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保护环境、和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进行维护,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人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环境问题的现状,就要从教育着手,从基础教育做起,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有道德、有较强环保意识的一代新人,使今后的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使人类摆脱目前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危机。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问题,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

在学习《保护生态环境》一节时,我先给学生播放“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九寨沟”,让学生观看欣赏,为祖国的美好河山感到自豪。

然后再播放一段录像:“1998年波涛滚滚的洪水,造成山体滑坡,房屋倒塌;2000—2002年春季北方漫天飞舞的沙尘暴;黄土高原纵横的荒山秃岭及干涸的河床,滇池一望无际的水葫芦。

”通过两段录像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知: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恶化,从而导入课题。

然后通过一幅幅画面,一组组数字,一次又一次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如日常生活中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漫天飞舞,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我校附近的淀粉厂发出刺鼻的气味,县城周围的洋河水颜色变深,水质变差,水中生物逐年减少,周围的人不注意卫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生活环境问题给人带来的影响。

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危机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环保教育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环保教育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环保教育【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困扰着当今世人的六大危机,即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

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调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引起社会关注。

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其内,寓于教学中去呢?本文通过利用生态体验、依托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国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等方面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

不可否认,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

因而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就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但我们还应看到:人类在主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人口巨增、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等严重后果。

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利用生物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已是刻不容缓。

一、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基础,一个学生不会拿一支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而却可能在一棵树上乱画,这是因为情感基础不一样。

”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教育专家邓赛娜认为,要让孩子们与环境建立情感基础,就需要他们走出去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感受自然。

找到人与自然的情感基础和动力。

这正是”生态体验”。

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

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他们发现周围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意识到身边小事就有可能破坏环境,而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保护环境,为学生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

初中生物科进行环境教育案例教学法论文

初中生物科进行环境教育案例教学法论文

初中生物科进行环境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初探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发展进行的全面分析研究得出启示,提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以解决当前环境教育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最后进行反思与讨论。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案例教学法初探1 问题的提出1.1 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一直是我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反思过去,虽然我国的环境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教育效果仍不容乐观。

综合分析当前“渗透式”环境教育开展的现状,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本文认为在我国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1.1 教学方法单一、简单化,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特别是体验式、研究性的学习。

1.1.2 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1.1.3 教学还是以传授为主,师生的交往、讨论和互动较少,学生的环境意识难以内化。

1.2 当前初中生物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进行环境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是使人们普遍具有环境意识,在工作、生活的各种场合和活动中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自觉选择无损于环境的行动。

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的关键阶段。

初中生物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利用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是生物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实施初中生物科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的思考所谓案例,郑金洲教授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p o n n i t d yS ih s h o su e t e vr n na r mi e t n o a ’ h g c o l td n s n i me tl o a a e e st i i ge v r n n a d c t n i i w r n s r n n .n i me t l u ai mmi e t n i a o e o s n n. v卜 e
要 目前 , 境 问题 是备 受社 会 关 注 的 重要 问题 为 了 环
及环境科学知识 , 强中学生的环境 意识 , 增 宣传环保 , 与 参
环保 创 造 与 大 自然 和谐 相 处 的 绿 色家 园 。
保 护环 境 , 必 须要 从 普 及 环境 知 识 入 手 。在 环境 问题 日益 就 突 出的今 天 . 养 中学 生 环境 意 识 . 行 环境 教 育 已迫 在 眉 培 进 睫 。环境 教 育 作 为 中学 生 物教 学 中的 有机 组成 部 分 . 旨在 生
e vr nme t n io n ,we mus tr r m h ie s lk o e eo he tsa tfo t e unv ra n wldg ft e vr nme t En io me a is s a e n io n. v r n ntl s ue h v be o i r a ig y c me nce sn l
Ab t a t At p e e t e vr n n a p o l ms r mu h sr c r s n , n i me t l r b e a e o c i o tn su s f o il o c r ,i o d r o r tc t e mp r t is e o s ca c n e n n r e t p oe t h a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感, 也是教育教 学的 目标 之一 。生 物学教 师在 学科 教


