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一二单元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一二单元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一二单元知识一、隋唐统一与宋元明清的统治1. 隋朝的统一与唐朝的建立隋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唐朝: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隋唐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中央集权。

同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3. 隋唐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经济: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唐朝实行均田制,改善农民生活。

文化:隋唐时期,文化繁荣,如唐诗、唐画、唐乐等。

4. 宋元明清的统治特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明朝: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

二、民族交融与对外关系1.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隋朝时期,突厥、吐蕃等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交流;唐朝时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2. 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宋朝时期,与辽、西夏、金等民族进行交流;元朝时期,蒙古族、回族等民族进一步融合;明朝时期,与女真族进行交流;清朝时期,满族进一步融合。

3.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隋朝时期,与日本、朝鲜等国家进行交流;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与阿拉伯、东南亚等地区进行交流;元朝时期,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联系;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三、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1. 隋唐时期的社会变迁隋唐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农民负担较重。

同时,手工业、商业等发展迅速。

2. 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宋朝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元朝时期,手工业、商业等进一步发展;明朝时期,手工业发达;清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3.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迅速,经济繁荣。

特别是唐朝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等繁荣景象。

4.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元朝时期,手工业、商业等进一步发展;明朝时期,手工业发达;清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古代历史第三单元隋唐宋知识点

古代历史第三单元隋唐宋知识点

隋唐两宋时期隋朝(581-618)唐朝(618-907)、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隋朝和唐朝前期重建了大一统的统治,尤其是唐朝前期总体而言政局稳定,社会繁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灭唐,建立了梁。

17年后梁被后唐代替。

之后是后晋、后汉、后周。

53年换了5个朝代。

“朱理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四帝,播乱五十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年号建隆,都东京(开封)。

979年宋太宗消灭北韩,结束了五代十国。

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隋唐的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三省中书(中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门下(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和尚书(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并且减少了行政失误。

(2)科举制的形成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唐代宗和贞观之治(1)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李世民为李渊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李建成感到威胁,与李元吉结成李世民的联盟。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射死李建成与李元吉,李渊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2)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李世民汲取隋朝的灭亡教训,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深信。

高一历史隋唐到宋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隋唐到宋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隋唐到宋元知识点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但颇具影响力的朝代。

隋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开始,这一统一形势一直延续到宋朝。

在隋朝短暂而强大的统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隋朝的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他统一北方后,受封为隋文帝。

杨坚实行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倡导节俭务实的社会风气。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统治则相对较为暴戾和奢侈,导致了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衰退。

最终,隋朝被起义军领袖杨素领导的农民军推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和辉煌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他在西魏瓦解之后掌握了政权。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开创了诗歌、绘画和唐朝文化的黄金时代。

随着唐朝的衰落,宋朝逐渐崛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全国领导为目标的王朝。

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又进一步发展。

宋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举制度的提升,这使得社会上的才子辈出。

在宋朝,文人墨客的风气盛行,文化教育蓬勃发展。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这也是导致其丧失北方领土的主要原因。

但是,宋朝通过外交手段巧妙地维持了边疆的稳定。

与此同时,宋朝的内政也非常重要。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宋朝在管理国家和人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宋朝后期,蒙古帝国的崛起被视为宋朝衰落的象征。

蒙古帝国的成立标志着宋朝的灭亡,并建立了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元朝在中国实行蒙古族的各项制度。

然而,由于蒙古族的排斥和统治方式的不合理,元朝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动荡。

总的来说,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革为后来的朝代和时期奠定了基础。

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演变和发展,也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因此,加强对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梳理: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梳理: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时代特征】:1、隋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2、.宋元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经济: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与外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

【考情预测】1.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考查,预计侧重于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制的发展进程、运作机制、重大影响及其评价;对宋元地方制度的考查会注重宋代地方制度和元代行省制的基本特征、实质及其影响等知识点,多以观点、漫画、古籍材料等形式切入,以选择题为主。

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预计侧重于农业、手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意义和影响等,主要以表格、观点、图片、古籍材料等形式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也可能出现主观题。

3.对这一时期文化史的考查,预计集中在科技发明、书法绘画艺术、程朱理学等方面,尤其会侧重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等,主要从概念、图片和古籍材料等角度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命题视角】视角一唐宋时选拔高级官吏注重从政经验唐宋时期,科举制虽然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但这些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官员根本没有从政经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为此,唐玄宗时提出京城的官员,必须具有州县做官经历,才能担任中央的高级官员。

