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版

合集下载

牧牛图颂 廓庵禅师

牧牛图颂 廓庵禅师

牧牛图颂(宋)廓庵禅师著
(一) 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 见迹
水边林下迹遍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它
(三) 见牛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 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 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 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 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 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 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十牛图和牧牛图

十牛图和牧牛图

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

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

普明的牧牛图颂分为十大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主要着眼于调伏妄心、证悟本来,讲究修行次第、历阶而升,最终证得人牛两忘、心法圆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

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

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

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

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

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

他写了四句诗:一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

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

“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

“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

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

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

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

“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

禅宗十牛图“解说”

禅宗十牛图“解说”

禅宗十牛图“解说”一、序言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

若修行者能了解从过程之实际情况,更不会走错方向,故行者宜多体会此十牛图之真实内涵。

《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曰:「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理出偏圆,教与顿渐。

从麤及细,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

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此方、他界得其理也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

得其事也,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尾。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尽根源,其法也存莎笠,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十颂佳篇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终至还源,善应群机,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如水母寻餐,依海虾为目,初自寻牛终至入,强起波澜,横生头角,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泊至入,是何魔魅,况是起祢不了,殃及儿孙,不揆荒唐,试以为提唱。

」二、序言演绎解说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八牛图而成,十图中是把所有的修行过程到行菩萨道之间以十个图解说出来,修行的人没有不知道这十牛图的,而了解这十牛图的每一图之间真正的含意与意义,除非是过来人,不然很难去理解所言为何?禅宗修证图解刚开始时仅有八牛图,以后的两个图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好像修行只修到自我解脱就完毕了,自性清净就好了,后来廓庵师远觉得余有未尽,应该导入行菩萨道,所以加上垂手入,入世渡化众生,因此演化成十牛图。

行者业识尚未灭除,自性虽然保有,却是不能够掌控与把握,因此还是不能见性,也就做不到性空缘起的那个妙有境界。

修行人境界不同,体会不同,而产生了很多的辩论,例如有的以为看到一片空就是见性,什么叫做空?不起念头就是空?或者以为打坐看到光明就是见性,其实根本没有打开,如何能够见性呢?真正的见性要到了四禅以后,进入无色界的境界,没有色身只有一个心识,才是真正的开悟,才能够证入无余依涅盘,修证到习气毛病都灭除了,才是真正的清净,见性以后不是只有见到空性,性空缘起的妙有所产生的一切因缘而起的法,都能如实知,才是见性以后所要了解的,同时利用这种功夫入世化导众生。

牧牛图颂

牧牛图颂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注解:耕耘导师赏析:何劲松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

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

’为宗门‘知有’之来源。

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

无始习气,何能顿尽?况曰:‘十月怀胎,三年温养’,自牧之功岂可轻忽?虽然如斯,若是过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无许多络索也。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解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

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

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

岂不大可畏哉!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赏析】《易经》云:“君子卑以自牧。

”人的心性未经琢磨时,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

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

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象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

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注解牧牛之道,须‘允执厥中’,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急不得,急则成执,忘不得,忘则走失。

总之必须坚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调伏。

否则一存姑息,牛乃难制矣。

【赏析】牛喻心性,牧童则喻心的主人。

好比是勇敢的山童,猛然间用芒绳穿贯牛鼻;放荡不羁的心性终于被主人强行管束,受到调制。

然而,心猿意马,甚难控制,所以还会“一回奔竞”,为此牧童仍须痛加鞭策。

人的心性由于长时间被无明烦恼薰习污染,一下子很难荡涤干净,就象牛儿不甘芒绳穿鼻,奔走驰竞,不遵约束。

《牧牛图颂》全文-古籍

《牧牛图颂》全文-古籍

牧牛图颂嘉兴大藏经牧牛图颂刊牧牛图颂序牧牛之说创自契经。

牧牛之人则历代诸祖也。

然其说其人虽见于佛祖。

而牧牛之功于何见之。

诸大禅师之图颂所以照耀古今。

为人之标榜耳。

(信)本俗子。

未纯牧牛之功。

窃见梦老和尚所辑图颂。

真集牧牛之大成者。

欢喜踊跃售诸梓人。

公之天下。

庶不辜佛祖一片为人苦心。

时康熙戊子年佛诞日白山纳信稽首撰梦庵格禅师辑牧牛图颂目录刊牧牛图颂序(纳信)原叙(云栖宏)又叙(南涧格)普明目次普明禅师原唱磬山修禅师和箬庵问禅师山茨际禅师玉林琇禅师牧云门禅师闻谷印禅师严轹居士迦陵音禅师续辑梦庵格禅师纳允庵居士梁山目次梁山远禅师原唱(并原序)灵隐希彝禅师和千岩长禅师楚石琦禅师迦陵音禅师续辑梦庵格禅师纳允庵居士跋(迦陵音)牧牛图颂原序遗教经云。

