
其中滑坡270处,总体积10628.5×104m3;崩塌40处,总体积642.3×104m3;泥石流6处,堆积物总体积8.09×104m3;地面塌陷8处(岩溶塌陷5处、采空塌陷3处),总面积1726.1×104m2。
1.2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宣恩县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可概略的分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变形的时间规律2.2.1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1.2.1.1地质灾害成生与地层岩性之间的关系地层岩性是决定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影响边坡变形的主要条件,区内由于岩性、岩体结构不同,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程度等均有明显的差异性。
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松散土体中,占总数的73.6%。
依据调查资料,第四系松散土体、志留系龙马溪组和罗惹坪组较坚硬至软弱页岩、粉砂岩及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岩、粉砂岩为境内的易滑岩组。
境内有106处土质滑坡所处基岩岩性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软质岩岩组,有60处土质滑坡所处基岩岩性为志留系砂、页岩互层的软质岩岩组,两个岩组中发生的土滑占境内土滑总数的67%;发现的25处岩质滑坡中有21处发生在碎屑岩岩组中,仅有4处发生在碳酸盐岩体中。
境内40处崩塌中有11处发生在志留系岩层中,有6处发生在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岩层中,其它分布于泥盆系中上统及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岩层中,该组岩类为境内易崩地层,都存在软硬相间与软弱基座并存的岩性组合特征。
1.2.1.2地质灾害成生与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地形地貌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境内滑坡多产生于坡度在25~60的陡坡上,在小于25或大于60的斜坡地段,滑坡较少(表1)。
地质灾害资料
山体灾害预防预测系统所谓地质灾害,简而言之,就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按致灾速度可分为突发性和缓变性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属性与特征地质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各种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
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
由于地质灾害是自然动力作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地质灾害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产物,主要是地壳内部能量转移或地壳物质运动引起的。
从灾害事件的动力过程看,灾害发生后,能量和物质得以调整并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新的不平衡又会形成。
因此,地质灾害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
然而,人类在地质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
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揭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重复、发展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就可以对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卸,从而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在多种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复杂多样。
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地表形态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是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地质灾害是复杂的随机事件。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还表现为人类对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了地质过程和现象的规律,对地质灾害随机发生的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等。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下面我将对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浅谈。
首先,我国地震活跃。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亚洲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特别是我国的中国大陆地壳受到东亚、印度、欧亚和太平洋地震构造带的控制,成为全球地震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国家,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占全球地震总数的20%左右。
地震的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和大连沿海地区。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这里很容易发生地震。
而东北地区属于我国地壳断裂带之一,地震活动频繁。
大连沿海地区则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次,我国滑坡和地面塌陷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和地面塌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
滑坡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和山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泸定河流域等。
这些地区地势陡峭,土壤松散,受到水力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容易发生滑坡。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国的盆地和煤矿开采区,如长江中下游盆地、黄土高原盆地、山西、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下水开采和煤矿开采使得地层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地面塌陷。
再次,我国火山地区潜在的火山灾害具有一定的威胁。
我国主要有八大火山群,包括长白山、昆仑山、唐古拉山、西藏南迦巴瓦等。
这些地区具有着火山活动的背景,潜在的火山灾害威胁不容忽视。
火山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碎屑流、火山地震等。
虽然我国火山地区的活动相对较少,但仍然需要高度警惕。
此外,我国还存在地壳下沉、地质爆炸、地下水超采等地质灾害。
地壳下沉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沉降高度较大。
地质爆炸主要发生在煤矿和炸药生产等地方,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下水超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登封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xx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xx市位于xx省中西部,行政隶属xx市。
地理座标为北纬xx至xx,东经xx″至xx之间。
东西长55 km,南北宽36 km,总面积1220km2。
全县设7乡、6镇,1个工业区,3个办事处。
辖317个行政村,1660个自然村,人口64.82余万。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断裂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复杂多变,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一、xx市地质环境条件xx市位于xx省西部,海拔高度在228~1512 m之间。
地势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缓。
北部xx山和南部xx山山脉,二者呈东西向展布。
xx山山岭海拨标高一般在1000~1200 m 左右,形成xx、xx、xx的自然分界,最高峰xx山海拔标高1512.4 m,为全市诸峰之冠。
xx 山山岭地带海拨标高一般为800~1100 m左右,构成调查区西南部边界。
中部低山丘陵区,海拔在228~500 m左右。
区内地层,自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至新生界,除志留、泥盆和侏罗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出露。
太古界为xx群一套变质较深,并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的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千枚岩等及少量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等。
呈东西向分布于xx山西部。
元古界主要由xx山群浅变质石英岩、石英片岩、白云岩和汝阳群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夹页岩及洛峪群石英砂岩、页岩等组成,亦呈东西向分布于xx山、xx山中部。
古生界分别由寒武系灰岩、页岩、白云岩;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页岩;石炭系页岩、粘土岩、灰岩、砂岩、煤层、煤线和二迭系砂岩、粘土岩、煤层、煤线组成,主要分布于xx山两侧及xx山北坡一带。
中生界由三迭系页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及砂质粘土岩组成,分布于xx山、xx山之间地区。
新生界分别由新近系半胶结粘土岩、砂岩、砂砾岩、泥灰岩及第四系松散状粉土、粉质粘土和砂砾石层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 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 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 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 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 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五、地震带来的危害
1949年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近 35万人,伤残近130万人。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 亡,16.4人受伤,唐山市变成一 片废墟。
汶川地震
甘肃舟曲泥石流
火山喷发
地面塌陷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可划分为四 个大区:东部平原沉降区、中部山地崩滑区、西部高原冻 土区和北部草原沙漠区。
1.东部平原沉降区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移动的 广大地区。 2.中部山地崩滑区包括从晋、陕、陇东的黄土高原经四川盆 地直到云贵高原这一狭长地带。 3.西北高原冻土区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分地区。 4.北部草原沙漠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北、宁 夏北部和甘肃西部。
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 征、发育概和分布规律班级:环工1221 姓名:杨微莉 学号:201250409109
一、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预防性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 周期性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一、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
.
地址灾害预防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二、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
如地震、火 山喷发、断 层错动等;
地壳活 动灾害
斜坡岩 土体运动 灾害
如崩塌、滑 坡、泥石流 等; 如煤层自燃、 洞井塌方、 冒顶、偏帮 、鼓底、岩 爆、高温、 突水、瓦斯 爆炸等;
如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地面开裂(地 裂缝)等;
地面变形 矿山与地下 灾害 工程灾害
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 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 积等;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 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 育化、沼泽化等;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 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 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