宋代进一步形成了具有地方工作经历和行政才能的复合型的士大夫官僚。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隋唐宋元知识点总结

隋唐宋元知识点总结

隋唐宋元知识点总结隋朝(581-618年)1. 隋朝的建立和结束:隋朝是独一的多世纪间,奠定统一中国的基础。

是搏著人民们万分需要反对分歧,把公元五六个朝代间拉拉杂杂的人民拢拢在一块大地的独一朝代。

但是程度增强的地质问题和外部挑战导致了隋朝的迅速倒下和痛心的军阀史事。

2. 帝王治理: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两位重要帝王。

杨坚开创了隋朝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统一南北,结束了南北朝时期。

杨广则在位期间,大举修筑了都城大都洛阳和长安等,壮大了国力。

3. 政治改革:隋朝实行建文制、继承制,健全了中央集权制度。

实行了均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格实行军户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行州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 文化艺术:隋朝盛行佛教和道教,使得佛教和道教文化风靡一时。

隋朝的砖雕和砖塔工艺发达,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

5. 经济发展:隋朝实行了水利改革,兴修了大运河。

也开始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唐朝(618-907年)1. 唐朝的建立和结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唐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政策,允许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形成了盛世的繁荣。

然后无论信赖打胜真善美的和平年,但由于军阀史事。

同被迫搞成暴发和兵灾,而彻底毁灭。

2. 帝王治理:唐朝的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一位皇帝,推动了唐朝的繁荣与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肃杀三郎,削藩置侯等一系列改革,开创了唐朝盛世。

但是在晚唐时期,因为统治者无力控制大臣,导致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线。

3. 政治改革: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唐朝实行了土地制度,增加了农业生产。

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和募籍法,确保了人民生活的水平。

4. 文化艺术: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盛世,盛产了无数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诗歌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学的主流。

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个人笔记总结,非商业行为。

仅供参考,明显属于常识的知识点不再写入)第六章、隋唐五代一、隋朝的统一和覆灭581,杨坚废北周静帝,改元开皇,都长安,称大兴城。

589,隋将韩擒虎、贺若弼攻下建康,俘虏陈后主,陈朝灭亡。

岭南在冼夫人率领下归顺隋朝。

中国重新统一。

隋末农民起义导火线:征伐高丽。

王薄起于山东,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

三大主力: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杜伏威,辅公祏的江淮义军。

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平。

窦建德称长乐王,武德元年(618)称夏王。

二、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617,李渊反隋,攻陷长安。

统一全国的计划:巩固关中,进兵西北,夺取中原,平定江南。

方式:招降或武力。

贞观二年(628),中国重新统一。

玄武门之变(626),贞观年间(626-649):政治清明、经济较快、社会稳定、国势强盛、生活水平改善、民族关系融洽、边境较安宁。

君臣论治、选贤纳谏、轻徭薄赋、华戎同轨。

三、武则天与唐玄宗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以洛阳为神都,加尊号“圣神皇帝”。

措施:1.打击关陇贵族,扶植庶族地主。

该修《氏族志》为《姓氏录》,五品以上皆入士族之列,其余“各以品位高下”为标准,共分九等,武姓为第一等。

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员的地位;2.改进科举,曾殿试,设武举。

选拔庶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3.重视农业,劝课农桑;4.西域管理。

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安西四镇,在龟兹恢复安西都护府,统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管理天山南路。

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

中宗复辟: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强迫武则天传为中宗李显,复唐国号,迁都长安。

武周结束。

韦后干政:中宗昏庸懦弱,皇后韦氏和其女安乐公主掌权。

韦后欲效法武则天,与武三思勾结逐杀张柬之。

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707)矫诏杀武三思,企图消灭韦后,但中宗在韦后和安乐公主胁迫下不得不杀死李重俊。