譬如牧牛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

嗣是马祖问石巩。

汝在此何务。

答曰牧牛。

又问牛作么生牧。

答曰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来。

则善牧之人也。

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

曰吾依沩山住。

不学沩山禅。

但牧一头水牯牛。

又白云端公之于郭功辅也。

诘之曰牛淳乎而。

若自牧若教他牧。

层见叠出于古今者益彰。

彰矣后。

乃有绘之乎图。

始于未牧终于双泯。

品而列之为十。

其牛则如次初黑继白。

以至于无粲如也。

而普明复一一系之以颂普明未详何许人。

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无论惟是其为图也。

象显而意深。

其为颂也。

言近而旨远。

学人持为左券。

因之审德稽业。

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

免使得少为足。

以堕于增上慢地。

则裨益良多。

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俱附末简以便参考。

若夫一超直入之士。

无劳鞭挽。

而天然露地白牛。

不落阶级。

而刹那能所双绝。

则图成滞货。

颂成剩语。

览之当发一笑。

吾无强焉。

万历己酉佛诞日后学袾宏谨书又序普明牧牛图颂源流。

云栖序之详矣。

但叙云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附末篇以便参考。

而不及梁山远公序偈何也。

况梁山原唱既妙。

附和代不乏人。

其见地超卓声调轩亮。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禅宗《牧牛图》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

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释:禅宗牧牛图又名普明禅师牧牛图,又名禅宗十牛图,在佛教里流传很广,近人如台湾的圣严法师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释或演讲。

本人亦试图以自己浅见作些注解以图抛砖引玉。

作者普明禅师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关心自己的名份,著书立说无非为续佛慧命普度众生而已。

观此图之构思皆出自真修实悟,从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国佛教禅宗自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始过上农禅并重的生活。

禅师在开示说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训诫弟子精进修行。

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为,造诸恶业。

如狂牛野性难调难伏,被色身贪欲驱使侵犯别人的庄稼。

《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这里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

佛经中把善业叫做白业,把恶业叫做黑业。

大足石刻之--牧牛图

大足石刻之--牧牛图

大足石刻之--牧牛图大足石刻之--牧牛图“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

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它于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

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

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

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

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

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

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全龛造像共分十二组:第一组叫“未牧”,看似一头倔强的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非要冲出围栏,后面的牧人拼命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拉回。

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无法自控。

第二组“初调”。

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

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第三组叫“受制”。

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

旁边的颂词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

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组“回首”。

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

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

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

牧牛图 Microsoft Word 文2

牧牛图 Microsoft Word 文2

《牧牛图之一:未牧》《牧牛图之一:未牧》怎么来认识我们这些烦恼呢?过去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烦恼比喻成牛——牧牛、放牛,所以有《牧牛图》的十个颂。

小童子放牛这个境界,就犹如我们认识烦恼的境界。

《牧牛图》第一个颂:生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生狞头角恣咆哮”,就是这只牛犹如一只疯牛一样,它头上长了角;“恣咆哮”,一直在乱发脾气,乱咆乱哮,这个比喻人非常聪明——世智辩聪;“奔走溪山路转遥”,就是它越跑越远,不知道回家,到处乱跑;“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它也不知道回家,不知道去哪里;“谁知步步犯佳苗”,就是这只牛乱跑、吃庄稼,意思就是指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人不由自主,所以一直在坏善根,断自己的善根,造恶业,“谁知步步犯佳苗”。

这是第一个偈颂,就是说未信佛的人、未学佛的人、未修行的人、未调心的人,每一个人的内心就犹如一只疯牛,烦恼就像疯牛一样,到处乱吃东西,不知道什么是庄稼、什么是青草,它是分不清楚的。

这是未信佛、未学佛的人,不知道烦恼。

牧牛图之二:初调》《牧牛图之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到第二步,就是开始信佛的、开始学佛的,就是给这只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

给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听到佛法就能把心拉回来,就知道说我们这个不对。

但是这个时候还需要靠这个小童子、小孩子来拉这只牛,还是需要靠人来拉。

如果没有靠人来拉这只牛的话,它一样会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小孩就犹如我们内心的作意,犹如我们内心的心愿,以及我们自己内在的佛性。