课 堂是教 育教学 的 主阵地 , 也是 渗透 环保 教育 的
主要途径。教 学 中可利用 相关 生物学知 识 , 成课 程 达 标准中培养学生“ 具有 关心 、 护环境 的意识和行 为 ” 保 的 目标 。将教材 中许 多与环保 有关 的内容适 当补 充和 延伸 , 既能拓 展学生 的知识 面 , 又能潜 移默化地提 高学 生的环保 意识 。现 以人 教版七 年 级《 生物 学》 教材 上
雌 \雄
XHXH xHxh xh xh

x y HH
1 XHXH ×XHYH 2 XHXh×XHYH

x y Hh
4 XHXH × XHYh


xy hH
7 XHXH × Xh YH
8 X H h× Xh H X Y


x y hh
1 XH 0 XH ×Xh Yh 1 xH 1 xh× Xh Yh

2 0・
生物 学教 学 21年( 6 第 1期 01 第3卷) 0
在 初 中生 物 学教 学 中渗 透 环 保 教 育
张 玉凤 ( 东 聊 第四 学 2 0 ) 山 省 城市 中 5 0 20
摘 要 本文从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三方面 , 总结了在初 中生物学教 学中结合教 材内容挖 掘与环境 保护相关 的内容

5 XHXh×XHYh

3 Xh Xh×XHYH

6 Xh Xh× xH yh

9 Xh Xh×Xh YH

Xh×Xh Yh 1 Xh 2

综合 l 2种交 配方式 后代 的情况 : : 、 、 、 、0 12347 1、

寓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论文

寓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论文

寓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地球是宝贵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星球。

保护地球和生物圈是人类调整自身和自然关系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程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中学生物课堂是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中学生物课堂应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上应该运用机会或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达到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目的。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加强环保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立足教材,深入挖掘1、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

例如,讲授”蝗虫”时,介绍各地的蝗灾情况,并让学生明白生态平衡失调是导致虫灾的根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讲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环境警示教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环境极度污染,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

接下去再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像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淡水资源趋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等,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去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动物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由于人们不懂得善待这些野生动物的恶果。

如大量捕杀蛙类、鸟类,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鼠灾、虫灾。

人类被迫增加农药使用量,反过来又污染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讲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让学生观看各种生物的图片,了解这些生物的价值及生存状况,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2、注重探究实验,倡导亲身体验课本中有大量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探究,如《探究:酸雨的危害》,本人组织学生探究”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酸雨的危害,意识到环保的重要。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摘要:地球只有一个,是所有地球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成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高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

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为题,首先对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形式进行了探析;其次对活动中融入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进行了探析;然后对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内容进行了探析;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旨在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提高教育水平,保证教育质量。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深思,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也意味着人类是在自取灭亡。

因此,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加强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有效的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并将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融入进活动中,从而达到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理念。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形式(一)结合教学材料,提高课堂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有效性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也是教师同学生互相沟通的场所。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对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随机应变的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教材内容也变得更加生动丰富,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教材体系,这就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供了基础。

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内容,并对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将教材内容同环境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在学生学习时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教育的成效。

(二)补充教材,随机应变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教材内容只是一本书,不可能概括所有环境知识。

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没有的内容进行补充,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后随机应变的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中学生物教学论文七篇

中学生物教学论文七篇

中学生物教学论文七篇【篇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创新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

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

历经生物教学三十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

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

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

生物论文范文(推荐(5篇)

生物论文范文(推荐(5篇)

生物论文范文(推荐(5篇)生物生物论文篇一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

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

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

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

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

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

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教 学 当 中 。 导 学 生确 立 “ 与 生 物 圈 ” 引 人 和谐
发展 的意 识
教 材 , 为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要 工 具 , 师 要 充 分 利 作 教 用 教材 , 日常 的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的 环 保 意 识 。 初 中 在
教 学 中所 涉 及 到 的 环 保 教 育 主 要 是 空 气 污 染 问题 、 土
五 、 物 教 学要 落 渗 透 实验 教 学 。 养 学 生 培
生 环 保 实 验 能 力
新 课 标 七 、 年 级 生 物 实 验 的 内 容 较 多 , 中 安 八 其 排了3 8个学 生实 验 和 更 多 的教 师演 示 实 验 。 因此 在
教 学 中 ,教 师 更 应 当 把 实 验 纳 入 日常 教 学 活 动 中 , 旨
物种问题等等。 人 类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过 度 放 牧 、 砍 滥 伐 、 夺 性 滥 掠 开 发 利 用 自然 资 源 、 生 动 物 的 捕 杀 、 目引 入 外 来 野 盲
物种 、 大量 排 放 工 业 污 染 物 、 业 生 产 中的 污 染 、 活 农 生
基 本 学 科 , 旨在 帮 助学 生探 索 大 自然 奥 秘 的 同 时 。 也 担 负 着 对 学 生 进 行 环保 教育 的职 责 。 此 在 初 中 生 物 因 教学 中, 渗透 环 保 教 育 对 引 导 全 社 会 提 高 环 境 保 护 意
是举手之 劳 , 只要 稍 加 注 意 , 是 在 进 行 保 护 环 境 的 就
工 作 。 们 就 是要 让 学 生 具 备 这 种 日常 生 活 中 的环 保 我
四、 身 边 的 小 事做 起 。 环 境 保 护 落 实 从 把