隋唐-宋元知识点

隋唐-宋元知识点
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玄学出现,新思想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方。
(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助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概况: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与韩愈同时的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韩愈和李翱成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均田制逐渐瓦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宏大;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对外贸易发达;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匠户制
(1)宋代:匠户被官府强制方式役使。
(2)元代: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必须时代相袭。
1、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宋代:海上交通为主和路上交通为辅);设市舶司,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北宋时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宋元时期Fra bibliotek朝代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思想
科技
文学教育
艺术
宋元
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129)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第三章隋唐、宋元 (共15张PPT)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第三章隋唐、宋元 (共15张PPT)
理学的内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这个学派首先提出“理”,作为其哲学的本质特征。程朱以“理”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宇宙 本原。认为理既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概括和升华,从而形成 了有别于以往任何哲学的独特的理论形态。
(2)理学家都强调“遏人欲,存天理”或“存天理,去人欲”,企图通过哲学的思辨,把封建道德、 伦理和等级制度安放在理的宇宙观和人性论的基础上。
• (2)手工业: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相 当大。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民间手工业也很发达,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唐 朝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
1.背景: (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2)积贫积弱:财政 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3)直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 富国强兵。(4)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 (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2)强兵 之法: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 3.作用: (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4.局限性: (1)新法的实行显得操之过急,执行导致走形。(2)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偏重 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5.结果: (1)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中国设计史3 隋唐-宋元部分

 中国设计史3 隋唐-宋元部分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艺术设计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看,摆脱了以前的古朴风格,具有近代装饰风貌的因素(明代成熟)。

一、陶瓷工艺1、隋代陶瓷隋代时期白瓷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绩。

在我国陶瓷史上开创了新纪元。

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

主要类型:鸡首壶、罐、盘口瓶2、唐代陶瓷工艺唐代陶瓷主要类型: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

唐代窑口——越窑、邢窑:“越青邢白”“南青北白”1)南-青瓷——越窑-“诸窑之冠”越窑,越指浙江地区,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从东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

唐至北宋时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当时中国陶瓷生产的最高成就。

其中最值得赞誉的是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赢得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

2)北-白瓷——邢窑白瓷发展到唐代更加成熟,刑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

唐代白瓷一般无纹饰,以质朴、厚重、素净著称于世。

典型作品如“白釉莲座烛台”。

3)彩瓷,彩瓷分为釉下彩和绞釉绞胎,釉下彩在陶瓷装饰史上,特别是在走向彩绘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不是瓷器)。

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一般作明器,也有作为生活器皿的。

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两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再经过约八百摄氏度的温度烧釉。

模仿染缬工艺,形成斑驳淋漓的独特风格。

产地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长安称为西窑,洛阳称为东窑。

三彩陶器分日用品和随葬品(明器)两大类。

还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唐三彩装饰唐三彩,采用了涂蜡的方法,先用蜡画出花纹,再挂釉彩,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白色斑纹,模仿染缬工艺的效果,形成了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朝鲜在唐三彩影响下烧成了精美的铅釉彩——“新罗三彩”。

日本则成功地烧成了“奈良三彩”。

隋唐宋时期知识点总结

隋唐宋时期知识点总结

隋唐宋时期知识点总结一、隋朝(581-618年)1. 隋朝的建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强大的一个朝代,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取代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恢复了统一的局面。

2. 隋文帝的改革: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行了多项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推广均田制、修筑大运河等,创造了隋朝的盛世。

3. 大运河的修筑: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它成为了连接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对隋唐之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隋炀帝的暴虐统治: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暴虐统治,导致了百姓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隋朝的灭亡也在此时拉开了序幕。

二、唐朝(618-907年)1. 唐朝的开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开创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唐王朝。

2. 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均田制、修筑灌溉工程、改革节度使制度等,为后来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3. 唐末的割据:唐末时期,各地节度使逐渐割据一方,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而安史之乱更是导致了唐朝渐渐走向灭亡的边缘。

4. 唐朝的文化辉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辉煌的一个时期,盛产了许多文学巨匠和文化精品,如杜甫、李白等诗人的诗作,唐代壁画等。

5. 唐朝的对外交流:唐朝时期,对外交流非常频繁,陆续有了一些西方佛教传入和进口的丝绸之路,这些都对唐朝的繁荣发展有所推动。

6. 安史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动乱,它给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三、宋朝(960-1279年)1. 宋朝的建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赵匡胤建立,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2. 北宋的政治改革:北宋时期采取了许多政治改革措施,如吊治官、推行科举等,为北宋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北宋的经济繁荣: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大大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4. 北宋的文化成就: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非常辉煌的时期,陆续有了许多文学巨匠和文化精品,如苏轼、欧阳修等文学家的作品,宋代的青瓷等。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3讲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线索·明]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2.宋元时期:(1)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2)民族关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

[图示·解]二、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线索·明]1.农耕经济: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2.对外贸易: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图示·解]三、隋唐、宋元时期的文化[线索·明]1.思想上:在社会的巨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 文化上:科举制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隋唐之后选官制度变化不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