因为我们内在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够作意,我们能够发愿,需要去提策。

这个绳是什么意思呢?牛鼻子的绳,就犹如我们念佛、数息、禅观、念经、礼拜,必须要通过这些仪式、通过这些内容、通过这些法门,才有办法把我们的烦恼——散乱心、狂妄心制伏,才有办法在这只疯牛的鼻子上穿上一条绳子。

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禪宗牧牛圖頌與仙道進程抉要博士候選員李昌駿注釋禪宗牧牛圖以前曾經讀過白話本與英文本,但是從沒把他跟仙道想成一起,似乎這牧牛圖頌,在美國日本受歡迎的程度,遠大於中國,否則怎麼很少聽國內的禪門大德提過。

前年閱讀黃易先生的武俠小說「破碎虛空」,主角學仙的進程用了相當多的禪宗的的牧牛圖頌,但書中對主角的進程,大多只言心性上的轉變與頓悟,不言調息練氣,用仙學的話,叫做「言汞不言鉛」,想來作者也僅是魏晉玄學的名士騷客,善演繹玄理而已。

但這學期上了吳怡老師的課,首次將牧牛圖頌的原文仔細看過,此時發覺此圖頌簡直就是仙道進程的翻版,換了不同的象徵,禪宗有禪詩,仙家則有丹詩,禪詩的奧妙在指外之月,仙家的丹詩則隱喻性高,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

仙學不講當下頓悟,諸法皆空,立地成「仙」,卻是下學上達理為一貫,雖是循序漸進,但卻也是一超直入。

禪宗雖言頓悟成佛,一悟盡透,但也非頓悟前後全不努力,否則慧能何必磨米九個月,頓悟之後,還要跑去獵人隊苦修十九年,教人時,卻又從念「總淨心念般若波羅密多」開始。

禪宗之妙,在於師徒心心相映,仙學之妙,則在於師徒陽氣浸潤。

兩者之妙,皆超出語言文字與功夫之外。

禪學之妙在於禪機,禪機有理路,而投機無門,得機在心心相映,此為見諸法皆空,心無掛礙,(心無掛礙方能兩見真心)而仙學之妙,在於玄關,玄關為溝通陰陽兩地的唯一途徑,此玄關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非內非外,在內外交感,天人合發,神氣充足,自然發生,(似男女的愛情,豈能強求)非是有意可以求得。

空與自然、理趣不同,而似可會通。

仙學與禪宗,可會通乎?陳攖寧編丹詩24首,第一首即取張拙證道詩,為「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前四句為仙禪兩家通用,為陳攖寧所取)「解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後四句為禪家解數)第24句「打破虛空消億劫、既登彼岸捨舟楫、閱盡丹經千萬卷,末後一句無人說」並設一故事,有來者問陳夫子,末後一句無人說,是不能說,還是不肯說?陳夫子對曰,是不肯說,非不能說,怕學者聞之驚駭,失去對仙學的信心耳。

淡定的喜悦:牧牛图颂

淡定的喜悦:牧牛图颂
起 ,但 还 在 似 有 意 似 无 意 的 状 态 , 要 他 们 不 分 开 ,还 是 得 r 芒 绳 且 系 把
留J
5. I 号J 月巨 1
绿 杨 Il 吉 = 氇 . 放 去 u 栾 得 自 然 . t 下 . e 墨 立
日 暮 碧 云 芳 草 地 . 垃 重 归 告 不 薷 南 .
古 人 说 : “ 士 之 人 养 身 , 中 士 之 人 养 气 ,上 士 之 人 养 心 ” , 在 这 养 心 的 好 日 子 里 , 除 了 饮 食 以 外 , 我 们 下
还 有什 么好 办 法 来 养心 n7 我 们 该 用什 么样 的 办 法 ,才 能 让 我们 做 个 “ 士 之 人 ” 呢? 5 - 上 我 求 仙 问 道 , 最 后 找 到 了 这 个 佛 家 禅 宗 的 小 公 案 ,跟 大 家 来 分 享 关 于 “ 心 的 妙 药 ” 。 这 就 是 《牧 牛 图 养
1 .丰 垃
狰 狞 饕 角 迢 咆 哮 , 奔 x.= I -, J P 墨 J路 转 , . 园

