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特点分析-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成长小说本身的内涵和形式也随之演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特点的,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一般认为成长小说这一概念起源于德语文学的"小说"(Bildungsroman),是一种带有传记色彩的文学类型。日语《大辞林》等辞典将该词译为"教养小说"(日语汉字"教养"即"教育"之意)或是"发展小说",可以看出是对原词的直译,意即描述主人公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历练,逐渐形成完善人格的小说。德语文学中的教育小说是成长小说最初的原型,这一类成长小说"是以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尚未激化成敌对状态为前提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通过个性的成熟化和丰富化成为社会合作者的过程"[1].

随着时代发展,成长小说本身的内涵和形式也随之演变,在思想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际遇和文本结构等方面与传统有了显着差异,在保持着成长小说本质---反映主人公自我身份的确立,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和成长旅途上的严峻考验---的同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日本文学中"成长小说"这一说法仍是作为"教育小说"的类义语来加以阐释的,并未体现出成长小说的当代特征。

日本成长小说兴起的历史语境、秉承的文学传统与西方成长小说不同,表现出的思想主题等也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选取几部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进行探讨。这些小说发表的年份跨度约80年,大致反映了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的概貌。

一、20世纪初的成长小说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历经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口号。但日本的开化并非像欧美国家那样由内部自然发展而来,不彻底的改良造成社会意识方面的滞后。欧化的只是外表,没有把握到甚至压抑着现代精神的精髓。觉醒于近代的知识分子在外部压迫下渴望发展自我主体性,对"近代自我"的孜孜追求反映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视作成长小说的岛崎藤村的《破戒》(1906)、夏目漱石的《三四郎》(1908)和《其后》(1909)均体现出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近代自我意识,着重描写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身份问题。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多见"边缘人"类型的主人公,他们通常经过与他人的冲突来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发展。

由于牵涉贱民歧视问题,《破戒》主人公的成长包含了强烈的身份意识。部落民出身的青年教师丑松自幼便被父亲送离出生地,去城镇接受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在社会中立足,打破下等阶层的人无法出人头地的命运。丑松遵守着父亲让自己隐瞒身份的戒律,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属于特殊的阶层:尽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外界还是不会因为他个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