(×)提示: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进而起到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2.唐朝时期的中书省与元朝时期的中书省职能一致。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3.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提示:古代商业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是在宋朝,唐朝时管理依然严格。

4.元朝行省长官与郡县长官都是地方官员。

(×)提示:元朝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5.元朝时期注重写实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提示:文人画是非功利、主写意的,注重写实的是宫廷和民间绘画。

6.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提高了印刷效率,推进了文化传播。

古代历史第三单元隋唐宋知识点

古代历史第三单元隋唐宋知识点

隋唐两宋时期隋朝(581-618)唐朝(618-907)、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隋朝和唐朝前期重建了大一统的统治,尤其是唐朝前期总体而言政局稳定,社会繁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灭唐,建立了梁。

17年后梁被后唐代替。

之后是后晋、后汉、后周。

53年换了5个朝代。

“朱理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四帝,播乱五十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年号建隆,都东京(开封)。

979年宋太宗消灭北韩,结束了五代十国。

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隋唐的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三省中书(中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门下(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和尚书(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并且减少了行政失误。

(2)科举制的形成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唐代宗和贞观之治(1)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李世民为李渊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李建成感到威胁,与李元吉结成李世民的联盟。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射死李建成与李元吉,李渊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2)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李世民汲取隋朝的灭亡教训,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深信。

高三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高三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高三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总述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经济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隋唐宋元时期》精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隋唐宋元时期》精品
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a
10
• 4.【读取图表信息】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 年
北方 965
149
493
• (据南钱方穆《1国11史大纲》) 65
257
• 影响图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 • 2.【概念理解】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 3.【归纳概括】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
a
16
• 分析:相同点: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异: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
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 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 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 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5117.2
28:72
•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9
• 变式训练(限时3分钟): • 1.【基础记忆】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
• 2.【概念理解】(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 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g at a②意义: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征收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methin 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so (2)魏晋时期,玄学出现,新思想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方。 for 儒学复兴运动 (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助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od 2、概况: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与韩愈同时的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韩愈和李 go 翱成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①唐初:“初唐四杰”(1)楷书:字形方正,规
o 省审议,尚书省
作坊兴起,官营纺

g 执行,运作程序:2、赋税徭役制度(1) 织业规模也相当大。2.市的发展:唐代 运
re 中书→门下→尚 租庸调制。(2)两税
的“草市”;(2)丝织品还吸收 度,交易时间受到
王勃、杨炯、卢照邻、矩严整。代表人物有欧阳询
re g ②评价:部分节度使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唐朝后期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a 1.过程
their being 科举制
(1)隋文帝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3)唐朝继承并加以完 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4)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5)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成为科 举的主要形式。(6)1905 年,科举制废除。
(2)元代:青花 业活动不再受到官 (2)王守 4、天文 (商品)经济繁荣; 性表现,追求抒情写
瓷。
吏的直接监管。 仁—“心 历法:郭 ②市民阶层队伍的扩 意,融文学、书法、
and 刑狱;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5、赋税制度: 4、匠户制
大体沿袭唐朝的
外无物、 守敬创制 大;③统治阶级燕乐 绘画、篆刻等多种艺
管对外贸易 6、经济重心南移。
迄今世界上最 而来 早的有明确刊 印日期的印刷 品。
3、戏曲:隋朝的四方散乐, 唐朝的杂技歌舞与后来的戏 曲有渊源关系。
t a制
(2)农产品商品化程
ing a (3)唐晚期,长沙
thin 度提高,尤其茶叶生产 铜官窑釉下彩绘。 e 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 m 门
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 隋唐阶 ing at a time an 段特征
2.影响(1)积极: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破除士大夫阶级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出身卑微的有才之士进入政府,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in (2)消极: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宋代的“市”形 本心即天
②南宋,a、李清照, 意境深远;③意境是 泥)。②
婉约派;b、张元千、 山水画的灵魂,传达 元代,王
张孝祥,豪放派;c、 主观情致与神韵。 祯,创制
(1)路设四司(2)派文官担
景德镇窑、浙江
1368)
策,大土地所有
成了繁荣的商业区,理,“发
辛弃疾,豪放派 木活字,
2、文人画:又称
thin 隋唐时期
e 经济
文化
som 朝代 时间
政治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科技