片 黑 舌 横 谷
口 . 谁 知 步 步 犯 隆 苗 .
在 牧 牛 图 中 ,将 牛 比 喻 成 我 们 的心 , 此 心 还 没 修 练 之 前 ,发 狂 发
颠 , 见 到 可 欲 可 爱 , 即 前 去 追 求 , 不 顾 自 家 身 命 , 故 要 用 种 种 办 法 , 加 以 驯 服 ,然 此 像 仙 家 解 数 , 不 似 禅 宗 ( 别 是 顿 悟 )之 解 数 。 特
此 时 已经 进 入 真 正 r 息 相 依 状 态 ,若 是 死 死 用心 守 住 息 。则 嫌 心 太 过 执 着 ,心 与 息 已 经 不 分 裂 混 容 在 一 起 , 因 此 使 用 r听 之 以 气 j 的 功

苏树华简注:十牛图颂

苏树华简注:十牛图颂

苏树华简注:十牛图颂十牛图颂苏树华《十牛图》明代普明禅师【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1)。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2)。

梦庵格禅师和野性颠狂声乱哮,归途不识路岐遥,那知脚下泥深浅,只管奔驰混踏苗。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3)。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4)。

梦庵格禅师和潜通一窍鼻初穿,穿了才堪痛下鞭。

左右拘挛时不放,一条芒索紧相牵。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5)。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6)。

梦庵格禅师和从今不敢复狂驰,信手牵来也肯随。

几度披蓑陇亩里,栉风沭雨那曾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7)。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8)。

梦庵格禅师和要骑背上便低头,拽转头来性亦柔。

只恐有时还倔强,垂杨阴里尚拘留。

【驯伏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9)。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来不须牵(10)。

梦庵格禅师和月下风前山水边,随从到处竟恬然。

相看彼此无回互,收卷绳头不用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11)。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12)。

梦庵格禅师和人牛相伴已相如,鞭索全抛浑不拘。

抿耳攒蹄安稳卧,悠扬笛韵乐无余。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13)。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14)。

梦庵格禅师和尽日终年在此中,春回大地草初茸。

随时饮啖随他去,管带无劳任睡浓。

【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15)。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16)。

梦庵格禅师和白牛谁道雪山中,此日看来一色同。

牛也萧闲人也散,任他南北与西东。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17)。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18)。

梦庵格禅师和牛既忘兮心自闲,闲闲来往在山间。

灰头土面浑无事,枯木岩前尚有关。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19)。

若问其中端的意,夜花芳草自丛丛(20)。

牧牛图略说

牧牛图略说

牧牛图略说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成牛。

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一条牛从不听话、不耕田、不做活,要把它调伏得听话、干活、耕田,要经过一段的时间。

调伏牛,就是要让它驯服。

要让牛驯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下苦功夫。

古人把调伏心牛的过程分为十个阶段,并画成十幅图画,每幅图画步步递进,连环成套,使得我们一看这十幅图,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柏林寺问禅寮的接待室也挂了一套现代人画的《十牛图》。

有位德国的天主教神父,七十多岁了,他也学习坐禅,他在印度、在日本,学了二十年,他在柏林寺看到挂在墙上的《十牛图》,就说:“哦,这是告诉我们怎么用功。

”他用德语讲这几句话,一看就明白。

形象化的东西,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

《十牛图》又配十首诗,每一首诗说明每一幅图的内容,也就是说明用功在那一个阶段的境界和方法是什么。

它既有功夫和见地的内容,也有文学意义,对于接引一些有文化的人进入禅的修炼,有很大的作用。

从宋朝开始,大概不下二十位禅师都用诗歌的语言描述《十牛图》。

最早的《十牛图颂》,是宋朝的廓庵禅师写的,以后的禅师都是来和他的诗。

我们不要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一定要结合功夫与见地来读,这样就会对怎样管理此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了解。

一、寻牛《十牛图颂》有十个阶段,第一是“寻牛”,寻找内心的这头牛。

这头心牛已经走失了,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是藏在草丛里?还是藏在树林里?藏在山崖下?藏在草丛里,比喻此心被邪见障蔽了藏在高山上,比喻此心就被贡高我慢障住了,藏在泥沼里,就像水牛一样,它走到泥塘里,只有头露出来,整个身体都在泥水里头,水牛的颜色和泥巴没有两样,你要找确实很困难。

泥沼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情欲,情欲把我们的心牛埋没了。

所以我们就要找啊!在哪儿去找?就在是非得失之间,看我们怎样用心。

所以要寻找这条心牛。

廓庵禅师的诗写道: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牛在什么地方啊?在草里面去找,在树林里面去找,在水边去找,力尽神疲也找不着。

牧牛诗和颂全集(详细校勘,精美排版)

牧牛诗和颂全集(详细校勘,精美排版)