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摘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探讨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意识;课堂教学当今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

由于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才导致了环境污染物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环境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新课标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基准,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围绕这一内容,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涉及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交叉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小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保知识。

1、把握好渗透课。

生物课涉及环境内容很多,可是有的课涉及的环境内容不突出。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

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教师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对人类的益处时,要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环境教育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环境教育

养 更 多 的学 生 ,有 较 好 的 教 学 功 效 。但 这 种 传 授 一

接 受 式 的教 学 方 法 ,压抑 了学 习 者 的学 习 主动 性 ,
பைடு நூலகம்
学 生 因被 动 学 习而 感 到 知 识 抽 象 、枯 燥 .学 到 的 知
识 难 以与 自己 的 日常生 活 相 联 系 ,对 如 何 保 护 环 境
( ) 改 变教 学模 式 .倡 导探 究 性 学 习 一
传 统 的 环 境 教 育 教 学 主 要 沿 袭 我 国 长 期 使 用 的 讲 授 式 的教 学 方 法 。这 种 方 法 的 优点 是 :注 重 概 念 、
理 论 的准 确 性 和知 识 的 系 统 性 ,学 生 通 过 学 习 可 以
查 找 资 料 ,然 后 组 织 学 生 交 流 和讨 论 。 同 学 们 在 资 料 中查 到 :大 气 中 的 二 氧 化 硫 主要 有 三个 来 源 :火 山爆 发 ;化 石 燃 料 的 大 量 燃 烧 ( 括 工业 上 煤 、石 包
一 + - + 一+ 一 + 一 + - + - + 一 + 一+ 一 十 - 十 一 + 一+ 一+ 一 + 一 —一- — + 十 一— 一一 —一 ・ — + +
识 。 同时 ,学 生 所 学 到 的 只 是 教 师 所 具 备 的 部 分 环
境 科 学 知 识 ,难 以很 好 地 帮 助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环 境 伦 理 道德 观 ,培养 良好 的环 境 行 为 。 美 国 著 名 学 者 施 瓦 布 指 出 : “ 生 的有 效 学 习 学 过 程 与科 学 家 的研 究 过程 在 本 质 上 是 一致 的 。 因此 , 学生应像 ‘ 小科 学 家 ’一样 去 发 现 问 题 、解 决 问题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10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10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一、课外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学的好奇心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

例如,在夏天,没有放在冰箱里的剩饭第二天就会发馊,而放在冰箱里的剩饭不会发馊,可指导学生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对照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等环境因素。

此类有趣的小实验能把学生引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

“生物难学”这一畏难情绪被淡化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因为在课外小实验中得到了启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课外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生物课外小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活动。

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不迷信,不墨守成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独具匠心。

并且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因此,课外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特性与特长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学生亲自动手,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操作疑问,通过不断地检验练,由不熟练到熟练,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

如,在研究“植物营养繁殖”时,教师特意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种植马铃薯、柳树扦插以及草莓压条栽培的实验,可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以及条件来挑选其中的一项来进行实验。

这样,学生在课外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且向自个的爸爸妈妈研究,向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讨教,在天然的实验田当中大胆地求证课本上的知识,不断地探究生物的奇特性,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办法,又领会到了劳作的趣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环保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环保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摘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初中生正处在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

生物教学中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关心环境动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积极实践。

【关键词】环境危机环保素质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教育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初中生正处在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环保素质的高低对今后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

新课程标准也相应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基本观点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及环保实践活动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及环保实践活动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及环保实践活动孙健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一中215228)摘要:环境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初中生物教育中如能结合学科特点较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及环保实践活动,不仅有益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更有益于整个社会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普及,其社会意义无可估量。