文学教育
艺术
for 1.中央官制--三 1、土地制度:均田制 1、纺织业
1. 水陆交通发达 儒
1、唐诗
1、书法
省六部制,中书 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
(唐朝:海上交通 学
od 省掌决策,门下 前盛行,逐渐瓦解。 (1)唐代私营纺织 和路上交通并重) 复 1、火药
e (581-
熟)。
全名唐代三彩釉陶 3、商业都会:北
th 618);
唐朝:(1)唐初: 道(用来监察州,(2)水利灌溉:
in 隋唐
唐 (618- 带有监察性质的
①隋朝:开凿京杭
行政区)、州
s 907)
大运河。
g (府)、县。

方,长安、洛阳最
3、冶铸业。普遍采 为繁荣;南方有
用了切削、抛光、 “扬一益二”,扬
gs (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体现了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in (1)租庸调制。
ll th ①内容: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即田租,每年纳粟二 A 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也可以“纳绢(布)代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的绢或布。
和草书的长处,既工
om 1、宋代:二府三司
1、耕作技术 (1)宋代:棉花 (宋代:海上交通 世界的本
(1)原因:①城市经 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s 种植普及(2)元
2、火药 济繁荣;②市民阶层
(1)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 (1)踏犁,由
为主和路上交通为 原 2.格物
代表人物:北宋的苏
r 代:黄道婆创造
(2)元代:工匠
7、宋代:夜市、晓 “致良知” 市、庙会集市。 。“知行
(2)代表:关汉卿。 3、风俗画:北宋— 作品特点:揭露黑暗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现实、讴歌反抗精神;。 代表作:《感天动地
thin 官制度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 括《十二气历》 被编入专门的户 8、元代:泉州是世合一”。
(2)青瓷和白瓷两 互市监、市舶使掌
塞派”岑参、王昌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
(2)外传: 集大成者为“诗仙” 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
12、13 世纪, 李白(浪漫主义,盛 抒发书法家的感情。代表人
由阿拉伯人传 唐)和“诗圣”杜甫 物有唐朝:怀素、张旭。
入欧洲。
(现实主义,唐由盛
(3)意义: 转衰)。
thin 来,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me 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so 三省六部制 影响 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 r 力量。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朝代 时间
政治
农业
宋元时期 经济
手工业
商业
思想
科技
文化 文学教育
艺术
thin 【中央官制】
【农业】
1、纺织业
1、商业空前繁荣,【程朱理 1、指南 1、宋代(词)
1、行书:兼有楷书
e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学】1.理是 针
焊接等工艺。
州和成都成为繁荣
的商业都会。
thin (2)唐朝后期:
②隋唐五代:北方 (立井水车),长江流
4、制瓷业
4、为商业贸易服
ll 藩镇割据.
域(高转筒车)。 (1)唐代制瓷业已 务柜坊和飞钱出现。
A 3. 监察制度
③唐设职官管理水
nd 隋朝:御史台。 利。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
门。
5、对外贸易发达。
gs 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
龙泉窑、陕西耀
制发展起来。
专业化市场。
明本心”。发明转轮 2、元代(曲)
“士大夫画”。
in州窑。
2、元代(建立行省制):
th 4、租佃制的发
5、宋代的“市”商
排字盘。 (1)原因:①城市 特点:创作上强调个
ll 【监察制度】1、宋代:中央设 展 A 御史台;路设提点刑狱司负责
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
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的发展】 印刷繁荣;①北宋,a、柳永,婉
ing 960-
2、水利灌溉。 铁的明确记载。 军事。)元朝宰相权力较大,
币“交子”。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 (1)陆九 毕升,发 约派;b、苏轼,豪放
1127;南
e 是相权的一次反弹。
宋代,水转翻车。 3、制瓷业
渊①提出 明活字印 派。
2、绘画
将人类带入热 ③中唐:白居易, (1)隋朝:展子虔《游春
兵器时代,为 元稹、韩愈、柳宗元、图》。
欧洲资产阶级 刘禹锡、李贺。 打败骑士阶层
(2)唐朝:阎立本《步辇
创造了条件。 ④晚唐:李商隐、 图》和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杜牧最为出众,被称 吸收了印度、波斯的绘画风
2、印刷术: 为“小李杜”。
队伍的扩大;③阶级
fo (2)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 人力耕作,弥补
辅);设市舶司, 致知 3.存 3、活字
轼、黄庭坚、米芾、
新式纺车;棉布
和民族矛盾尖锐,词
d 枢密使。(3)设三司(度支、 耕牛的不足。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 天理,灭 印刷术
蔡襄
成为当时民众的
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
o 户部、盐铁)总理财政,长官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 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还加强了和周边各国及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和文化交流,并加强了各国间的政治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