牧牛诗图和颂全集本书内容根据以下三部经典整理并配图。

①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69 十牛图颂No. 1269十牛图颂(一卷)〖宋·慈远述〗②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70 十牛图颂No. 1270十牛图颂(一卷)〖明·胡文焕著〗③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71 十牛图和颂十牛图和颂(一卷)〖明·祩宏书〗十牛图住鼎州梁山廓庵ān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

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

理出偏圆,教兴顿渐。

从粗及细,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

此方他界,得其理也。

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得其事也。

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yè尾。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

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

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

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已尽根源。

其法也,尚存莎笠lì。

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

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

十颂佳篇,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终至还源。

善应群机,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

如水母以寻餐,依海虾而为目。

初自寻牛,终至入廛chán。

强起波澜,横生头角。

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

泊至入廛,是何魔魅。

况是祖祢mí不了,殃及儿孙。

不揆kuí荒唐,试为提唱。

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本《十牛图》,是禅学界公认的廓庵师远《十牛图》现存最古老版本。

一、寻牛廓庵和尚序从来不失,何用追寻。

由背觉以成疏。

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

岐路俄差。

得失炽然。

是非锋起。

颂(廓庵和尚)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和(石鼓夷和尚)只管区区后外寻,不知脚底已泥深。

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耕云先生讲述未牧第一初调第二受制第三回首第四驯服第五无碍第六任运第七相忘第八独照第九双泯第十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

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

’为宗门‘知有’之来源。

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

无始习气,何能顿尽?况曰:‘十月怀胎,三年温养’,自牧之功岂可轻忽?虽然如斯,若是过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无许多络索也。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原文为三个‘牛’)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导师注解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

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

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

岂不大可畏哉!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治犹得山童尽力牵导师注解牧牛之道,须‘允执厥中’,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急不得,急则成执,忘不得,忘则走失。

总之必须坚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调伏。

否则一存姑息,牛乃难制矣。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宾士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导师注解调伏既力,牛渐上路,稍稍管带,即中规矩矣。

从此但莫放纵,可保无失。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导师注解回首者,时时思忆来时路,迥非昔日旧行履之谓也。

若不回首,如何出尘?其悟后迷者,盖缘浑忘本来,昧却初因之过耳。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导师注解此则保任功深,生处渐熟,熟处渐生,旧习渐消,性功斯显。

已见变化气质之明效矣。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导师注解调伏既久,旧习殆尽,自在优游,咸契中道。

禅门中至宝!牧牛图全解: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珍藏版】

禅门中至宝!牧牛图全解: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珍藏版】

禅门中至宝!牧牛图全解: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珍藏版】禅门牧牛图,世尊拈花指;此事惟亲证,知解终不到。

十二世纪,廓庵禅师著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成为禅门中的至宝。

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和散文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到证悟的体悟过程。

一、寻牛: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第一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

所谓“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和尚所讲的无位真人,这一阶段是立志求道的阶段。

不过,实际上心牛(无相的自己)从未失去。

真人总是在我们的面门,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

仅仅由于缺乏正确的自觉,而与本来的自己疏远了。

根本没有必要从外从他而求。

只要照顾好自己脚下就行了。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诗的意思很明了,在此不再复述。

暂且谈一下著语大义。

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由于缺乏自觉以致与心牛疏远,在尘世的迷乱中心牛逐渐被淹没。

离本来的自我愈来愈远,前路参差峻峨。

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更烈。

二、见迹:依经解义阅教知踪《十牛图》的第二图为见迹,只是发现了心牛的足迹。

这是一个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从而知晓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处于矛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观与自我的主观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理解万法都是一个心牛的千变万化,即一切存在都是本来的自我的变体的禅的思想。

不过,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

所以,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

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

禅修之美:跟着廓庵禅师赏《十牛图》中禅诗10首

禅修之美:跟着廓庵禅师赏《十牛图》中禅诗10首

禅修之美:跟着廓庵禅师赏《十牛图》中禅诗10首禅修,印度语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

古往今来在禅修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经典诗篇:下面我们再欣赏最具代表性的廓庵禅师的禅修世界----经典禅诗10首。

廓庵禅师曾著了一本《十牛图》,至今成为禅门至宝。

不管是他绘制的《十牛图》,还是他所创作的诗偈至今传唱不衰,被封为禅修经典。

廓庵禅师用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望牛存人、人牛俱忘、还本还源、入廛垂手十个阶段形象描述了禅修全过程,生动形象、禅意十足、妙趣横生!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普明禅师的脚步在禅诗中悟禅修、赏禅诗之唯美;在禅修中赏禅诗,明禅理之幽妙!第一图: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解读赏析】:按南怀瑾大师解读,所谓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