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积极深入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并把它视为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形势教育、养成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环保实践活动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更应认识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环境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在这一基础上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适应社会发展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加强青少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要求,是学校自身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积极深入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并把它视为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形势教育、养成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生物学科特性决定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及环保实践活动生物教学、环境教育、环保实践活动是可以有机结合的三者。

以初中生物为例,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环境教育与环保实践无处不在。

它们的各个章节,各个方面几乎都涵盖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了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活动。

如在讨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时,重点就是环境问题。

在“留住碧水蓝天”一节教学中,学生了解了我国动植物资源遭受破坏的情况、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懂得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长期性;懂得从我做起,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懂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自然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教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教育的融入。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探讨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融入环境保护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我们要明确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自觉地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教育既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友好行为习惯,使他们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我们要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而环境保护教育正是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态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实验项目,如植物生长观察、水质污染检测等,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教育呢?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

在植物生长观察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城市中的植物生长情况,让他们思考城市化进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导他们关注城市环境问题。

可以在实验中设置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在实验中加入环境保护的理念,引导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实验中提倡使用可降解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实验中倡导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浅谈初中生物环境保护问题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环境保护问题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环境保护问题教育摘要:目前,环境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名族兴衰的关键。

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进行环保教育直接又现实。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保护环境,向广大中学生传授环境知识,使他们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保护问题意识创设情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进行环境保护,更好地解决人口、资源、污染和疾病等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生物生存于自然环境,同时也依赖于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或进行环境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生物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生物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生物学习中涉及到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为环境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以下谈谈个人在生物教学中实践的体会。

一、学习环保知识,应用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环境问题主要源自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些损害破坏环境的行为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

观念支配行动,环境保护的行动源自学生良好的环境知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新课程生物学教材提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

如七年级上册中的“生物圈”“生态系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保护(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保护(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篇范文在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初中生物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应该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生态环境意识的使命,通过生物课程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行动中来。

一、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两大类。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沙漠、水域等,人工生态环境包括城市、农田、工业区等。

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破坏严重:森林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破坏现象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等问题。

2.水资源污染:水是生命之源,但是,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不合理排放,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健康。

3.大气污染:大气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之一,但是,由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排放,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健康。

4.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1.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我们应该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行动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生态系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做得不够好,我国的绿地已经逐渐减少,绿地减少使得当地温度变高,土壤缺少水分而沙漠化,沙漠化的地区绿色生物变得更少,生物也不能在此地生存,继而人类也不能在此地生存。

该视频片断说,像这般沙漠化的地区在我国变得越来越多,如果持续下去,我国将是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目前经常出现的雾霾问题、温度升高的问题,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又从自己身边的例子感受到改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愿意自主吸收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

学生愿意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更有效,而有效的教学又能推动环境教育的展开。

二、探索知识规律,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如果强行塞给学生生物理论,学生不仅不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不会意识到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

初中生物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课程,只有在探索中他们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后,接下来他们就会迫切想要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善未来的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以下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现象:树皮中有白蚁类的昆虫,这些昆虫依附于树木提供的营养而生,啄木鸟食昆虫而生活,啄木鸟死后尸体被细菌分解,细菌能够存活,细菌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成为土壤中的腐殖
质,树木吸收腐殖质中的营养,它们生长得更茂盛,茂盛的树木给昆虫提供更多的营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索能够发现它们属于食物链的关系,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掉,那么与之相关的生物都将不能存活。

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目前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呢?学生经过思索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我们亲手破坏了绿色植物,这导致整个生生不息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

想要改善环境,首先就要从恢复食物链开始,而恢复食物链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

学生通过探索知识规律,就能够明白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方法就是做好绿化工作,而做好绿化工作的根本,就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促使让他们努力地学好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

三、重视知识实践,让学生寻觅到环境教育的宣传途径
在有效教学理论中,如果学生仅仅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他们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如果能够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们就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当学生意识到学好初中生物知识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调查,比如,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街道的绿化情况,并让学生思考怎样运用学过的环境知识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

学生经过实地调查就能发现,虽然我国现在很重视绿化工作,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依然没有环境意识,破坏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

学生发现了问题,
就会积极思考要怎样宣传才能让周围的人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周围的人不再破坏环境。

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师的环境教育才会变得更有效。

使用有效教学的理论能够推动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它使整个初中生物教学变得更有效。

教师可以以环境教育为例,进一步思索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