这个“心牛”,也就是那个原本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和尚所讲的无位真人,这是要立志找回那个在尘世迷失的本心。

为什么呢,按著语说述: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原来是缺乏自觉致使与本心本性越来越远。

首两句“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用及其宏大开阔的天地日月四野八荒打开视角,将尘世本心妄念之杂草何其之多之乱之深,需要跨过山遥路远水阔去拔掉的艰难险阻刻意描绘、充分呈现;紧接着后两句“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形容虽千难万险、力尽身疲也觅不到自己本心,可却闻到枫树秋叶红、日暮夏蝉吟。

与唐朝比丘尼无尽藏的“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与明代莲池大师形容著名赵州禅师的偈颂:“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曲径通幽、共宇一妙。

更如一禅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第二图:见迹: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解读赏析】按南怀瑾大师解读,第二图见迹,是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现了心牛的足迹。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__何劲松 /文 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 “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 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

《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

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

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 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禅诗虽不足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

据不完 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

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

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

其 “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

南怀瑾:《牧牛图》讲解

南怀瑾:《牧牛图》讲解

南怀瑾:《牧牛图》讲解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

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

普明的牧牛图颂分为十大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主要着眼于调伏妄心、证悟本来,讲究修行次第、历阶而升,最终证得人牛两忘、法法圆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

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

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

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

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

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

他写了四句诗:一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

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

“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

“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

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

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

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

“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

南怀瑾:牧牛图之七,八

南怀瑾:牧牛图之七,八

南怀瑾:牧牛图之七,八南怀瑾:“人自无心牛亦同”,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了,身心在这个境界。

心无挂碍七任运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到了第七步“任运”,这个牛后面尾巴也没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业,念念清净。

“柳岸春波夕照中”,诗中的图画多可爱啊,江南的春天,水绿山青,堤岸杨柳,太阳照下来的那个境界。

“淡烟芳草绿茸茸”,烟雨蒙蒙,淡淡的烟雾,满地都是芳草,绿杨一片青幽。

这个时候有没有妄念呢?有妄念。

但是处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没有烦恼,很自在,观自在菩萨了。

“饥餐渴饮随时过”,饿了就吃,口干了就喝,随缘度日,一切无碍。

《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第六意识呢?这个牧童呢?“石上山童睡正浓”,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了。

你看画的那个小孩子,躺在那里睡觉,牛也没有离开,自然在吃草。

工夫到这一步叫做任运自在。

哪怕你做董事长,做老板,或者给人家打工,开会、做工的时候,心境都是一样的。

就是十六特胜的“喜受,乐受,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那么自在。

八相忘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这是第八步工夫“相忘”,这个牛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经升天,相忘了,也没有呼吸往来,也没有妄念,也没有身体,也没有空,也没有知觉,也没有感觉,一片清净,一片善的境界。

“白牛常在白云中”,一片光明。

“人自无心牛亦同”,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了,身心在这个境界。

“月透白云云影白”,月亮透过白云光明出来,白云、月亮,一片光明,“白云明月任西东”。

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

下一章更精彩▼。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

/content/?134.html驯伏调伏性安然,任过前川,青山绿水去来还。

虽有鞭绳无用处,狂劣都捐。

这边又那边,泉穴云巅,悠游踏断白杨烟。

日暮归来无罣碍,何用劳牵?无碍任意去西东,到处从容,横身高卧柳阴中。

笛声吹出无思算,快活阿童。

浅绿间深红,景物融融,歇肩稳坐意忘工。

忆昔劳心空费力,露地全供。

任运缘杨芳草边,任运天然,饥来大嚼渴吞泉。

踏转溪山随处乐,在在逢源。

横卧万峰前,景物幽闲,山童熟睡不知年。

抛置鞭绳无罣碍,好个灵坚。

相忘物我两形忘,月印沧浪,白云影里白牛行。

牛本无心云自静,彼此相当。

交对露堂堂,何用商量,山童不复着提防。

云月人牛俱自在,端的家常。

独照忒怪这牛儿,不记吾谁,阿童霁晓独横吹。

山北山南皆自得,工用俱离。

拍手笑嘻嘻,乐以忘疲,逍遥物外且何之。

若说无心即是道,犹欠毫厘。

双忘无相大圆融,不立西东,人牛何处杳无踪。

子夜赤轮浑不照,八面玲珑。

魔佛总成空,凡圣销镕,冰河发焰耀天红。

枯木枝头花灿烂,绝没香通。

湘山宗慧的《牧牛歌》无图。

释天宏列表中,清居皓升《牧牛图颂》仅存2章诗偈,《孟录》270号作品无考,佛国惟白《牧牛图颂》失佚。

存世之宋代《牧牛图颂》图颂俱全的有:普明《牧牛图颂》、佛印了元《牧牛》、杨杰《牧牛图颂》、师远《十牛图颂》、雪庭《四牛图》、自得《六牛图》六种,其中杨杰的《牧牛图颂》是雕塑②。

苏轼曾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西北南东。

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祭龙井辩才文》。

他的见解,反映出宋代学术界、思想界力倡儒、释、道三教和融以及佛教内部禅、净相互影响的浓郁氛围。

而禅宗,对宋代哲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影响尤其集中、尤其深远。

众所周知,孔孟之后集儒学之大成者朱熹青年时期曾深研禅学,对其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南宋著名高僧大慧宗杲禅师。

朱熹自己说,早年进京赴试,箧中唯置《大慧宗杲语录》一书。

朱熹《借韵呈府判张丈既以奉箴且求教药》):“飞腾莫羡摩天鹄,纯熟须参露地牛”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南怀瑾先生说:「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鲁迅和牛现在给你们讲这一条牛了,这是禅宗渐修的心地法门,《牧牛图》是普明禅师的作品。

什么是牛?鲁迅有两句诗很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当年在上海写文章,大家指着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己低头做一个牧童。

我对鲁迅觉得马马虎虎,但这两句诗蛮有意思,可以看出来吧,他满肚子怨恨之气。

横眉,气得眉毛都立起来,冷冷的,你们骂我就骂我,格老子我才不怕你们骂,阿Q的精神,宁可做一个小牧童。

这是讲与牛有关的诗。

算不定将来国内年轻一代,出来一位好诗的人。

鲁迅这两句是好诗。

乱跑的牛《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

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

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

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

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

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

他写了四句诗:一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

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

“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

“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

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

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

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

“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

“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子套进去。

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

“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

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

“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

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别的思想来,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

“犹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

这是第二个图案,你看画的这一条绳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这个牛要走,这个小孩拼命拉。

三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第三步叫“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给绳子穿惯了,渐渐乖了,小孩子轻轻一拉就带走了。

这里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抗战的时候我有两个师长朋友,一个带兵笨笨的,胖胖的,他的部队很散漫,不大训练的,可是打起仗来他的兵都会拼命。

另有一个带兵非常精明,没有哪一点不知道。

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队经过,有一匹在跑,他就骂那个管马的马夫,笨蛋!把那匹马拴住。

马夫跑过去拼命地拉,反而被马拉着跑。

这个师长跑过去,两个耳光一打,把绳子接过来,一转一转,转到马的旁边,轻轻一带就拉过来了;然后把绳子交给马夫,又打他两个耳光,笨蛋!马都不会带。

牛也好,马也好,发了脾气,你把那条绳子转一转,转到鼻子边上,轻轻一拉,它就走了。

你看佛教我们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乱跑,心性宁静不下来,所以佛教你眼观鼻,鼻观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个心念就调伏了。

所以我讲这个故事是亲自看到的,看到“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不敢乱跑了,鼻子拉住了。

“渡水穿云步步随”,这个牛跟着小牧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跟着他一步步走,乖乖的不敢动,因为绳子在牧童手里,气已经被控制了。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牧童手里拿着芒绳,一步都不敢放松。

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调息,自己不感觉疲劳。

你看这个图案,黑牛的头发变白了,呼吸已经慢慢调柔了,自己看住它。

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呼吸调柔你的意识心念专一把心息合一调柔,这是第三步了。

你看他画的图案,这个牧童很轻松了,拿着鞭子,随便拿个树枝。

牛呢?头开始白了。

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恶业。

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够合在一起了。

四回首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第四步“回首”,这个牛回头了,就是心念给呼吸、给绳拴住了。

“日久功深始转头”,这个牛不乱跑,心归一了。

“颠狂心力渐调柔”,平常那个乱跑的心性软下来了,跟着呼吸的来去,就是数息以后随息了。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可是我们的意念不要放松,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专一还不能放手。

这个图案画得很有意思,牛的头颈这里都变白了,个性柔和得多了。

本来这个放牛的孩子站在牛旁边的,第六意识不用心了,不过拉牛的绳子还要拉住。

心息合一五驯伏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曰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再进一步“驯伏”,“绿杨荫下古溪边”,这个放牛的孩子不拉绳子了,意念不再那么用力,自己的心性思想也不再乱跑,随时跟出入息合一了。

这就是六妙门的随息快到止息的阶段。

“放去收来得自然”,舒服啊,这个牛乖了,思想不乱跑,随时在做工夫的境界里。

“日暮碧云芳草地”,这个境界自然舒泰,“牧童归去不须牵”,牧牛的孩子手拿牛绳,自己回家了,牛也不拉了。

我们乡下小的时候看过,那个乖的牛,到晚上自己会回来的。

画的牛已经三分之二都变白了,善良了。

六无碍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第六步“无碍”,这个牛差不多全白了,都是善良,心性调伏了,只剩尾巴那里一点还黑的。

牧牛孩子在哪里呢?吹笛子去了,自己去玩了,牛归牛,小孩子归自己了。

这个图案叫“无碍”,工夫差不多打成一片了。

“露地安眠意自如”,露地就是旷野空地,白天夜里工夫自然上路了,永远在清净定的境界里头。

意识不用心,自然都是专一清净,就是我们第一次讲的,已经是四瑜珈到“离戏”阶段了。

“不劳鞭策永无拘”,这个牛都不要管了,心性妄想自然不生,清净了,也不要鞭子打了,也不要注意了。

这个第六意识自然清净,妄念清净了。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身心非常安详。

这个牧童什么都不要管,这个第六意识、意根已经清净,稳坐青松下面,无事吹笛子玩。

宋人的诗“短笛无腔信口吹”,随便了。

这个牛呢?到家了没有?还早呢!心无挂碍七任运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到了第七步“任运”,这个牛后面尾巴也没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业,念念清净。

“柳岸春波夕照中”,诗中的图画多可爱啊,江南的春天,水绿山青,堤岸杨柳,太阳照下来的那个境界。

“淡烟芳草绿茸茸”,烟雨蒙蒙,淡淡的烟雾,满地都是芳草,绿杨一片青幽。

这个时候有没有妄念呢?有妄念。

但是处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没有烦恼,很自在,观自在菩萨了。

“饥餐渴饮随时过”,饿了就吃,口干了就喝,随缘度日,一切无碍。

《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第六意识呢?这个牧童呢?“石上山童睡正浓”,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了。

你看画的那个小孩子,躺在那里睡觉,牛也没有离开,自然在吃草。

工夫到这一步叫任自在。

哪怕你做董事长、做老板,或者给人家打工,开会、做工的时候,心境都是一样的。

就是十六特胜的“喜受,乐受,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那么自在。

八相忘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这是第八步功夫“相忘”,这个牛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经升天,相忘了,也没有呼吸往来,也没有妄念,也没有身体,也没有空,也没有知觉,一片清净,一片善的境界。

“白牛常在白云中”,一片光明。

“人自无心牛亦同”,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了,身心在这个境界。

“月透白云云影白”,月亮透过白云光明出来,白云、月亮,一片光明,“白云明月任西东”。

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

九独照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第九步“独照”,牛没有了,妄念杂想没有了。

牧童,第六意识睡觉也走了,什么都没有。

“牛儿无处牧童闲”,牛找不到了,牧童闲,就是意识清明。

百丈禅师讲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牧童悠闲自在’牧童就是我们自己。

“一片孤云碧嶂间”,青天上面还有一点点白云;碧嶂,这个境界清明,牧童自己明白了,工夫到了。

“拍手高歌明月下”,一切空了。

密宗讲见到空性,空了什么都没有,你以为对吗?还早呢。

“归来犹有一重关”,因为你观空了却不能起用,一起心动念就觉得乱,那是工夫没有到家。

所以我骂某人,要他工夫做到了再出来做事,那个时候就不会乱了。

所以这步叫“独照”,能够出世,不能入世,还不行,不是大菩萨的境界。

十双泯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到了第十步“双泯”,能够入世,也能够出世,提得起也放得下,能够空也能够有。

这个时候可以入世做事了,在家出家都可以,做男做女都可以。

“双泯”,空有都没有了,人也不见,牛也不见。

“人牛不见杳无踪”’照见五蕴皆空了。

“明月光含万象空”,只有自性一片光明,有也可以,无也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也可以;烦恼也可以,不烦恼也可以。

工夫到这一步境界,可以说修行有了成就,差不多可以开悟了。

“若问其中端的意”,究竟怎么是对呢?很自然,“野花芳草自丛丛”,到处都是,不一定出家才能做到,也不一定在家才能够修道。

得大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

《牧牛图》讲完了,我们这里这一条牛也摆在前面,怎么管它?有十步工夫,心地法门配合十六特胜,现在你都知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